里见一 里见一
well play
关注数: 108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20,827 关注贴吧数: 83
【Ajde Nole】唯gs论的三种表现 有一类球迷经常这样说,说他不是唯gs论,但是他认为只有gs相等的时候才能比较其他数据,差一个都不行。我只想说,这种说法甚至还不如唯gs论耿直一点,因为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唯gs论,还美其名曰自己不是唯gs论,这是有多自欺欺人呢?难道球员可以夺得0.5个gs?荒谬至极 唯gs论至少有三种形式。一是只看gs,不论其他。二是gs相等时才看其他,差一个都不行。三是只看gs数量,不看gs质量 一的荒谬自不待言。二的荒谬第一段已有说明,各种综合数据即是对第二种看法的纠偏。而第三种荒谬的唯gs观点则是由红土非主流的发现解决的。 世界上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四个东西。这本是很简单的道理,人人皆知。当年三鹿以历史地位为出发基石提出法网不如温网,这显然是饭圈言论。因为竞技体育的本质是含金量。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年终等于gs而大于500赛呢,根本原因就是竞技含金量。因此,必须从含金量角度出发世界上探讨四个gs的含金量高低。含金量体现在哪里?一是世界上参与的职业人数多少,二是技战术需求是否足够丰富。通过梳理历史上的伟大球员,可以明显发现硬草网球和红土网球是两种运动,因此硬草网球和红土网球必然存在含金量的差异。不是硬草网球高于红土网球,就是红土网球高于硬草网球。到底是硬草网球竞技含金量高呢?还是红土网球高?我已有多个帖子证明。嚯嚯嚯,解决了这个问题,甚快吾心
【Ajde Nole】惊闻理发师最近又骇人耳目 儒下图,实在忍不住了,必须发一贴说点更符合网坛实际的观点 众所周知,德约今年的水平开始变得不稳定,连续性开始变差,这点我早在今年法网前就发帖说明了。我主要是根据今年德约的身体情况、巡回赛表现以及德约的言论立论的,而法温的结果也完全证明了我的推测 同时,温网前我也多次说明了鸭嘴梅秃的草地没那么差,千万不要妄言年轻球员不会打草地,温网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这给了那些认为年轻人不会打草地的rookies一记响亮的耳光 种种现象表明,三巨头是一个很假很不符合事实的称呼。在硬地上从来不存在三巨头,德约一档,费德勒低半档,穆雷锭锭一档而比德约低一档。穆勒锭锭的硬地并不比梅秃紫薇强。理发师说锭锭比梅秃强,多少还有点事实上的表现,实际上梅秃输锭锭很可惜,两人硬地上并没有实质差距。相反,锭锭的硬地打不过紫薇,这是事实,锭锭现在还没有结束对紫薇的硬地连败。基本上梅秃紫薇的硬地巅峰和穆雷锭锭硬地巅峰水平在一个档次上 至于说鸭嘴目前不如巅峰穆雷的,对这些人我不想浪费言语。要知道所谓的穆雷巅峰的12-17,硬地上可不只是输给德约费德勒,他也是会输给瓦林卡安德森锦织圭甚至大紫薇等人的,而锭锭的硬地更是难言,对前十始终五五开,就是个奇葩球员而已,根本无法望德费的项背。现在的鸭嘴虽然只有20岁,但是其硬地水平显然在巅峰穆雷锭锭之上 另外,有人说鸭嘴现在还不是巅峰,这些人也是让人无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20岁不是巅峰期,但是总是有例外。我早就在法网前说了,08澳和春季的德约就是德约的巅峰,只是因为德约当时打法和身体原因,持续时间不长而已。德约08澳和春季的硬地水平比之他的11、14-16、18温-23澳并不差,只是风格不同且德约因为各种原因没能保持住那种水平而已,不得已而进行了转型。而鸭嘴则不然,他现在的打法非常契合他的身心,鸭嘴没什么进步空间了。有空我再具体谈谈我对鸭嘴的具体技术的看法
【Ajde Nole】关于草地高手标准的探讨 近日有球迷一直质疑我提出的草地也是主流场地的观点,他们从温网战绩(以四强为限)或者是球员草地胜率的角度考虑,认为新生代的草地高手少。这点我是不认同的。为什么呢? 首先说胜率,90年之后的球员,草地胜率超过80%的很少,只有贝雷蒂尼一个人。当然,贝雷蒂尼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草地高手,这点无需置疑。他的草地胜率高达82.5%,超过德约和鸭卡的红土胜率,而且贝雷蒂尼进过温网决赛,卫冕过女王杯。如果还有人质疑贝雷蒂尼的草地高手属性,那这样的球迷没必要再参与讨论(当然,今年的贝雷蒂尼一塌糊涂,似乎的他的重心不在网球上了,斯图加特居然一轮游,不知道他今年会是什么情况。他退出了女王杯,不知道会不会苦练准备温网)。但是如果只以胜率来考察球员的草地高手与否是非常偏颇的。因为草地周期实在是太短了,只有6周,大部分球员只能参加两三项赛事。虽然草地和硬地的属性有80%的相似(这是通过总结公开赛年代名宿们的硬地和草地成绩的相似性得来的,有数据基础),但是草地的移动方式和硬地不同,切削的效果也不同,这导致了硬地球员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两点。然而不幸的是草地赛季太短,大部分球员刚刚适应了草地,温网已经戛然而止了。所以,这影响了一些硬地高手的草地胜率。同时,95年之后尤其是00之后出生的球员,草地比赛打得很少,样本也很少,因此草地胜率不足以完全反映他们的草地实力 从事实的层面举两个例子。阿古特的草地胜率有69.5%,超过了FAA的68.8%,加斯奎特的草地胜率67%,超过了马来的65%和忽而卡其的61%。但是据此说阿古特和加斯奎特在草地上的实力和威胁性超过了FAA和马来忽而卡其,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人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发球。FAA的草地ace率高达16.25%,排在史上前20,还在罗迪克桑葚等人之上,忽而卡其也有12%的ace率,马来ace率更是高达19.6%,位居史上第6位。而发球在草地上的作用很大,发球大炮奎雷伊连续两年在温网淘汰草地高手德约穆雷,拉神安德森淘汰费德勒,至于订订,则更是多次被大炮淘汰,单一个穆勒就淘汰了他两次。所以,马来FAA胡尔卡其的草地威胁性和实力显然远在阿古特和加斯奎特之上,他们虽然胜率略差,但是显然更符合草地高手的称呼 数字有很多,但是能成为数据的很少。数学的应用主要是建模和算法。用单一的胜率来作为草地高手的唯一标准是不妥当的。原因我已经在上边解释过了。由于草地赛季短、发球作用极大、95之后的球员们样本不太充足等因素的印象,目前还很难建立一个非常成功的算法和模型来衡量目前的草地高手,只能通过综合温网战绩(八强以上)、胜率、哈雷(及女王杯)、发球ace率这四项综合数据来考察温网高手。通过这四项,我筛选出了蓓蕾、马来、FAA、忽而卡其、至少这4位90后95后的草地高手,这些人在草地上的水平是绝不会比帕斯、紫薇、鸭卡、鲁德等人的红土水平差的。鼓吹青年球员会打红土却不会打草地是及其荒谬的,是对德约温网冠军含金量的诋毁以及对订订非主流法网头衔的无牙吹嘘 另外,85后的串串、90后的拉神也都是很有实力的草地高手,95后的弗里茨、00后的辛那等草地也开始崭露头角,很可能会成为草地高手。说青年球员不会草地实在是不符合事实
【Ajde Nole】德约的巅峰期和巅峰水平 首发是概念。我的看法是,巅峰期是指球员可以连续地发挥出高水平(伤病和各种技战术具体原因下的某段时间除外)的时期,这叫巅峰期。而非巅峰期并不是不能夺冠,而是说连续性会变差,身体不足以再支撑连续的夺冠和连胜,但是在某站比赛中仍然是可以表现出巅峰水平的 其次是德约的巅峰期。我认为的德约的巅峰期应该是2011-2023澳网,大约是一个完整的12年。这相当于德约的23-35岁,非常符合人类的身心能力的生理巅峰。根据第一段的分析和定义,这一段时间内德约也有因为技战术转型和身心状态不佳而处于非巅峰的时间,即2011美网后-2013年底两年,以及2016温-2018法的两年时间。2011美后至2013年底,德约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持续2011年的底线暴力正反手抽击打法,而采用了平庸单调的底线上旋球为主的战术,效果非常一般。这两年是德约技战术水平平庸和转型前的徘徊期,至2013年底贝克尔加入团队,德约的技战术开始提升了一个档次,发球尤其是二发的威胁性、主动切削和应对切削的变化能力、击球节奏的多样性以及正手的攻击性都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和使用,德约因此在2014-2016获得了辉煌的成就。16温-18法德约受困于伤病和状态堕入低谷是大家都了解的,无须多言。18温德约身心回归正常后,在接下来近4年中秋风扫落叶般地获得了160周世界第一和10个GS等成就,完全统治了网球,是德约德约最稳定的连续巅峰(这可是在经历了20温取消、20美司线门、22澳美无法参加、21和23澳伤病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就,这连续性和统治高度真是太惊人了) 同时,在11-23澳之外,我一直都认为,德约的2008硬地赛季也是他的巅峰水平,只是那时候德约还处在20岁左右的少年时代,打法充满激情但是非常不成熟,再加上当时他的草地红土水平还未真巅峰,且硬地赛季被红土草地切割为两端,连续性差了不少,因而发挥不是太稳定。但是以08澳和08印第安为代表的德约08硬地水平是极高的,是德约天才少年特征的完美体现,那年德约硬地所达到的高度比起11、14-16、18-23的硬地巅峰实际上不遑多让 如今德约虽然巅峰期已过,但是零零落落地发挥出巅峰水平拿下一些冠军可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事,只是很有可能回到08那种情况,连续夺冠的统治力可能很难再现了
【Ajde Nole】网坛传言谬误之发球与回合 很多球迷认为21世纪初期开始的温美等场地的降速是因为当时发球大炮太多,造成了比赛没有回合,观赏性下降。当时比赛回合少,观赏性受影响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把原因归结于当时发球大炮、多球员发球能力强则是大谬 事实上90年代球员的发球水平和21世纪之后球员的发球水平相比是差了一大截的。通过ACE率(正相关的内容包括发球直得等)数据考察,21世纪以来球员们的发球能力比90年代球员普遍提升了一大截,顶级的发球大炮绝大多数都是近二十年的球员,发球第一集团的五巨头(马来、拉神以及发球三高)全部是活跃于近二十年的球员,90年代的球员仅有伊万尼克拉吉塞特桑葚等寥寥数人入榜,而且是第二集团。详细数据如下两图 实际上90年代男子网球比赛的回合过少并不是因为当时发球大炮多,而是因为发上太多,几至于每球必上。上网之后基本一两拍就解决了,回合当然多不到哪里去。现在很多人说发上绝迹,把原因归结为场地速度和球线科技。实际上这种看法也是部分的。发上并没有绝迹,有不少球员还是会打一些发上的,甚至还有克莱西大紫薇洛佩斯罗德拉等每球必上的球员,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指望顶尖球员玩发上、每球必上既不现实也是历史倒退。每球必上(晚期桑葚)和每球多拍(大多数时候的老衲)都是无聊的单调节奏,是观赏性网球的灾难 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发上的次数问题。我认为,对于观赏性而言,发上和上网的次数最好在15%左右最好,再高就不合适了。因此,我之前(21年我就提出了德约的上网次数应该不超过15%)已经反对德约过多上网,不仅是从实际效果和能力出发(上网次数过多的19法半决赛、21美决赛、23迪拜半决赛前八局统统输球)还是从观赏性出发,都是理性而深刻的 嚯嚯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