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ferry 风ferry
http://qdrunyutang.taobao.com/
关注数: 79 粉丝数: 89 发帖数: 2,443 关注贴吧数: 2
产地之罪 产地本无罪,是讲产地的人有罪。我很想知道那些 ‘唯产地论者’ 你们到底是怎样确定产地的? 和田玉国标有之,制定国标那些人也都算是检测行业中的顶尖高手,人家也解释了,不分产地是因为目前没有完全准确的手段去界定。可就有人以利益论去推断人家的用心,你们想过没有,你们那些确定产地的手段真的就比那些制定国标的人高明?还是因为见识不到,坐井观天呢? 或者还是利益驱使混淆视听呢? 我们且不去判断到底谁更高明,就来看看这些年 ’产地论‘ 到底带给了大家些什么: 作为’产地论‘的一个主要鉴别基础:毛孔论,这些年是真的为玉友们带来真品,正宗货了吗?恐怕绝大多数答案是否定的吧。毛孔论带来的更多的是几倍于真品的高仿,低仿,充斥市场的各类药倒是大有毛孔论的功劳。 而且这类药还无药可解,玻璃,料器,水石,大理石。。。这些药都有解药,唯独假产地,假籽无药可解,没有标准啊,谁说了算?买家还是商家?你还是他? 有些东西就是拿给几个大师级的行家里手还会对产地产生争议,难道网上这些 ‘砖家’ 就如此高明? 玩玉,去探究产地没问题,没人去阻碍你。但把产地这个本身没有标准,无法形成共识的东西作为首要,把产地作为区分价值的‘唯产地’者,是否是一种糊涂,抑或是装糊涂? 再回头看看市场吧,看看这些年产地论到底给大家带来了些什么,看看那些标注正宗产地的背后到底是些什么货色吧。 假如没有了产地论,没有了毛孔论,如古人一样,首德次符,回归本源,难道不是还我们一个清静世界乎? (当然少数行业的从业人员就得另谋职业了)
玉质为王(补充) 再说这个话题,补充一下。首先申明: 1. 本人基本都玩的是籽料 2. 玉质为王,与哪个产地料子好坏无关,与你玩那个产地的料也无关。 3. 玉质是一个综合指标,是颗粒细度,结构细度,纯净度的集合,请不要狭隘地理解玉质一词。 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玉质为王’这个行内普遍通行认可的标准,在吧内怎么就有这么多人反对? 不想去判断是因为某些人个人理解的问题还是有个别人有意误导新手(不识玉质,那些垃圾籽,仿籽就可通行无碍了。) 再说说产地的问题,和田籽料自然是因为顶级玉质的产出而受推崇,尤其是白籽,当然真品精品的价格也不是一般消费者能看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和田籽料就一定高人一头,市场上地摊上那些无人问津的垃圾籽也是一堆一堆的。和田山料,俄料,青海料,甚至韩料当中也有能够达到上等籽料玉质的东西,这个毋庸置疑,当然这些东西要么在被当籽料卖,要么价格同样不菲。尤其是俄料中的碧玉,因为颜色纯净度和产量,几乎完全占领市场。碧玉籽料虽然油性普遍较高,但因普遍颜色暗,纯净度差,以及少有产出,也只能让位于俄碧。 这就是市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别用爱国以及那些故弄玄虚的论调去掩盖真相。 和田玉是源自新疆,和田文化也是出自中华,但如果一味强调产地和源头一定会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回顾一下历史吧,不管是多么强盛的国家和文化,如果不能以开放开明包容的态度去发展,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衰败和灭亡。 又扯的远了,再次本着善意的目的提醒玉友,想清楚你玩玉到底玩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是玩玉质,尽可当我说的是废话。否则,请深思,莫要因为不识玉质落入垃圾籽和仿籽的圈套。
为什么说‘玉质才是王道’ 这个话题说过几次了,这也是最后一次吧。如果对你有帮助,你就多看看想想。如果你不认同,也不必回帖了,我也懒的争辩。 先定义下什么是和田玉的玉质,在我的眼里它是视觉上的熟糯/纯净,手感上的温润/油滑。通俗点说就是,1. 首先要油性好,这个是和田区别于其他玉种的首要特性,必须放在首位。2.肉质老熟,透度适中,似透非透,符合国人中庸之道。3.颜色均匀干净。这些特性反映在物理特性上就是:组成颗粒细腻,内部结构紧凑细小,成分纯净均匀。 那为什么再三强调玉质才是王道呢?并非个人排斥其他诸如毛孔,皮色,水草纹,钉子纹等判别特征,相反我认为这些都要综合起来看。但是最终决定的因素还是玉质,俗话说:首德次符,我是来玩玉的,不是玩毛孔,更不是玩水草纹的。 为什么再三强调呢? 1. 就目前情况看,毛孔,皮色造假泛滥,而且水平已经相当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有些东西我已经不敢仅凭毛孔这一单一因素判定产地了。水草纹,钉子纹?山料也会有,人造?你感觉没有吗?翡翠的蝇翅都能造。 2. 毛孔,皮色,XX纹,这些表皮的东西都能造,玉质尚不能造,至少目前的科技还弄不了。应该感谢和田玉的成分这么复杂,如果像水晶,钻石那种单一成分,估计也难保了。 3. 市场上大批高仿的优质山料,俄料造籽,唯有通过玉质区别才能区分。 4. 宣传各类籽料特征的人中大批都在造假售假之列,这也算国情吧,越是坑蒙拐骗的,阿弥陀佛唱的越响。 5. 也是最不幸的,已经有大批玉友读着毛孔,皮色,XX纹的知识跟随假籽而去了。且还帮着人贩子宣传数钱呢。
玉雕工艺随谈 有些型好,纯净的原籽不用雕琢就可以独成一器,这种可以叫做天工或者玩料,精美的玩料价值在行内是可以媲美大师级作品的。 但这只占和田玉原料的极少部分,绝大多数原籽只能如先人所说‘玉不琢不成器’成为做料,需要经过玉雕师的雕琢才能具备审美,装饰,把玩的价值。 每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如果抛却个人偏好,寻找共性,都可以从远观和近看找到如下特点。 远观: 1. 形状规整;不管是方形,圆形,水滴,心形,其他象形,甚或是随型,都会有一定的规矩,而不是杂乱无章,让人看着别扭。 2. 题材适宜;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设计题材适合原料的形状和大小。 3. 比例适合;上下,左右,前后,工艺分布,都有让人舒服的比例关系。 近看: 1. 线条流畅;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好的工手做出来的一定是一气呵成,而不会给人犹犹豫豫的感觉。 2. 层次分明;该深的深,该浅的浅,每一层都会找到同一切面,绝不乱窜。 3. 纯净无暇;僵棉绺裂处理的很干净,尖细部位打磨到位,佩戴不硌人,把玩不扎手。这些都是细活,一个100克的原籽,可以出80克成品,也可以出50克的成品,往往取决于工手对完美度的要求。 当然,精品玉雕的这些特点也可以从设计,雕刻,打磨三个方面来归拢,结论也是大差不差。好的玉料配上好的工艺可以锦上添花,特色的玉料配上好的工艺也可以成器,好的玉料遇到学徒,我无数次想说:哥们,你还是把这个给我还原吧。
产地论该休矣 经常碰到所谓玩玉多年的‘高手’,手电照来照去,观毛孔,看结构,然后高谈阔论,这是青海料,那是俄料。。。很多因为不熟,懒的去辩驳。其实看着那些自以为是的面孔,我心里真想说:活该你吃药! 我们海边人有句老话:淹死的基本都是‘会水’的。为什么呢?因为知道自己不会水的没安全措施不会下水,自然不会有被淹的风险。反而是那些自以为‘会水’的半瓶子醋,被淹的风险才最大。 毛孔/结构/水草沁/指甲纹,还有什么蟹爪纹/冰点等等等等。。。这些貌似很专业的术语在真正专业玩玉的眼里,其实都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网上流传那些山料,籽料,青海,韩料,俄料那些鉴别知识早已过时,免费的永远都是大众常识。这些常识只不过是对各种玉料典型或平均特征的总结,那个产地都有精品和垃圾,都有例外,这个道理和社会中的‘地域歧视’问题一样。 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玩玉和做人一样,最终还是要知道玩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毛孔,这个假的已经比真的还真了;也不是结构,例外太多了。当然是玉质了,不识玉质,不知道和田玉到底好在哪里?早吃晚吃,药早晚得吃。 当然那些皮毛常识懂点更好,可以少吃那些低级小药。不过在那大风大浪中,可都是专业人士研发专门针对皮毛常识的’良药‘,不识玉质,我只能送你两字:嘿嘿。 走着瞧吧。。。
玉之美(3终结篇):玉质之美 心如止水,尽管这三两年平静的生活将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安静的夏夜,梳理一下这几年以和玉为重心的历程,欣喜、感伤、迷惑、顿悟、希望、失望、痴迷、淡然。。。太多的心路、太多的沉淀。顺便也写点东西,给两年前开写的‘玉之美’系列做一终结。 回首两年前写‘玉之美’第一篇时,其实对和玉的了解还是很朦胧、感性的,油润、细糯、老熟也知道,但心头总是还有些混乱,很多的概念和感受只是无序的堆积在心底。后来经过了成百上千件东西上手,形成了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标准,便有了‘玉之美’第二篇,但也没有太多的细化,今天就以和玉的玉质之美为第三篇的题目做个终结吧。 1。 润度:作为和玉最最独特的特性,毫无疑问这个应该排在首位。选择和玉如果不注重油润就变得毫无意义,没有了手感和视觉上的温软、油润的感受,和玉的其他特性都不足以傲视群雄。这个润度是由和玉的成分、组成颗粒的细腻度和排列共同构成的,但与其结构的细腻度无关,结构细腻的未必润度就高。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这是目前行内普遍存在的最大的一个误区,也是我与行内很多人士论争多年的一个话题。 2. 色度:白、黄、碧、青、墨,在色度的选择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为什么我要把白放在首位呢?因为只有白才是最纯的透闪石构成,白料也是最能体现和玉第一特性的材料。尽管其他色料也同样有温润之美,但在第一特性的巅峰对决中,一定是最纯的那个胜出,这也是‘羊脂玉’的由来之因。这个无关乎喜好,只关乎血统,就如宠物狗一样,血统的纯正才是关键。 3. 浓度:这个倒是与结构和成分有关了,结构越细浓度也越高,另外阳起石、氧化钙含量越高,石性越高的浓度也会越高。同青海料的通透,高浓度的料子也并非好料。有朦胧感、似透非透才最符合国人的审美。 独一无二的润度,赏心悦目的色度,适可而止的浓度,这就是我心目中构成和玉玉质之美的三大要素。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当我读懂了和玉的玉质之美,我已经知道玉就是玉,而不是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