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寻人启事 e寻人启事
抛开理想
关注数: 51 粉丝数: 404 发帖数: 16,433 关注贴吧数: 159
长一定好吗?鸟儿遭遇“公路杀手”学到的智慧 如此矫健的鸟儿只是艺术家的创想。现实中,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数以百万计的鸟类死于公路交通事故。绘图:Flying Mouse 365 在美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鸟类死于公路交通事故。如果把公路交通这种人类社会的特有物当作大自然的一种选择压力,那么更有能力趋利避害的生命个体就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把其生存优势作为一种遗传性状传递下去。如此一来,其后代的交通意外死亡率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 在今天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塔尔萨大学的查尔斯•布朗(Charles R. Brown)等人用30多年的研究数据为以上假说提供了例证,他指出,演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道路、汽车等等都以其独特方式构成“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施加选择压力的方式,通常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城市环境正在成为新的演化热点。果壳网就此对布朗进行了采访。 自1982年起,布朗团队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崖燕(Petrochelidon pyrrhonota)进行了30 多年的社会行为学研究。布朗向果壳网介绍,“崖燕曾经生活在天然的峭壁上,一般在水平的岩石下筑巢”。在过去50多年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扩张,越来越多的桥梁、立交桥、隧道等进入了它们的生活区域,“大量崖燕逐渐飞下悬崖,在这些人为建筑物上筑巢、生活”。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境内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下面的崖燕栖息地。来源:Current Biology, Brown et al.崖燕的筑巢地。 布朗团队每年都会于同一时期在同一区域的相同路段重复收集死于交通事故的鸟类的数据,并将其与死于其他意外的鸟类进行对比。他们发现,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崖燕因交通意外致死的几率已急剧下降,而这种下降趋势很可能是得益于崖燕变短的翼展。公路调查显示,近年来死于因交通事故的崖燕翼展普遍较长。布朗解释道,长翼展的崖燕在公路上活动时,很可能难以像短翼展的崖燕一样快速起飞并有效地控制方向和获得安全高度,因此更容易与迎面而来的车辆发生碰撞。更短的翼展可能帮助崖燕在面对行驶中的车辆时,更灵活快速地起飞、转向和获得高度,从而降低其死于“路劫”的概率。 当然,也不能够忽略其他因素对鸟类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影响。崖燕也可能通过观察其他个体在公路交通事故中的遇害或逃生方式,从而逐渐习得躲避路劫的经验。不论根本原因是什么,这项研究的结果明确指出,即使交通量并未减少,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生物死亡率也能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下降。 布朗还指出,由于人造栖息地的出现,“崖燕得以生存的地点和环境增加了,因此其在北美的分布范围也向东扩张了不少”。同时,自从崖燕逐渐在这些人造栖息地、筑巢地生活以来,它们遭遇交通事故的概率便逐年下降。当人造环境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所带来的新的环境改变和选择压力也渐渐地影响到了某些物种的演化,崖燕便是能够快速适应的一个例子。不过,布朗也指出,“不同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很多物种并不如崖燕幸运,面对人类社会的入侵,它们的命运可能要凄惨许多。如果其他饱受交通事故摧残的物种(如龟、蛇)也能如此快速适应,那么它们的命运或许会得到改变。                                            经过这样那样的事才发现还是年轻好~
公鸡为什么在清晨打鸣? 在很多文化中,公鸡打鸣都和清晨的到来联系在一起。这似乎暗示着公鸡能够知道时间。而《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为了长工们能多干些活,半夜三更起来学鸡叫让长工劳动,又暗示着公鸡打鸣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激发的。公鸡是否有内在的生物钟让其可以知道何时打鸣,或它不过是在对光或声音作出反应?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新村毅(Shimmura Tsuyoshi)和吉村崇(Yoshimura Takashi)通过实验证明,公鸡打鸣是由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但外在的光线和声音刺激也会诱发公鸡打鸣,但外在刺激对公鸡打鸣的影响也受公鸡内在生物钟的控制。研究论文于2013年3月18号发表在《现代生物学》杂志上。 吉村崇向果壳网表示,他们设计进行这个实验的原因是他们好奇公鸡打鸣这一先天发声(相对于人类语言的后天习得发声)背后的机理。他们惊讶的发现,在他们之前并没有实验来证实公鸡打鸣的生物钟的存在。 刚开始研究者们为了方便观察,让公鸡单独居住,不过独居的公鸡停止了打鸣,试了好几个品种都是如此。研究者读了很多历史文献,发现公鸡的打鸣是一种宣布自己领地的方式,于是研究者改为把40只30周龄纯种PNP公鸡每4个住在一间隔音隔光的房间里,但每只公鸡有自己独立的笼子,为了防止它们互相啄伤。公鸡们居住环境恒温20度,保证公鸡随时可取食和饮水。公鸡们先在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中适应了一周,后把公鸡置于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的房间中观察2周,发现公鸡会在光照出现前2小时打鸣。而把公鸡置于24小时黑暗中观察2周时,公鸡打鸣周期约为23.7小时,尽管打鸣时间不是很固定,随着处在黑暗中的时间增加,公鸡打鸣的规律性逐渐下降了。这些都是公鸡打鸣存在一个生物钟的有力证据。 研究者还发现,光照开始后,公鸡的打鸣次数和光刺激的强度正相关,和声音的刺激强度也正相关。提供给公鸡的声音刺激是他们熟悉的公鸡的打鸣声。光刺激和声音刺激的叠加效应也很清晰。有意思的是,在一天的不同时候给与公鸡光照和声音刺激,公鸡明显会在早上受到刺激时做出更多的打鸣行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公鸡打鸣存在一个生物钟。 研究者和果壳网也分享了公鸡的“时差现象”,吉村崇表示,当他们改变了光照和黑暗的周期时,公鸡表现出了如同人们跨大时区飞行后的时差现象。这是由于鸡的生物钟,就如同人的生物钟一样,受到夜晚(黑暗中)时分泌的褪黑素影响。同时,公鸡打鸣和鸡的雄激素也有关,阉鸡和母鸡不会打鸣正是由于它们没有雄激素,如果给母鸡注射雄激素,母鸡也会开始打鸣。                                            经过这样那样的事才发现还是年轻好~
中国高铁增加二三线城市吸引力,也推动房价上涨 2007年中国开始引入高速铁路服务,目前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其总长达到9300公里,连接中国四分之一地级以上城市。来自清华大学郑思齐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修·卡恩(Matthew E. Kahn)教授选取了262个中国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06年至2010年期间这些城市人口、住房、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从而探究这些城市的市场潜力和房价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高速铁路引进对这一关系的贡献。在这些城市中,处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大城市周围100-750公里内的城市被定义为“受高铁影响城市”。该研究作者将一个城市的市场潜力定义为其临近城市的购买力,并量化为人口、收入、城际旅行时间三个变量:人口越多、收入越高、旅行时间越短,则意味着城市的市场潜力越大。通过高速铁路线与大城市相连的区域能够容易地进入商品、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从而使这些地区相比不在高铁影响范围内的地区更加富裕。对高铁沿线城市来说,高速铁路进入造就了59%的市场潜力增长。 研究者们同时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用人口、市场潜力、高铁线路和一系列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来解释城市的房价变动。结果显示,一个城市的市场潜力每增长10%,就相应有4.5%的房价增长。 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通过高铁连成网络,变得更为开放。高铁拉动了大城市周边的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市场的融合使投资商有多种区域选择,不再局限于大城市范围内。而对百姓来说,高铁带来交通便利,虽然二三线城市实力增强意味着房价看涨,但相比大城市仍有很大优势,再加上大城市的交通、环境、生活成本压力,高铁沿线二线城市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马修·卡恩认为,这是一场关于高铁的加减法,加的不仅仅是火车速度,还有高铁沿线二三线城市和经济得到增长,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减的将是大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经过这样那样的事才发现还是年轻好~
一个人的帖吧好无聊啊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8afb8c0ad2d3ddcbf0619804600ee300a51f6e59&urlrefer=c8c877d5bd50d428b6a62565427ae543
计算机是如何启动的 从打开电源到开始操作,计算机的启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零、boot的含义 先问一个问题,"启动"用英语怎么说? 回答是boot。可是,boot原来的意思是靴子,"启动"与靴子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里的boot是bootstrap(鞋带)的缩写,它来自一句谚语: "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 字面意思是"拽着鞋带把自己拉起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最早的时候,工程师们用它来比喻,计算机启动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必须先运行程序,然后计算机才能启动,但是计算机不启动就无法运行程序! 早期真的是这样,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把一小段程序装进内存,然后计算机才能正常运行。所以,工程师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拉鞋带",久而久之就简称为boot了。 计算机的整个启动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BIOS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缩写为ROM)发明,开机程序被刷入ROM芯片,计算机通电后,第一件事就是读取它。这块芯片里的程序叫做"基本输出输入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简称为BIOS。 1.1 硬件自检 BIOS程序首先检查,计算机硬件能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这叫做"硬件自检"(Power-On Self-Test),缩写为POST。 如果硬件出现问题,主板会发出不同含义的蜂鸣,启动中止。如果没有问题,屏幕就会显示出CPU、内存、硬盘等信息。1.2 启动顺序 硬件自检完成后,BIOS把控制权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 这时,BIOS需要知道,"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具体存放在哪一个设备。也就是说,BIOS需要有一个外部储存设备的排序,排在前面的设备就是优先转交控制权的设备。这种排序叫做"启动顺序"(Boot Sequence)。 打开BIOS的操作界面,里面有一项就是"设定启动顺序"。
拍照秘籍:左脸更好看 没有人的脸是完全左右对称的,照相时露出哪半边脸会显得更美呢? 怎样才会更上相? 这个问题对于爱美的人来说恐怕不亚于穿衣打扮。45度角仰望天空制造文艺效果,剪刀手挡住脸制造小脸效果……如果你觉得这些太俗套,不够高端大气,也不“科学”,那么现在就给你介绍一款简单实用科学大气的上相秘籍——左脸原则(注1)。 艺术家爱左脸 什么是“左脸原则”?就是原则上要尽量多暴露自己的左脸。蒙娜丽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左脸原则范本。心理学家早就观察到,并不只有蒙娜丽莎一个人喜欢将左侧脸呈现给我们,西欧的大部分肖像画都会这样。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麦克马纳斯(McManus)和汉弗莱(Humphrey)于 1973年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检验了1474幅14世纪到20世纪的西欧肖像画(单人),发现891幅人像(约占60%)都展现其左侧脸,而只有583幅人像(约占40%)的人像展现的是其右侧脸。也就是说,艺术家们倾向于将肖像画的左侧脸呈现给我们看。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展现其左侧脸。在左侧脸的肖像画中,68%的女性肖像呈现的是左侧脸,而只有56%的男性肖像呈现其左侧脸。 艺术家为什么爱左脸? 左脸到底有什么特别,会被艺术家如此钟爱? 有三种猜想: 第一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画家身上,认为右利手画家更容易画左侧脸。 右利手画家都是右手拿画笔,这样容易将肖像画的左侧脸画出来。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尼科尔斯(Nicholls)等人在1999年发现,以拉斐尔(Raphael)为代表的左撇子画家也喜欢画左侧脸。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展现左侧脸,然而女性中的左利手并不比男性更多。 第二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观看者身上,认为观看者的知觉存在左侧视野偏好。 人们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所以画家投我们所好,将肖像的左侧脸展现在人们的左侧视野。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呢?因为人的右半球大脑在对情绪信息的感知上具有优势,而根据左右交叉的原理,右半球大脑掌管着左侧视野,所以我们更容易感知左侧脸的情绪信息。可是这种解释同样也解释不了性别差异。 第三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肖像画中的人,肖像画中的人偏好展现其左侧脸。 上面提到了右半球大脑掌控情绪的假设,分析的是观看者,这次是用这个假设来分析肖像画中的人。左侧脸的情绪信息更多,心理学家假定肖像画中的人自发地懂得这一点,因而偏好展现其左侧脸,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展现其左侧脸。社会文化要求男性更加理性隐忍,不能随便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因而男性并不想在肖像画中展现自己左侧的情绪脸;而女性是情感动物,更倾向于表现自己的情绪,因而更多地在肖像画中展现左侧的情绪脸。 虽说第三种解释更完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正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考察这个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 左脸真的更受欢迎? 不只是艺术肖像画存在着“左脸原则”现象,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布莱克本(K. Blackburn)和斯基里洛(J. Schirillo)2012年发表于《实验大脑研究》(Experiment Brain Research)中的一篇研究还发现,真实人像中也存在对左侧脸的偏好。这篇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是10男10女微笑的侧面头像照,每个人既有左侧脸的头像,也有右侧脸的头像。为了弄清楚到底是长相问题还是方向问题,研究人员还给出了对应的镜像反转头像。让37名大学生观看图片,每看完一张就对照片审美上的愉悦度从1-9打分,评分越高表示越偏好这张图片;此外还要记录大学生观看每张图片时瞳孔直径的大小,因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瞳孔会放大。右侧脸照片(每张人像的第一个)和左侧脸照片(每张人像的第二个)例子结果发现,不管是原始图片还是镜像反转的图片,不管头像是男的还是女的,大学生对左侧脸照片(镜像反转图片中的右脸)的愉悦度评分更高,瞳孔直径也更大。也就是说,即使原始的左侧脸(下图2)在镜子中反转后位于右边(下图4),被试也会更喜欢它。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左脸? 布莱克本(K. Blackburn)和斯基里洛(J. Schirillo)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支持了大脑右半球情绪优势假说。因为右半球控制的左侧脸有着更强烈的情绪,不管左侧脸是向左还是向右,我们都更可能认为它更美。因为当你喜欢一张冷酷的脸时,左侧的脸会比右侧的脸看起来更冷酷;当你喜欢一张充满笑容的脸时,左侧的脸也会比右侧的脸看起来笑容更多。看来之前的三种猜想都错了。 不管原因是什么,总之你现在知道了:再拍照片时把你们的左脸挺出来,像蒙娜丽莎一样面对镜头,你会更美。(在ta面前同样适用哦!) 注1:左脸原则是心事鉴定组编辑自造词汇。
你的iPhone,也许出自13岁孩子之手 苹果公司在制造环节一直存在着各种问题,最近苹果公司发布了针对主要供应商的审计报告,其中甚至出现了雇佣童工的问题。我们翻译了businessinsider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看看美国人对此事件的态度。 更新: 此事件又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采访富士康的记者迈克·戴西承认他描述的一些事件是虚构的,并在他的私人博客上为其中的虚构部分和“违背观众的信任”而道歉: 富士康事件大转折,举报人承认造假。上周六,苹果公司发布了针对主要供应商的审计报告,称发现一些供应商存在大量违规行为,如雇用童工以及在薪酬、福利和环境 。 苹果在报告中指出 ,某些部件提供商曾有过13例使用童工的事件,当前仍在使用童工的还有6例。上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美国生活”栏目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businessinsider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看看美国人对此事件的态度。富士康员工宿舍。图片来源:jordanpouille.com我们对自己的iPhone和iPad爱不离手。我们对自己的iPhone和iPad照片赞不绝口。我们还由衷喜爱iPhone和iPad的制造商—利润率超高的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的低价,苹果公司的超高利润,这两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制造iPhone和iPad的劳工行为,若放在美国,都应该是非法的。当我们想起这时,心中便深感不安。同样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制造iPhone和iPad的人不仅没有iPhone和iPad(他们买不起),更为甚之,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它们。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它也很重要。随着世界经济持续混乱,它只会变得愈发重要。 上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美国生活”节目为苹果公司的产品制造做了一集特辑,这个节目重点介绍了迈克·戴西(Mike Daisey)和公共广播电台的尼古拉斯·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的报告。你们可以从这里阅读整个节目秀的 文字记录 ,下面是一些摘要: ● 中国深圳是我们大多数“垃圾”的制造地,30年前,深圳只是一个紧靠河边的小村庄,现在它是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大都市——比纽约还大。 ● iPhone和iPad的代工厂之一(同样还是许多其他电子公司的代工厂)——富士康,在深圳有一个雇佣了43万名员工的大工厂。 ● 富士康深圳厂房有20个自助餐厅,每个餐厅可招待1万名员工。 ● 在由武装枪支的保安镇守的工厂门外,迈克·戴西采访了一位富士康员工。她是一位13岁的女孩,一天要为几千台新iPhone喷漆。 ● 这位13岁的女孩说,富士康并不会真的去查你的年龄。虽然不断会有人来现场抽查,但是富士康总是事先知道。在检查员到来之前,富士康就会将长相年轻的员工换成年纪大的。 ● 在工厂门外的前2个小时,戴西遇到了声称自己是14岁、13岁和12岁的工人(和一堆大人在一起),戴西估计与他之交谈的员工中,有5%是未成年。 ● 戴西猜测,迷恋细节的苹果公司,肯定知道这种事。若他们不知道,那是因为他们不想知道。 ● 戴西佯装成一位潜在客户,参观了其他深圳工厂。他发现,大多数的工厂的制造场所,其实都是容纳了2万到3万的工人巨大车间。这里很安静,没有任何机械,也不允许员工交谈。当人力成本如此低廉的时候,确实没有理由不使用手工,而去建造其他东西。 ● 一位中国人工作时的一小时是60分钟,这和美国的一小时不一样,在美国,这一小时还包括浏览Facebook、去方便、接电话和聊天的闲暇时间。在中国,正规的工作时长是8小时,但是标准的轮班是12小时。尤其是当有新产品要赶制的时候,轮班的时间就要延长到14至16小时。当戴西在深圳时,就有一位富士康员工在连续工作34小时后猝死。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