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阳 苏青阳
世间纷扰,转头成空。
关注数: 0 粉丝数: 69 发帖数: 4,162 关注贴吧数: 22
某些人所谓的“人类本性” 追逐利益,确实是人类的本性,但是人类的有本性的同时还有理智,肆意放纵本性的人不配是人。 人类自远古发展至今,靠的就是有无数人主动自觉地抑制了某些人所谓的人类本性,为了目标抑制人性中的某些方面同样也是人类本性。原始时期的人类要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各种威胁,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种族的生存,不可能放纵某些人所谓的“人类本性”,到了人类社会出现政权的时代,为了维护政权的长期存在,为了维护长久利益,更不可能放纵这所谓的“人类本性”,那些纵情声色犬马从而毁家灭族的反面例子多得很。 生存不过是各种人生目标中最基础的那个,很多人早已脱离了这个阶段,说魔门、香玉山是为了生存实在是太可笑了,难道不争道统不争天下魔门就会消失?难道香玉山不拐卖人口就没有其他赚钱的生意可做? 人不是不可以自私,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要懂得把个人私欲限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不能损害别人的基本权益。 而上层政治上的争权,老百姓从来不会在意他们是怎么获得权力的,老百姓只会关心双方怎样对待老百姓以及胜利方会怎样对老百姓使用手中的权力。 某些人故意混淆政治阴暗面和普通人的人类内心阴暗面的作用对象,药家鑫和陶汝坤才是普通人内心阴暗面的代表;而政治是要是尽量拉拢盟友拉拢民心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只会对那些和自己在目标上根本无法调和无法妥协的人彻底决裂,不会轻易树敌,不会像魔门那样对与自己的政治目标无关的无辜百姓下手。 本来在古代,师生关系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两家会达成一种极亲密的关系,这是扩展势力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魔门却搞什么斩俗缘,有哪个正常人会接受这么一种思想流派?这样的思想流派也妄想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这样的思想流派能成为正道? 香玉山,一个拐卖人口帮派的高层,古代是允许青楼,是允许买卖人口,但是对于可以被买卖的人是有规定有限制的,古代和现代一样不允许拐卖人口,拐卖人口是重罪。为了生存就可以破坏别人的家庭,为了生存就可以毁灭那些无辜孩童的一生,这就是某些满嘴道德正义公平之流的真实嘴脸。 某些人自以为可以代表老百姓,某些人自以为了解“人类本性”,可惜老百姓从来都是把上层的政治行为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事分得清清楚楚,老百姓不会认为包拯有多阴暗,老百姓不会觉得海瑞阴暗,老百姓也不会觉得周总理阴暗,只有那些自己内心龌龊的人才会自以为代表老百姓看“阴暗的政治”。
自己心怀偏见,却说别人不公 师妃暄认为李世民比寇仲窦建德王世充这些人适合做皇帝,刘黑闼认为窦建德比李世民王世充值得辅佐,虚行之认为寇仲比其他人能实现他的理想。就如同张良觉得刘邦比项羽好就要帮刘邦出谋划策打败项羽,范增认为项羽比刘邦好就想杀刘邦,诸葛亮愿意帮刘备以恢复汉室之名统一天下,郭嘉乐意帮曹操以汉天子名义消灭各路诸侯。 从来都是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合适人选,从来不会有人按全天下人心中比例最高的来挑合适的皇帝人选。 师妃暄凭什么不能认为李世民比寇仲好,历史上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就是愿意助李世民得天下,小说里不过就是多写了师妃暄罢了。 若是按照某些人的理由,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这些人个个不公平,李靖也很不公平,除了在杜伏威手下待了一阵,居然就说要去找李世民,根本不给其他人机会;虚行之也很不公平,凭什么只去寇仲帐下,师妃暄至少还是与李世民寇仲都见过面,虚行之根本都没见过李世民就否决了,刘黑闼也不公平,凭什么只帮窦建德。 这些人喜欢寇仲觉得寇仲好,选择了寇仲才是公平,师妃暄觉得寇仲不如李世民就是不公平,这算是哪门子公平!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就必然与其他的为敌,寇仲争天下难道不需要消灭别人?被寇仲消灭的人难道不是提着脑袋在争天下?寇仲为了争天下难道不给其他争天下的人下绊子?想争天下的寇仲难道不是在让别人放弃?寇仲争天下是与虎谋皮血雨腥风,难道其他争天下的人就是细雨清风温馨可人风光无限?这算是哪门子公平!
人类需要宗教,非人类才不要宗教 从远古原始时期,人类就只会天然地对无法解释无法对抗的自然力量产生敬畏之心,自然产生了种种原始崇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各种原始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巫祝等逐渐演化成为如今看到的各种有理论有系统有组织的宗教。 作为宗教前身的各种早期图腾、巫祝和神明崇拜,以及它诞生以后,本身一直都是历朝历代政治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原本就绝大部分是鬼神之说的信徒,只有极其少数如范缜等人坚持无神论,某些2B自以为古代的老百姓和经历过几十年无神论教育的现代中国一样,真是笑话。 身在古代,不论谁上台,老百姓都会从鬼神宗教那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对未来的憧憬;而上层统治者或者借用宗教或者借用其他某种神明实行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措施。没有这个宗教利用,也有那个宗教可利用,就算没有宗教,也可以创造出一种古人能接受的理论,就像《寻秦记》里提到的历史上诸子百家之一创立了五行终始说的邹衍,就像作为朝廷正式机构的钦天监。某些2B自以为寇仲上台,宗教就没有市场,真是天大的笑话。 老百姓需要可以慰藉他们心灵痛苦的宗教,老百姓需要可以让他们勇敢面对生老病死的宗教,老百姓需要可以让他们接受生离死别的宗教。 若论科学技术的,无疑今天的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更发达,成果更多,欧美国家基督教的巨大影响力一直未曾消退。而当年灭佛的三武一宗,66年开始的十年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都做不到,某些2B居然能认为一个寇仲当皇帝就能扭转老百姓对宗教的热情对鬼神的信奉,真是可笑。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会认真思考未来,会设计具有现实基础的有可行性的近期纲领远景规划,并会为此不懈努力,而不是像某些2B只会像苍蝇一样嗡嗡。 至于魔门,从那些2B成为魔门那一天就该死了。
理解师妃暄,欣赏师妃暄 有人说自己最多只懂师妃暄的一半,我看连亿分之一都不懂。 政客和政治家是两种人,中国的曹操、李世民、周总理,外国的林肯、罗斯福等人被称为政治家,没有谁会称他们为政客,也不会有人说他们卑鄙无耻。 政治家是要深层次参与权力的获得、运作及政策方针路线的制定等,师妃暄虽然参与了李唐夺取天下,,但是她一直都没有进入李世民的权力核心,李世民的事她只参与了一部分,师妃暄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政客,只是一个抱着一定理想参与了政治的人,她最多只能算是纵横家。 百度百科对纵横家有一段论述:“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师妃暄所处的历史背景正与此一致,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虽然制度上有变化,但是具体到政治运作的手段方法及军事策略上,后世与春秋战国并无根本性的区别,因此小说中多次把所处的乱世与春秋战国或楚汉相争时的天下态势作对比。 说师妃暄没有自由,其实是根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追求成仙成佛,是人类的美好向往之一,也是人性,又何来压抑。对求仙向佛的追求,历来都是评价其为追求个人自由的一种表现,能把追求天道的师妃暄说成是在压抑自己的人性,真真可笑,宋缺为了专心练刀以武入道宁愿娶个丑女,怎么不说宋缺在压抑人性。 徐子陵一心想过游遍名山大川的自由生活,却一直因为寇仲而卷入腥风血雨,他的自由在哪里?徐子陵明明看好李世民,认同师妃暄的理念,也明白政治军事上必须需要的手段,却因为寇仲想当皇帝就陪着他历经险恶,徐子陵哪里自由了?徐子陵明白政治阴暗面存在的必要性,却又厌恶这些阴暗面,还要陪着寇仲面对这些阴暗面,他哪里自由了? 人活在世上,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限制,无约束无限制的“自由”不可能存在,一个人可以想做什么事、被允许做什么事、能做成什么事,要受到人的自然本能欲望、社会属性即身份地位等和道德法律之类的社会规范等因素约束下的综合结果。 人生道路千万条,不论选择了哪一条都意味着与其他可能无缘,没有谁能每种人生都体验,没有谁能事事圆满。 人生也不会只有一个愿望一种追求,必然要对其取舍。在人生道路上,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偶尔出现了另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很正常,偶尔对另一种人生产生兴趣很正常,心里有些犹豫有点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事。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认为新的目标更值得追求而改变了,这都很正常。曹操说他曾经的理想只是一个征西将军,有人以为他是故作姿态,其实很真实。有些人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努力实现,有些人则是随着时间、身份、地位而变化,参军伊始的杨利伟也不可能想到自己将来能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那些拿到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面对刻苦训练时想过放弃的也大有人在。 天道对于很多人来说飘渺,其他追求难道就不飘渺?我就不懂什么艺术的境界,听不出来帕瓦罗蒂和其他男高音的区别,也看不懂那些书法绘画,普通人有几个懂这些的。 不就是为了追求天道放弃爱情么,很正常很应该很正确。
晚明时期对欧洲科学的学习 为了让大家了解西方科技革命时期的时间点,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些作为西方科技革命先行者的科学家之生平,来考察一下明朝末年中西方科技发展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分别从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等几方面去考察一下西方这些领域开始逐步走向科技革命的年月。 在西方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在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上经历了百年的基础打造,终于在17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科学实践为契机的工业革命,并揭开了世界近代科技革命的光辉篇章。 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期间划时代的学术成果和著作层出不穷,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们就产生于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他们是:伽利略、笛卡尔、帕斯卡、波义耳、牛顿、莱布尼兹等。 伽利略,不仅是天文学的大师,也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帕斯卡,压强理论的奠基人,也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 波义耳,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牛顿,经典物理学派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学巨人; 莱布尼兹,近代数学的奠基人。 这一系列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的科学理论和成就把人类带入了近代工业文明,他们无疑是西方科技革命的先行者。看到这些西方科学历史上的伟人,我们不禁要问,那时候中国的学者们在研究什么?
转载—关于项羽分封是否失误 这是转载的,认为有一定道理,不知以前是否有人发过。 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名将、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少学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观始皇巡游威仪,认为“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助叔父项梁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项梁死,归楚怀王节制。三年冬,率楚军主力5万人渡河(黄河)救赵,大败秦军,解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围。继迫秦将章邯举军投降。拥众数十万,名震诸侯(见秦末农民战争)。不久,坑杀降卒20万人于新安(今属河南)。入关后,焚宫室,收财宝、妇女,大失人心。汉王元年(前206)春,挟灭秦之功,封18个诸侯,使分踞各地。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占有梁、楚九郡。二年冬,使人杀怀王。诸侯叛离,齐国田荣率先举兵,项羽乃亲自率兵击齐将田荣等,烧杀掳掠,激起齐民反抗。楚汉战争之初,不察刘邦意图,未予严密防范,以致刘邦顺利东进。四月,由齐地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终因不善筹谋,不纳良策,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四年八月,议和东归,复大败刘邦追兵于固陵(今淮阳西北)。后被合围于垓下(今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失利,溃围而出。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犹指挥28骑两次冲击由数千名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杀数十人。五年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下马步战,杀汉兵上百人,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项羽作战勇悍,长于突击,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前汉纪》卷三)。时人称其用兵疾如雷电。据载曾著兵书一篇。
大唐第一悬案 话说寇仲自从听说师妃暄是为了静斋的利益而选择了李世民,他就一直非常苦闷,究竟为了什么巨大的利益不支持自己当皇帝呢?按说以她和徐子陵的关系,静斋想要什么自己会拒绝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李世民当皇帝后能给的,自己当了皇帝也能给呀,为什么就不支持自己呢。 寇仲为了这事茶饭不思,宋玉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劝他去找徐子陵,两个人一起琢磨。没想到见了陵少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徐子陵的一张俊脸已经像苦瓜了。石青璇看见寇仲,哭着把事说了一遍,原来徐子陵也听到了江湖传言,说师妃暄为了静斋的利益苦心积虑地让寇仲做不了皇帝,这徐子陵已经想了半个月,也没想出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利益。这兄弟俩愁啊,作了皇帝的寇仲有什么利益给不了静斋呢?最后寇徐二人郁郁而终。 自此,大唐第一千古疑案就此诞生:什么利益是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可以给静斋,而当了皇帝的寇仲却不能给。这桩无头公案轰动了史学界,已经有数个历史学者为之前仆后继,最终都倒在了这个悬案脚下。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了这个神秘档案,为之奋斗了数天,幸好有自知之明,明白以自己的智商是无法找到谜底的。但是我坚信,有朝一日,当这个谜底揭晓之时,必定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能令风云变色,可使九州震动的大的不能再大的巨大利益。唯独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呜呼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己身谜局中 有朝一日揭晓时 家祭毋忘告乃翁
大唐第一悬案 话说寇仲自从听说师妃暄是为了静斋的利益而选择了李世民,他就一直非常苦闷,究竟为了什么巨大的利益不支持自己当皇帝呢?按说以她和徐子陵的关系,静斋想要什么自己会拒绝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李世民当皇帝后能给的,自己当了皇帝也能给呀,为什么就不支持自己呢。 寇仲为了这事茶饭不思,宋玉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劝他去找徐子陵,两个人一起琢磨。没想到见了陵少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徐子陵的一张俊脸已经像苦瓜了。石青璇看见寇仲,哭着把事说了一遍,原来徐子陵也听到了江湖传言,说师妃暄为了静斋的利益苦心积虑地让寇仲做不了皇帝,这徐子陵已经想了半个月,也没想出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利益。这兄弟俩愁啊,作了皇帝的寇仲有什么利益给不了静斋呢?最后寇徐二人郁郁而终。 自此,大唐第一千古悬案就此诞生:什么利益是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可以给静斋,而当了皇帝的寇仲却不能给。这桩悬案轰动了史学界,已经有数个历史学者为之前仆后继,最终都倒在了这个悬案脚下。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了这个神秘档案,为之奋斗了数天,幸好有自知之明,明白以自己的智商是无法找到谜底的。但是我坚信,有朝一日,当这个谜底揭晓之时,必定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能令风云变色,可使九州震动的大的不能再大的巨大利益。唯独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呜呼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己身谜局中 有朝一日揭晓时 家祭毋忘告乃翁
喜欢婠婠是个人自由,诬蔑师妃暄则凸现出了你的无知 不懂出家人的境界妄谈出家。拜托你搞清楚,婠婠是师妃暄的敌人,兵不厌诈你懂不懂,婠婠滥杀无辜的时候你怎么不跳出来。哎呀,静斋的地位是靠武力得来的,真不知道眼睛是怎么看得,居然能看出这点。无知的程度真是令人吃惊,李世民居然成了静斋的代言人,李密居然成了更好的选择,说静斋的政治眼光稚嫩,其实我看你自己幼稚的很。静斋考虑人选明明有两大标准,居然视而不见。最可笑的就是居然没有静斋,李世民就没有没有那么大的成就,李世民指挥的那些战争都白搭了,被你一句话就全没了,真不知道小说怎么看的。明明是寇仲自己只有打天下的本事,没有坐天下的能力,到了你们这就全变了。无耻阿无耻,明明是谁做皇帝,对静斋都是一样,偏偏到了你们这些人嘴里,就成了为了静斋的利益。明明静斋真正说服成功的也就四川的解晖,到了你们这里就成了各路群雄,怎么窦建德没找李世民?怎么王世充没主动投靠?那些什么萧铣林士宏,刘武周刘黑闼怎么不投降?以貌取人?婠婠难道长得不漂亮?说话前真是没动过脑子。最后告诉你们,只要婠婠还是魔门的人,她就永远都赢不了师妃暄,这不是哪个人决定的,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和魔门的人和平共处,有没有静斋都一样。
你们都小瞧了李世民 我不是没有回答,而是我认为李世民决不会只在那里傻乎乎的等着寇徐二人来帮他而什么也不做。这是作为配角地位所决定的,要是把每个配角,或者至少这些重要配角的活动都写上,几亿个字也不够。你们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李世民狗屁不是,什么本事都没有,没有寇徐他就什么都干不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我说得也很清楚,你以为没有寇徐李世民就不会政变了,或者说他就没有其他手段自保?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李世民赢不了寇仲,这是你们的看法,也是最难以认定的一点,而且师妃暄和静斋的作用其实被你们这些挺寇派放大了,她们也就是一个纵横家的身份,远远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大,否则静斋一现身,宣布李世民是真命天子,大家都回家去吧,别争了。所以静斋和房玄龄杜如晦没什么区别,都是自己认为李世民值得辅佐,从而为他出谋划策而已。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是两码事,你不要搞混了。你把治理天下看得也太简单了,要是那么简单,哪里还有那么多事。不过这些事也没法说清楚,我要能说清楚,那我不是个市级头也是个省级头。你认为天策府只是个幕僚机构,那我想知道幕僚都是干什么的,养着吃闲饭的?就算钱再多也没有谁养那么一堆闲人,光吃饭不干事。就算是纨绔子弟也知道养几个人是为了帮自己抢个民女什么的。这不叫什么先进的政治机构,这是身为幕僚应尽的职责。当年李自成到处打的时候也没事,进了北京就完了。30年代40年代***也没什么事,结果到了60年代以后连着二十多年一直在犯错。不提时政了,只说大唐,这两天我一直为了反驳,又再看大唐,发现了很多李世民很具有眼光的证据,事实上,他早就在调动寇徐二人为己所用,而且早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出了打算,只不过寇徐一直没发现,我认为你们看得不仔细,小说中有多处伏笔,也就是说李世民当皇帝是作者早就定下的基调,也是小说有一个失败结局的原因。 关于突厥要打来,这不是谁给出的理由,这是小说本身就给了这一个背景,这背景定了下来,你说什么其它的都没用。 我说得很清楚,虚怀纳谏,知人善任是要以自身的能力为基础的,否则无法判断属下提出的建议是否合理有效。 还有关于打高丽,这个高丽和那个高丽确实关系不大,不过你要搞清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当时隋唐两朝三代连续不停的攻打高丽,是牵扯到东北地区辽河流域归属的,而且将朝鲜半岛出现一个统一国家的可能性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在当时出现了这么一个国家,对东北亚东亚的政治格局是会有深远影响的。站在韩国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不会乐于接受这种结果。我说了,李世民攻打高丽是达到了他的目的,就是确立了当时朝鲜半岛对唐朝的臣属关系。而且自三国时起,高丽一直在与中原各势力争夺辽河流域的控制权,以及对东北各民族如契丹靺鞨的控制。详细的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找书看吧。 关于帝王们太鸟尽弓藏,这个当然不是什么美德,能不能做到确实是能力的体现,这是每个开国君主都喜欢做的事,不过相比来说,李世民算好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才杀了2个,你还要求他怎么做。而且,做皇帝的人你就不能用普通人的好坏标准来要求他,你说这个毫无意义。历史也不会用对功臣的态度来评判一个皇帝是否成功。 另外,你什么时候看到有人认为重文轻武是个好皇帝了,或者说,你什么时候看到一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成了好皇帝。 关于那个傻乎乎的窦建德,我对你的看法真是无语,两军对阵,怎么就成了偷袭。而且就算是偷袭,兵者,诡道也。这只能说明窦建德军事上不如李世民,你的结论实在让我…… 昨天看《西安事变》,周总理对少帅说:政治是无情的。(又是一个政治上很幼稚的少帅)
入世修行的意义 很多人都不明白入世修行的意义,他们觉得出家人就要老老实实呆在庙宇道观之中,不要管外面的是是非非。这真是无知的想法,佛教和道教有很多共同点,这是两教产生后互相借鉴而形成的,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见性,简单点说,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内心。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很单纯的环境下,他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的,别人教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比方说一个人从未接触过金钱,不知金钱为何物,不知金钱有何用处,自然是视钱财为粪土。可是知道金钱作用和好处的人若能视钱财为粪土,这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内心本质。入世修行的用意正在于此,像师妃暄那样在静斋里长大的人,接受的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但是她是不是真的能以静斋的宗旨为己任?她是不是真的能坚持自己,在红尘俗世中不迷失自己?她是否还有迷惑?这些要靠她自己去寻找答案,别人是帮不了她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师妃暄说到底还是为了衬托寇仲和徐子陵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作为小说的主角,是要详细描写主角的成长过程,心路历程的,可以让读者对她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可是师妃暄的成长以及心路在书中仅仅是轻描淡写,使读者对她没有全面认识,对她的认识只能通过读者自己来补足,很遗憾的是,武侠小说的意义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只是为了自己那种代入的快感,很少念及其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