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孤心 冷雪孤心
关注数: 5 粉丝数: 24 发帖数: 5,124 关注贴吧数: 46
【今日山西】侯马,正在崛起的内陆物流港 初春时节,晋南大地杨柳吐翠,生机盎然。记者目睹着侯马这个交通枢纽城市的繁忙,也感受着这个商贸物流中心发展的节奏。黎明时分,几大商贸市场的店铺就开门营业;月上枝头,天南海北载满货物的车辆仍进进出出……侯马,呈现给人们的不只是“南来北往商贾地,千车百货旱码头”的繁荣景象,还有不懈探索,向现代物流中心迈进的足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就了20多年的商贸奇迹 侯马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都城,明洪武八年设侯马驿,自古就是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交通要道。 今天的侯马,位于临汾、运城、晋城“小三角”中心,地处太原、西安、郑州“大三角”经济区中心。南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大运、晋韩高速公路,晋韩公路、108国道在侯马市区呈三个“十”字交汇。侯马还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五纵七横”国道干线交通枢纽,山西三大交通枢纽之一,“新欧亚大陆桥”华北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侯马北编组站,华北南部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侯马三皇运业集团,我省最大的公路运输企业,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百余个城市。侯马距运城机场也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侯马被誉为内陆“旱码头”,名至实归。 改革开放初期,侯马市委、市政府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抢抓机遇,1984年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批发市场——新田市场,经营几十个门类、上万种商品,吸引全国10多个省市、上千家个体经营户入驻,在全省率先打开商贸市场大门。到1990年,全市已形成多门类、专业化市场格局,各类商贸市场发展到17个,年经营额1亿多元。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今日侯马已成为晋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市有各类市场41个,其中大型专业市场32个。商品辐射全国20多个省、百余个县区,市场从业者6万余人,经营品种3万多。2007年,市场成交额70多亿元,税收3000多万元…… 目前有货运、仓储、托运、物流信息咨询等企业近200家。先后与北京、广州等20多个城市开通了汽车零担货运;铁路部门与中铁集装箱集团公司、中海集装箱集团公司及天津、青岛等港口合作,保证了货运快捷畅通。每天约有100多对火车、1万多辆汽车进出这座“旱码头”…… 然而,侯马在商贸辉煌的背后,也面临发展空间狭小的束缚。随着我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的实施,雄心勃勃的侯马意欲振翅高飞,实现由“旱码头”向现代物流中心的迈进!
【今日山西】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进入倒计时   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为了更有利于保护五台山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资源遗存的圣地,五台山从1999年开始首次提出申报世界遗产至今,走过了充满期待与艰辛的8年申遗之路:  2002年,首次邀请中国遗产专家来五台山就五台山遗产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2004年,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由国内省内自然与文化遗产专家组成的申遗专家组,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评估,并确定五台山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主;  2005年,成立了由省长为组长,省级相关厅、局为成员、建设厅为牵头单位的五台山申报遗产领导组,统一协调,组织五台山遗产申报的全面工作,忻州市相应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五台山申遗工作组,负责申遗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2006年,五台山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称号;2007年,按照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五台山在核心区进行了规模拆迁和新区服务基地建设;  2008年,申报文本正式上报世界遗产中心,经遗产专家委员会通过文本审核后,遗产中心将委托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专家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评估,而专家前来考察的时间是2008年8月8日。
【今日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举行   4月4日,“第18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隆重举行。来自山东、河南等18个省市的移民后裔聚首古槐遗址,缅怀600多年前大槐树百万大移民的沧桑历史,共祭移民祖先,共话同根亲情。  元末明初,中原一带十室九空。而山西则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平衡地方人口,发展农耕,明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赴各地。历时50年,迁民18次,人数达百万之众,遍布京、冀等18个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一次官方移民。  早8时,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是人头攒动。天津西青区张家窝村的马富兴和老少4代共24人代表全村马氏家族900多大槐树马姓移民后裔来到大槐树遗址寻根祭祖。马富兴介绍说: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忘记大槐树,家在心中,根在槐乡。  9时15分,隆重的祭祖大典在礼炮声中开始。庄严的祭祖堂的大门在礼炮声中徐徐开启。18名宾仪抬着三牲,5名少女手捧五谷,在音乐声中款款走向祭坛,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随后,18名移民后裔代表18个省市移民后裔走向祭祖堂前,虔诚祭拜。之后,移民后裔纷纷向先祖敬献花篮祭品,他们舞起龙狮、敲起锣鼓、载歌载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成为欢乐的海洋。“大槐树人……你曾在大槐树下生息耕耘,你曾在大槐树下骨肉离分……”在《大槐树祖歌》的音乐声中,500余名学生组成了一个硕大的“根”字,放飞对先祖的思念和心愿。  今年的祭祖节为期10天,从4月1日至4月10日。4日为主祭日。
【今日山西】临汾清明节 万人祭帝尧 4月3日,山西临汾市委、市政府和尧都区各有关部门领导与社会各界一万余人,齐聚于尧都区大阳镇南郊村的尧陵,共同拜祭上古圣贤帝尧。此次清明祭拜是尧陵修缮完毕后的首次大型祭拜活动。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位列上古五帝,帝尧缔造古中国被尊为国祖,开启中华文明,被誉为文明始祖。尧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城东30公里的大阳镇北郊村西涝河北岸,陵丘高50米,周300余米,世称神林,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寝中最为巍峨高大。尧陵祠宇唐初太宗李世民拜祭后进行了重修;元代中统年间(1260―1264)姜善信奉世祖之命重修;明代成化17年(1481)年、嘉靖18(1539)年,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都对尧陵进行过修葺;1984年和2000年分别维修了碑亭和木牌坊。1986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陵为中华民族遗存的宝贵文化资源,但多年来,一直处于荒芜之中,年久失修,修复尧陵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旅游业,建设文化强市的需要。 尧陵修复利济于今、功垂于后,同时也加快了临汾对外开放,发展尧都旅游的步伐,将尧陵建成寻根祭祖的旅游胜地,为推进临汾市“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奋斗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7年4月3日,尧陵修复工程开工,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和“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要求,共对30余座建筑进行修缮,目前修复工程已基本竣工。尧陵将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文化品位高雅的旅游景区、尧舜传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是临汾乃至全省的一大旅游新亮点。
【今日山西】煌煌三晋古籍 不仅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责任 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推荐名单日前由文化部通过中国古籍保护网和《中国文化报》进行公示。我省61部古籍入选,山西省图书馆10部,曲沃县图书馆8部,祁县图书馆1部,山西博物院12部,应县木塔文物管理所27部,高平市文博馆3部。入选古籍年代之久远,文物价值之高令国内外专家瞠目。  我省是文化大省,古籍资源家底丰厚,这些古代文献典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三晋悠久历史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我省古籍普查、保护和研究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和紧迫。煌煌三晋古籍:是骄傲,更是责任。  61部上榜:三晋典籍的冰山一角  我省申报的首批“珍贵名录”皆为宋元以前的善本,首批入选的61部古籍,质量上乘,入选的宋元以前纸质古籍善本,极富特色。特别是珍贵的佛教文献,成为山西古籍藏书的一个闪光点。辽代文献流传到今天的很少,应县木塔就有90件辽代佛经,特别是12件《契丹大藏经》零本的发现,续接了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纂修大藏经的历史长链;《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刻本大藏经,流传到今天,海内外仅有10余件,而我省就有3件;北宋开宝四年,蜀版大藏经开雕,起始年的刻本《妙法莲花经》卷第七现存藏于高平市文博馆,是目前唯一的开宝4年刻本;山西省图书馆所藏北宋雍熙3年绛州刻本《佛说北斗七星经》、伪齐阜昌8年刻《成唯识论了义灯钞科文》等都已成海内外孤本。  山西古籍:家底厚实,大廓尚待明晰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人类文明的瑰宝和三晋历史的见证。我省是文化大省,古籍文献资源非常丰富是事实,但是我省古籍的家底尚未摸清。  去年8月,我省有关部门对省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古籍收藏做了摸底调查,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约藏有80万册,其他文博、高校、宗教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单位大约藏有60万册,另外,散落民间或古籍收藏家手中有10万册左右。综合以上3项,我省现存古籍数量应在150万册(件)左右。据估计,全国的古籍存量约在2500万至3000万册之间,我省存量约占全国古籍总存世量的5.5%。  山西古籍藏书的最大特色和价值,在于它的质,即内在价值,尤其是丰富的佛教文献典藏,是山西古籍藏书最大的亮点。南宋《碛砂藏》和元代《普宁藏》,保存基本完整,分别近5000卷,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几部宋元版大藏经之一。除佛教文献外,我省不少市县都有不俗的收藏,在古籍收藏的质和量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我省古籍图书的精华所在。  关键一步:启动全省首次古籍摸底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在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保护它、传承它,就是延续和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基因。山西是文化大省,历史上三晋人民曾经创造了浩瀚的文献典籍。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些古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摸清家底,成为古籍保护的当务之急。去年底,我省首次古籍摸底普查、登记造册、分级命名等系列工作开始全面启动。  “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不久已在省图书馆正式挂牌,并成立山西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对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室)、藏书机构及民间收藏古籍普查登记,同时加紧筹建山西省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和山西省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并确定省图书馆、祁县图书馆、应县文管所、山西省博物院图书馆、太原市崇善寺、曲沃县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临猗县图书馆为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逐步探索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古籍保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