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三少 荣三少
关注数: 1 粉丝数: 49 发帖数: 2,371 关注贴吧数: 4
三少转贴 电波里的邓丽君文/平客 邓丽君刚刚在大陆流传开来的时候,广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播作用。很多人是从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她轻柔的歌声的,和以前那些听惯了的铿锵有力、豪迈振奋相比,邓丽君的歌曲让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下子得到了疏解。 电影《甜蜜蜜》里有一组镜头,表现的是李翘和黎小军搭伙在香港街头买邓丽君磁带的场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真实世界里,回国探亲的华侨、出海远航的海员从类似于李翘和黎小军摆出的摊位上买到了邓丽君的磁带,稍回来给亲朋好友。人们用当时算是奢侈品的砖头录音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靡靡之音”。经济没那么宽裕、买不起砖头录音机的,就用家家都有的收音机听邓丽君。 从那年月一路走来,听着邓丽君歌曲长大的人们,谁没有过从效果很差的广播里仔细品味她柔美歌声的经历呢?收音机曾经一度是他们最初接触邓丽君歌曲最简单的方式,人们一边听一边学唱,一边想象着她的样子。 现在供职于BBC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的王恩禧是早年邓丽君歌曲在大陆传播开来的关键人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通过广播节目为大陆听众介绍邓丽君的歌声,还曾先后4次采访邓丽君,其中两次是面对面,两次是电话连线。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从台湾到墨尔本工作的王恩禧在澳洲广播电台(简称“澳广”)中文部创办并主持《您喜爱的歌》节目,在这个以点歌为主的节目里,邓丽君的很多歌曲一度成为点播率最高的曲目。 1981年秋天,越来越多的听众来信希望邓丽君能走进《您喜爱的歌》节目,王恩禧利用回台湾的机会采访了邓丽君。那天,邓丽君正在台湾电视公司录制节目,在导播室里,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目睹了她独具的“大牌”风范——只有邓丽君如此敬业,在导演已经喊OK的情况下,自己还不满意,要求导演重来;也只有邓丽君可以做到让导演立即调动各环节不计成本重录一次又一次,毕竟,现场所需的干冰在当时还是很贵的材料。 回忆初见邓丽君的情形,王恩禧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我被安排在‘台视’录制现场进行采访工作,由于现场较为混乱,效果不理想。邓丽君爽快答应了第二天到录音室再次采访的要求。她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平易近人,非常亲切,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还耐心为大陆听众签名留念。” 这次采访在“澳广”播出后,一下子收到了十万多封听众来信,只好用卡车运输,来信基本全部来自大陆,大都是表达对邓丽君歌曲的衷爱并索取签名照片。由于来信太多,以至于王恩禧和他的同事们在节目里不得不恳请听众暂时不要来信了,因为当时‘澳广’每处理一封大陆来信需要1澳元的投入。即便如此,这样的火爆还是持续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些来信中,有一位河南农村的听众幸运得到了签名照片,之后他写信给王恩禧,说他收到照片之后,全村人都来他家一睹邓丽君的芳容,让全家人骄傲了很长时间。 随后而来的1981年春节除夕夜,王恩禧透过电话与邓丽君连线,向大陆听众拜年。1983年,邓丽君的歌曲已经在大陆家喻户晓,趁邓丽君在美国巡回演出期间,王恩禧再次在节目中与她连线,报道演出的盛况。 这几次采访的影响超出了王恩禧的想象。最近几年,他多次到大陆电台做客访问,曾在大连、昆明、乌鲁木齐等地遇到许多电台同行向他描述透过“澳广”从收音机里听邓丽君歌曲的情形,也有一些铁杆邓丽君迷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用卡式录音机录下来的这些节目的录音。王恩禧清楚记得他的同事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到大陆旅游遇到的趣事,由于当时大陆的交通不够便利,一旦遇到车票、机票紧俏的情形,只要拿出随身携带的邓丽君签名照片,便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这是邓丽君的歌声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带来的,是非常别致的体现方式,也是我们通过广播节目传播邓丽君歌曲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王恩禧说。 1995年5月9日,王恩禧从“澳广”下班回家,接到了台里的紧急电话,说是邓丽君去世了,让他立即回电台直播。王恩禧想起1981年秋天第一次采访邓丽君时曾看到她因为哮喘往喉部喷药,没想到二十几年后正是哮喘让这位天才般的巨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邓丽君小时侯喜唱黄梅戏 (转) 去世10周年之际家人回忆邓丽君———一代歌后其实很传统  5月8日,是一代歌后邓丽君离世10周年纪念日。10年了,日子几乎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度过。  那个喜欢穿粉色,擅长唱甜歌的温柔女生,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唱片架上至今还有她的情歌专辑,电影里还放着她的《甜蜜蜜》,KTV里还贴有她微笑着的海报,上海又即将有一场《思君十年“芳华十八”邓丽君金曲演唱会》要上演……  邓丽君唯一的弟弟邓长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吐露:其实外表光鲜的姐姐从来内心都是传统的,她甚至一直相信,一个女子的婚姻与会包饺子有关。脚踏车:  第一次“商演”的回报  在弟弟邓长禧的印象里,比自己长1岁的姐姐从小就是“出风头”的,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受宠成为了一种必然。邓长禧回忆说,小时候,姐姐就喜欢哼哼唱唱。那时候,她常去邻居家玩,没有其它的爱好,就围着收音机转,凭着不错的记性,但凡听过的歌曲总能过耳不忘,“她喜欢在家人面前表演,以此换来掌声”。  “印象里,小时候,她唱黄梅戏比较多。”邓长禧告诉记者,因为母亲喜欢看电影,当时黄梅调的“梁祝电影”盛行一时,邓妈妈带着女儿去看了好多次,耳濡目染下,邓丽君的黄梅调开始唱得有模有样。有一次,一位租车行的老板与小邓丽君约定,只要她唱一首歌给他听,他就把脚踏车免费租给她用,而且不限定时间。邓丽君倒也不胆怯,大大方方地唱歌,屡次让老板满意,于是,骑着脚踏车的小邓丽君成了邻居眼中的一道风景。这也算是她第一次“商业演出”的回报吧。英文书:  出国皮箱里的必备品  很多人都奇怪,14岁就因唱歌而退学的邓丽君,缘何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邓长禧告诉记者,姐姐每次出国演出,皮箱里一定装了两三本有关英文文法的书,每晚临睡前也总要温习一下。不过说起来,邓丽君的英文底子打得那么牢,还要归功于一次偶遇。  1973年,刚从外地演唱完回家的邓丽君,遇到了隔壁邻居,这位美国学校的教务长无意中提及,美国学校正在收插班生,问她是否有兴趣?一直懊悔自己过早离开学校的邓丽君,兴奋地参加了考试。刚进入美国学校的时候,邓丽君的穿着很是漂亮,引得周边同学议论纷纷,闻得风声的她随即“入乡随俗”,尽量“低调”亮相,不再穿着漂亮衣服上学去,而是尽可能“土里土气”。邓长禧回忆说,提及当初的这段历史,姐姐还曾说:“我不愿让同学们认为我很特别。”包饺子:  关系到一个女人的婚姻  一个人住在香港赤柱,住所内的食用水也要从法国定期送到,而且都是名牌矿泉水,邓丽君的生活,精致得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但邓长禧告诉记者,其实姐姐是个质朴之人。在弟弟的印象里,姐姐喜欢吃,每年回台湾和家人一起过春节,吃团圆饭,家里人总会安排她最喜欢吃的熏鸡、红烧猪手。不过,她自己最喜欢包饺子,甚至手把手教会了香港住所里的管家,她常说,女孩子要懂得包饺子才能把自己给嫁出去。(钟和) 来源:海南日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