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东方乙卯木z
t东方乙卯木z
清静自然
关注数: 46
粉丝数: 783
发帖数: 6,820
关注贴吧数: 32
【涨停战法】之 卖出
快速看盘
【涨停战法】之 高开的意义 图解
【涨停战法】之 庄家涨停出货
【涨停板】背后的主力行为
【每日】开盘后干什么 盘中如何盯盘
○静○静○静○
【个股】经验教训总结---图解
【分时战法】 之 轨道线
【分时战法】之 分时箱体
【分时战法】之 钓鱼波
【分时战法】 之 攻击性下跌
【分时战法】之 心电波
【分时战法】之 买一卖一
【分时战法】之 五档小单
【分时战法】之 大单压盘
【分时战法】之 大单托盘
【分时战法】之 巨量涨停
数息法【入静】
【涨停板】战法 之 次日介入机会
【 涨停板战法】之 三外有三
【涨停板】战法
【 涨停板战法】之 芝麻开门
【 涨停板战法】之 更上层楼
【 涨停板战法】之 故地重游
【 涨停板战法】之 海底捞月
【 涨停板战法】之 一箭穿心
【 涨停板战法】之 鹊桥相会
【 涨停板战法】之 分手快乐
【 涨停板战法】之 倒拔杨柳
【 涨停板战法】之 天衣无缝
【白话】丹道内丹小周天-----百日筑基
\(^o^)/~东方乙卯木 欢迎您 \(^o^)/~
女丹十则---陈撄宁删订 女丹十则 旧题金华山香逸古母撰述皖江陈撄宁删订 第一则 养真化气 (撄宁曰:道家工夫,贵在口诀,至于文章之优劣,殊无足重轻。故尝有理论不圆者,或字句欠通者,或见解卑陋者,或夹杂迷信者,皆能使人生鄙视之心,遂致其真口诀亦湮没而无闻,甚可惜也。余今编辑此书,盖欲度中材以上有学识之女子,若慨依原本录之,未免贻讥于大雅,兹特撮拾其精华,削去疵累,虽未尽臻纯粹,然已较原本为可观矣。)女子修行,与男子有别,男子阳从下泄,女子阳从上升。男子体刚,女子体柔。男子常保守丹田之阳精,不使外泄,积之既久,用身中真火锻炼,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而证道矣。女子乃阴体,须用乳房灵脂,变化气质,久久运炼,自然赤反为白,血化为气,血既化气,仍用火符进退,亦能气反纯阳,了道归真。故女子初工,先炼形质,后炼本元,不似男子之工先炼本元,后炼形质也。何谓养真?凡人之心,最易摇动,若使其常守于内,便生厌烦,故起手先教以养真之法,自然厌烦少释,四体安和,方能再求进步。平日坐炼之时,必须从丹田血海之中,运动气机,照著心内神室,觉有一缕清气,自血海而出。定久之际,其气必动,随其气机鼓舞,向上飞腾,冲到泥丸,复转下降,斯时微以意引之,随着气机从泥丸降下重楼。此时切不可用意,恐伤形体。即随气机自重楼下至两乳间,内有空穴,凝聚良久。若有动机,照前行持,不过四五十日,其气已透,血化为气,赤反为白,斯时丹元已露,道心已诚。若能坚持静守,朝夕不懈,时刻用功,何患大丹不结,女仙不成者哉?此乃女修第一步工夫,果能行到极玄极妙地位,以后工夫,皆从此前进。学者勉之。(撄宁按:当气机从泥丸下降时,既曰:"微以意引之"。又曰:"不可用意。"究竟用意乎?不用意乎?盖此时动作,是有意与无意之间。因要顺其自然,故曰:"不可用意。"又不能置之不理。故曰:"以意引之。") 第二则 九转炼形炼形者,是谓调摄之义。血液属阴,凝居于下,藏于血海胞里,化于五蕴山头,灌溉一身,荣养百脉,循环不已。游溢诸经,变为渣滓之物,去而不用。直到二百四十刻漏三十时辰已周,那时镕华复露,先天化形,留为生人之用。此即所谓气之清者,上升于乳,气之浊者,下流为瘀。生人生仙之机,实分于此。故女子之修炼,预先认得清浊,方能炼得真形。夫形何以炼?当其坐时,用神机运动,候口中液满,微漱数遍,俟其清澄,然后用鼻引清气,随同玉液,咽下重楼,入于绛宫,下降黄房,至关元血海而止。略一凝定,从血海运至尾闾,升上夹脊,透顶门迳入泥丸,仍从泥丸复行下降,至两乳间而止。停聚良久,使津化为气,是为一转。如是者三三转。既毕,方用两手运两乳,回转三十六。转毕,以两手捧至中间,轻轻运至血海而止,仍又依前运炼。一番三转,三番共得九转。倘女子沉潜庄重,根深器厚者,行之不过百日,而形已炼成,长生有路矣。从此再求上进,大丹可期。 第三则 运用火符男子先炼药,后炼形。女子先炼形,后炼药。因其体相攸分,故前后工夫差别。学道女子,照依前段口诀,用心行持,若行到丹田血海之中,气机温暖,自然有清气一缕,上冲心舍,直至两乳,此时切不可动念。仍旧行工运转,自然复行下降,仍旧归于血海。斯时气机已动,真气已生,赤血之阴,变为白气之阳。若不用火行符,其气仍然化为赤血,白者复变为红,枉费工夫。到此时当用真火以炼之,又用真符以应之。符到火足,其气必凝。当此气凝之候,别有景象,倘不分明讲出,恐用火符差失,有坏丹元。修士至此,切宜细心熟记,毋自忘失。若此刻工夫一误,不惟前工枉费,后工难修,而且有伤身命,防有血崩之患。学者要记清楚,当其气归血海时,此气虽从血中化出,并非是血。如人出外,变相归家,即家人妇子皆不能识认,安能如前日之相投?故其下降时,血海之中,必如鱼吸水一般,斯时四肢若醉,其快乐如夫妇交媾,有莫能自禁之势。(撄宁按:有人说此时身中快乐之感觉,胜过男女之事若干倍。因为某种女子,生性冷淡,又遇男子身体虚弱者,临时在女子面前,毫无快感。而修道做工夫的女子则不然,虽独自一身,清心寡欲,在静室中打坐。果能如法将自己身内之阴阳配合调和,入于至玄至妙之境,即有特别之景象发现。其快乐不可用言语形容。至于男子做清静工夫者,虽有时身中亦发现快乐之景象,但比较女子快乐之程度,仅得其十之二三而已。此则关乎男女生理上之不同,非人力所能强为也。)到此地位,必须拿定主宰,切不可放纵。一念凝守中宫,停聚良久,他自然向上冲关,升入泥丸,化为玉液。以意引下重楼,还至两乳间而止。用凝气法以混合之,使其聚而不散,久久行之,自能达本还原,以通胎息。若胎息既通,则仙道可计日而至。女真修士,当共勉之。 第四则 默运胎息女真修炼者,果能照前口诀,尽心行持,自然真气日生,血化为液,自两乳中间,流通百脉,润泽周身。此液是血化成,必须常用内运元和之气,以温养之,方能镇静中田,以为超升之本。何谓内运元和之气?盖呼吸由中而生,亦由中而定也。女真修炼,既得玉液,须运用此气以凝之,其液方无走失,并可倚此而结成还丹。当其内运之时,其势不著于口鼻,而又不离于口鼻。虽有呼吸之名,实无呼吸之相。何也?借呼吸以为呼吸之义也。盖口鼻之呼吸,乃后天呼吸,内运之呼吸,是先天呼吸。此时注重先天,不注重后天。先天呼吸,有名无形,随后天口鼻之呼吸,一出一入,自然升降。久久行之,则息息归根,呼吸之气,不由于口鼻。而胎息已成,仙道不远矣。(撄宁按:此段工夫,原文就未成说得明白,余恐后学不易了解,遂力求浅显。将原文删改大半,比较容易明了。至其细微曲折,要在为师者口传面授。并要学人心领神悟,在自己身中实地证验。功深日久,水到渠成。果能一旦豁然贯通,自然暗合道妙,固不必拘拘于文字之间矣。) 第五则 广立功行女子果能潜修至道,已经炼得玉液还丹,认得先天面目,又兼保得住胎息工夫,至此必须借外行以培植道本,方才外无所亏,而内有所助,所以事奉翁姑,宜尽孝思,与人应接,当存忠厚。矜孤恤寡,救苦济贫,尊敬师长,和睦乡邻。举动勿轻浮,言语勿傲慢,一切行为,皆归理法之中,自然气质冲和,不求功行,而功行自立。(撄宁按:此篇删去大半,仅此已足。) 第六则 志坚行持女真修士,若能得明师,知口诀,敦品行,矢志用功,恒久不怠,则神仙指日可成。然女子之性情,易漓易变,遇有不如意事,难保不顿改初心。或为歧途所引,妄起偏僻之见,致令前功尽弃,孽海沉沦,嗟何及矣!世间传道者虽多,而得其真传者盖鲜,往往自误误人。今于女丹口诀,显明指示,以度有缘。所望跳出迷津,得登彼岸,使黄泉无碎玉之魂,红粉得驻颜之术,长守不失,享乐无穷,岂不快哉?戒规列后:第一戒:孝养翁姑。第二戒:端方正直。第三戒:谨慎言语。第四戒:小心行持。第五戒:尊师重道。第六戒:立志不变。(撄宁按:原文删除五分之四,因其无关重要。至于诫规六条,虽每条皆附有解释,亦未录。因其大意已明。) 第七则 调养元神女子之功,比男子便捷。女丹从养真至胎息,其工夫已做完大半,不若男工有许多作用,方能得到调神地步。所以女丹法从养真至胎息工毕,便接录外行工修,俟其外行有余,即可炼调神一段工夫。盖因其前日运炼之时,已将血化为气,此气便可化神。到此时候,若不陶冶性情,辅助以外行,恐将来凝之不住,反致前功尽弃。必须照依戒规,严遵法度,将心地磨炼成一块水晶相似。炼而复炼,磨而复磨,直至内外洁白,表里玲珑,体相皆空,纤尘不染,行到此地,自有一片清灵善化之机,照映在腔子里,入定之际,不食不饥,不动不言,此时必须用人保护,不可受惊骇。恐伤神着魔,为害不浅。女修至此,当留心注意,毋致差失,日夜要人看守,若见他气息俱无,颜色不改,或一二日,或五七日,或十余日,皆不可惊动。待他鼻息微微,神光半露,方可低声呼之,倘彼出定之后,饮食衣服,随意所适,同志伴侣,必须刻刻堤防,直养到出神以后,方免危险。 第八则 移神出壳女子之道,从阴返阳,阳极而神全。直炼至身若冰壶,神如秋水,但亦不可使之久留身中。故瓜熟自落,神圆则迁。此时宜用出神之法,将神移出身外。然不可出之太速,且初出时间亦不宜过久,恐神迷而无所归。宜将所出之神回转于内体之内,一出一入,由近及远,切记不可放纵,必俟调养老成,方可任其去来,纯熟之后,自无畏避。然出神之工,又当详论,夫阳神未出之前,其性至静,其工仍同养真规矩,直待神圆方止。若阳神既出而后,其性属动,便不似前段功修,当用逸神之法,使其神灵通活泼,而无障碍。或游山而玩水,或随缘显化,遇有机会,便立功行,苟能行满功圆,自有飞升之一日。 第九则 待度飞升女丹修成,养就纯阳之体,摆脱拘束,出没自由。务宜广行功德,多种善根,切不可因其神出逍遥,便将道果置之度外,多言泄造物之奇,邪僻失天理之正,种种妄为,定遭遣责。只宜暗施法力,护国救民,待到功行圆满,自有上圣高真前来度脱飞升。上朝金阙,膺受敕封,永住天宫,无边快乐。但女真何故必须待度?盖因其本为弱质,幸得内功修炼,以成阳体。而阴凝之质尚未消尽,缺少还虚一段运用,未能尽天地之妙化,所以不得超升世外者。悉由体相之不坚也。不若男子之体,炼成金刚不坏之身,还虚功成,神光充满天地,故不必待度,而可以了道成真,亲朝上帝,游晏蓬莱也。(撄宁按:此条理论,余不敢赞同。姑存其说而已。女子果能有大智慧,具大力量,得大解脱者,则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色空不二,人我两忘,本性光明,直超无始,方知尘世天宫,苦乐平等,男女阴阳,异名同出。十方三界,不离玄牝之门,仙佛众生,皆贵求食于母,到此尚有何待飞升之可言耶?异名同出,玄牝之门,求食于母,这三句见于老子《道德经》。其中含有深义。) 第十则 了道成真夫修行所贵者,在于转凡躯而成圣体,不然者犹如井底之蛙耳。终是孽海中物,焉能脱轮回而超劫运乎?世间女子,果能有一尘不染之心,百折不回之气,依师口诀,日夜潜修,亦不过三五载功程,便证上乘果位,人又何惮而不为哉。
【数息法】入静 打坐入静,刚入手,通常反而会识神灼盛,杂念纷起,令人入静困难。 于是。我们便会寻一些方法来辅助。 其中之一便是这‘数息法’。 数息法怎么数? 今把以前师父教我之法帖出,大家共研。
闭关七年的终南山隐士 【讲课记录】 行者
张至顺道长终南山修行 【纪录片】
【丹道养生】静功法诀--田诚阳 道教修炼学 --- 静功法诀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 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 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静功问答 1.问:静功和气功是一是二? 答: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工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那些功夫都是动的,不是静的。世间各处所传授的气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数呼吸法、调息法、闭息法、运气法、前升后降法、后升前降法、左右轮转法、中宫直透法等等,法门虽多,总不外乎气的动作;静功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气的动作,若有意使它动作,就失了“静”字的真义。
巍巍终南 空谷幽兰------终南山隐士的清修生活。 巍巍终南 空谷幽兰 ——本文,图系转载。 有些人什么也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芋头和月光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的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明之时地片刻小憩。他们留下的东西不多,或是几个仙方或是几首诗词。他们吃野菜听鸡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住处活在叠嶂的峰峦,或在幽深的沟壑,或是携水伴湖梅掩竹映,或是依桃傍柳暮霭晨烟,这就是终南山隐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舌顶上腭位置与作用 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炁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炁,修炼家言“口开神炁散”,即是此义。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炁。神炁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还丹之时,大丹亦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
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法诀
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法诀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抄本校注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抄本校注 前言 此篇丹经,原是手抄秘本,传自山东青岛某道长。陈撄宁先生于民国年间曾经两度校正,并且 审定“篇 中所有工法口诀,乃北派真传。” 惟多年口传抄写之误,文理欠通,错乱甚多,陈撄宁先生审改之后亦未谓满意。胡海牙先生嘱余整理此篇,公布于世。余观此文 ,与通行本丘祖《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诀,不加文饰,殊非刻意造 作者所能为。内丹口诀,素来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谓珍逾拱璧。余经反复阅读,细致推敲,参照丹修实证,在陈撄宁先生原校的基础上,复作校改,略加注释。俾其衔接有序,法诀无差,庶几乎可以流传无误矣。 公元一九九二年春季 清阳子识于中国道协 陈撄宁卷前批语 此篇原是青岛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带到上海,请我审定。余观篇中所有工法口诀,乃 北派真传。惜其字名错误、文理欠通之处颇多,遂加一番修改,然后寄还某君。不久,彼等 将余修改之稿付诸油印,印成,再送一本给我,即此册是也。惟当日匆匆修改,未能尽善, 阅读之下,仍不免荆棘刺眼。今又作第二修改,稍为可观,但不敢谓满意耳。 民国三十七年冬季撄宁子 识 (诚阳按:考据一九四一年一月《仙道月报》第二十五期第三版载《重修委羽山大有宫宗谱序》,末署为“皖江撄宁子陈圆顿拜序”,则陈撄宁先生龙门派之道名乃为“陈圆顿”,道号实为“撄宁子”。由于1978年台湾出版《中华仙学》误署为“圆顿子”,遂致众多错认,特此正本清源,免致继续以讹传讹。)
静功法诀--田诚阳 道教修炼学 --- 静功法诀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 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 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象言破疑】------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刘一明著 象言破疑序 丹经万卷皆象言也。象言者,非直言,非明言,非空言,非异言,乃有物有则,有指有证,取象演真之言。后人不究其意,止执其象,在儒者读之,以为怪诞不经;在道者读之,以为包皮外象,甚至有执象猜疑,百般做作,流於曲径邪行,自伤性命者,不可枚举。咦!是岂古圣先贤取象立言之意乎?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丹经皆本周易而作,其药物火候,俱借天地、日月、四时以发挥其奥妙,若以丹经象言为怪诞,为包皮,易有风云、雷电、龙虎、牛马、鹿羊、龟雉之象,与夫眇能视,跛能履,乘其墉,朋盍簮,噬肤灭鼻,困於株木,载鬼一车,刲羊无血等象,亦将以为怪诞包皮乎?悲夫!正道失传已久,不自今始。余自遇真师之后,取诸家丹经,彼此参看,实有得乎象言之意,因将所得於师者,尽泄於参、悟、阐真、原旨等书之内,犹恐学者难於贯通,又著象言破疑一书,绘图画像,细分是非,扫旁门而指正道,息邪说而辩真宗,此则余之本愿。见是书者,当思死人亦能说生术,勿以糟粕笑弃。为幸甚。 时 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春,王正月,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刘一明自叙於洗心亭。 象言破疑卷上 栖云山悟元老人著 门人魏阳诚刊梓 后学刘卜云重刊
【投票贴】您认为通小周天后会有神通吗?有还是没有啊.......
【静功】法诀 道教修炼学 --- 静功法诀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 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 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静功法诀--田诚阳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 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 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静功法诀--田诚阳 道教修炼学 --- 静功法诀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 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 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已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丹道 典籍】------《修真辩难》 修真辩难序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最幽最深,至精至细。知之者,成圣成仙成佛;迷之者,为人为物为鬼。然不得师诀,………千譬万喻,以有形无,以实形虚。或露枝条,或泄根 ,甚难穷究。加之后世傍门曲径,穿凿圣道,絮乱仙经,各说其说,各是其是,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而为闺丹,或误而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于空寂。邪说谣辞,流行宇内。即有一二志士,满眼针刺,满耳梆铃,聪明无施,主意不定。一入网中,终身难出,此予辩难之所由作也。 辩何难?辩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难。辩其古人托言隐语、指象画形之难。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析。书成之后,又恐头绪散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故外著二十六条,名曰修真后辩,撮其大要,分出题目。言浅意显,文简理明。去譬喻而就实义,削枝条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见之,一目了然。于阴阳性命之理,可以极深研几,深造自得而无难矣。吁!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悟元山人修真辩难序 万事万理,假每乱真。故心印经曰: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栖云山道人悟元先生,得先天真一之旨,不忍密之一心,愿以公之万众,笔之于书,条分缕析,辩其先后,辩其真假,辩其内外,辩其有无,辩其一二,直揭天根,显垂灵蕴,神机鬼藏,真丹经之捷径也。有志者,实其腹,虚其心,从此聆取,紫云不远矣。夫道人一片婆心,惠兹后学,彰明较著,炳若日星,大声疾呼,如雷出震。世之读此书者,慎勿以野狐禅目之,则真者见真,伪者见伪,旁门尽灭,大道自生,千年暗室,一盏明灯,大海茫茫,金针直指,传之可受,告之三官,从此七世不受冥患,奚羡夫世,奚少于己哉!是为序。 嘉庆三年七月七日癸卯科乡进士灵武梁联第浑然子薰沐拜撰
【经典选读】------《修真辩难》 修真辩难序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最幽最深,至精至细。知之者,成圣成仙成佛;迷之者,为人为物为鬼。然不得师诀,………千譬万喻,以有形无,以实形虚。或露枝条,或泄根 ,甚难穷究。加之后世傍门曲径,穿凿圣道,絮乱仙经,各说其说,各是其是,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而为闺丹,或误而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于空寂。邪说谣辞,流行宇内。即有一二志士,满眼针刺,满耳梆铃,聪明无施,主意不定。一入网中,终身难出,此予辩难之所由作也。 辩何难?辩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难。辩其古人托言隐语、指象画形之难。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析。书成之后,又恐头绪散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故外著二十六条,名曰修真后辩,撮其大要,分出题目。言浅意显,文简理明。去譬喻而就实义,削枝条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见之,一目了然。于阴阳性命之理,可以极深研几,深造自得而无难矣。吁!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悟元山人修真辩难序 万事万理,假每乱真。故心印经曰: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栖云山道人悟元先生,得先天真一之旨,不忍密之一心,愿以公之万众,笔之于书,条分缕析,辩其先后,辩其真假,辩其内外,辩其有无,辩其一二,直揭天根,显垂灵蕴,神机鬼藏,真丹经之捷径也。有志者,实其腹,虚其心,从此聆取,紫云不远矣。夫道人一片婆心,惠兹后学,彰明较著,炳若日星,大声疾呼,如雷出震。世之读此书者,慎勿以野狐禅目之,则真者见真,伪者见伪,旁门尽灭,大道自生,千年暗室,一盏明灯,大海茫茫,金针直指,传之可受,告之三官,从此七世不受冥患,奚羡夫世,奚少于己哉!是为序。 嘉庆三年七月七日癸卯科乡进士灵武梁联第浑然子薰沐拜撰
在本吧已累计签到30天了,截图留念一下下
【经典选读】------《通关文》 通关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 恩爱关 荣贵关 财利关 穷困关 色身关 傲气关 嫉妒关 暴燥关 口舌关 嗔恨关 人我关 冷热关 懒惰关 才智关 任性关 患难关 诡诈关 猜议关 悬虚关 妄想关 生死关 自满关 畏难关 轻慢关 懦弱关 不久关 暴弃关 累债关 高大关 妆饰关 假知关 阴恶关 贪酒关 怕苦关 不信关 无主关 速效关 粗心关 虚度关 退志关 夸扬关 幻景关 耻辱关 因果关 书魔关 着空关 执相关 闺丹关 炉火关 通关文序 修真大道,窃阴阳,夺造化,了性命,脱生死,为超凡入圣,成仙作祖之大事,非尘世一切草霜水泡,忽有忽无,虚而不实之小事可比。奈何天下道人管窥蠡测,以大事为小事,以小事为大事,重其假而轻其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所以古人谓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吾曰:今人学道者如牛毛,闻道者如麟角。何言之?古人闻道者多,而成道者少;今人学道者多,而闻道者少。今人学道之数,倍於古人学道之数;今人闻道之数,少於古人成道之数。以致今人学道者如牛毛,而闻道者如麟角矣。原其故,皆因学人一身偏病,满腔邪气,所以感不动师友。以故空过岁月,枉劳跋涉[]怀。因将所得於师者,尽发泄於阐真、会要、直指、会心、原旨、指南、悟道、破疑等书之内,以结知音,吾愿足矣。然犹恐学者舍近求远,不知先尽自己之事,而即妄想他人之事,因著通关文一书,为学者助一炬之明。先学个无病好人,自卑登高,由近达远,庶乎明师得遇,良友得逢,大道可闻。书内节目虽小,关事甚大,言辞虽鄙,益人甚多。虽曰通关,而性命修持之功,无由此步,见者甚勿以节鄙言而弃之。若[]上智高明之士,原自大路开通,一遇明师,不难得真,通关之功,无所用之也。 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冬至日 素朴散人自序
【经典选读】------《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序 丹经万卷皆象言也。象言者,非直言,非明言,非空言,非异言,乃有物有则,有指有证,取象演真之言。后人不究其意,止执其象,在儒者读之,以为怪诞不经;在道者读之,以为包皮外象,甚至有执象猜疑,百般做作,流於曲径邪行,自伤性命者,不可枚举。咦!是岂古圣先贤取象立言之意乎?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丹经皆本周易而作,其药物火候,俱借天地、日月、四时以发挥其奥妙,若以丹经象言为怪诞,为包皮,易有风云、雷电、龙虎、牛马、鹿羊、龟雉之象,与夫眇能视,跛能履,乘其墉,朋盍簮,噬肤灭鼻,困於株木,载鬼一车,刲羊无血等象,亦将以为怪诞包皮乎?悲夫!正道失传已久,不自今始。余自遇真师之后,取诸家丹经,彼此参看,实有得乎象言之意,因将所得於师者,尽泄於参、悟、阐真、原旨等书之内,犹恐学者难於贯通,又著象言破疑一书,绘图画像,细分是非,扫旁门而指正道,息邪说而辩真宗,此则余之本愿。见是书者,当思死人亦能说生术,勿以糟粕笑弃。为幸甚。 时 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春,王正月,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刘一明自叙於洗心亭。 象言破疑卷上 栖云山悟元老人著 门人魏阳诚刊梓 后学刘卜云重刊
【丹道 道藏】------《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 象言破疑序 丹经万卷皆象言也。象言者,非直言,非明言,非空言,非异言,乃有物有则,有指有证,取象演真之言。后人不究其意,止执其象,在儒者读之,以为怪诞不经;在道者读之,以为包皮外象,甚至有执象猜疑,百般做作,流於曲径邪行,自伤性命者,不可枚举。咦!是岂古圣先贤取象立言之意乎?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丹经皆本周易而作,其药物火候,俱借天地、日月、四时以发挥其奥妙,若以丹经象言为怪诞,为包皮,易有风云、雷电、龙虎、牛马、鹿羊、龟雉之象,与夫眇能视,跛能履,乘其墉,朋盍簮,噬肤灭鼻,困於株木,载鬼一车,刲羊无血等象,亦将以为怪诞包皮乎?悲夫!正道失传已久,不自今始。余自遇真师之后,取诸家丹经,彼此参看,实有得乎象言之意,因将所得於师者,尽泄於参、悟、阐真、原旨等书之内,犹恐学者难於贯通,又著象言破疑一书,绘图画像,细分是非,扫旁门而指正道,息邪说而辩真宗,此则余之本愿。见是书者,当思死人亦能说生术,勿以糟粕笑弃。为幸甚。 时 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春,王正月,栖云山素朴老叟悟元子刘一明自叙於洗心亭。 象言破疑卷上 栖云山悟元老人著 门人魏阳诚刊梓 后学刘卜云重刊
【经典选读】------《修真九要》 《修真九要》 【清】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 著 修真九要序 修真之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天下第一件难事。以其至大至难,古人皆谓之天下希有之事。是事也,非深明造化、洞晓阴阳,存经久不易之志,循序渐进者,不能行之。 后世学人,不究此事为何事,未曾学道,即欲成道;未曾学人,即欲作仙。无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也。 予自幼慕道,未遇正人,不辨是非,乃乱乃萃,几乎受害。幸逢吾师龛谷老人,略闻香风,始知自己从前之错,亦知天下道人大半皆错。因述吾师之意,提其修真纲领,总为九条,名曰修真九要。其法由浅及深,自卑登高,为初学之人作个梯级。不论学道修道,依此九要,循序而入,终必深造自得,且能识的盲师明师,辨得邪道正道。纵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过岁月,虚度一生矣。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菊月九日 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叙於自在窝中
祝气功吧全体吧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除夕快乐 愿九天十地的神仙都来保佑气功吧的吧友们!
除夕快乐 愿九天十地的神仙都来保佑丹道吧的吧友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