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幻般糜烂 如梦幻般糜烂
关注数: 44 粉丝数: 94 发帖数: 5,734 关注贴吧数: 50
从Streets Of London说起 我对《Streets Of London》的认识,又将是个崭新的开始。对这首乡村民谣的喜欢,胜过当初引领我走进民谣世界的《Five Hundred Miles》。Ralph Mctell摇着木吉他,娓娓述说着伦敦街头特有的流浪文化。泰晤士河上往来的船只,伦敦塔桥下衣衫褴褛的老人,音乐像是一卷流动的油画,慢慢铺开,从一个角落开始,在一个宁静古老的远景中回响。 这首歌的另外一个版本,来自Sinead O'Connor。爱尔兰音乐人总是把纯静的惊喜带给世界。奥康纳在这方面的才能不会亚于Dana,Altan或者恩雅。她给Ralph Mctellde这首享誉盛名的歌曲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气质(以泛灵的角度来看待音乐,它有其各自独特的气质),伴着音乐,如果你读过狄更斯的小说,你会想到他笔下的那个雾都,大卫·科波菲尔走过的伦敦桥,还有那一句:“即便分手,我们的友情永远不变”的誓言。奥康纳的声音在耳畔索绕的时候,正是伦敦晨雾未散即散的时候,年轻人正呼吸空气,疏理情感,回归生活,思考前程。此刻的憧憧身影,在O'connor的歌声中,清晰寥廓。 乡村民谣总是给我一种“回归”的感觉。这种朴质的音乐,没有华丽的歌唱技巧,只这平静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在离家500英里的地方听这样的音乐,定会流泪。 民谣音乐现在正在走向何处,不是我关心的话题。它曾经走过的历史,也不在我知道的范畴内。一个人期望听点东西,其实是期望感受内心的丰富,通过这种感受来认识自己。看哲学,思科学也同样如此,想是在期望挖掘自己潜在的力量,从认识世界中启示自己。如果现在我能把乡村音乐,民谣的发展过程详尽道来,那才是最为悲哀的!头头是道的对别人讲演一番,结果是别人受到了一些根本没用的教育,而我也最终一无所获。音乐甚是如此。泛泛谈它不如来感受它,从感受中再去交流,跟泛泛而谈的价值自然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向别人说清楚正在听得歌名,喜欢的作家生平,甚至是一本书的作者。这些通常意义上只是为了更博学更专业而刻意去追求的“研究”,对认识自己,感受人生能有多大帮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