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的艺术 做梦的艺术
关注数: 286 粉丝数: 253 发帖数: 3,943 关注贴吧数: 61
上乘武学的至高境界与炼神还虚 形意拳宗师郭云深老先生一生的经验总结是:『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一位习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忆说,他早年从名师练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带动风声,势不可当。但他练的是开展式,行家们称为「假拳」,只不过是形意拳的基础功夫,相当于太极拳的摧僵阶段。为了把明劲练成暗劲,他不得不重新从站桩练起,将开展式改为紧凑式,以求劲力内蕴。这样又足足练了七年,才觉得身上有了内劲。他夜晚在公园练拳,虽然全身放松,但打出拳去,居然发出嗡嗡的震动声,能传出好远,惹得行人前来观看。他逐渐体会到形意拳由外向内练的奥妙。 练成了暗劲的人,经过了多年的刻苦磨炼,对武学的博大精深、不可穷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所以,他们大多待人谦和,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也不会动辄炫耀武功,恃技欺人。有的人甚至将武功深藏不露,混同于常人。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时,习武者的体形和神态也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一是体形渐趋于瘦健,少横蛮肥重之态;二是步履轻捷而稳实,少拖沓滞重之病;三是目光渐趋清朗慈和,临敌时则威神自出,目光如冷电,少凶暴浮露之相。这种地步,就基本上达到了暗劲(炼气化神)的境界,从而迈入化劲(炼神还虚)的上乘修炼阶段。 炼神还虚的要诀是「虚静」二字。 「虚」指心内虚空若谷,「静」指心境淡泊守一,所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是也。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心境达到极度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才能归根复命。道家养生术认为:「不认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机」。也就是说,必须对外界的任何干扰全不理会,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无阻滞,听不到任何声音,闻不到任何气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个中的玄妙之机。太极拳高手们认为,虚静「乃太极拳最精微处,非稍有根底者殊难领会」,又说:「太极拳应敌时,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故太极拳实以无法为法」。在内功的最高境界,武学与道家互通互融,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这就是武学中的「拳道合一」。武术家们早就明确指出:「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划清了武艺与道艺两种境界的差别。 在练习化劲的时候,习武者周身内外全仗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其运气亦不着意,亦非全不着意,忽隐忽现,若有若无。呼吸似有似无,以真息行之。练到至虚,则身无其身,心无其心。一些武学大师如实地纪录下他们练习化劲时的体会。 孙禄堂先生说,他练化劲时,每天练一形之势,到停势时,心中神气一定,就感觉到腹部如有物萌动,后来又出现周身发空的景象,觉得身体一毫也不敢动。再练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内如有两物相争,渐渐安静。这时仍是在练拳趟子,内外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练拳时,呼吸用意于丹田,从尾闾至夹脊、玉枕、天顶而下至丹田,与静坐功夫相同。以后不论行、走、坐、立,皆有内中或动或不动的感觉。有时熟睡时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用练拳的呼吸方法。再过一段时间,睡熟后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论静坐、练拳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到这时才体会到拳术与丹理是同一道理。 在长期的内心虚静的状态下,中枢神经的反应可以达到极其敏锐的令人吃惊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形容习武者的感觉灵敏已达极处,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只苍蝇那样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觉察清楚并作出反应。习武者练出了这样的谖夫,在同人交手时,只要一搭上手,对敌人的功力深浅即已尽悉无余,而敌人对我却懵然无知,只能处处被动,为我所制。 一般的技击家讲究的是以快打慢、以强击弱,高明的武术家却把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奉为准则。一般的技击家在临敌时常常心急如火,气血上涌,恨不得一拳将对方打翻。高明的武术家面对强手,却能做到心平气静,从容不迫,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他们在同人交手时,心境空明,无虑无念,置胜败于不计,置生死于度外,形神合一,心无定式,但一抬手一投足均为精妙招式,威力极大。其动作或快或慢,或柔或刚,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又如钱塘之潮,滚滚而来,令对手无招架之功,无退避之处,处处无不受制。 达到了炼神还虚境界的武术家,大多性格豁达,心胸开阔,待人谦和有礼,不同人作无谓之争。耿继善先生回忆道,他早年练习拳术时,肝火太盛,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合,视同道如仇敌,自己也常感烦恼,而且周身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力量。后来从深州刘奇兰先生学形意,练明劲四五年,自己感到性格起了变化,对于过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练暗劲五六年后,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和,对于技艺高过自己的人,不仅不嫉妒,反而加以称赞,但自己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以秘技示人。而后又练了五六年化劲,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这时方能泯灭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不相爱,遇有不如自己者无不欲教。偶与人较量,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而所用所发皆是道理,无入而不自得。这时方才明白了形意拳中和的道理,体会到练拳可以变化人的气质,使之入于道的境界。 练成了化劲的人才真正能称得上武学大师。他们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风道骨。他们目光清朗澄澈,神态慈祥和蔼,步履轻盈飘逸,两眉正中隐隐若有红光,拳经上叫做「一点灵光吊在眉」,又称「光聚天心」。不过,能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太不容易了。在练成暗劲的武术家中,能最终练成化劲的也不过一百个人中有那么一两个吧!也就是说,在所有习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万人中不过有四五个人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师,恐怕实际比例比这个估计还要低得多。
吕祖修养经 天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吉凶祸福,渺渺冥冥,其灾祸也.非富贵者,可请而避;其荣盛也,非贫贱者。可欲而得。惟为恶则祸来,惟修善则福生。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清慢,罪生于不仁。仁者修善积德,成仁入道,以忠以孝.希圣希贤.伯夷叔齐之高风,曾参闵子之大孝,人殁道存,充塞天地。或悔过自新,虽失之于少壮;修行赎罪,冀得之于暮哀。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抱经济之才,泛然若无;洞古今之事,旷然若虚。爵之不动,禄之弗受,忘形乎尘俗之忠.得性出云霞之外。希高敖古,克己知几,潇洒蓬门,贫同原宪。箪瓢陋巷,乐想颜回。闲邪存诚,守瓶执玉。超迹滓秽,栖真虚无。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寂处喧,其志惟一。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想两忘,方可云道。是故有有不有,无无不无,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乃无之宫。形乃神之宅, 所以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若气散归空。游神为变,犹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住,魂劳神散,何道可成?神者魂也。降之于天,鬼者魄也;经之于地,是为神能服气。形能食味,气清则魂爽,形劳则魄浊,服气者绵绵而不死,身腾于天;食味着混混而王亡,形沉于地。修行之土,性命双修,形神合一,故能长生。故一飧一寐,性命相关;一坐一行,死生是赖.虚心不外,入于怰怰,奇妙可以自得,而难以口言。虽不深造洞天,远寻福地,亦可以延生,娱景岁月,其如道何。
一位隐士高人说的算命和修命   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你要是没福分,住在风水好的地方,你镇不住,好风水会自行破掉。   要尊敬天地日月山河草木虫鱼沙石万物书本乃至课本、乃至人民币,这一切都是有灵的。你恭敬它,它处处成就你,帮助你。   它这个感情就像找到自己的知己了,(我们佛家说一个缘字,风水也是缘分)我们遇到心上人什么感觉?——特精神,俗一点说就是八十老太太觉得自己十八,大老粗也能写诗了,这叫画龙点睛笔,灵魂都活过来了,它也是如此。   那么怎样养风水呢?—— 养福德。   第一个养风水的就是不杀生。所谓风水宝地,就是生气最旺盛的地方。杀生,生灵都害怕,都避之不及。想想什么地方没生灵——沙漠。沙漠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载什么资财福禄寿喜康呢。   第二个养风水的就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抵触顶撞父母,我打断片刻,给大家论一下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改转一切命运的生活药方,佛陀都亲口说了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佛陀也只说了一种人他虽然轮回流转但是善根不坏,这就是孝顺父母的人。   第三个养风水的就是不说人坏话,在家里头对亲人也不可说。因为哪里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鬼神都听着呢,万物都听着呢,你身边的杯盘碗盏屏风桌椅都听着呢。你说人坏话,它们不服你。这好比一个将帅,军士不服你,你就镇不住,军心散乱。它们跟你呆久了,还会有样学样,学得和你一样,这就是俗话“物是主人形”。   所以有的相者,看看别人用过的东西,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东西自己会倾诉的。万物性灵,万物都是会自己倾诉的。   大海以其善下所以为百谷王。大海地势最低所以成王。我把自己放在最低,万物百川的智慧福德也同样可以汇聚进来。   我们说厚德载物,载物必须要把自己放在物的下面,把自己放在最低。   “众生福薄,就是因为彼此的恭敬越来越少”。恭敬天可以了知天道;恭敬地可以了知地理;恭敬星辰可以了知星辰;恭敬山河可以了知山河;恭敬草木可以了知草木;恭敬虫鱼可以了知虫鱼;恭敬沙石可以了知沙石。海涛法师说:你恭敬数学课本和数学老师,你的数学考试都不会差。   你恭敬什么,什么就愿意被你知道,愿意告诉你,帮助你,成就你。   比如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坚硬了。人活着身躯是柔软的,死了就僵硬了。这是说柔软是生机的一种表现,以此可以推论到做人柔软不执拗,是福厚富贵之基。   不管看人的什么地方,也都是这个人的全相,可以通过骨骼看,可以通过背形看,可以通过面容看,可以通过他的住所看,可以通过他皮肤看,可以通过他写字看,可以通过他的文具盒看。古人为什么可以把脉,根据人的脉象来判断一个人的福禄呢? 这是确实可以的。一个人和他身边的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他自己的心相放大映射出来的,仔细观察这些信息,自己是可以看出来的。   要定人的福禄,就看一看这个人的说话做事。   说话不拗反着别人,做事常常帮助别人顺利,自己的气流也会由于这种心理暗示通畅起来。比如生气嗔恨是经常哽气堵气的,所以就要控制脾气。比如浊气下降成大地才可以载万物,所以就要注意包容其他人的缺点污浊之处,让自己可以载物,载物会如何——会资财富有。   很多人怕阴气,我可以解释一下阴气是什么——   其实不必害怕,人的害怕都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   阴者, 荫也。   荫就是坐享其成, 也叫做倚贵格。   如果大家会观气象, 就会发现, 大官大富翁的小孩子, 都是阴气重的, 为什么呢?因为受父母荫。   古代的妃嫔也属于倚贵格, 都是阴气重的。   中国人数最多的族性李氏, 就是阴木, 木性仁, 阴者荫, 于是子孙天下生, 富豪也是最多的。   还有些香港富豪, 生子孙都在阴年生, 也是因为自己本身家业巨大, 让子孙能够承袭庇荫。   反过来说, 白手起家创业享福的人, 阳气会比较重, 因为阳气主开创, 进取, 是隐的反面。   大多数受众人喜欢人, 都是阴气重的, 原因并不神秘。   阴者, 隐也。   爱显耀好斗的人, 大家都不喜欢;反而低调柔和的人, 大家都亲近他。   阴气是主富的,所以在一些术数上, 太阴就是主财的。   从骨肉来说, 没有阴气, 皮肉就不滋润, 皮肉不滋润, 求财会比较辛苦。   阳气分生气和死气。   生气就好比阳光和煦, 万物生长;死气就好比阳光暴晒, 沙漠一样   阴气也分生气和死气。   生气就好比婉转流淌的小河, 死气就好比臭水沟。   阴德, 隐德, 荫德   有生气的阴气就是德气。   慈和忠孝谦卑自辱, 知廉识耻先意问讯, 循良贞谨清洁义让。   这种隐晦自己, 光显别人的德气, 也是阴气。   物就是各种收成,各种财富。物只能用厚德载。否则反而会成为灾难——比如说,现在给你一千万,人家几十亿都不怕,但你拿到一千万以后是会害怕的。害怕人来抢、来偷、来盗。小偷盯你这样的人,超过去盯比你有钱百千倍的企业家。这一千万,你拿来做什么?你没有德,就会用来放纵自己,整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最后害了自己身体、心灵、健康,把自己毁了。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道理。因为我目前的德行载不起。---转载网络
[转载]唯识:一切都是投射 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这个八识心歌您能否开示一二。凡夫睡时,是谁在睡,谁没有睡;觉时觉的是谁?这个痴的和伶俐的如何掉个个儿? 兄弟八个是指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中最痴的那一个是阿赖耶识,它不分别,不判断,不造作,不作为,经过前七识传递过来的消息,它来者不拒;若有人想从它这儿提取什么,它也从不说“不”。因它看起来像个木偶一样,所以它视为最痴。但转识成智后它却被称为大圆镜智,光明照耀,成就一切,圆满如镜而不缺一物,个人世界的根源就是从这里发起。 八识中最伶俐的是第六识意识,起意造作,分别判断,一切有为无为的境界都是它在说它在分别,它转识成智被称作妙观察智。五个门前做买卖是指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们直接从外界摄取色、声、香、味、触,然后作为原材料,加工成心灵能识读储存的信息产品出入于阿赖耶识,它转识成智后被称为成所作智。一个往来传消息的是第七识末那识,它在八识的任务是上传下达,两边传信,它是我们都有个“我”感的根源,转识成智后它化成平等性智。“我”缺席时一切平等,无差别世界立即现前。 凡夫睡时,是谁在睡?意识在睡;谁没有睡?阿赖耶识没睡。第七识就像传达室里的门卫一样,它从来都无所谓睡不睡的,只要前六识及阿赖耶识两边有一边起风涌浪,它就立刻醒来相互传达,通晓彼此。如果两边都寂,它也就睡了。譬如我们夜晚睡着没梦的时刻,就是八识都息了。如果睡着了,前五识安静,第八藏识大海中的波涛涌起,这时就有梦境。如果前五识有较大的动静,意识被唤醒了,这就是醒来。有时外界的讯息不够强烈,第六识没完全醒,第七识醒了,这时就有可能发生知觉错连,即从第八识里提取出来的信息与从前五识来的消息不相配,发生错误连接。例如,半醒半睡时听到的外界的打鼓声,有可能幻化成梦里的捣衣声。 觉时觉的是谁?只有第六识有觉不觉的问题。其他意识都不涉及觉不觉,因为其他意识都不分辨,只有第六识分辨。因此,觉悟是第六识觉悟,迷惑也是第六识迷惑。觉悟不觉悟,迷惑不迷惑,关键在第六识。所以,修道解脱的关键也是第六识。若能出脱第六识,解脱自在不在话下。出脱第六识会有什么样的境界状态?有三种情况:一、于前五识而言,完全落在前五识的现量境界里,清静、清晰、安然有序,一切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在事物上附加故事;二、于第七识而言,完全落在了平等性智里,因为意识不作意,第七识必然不能识别它自己,故必然落在无我的平等性智中;三、于第八识而言,必然完全呈现大圆镜智光明、卓越、丰富、不可思议的自性境界。 痴的和伶俐的如何调个个儿?不能调个。是法住法位,法法不相到。各个事物,各在其位,各谋其职。实际上,八识各无自体,不能独立存在,谁离开了谁都不能独自存在。八识并非八识,是名八识,只为人们解释和解说的需要才设立的。八识是名相,是梦海,是唯识的故事。人们常说唯识,什么是唯识?唯识:一切都是投射。一切都是投射,连投射者也是投射的,这就是唯识的意思。解脱不须更多的法门,于一切时一切处,恒恒时时体会一切都是投射,仅此便能解脱自在。汝信不?
四十岁的老鹰 (相当的震撼!)-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 但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 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 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它只有两种选择: 1.等死, 2.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魔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 在悬崖上筑巢。 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 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然后,它要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 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再过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也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 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 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束缚抛弃, 使得我们可以重新飞翔。 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事物, 我们才有机会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开创另一个崭新的未来。 我要蜕变! 人的生命,如奔腾的激流,如傲雪的腊梅. 她渴望春天和光明,抗衡风雪和苦难.其中,很多生命在抗衡中显示出坚韧和高贵, 因为它们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复杂的综合,既同大地紧紧相连,受到自然的厚赐,又是以心灵为主体的. 我们抗衡的过程就是逐渐蜕变的过程吧. "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蜕变是人生前进的一个过程. 虽然很多时间我们往往都习惯生活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我们的生活并不允许如此.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我们需要蜕变. 蜕变是改进自己不足的一个契机.当我们意思到自己的错误之后, 我们是会选择逃避,听之任之,还是勇敢的学着去改变自己? 如果,你不想就此堕落,那么就蜕变吧,给自己一次新的生命! 阿比甲当嘎注:遇到佛法,听到别人的感应了,很多人还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相信,也不愿意选择相信,他觉得在他身边发生的或者他亲眼所见的事情才是他能相信的,人身有多少个十年呀,一晃眼就过去了,而你白白错过了人身,太可惜了
福德与功德 修养道德是道家和佛家修炼的要求。佛家的道家戒律的规定,主要是对养德和保密的规定。所修道德,依其本质来分,一般有两类,分别是功德和福德所谓功德,即是因内在修功而成的道德。这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个道德,属于生命之道德。功德因修证而来,而不是做好事而来。入功境谓之修,得圆智谓之证。不入功境,不得上智,便没有功德。 所谓福德,指外在行善而积累的道德。这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下德有德”。这个道德属于生存之道德。福德因行善而来,善行越多,福德越大。 修行者是以功德为本,兼及福德,体现出世出和世间的圆满。当年达摩祖师欲度梁武帝,而梁武帝错误以为福德就是佛果,终于失去千古良机。《永嘉证道歌中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告诉我们只求福德不修功德,对于修行来说没有根本性的作用。现在有不少数人认为学好怎么做人就是真修行,这是修世俗道。世俗道的好人有两类:一是在各个领域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如那些伟人,就是修大福德之人。多数他们即使有些功德,如果不知道专门修持,那也是先天或上世机缘所禀赋的,不是今生所修的);二是做一个高素质的不危害社会整体和谐的人(包括那些一生淳朴从不做恶和经常行善的人) 功德的核心就是依法修行,证悟先天智慧,明通天地人的先后天整体运化规律,达此境界,便是上德,又名玄德。
这里改造宇宙人生的根本方法(转) 这里改造宇宙人生的根本方法(转) 静心 每天花一个小时就专炼一个静心,以后最好增加到4小时以上每天,在这个基础上在去做别的。(即乃至无时无刻行,坐,卧都在其中) 为什么对世界的法则没有了解和感悟,没有静心(故无智慧,智慧是指与世界的联系)(自此才有可能按照轨迹去做) 为什么从旁知道了听说看到了认同了却做不到,没有静心(心不静,杂念丛生,心动之从之,单纯道理明白最终也无大用,心不静则很难有执行力) 为什么没有财富,健康,好的人际家庭,甚至心性掌握更深层次的神通能力(乃至稳定的把生命力完全蕴藏在更深层次的范围当中),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静心(没有静心,则易动心,心动则行动,心浮则行燥,心歪则行邪,一邪则有诸漏,诸漏则诸无法存增凝聚,无法凝聚何来任何的生发展开?) 其实说到底,财富,健康,智慧,人际家庭,甚至神通,长生(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归虚,乃至虚空粉碎),说到底,大道至简,都只是一句静心了得。 当然这个静心的程度和层次,即深度,以及平时维系的稳定程度时间,即广度,是有区别的,能做到深度和广度达到一个相对极至的超越,可以超太极至无极。 佛曰漏尽 道曰大道 儒曰无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