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呼拉尔 guinan21
关注数: 42 粉丝数: 289 发帖数: 5,441 关注贴吧数: 22
海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 ——全省人口情况[1] 海南省统计局 海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5月13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省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19个市县总人口为10081232人。二、人口增长 全省人口[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71485人相比,增加1409747人,增长16.26%,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三、户别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3]2961646户,集体户238381户,家庭户人口为9060930人,集体户人口为102030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40人。 四、民族人口 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498241人,占84.3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82991人,占15.7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252174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7573人。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本公报中部分指标合计数与分项数有出入,主要是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均未作机械调整。 [2]全省人口包括19个市县的常住人口,不包括居住在我省的港澳台居民、外籍人员和现役军人。 [3]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海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地区人口情况[ 海南省统计局 海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5月13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省19个市县的常住人口[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一、地区人口 19个市县中,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市县有2个,在50万人至100万人之间的市县有4个,20万人至50万人之间的市县有8个,在20万人以下的市县有5个。其中,人口居前三位的市县合计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的48.20%。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为5914722人,占58.67%;中部地区人口为1152687人,占11.43%;西部地区人口为3013823人,占29.90%。 表2-1 各地区人口二、地区人口变化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9个市县中有16个市县人口增加。人口增加较多的前5个市县依次为:海口、三亚、陵水、琼海和东方,分别增加827188人、345988人、52043人、45021人和36149人。 分区域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5.4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3.75个百分点。 注释: [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本公报中部分指标合计数与分项数有出入,主要是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均未作机械调整。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指各市县的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 [4]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三亚市没有分区,故没有数据。
2019山西全年生产总值17026.68亿元 同比增长6.2%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钱龙)1月21日上午,山西省统计局召开统计新闻发布会,对2019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通报。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山西省经济运行“稳”的格局不断巩固、“转”的动力更加强劲、“好”的态势持续显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稳”的格局不断巩固   一是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026.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4.72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7453.09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8748.87亿元,增长7.0%(具体见附表1)。全省GDP增速快于全国0.1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连续12个季度均保持在6%以上合理区间,并且连续三年超过全国。   二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省粮食总产量136.2亿公斤,比上年下降1.3%,但仍保持了135亿公斤以上的较好水平。其中,夏粮产量22.8亿公斤,下降1.0%;秋粮产量113.4亿公斤,下降1.4%。全省家禽出栏14055.6万只,增长17.4%;牛出栏44.8万头,增长1.8%;羊出栏554.6万只,减少0.7%;生猪出栏739.9万头,减少9.2%。牛奶产量91.8万吨,增长13.3%;禽蛋产量111.4万吨,增长8.6%;猪牛羊禽四种肉产量90.2万吨,减少2.2%。   三是需求持续发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为2016年以来最高增速,快于全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09.2亿元,增长7.8%,超过全年目标0.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在前三季度由负转正后,增速持续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1446.9亿元,增长5.7%,快于全国2.3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金融运行稳定。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7.6亿元,增长2.4%,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情况下,完成备案预算收入。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分别较年初增加3029亿元、2752.4亿元。   五是市场供求总体稳定。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分八大类价格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6.3%,衣着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9%,医疗保健类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5%。从月度看,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10月、11月、12月当月涨幅均超过3%,但全年涨幅仍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之内,总体保持稳定。   “转”的动力更加强劲   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稳中调优。山西省积极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突出发展蔬菜、药材、水果等高产、高收益优势农产品,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同时精心打造杂粮产业集群,全省小杂粮和杂豆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近一成。   二是服务业保持支撑引领作用。全年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快于第二产业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8%,高于第二产业21.5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引领支撑作用。   三是非煤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引领工业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快于上年1.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增长4.1%;非煤工业增长6.5%(制造业增长7.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2%,超过煤炭工业22.4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新动能较快成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较规上工业快1.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18.6%,汽车制造业增长16.9%(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61.6%)。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分别增长5.9%、7.4%。部分工业新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1.9%,光伏电池增长41.2%。   五是工业技改、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7%,均明显快于全省投资增速。   六是消费升级势头明显,高端智能类、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智能家电和音响器材增长18.2%;智能手机增长25.2%;新能源汽车增长1.1倍。全省通讯器材类、中西医药品类和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消费分别增长11.2%、9.6%和7.2%。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全省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2%。旅游消费持续活跃。全省旅游总收入80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好”的态势持续显现   一是质量效益继续改善。2019年11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1.52%,同比降低0.78个百分点;2019年1-11月份,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元;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9093.1亿元,增长5.5%,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二是民生支出较快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13.1亿元,增长10%。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13项民生支出合计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1%,增长12.4%。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62元,增长7.2%,增速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增长9.8%,加快0.9个百分点。   四是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19.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21.9%。12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控制在4.2%目标以内。
2018年前三季度百色市GDP推测数据 个人推测,仅供参考: 1、百色市2018年前三季度GDP结构:14.6∶52.5∶32.9 来源:百色新闻网、凤凰网、平果视窗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持续改善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4.6∶52.5∶32.9,三产比重进一步上升。重点产业增长势头好。全市25个行业大类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有12个行业,增长面为48%。新增企业拉动强劲,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成长企业36家,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7.9和0.9个百分点。建筑业产值较快增长,1~9月,全市资质等级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为94.51亿元,同比增长23.8%。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53.89亿元,同比增长25.3%。 2、百色市2018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增加值111.28亿元 来源:百色新闻网、百色政府网 农业持续平稳向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11.28亿元,增长5.7%。粮食、蔬菜、茶叶、烟叶产量保持稳定。水果和蚕桑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芒果55.86万吨,增长7.4%,蚕茧产量1.25万吨,增长65.9%。肉类总产量22.2万吨,增长6.3%。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8.38万亩,低产改造面积13.23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93亿元,林下经济面积达550万亩。全市共启动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592个。新认定5个有机农产品、1个绿色产品,新增富硒基地4个,“田林灵芝”、“靖西大果山楂”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 3、百色市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左右 来源:百色政府网 全市前三季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6.96亿元,同比增长4.71%,增速与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比全区高1.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区排前位。从环比来看,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农业增加值50.99亿元,同比增长6.9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林业增加值6.93亿元,同比增长0.0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9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22.37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5.58亿元,同比增长6.24%,增速跟上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5.16%,增速跟上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 综上所诉: 2018年前三季度百色市GDP估算值=111.28*0.987/0.146=752.28亿。
梧州市:2016年GDP增长7.6% “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梧州市:2016年GDP增长7.6% “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作者:梧州市统计局   发表时间:2017-02-05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梧州市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加快培育新动能,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5.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分产业�矗谝徊翟黾又�131.30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681.52亿元,同比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362.82亿元,同比增长7.2%。 一、粮食生产平稳,畜牧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增加值7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林业增加值23.45亿元,增长6.9%;牧业增加值23.33亿元,下降0.9%;渔业增加值6.61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10.5%。 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82.16万吨,比上年减少367万吨,下降0.04%。其中,夏粮产量41万吨,增长0.6%;早稻产量36.78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38.09万吨,增长0.4%。谷物总产量75.91万吨,比上年增长0.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2.9万吨,增长4.3%;园林水果产量60.23万吨,增长10.2%。全年肉类总产量20.22万吨,比上年下降2.0%,其中猪肉产量12.02万吨,下降3.6%;牛肉产量0.21万吨,增长9.3%;羊肉产量0.03万吨,增长9.9%;禽肉产量7.5万吨,增长2.0%。禽蛋产量0.88万吨,增长4.2%。牛奶产量0.1万吨,增长2.1%。蚕茧产量0.23万吨,下降15.7%。水产品产量9.9万吨,增长5.0%。 二、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翟黾又翟龀�9.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重工业增长10.8%。分行业看,34个大类工业行业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占行业面的76.5%。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3.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16.3%,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7.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6%,集体企业增长10.1%,股份制企业增长10.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2%。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3.60亿元,同比增长8.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9.83%,比上年同期提高0.02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8.51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国有控股投资3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民间投资802.12亿元,增长8.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567.43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投资533.19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投资567.86亿元,增长10.1%。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118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3.1%,自筹资金增长5.4%,国内贷款增长176.2%,其他资金下降18.0%。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8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4.37亿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住宅投资51.62亿元,下降5.4%。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176.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9%,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7.43万平方米,增长83.5%。商品房销售面积126.1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0.11万平方米,下降14.8%。商品房销售额47.59亿元,比上年下降23.7%,其中住宅销售额44.08亿元,下降17.8%。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81.62亿元,比上年下降3.3%。 四、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增长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95亿元,比上年增长8.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7.47亿元,增长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8.48亿元,增长10.0%。分商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中西药品类比上年增长21.0%,汽车类增长12.8%,日用品类增长2.5%。 全年入境过夜游客20.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国际旅游收入192.68亿元,增长25.3%。 五、财政收入保持增长,金融稳定运行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61亿元,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5%;非税收入46.37亿元,下降2.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8.26亿元,增长6.3%。其中,民生支出总额169.29亿元,同比增长16.0%,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4.2%。民生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34.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7.4%,教育支出增长9.6%,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6.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48.23亿元,同比增长13.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22.84亿元,增长8.5%。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56.50亿元,比上年多增12.49亿元。 六、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7元,同比增长8.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69,比上年缩小0.05。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从分类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8%,衣着类上涨3.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8%,医疗保健类上涨2.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0%,居住类下降1.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6%。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6%,猪肉价格上涨15.4%,鲜菜价格上涨12.4%。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5%。 八、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人,增长0.63%;人口出生率为13.93‰,人口死亡率为5.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7‰。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15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49.1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0.59%。 总的来看,2016年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但也要认识到,2017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下一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柳州2016年GDP2476.94亿,增长7.3% 2016年柳州经济稳健发展 发布日期: 2017-01-24 2016年,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发展形势,柳州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发展,扎实开展实体经济发展年、重大项目建设年、精准脱贫推进年活动,突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有效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7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0.1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361.80亿元,增长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3.72亿元,增长6.0%,建筑业增加值129.28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934.99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27%、 54.98%和37.75%。 二、财政收入继续增加 财政收入373.29亿元,比上年增长8.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16亿元,增长8.5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9.62亿元,增长10.04%。 三、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 种植业产品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85.8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料产量3.6万吨,增长14.8%;甘蔗产量665.9万吨,下降1.4%;蔬菜产量218万吨,增长4.9%;茶叶产量1.4万吨,增长4.6%;园林水果产量88.7万吨,增长4.2%。 林业采伐量较好增长。2016年木材采伐量(蓄积量)228.2万立方米,生产量(出材量)176.3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区林业厅工作任务。 畜牧业产品平稳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 %。其中肉牛、肉羊、家禽肉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5%、7.9%和2.7%;禽蛋产量1.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蚕茧产量5.2万吨,增长4%。 渔业产品快速增长。新建罗非鱼养殖基地1000亩,名优鱼类池塘养殖基地670亩,网箱养殖基地2.8万平方米,池塘养鳖基地12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300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1.01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8万吨,增长5.4%。 四、第二产业稳步发展 (一)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全部工业总产值4787.1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85.1亿元,增长5.1%。 三大支柱行业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2亿元,增长7.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保持快速势头,两大主机厂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汽车行业产值2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上汽通用五菱产值、收入均超千亿元,成为全区首家产值和收入均突破千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东风柳汽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市汽车产量突破240万辆,增长6.9%,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车型相继问世,高附加值的多功能乘用车以及运动型乘用车比重逐步增大。两种车型占全市汽车产量的比重达66.3%。 冶金行业扭亏为盈,产值产量均实现增长。实现产值841.6亿元,增长3.4%,钢材产量突破1400万吨,增长2.3%。 机械行业止跌企稳。实现产值293.0亿元,增长2.3%。 (二)建筑业平稳发展 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2.6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72亿元,增长8.9%,安装工程产值42.8亿元,增长3.7%。 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总产值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4.8%。 五、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一)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571.50亿元,增长6.87%;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184.80亿元,增长13.6%;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17.47亿元,增长4.49%;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135.27亿元,增长16.68%。 (二)金融业稳健发展 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3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79.66亿元,增长11.13%。 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30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73.90亿元,增长11.90%。 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233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项目投资1993.83亿元,增长14.3%;房地产开发投资344.79亿元,增长14.3%。 房地产市场健康稳步发展。商品房住宅开发投资25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施工面积2199.5万平方米,增长6.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570.7万平方米,增长5.9%。新开工面积552.8万平方米,增长29.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90.4万平方米,增长30.8%。 商品房销售面积412.89万平方米,增长25.4%。商品房销售额275.4亿,增长24.9%。 七、节能降耗形势良好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0.2%,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8%,超额完成全年下降3.1%的节能目标。 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0元,比上年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7元,比上年增长9.7%。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