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o155 anguo155
关注数: 206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996 关注贴吧数: 439
读《梁书》札记 到今天为止,历时半年有余终于将这五十六卷本的《梁书》看完了。这是我的第二部二十四史了。其作者与《陈书》作者同为一人姚思廉。相比之下,比读《陈书》快了些。因比《陈书》多二十卷,而用时却差不多。但仍觉荆棘满路,慢慢开拓而已。 遇不懂之处,会注释其间。遇感慨之处,亦批语于行头。又有发现其错误处,遂以校勘记之。今仅就批语及校勘说之其下。 一、梁诸帝简述及批语 梁之成萧衍,败亦之萧衍也。本人读高祖本纪,颇为感慨,故有言如下: 齐末作死,萧衍有心。明帝之时,北抗魏虏,出镇襄阳。东昏即位,暗中备变。其兄即戗,一发而起。拥南康于江陵,顺势而下。及入建康,起宣德太后称制。拨乱反正,升阶而上。受禅而登位,开创新朝,一片新气象。 梁之国运,成也萧衍,败也萧衍。初天监一片清明,民之安也。中趁北虏之乱,普通,大通及中大通接连北伐。虽有胜绩,然乏善可陈,尤以陈庆之为要。末大同,太清,政昧昏腐,有乱民起,尤交州李贲,引一新星而升。又太清侯景入,终为乱世所起。景之所乱,实高祖所误也,一时贪念耳。又一生礼佛,心而忧捡。奈何佞臣欺瞒,以至于此,可叹也。 萧衍年近四十起兵襄阳,并登大宝,在位48年,晚年昏昧,坐着一统天下的美梦,纳侯景而入。 及侯景陷台城,将其囚禁于宫中。召见侯景时,其气场尤在,使景不复敢见之。后景断其供求,竟于太清三年五月丙辰[1]饿死于净居殿,时年86,真是叹息不已。 高祖晚年政昧昏暗,以朱异为甚,遂有感言于此。 朱异贪恋奸佞媚上,纵才学横溢,但品德有亏。终至国乱身死,实其咎也。又贺琛浊世之清流,然大势之下,岂能狂揽?唯见主昏臣庸,无能为力,只得尽人事耳,惜哉! 有关高祖登大位及国号选定与若干人物亦有关联。 先是沈约等初探其意,又劝进后才受禅位。高祖征初时好友陶弘景与华阳山中,但其未至,仅以图谶之后,以为“梁”字,遣使建康,国号遂定。 简文帝,实景之傀儡也。大宝元年十月乙未(十九)[2]景硬逼太宗下诏,加号曰:“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时太宗惊曰:“将军亦有宇宙之号乎?” 转年被废,景立其侄孙昭明太子之孙萧栋为帝。并于十月壬寅(三十)[3]夜,景遣其卫尉彭儁王修等弑杀太宗于永福省。以酒灌醉将其装入土袋,王修等坐其上,于是帝崩。 故姚思廉有曰:“太宗幼年聪睿,令问夙标,天才纵逸,冠于今古。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及养德东朝,声被夷夏,洎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矣。方符文、景,运钟屯、剥,受制贼臣,弗展所蕴,终罹怀、愍之酷,哀哉!” 逮侯景之乱起,坐镇于江陵的高祖第七子湘东王萧绎,以太子舍人萧韶携来的密诏,为承制,勤王进京。而勤王期间,不忘剪除对他登位有威胁的宗室。如其侄昭明太子之子,河东王萧誉,因其不听号令而已。 及抵近京郊,又佯为其动,徘徊不前,致使高祖武皇帝饿崩于台城。随侯景之愿,及至简文崩后,才起四方之兵,并力戳之。又对邵阳王萧纶攻伐。 时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地,以伐景为名,实为东攻。元帝借兵于西魏,而失巴蜀之地,纪亦身死名败。为江陵之陷埋下伏笔。。后于侯景之乱平定之年底,才登大位。 念及萧绎对其兄侄所为,亦是若此。真是鼎位诱人,江山如画。英豪折腰,兄弟宗亲反目。并最终导致梁祚之衰败如此,为陈氏所代。 而本人读其本纪后感言者三如下: 一、元帝云:“萧栋,殷辛也。"殷辛,纣王也。萧栋何当此?一傀儡耳,后而见害,可知元帝之狠也。悲也哉,怜也哉! 二、好一个世祖志也,萧栋何辜?竟遇害,不过为景之用,暂居大位,成景之业,岂是他所能左右?元帝害之,固其位也。后𧦴为之报也。 三、初自大宝二年(551年)十月简文崩,至三年三月平景,王僧辩等上表劝进者四,元帝皆辞让。其间,阴害栋等。及至武陵王纪于蜀地僭号,徐陵于邺劝进,后各方大臣劝进者三。元帝才登大位。若早定正朔,蜀纪焉能窃号?昔景平之时,绎已功高至伟,恰如云天。却也矫情,过矣。 时元帝都江陵,若东归建康,其在位年数亦未可知,可惜登位后两年多于承圣三年十二月(555年1月),江陵陷,帝见害。 元帝幼子方智,为王僧辩陈霸先迎于江州浔阳,于建康登位,是为敬帝。两年后禅位于陈霸先,若敬帝年岁稍长,亦不会为霸先所控,梁祚亦也许亦不终至于此吧。真是老陈欺人弱小呀,又梁实乱而终也,陈霸先功定其路也。 有关梁祚之结,余读邵阳王传,有感言如下: 邵陵王纶,识大体,知主次。世祖戕害同宗,遂致书于世祖。然世祖不听,后果如纶之所料。梁祚转瞬即崩。而纶始终抵御外侮,以致身死,悲哉,壮哉! 二、高祖之文治武功 在梁朝有两位史家,分别为沈约,著《宋书》;萧子显,南齐遗宗,著《南齐书》。此为梁朝文鼎盛荣也。 昭明太子著《文选》,惜太子于高祖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四月乙巳(初六)[4]薨,时年31。若以其才学仁德继大统,而侯景又不入的话,则梁祚亦未可知,即使侯景将入,武帝亦可能听其劝,亦未可知。然命定如此,如之奈何? 其东宫舍人刘勰,著《文心雕龙》,曾助太子完成《文选》,又惜教导太子引其为正,而后却出家为僧,法号慧地。 本人读《文学传下·颜协传》时有感言如下: 齐梁之际,有颜见远,协之父也。侍齐和帝于江陵,官至治书侍御史,俄兼中丞。及高祖受禅,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真忠臣也。 有意思的是,颜协之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 谢举传中提到卢广因讲学,与其深入交流,并广为叹服。谢举并以所执麈[5]尾荐之。麈尾在魏晋时代为世家文士的名流雅器,初为清谈时驱赶飞虫,掸尘的一种器具,后来渐渐的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的器具了,不谈时,亦常执于手。本人当初读《陈书》时,亦遇到此物,当初还以为是尘尾[6]呢。 萧衍数次与北虏交战,其钟离之战与陈庆之北伐给本人留下印象颇深。 钟离之战,天监五年(506年)爆发,曹景宗,韦叡两人合攻拓跋英于钟离。韦叡[7]与其他武将不同,常乘小车,而不骑马,很有特点。 洎[8]陈庆之北伐,大通二年十月丁亥(初三)[9],时北魏河阴之变[10]不久,即送北魏逃亡于梁的北海王元颢北归,并立其为魏主。三千白袍,所向披靡,敌三十余万不能抗。遂送元颢于洛阳。 后尔朱荣反扑,陈请元颢向大梁求援,但其不从。部下又劝陈诛颢据洛以自立,庆之亦不从。庆之又请援于建康,但建康不发兵于他。遂狼狈落发为沙门以逃归。真是突入冲天,坠如落水。 又有关浮山之战,康绚传中有载。康绚于天监十三年(514年)奏请于浮山筑堰,以灌寿阳。祖暅(祖冲之之子)往观地形,上奏不可,然高祖不纳其意。高祖仍让康绚筑堰于浮山。十五年(516年)乃成,其间并取得了浮山之战的胜利。战后康绚因功升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其后徐州刺史张豹子不修堰,至其年秋八月,淮水暴涨,决堰奔流于海,淮水两岸,一片泽国。高祖迁怒,祖暅下狱。真是君错臣受。 综上可知高祖之文治武功也,此梁之兴盛也。 三、 梁之朝贡国及外交——诸夷简述 《梁书》虽然与《陈书》为同一人所著,但其比后者多了《诸夷传》,其分三大部分叙述,海南,东夷与西北诸戎。其主要概述了给梁朝称藩纳贡结盟的海外及边疆诸国的地理历史情况。 海南诸国有陆地接壤的仅为一国林邑,余下诸国皆为隔海茫茫。但他们不辞海上风浪凶险,依然来朝进贡称藩。本人读《海南传》亦有些感慨。林邑国本为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之地。后汉末大乱才独立建国,并与我国发生多次边境冲突,后来鉴于我天朝文治武功,终于臣服,并称藩纳贡。初受中华文化熏陶,其国王名多用汉名。但六世纪开始接受了印度婆罗门文化,其王多用天竺名。然这并不影响其对天朝的称藩纳贡。 挨着林邑的是扶南国,旧俗本裸体,批发纹身。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后有邻国男子入其境,以力降服其王,使王嫁之,遂教其穿布贯头。吴时康泰朱应出使海外诸国,该国尤落后许多。晋时始对中国纳贡通使,到梁时亦不断通路。其国亦受印度婆罗门与华夏双重影响,而王亦用婆罗门名也。大同五年(539年)往扶南迎回佛发,亦可见其国与天朝同信佛法,因而此并往来不断。 诸如盘盘、丹丹、干阤利、狼牙修、婆利等国就不一一累述了,这都是东南亚诸国,位于今马来西亚及印尼文莱一带。遂遣使而来,则贸易不断。皆物产丰盈。若无中华及印度文明之辐射,则其开化会更晚些,亦未可知。 中天竺国及师子国[11]则文明程度不亚于我中华,亦不远万里,渡海遣使与我交流贸易。《梁书》中所载相当详尽,又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12]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方物。亦可知中天竺等国是我国与西方诸国的中间商而已,及必经之路。 东夷之国以高句丽(高丽)为大,受中华文明影响,于汉末脱离中国控制建国。初与我天朝时有冲突,并四处经略,与朝鲜半岛南部三韩接壤。东汉光武八年(建武八年,32年)始遣使朝贡。后亦常有边境冲突,其目标便是夺取辽东之地,到慕容燕,宝在位时,不得已将辽东弃与高丽。后晋安帝义熙中,始奉表通贡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东晋以高句丽为联盟藩属对付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到梁朝依然连续不绝。过去以敌国相攻伐,而如今却通使朝贡,真是世事无常呀。 百济与新罗都是三韩发展起来的,百济以马韩为主,兼并弁韩,晋太元中到梁朝亦朝贡不断。梁太清三年(549年),百济使不知京师侯景乱。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乱平,方得还国。 新罗出自辰韩,亦称秦韩,传言秦末乱世有中土之人流亡于此,便名曰:秦韩。梁普通二年(521年),始随百济使来朝遣使纳贡。 倭国等为现日本岛上诸国,以倭国为大。魏景初三年(239年)始遣使入贡,并封为亲魏王。到南齐建元中(480年前后)我天朝竟封其为持节,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唉,真是小国权大呀,名义上的东国老大。 又载倭国以东极远之地有扶桑国,本人经其所述,推论疑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13]。 西北诸戎,自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便通使于我国,并有些地区置于我天朝统治之下。汉末干戈日盛,西域遂断绝焉。晋永嘉之后,胡人迭起,西域与江东隔碍,重译不交。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阙庭者,则仇池、宕昌、邓至、河南、龟兹、于阗、滑等国。 河南国,又名吐谷浑国,其先与慕容燕为同一祖,初慕容奕落干,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嫡曰廆。洛弈干卒,廆嗣位,而吐谷浑避之西走,犹如昔日吴泰伯故事。廆追留之,而牛马皆西走,不肯留。遂于青海黄河边立国,名号吐谷浑。晋宋之间始入贡,并被封为河南王。到梁时亦不断决,为江左钳制北虏的一个得力盟友。 高昌国,虽在西域为异族人所建,但其官制语言依如中国,并使用年号以纪年。但皆辫发为之,至此点与中原不同。 龟兹、于阗、渴盘陁等诸国接在西域边地,亦皆为佛国。与其不同者滑国也,滑国[14]游牧民族所立,无固定居所,尤所居毡屋也。国内少女子,兄弟共妻。 至于仇池、宕昌、邓至诸国,本为益、凉、汉中之地,羌人于永嘉乱时先后所立,官制风俗语言与汉人差不太多,皆为汉化之小邦。为梁之羁縻,所贡者,为土产也,及马匹若干。 芮芮,即柔然也,北魏称其为蠕蠕。鲜卑入主中原后,芮芮遂入其地,逐水草而居,其首领称可汗。与北魏冲突不断。为江左一大后援也,自宋齐之际,遣使到其地,约共伐魏。梁天监,普通,大同皆来使献方物。 综上所述,梁之外交职贡之多也,较陈朝为盛。对于陈朝的朝贡国我会作为附录缀于文后。 四、侯景之乱及批语 后太清之乱,王僧辩、陈霸先、韦粲(韦叡之孙)等勤王救驾平乱。陈霸先自不必说,《陈书》有详载。我之《读《陈书》札记》亦有详说。 今就韦粲王僧辩等说之。 韦粲与景贼战于京郊,将败左右牵其避贼,然韦粲不动并叱子弟力战,终至壮烈。 又侯景传中王质、萧大春、谢禧等,不是闻风而逃,就是一接即退。真是有死忠节义者,就有贪生怕死之辈。 又读至王僧辩传,僧辩军平乱入建康,竟不能约束其下。烧殿堂以取暖,并掠民以赎购,号叫声响震京邑,真是惨呀!遂有感言如下: 王师如此行径,与侯景何异?本救民于水火,却与贼寇无异。难怪乎梁祚之崩也。 本人读侯景传时亦遇到同样的场景,现则摘如下; 既攻城不下,人心离阻,又恐援军总集,众必溃散,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15]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 读至此感慨非常,乱世如此,珍惜当下为是。 及台城陷,城中积尸不暇埋瘗[16],又有已死而未敛,或将死而未绝,景悉聚而烧之,臭气闻十余里。尚书外兵郎鲍正疾笃,贼曳出焚之,宛转火中,久而方绝。 曾于石头立大舂碓[17],有犯法者,皆捣杀之,其惨虐如此。 侯景之乱时亦有宗室暗中助他,那便是临贺王萧正德,高祖之侄。初高祖未有男时,养之为子。及昭明太子立,其便心生怨念。侯景将渡江,阴许以为帝,景为丞相。故正德以载荻为名,调大船数十艘,渡景过江。然高祖未知,仍信于他。及景进逼京畿,犹遣正德守朱雀航。景至遂与之同进京师,东攻西讨。石头、东府等外围城池,亦相继陷落,只余台城孤守。至是立萧正德为天子,改元正光,正德以女妻景。 后台城陷,复为太清,降正德为大司马,尤是怨言起,景遂矫诏杀之。真是正德为景所用,并坑害其叔,以致其饿死于台城。 与此同时,萧氏诸王以勤王平乱之名,互相混战,以争鼎位。以致西失巴蜀荆襄于长安[18],东丢淮南诸州于邺都[19]。版图仅局于江南一隅,真是一乱而起,至梁元气大伤,国祚渐失。本人读史,真是唏嘘不已呀。 五、梁之良吏、孝行、处士之简述及批语 《梁书》又有《良吏传》,其良吏以丘仲孚为特别,故批语如下: 齐梁之际,有丘仲孚者,少时因家贫,自结群盗劫掠三吴。其颇有智略,故每每皆成竟而不发。后入仕途,为政颇优,民而爱之。齐梁易代,略微贓賄,为有司所奏,故而逃匿,后遇赦官复原职,及升为豫章内史,却又清节。后卒于官,帝下诏追赠给事黄门侍郎,并褒奖甚嘉。郡民无论老幼嚎哭攀送,竟车轮不得进。其为良吏,而非纯净。与庾荜,沈瑀,范述曾等不同。真是感叹非常。 又《孝行传》中大多都孝之过也,毁疾尽没[20]者多。且梁武大多又表彰其事迹,并擢拔为官。《读《陈书》札记》中亦提及本人之所感,故不多言于此。 处士即隐士,他们中以陶弘景为最。其初时为官,后辞官上华阳山[21]修道,开宗立派。梁国号由他起,并时常与建康方面有联络,终成一代宗师,山中宰相。 又处士中,何点幼时其父无故害妻,坐法死,及长后竟毁婚而独身。即老又娶鲁国孔嗣之女,嗣亦隐者也。但实有婚姻之名,无有夫妻之实。可见童年阴影何其大哉! 六、 范缜及《神灭论》 又有注释不开时,遂有一篇小注,单独整理出来,那就是范缜的《神灭论》。范缜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其思想光辉万丈,流传千古。 齐梁之际曾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子良论及过神形之说。与当时佛照江南,他认识到了佛之惑害,故作神灭论。 《范缜传》中提到此论一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因初中历史教科书有所提及,故有言如下: 当年只知大概,而今能遇全貌实属幸焉。 七、 本人对《梁书》的校勘记 另有几处错误之处,故作校勘记若干。对于昭明太子薨之年份,《梁书》多有矛盾,又中大通三年,四年不一,且有多处,烦之不胜。故今仅有两条校勘记列之如下: 一、《韦粲传》中,中大同十一年,而中大同无有十一年。此处有误,疑为大同十一年,或为中大同元年。 二、萧综[22],大通二年(528年)去世,书载享年四十九,案此出生于480年。然时其母还未为高祖妃,此为讹误也。建康平后高祖才纳其母于齐东昏宫中,故其寿数疑为二十有七。 八、 结语 梁从建立到被陈所代,为五十四载。高祖深谋远虑,一发而起,开基受禅,竟在位四十八年之久。 末侯景乱国,废弑太宗,又逼萧栋禅位于己。及四方兵起,入京平乱。景亦被其部将所杀,这真是他贪生恋权,终至尸骨无存。 后元帝念江陵不以归,又害手足以固位。为詧引西魏兵所攻陷,身殁于荆州,悲也哉! 及敬帝幼不能主政,权臣霸先禅代其位。十六即崩,哀也哉! 梁之主枝,祚已终,然詧之所存,余孽也。在江陵一隅,竟历三主,三十二载,为隋所并。本为北周、隋之附庸,终为其所并。詧为报誉仇,投宇文氏,以弑元帝,其所为不正也。故《梁书》不载其事,亦即如此。 好了,就写到这吧。 24.10.27. 缘海手字 附录:有关《陈书》中朝贡国的史料摘录 陈文帝天嘉二年十一月乙卯(十三,公元561.12.14.)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天嘉三年闰二月己酉(初九,公元562.3.29.)以百济王余明为抚东大将军,高句丽王高汤为宁东将军。 天嘉四年正月丙子(十一,公元563.2.19.)干阤利国遣使献方物。 废帝天康元年十二月甲子(廿二,公元567.1.17.)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光大二年七月戊申(十五,公元568.8.23.)新罗国遣使献方物。九月甲辰(十二,公元568.10.18.)林邑国遣使献方物。丙午(十四,公元568.10.20.)狼牙修国遣使献方物。 陈宣帝太建二年六月戊子(初二,公元570.7.24.)新罗国遣使献方物。十一月辛酉(十二,公元570.12.24.)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三年五月辛亥(初四,公元571.6.12.)辽东(高丽)、新罗、丹丹、天竺、盘盘等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六年正月甲申(廿三,公元574.3.1.)高丽遣使献方物。 太建十年七月戊戌(初三,公元578.8.21.)新罗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十三年十月壬寅(廿六,公元581.12.7.)丹丹国遣使献方物。 后主至德元年十二月丙辰(廿三,公元584.2.9.)头和国遣使献方物。 至德二年十一月壬申(十四,公元584.12.21.)盘盘国遣使献方物。戊寅(廿十,584.12.27.)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至德三年冬十月己丑(初六,公元585.11.3.)丹丹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癸卯(廿一,公元586.1.16.)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祯明二年六月戊戌(初一,公元588.6.29.)扶南国遣使献方物。 [1]五月初二,公元549.6.11. [2]公元550.11.13. [3]公元551.11.22. [4]公元531.5.7. [5]麈,音主。 [6]我的《读《陈书》札记》落下一条批语,《儒林·张讥传》,亦提到了麈尾。陈后主召群臣于钟山开善寺西南松林中,勑召讥竖义(立义,阐明义理)。但张讥未带麈尾,后主勑取松枝,以代之。对此我有一条批语:赐亦是他,召见亦是他。若是平民,恐为不妥,其为君上,如之奈何。 [7]关于韦叡书载:(天监)十四年(515年),出为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初,叡起兵乡中,客阴儁光泣止叡,叡还为州,儁光道候叡,叡笑谓之曰:“若从公言,乞食于路矣。”对此我有一条批语如下:从叡起兵乡中,到还州,实一十五载已过。若从儁光言,则富贵何从起? [8]洎,同及。 [9]公元528.10.31. [10]同年四月事。 [11]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12]大秦,即罗马帝国,后又指东罗马帝国。 [13]西方有学着认为其在美洲墨西哥,另扶桑近代以来代指日本。 [14]滑国,即白匈奴,嚈哒也。 [15]裒,音剖,二声。 [16]瘗,音意。 [17]舂碓,音冲对。 [18]此指西魏,宇文氏掌控。 [19]此指东魏,高氏掌控。 [20]没,音莫。 [21]华阳山,即茅山。 [22]正文提到萧综母,初为东昏侯宫中之妃。后建康平,高祖纳之。七月而生,故宫中多疑之者。综亦深信之,其母吴淑媛宠衰怨望,遂言于综。故于普通四年(523年)与已逃北,南齐遗宗萧宝夤暗通款曲。六年正月廿五(525.3.1.)为北伐总指挥,镇彭城,至夏六月十七(7.23.)遂叛逃于魏。但高祖却不罪于他,仍封其子直为永新侯。
读《梁书》札记 到今天为止,历时半年有余终于将这五十六卷本的《梁书》看完了。这是我的第二部二十四史了。其作者与《陈书》作者同为一人姚思廉。相比之下,比读《陈书》快了些。因比《陈书》多二十卷,而用时却差不多。但仍觉荆棘满路,慢慢开拓而已。 遇不懂之处,会注释其间。遇感慨之处,亦批语于行头。又有发现其错误处,遂以校勘记之。今仅就批语及校勘说之其下。 一、梁诸帝简述及批语 梁之成萧衍,败亦之萧衍也。本人读高祖本纪,颇为感慨,故有言如下: 齐末作死,萧衍有心。明帝之时,北抗魏虏,出镇襄阳。东昏即位,暗中备变。其兄即戗,一发而起。拥南康于江陵,顺势而下。及入建康,起宣德太后称制。拨乱反正,升阶而上。受禅而登位,开创新朝,一片新气象。 梁之国运,成也萧衍,败也萧衍。初天监一片清明,民之安也。中趁北虏之乱,普通,大通及中大通接连北伐。虽有胜绩,然乏善可陈,尤以陈庆之为要。末大同,太清,政昧昏腐,有乱民起,尤交州李贲,引一新星而升。又太清侯景入,终为乱世所起。景之所乱,实高祖所误也,一时贪念耳。又一生礼佛,心而忧捡。奈何佞臣欺瞒,以至于此,可叹也。 萧衍年近四十起兵襄阳,并登大宝,在位48年,晚年昏昧,坐着一统天下的美梦,纳侯景而入。 及侯景陷台城,将其囚禁于宫中。召见侯景时,其气场尤在,使景不复敢见之。后景断其供求,竟于太清三年五月丙辰[1]饿死于净居殿,时年86,真是叹息不已。 高祖晚年政昧昏暗,以朱异为甚,遂有感言于此。 朱异贪恋奸佞媚上,纵才学横溢,但品德有亏。终至国乱身死,实其咎也。又贺琛浊世之清流,然大势之下,岂能狂揽?唯见主昏臣庸,无能为力,只得尽人事耳,惜哉! 有关高祖登大位及国号选定与若干人物亦有关联。 先是沈约等初探其意,又劝进后才受禅位。高祖征初时好友陶弘景与华阳山中,但其未至,仅以图谶之后,以为“梁”字,遣使建康,国号遂定。 简文帝,实景之傀儡也。大宝元年十月乙未(十九)[2]景硬逼太宗下诏,加号曰:“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时太宗惊曰:“将军亦有宇宙之号乎?” 转年被废,景立其侄孙昭明太子之孙萧栋为帝。并于十月壬寅(三十)[3]夜,景遣其卫尉彭儁王修等弑杀太宗于永福省。以酒灌醉将其装入土袋,王修等坐其上,于是帝崩。 故姚思廉有曰:“太宗幼年聪睿,令问夙标,天才纵逸,冠于今古。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及养德东朝,声被夷夏,洎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矣。方符文、景,运钟屯、剥,受制贼臣,弗展所蕴,终罹怀、愍之酷,哀哉!” 逮侯景之乱起,坐镇于江陵的高祖第七子湘东王萧绎,以太子舍人萧韶携来的密诏,为承制,勤王进京。而勤王期间,不忘剪除对他登位有威胁的宗室。如其侄昭明太子之子,河东王萧誉,因其不听号令而已。 及抵近京郊,又佯为其动,徘徊不前,致使高祖武皇帝饿崩于台城。随侯景之愿,及至简文崩后,才起四方之兵,并力戳之。又对邵阳王萧纶攻伐。 时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地,以伐景为名,实为东攻。元帝借兵于西魏,而失巴蜀之地,纪亦身死名败。为江陵之陷埋下伏笔。。后于侯景之乱平定之年底,才登大位。 念及萧绎对其兄侄所为,亦是若此。真是鼎位诱人,江山如画。英豪折腰,兄弟宗亲反目。并最终导致梁祚之衰败如此,为陈氏所代。 而本人读其本纪后感言者三如下: 一、元帝云:“萧栋,殷辛也。"殷辛,纣王也。萧栋何当此?一傀儡耳,后而见害,可知元帝之狠也。悲也哉,怜也哉! 二、好一个世祖志也,萧栋何辜?竟遇害,不过为景之用,暂居大位,成景之业,岂是他所能左右?元帝害之,固其位也。后𧦴为之报也。 三、初自大宝二年(551年)十月简文崩,至三年三月平景,王僧辩等上表劝进者四,元帝皆辞让。其间,阴害栋等。及至武陵王纪于蜀地僭号,徐陵于邺劝进,后各方大臣劝进者三。元帝才登大位。若早定正朔,蜀纪焉能窃号?昔景平之时,绎已功高至伟,恰如云天。却也矫情,过矣。 时元帝都江陵,若东归建康,其在位年数亦未可知,可惜登位后两年多于承圣三年十二月(555年1月),江陵陷,帝见害。 元帝幼子方智,为王僧辩陈霸先迎于江州浔阳,于建康登位,是为敬帝。两年后禅位于陈霸先,若敬帝年岁稍长,亦不会为霸先所控,梁祚亦也许亦不终至于此吧。真是老陈欺人弱小呀,又梁实乱而终也,陈霸先功定其路也。 有关梁祚之结,余读邵阳王传,有感言如下: 邵陵王纶,识大体,知主次。世祖戕害同宗,遂致书于世祖。然世祖不听,后果如纶之所料。梁祚转瞬即崩。而纶始终抵御外侮,以致身死,悲哉,壮哉! 二、高祖之文治武功 在梁朝有两位史家,分别为沈约,著《宋书》;萧子显,南齐遗宗,著《南齐书》。此为梁朝文鼎盛荣也。 昭明太子著《文选》,惜太子于高祖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四月乙巳(初六)[4]薨,时年31。若以其才学仁德继大统,而侯景又不入的话,则梁祚亦未可知,即使侯景将入,武帝亦可能听其劝,亦未可知。然命定如此,如之奈何? 其东宫舍人刘勰,著《文心雕龙》,曾助太子完成《文选》,又惜教导太子引其为正,而后却出家为僧,法号慧地。 本人读《文学传下·颜协传》时有感言如下: 齐梁之际,有颜见远,协之父也。侍齐和帝于江陵,官至治书侍御史,俄兼中丞。及高祖受禅,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真忠臣也。 有意思的是,颜协之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 谢举传中提到卢广因讲学,与其深入交流,并广为叹服。谢举并以所执麈[5]尾荐之。麈尾在魏晋时代为世家文士的名流雅器,初为清谈时驱赶飞虫,掸尘的一种器具,后来渐渐的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的器具了,不谈时,亦常执于手。本人当初读《陈书》时,亦遇到此物,当初还以为是尘尾[6]呢。 萧衍数次与北虏交战,其钟离之战与陈庆之北伐给本人留下印象颇深。 钟离之战,天监五年(506年)爆发,曹景宗,韦叡两人合攻拓跋英于钟离。韦叡[7]与其他武将不同,常乘小车,而不骑马,很有特点。 洎[8]陈庆之北伐,大通二年十月丁亥(初三)[9],时北魏河阴之变[10]不久,即送北魏逃亡于梁的北海王元颢北归,并立其为魏主。三千白袍,所向披靡,敌三十余万不能抗。遂送元颢于洛阳。 后尔朱荣反扑,陈请元颢向大梁求援,但其不从。部下又劝陈诛颢据洛以自立,庆之亦不从。庆之又请援于建康,但建康不发兵于他。遂狼狈落发为沙门以逃归。真是突入冲天,坠如落水。 又有关浮山之战,康绚传中有载。康绚于天监十三年(514年)奏请于浮山筑堰,以灌寿阳。祖暅(祖冲之之子)往观地形,上奏不可,然高祖不纳其意。高祖仍让康绚筑堰于浮山。十五年(516年)乃成,其间并取得了浮山之战的胜利。战后康绚因功升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其后徐州刺史张豹子不修堰,至其年秋八月,淮水暴涨,决堰奔流于海,淮水两岸,一片泽国。高祖迁怒,祖暅下狱。真是君错臣受。 综上可知高祖之文治武功也,此梁之兴盛也。 三、 梁之朝贡国及外交——诸夷简述 《梁书》虽然与《陈书》为同一人所著,但其比后者多了《诸夷传》,其分三大部分叙述,海南,东夷与西北诸戎。其主要概述了给梁朝称藩纳贡结盟的海外及边疆诸国的地理历史情况。 海南诸国有陆地接壤的仅为一国林邑,余下诸国皆为隔海茫茫。但他们不辞海上风浪凶险,依然来朝进贡称藩。本人读《海南传》亦有些感慨。林邑国本为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之地。后汉末大乱才独立建国,并与我国发生多次边境冲突,后来鉴于我天朝文治武功,终于臣服,并称藩纳贡。初受中华文化熏陶,其国王名多用汉名。但六世纪开始接受了印度婆罗门文化,其王多用天竺名。然这并不影响其对天朝的称藩纳贡。 挨着林邑的是扶南国,旧俗本裸体,批发纹身。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后有邻国男子入其境,以力降服其王,使王嫁之,遂教其穿布贯头。吴时康泰朱应出使海外诸国,该国尤落后许多。晋时始对中国纳贡通使,到梁时亦不断通路。其国亦受印度婆罗门与华夏双重影响,而王亦用婆罗门名也。大同五年(539年)往扶南迎回佛发,亦可见其国与天朝同信佛法,因而此并往来不断。 诸如盘盘、丹丹、干阤利、狼牙修、婆利等国就不一一累述了,这都是东南亚诸国,位于今马来西亚及印尼文莱一带。遂遣使而来,则贸易不断。皆物产丰盈。若无中华及印度文明之辐射,则其开化会更晚些,亦未可知。 中天竺国及师子国[11]则文明程度不亚于我中华,亦不远万里,渡海遣使与我交流贸易。《梁书》中所载相当详尽,又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12]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方物。亦可知中天竺等国是我国与西方诸国的中间商而已,及必经之路。 东夷之国以高句丽(高丽)为大,受中华文明影响,于汉末脱离中国控制建国。初与我天朝时有冲突,并四处经略,与朝鲜半岛南部三韩接壤。东汉光武八年(建武八年,32年)始遣使朝贡。后亦常有边境冲突,其目标便是夺取辽东之地,到慕容燕,宝在位时,不得已将辽东弃与高丽。后晋安帝义熙中,始奉表通贡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东晋以高句丽为联盟藩属对付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到梁朝依然连续不绝。过去以敌国相攻伐,而如今却通使朝贡,真是世事无常呀。 百济与新罗都是三韩发展起来的,百济以马韩为主,兼并弁韩,晋太元中到梁朝亦朝贡不断。梁太清三年(549年),百济使不知京师侯景乱。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乱平,方得还国。 新罗出自辰韩,亦称秦韩,传言秦末乱世有中土之人流亡于此,便名曰:秦韩。梁普通二年(521年),始随百济使来朝遣使纳贡。 倭国等为现日本岛上诸国,以倭国为大。魏景初三年(239年)始遣使入贡,并封为亲魏王。到南齐建元中(480年前后)我天朝竟封其为持节,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唉,真是小国权大呀,名义上的东国老大。 又载倭国以东极远之地有扶桑国,本人经其所述,推论疑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13]。 西北诸戎,自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便通使于我国,并有些地区置于我天朝统治之下。汉末干戈日盛,西域遂断绝焉。晋永嘉之后,胡人迭起,西域与江东隔碍,重译不交。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阙庭者,则仇池、宕昌、邓至、河南、龟兹、于阗、滑等国。 河南国,又名吐谷浑国,其先与慕容燕为同一祖,初慕容奕落干,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嫡曰廆。洛弈干卒,廆嗣位,而吐谷浑避之西走,犹如昔日吴泰伯故事。廆追留之,而牛马皆西走,不肯留。遂于青海黄河边立国,名号吐谷浑。晋宋之间始入贡,并被封为河南王。到梁时亦不断决,为江左钳制北虏的一个得力盟友。 高昌国,虽在西域为异族人所建,但其官制语言依如中国,并使用年号以纪年。但皆辫发为之,至此点与中原不同。 龟兹、于阗、渴盘陁等诸国接在西域边地,亦皆为佛国。与其不同者滑国也,滑国[14]游牧民族所立,无固定居所,尤所居毡屋也。国内少女子,兄弟共妻。 至于仇池、宕昌、邓至诸国,本为益、凉、汉中之地,羌人于永嘉乱时先后所立,官制风俗语言与汉人差不太多,皆为汉化之小邦。为梁之羁縻,所贡者,为土产也,及马匹若干。 芮芮,即柔然也,北魏称其为蠕蠕。鲜卑入主中原后,芮芮遂入其地,逐水草而居,其首领称可汗。与北魏冲突不断。为江左一大后援也,自宋齐之际,遣使到其地,约共伐魏。梁天监,普通,大同皆来使献方物。 综上所述,梁之外交职贡之多也,较陈朝为盛。对于陈朝的朝贡国我会作为附录缀于文后。 四、侯景之乱及批语 后太清之乱,王僧辩、陈霸先、韦粲(韦叡之孙)等勤王救驾平乱。陈霸先自不必说,《陈书》有详载。我之《读《陈书》札记》亦有详说。 今就韦粲王僧辩等说之。 韦粲与景贼战于京郊,将败左右牵其避贼,然韦粲不动并叱子弟力战,终至壮烈。 又侯景传中王质、萧大春、谢禧等,不是闻风而逃,就是一接即退。真是有死忠节义者,就有贪生怕死之辈。 又读至王僧辩传,僧辩军平乱入建康,竟不能约束其下。烧殿堂以取暖,并掠民以赎购,号叫声响震京邑,真是惨呀!遂有感言如下: 王师如此行径,与侯景何异?本救民于水火,却与贼寇无异。难怪乎梁祚之崩也。 本人读侯景传时亦遇到同样的场景,现则摘如下; 既攻城不下,人心离阻,又恐援军总集,众必溃散,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15]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 读至此感慨非常,乱世如此,珍惜当下为是。 及台城陷,城中积尸不暇埋瘗[16],又有已死而未敛,或将死而未绝,景悉聚而烧之,臭气闻十余里。尚书外兵郎鲍正疾笃,贼曳出焚之,宛转火中,久而方绝。 曾于石头立大舂碓[17],有犯法者,皆捣杀之,其惨虐如此。 侯景之乱时亦有宗室暗中助他,那便是临贺王萧正德,高祖之侄。初高祖未有男时,养之为子。及昭明太子立,其便心生怨念。侯景将渡江,阴许以为帝,景为丞相。故正德以载荻为名,调大船数十艘,渡景过江。然高祖未知,仍信于他。及景进逼京畿,犹遣正德守朱雀航。景至遂与之同进京师,东攻西讨。石头、东府等外围城池,亦相继陷落,只余台城孤守。至是立萧正德为天子,改元正光,正德以女妻景。 后台城陷,复为太清,降正德为大司马,尤是怨言起,景遂矫诏杀之。真是正德为景所用,并坑害其叔,以致其饿死于台城。 与此同时,萧氏诸王以勤王平乱之名,互相混战,以争鼎位。以致西失巴蜀荆襄于长安[18],东丢淮南诸州于邺都[19]。版图仅局于江南一隅,真是一乱而起,至梁元气大伤,国祚渐失。本人读史,真是唏嘘不已呀。 五、梁之良吏、孝行、处士之简述及批语 《梁书》又有《良吏传》,其良吏以丘仲孚为特别,故批语如下: 齐梁之际,有丘仲孚者,少时因家贫,自结群盗劫掠三吴。其颇有智略,故每每皆成竟而不发。后入仕途,为政颇优,民而爱之。齐梁易代,略微贓賄,为有司所奏,故而逃匿,后遇赦官复原职,及升为豫章内史,却又清节。后卒于官,帝下诏追赠给事黄门侍郎,并褒奖甚嘉。郡民无论老幼嚎哭攀送,竟车轮不得进。其为良吏,而非纯净。与庾荜,沈瑀,范述曾等不同。真是感叹非常。 又《孝行传》中大多都孝之过也,毁疾尽没[20]者多。且梁武大多又表彰其事迹,并擢拔为官。《读《陈书》札记》中亦提及本人之所感,故不多言于此。 处士即隐士,他们中以陶弘景为最。其初时为官,后辞官上华阳山[21]修道,开宗立派。梁国号由他起,并时常与建康方面有联络,终成一代宗师,山中宰相。 又处士中,何点幼时其父无故害妻,坐法死,及长后竟毁婚而独身。即老又娶鲁国孔嗣之女,嗣亦隐者也。但实有婚姻之名,无有夫妻之实。可见童年阴影何其大哉! 六、 范缜及《神灭论》 又有注释不开时,遂有一篇小注,单独整理出来,那就是范缜的《神灭论》。范缜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其思想光辉万丈,流传千古。 齐梁之际曾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子良论及过神形之说。与当时佛照江南,他认识到了佛之惑害,故作神灭论。 《范缜传》中提到此论一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因初中历史教科书有所提及,故有言如下: 当年只知大概,而今能遇全貌实属幸焉。 七、 本人对《梁书》的校勘记 另有几处错误之处,故作校勘记若干。对于昭明太子薨之年份,《梁书》多有矛盾,又中大通三年,四年不一,且有多处,烦之不胜。故今仅有两条校勘记列之如下: 一、《韦粲传》中,中大同十一年,而中大同无有十一年。此处有误,疑为大同十一年,或为中大同元年。 二、萧综[22],大通二年(528年)去世,书载享年四十九,案此出生于480年。然时其母还未为高祖妃,此为讹误也。建康平后高祖才纳其母于齐东昏宫中,故其寿数疑为二十有七。 八、 结语 梁从建立到被陈所代,为五十四载。高祖深谋远虑,一发而起,开基受禅,竟在位四十八年之久。 末侯景乱国,废弑太宗,又逼萧栋禅位于己。及四方兵起,入京平乱。景亦被其部将所杀,这真是他贪生恋权,终至尸骨无存。 后元帝念江陵不以归,又害手足以固位。为詧引西魏兵所攻陷,身殁于荆州,悲也哉! 及敬帝幼不能主政,权臣霸先禅代其位。十六即崩,哀也哉! 梁之主枝,祚已终,然詧之所存,余孽也。在江陵一隅,竟历三主,三十二载,为隋所并。本为北周、隋之附庸,终为其所并。詧为报誉仇,投宇文氏,以弑元帝,其所为不正也。故《梁书》不载其事,亦即如此。 好了,就写到这吧。 24.10.27. 缘海手字 附录:有关《陈书》中朝贡国的史料摘录 陈文帝天嘉二年十一月乙卯(十三,公元561.12.14.)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天嘉三年闰二月己酉(初九,公元562.3.29.)以百济王余明为抚东大将军,高句丽王高汤为宁东将军。 天嘉四年正月丙子(十一,公元563.2.19.)干阤利国遣使献方物。 废帝天康元年十二月甲子(廿二,公元567.1.17.)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光大二年七月戊申(十五,公元568.8.23.)新罗国遣使献方物。九月甲辰(十二,公元568.10.18.)林邑国遣使献方物。丙午(十四,公元568.10.20.)狼牙修国遣使献方物。 陈宣帝太建二年六月戊子(初二,公元570.7.24.)新罗国遣使献方物。十一月辛酉(十二,公元570.12.24.)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三年五月辛亥(初四,公元571.6.12.)辽东(高丽)、新罗、丹丹、天竺、盘盘等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六年正月甲申(廿三,公元574.3.1.)高丽遣使献方物。 太建十年七月戊戌(初三,公元578.8.21.)新罗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十三年十月壬寅(廿六,公元581.12.7.)丹丹国遣使献方物。 后主至德元年十二月丙辰(廿三,公元584.2.9.)头和国遣使献方物。 至德二年十一月壬申(十四,公元584.12.21.)盘盘国遣使献方物。戊寅(廿十,584.12.27.)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至德三年冬十月己丑(初六,公元585.11.3.)丹丹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癸卯(廿一,公元586.1.16.)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祯明二年六月戊戌(初一,公元588.6.29.)扶南国遣使献方物。 [1]五月初二,公元549.6.11. [2]公元550.11.13. [3]公元551.11.22. [4]公元531.5.7. [5]麈,音主。 [6]我的《读《陈书》札记》落下一条批语,《儒林·张讥传》,亦提到了麈尾。陈后主召群臣于钟山开善寺西南松林中,勑召讥竖义(立义,阐明义理)。但张讥未带麈尾,后主勑取松枝,以代之。对此我有一条批语:赐亦是他,召见亦是他。若是平民,恐为不妥,其为君上,如之奈何。 [7]关于韦叡书载:(天监)十四年(515年),出为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初,叡起兵乡中,客阴儁光泣止叡,叡还为州,儁光道候叡,叡笑谓之曰:“若从公言,乞食于路矣。”对此我有一条批语如下:从叡起兵乡中,到还州,实一十五载已过。若从儁光言,则富贵何从起? [8]洎,同及。 [9]公元528.10.31. [10]同年四月事。 [11]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12]大秦,即罗马帝国,后又指东罗马帝国。 [13]西方有学着认为其在美洲墨西哥,另扶桑近代以来代指日本。 [14]滑国,即白匈奴,嚈哒也。 [15]裒,音剖,二声。 [16]瘗,音意。 [17]舂碓,音冲对。 [18]此指西魏,宇文氏掌控。 [19]此指东魏,高氏掌控。 [20]没,音莫。 [21]华阳山,即茅山。 [22]正文提到萧综母,初为东昏侯宫中之妃。后建康平,高祖纳之。七月而生,故宫中多疑之者。综亦深信之,其母吴淑媛宠衰怨望,遂言于综。故于普通四年(523年)与已逃北,南齐遗宗萧宝夤暗通款曲。六年正月廿五(525.3.1.)为北伐总指挥,镇彭城,至夏六月十七(7.23.)遂叛逃于魏。但高祖却不罪于他,仍封其子直为永新侯。
读《梁书》札记 到今天为止,历时半年有余终于将这五十六卷本的《梁书》看完了。这是我的第二部二十四史了。其作者与《陈书》作者同为一人姚思廉。相比之下,比读《陈书》快了些。因比《陈书》多二十卷,而用时却差不多。但仍觉荆棘满路,慢慢开拓而已。 遇不懂之处,会注释其间。遇感慨之处,亦批语于行头。又有发现其错误处,遂以校勘记之。今仅就批语及校勘说之其下。 一、梁诸帝简述及批语 梁之成萧衍,败亦之萧衍也。本人读高祖本纪,颇为感慨,故有言如下: 齐末作死,萧衍有心。明帝之时,北抗魏虏,出镇襄阳。东昏即位,暗中备变。其兄即戗,一发而起。拥南康于江陵,顺势而下。及入建康,起宣德太后称制。拨乱反正,升阶而上。受禅而登位,开创新朝,一片新气象。 梁之国运,成也萧衍,败也萧衍。初天监一片清明,民之安也。中趁北虏之乱,普通,大通及中大通接连北伐。虽有胜绩,然乏善可陈,尤以陈庆之为要。末大同,太清,政昧昏腐,有乱民起,尤交州李贲,引一新星而升。又太清侯景入,终为乱世所起。景之所乱,实高祖所误也,一时贪念耳。又一生礼佛,心而忧捡。奈何佞臣欺瞒,以至于此,可叹也。 萧衍年近四十起兵襄阳,并登大宝,在位48年,晚年昏昧,坐着一统天下的美梦,纳侯景而入。 及侯景陷台城,将其囚禁于宫中。召见侯景时,其气场尤在,使景不复敢见之。后景断其供求,竟于太清三年五月丙辰[1]饿死于净居殿,时年86,真是叹息不已。 高祖晚年政昧昏暗,以朱异为甚,遂有感言于此。 朱异贪恋奸佞媚上,纵才学横溢,但品德有亏。终至国乱身死,实其咎也。又贺琛浊世之清流,然大势之下,岂能狂揽?唯见主昏臣庸,无能为力,只得尽人事耳,惜哉! 有关高祖登大位及国号选定与若干人物亦有关联。 先是沈约等初探其意,又劝进后才受禅位。高祖征初时好友陶弘景与华阳山中,但其未至,仅以图谶之后,以为“梁”字,遣使建康,国号遂定。 简文帝,实景之傀儡也。大宝元年十月乙未(十九)[2]景硬逼太宗下诏,加号曰:“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时太宗惊曰:“将军亦有宇宙之号乎?” 转年被废,景立其侄孙昭明太子之孙萧栋为帝。并于十月壬寅(三十)[3]夜,景遣其卫尉彭儁王修等弑杀太宗于永福省。以酒灌醉将其装入土袋,王修等坐其上,于是帝崩。 故姚思廉有曰:“太宗幼年聪睿,令问夙标,天才纵逸,冠于今古。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及养德东朝,声被夷夏,洎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矣。方符文、景,运钟屯、剥,受制贼臣,弗展所蕴,终罹怀、愍之酷,哀哉!” 逮侯景之乱起,坐镇于江陵的高祖第七子湘东王萧绎,以太子舍人萧韶携来的密诏,为承制,勤王进京。而勤王期间,不忘剪除对他登位有威胁的宗室。如其侄昭明太子之子,河东王萧誉,因其不听号令而已。 及抵近京郊,又佯为其动,徘徊不前,致使高祖武皇帝饿崩于台城。随侯景之愿,及至简文崩后,才起四方之兵,并力戳之。又对邵阳王萧纶攻伐。 时武陵王萧纪僭号于蜀地,以伐景为名,实为东攻。元帝借兵于西魏,而失巴蜀之地,纪亦身死名败。为江陵之陷埋下伏笔。。后于侯景之乱平定之年底,才登大位。 念及萧绎对其兄侄所为,亦是若此。真是鼎位诱人,江山如画。英豪折腰,兄弟宗亲反目。并最终导致梁祚之衰败如此,为陈氏所代。 而本人读其本纪后感言者三如下: 一、元帝云:“萧栋,殷辛也。"殷辛,纣王也。萧栋何当此?一傀儡耳,后而见害,可知元帝之狠也。悲也哉,怜也哉! 二、好一个世祖志也,萧栋何辜?竟遇害,不过为景之用,暂居大位,成景之业,岂是他所能左右?元帝害之,固其位也。后𧦴为之报也。 三、初自大宝二年(551年)十月简文崩,至三年三月平景,王僧辩等上表劝进者四,元帝皆辞让。其间,阴害栋等。及至武陵王纪于蜀地僭号,徐陵于邺劝进,后各方大臣劝进者三。元帝才登大位。若早定正朔,蜀纪焉能窃号?昔景平之时,绎已功高至伟,恰如云天。却也矫情,过矣。 时元帝都江陵,若东归建康,其在位年数亦未可知,可惜登位后两年多于承圣三年十二月(555年1月),江陵陷,帝见害。 元帝幼子方智,为王僧辩陈霸先迎于江州浔阳,于建康登位,是为敬帝。两年后禅位于陈霸先,若敬帝年岁稍长,亦不会为霸先所控,梁祚亦也许亦不终至于此吧。真是老陈欺人弱小呀,又梁实乱而终也,陈霸先功定其路也。 有关梁祚之结,余读邵阳王传,有感言如下: 邵陵王纶,识大体,知主次。世祖戕害同宗,遂致书于世祖。然世祖不听,后果如纶之所料。梁祚转瞬即崩。而纶始终抵御外侮,以致身死,悲哉,壮哉! 二、高祖之文治武功 在梁朝有两位史家,分别为沈约,著《宋书》;萧子显,南齐遗宗,著《南齐书》。此为梁朝文鼎盛荣也。 昭明太子著《文选》,惜太子于高祖武帝中大通三年夏四月乙巳(初六)[4]薨,时年31。若以其才学仁德继大统,而侯景又不入的话,则梁祚亦未可知,即使侯景将入,武帝亦可能听其劝,亦未可知。然命定如此,如之奈何? 其东宫舍人刘勰,著《文心雕龙》,曾助太子完成《文选》,又惜教导太子引其为正,而后却出家为僧,法号慧地。 本人读《文学传下·颜协传》时有感言如下: 齐梁之际,有颜见远,协之父也。侍齐和帝于江陵,官至治书侍御史,俄兼中丞。及高祖受禅,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真忠臣也。 有意思的是,颜协之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 谢举传中提到卢广因讲学,与其深入交流,并广为叹服。谢举并以所执麈[5]尾荐之。麈尾在魏晋时代为世家文士的名流雅器,初为清谈时驱赶飞虫,掸尘的一种器具,后来渐渐的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的器具了,不谈时,亦常执于手。本人当初读《陈书》时,亦遇到此物,当初还以为是尘尾[6]呢。 萧衍数次与北虏交战,其钟离之战与陈庆之北伐给本人留下印象颇深。 钟离之战,天监五年(506年)爆发,曹景宗,韦叡两人合攻拓跋英于钟离。韦叡[7]与其他武将不同,常乘小车,而不骑马,很有特点。 洎[8]陈庆之北伐,大通二年十月丁亥(初三)[9],时北魏河阴之变[10]不久,即送北魏逃亡于梁的北海王元颢北归,并立其为魏主。三千白袍,所向披靡,敌三十余万不能抗。遂送元颢于洛阳。 后尔朱荣反扑,陈请元颢向大梁求援,但其不从。部下又劝陈诛颢据洛以自立,庆之亦不从。庆之又请援于建康,但建康不发兵于他。遂狼狈落发为沙门以逃归。真是突入冲天,坠如落水。 又有关浮山之战,康绚传中有载。康绚于天监十三年(514年)奏请于浮山筑堰,以灌寿阳。祖暅(祖冲之之子)往观地形,上奏不可,然高祖不纳其意。高祖仍让康绚筑堰于浮山。十五年(516年)乃成,其间并取得了浮山之战的胜利。战后康绚因功升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其后徐州刺史张豹子不修堰,至其年秋八月,淮水暴涨,决堰奔流于海,淮水两岸,一片泽国。高祖迁怒,祖暅下狱。真是君错臣受。 综上可知高祖之文治武功也,此梁之兴盛也。 三、 梁之朝贡国及外交——诸夷简述 《梁书》虽然与《陈书》为同一人所著,但其比后者多了《诸夷传》,其分三大部分叙述,海南,东夷与西北诸戎。其主要概述了给梁朝称藩纳贡结盟的海外及边疆诸国的地理历史情况。 海南诸国有陆地接壤的仅为一国林邑,余下诸国皆为隔海茫茫。但他们不辞海上风浪凶险,依然来朝进贡称藩。本人读《海南传》亦有些感慨。林邑国本为汉日南郡象林县,古越裳之地。后汉末大乱才独立建国,并与我国发生多次边境冲突,后来鉴于我天朝文治武功,终于臣服,并称藩纳贡。初受中华文化熏陶,其国王名多用汉名。但六世纪开始接受了印度婆罗门文化,其王多用天竺名。然这并不影响其对天朝的称藩纳贡。 挨着林邑的是扶南国,旧俗本裸体,批发纹身。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后有邻国男子入其境,以力降服其王,使王嫁之,遂教其穿布贯头。吴时康泰朱应出使海外诸国,该国尤落后许多。晋时始对中国纳贡通使,到梁时亦不断通路。其国亦受印度婆罗门与华夏双重影响,而王亦用婆罗门名也。大同五年(539年)往扶南迎回佛发,亦可见其国与天朝同信佛法,因而此并往来不断。 诸如盘盘、丹丹、干阤利、狼牙修、婆利等国就不一一累述了,这都是东南亚诸国,位于今马来西亚及印尼文莱一带。遂遣使而来,则贸易不断。皆物产丰盈。若无中华及印度文明之辐射,则其开化会更晚些,亦未可知。 中天竺国及师子国[11]则文明程度不亚于我中华,亦不远万里,渡海遣使与我交流贸易。《梁书》中所载相当详尽,又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12]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方物。亦可知中天竺等国是我国与西方诸国的中间商而已,及必经之路。 东夷之国以高句丽(高丽)为大,受中华文明影响,于汉末脱离中国控制建国。初与我天朝时有冲突,并四处经略,与朝鲜半岛南部三韩接壤。东汉光武八年(建武八年,32年)始遣使朝贡。后亦常有边境冲突,其目标便是夺取辽东之地,到慕容燕,宝在位时,不得已将辽东弃与高丽。后晋安帝义熙中,始奉表通贡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东晋以高句丽为联盟藩属对付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到梁朝依然连续不绝。过去以敌国相攻伐,而如今却通使朝贡,真是世事无常呀。 百济与新罗都是三韩发展起来的,百济以马韩为主,兼并弁韩,晋太元中到梁朝亦朝贡不断。梁太清三年(549年),百济使不知京师侯景乱。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乱平,方得还国。 新罗出自辰韩,亦称秦韩,传言秦末乱世有中土之人流亡于此,便名曰:秦韩。梁普通二年(521年),始随百济使来朝遣使纳贡。 倭国等为现日本岛上诸国,以倭国为大。魏景初三年(239年)始遣使入贡,并封为亲魏王。到南齐建元中(480年前后)我天朝竟封其为持节,督倭新罗任那伽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唉,真是小国权大呀,名义上的东国老大。 又载倭国以东极远之地有扶桑国,本人经其所述,推论疑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13]。 西北诸戎,自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便通使于我国,并有些地区置于我天朝统治之下。汉末干戈日盛,西域遂断绝焉。晋永嘉之后,胡人迭起,西域与江东隔碍,重译不交。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阙庭者,则仇池、宕昌、邓至、河南、龟兹、于阗、滑等国。 河南国,又名吐谷浑国,其先与慕容燕为同一祖,初慕容奕落干,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嫡曰廆。洛弈干卒,廆嗣位,而吐谷浑避之西走,犹如昔日吴泰伯故事。廆追留之,而牛马皆西走,不肯留。遂于青海黄河边立国,名号吐谷浑。晋宋之间始入贡,并被封为河南王。到梁时亦不断决,为江左钳制北虏的一个得力盟友。 高昌国,虽在西域为异族人所建,但其官制语言依如中国,并使用年号以纪年。但皆辫发为之,至此点与中原不同。 龟兹、于阗、渴盘陁等诸国接在西域边地,亦皆为佛国。与其不同者滑国也,滑国[14]游牧民族所立,无固定居所,尤所居毡屋也。国内少女子,兄弟共妻。 至于仇池、宕昌、邓至诸国,本为益、凉、汉中之地,羌人于永嘉乱时先后所立,官制风俗语言与汉人差不太多,皆为汉化之小邦。为梁之羁縻,所贡者,为土产也,及马匹若干。 芮芮,即柔然也,北魏称其为蠕蠕。鲜卑入主中原后,芮芮遂入其地,逐水草而居,其首领称可汗。与北魏冲突不断。为江左一大后援也,自宋齐之际,遣使到其地,约共伐魏。梁天监,普通,大同皆来使献方物。 综上所述,梁之外交职贡之多也,较陈朝为盛。对于陈朝的朝贡国我会作为附录缀于文后。 四、侯景之乱及批语 后太清之乱,王僧辩、陈霸先、韦粲(韦叡之孙)等勤王救驾平乱。陈霸先自不必说,《陈书》有详载。我之《读《陈书》札记》亦有详说。 今就韦粲王僧辩等说之。 韦粲与景贼战于京郊,将败左右牵其避贼,然韦粲不动并叱子弟力战,终至壮烈。 又侯景传中王质、萧大春、谢禧等,不是闻风而逃,就是一接即退。真是有死忠节义者,就有贪生怕死之辈。 又读至王僧辩传,僧辩军平乱入建康,竟不能约束其下。烧殿堂以取暖,并掠民以赎购,号叫声响震京邑,真是惨呀!遂有感言如下: 王师如此行径,与侯景何异?本救民于水火,却与贼寇无异。难怪乎梁祚之崩也。 本人读侯景传时亦遇到同样的场景,现则摘如下; 既攻城不下,人心离阻,又恐援军总集,众必溃散,乃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15]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及筑土山,不限贵贱,昼夜不息,乱加殴棰,疲羸者因杀之以填山,号哭之声,响动天地。 读至此感慨非常,乱世如此,珍惜当下为是。 及台城陷,城中积尸不暇埋瘗[16],又有已死而未敛,或将死而未绝,景悉聚而烧之,臭气闻十余里。尚书外兵郎鲍正疾笃,贼曳出焚之,宛转火中,久而方绝。 曾于石头立大舂碓[17],有犯法者,皆捣杀之,其惨虐如此。 侯景之乱时亦有宗室暗中助他,那便是临贺王萧正德,高祖之侄。初高祖未有男时,养之为子。及昭明太子立,其便心生怨念。侯景将渡江,阴许以为帝,景为丞相。故正德以载荻为名,调大船数十艘,渡景过江。然高祖未知,仍信于他。及景进逼京畿,犹遣正德守朱雀航。景至遂与之同进京师,东攻西讨。石头、东府等外围城池,亦相继陷落,只余台城孤守。至是立萧正德为天子,改元正光,正德以女妻景。 后台城陷,复为太清,降正德为大司马,尤是怨言起,景遂矫诏杀之。真是正德为景所用,并坑害其叔,以致其饿死于台城。 与此同时,萧氏诸王以勤王平乱之名,互相混战,以争鼎位。以致西失巴蜀荆襄于长安[18],东丢淮南诸州于邺都[19]。版图仅局于江南一隅,真是一乱而起,至梁元气大伤,国祚渐失。本人读史,真是唏嘘不已呀。 五、梁之良吏、孝行、处士之简述及批语 《梁书》又有《良吏传》,其良吏以丘仲孚为特别,故批语如下: 齐梁之际,有丘仲孚者,少时因家贫,自结群盗劫掠三吴。其颇有智略,故每每皆成竟而不发。后入仕途,为政颇优,民而爱之。齐梁易代,略微贓賄,为有司所奏,故而逃匿,后遇赦官复原职,及升为豫章内史,却又清节。后卒于官,帝下诏追赠给事黄门侍郎,并褒奖甚嘉。郡民无论老幼嚎哭攀送,竟车轮不得进。其为良吏,而非纯净。与庾荜,沈瑀,范述曾等不同。真是感叹非常。 又《孝行传》中大多都孝之过也,毁疾尽没[20]者多。且梁武大多又表彰其事迹,并擢拔为官。《读《陈书》札记》中亦提及本人之所感,故不多言于此。 处士即隐士,他们中以陶弘景为最。其初时为官,后辞官上华阳山[21]修道,开宗立派。梁国号由他起,并时常与建康方面有联络,终成一代宗师,山中宰相。 又处士中,何点幼时其父无故害妻,坐法死,及长后竟毁婚而独身。即老又娶鲁国孔嗣之女,嗣亦隐者也。但实有婚姻之名,无有夫妻之实。可见童年阴影何其大哉! 六、 范缜及《神灭论》 又有注释不开时,遂有一篇小注,单独整理出来,那就是范缜的《神灭论》。范缜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其思想光辉万丈,流传千古。 齐梁之际曾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与子良论及过神形之说。与当时佛照江南,他认识到了佛之惑害,故作神灭论。 《范缜传》中提到此论一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因初中历史教科书有所提及,故有言如下: 当年只知大概,而今能遇全貌实属幸焉。 七、 本人对《梁书》的校勘记 另有几处错误之处,故作校勘记若干。对于昭明太子薨之年份,《梁书》多有矛盾,又中大通三年,四年不一,且有多处,烦之不胜。故今仅有两条校勘记列之如下: 一、《韦粲传》中,中大同十一年,而中大同无有十一年。此处有误,疑为大同十一年,或为中大同元年。 二、萧综[22],大通二年(528年)去世,书载享年四十九,案此出生于480年。然时其母还未为高祖妃,此为讹误也。建康平后高祖才纳其母于齐东昏宫中,故其寿数疑为二十有七。 八、 结语 梁从建立到被陈所代,为五十四载。高祖深谋远虑,一发而起,开基受禅,竟在位四十八年之久。 末侯景乱国,废弑太宗,又逼萧栋禅位于己。及四方兵起,入京平乱。景亦被其部将所杀,这真是他贪生恋权,终至尸骨无存。 后元帝念江陵不以归,又害手足以固位。为詧引西魏兵所攻陷,身殁于荆州,悲也哉! 及敬帝幼不能主政,权臣霸先禅代其位。十六即崩,哀也哉! 梁之主枝,祚已终,然詧之所存,余孽也。在江陵一隅,竟历三主,三十二载,为隋所并。本为北周、隋之附庸,终为其所并。詧为报誉仇,投宇文氏,以弑元帝,其所为不正也。故《梁书》不载其事,亦即如此。 好了,就写到这吧。 24.10.27. 缘海手字 附录:有关《陈书》中朝贡国的史料摘录 陈文帝天嘉二年十一月乙卯(十三,公元561.12.14.)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天嘉三年闰二月己酉(初九,公元562.3.29.)以百济王余明为抚东大将军,高句丽王高汤为宁东将军。 天嘉四年正月丙子(十一,公元563.2.19.)干阤利国遣使献方物。 废帝天康元年十二月甲子(廿二,公元567.1.17.)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光大二年七月戊申(十五,公元568.8.23.)新罗国遣使献方物。九月甲辰(十二,公元568.10.18.)林邑国遣使献方物。丙午(十四,公元568.10.20.)狼牙修国遣使献方物。 陈宣帝太建二年六月戊子(初二,公元570.7.24.)新罗国遣使献方物。十一月辛酉(十二,公元570.12.24.)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三年五月辛亥(初四,公元571.6.12.)辽东(高丽)、新罗、丹丹、天竺、盘盘等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六年正月甲申(廿三,公元574.3.1.)高丽遣使献方物。 太建十年七月戊戌(初三,公元578.8.21.)新罗国遣使献方物。 太建十三年十月壬寅(廿六,公元581.12.7.)丹丹国遣使献方物。 后主至德元年十二月丙辰(廿三,公元584.2.9.)头和国遣使献方物。 至德二年十一月壬申(十四,公元584.12.21.)盘盘国遣使献方物。戊寅(廿十,584.12.27.)百济国遣使献方物。 至德三年冬十月己丑(初六,公元585.11.3.)丹丹国遣使献方物。十二月癸卯(廿一,公元586.1.16.)高丽国遣使献方物。 祯明二年六月戊戌(初一,公元588.6.29.)扶南国遣使献方物。 [1]五月初二,公元549.6.11. [2]公元550.11.13. [3]公元551.11.22. [4]公元531.5.7. [5]麈,音主。 [6]我的《读《陈书》札记》落下一条批语,《儒林·张讥传》,亦提到了麈尾。陈后主召群臣于钟山开善寺西南松林中,勑召讥竖义(立义,阐明义理)。但张讥未带麈尾,后主勑取松枝,以代之。对此我有一条批语:赐亦是他,召见亦是他。若是平民,恐为不妥,其为君上,如之奈何。 [7]关于韦叡书载:(天监)十四年(515年),出为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初,叡起兵乡中,客阴儁光泣止叡,叡还为州,儁光道候叡,叡笑谓之曰:“若从公言,乞食于路矣。”对此我有一条批语如下:从叡起兵乡中,到还州,实一十五载已过。若从儁光言,则富贵何从起? [8]洎,同及。 [9]公元528.10.31. [10]同年四月事。 [11]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12]大秦,即罗马帝国,后又指东罗马帝国。 [13]西方有学着认为其在美洲墨西哥,另扶桑近代以来代指日本。 [14]滑国,即白匈奴,嚈哒也。 [15]裒,音剖,二声。 [16]瘗,音意。 [17]舂碓,音冲对。 [18]此指西魏,宇文氏掌控。 [19]此指东魏,高氏掌控。 [20]没,音莫。 [21]华阳山,即茅山。 [22]正文提到萧综母,初为东昏侯宫中之妃。后建康平,高祖纳之。七月而生,故宫中多疑之者。综亦深信之,其母吴淑媛宠衰怨望,遂言于综。故于普通四年(523年)与已逃北,南齐遗宗萧宝夤暗通款曲。六年正月廿五(525.3.1.)为北伐总指挥,镇彭城,至夏六月十七(7.23.)遂叛逃于魏。但高祖却不罪于他,仍封其子直为永新侯。
神滅論注 此文案:摘自梁書﹒儒林﹒范縝傳。齊梁之季有范縝,甚有才學卻不信鬼神,於時特立獨行并有辯才。南齊之時曾入竟陵王蕭子良西邸。與子良論及神形之説,故有此文。 或問予雲:“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問曰:“形者無知[1]之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神之與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答曰:“形者神之質[2],神者形之用[3],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4]也。” 問曰:“神故非質,形故非用,不得爲異,其義安在?”答曰:“名殊而體一也。” 問曰:“名既已殊,體何得一?”答曰:“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刀[5],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捨利無刀,捨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問曰:“刀之與利,或如來說[6];形之與神,其義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質無知也,人之質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豈非木有一、人有二邪?”答曰:“異哉言乎[7]!人若有如木之質以爲形,又有異木之知以爲神,則可如來論也。今人之質,質有知也,木之質,質無知也。人之質非木質也,木之質非人質也,安在如木之質而復有異木之知哉!” 問曰:“人之質所以異木質者,以其有知耳。人而無知,與木何異?”答曰:“人無無知之質,猶木無有知之形。” 問曰:“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邪?”答曰:“是無人質[8]。” 問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質,而有異木之知矣。”答曰:“死者有如木之質,而無異木之知;生者有異木之知,而無如木之質也。” 問曰:“死者之骨骼,非生者之形骸邪?”答曰:“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區已革[9]矣。安有生人之形骸,而有死人之骨骼哉?” 問曰:“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骼,非死者之骨骼[10],則應不由生者之形骸;不由生者之形骸,則此骨骼從何而至此邪?”答曰:“是生者之形骸,變爲死者之骨骼也。” 問曰:“生者之形骸雖變爲死者之骨骼,豈不因生而有死,則知死體猶生體也。”答曰:“如因榮木變爲枯木,枯木之質,寧是榮木之體!” 問曰:“榮體變爲枯體,枯體即是榮體;絲體變爲縷[11]體,縷體即是絲體,有何別焉?”答曰:“若枯即是榮,榮即是枯,應榮時凋零,枯時結實也。又榮木不應變爲枯木,以榮即枯,無所復變也。榮枯是一,何不先枯後榮?要先榮後枯,何也?絲縷之義,亦同此破[12]。” 問曰:“生形之謝,便應豁然都盡。何故方受死形,綿歴未已[13]邪?”答曰:“生滅之體,要有其次故也。夫欻[14]而生者必欻而滅,漸而生者必漸而滅。欻而生者,飄驟是也;漸而生者,動植是也。有欻有漸,物之理也。” 問曰:“形即是神者,手等亦神是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 問曰:“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慮[15],手等亦應能慮也?”答曰:“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 問曰:“知之與慮,爲一爲異?”答曰:“知即是慮。淺則爲知,深則爲慮。” 問曰:“若爾,應有二慮;慮既有二,神有二乎?”答曰:“人體惟一,神何得二。” 問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癢之知,復有是非之慮?”答曰:“如手足雖異,總爲一人。是非痛癢雖復有異,亦總爲一神矣。” 問曰:“是非之慮,不關手足,當關何處?”答曰:“是非之慮,心器[16]所主。” 問曰:“心器是五藏之心,非邪?”答曰:“是也。” 問曰:“五藏有何殊別,而心獨有是非之慮乎?”答曰:“七竅亦復何殊,而司用不均。” 問曰:“慮思無方[17],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藏各有所司,無有能慮者,是以知心爲慮本。” 問曰:“何不寄在眼等分[18]中?”答曰:“若慮可寄於眼分,眼何故不寄於耳分邪?” 問曰:“慮體無本,故可寄之於眼分;眼自有本,不假[19]寄於佗分也。”答曰:“眼何故有本而慮無本;苟無本於我形,而可徧[20]寄於異地。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託[21]趙丁之體。然乎哉[22]?不然也。” 問曰:“聖人形猶凡人之形,而有凡聖之殊,故知形神異矣。”答曰:“不然。金之精者能昭[23],穢[24]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寧有不昭之穢質。又豈有聖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無凡人之神而託聖人之體。是以八采、重瞳,勛、華[25]之容;龍顏、馬口,軒、皞[26]之狀;形表之異也。比干之心,七竅列角;伯約[27]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聖人定分,每[28]絕常[29]區,非惟道革[30]群生,乃亦形超萬有。凡聖均體,所未敢安[31]。” 問曰:“子雲聖人之形必異於凡者。敢問陽貨類仲尼,項籍似大舜,舜、項、孔、陽,智革[32]形同,其故何邪?”答曰:“瑉[33]似玉而非玉,雞類鳳而非鳳;物誠有之,人故宜爾。項、陽貌似而非實似,心器不均,雖貌無益。” 問曰:“凡聖之殊,形器不一,可也。聖人員極,理無有二,而丘、旦殊姿,湯、文異狀神不侔色[34],於此益明矣。”答曰:“聖同於心器,形不必同也,猶馬殊毛而齊逸[35],玉異色而均美。是以晉棘[36]、荊和[37],等價連城,驊騮[38]、騄驪[39],俱致千里。” 問曰:“形神不二,既聞之矣,形謝神滅,理固宜然。敢問經[40]云‘為之宗廟,以鬼饗之’,何謂也?”答曰:“聖人之教然也。所以弭[41]孝子之心,而厲[42]偷薄[43]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謂矣。” 問曰:“伯有被甲[44],彭生豕見[45],墳素[46]著其事,寧是設教而已邪?”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強死[47]者眾,不皆爲鬼。彭生、伯有,何獨能然,乍爲人豕,未必齊、鄭之公子也。” 問曰:“易稱‘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而不違’。又曰:‘載鬼一車。’其義云何?”答曰:“有禽焉,有獸焉,飛走之別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別也。人滅而爲鬼,鬼滅而爲人,則未之知也。” 問曰:“知此神滅,有何利用[48]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門[49]蠹[50]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卹[51]親戚,不憐窮匱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淺。是以圭撮[52]涉於貧友,吝情動於顏色;千鍾委於富僧,歡意暢于容髪。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務施闕於周急,歸德必於在己。又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53]之樂。故捨逢掖[54],襲橫衣[55],廢俎豆[56],列缾缽[57];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使兵挫於行間,吏空於官府,粟罄于惰遊,貨殫於泥木。所以奸宄[58]弗勝[59],頌聲尚擁[60],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無限。若陶甄稟於自然,森羅均於獨化,忽焉自有,怳[61]爾而無,來也不禦[62],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窮也,蠶而衣,衣不可盡也;下有餘以奉其上,上無爲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余讀至梁書﹒儒林﹒范縝傳。而遇此文。多有不解之處,故作注於書閒。然注滿字裏行間頗爲凌亂,又仍不足用。遂整理於此,當如是以哉。 傳中,又緊接如下几字: 此論出,朝野喧嘩,子良集僧難之而不能屈。 讀至此便憶起初中時,歷史教科書中提到過范縝,印象頗深。當年直至大概,而今能遇全貌實屬幸焉。 緣海手字于二零二四年九月十二日 [1]知,知覺。 [2]質,實體。 [3]用,作用。 [4]相異,相互分割。 [5]范縝原文刀作刃,以下皆同此。 [6]如來說,如你所説。 [7]異哉,奇怪。 [8]梁書校勘記云:范縝原文爲,是無知之質也。 [9]革,明了。 [10]此處衍一非字,應爲死者之骨骼。 [11]縷,綫。 [12]破,不攻自破。 [13]綿歴未己,拖拉之意也。 [14]欻,音虛,忽然迅速之意。 [15]慮,思維。 [16]心器,心臟,古人認爲心,思之主也,而非腦之所主。 [17]方,限制,範圍。 [18]分,此處指器官。 [19]假,此處指使用之意。 [20]徧,同遍,普遍,全面。 [21]託,寄存。 [22]然乎哉,是如此嗎。 [23]昭,發光發亮。 [24]穢,有雜質。 [25]勛與華,分指堯舜。 [26]軒,軒轅黃帝。皞,音浩,此指皋陶。 [27]伯約,姜維也。 [28]每,同非。 [29]常,常人。 [30]革,出色。 [31]安,附和贊同。 [32]革,不同,獨特。 [33]珉,音民,似玉之石。 [34]俟,音四,等同也。色,即外在之形也。 [35]齊逸,駿馬。 [36]晉棘,晉國重棘璧。春秋時其地以出美玉著稱。 [37]荊和,楚國和氏璧。 [38]驊騮,音華流,赤色駿馬,周穆王八駿之一,代指駿馬。出自玉篇。 [39]騄驪,音陸離,亦作騄駬(駬,音耳),亦是周穆王八駿之一。 [40]經,指孝經。 [41]弭,順從之意。 [42]厲,力誡之意。 [43]偷薄,忘恩負義之輩。 [44]伯有被甲,伯有變鬼而被甲。伯有,春秋時鄭大夫良霄,伯有爲其字。時主國政,與貴冑駟帶發生爭執,被殺於羊肆。傳其死後變爲厲鬼作祟,鄭人互相驚擾,疑爲伯有至矣!後用以代稱受冤屈而死之人。 [45]彭生豕見,彭生死後化爲野豬出現。豕,野豬。彭生,(?-前694年),春秋初期齊國大夫,殺害魯桓公,齊襄公歸罪於彭生而殺之。 [46]墳素,古籍也。由三墳八素而來。 [47]強死,不得好死,枉死。 [48]利用,現實意義。 [49]桑門,沙門之異譯,佛教僧侶。 [50]蠹,音度,損害之意。 [51]卹,同恤,音序。 [52]撮,音搓。圭撮,圭與撮皆爲升,這裏與下文千鍾相對,指少量穀物。 [53]兜率,佛教稱第四層天,内院彌勒菩薩之所居净土,外院爲天上衆生之所,極樂之地也。 [54]逢掖,儒衣。 [55]襲橫衣,穿上袈裟。 [56]俎豆,古代祭祀盛食物之禮器。 [57]缾缽,僧人外出所帶之食具。缾,同瓶。 [58]宄,音軌,壞人,歹徒。 [59]弗勝,不能禁止。 [60]擁,擁蔽,遮蔽,阻塞之意。頌聲尚擁,即歌頌太平之聲被隔絕。 [61]怳,古同恍,似乎好像。 [62]禦,同御,抵禦。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