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琛 赵宝琛
爱相声,爱动漫,爱美女.
关注数: 26 粉丝数: 74 发帖数: 1,503 关注贴吧数: 27
单刀会(王凤山演出本) 三国纷纷民不安,东吴西蜀汉中原,那曹操占了中原地,刘备皇叔驾坐在西川,东吴坐下孙权主,六郡八十一州他占了江东的半边天。这一天,孙权驾坐在银安殿,文武大臣来站班,黄门官站在丹墀一声喊,各位大人你们请听言,哪一家有本出班早奏,要无有本,咱卷帘朝散请驾还。言还未尽有人搭了话,在一旁转过来东吴的大夫官,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撩袍端带上了银安,口尊声主公臣有计献,我为的是山西蒲州的关美髯,他霸占咱们荆州为基业,藐视咱们东吴的众位将官,趁此不除终须是后患,我怕只怕吴蜀相连必要勾起那虎狼烟,为臣我在江边上设摆下一小宴,聘请关羽过江到咱这边,我在酒席宴前暗暗的埋伏下兵和将,单等我饮酒之时对他谈,他若是还了咱们荆州地,我奉送关羽转回还,牙嘣半个说不字,管要他来者容易回去难,鲁子敬银安殿上正然奏本,在一旁转过来东吴的老相官,来的本是乔国老,撩袍端带上银安,连连的摆手说声不可、不可,子敬!咱莫拿关羽当作等闲,昔日里,他们桃园来结拜,白马乌牛祭在地天,头一阵大破黄巾兵百万,二一阵刀斩华雄酒未寒,在虎牢关前一场战,那张翼德枪挑了吕温侯他的那个紫金冠,老黄忠能射百步穿杨箭,那赵子龙一杆长枪令人胆寒,马超马岱两员将,有一位紫脸儿的将军名叫魏延,关平廖化多么英勇啊,我听说有一个鲁莽的周仓可实在的真难缠,鲁子敬连连的摆手说声无妨碍、无妨碍,老太师你把心放宽,现如今刘皇叔他够奔西川去,保驾的军师庞士元,此一去,在落凤坡遭了大难,把一个治国的庞统给乱箭穿,刘备写书来求救,搬请诸葛卧龙贤,那诸葛亮带领着大军前去救驾,那些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们全都奔了西川,现如今独剩下关公一人把守荆州地,就让他孤掌难鸣也算惘然,鲁子敬转过身来面对大家把话讲,各位将军请听言,哪一家大胆过江把书下,聘请关羽过江到咱这边,谁要是给我请了来了关夫子,职上加职官上加官,言还未尽有人搭了话,小黄文迈步走上银安,口尊声主公为臣我愿往,我万死不辞过江下书到他那边,孙权说你今天到了荆州地,见着关羽你要随机应变巧答言,黄文磕头说声遵旨,你看他在午门外上了他的马雕鞍,来到江边下了坐骑,迈开大步上了船,小黄文催船来的好快,眼前来到荆州关,城上的儿郎高声呐喊,呔!你这个大胆的奸细少要近前,我们这里有灰瓶炮子要你的命,再往前,有滚木雷石往下翻,黄文船头高禀手,列位将军你们请听言,休拿我是奸细到,我本是东吴派了来的下书官,众三军闻听不敢怠慢,下城楼进了帅帐跪在平川,报!禀报夫子爷,东吴派了一个下书的汉,关公座上把令传,小黄文随令进了帅帐,你看他头顶着书信跪在平川,关平接书关羽看,朗朗的言词写在上边,上写着鲁肃顿首拜,拜上亭侯的虎驾前,咱们两国本是交界地, 两家和好莫结怨,我东吴设摆一小宴,聘请亭侯到我这边,你若来是真君子,若不来,怎称三国的将魁元,关羽看罢冷含笑,腹内暗骂东吴的惶口瞒,他不是请某去赴宴,分明是为的这座荆州关,叫黄文,我休书不及,替某转拜鲁子敬,就提某到了明天红日东升到你那边,黄文答应说遵命,你看他抱头鼠窜迈步往外翻,黄文回国我且不表,马良先生来到帐前,尊亭侯,酒不是好酒是实语,宴不是好宴是实言,依我看赴宴不如不去好,怕只怕在酒席宴前惹祸端,关羽闻听冷含笑,先生你胆小是个文官,你曾记得我过五关连斩六员将,刀劈秦琪黄河滩,虎牢关前战吕布,我力斩华雄酒未寒,大江大浪过了多少,小小的沟渠能把船翻?马良闻听朝后退,义子关平来到帐前,我尊父帅!到明天您赴宴多带人共马,
[相声文本] 刘宝瑞、侯宝林、孙玉奎 《扒马褂》 甲——逗哏 乙——捧哏 丙——泥缝)乙 这回您二位帮我说一段。甲 对!咱们仨人说一段。丙 不!这回我唱一段。甲、乙(同拦丙)你唱什么呀?净是俗套子,还唱哪?丙 这回我唱新鲜的。甲 成啦!新调儿的也别唱了,只顾您嗓子愉快了,你知道人家耳朵受得了受不了啊!你打算把大伙儿都气跑了是怎么着?丙 合着我一唱就把人家气跑了?好!我不唱了!我走啦!让你行不行!甲 你走也没关系,我们俩人说!丙 你也别说了,你也得跟我走!甲 我不走!丙 你不走?好!把马褂儿给我脱下来。(扒甲的马褂儿)甲 嗳……你这是怎么回事啊?乙 哎……二位!二位!有话慢慢说,怎么回事啊?(把二人分开)丙 要马褂儿!乙 你要他马褂儿干吗呀?丙 干吗?这马褂儿是我的。乙 (问甲)这马褂儿是他的吗?甲 是啊!乙 那就给人家吧。甲 你干吗!帮凶!乙 什么叫帮凶啊?穿人家的衣裳为什么不给人家哪?甲 我不能给他。乙 为什么哪?甲 我怕他卖喽!乙 噻!他扔了你也甭管啊!甲 你说那个不行啊!我给他,我穿什么呀?乙 这叫什么话呀?我问你这马褂儿是不是他的,是他的给他!甲 啊!不错!是他的,我不是从他手里借的。乙 跟谁手里借的?甲 跟他妈手里借的?乙 那也是他的东西呀!甲 虽然是他的东西,咱不白穿啊!丙 噢!你给拿过利钱?甲 别看没拿利钱,可比拿利钱强。(向乙说)有一天,我出门儿有点儿事,想借他的马褂儿穿穿。我就上他那儿去了,我说:“大哥在家吗?”他妈打里边出来了:“噢!老二呀!你大哥没在家,有什么事啊?”我说:“大妈,我想借大哥马褂儿穿穿。”“噢!我给你拿去。”把马褂儿拿出来了,他妈跟我说:“老二呀,你得照应你大哥点儿,他这人说话总是云山雾罩,没准谱儿,又爱说大话,一来就让人家问住。在外边怄了气,回到家也找寻我们。假如他要是叫人家问住的时候,你要是在旁边,你可想着给人家解释,想主意给往圆满了说。”这马褂儿怎么是白穿哪?这比给他拿利钱强啊!乙 噢!是这么回事。(向丙说)人家穿你这马褂儿也不白穿啊,人家还帮你的忙啊!丙 帮忙?我刚说唱一段,他说我打算把人家气跑了。乙 说句笑话,您何必往心里去哪?这么办!您要愿意唱您就唱。丙 唱什么呀?都叫他把我气晕了,说吧!乙 嗳!说可是说,您可别云山雾罩!丙 这叫什么话呀?就凭我这学问,怎么能云山雾罩哪?他刚才说我叫人家问住,那不是问住,因为我这个学问太大了,我说出话来,那些人不懂,成心要跟我抬杠。我一看那些人不懂哪,我赌气子就理他们啦,这样就似乎我叫人家问住了,其实不是。再说,就凭我这学问,能叫人家问住吗?您说什么事情咱不知道啊。就拿昨天说吧,我说得刮风,结果半夜里就起风了。乙 倒是有点儿风。丙 有点儿风?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啊。哎!我家里有眼井,您知道吗?乙 不就靠南墙那个吗?丙 是啊!您就知道那风多大了,一宿的工夫,把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乙 什么?丙 把井给刮墙外边去了!夜里我正睡觉呢,愣叫大风给吵醒了,我听着光噔光噔的,溅了一窗户水。天亮我这么一瞧,院里井没了,开大门一瞧,井在墙外头哪!
(珍贵文本)侯宝林 刘宝瑞 郭全宝 郭启儒<<开场小唱>> 乙 (啪!拍惊堂木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啪!拍惊堂木声)锁二乔。哎呀,上场来呀,说这么两句书词儿,然后哇,我就说这么一段单口相声。今天我说这段单口相声啊,是个长篇的,一共是八段,打什么地方说起呢?咱们打头儿说起。说打头儿说不是不热闹吗?哎,这个故事由头儿至尾都这么热闹。这段马寿出世啊,就是咱们北京的事情。多咱?哎,在康熙四十一年这年,北京啊,安定门里头有个国了监。在国子监住着一家,这人是保镖的鞑官,这个人姓马,叫马坤,有个外号人称……闷灯马坤……甲、丙、丁 (同时开唱什不闹):“福自天来喜冲冲,福源山前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啊。”乙 哎,哎,三位,三位,别在这儿唱啊。你们这么一唱,我还怎么说呀?甲、丙、丁 斗、斗岂斗岂斗呛!乙 哟!还带着家伙来的。我说三位,怎么跑到我这儿唱上了?你们三位啊,一定要听我说,明白吗?不能唱,一唱,你们不是搅我的生意吗?千万别搅啊,听我的。哎,这行了,不唱了,我还接着说这段儿。(啪!拍惊堂木声)马坤啊,这年四十八岁……甲、丙、丁 (唱)“禄星小道连中三元,鹿叼灵芝口内含,路过那高山松林下啊,六国封相做高官哪。”斗、斗、岂斗岂斗呛!乙 还挺齐齐的啊,这三位合着一个庙里排出来的。我说啊,你们三位那就不对了,明白吗?我说这段单口的笑话,你们这么一唱,人家各位先生是听你们的,还是听我的呀?我说,你们就别唱,尤其您哪,岁数年轻轻的,别跟他们学,还是听我的,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啪!惊堂木声)在这个马坤四十八岁这年啊……甲、丙、丁 (唱)“寿星丁寿万寿疆啊,寿桃寿酒摆在中央,寿比南山高万丈哪,彭祖爷寿高八佰永安康哪。”甲、乙、丙、丁 (一起)斗、斗、斗、岂斗岂斗呛!乙 怎么我也受传染啦?!怎么回事啊?三位,成心拿我开哄哇?(向丁)您那么大岁数,您怎么跟他们俩学啊?对不对?别唱了啊!你说这玩意儿多可气,我不说,他也不唱啦。大概齐呀,这三位明白过来了,那意思是怕搅我。不搅啦?听我的啊,(啪!惊堂木声)我呀,说这个马坤……甲、丙、丁 (唱)“喜鸟儿落置在了房檐上啊,喜报三元独占鳌头哇。”斗呀斗呀岂斗岂斗呛!乙 我也会这个,明白吗?别唱!我这个意思啊——甲 (唱什不闲)“一上台来细留神儿……”丙、丁 (学锣声)嘚呛!乙 这位怎么站起来啦?甲 (唱)“这财神儿手扶着摇钱树……”丙、丁 嘚呛!甲 (唱)“聚宝盆儿到有这金马驹子在……”丙、丁 嘚呛!甲 (唱)“这金马驹子以上还驮着银人儿。”丙、丁 嘚呛!甲 (唱)“这银人儿手拿着八个字,您哪……”丙、丁 哎……乙 我说你们反得了反不了哇?嚷什么哪?甲 (唱)“诸位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儿啊……”丙、丁 斗、斗、岂斗岂斗呛!乙 这位怎么又站起来了?啊?怎么回事啊?甲 今天本宅大寿之喜啊。丙、丁 是喽!甲 咱们是开过场啦!丙、丁 怎么样?甲 喜过三场,过午谨记。开场以后哇,咱们再唱就唱那吉祥的。丙、丁 哎。甲 说点儿吉言吉语的。丙、丁 对喽。乙 什么啊?乱七八糟的。甲 唱哪段儿咱们别出主意,咱们问问本家儿大爷喜欢听什么?丙 今儿是怹的好日子。甲 有这么句话啊。丙、丁 啊。甲 有题目的文章好做。丙 有益的差事好当。甲 是喽!哎,本家儿大爷。丙 怎么样啊?甲 大爷在这儿呢,您?乙 哪儿有大爷啊?你们几位这儿做堂会来啦?甲 今儿您大好的日子。乙 谁大好的日子?甲 您不是大爷吗?乙 不,不,我不是大爷。甲 哦,大爷没在。丙 这位是——甲 舅爷在呢。乙 舅爷?丙 舅爷您赏个题目吧。乙 您瞧我这角儿赶得多功好,我又舅爷了。甲 您听哪段儿啊?乙 我什么也不听。甲 哦,《十里亭》。丙、丁 好啦。甲 本家儿大爷点了段儿《十里亭》。丙 十里长亭。丁 咱们就唱这回哟!甲 “小琴童儿过小桥……”丙、丁 嘚呛!甲 “手打灯笼走进房中……”
QQ使用技巧(看看QQ到底还能做什么) 你平时用QQ干什么?只用来聊天吗?你要知道,QQ的功能可远不止聊天哦!在日常办公中,我们也能让QQ成为我们的一个好助手。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使用QQ的一些其他功能。.这个工具在QQ菜单工具里面喔一:备忘录功能点击窗口下方的“新建”按钮,新建一个备忘录(如图2)。这里有三种提醒方式:你可以设为定时提醒,比如提醒一些生活工作中需要及时做的事;也可以设为好友状态提醒,让某位好友上线或者离线时自动给你发个通知;还可以是QQ状态提醒,比如你可以每次启动QQ时给自己发一句励志的话语。比如我们设置一个定时提醒,这样到了指定的时间QQ就会弹出一个消息框,告诉你该做什么事情了(如图3)。如果你是QQ会员的话,备忘录还可以存储在QQ服务器上,这样当你在本地计算机上设置了备忘录后,用任意一台电脑登录QQ,到了设定的时间都可以收到提醒信息。二:QQ拨号器这个小工具像一个电话一样用来“打”的..呵呵..当然了不能打"外地"电话..只能打给QQ好友..你们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呀.呵.请看..那你们要问.他的作用是什么...它是一个语音拨号器可以快速给你的朋友"打电话"...当然还可以像电话本一样找人..选好人后.就按拨号键吧..三:QQ大进化先看个东西先吧!这个就很简单啦."鲁迅QQ"至于为什么不是彩色的.哈哈..中毒了..你信吗?很简单的告诉你门吧.然后啊..再这样选啦..其实呢..电脑上每个图标都能改成自己喜欢的图标...只要把想改的那个创建个快捷方式在桌面上然后右键电击就能更改图标了..(首先要把喜欢的照片先做好.一定要是图标文件才可以换)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个备注的好处吧..大家在聊天时候一般都要问.:"你是?"这是很不礼貌的.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方便的认出来呢?有的!那就是修改他的备注.可能有的人不知道怎么修改..现在我也班门弄斧一次吧.首先加上一个朋友后对他的昵称点右键.--修改备注名称.还有一种方法.查看个人资料.修改后有的人还是显示的是昵称怎么办?好办!在自已的QQ面板空白地点右键.下拉列表中有一个名称显示.点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显示昵称"还有一个就是"显示备注名称"了!当然在空白地点右键还有几个适用的东西.比如修改显示名称的颜色啊.上线不提示啊..只显示在线好友啊..等等.大家喜欢什么就用什么吧..今天有点忙..到现在才整理.马上就是下班了.时间仓促写的不全大家体谅我吧..毕竟我要抽出自己的工作时间来整理这些东西还要扫水很忙的..大家多多顶吧..
(文本)马三立 赵佩茹<<三字经>>  甲:咱俩人说一段。  乙:唉。  甲:你说两个人说笑话,它为什么叫相声?  乙:这两个字怎么讲呢?  甲:谁给起的这个名?  乙:嗯。  甲:说笑话嘛,俩人说不也是笑话吗?  乙:是呀。  甲:一人说不也是笑话吗?  乙:也是说笑话呀。  甲:它怎么叫相声?  乙:嗯。  甲:这俩字呀……  乙:噢。  甲:包括的很广啊!  乙:噢。  甲:相貌之相,声音之声。  乙:唉,就这么两个字。  甲:难啦!想一想,我们做得不够。  乙:噢。  甲:这两样,拿我个人来说没做到。  乙:噢,这两个字都做不到。  甲:相貌之相,声音之声,满不占。  乙:噢。  甲:声音很难听。  乙:嗓子不好。  甲:相貌……  乙:嗯。  甲:……这就甭说了,……嘿嘿!已经长得这样了,你说怎么办?长这模样总觉着怪对不住你们几位的。  乙:嗐。  甲:其实我小时候挺好看,我小时候好看极了,我!  乙:噢。  甲:嗐,这就不能提那晚了,说那个没用,说那个没用,我小时候啊谁看谁爱,我,我小时候,嗬!长得好看,谁瞧谁都夸,到哪……,嗬!这小孩儿,这小孩儿多好哇!这小孩儿真好!谁都夸好,大了大了怎么变成这样了?唉!  乙:这种话呀,哎,像各位要是没见过你的,哎,可以信,因为什么呀?人家不知道你小时候长得什么样,你要跟我说我不信,你小时候也这德兴,哎,您打小时候就这猴牌的,就这样,到现在还这模样。  甲:小时候比这强得多啊。  乙:那大了怎么变这样了。  甲:大了……你这不是该着当着嘛这不是,我呀,我打小时侯就聪明。  乙:你?  甲:你瞧,脑筋就好。  乙:噢。  甲:我上学那晚,我念书的时候,我们老师就最喜欢我,夸我,爱我,没打过。  乙:好学生。  甲:没挨过打,没挨过说。  乙:嗯。  甲:没招老师生过气。  乙:好哇。  甲:看看,你看看,你看这意思像个聪明人,像不像?  乙:唉,够机灵的。  甲:唉,你呀,你要跟我待长了你就知道了,你就知道我这学问多大了,我们这一块毕业的这几个人呀,一个赛着一个的。  乙:是呀?  甲:嗬!一个赛一个的聪明,脑筋好,脑筋快。  乙:噢,你们同学呀?  甲:认识吗?  乙:谁呀?不知道是谁?  甲:王,你认识,你认识,你忘了,你忘了,你忘了。  乙:哪位?  甲:王。  乙:王什么?  甲:王元堂。  乙:……唱河南坠子那个。  甲:啊。  乙:噢,你们同学。  甲:你看那模样,你看那相貌,就带着那聪明样,王元堂我们这师兄弟,一师之徒,小时候上学,跟老师一块念书,那谁,那个那个沈君认得吗?  乙:噢,学口技那沈君。  甲:啊。  乙:嗯嗯,认识认识。  甲:我们都一块上学,那个谁,那个那个王富贵认识吗?  乙:噢,给石慧儒弹弦的王富贵?  甲:啊,我们同学,白全福。  乙:嘿!  甲:白全福,还有那个郝树旺。  乙:噢,耍坛子的那个郝树旺?  甲:唉,那个曹永才,曹永才。  乙:噢,给曹元珠拉河南坠子的那个?  甲:唉,我们这都是同学,小时候一块上学。  乙:哎呀!这面茶都跑一块去了啊,这几位够多聪明啊!(“面茶”是一种用糜子面和小米面或黄豆面熬成的稀糊状食品,非常粘稠,这里的意思是形容甲是个“糊涂浆子”。)  甲:这怎么会叫面茶呢?怎么面茶呢这是?  乙:你们这都是师兄弟?都是同学呀?  甲:唉,一个赛着一个的。  乙:都这么聪明?  甲:脑筋那么好,那么活泼可爱,我们老师最爱,最爱的元堂哥。  乙:就王元堂?  甲:唉,元堂大哥。  乙:噢,我说你们哪位老师教你们这么几个聪明学生啊?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文本<<扇子规律>>  单口相声最难说。怎么哪?您瞧,一个人儿往台上一站。什么灯光、布景全没有。要说道具……也就一把扇子! 您别看不起这把扇子,用处可大了。在台上用枪即枪,用刀则刀,吃饭当筷子, 写字是笔,打开代表书信、托盘……变化无穷啊。 据历史考证啊,在周朝以前就有扇子啦,民间使用是汉朝以后的事了。到了明、清两代尤为盛行,还讲究搧法。讲什么“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搧肩”。  什么叫“文胸”?就是念书的文人,搧扇子搧胸口。扇子不打开,合着一半儿,开着一半儿。搧的时候,扇子摆动得小,脑袋来回晃,走道迈方步,嘴里吟着诗,这劲儿(学老学究走路搧扇状)。  “清明时节雨纷纷……” 哎,这倒有一样好处,省扇子,可是费脖子!  “武肚”哪?练武的人,搧肚子。早先,清朝的时候北京“善扑营”,练的就是掼跤。他们使的扇子,全是大桑皮纸红面儿,上边儿画的多半儿是“钟馗捉鬼”。一说话瓮声瓮气的。   (学搧肚子状)“二哥,练了没有?”   “没练,浑身僵得慌,天儿太热呀!” 拿扇子搧肚子。合着全身他哪儿都不热就肚脐眼儿热!   “僧道领”——和尚、老道穿的衣裳都是大领子,夏天一热,他搧领子。俩和尚一见面儿   “嗬,师兄,佛事忙吧?”   什么叫“佛事”呢?谁家死了人,要念经。他们管这叫佛事。   “嗬,师兄,佛事忙吧?”   “嗐,忙什么呀,前天有份儿佛事,去早了点儿,让人给轰回来啦!”   “怎么哪?”   “人还没咽气哪!”   这也太早啦!   “书口”——说书的先生,说热了,搧嘴。   “役袖”——过去差役、跟班儿的,得搧袖口。怎么?跟班的站在老爷身后头,他不管老爷,光顾自己呼达呼达一通儿傻搧——那象话吗?他热了,得悄悄地搧袖口儿(学搧袖口状)。   “媒搧肩”——是说旧社会保媒拉纤儿的媒婆儿。她不用折儿,都用鹅毛扇子。一边儿说着,一边儿搧肩膀(学媒婆搧状)。   “哟,老嫂子,我给你们大少爷说个媳妇吧,这姑娘长得可真不错,柳叶儿眉,杏核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就是……没鼻子!”   这不是起哄吗?   这扇子不管怎么搧,它有一条儿规律,都得搧上半身儿,不信您看(学搧面部状)。   “今天,我给同志们说段儿单口相声,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了,如果时间一长啊,就要影响后边儿的节目了。”   您瞧,搧的是上半身儿吧,这样好看。如果搧脚底下,着就别扭了(拿扇子搧一只抬起来的脚)。   “今天,我给同志们说段儿单口相声,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了,如果时间一长啊……我就趴下啦!”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文本<<跑海>>  今天我说的这段笑话是京剧界的一件实事。民国初年,在通州有位唱老旦的,姓什么呢?姓贾!贾老旦。他有一出拿手戏《滑油山》。嗬,这出戏他不但唱得好,做工也好,红遍了附近各县哪。   贾老旦有个儿子,小名叫六儿,都管他叫贾六!这贾六是看什么都容易,干什么全不行。不学无术,还自以为是,整天游手好闲,到处胡吹乱滂!大伙儿细这么一琢磨,贾六(假溜)这名儿还真起对了!   有一年,贾老旦病了,一病就是仨多月,家里当卖一空啊,急得贾老旦整天的唉声叹气。   这天贾六从外边逛荡回来了,进门就说:   “前村儿来唱戏的了,我去搭个班吧?也能挣俩钱儿啊。”   贾老旦一听:“什么?就你这猴戴胡子——一出没有,还想搭班唱戏哪?你把什么事儿都看得太简单啦。得了,得了,你别出去给我现啦,老实在家忍着吧。”   贾六还不服气:“那怎么办哪?在家干饿着呀!”   贾老旦一想:哎,来戏班了,行了,有办法啦。就对贾六说:“这么办吧,你去‘路海’吧!”   什么叫“跑海”呢?旧社会里艺人在没辙的时候,可以找同行去告帮,“跑海”。   这路海还有规矩,贾老旦就说了:   “你呀,从下场门儿进后台,见人道辛苦,然后给祖师爷磕头……”   那时候,戏班后台都供着唐明皇。常言说,“拜过唐明星,就算这一行”嘛!   “……给祖师爷磕完头你就数衣箱,大皮箱、二衣箱。咱家是唱老旦的,你就坐在二衣箱上,自然就会有人来问你,要是问你:‘搭班啊?’可千万别答应!你回答俩字儿‘跑海’就行啦。”   第二天贾六就去了。到那儿一看,是野台子戏。大部分人都站着看,就合前有几排座位,全是些达官贵人。   贾六直接奔后台了,由下场门儿进去,见人就道辛苦。“您辛苦!您辛苦!您辛苦! 噢,祖师爷……”   跪地下,梆梆梆就磕仨响头!然后站起来数衣箱:“大衣箱、二衣箱,往这儿一坐就行了。”   也不知道什么就行了。   贾六这么一来呀,惊动了后台管事的,怎么?俗话说:“进门儿道辛苦,必定是江湖。”赶紧就过来了:   “您贵姓啊?”   “免贵姓贾。”   “姓贾,有位贾老旦您认识吗?”   贾六一乐:“那不是外人,那是咱爸爸!”“嗐!那是你爸爸!”   “对,那是我爸爸。”   管事的一听他是贾老旦的儿子,高兴了。怎么?这班里正缺唱老旦的哪,就问:   “您搭班吗?”   贾六把头一摇:“不,我--跑海!”   管事的一想:贾老旦打发儿子来跑海,必然有困难了。没别的说的,大伙给凑凑吧。那会儿花银元,你三角,我一块,一凑凑了八十多块。   贾六把钱一揣,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进门儿就喊:“爸爸!您看,这都是我挣来的!”   “啊?你挣来的?行了,我看看吧。”   一数这钱,八十多块。自己一琢磨,有这八十多块病是治好了,可还得恢复一段时间哪,嗯,还得八十多块。自言自语地就说了:   “唉,再有这么些钱就好了。”贾六旁边儿搭碴儿啦:   “那还不容易,明天我再跑趟海呀!”   “啊?还跑哪!你非憋着把这‘海’跑干了是怎么着?得了,得了,别去了啊。”   贾老旦是不让他再去了,谁知道第二天,贾六一声没言语,哎,他又去了!   从下场门儿进后台,见人就作揖:“您辛苦!您辛苦!噢,祖师父”梆梆梆,又磕仨!   “大衣箱,二衣箱,往这儿一坐就行了。”他又坐那儿了。   大伙一看,都伸大拇哥(挑拇指状):   “ 哎,要说贾老板,可真懂礼节这不,昨天刚把钱拿走,今天就打发儿子道谢来啦。”   他们哪儿知道又跑海来啦!   管事的赶紧过来了:   “哎呀,贾老板太多礼啦,那点钱不算什么呀,干吗又打发您道谢来呀?贾老板身体怎么样啊?”   贾六把手一伸:“什么怎么样啊?我——跑海!”   “又跑海,我说咱们别开玩笑行不行?”   正这儿说着哪前台找管事的来了。什么事啊?本县的县长陪他妈看戏来了。老太太还点了一出戏,哪出啊?《滑油山》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文本<<画账>>   新社会好哇,您瞧儿童们多幸福,从小就念书认字。旧社会就不行了,象我舅舅,家里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儿有钱念书啊。长到三十多岁,还是个睁眼儿瞎——文盲!   后来,东摘西借凑了点钱,开了个小杂货铺儿,好维持生活呀!   那时候,小买卖都讲赊账,为的是拉住主顾,多卖出点儿货去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太太赊账:   “掌柜的,你赊给我一块儿豆腐。”   “好吧您哪。”   老太太拿着豆腐走了。我舅舅为难了,怎么?“豆腐”这俩字儿他不会写呀。哎,他有办法。在账本儿上画了一个四方块儿,代表豆腐。过了几天,这位老太太又来了:   “掌柜的,你再赊给我一把儿筷子。”   我舅舅在账本儿上那个四方块儿底下,画了一长道儿,代表筷子。等到月底,老太太还账来了:   “掌柜的,你看看账我短柜上多少钱?”   我舅舅翻开账本儿看了半天,说了一句话,吓老太太一跳。“大娘!您不短钱,您短柜上一把铁锹!”   “啊?”   老太太不乐意啦:   “哟,赊你一块儿豆腐,一把儿筷子,你让我还把铁锹啊?这不是讹人嘛!”   老太太四外这么一宣扬,好嘛,谁也不敢上他那儿买东西去了。结果不到半年,杂货铺儿关张啦。   为生活呀,又托朋友给找事做,在学校的小伙房里当炊事员。虽然这活儿用不着写字儿;可是,买菜也得记账啊,他想了个主意:画画儿!学校里有各种颜色呀,他画——买俩茄子,画俩紫茄子;买捆儿菠菜,画捆儿绿菠菜;买仨辣椒,画仨红辣椒……天天买菜,天天画,一样儿也错不了。   这天,他又买菜去了。哎,正赶上学校里头检查卫生。老师们来到厨房一瞅:案板、锅灶,都收拾得干净。忽然看见墙上挂着一个白纸本儿,打开一瞧,里边儿画得乱七八糟。人家不知道这是我舅舅记的“账”啊。老师拿起红笔来,蹭!蹭!给打了两个红杠子!   工夫不大,我舅舅回来了。拿起本儿来上账,翻开账篇儿,刚要往上画,他发现老师打的红杠子,当时就急了:   “哎,这不对呀,谁买的两根儿胡萝卜,怎么写我账上啦!”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单口文本<<全上来>>  在旧社会,什么笑话事儿全有。有位别字儿先生,花五千两银子捐了个知县。他净念别字儿啊,批公事,看状子怎么办哪?他有主意,请了位师爷替他代办。   有一次,闹了个大笑话。是这么回事:来了三个打官司的。为什么事哪?为债务。可巧师爷这会儿肚子疼没在大堂上。他一想:一能让三班衙役看出来我不认识字呀,先自己问吧。这原告叫什么呢?叫:金止未,金银的“金”,禁止的“止”,未来的“未”。被告叫郁卞丢,“郁”字儿是“有”字儿加一个“耳刀”,“卞”是上下的“下”字上边儿多一点儿,“丢”是“去字上面儿加一撇,丢失的“丢”。保人姓干钩儿“于”,叫于斧,斧子的“斧”,就是父亲的“父”字下边儿加个“斤”字儿。   他拿起状子来一看,原告叫金止未呀,这“金”字儿他怎么看怎么像“全”;“止”,他看着像“上”;“未”字儿,嗯,大概念“来”!被告叫郁卞丢啊,这“郁”字儿他估计着念“都”,其实“都”字是一个“者”字儿一个“耳刀”;“郁”字是一个“有”字儿一个“耳刀”;他看着全差不了多少!“卞”字儿他看着像“下”,这“卞”字儿比“下”字儿还多一点儿哪!他心里琢磨:可能那点儿没用吧?您想那能没用吗!“丢”字儿他看着像“去合着全没蒙对!   他装模作样地一念,乐儿大啦:   “带……”   应该先带原告金止未呀,他给念成:   “带——全上来!”   全上来?   衙役一听:噢,全上来。得了,来吧!连原告带被告加保人,唏哩呼噜都给带上来啦!   县官一看纳闷儿啦,心说:嗯?我怎么叫一个来了仨呀?我再叫被告试试,看还把谁带上来。被告叫郁卞丢啊。他一念:   “都下去!”   衙役一听:怎么着,都下去?好吧。唏哩呼噜又都给带下去了。   这回县官更奇怪了:哎?怎么又都带下去啦?我再叫回原告。   “全上来!”   衙役把仨人都带上来了。   “都下去!”   唏哩呼噜仨人又全下去了。县官这下可摸不着门儿啦。他一着急索性念上没完啦:   “全上来!”   “都下去!”   “全上来!”   “都下去!”   “全上来!”   “都下去!”   这仨打官司的可倒了霉啦。一会儿唏哩呼噜上来;一会儿唏哩呼噜下去,来回跑了二十多趟啊!   正这时候师爷来啦。怎么?他听着大堂上怎么这么乱哪!一会儿唏哩呼噜上来,一会儿唏哩呼噜下去。再说县官那点儿书底儿他清楚啊,净念错别字儿,这回指不定又闹什么笑话啦。赶紧来到堂口一看,县官那儿还念哪。   “全上来!”   “都下去!”   “全上来!”   “都下去!”   师爷绕到县官身后,一瞅这状子。嗐!敢情都念成别字儿啦!赶紧趴在县官耳朵边上小声嘀咕:   “老爷,您念错了,原告叫金止未,被告叫郁卞丢;一是全上来、都下去!”   “啊?念错啦!噢,那么保人叫什么呢?”   “叫于斧。”   “什么?”   “于斧!”   县官一听,吓得吐舌头,说了一句话,把师爷和衙役全逗乐了:   “哎呀,多亏你早来一步,你要是再晚来一会儿啊,这保人‘于斧’,我就喊他‘干爹’啦!”   嗐!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文本<<善意恶语>>   说话也得讲求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说话招人喜欢;有的人说话让人讨厌。还有一种人说话不讲方式,好话不得好说。   解放前,我们家街坊有夫妇俩,待人都很热心,就是说话不讲方式,净得罪人。男的姓史,叫史新远,叫别了就是“死心眼儿”!   这位史大哥在殡仪馆工作,专管埋死人。我们后院儿住着个寡妇大婶儿,跟前有两个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八、九岁。有一天,这二孩子突然得暴病儿死了,这位大婶非常难过,买了一口小棺材装殓起来,就到前院儿把这位死心眼儿找来了,想让他帮忙给埋了,因为他熟悉这事儿啊。死心眼儿来到后院儿:   “大婶,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嗐,别提了!我的孩子死啦。”   这位死心眼儿一张嘴就不象话:   “哟!死啦。死几个呀?”   啊?您想人家能爱听吗?   “哟,您这是怎么说话哪?我寡妇失业的,就守着这么两个孩子,死了一个就够伤心的了,还死几个?”   他还直跟人家解释:   “不是……大婶,您……您别误会。是这么回事儿,要是死一个,我费事,得用棍儿窝着;您要死俩我就凑一挑儿啦!”   嗐,这都是什么理由啊?   “得了,您就费点儿事吧。”   他有棍子一窝,把小棺材弄走了。这位寡妇大婶连伤心带生气,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儿,就到前院儿找死心眼儿他媳妇想说道说道,让他媳妇给评评理,出出这口闷气。一敲屋门,他媳妇出来了:   “哟,大婶,您屋里坐。”   “不啦,我跟你说点儿事儿。要说你们家这男人可真不会说话,不怪人家都叫他死心眼儿!”   “哟,什么事儿惹您生这么大气呀?”   “什么事儿啊?我孩子死了,想求他帮忙给埋了。他张口就问死几个?还什么死一个费事儿得窝着,要死俩就凑一挑儿啦!您听这都象话吗?”   要说他媳妇还真不错,知道丈夫把人家给得罪了,赶紧替自己男人打圆场,安抚人家。结果安抚大发了,又出毛病啦。   “哟,大婶,您可别跟他一般见识。他这个人哪,就是这么好话不得好说。刚才我听您这么一学,实在让人生气。等他回来,我得好好说说他!得了,您也别生气啦,全看着我了……”   按理说,话说到这儿就行了。她多找补了一句,得,又坏事儿啦。   “……噢,我跟您说,下回您那个孩子再死了,可就别找他啦!”   嗐!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单口文本<<先写后问>>   旧社会里骗人的事情太多了。就拿这算卦来说吧,行话叫“金买卖”。也分多少种:敲两块竹板儿的那叫“梆金”;开始白送手相,拿话把你拴住了,再要钱,那叫“票金”;坐地下不说话,全凭笔写,那叫“哑金”;他在这边儿,能跑到马路那边儿把你揪过来,那叫……“揪金”!   哎,揪完筋就该扒骨啦!   最厉害的就是“揪金”,又叫“拦路虎”。你在道上走得好好的,他抽冷子喊一嗓子,能吓你一跳:   “站住!印堂发暗,欲犯小人,过来抽根签儿,掏五角!”   嗬!这位怕犯小人哪,跟他到卦摊儿这儿来了,掏出五角钱,搁那儿啦。钱一到手,他沉住气啦:   “哎呀,你这个人遇事犹豫不决,没准主意,对不对呀?”   这位一听,太对了。心说:我但凡有点儿准主意,能把五角钱给你吗!   “老弟,我看你眼下要破财呀!”   这位一琢磨:嗯,是要破财,刚往这儿一站,五角就没了嘛!   “问点儿什么事啊?”   “先生,您说我是在这儿好呢,还是回家好?”   “啊,那么你打算怎么办呢?”   嘿,钱归他啦,他问人家!   这位说:   “我打算回家。”   “噢,打算回家?好,言说必中。家去!”   哎,花五角钱给轰回去了!   再有一种叫“先写后问”。他说话是八面风,两头堵,最蒙人啦。要是算你父母在不在,写这么十个字儿就行了。哪十个字儿呢?“父母双全不能尅伤一位”。只要他在念法上略加改动,甭管你怎么说全对。   比方你父母都活着,他该说了:   “对呀,这儿写得明白:‘父母双全,不能尅伤一位’。一位都不能尅伤,全活着哪。”   要是父、母其中有一位去世了。他就该这么说了:   “对呀,‘父母双全不能,尅伤一位’。父母双全是不可能啦,尅伤一位——得死一位!”   合着他一喘气就交代一位!   如果父母全不在了,还是这十个字儿,只要他在“一”字儿这儿一拉长音儿,这老两口子是一块儿玩儿完!   他就这么念啦:   “‘父母双全,不能尅伤一——位’。要死全死!”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单口文本<<张飞爬树>>  这回呀,我说的这段儿叫《张飞爬树》。   那位说啦:《三国演义》我看过八遍啦,没瞧见过“张飞爬树”这段儿啊!您要是真没瞧见哪,那……那就对啦!怎么呢?当初罗贯中写这本儿书的时候哇,把这段儿给落下啦。他不是落下了吗?哎,今天我给补上啦!   您翻开《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桃园结义,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这哥儿仨拜把兄弟的故事。人们都以为这哥儿仨呀,刘备岁数大,是老大;关羽,老二;张飞岁数最小,是老三。按岁数排的,其实啊,满不是这么加回事儿,据我的考证啊,岁数最大的不是刘备,最小的也不是张飞。他们仨人儿岁数一般大。不单是同年,而且还是同月,同日,连时辰全一样。哎,您说赶得多寸!   过去拜把兄弟叫“永结金兰之好”。先撮土焚香,祭告天地,然后写“金兰谱”。仨人儿拜把子,写一式三份儿,上书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按出生年月来分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这三位呀,一写“金兰谱”,全愣住啦!嘿,赶太巧啦,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嗬!这怎么分长幼啊?   谁个儿高,谁是大哥?这……不象话呀!   后来哪,张飞愣想出个主意来。就说啦:   “依我看哪,这么办吧,咱们仨人比爬树,论高低,分大小,怎么样?”   关羽一听,一挑卧蚕眉,一瞪丹凤眼,把嘴一撇:“哼,别看你身大力不亏,爬树算什么呀,行!实话告诉你吧,我小时候净上树捅老鸹窝……哎,我怎么把这说出来啦!”   刘备在旁边儿一琢磨:爬树?嗯……有了!就说:   “遵从二位高见。”   张飞说:   “那好,咱们一人爬一棵树,谁也不碍谁的事。来来来,站好。我喊:一、二、三——开始!”   要说张飞,真不愧是屠户出身,有把子力气。蹭!蹭!蹭!几下子就爬树梢上去啦!他稳住了神,往两边儿一看哪,嗬,心里这份儿高兴啊。关羽呀,抱着树刚爬了一半儿,再看刘备,好嘛,还抱着树根哪!   张飞乐得在树梢儿上就说啦:   “翼德是英豪,    抢先上树梢,    咱仨我为大,    比你二人高。   哎,这大哥是我的啦!”   关羽正抱着树干哪,一听:什么,你当大哥?别忙,我也说几句儿:   “云长英雄汉,    附身在树干,    中为栋梁材,    大哥应我占!”   关羽眯缝着丹凤眼,微微一笑:   “嗨嗨,我是大哥。”   再看抱着树根的刘备,神态自若,慢条斯理儿地说上了:   “树梢不为贵,    树干也不对,    事由根底起,    大哥是刘备!”   嗯,他不往上爬,还有理啦!   关羽美髯乱抖,张飞哇哇直叫。俩人跳下树来,冲着刘备就喊上啦。   张飞说:   “我爬得最高,我当大哥!”   关羽说:   “我在树干,应为长兄!”   刘备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咬文嚼字地问上啦:   “请问二位,谁家种树,先长枝叶,后长树根哪?如枝叶为先,树根在后,岂不本末倒置乎?”   关羽一听:嗯,“乎”得有理!就冲张飞说了:   “哎,树木都是先生根,再长干,后发枝。看来呀,你还在我关某之后矣!”   张飞心里这个气呀:   “噢,他说‘乎’,你说‘矣’;我哪,不‘乎’,不‘矣’,全没理!”   嘿!   这时候,刘备把手一拱:   “你我欲建宏图大业,不能只凭力胜,更应以智取,今后遇事要多讲谋略才是呀!二位贤弟!”   “哎!”   嗯?关羽、张飞,没防备这手儿啊,脱口而应。   “哎!——噢,这就论上啦?!”   又一想:可也是呀,刘备一下儿树没爬,倒当上大哥啦。咱们俩哪,卖了半天傻力气,白爬啦,又后悔,又惭愧……   张飞呀,越想越窝火,一憋气,呼!——脸黑啦!   关羽哪,越琢磨越不如人家刘备,空长八尺之躯呀,一害臊,唰!——脸红啦!关羽为什么是红脸儿呢?哎,就是那回臊的!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单口文本<<皮匠招亲>> 在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南边儿大兴县有个皮匠。这天,他在集上听人说,北京城里“钱厚”!其实人家那意思是说,北京城内商贾云集,好挣钱——钱厚。他以为钱厚就是遍地是钱,哈腰就捡哪!嗬,鞋也不修了,皮匠挑儿一扔,就奔北京捡钱来啦。 他刚到永定门脸儿,哎,也不知怎么那么寸,正好地上扔着半串铜钱。这是人家拴钱的绳儿断了丢的。嗬,皮匠一瞧,高兴了,哈腰捡起来,嘴里自言自语就说了: “啊,你看这北京就是钱厚,这不刚到城边儿上就捡了半串,往里蹚吧,越往城里钱越厚啊!” 刚走了两步儿,一琢磨:不对!嗯,这是钱苗儿啊,这钱不能捡,要是把这钱捡了就等于把亩儿拔啦,里边儿就没了。哎,他又给搁回去啦! 往里走吧,进了永定门,来到前门大街。买卖铺户是一家儿挨一家儿啊,来来往往的人也不少。可地上别说半串铜钱,连一个铜子儿也没有!皮匠还纳闷儿哪,嗯?怎么没钱了?刚才我没拨钱苗儿啊,噢,我不应该捡起来,往起一捡,再往回一放,嗯,伤了根啦!  这都是哪儿的事啊! 皮匠正满处瞎转悠哪,哎,看见前边儿有一个大宅门儿,门口儿围着很多人。他挤进去一打听:原来是朝中大臣吴尚书家招门纳婿。这吴尚书啊,有三个姑娘。老大、老二,早已出嫁了,就剩下这三姑娘了。这三姑娘,不但容貌秀丽,文才也好。在尚书府门前贴出一张告示:不论富贵贫贱,士农工商,只要能对上小姐的下半首诗,即可成婚。 这诗啊是这么四句: 绣阁成对卧口口, 院植梧桐引口口; 天伦之乐无口口, 千里姻缘招口口。 这四句呀,是既不合辙,又不压韵。这怎么对呀?正这时候,就听有人叹气: 唉,可惜那半篇……” 皮匠回头一看,是个老学究,须发皆白,一边儿捋着胡子,一边儿摇头晃脑地念: “绣阁成对卧,院植梧桐引,天伦之乐无,千里姻缘招,唉,可惜那半篇……” 说完了人家走啦。皮匠一听:怎么着?可惜那半篇!甭问哪,这老头儿一定会对呀。嗯,我得跟着。等到没人的地方,让他把那半首诗告诉我,我去对上,娶个媳妇。哎,要能当了尚书的女婿,那可比满市街捡钱去强多啦! 就跟上人家了。这老学究是看见什么,都要转转文。正走着哪,路过一家儿饭馆儿,赶上厨师傅宰鸡。老学究就说了: “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见这鸡活着的时候,不忍心看着它死,听见它!临死前叫唤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要想吃,怎么办哪?你……离厨房远点儿!” 皮匠一听:哎,这几句不错。就给记下来了。忽然来了条狗,围着厨房门口儿转悠,厨师傅轰狗: “去!”  老学究又说了: “易牙调羹与人食,岂喂犬乎!” “易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御厨。据说是他发明的甜、酸、苦、辣、咸五味。老学究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易牙调和五味,制作食品,是给人吃的,不是喂狗的。皮匠又把这句记住了。又往前走,看见一个大人管孩子,是父子爷儿俩。他爸爸说: “你给我回来!” 小孩儿说: “我不回去,我还玩儿哪。” 爸爸叫儿子回来,儿子不回。老学究一看,又说上了: “父叫子归,子不归,真乃逆子也!” 你爸爸叫你,你都不回来,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呀!皮匠也记下来了。再往前走,老学究就到家了。刚要进门,皮匠上前跪下了。老学究吓一跳啊: “哎……这是为何?请起,请起!” 皮匠说了: “实不相瞒,我跟着您一道儿啦。刚才您在尚书府门前看完告示,说了一句‘可惜那半篇’。您一定会对那后半首诗,我求您把那后半首诗传授给我,不然,我就跪这儿不起来了……”  老学究一想:自己这么大岁数了,会对诗也没用啊,不如成全了这个年轻人吧!
(续)刘宝瑞珍贵相声文本<<求财>> 旧社会里有一种人最"机灵"啦.干什么的呢?算卦的.他整天是靠骗人吃饭,不"机灵"行吗!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您别看他整天糊弄别人,居然有人专门儿吃他,比算卦的还"机灵"哪! 解放前,我在南京夫子庙看见一个算卦的,是个大胖子,往那一坐,戴一副大黑眼镜,不知道的还以为戴副墨镜,其实是俩啤酒瓶子底儿!哎,就为拿这派头儿唬人.桌儿上摆个竹筒子,里边儿搁着一把签子. 过来一位要算卦的. "先生,多少钱一卦?" "抽签儿问事,每卦五角." 这位由兜里掏出一张一家儿倒闭了的银行出的票子,一块钱. "先生,您找我五角." "好吧,你抽根签儿." 这位抽出一根签儿来,他接过来一看: "嗯.....问点儿什么事啊?" "先生,我求财." "求财呀,求财多少,过年就好!" 签字往筒子里一扔,完啦! 嘿,一句话就五角,这比听戏贵多啦! 这位走了.到了晚上,他一数钱,嗯?怎么有张假票儿啊,这银行早关门啦.谁给的呢?嗯,明天我得留神! 第二天,刚摆上卦签,这位又来了. "先生,您给算一卦." "卦金五角." "给您." 递过一张一块的假票儿,算卦的找给人家五角真票儿. 抽根签抽出来交给他, "问点儿什么事啊?" "啊,我求财." "求财多少,过年就好!" 一扔签字,又完啦. 这位刚走,他想起来啦.嗯,我得看看这钱,逃出来一瞅:嘿,又是一张假票儿.噢,专门吃我呀!嗬,有意思,每天上我这儿求财来,好.... 按说这位花假钱的就别再去了;他吃惯了嘴儿啦,哎,又去啦! "先生,给我算一卦." 一听声音耳熟,心说:噢,又来啦!今儿看你说什么! "问什么事啊?" "我求财!" 先生当时把眼镜一摘: "还求财哪,你不是求走我两回了吗?!" 赵宝琛 手打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