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德1 文怀德1
古案今读,每天一个案件故事
关注数: 913 粉丝数: 801 发帖数: 3,897 关注贴吧数: 105
他一世恶名,竟是孟子的远祖一场情欲、权欲、物欲交织的宫廷大戏 他一世恶名,竟是孟子的远祖 一场情欲、权欲、物欲交织的宫廷大戏 《古案今读》——52.庆父乱国 导读: 公元前662年的鲁国,鲁庄公生命垂危,鲁国马上就要陷入一场腥风血雨的宫廷大戏之中。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中的庆父。庆父自杀后,他的后代一支被称为孟孙氏,孟子也是其后裔。 这场宫廷大案,案中有案,一案接一案,充满了情欲、权欲、物欲,故事跌宕、险象环生,如果想把这场大案说清楚,还是要从鲁桓公开始。 鲁桓公就是除掉自己哥哥鲁隐公的那位(故事可参阅《古案今读》之“羽父杀鲁隐公”),鲁桓公在位18年,死的比较窝囊,据历史记载是由于自己的夫人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私通,然后被齐襄公安排人给夹断肋骨弄死的(故事可参阅《古案今读》之“齐襄公杀鲁桓公”)。 历史上记载鲁桓公比较出名的儿子有四个,分别是老大姬同(鲁庄公)、老二庆父、老三叔牙、老四季友(其中,姬同和季友的母亲是文姜)。这场大案就围绕着这四个人的恩恩怨怨展开了。 一、鲁庄公立嗣 鲁庄公眼看自己的身体不行了,立嗣的问题就排上了日程。鲁庄公在当初年青的时候曾看见党氏的漂亮女儿孟女,鲁庄公非常喜欢孟女,就割破胳膊向孟女立下盟誓,要娶孟女为夫人。这样就和孟女私通,生下了儿子斑。 然而,在鲁庄公母亲文姜的阻扰下,鲁庄公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誓言,没有把孟女立为夫人。等到10几年后,在文姜的极力操持之下,就为鲁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哀姜为夫人。然后,不久孟女就忧郁而死。可是哀姜并没有为鲁庄公生下一儿半女,陪同哀姜一起嫁过来的妹妹叔姜为鲁庄公生了儿子开。 按照继承的礼法,应该是正夫人哀姜生的孩子具有法定继承权。可是哀姜没有生孩子,鲁庄公就考虑让孟女生的儿子斑继位。继位的问题是一国的头等大事。鲁庄公就想听听自己兄弟的意见。因为这些兄弟也都是鲁国的上卿,权位很大。 一天,鲁庄公把弟弟叔牙叫到身前。 鲁庄公说:“我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你看由谁来继承王位比较好呢?” 叔牙倒是一点没含糊,直接就说:“父亲死了由儿子来继位,兄长死了由弟弟继位,都符合我们鲁国国君继承的规矩。虽然你没有嫡子(指正夫人生的儿子,也就是嫡子,而公子斑只能算是庶子),那么弟弟庆父可以为嗣君,他能力又强,你就不必为这事担忧了。” 鲁庄公涵养比较深,听叔牙这么一说,自己也没再说什么,就让叔牙回去了。 然后,鲁庄公又把自己的同母兄弟季友叫来商量这事。 “你看我这身体逐渐恶化,应该由谁来继任国君呢?” 季友发誓说:“我认为应该由公子斑继任,我会以死来保护公子斑继位的。” “可是,叔牙说让庆父继位,这又怎么办?”鲁庄公接着问道。 季友沉思了一会儿,对鲁庄公说:“这事你就不用管了,我来想办法。” 【古案今读点评】 王位继承问题,没有固定的法律约束,当时完全是传统的礼法在起作用。叔牙所说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确实是相对成熟且大家认可的方式,所以说叔牙所说的方法,兄终弟及,也没有什么违背礼法的错误。 叔牙的错误之处,就是如果是弟弟继位的话,其实也不应该是庆父。因为庆父并不是正夫人文姜所生,属于庶子。而符合继位的更应该是与鲁庄公同父同母的季友继位。 所以,叔牙建议让庆父继位,就在潜意识中暴露了自己的私欲。这引起了鲁庄公的反感。另外,公子斑虽然是庶子,但是如果没有母亲文姜的干预,鲁庄公是可以立孟女为夫人的,公子斑也就是嫡子了,完全是继位的第一人选。 二、季友计杀叔牙 季友虽然答应了鲁庄公,要立鲁庄公的儿子公子斑为国君。然而,毕竟庆父和叔牙现在鲁国也掌握着重要的权力部门,季友怎么办呢?季友想来想去,只有先除掉叔牙,才能减弱庆父的势力。 怎么样才能除掉叔牙呢?季友就去找针巫氏针季商量,针季可能是一个负责给鲁国王宫掌管医药看病的高官。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只有用毒死叔牙的方法比较稳妥。准备妥当之后,季友就派人去请叔牙到针巫氏这来一趟,并假传是鲁庄公的意思有事要和叔牙商量。 叔牙并没有想到什么事情会发生,于是就大大方方地来到针巫氏家中。等到来到针巫氏家中,一看只有季友和针季二人,并没有鲁庄公,就问季友:“国君找我什么事?” 季友也不客气,直接说到,“国君认为你推荐庆父继位,是有私心的。现在赐你一杯毒酒,让你自尽。” 叔牙一看情况不好,就起身准备离开,被季友和针季紧紧摁住,无法逃脱。季友对叔牙说:“你不该向国君推荐庆父,庆父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的事,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国君想要你的性命,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如果你喝了这杯酒,我答应你不杀你的后代子孙。另一条就是你今天逃走了,国君也会治你的罪,不但会杀了你,还会杀了你全家。你仔细掂量掂量吧。” 这哪里是两条路啊,其实就是一条路,让叔牙自尽。叔牙想来想去,自己今天是无法活着离开针巫氏家中了,一声叹息,接过针季手中的毒酒一饮而尽。 【古案今读点评】 季友除掉叔牙,这在力量对比上,确实是正确的选择。有人或许认为,季友应该除掉庆父,才是解决问题的正根。但是如果从罪刑的适用上来看,先除掉叔牙,还是有法可依的。因为国君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叔牙怀了私心。 这在鲁庄公看来,即是祸患又是犯了违背礼法的叛逆大罪。所以只能先除掉叔牙,并同时起到警告庆父的作用,让庆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就不敢多说话了。如果没有叔牙的支持,庆父一人的力量是无法顺利当上国君的。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季友所料,正式立公子斑继位。庆父只能干着急也没有办法阻止。如果历史到此为止,也就一切顺利的发展下去了。谁知道造化弄人,多年前公子斑留下的一桩滥用刑罚的仇恨,竟然要了公子斑的性命。 (未完待续,更多内容请参阅古案今读公众号。)
一场情欲、权欲、物欲交织的宫廷大戏《古案今读》——52.庆父 一场情欲、权欲、物欲交织的宫廷大戏 《古案今读》——52.庆父乱国 导读: 公元前662年的鲁国,鲁庄公生命垂危,鲁国马上就要陷入一场腥风血雨的宫廷大戏之中。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中的庆父。庆父自杀后,他的后代一支被称为孟孙氏,孟子也是其后裔。 这场宫廷大案,案中有案,一案接一案,充满了情欲、权欲、物欲,故事跌宕、险象环生,如果想把这场大案说清楚,还是要从鲁桓公开始。 鲁桓公就是除掉自己哥哥鲁隐公的那位(故事可参阅《古案今读》之“羽父杀鲁隐公”),鲁桓公在位18年,死的比较窝囊,据历史记载是由于自己的夫人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私通,然后被齐襄公安排人给夹断肋骨弄死的(故事可参阅《古案今读》之“齐襄公杀鲁桓公”)。 历史上记载鲁桓公比较出名的儿子有四个,分别是老大姬同(鲁庄公)、老二庆父、老三叔牙、老四季友(其中,姬同和季友的母亲是文姜)。这场大案就围绕着这四个人的恩恩怨怨展开了。 一、鲁庄公立嗣 鲁庄公眼看自己的身体不行了,立嗣的问题就排上了日程。鲁庄公在当初年青的时候曾看见党氏的漂亮女儿孟女,鲁庄公非常喜欢孟女,就割破胳膊向孟女立下盟誓,要娶孟女为夫人。这样就和孟女私通,生下了儿子斑。 然而,在鲁庄公母亲文姜的阻扰下,鲁庄公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誓言,没有把孟女立为夫人。等到10几年后,在文姜的极力操持之下,就为鲁庄公娶了齐国的公主哀姜为夫人。然后,不久孟女就忧郁而死。可是哀姜并没有为鲁庄公生下一儿半女,陪同哀姜一起嫁过来的妹妹叔姜为鲁庄公生了儿子开。 按照继承的礼法,应该是正夫人哀姜生的孩子具有法定继承权。可是哀姜没有生孩子,鲁庄公就考虑让孟女生的儿子斑继位。继位的问题是一国的头等大事。鲁庄公就想听听自己兄弟的意见。因为这些兄弟也都是鲁国的上卿,权位很大。 一天,鲁庄公把弟弟叔牙叫到身前。 鲁庄公说:“我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你看由谁来继承王位比较好呢?” 叔牙倒是一点没含糊,直接就说:“父亲死了由儿子来继位,兄长死了由弟弟继位,都符合我们鲁国国君继承的规矩。虽然你没有嫡子(指正夫人生的儿子,也就是嫡子,而公子斑只能算是庶子),那么弟弟庆父可以为嗣君,他能力又强,你就不必为这事担忧了。” 鲁庄公涵养比较深,听叔牙这么一说,自己也没再说什么,就让叔牙回去了。 然后,鲁庄公又把自己的同母兄弟季友叫来商量这事。 “你看我这身体逐渐恶化,应该由谁来继任国君呢?” 季友发誓说:“我认为应该由公子斑继任,我会以死来保护公子斑继位的。” “可是,叔牙说让庆父继位,这又怎么办?”鲁庄公接着问道。 季友沉思了一会儿,对鲁庄公说:“这事你就不用管了,我来想办法。” 【古案今读点评】 王位继承问题,没有固定的法律约束,当时完全是传统的礼法在起作用。叔牙所说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确实是相对成熟且大家认可的方式,所以说叔牙所说的方法,兄终弟及,也没有什么违背礼法的错误。 叔牙的错误之处,就是如果是弟弟继位的话,其实也不应该是庆父。因为庆父并不是正夫人文姜所生,属于庶子。而符合继位的更应该是与鲁庄公同父同母的季友继位。 所以,叔牙建议让庆父继位,就在潜意识中暴露了自己的私欲。这引起了鲁庄公的反感。另外,公子斑虽然是庶子,但是如果没有母亲文姜的干预,鲁庄公是可以立孟女为夫人的,公子斑也就是嫡子了,完全是继位的第一人选。 二、季友计杀叔牙 季友虽然答应了鲁庄公,要立鲁庄公的儿子公子斑为国君。然而,毕竟庆父和叔牙现在鲁国也掌握着重要的权力部门,季友怎么办呢?季友想来想去,只有先除掉叔牙,才能减弱庆父的势力。 怎么样才能除掉叔牙呢?季友就去找针巫氏针季商量,针季可能是一个负责给鲁国王宫掌管医药看病的高官。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只有用毒死叔牙的方法比较稳妥。准备妥当之后,季友就派人去请叔牙到针巫氏这来一趟,并假传是鲁庄公的意思有事要和叔牙商量。 叔牙并没有想到什么事情会发生,于是就大大方方地来到针巫氏家中。等到来到针巫氏家中,一看只有季友和针季二人,并没有鲁庄公,就问季友:“国君找我什么事?” 季友也不客气,直接说到,“国君认为你推荐庆父继位,是有私心的。现在赐你一杯毒酒,让你自尽。” 叔牙一看情况不好,就起身准备离开,被季友和针季紧紧摁住,无法逃脱。季友对叔牙说:“你不该向国君推荐庆父,庆父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的事,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国君想要你的性命,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如果你喝了这杯酒,我答应你不杀你的后代子孙。另一条就是你今天逃走了,国君也会治你的罪,不但会杀了你,还会杀了你全家。你仔细掂量掂量吧。” 这哪里是两条路啊,其实就是一条路,让叔牙自尽。叔牙想来想去,自己今天是无法活着离开针巫氏家中了,一声叹息,接过针季手中的毒酒一饮而尽。 【古案今读点评】 季友除掉叔牙,这在力量对比上,确实是正确的选择。有人或许认为,季友应该除掉庆父,才是解决问题的正根。但是如果从罪刑的适用上来看,先除掉叔牙,还是有法可依的。因为国君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叔牙怀了私心。 这在鲁庄公看来,即是祸患又是犯了违背礼法的叛逆大罪。所以只能先除掉叔牙,并同时起到警告庆父的作用,让庆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就不敢多说话了。如果没有叔牙的支持,庆父一人的力量是无法顺利当上国君的。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季友所料,正式立公子斑继位。庆父只能干着急也没有办法阻止。如果历史到此为止,也就一切顺利的发展下去了。谁知道造化弄人,多年前公子斑留下的一桩滥用刑罚的仇恨,竟然要了公子斑的性命。 (未完待续,更多内容请参阅古案今读公众号。)
今天母亲节,看看古人是如何孝顺母亲的?今天母亲节,祝愿天下所 今天母亲节,看看古人是如何孝顺母亲的? 今天母亲节,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美满平安健康。我们有个成语“黄泉相见”,讲的就是孝顺母亲的故事。 为什么非要“黄泉相见”? 今天这起案件,其实是成语“黄泉相见”的典故,这个典故也是中国很出名的孝敬父母的故事。郑庄公因为母亲和弟弟串谋反叛而惩罚了母亲武姜永生不再相见,但又因为思念母亲,最终选择了人工开挖“黄泉”的方式,与母亲相见。郑庄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古案今读》——31.寤生罪母 作者:文怀德; 【原文】 郑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余,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出自《左氏春秋·隐公元年》  【译文】 公元前761年,也就是郑武公十年的时候,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做夫人,人们称呼她为武姜。武姜生下的第一个儿子,起名为寤生。就是因为武姜生他的时候难产,所以才起了个名字叫寤生,所以武姜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因为是长子,所以寤生被立为太子。后来武姜又生了小儿子叔段,因为生叔段的时候顺产,所以武姜十分喜爱这个小儿子叔段。公元前744年,郑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生病了,夫人武姜就向郑武公请求,想立叔段为太子,可是郑武公没有答应。不久,郑武公就逝世了,大儿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 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元年,郑庄公把他的弟弟叔段封到京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附近,号称太叔。大臣祭仲对郑庄公说:“京比国都面积还大,是不可以封给弟弟叔段的。”郑庄公说:“母亲武姜想这样,我不敢反对。” 等到叔段到了京,就开始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国的国都。公元前722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叔段果然袭击了国都,母亲武姜做内应。 郑庄公派军攻打叔段,叔段打了败仗,逃到封地京后,郑庄公又攻打京,京的百姓都背叛了叔段,最后叔段又逃到鄢这个地方。鄢的百姓也溃逃了。叔段只好又逃亡到共国。 于是郑庄公就把他的母亲武姜迁到城颍这个地方,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我是不再和她见面了。”可是,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又后悔自己说的话,很想念母亲武姜。 被封到颍谷的大臣考叔向郑庄公献礼,郑庄公就赐给他食物。考叔说:“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请您把食物也赐给我的母亲吧。”郑庄公说:“我也很思念我的母亲,但又害怕违背我发过的誓言,怎么办呢?”考叔说:“你可以挖条地道到有泉水处,你们母子就可见面了。”于是郑庄公依照他的办法,终于见到了母亲武姜。 这件事情出自《左氏春秋·隐公元年》。  【译者按语】 母亲武姜和小儿子叔段合谋,通过造反来夺取郑庄公的王位。这属于犯了反逆大罪,按过去的罪刑来讲,这应当是可以被判处死罪的。但是,郑庄公并没有这样办。一是让他弟弟叔段逃亡到了共国,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抓捕杀戮。二是将他的母亲武姜,从国都迁到城颍这个地方,也没有处决。郑庄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在郑庄公眼里,自己家的家法要高于国法。 虽然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但他自己也有一个家庭伦理关系要维系。于是,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和亲弟弟,郑庄公选择的就是家法,而不是国法。古代的时候,法律本身也是分等级的。郑庄公一家,处在国家法律的最顶端,他选择采用维护家庭伦理关系,也就是他的权力了。 二、在郑庄公眼里,最终维护的还是孝道。 在国家治理层面,道德和法律虽然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虽然人们说道德不是法律,但违背了道德就有可能触犯法律。道德和法律是国家治理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母亲武姜犯了反逆大罪,郑庄公从维护国家纲常来讲,不得不处罚她,将她迁到城颍,而且做出规定,母子只能到黄泉再见面了,这看似是自己发的誓言,但君王之言就是法律啊,郑庄公自己怎么好意思违反自己定下的处罚规定呢?虽然做出了这样的惩罚,惩罚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在郑庄公眼里,德法并重,以德为先,于是就选择了维护孝道,听从考叔的建议,在地下有泉水处与母亲见了面。 三、道德和法律都要重视,不能偏废。 郑庄公惩罚了母亲,这是法律。虽然郑庄公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开挖人工地道的方式,和母亲“黄泉相见”,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违背郑庄公自己定下的法律。同时,又收到了极好地声誉,维护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孝道”。这样做,让法律和道德都没有受损,反而同时都得到了增强,这是一种很好地做法啊。  古案今读号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幸福美满健康平安快乐如意。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古案今读,天天精彩案件,享受智慧生活。
一场因争棋而发生的惨案 这是一场因为下棋争输赢而发生的惨案,造成了2名国君、1名宰相和多名大臣将领死亡的大案。那么这是怎么样的一起大案呢? 《古案今读》——44.宋醢南宫万 【原文】 十年夏,宋伐鲁,战於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 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 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 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愍公弟御说,是为桓公。 宋万奔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译文】 公元前682年的夏天,宋国出兵讨伐鲁国,双方在乘丘作战,宋国打了败仗,鲁国生擒活捉了宋国将领南宫万。战后,宋国向鲁国请求归还南宫万,鲁国同意释放,南宫万又回到了宋国。 第二年(公元前681)秋天,宋湣公与南宫万一同到蒙泽游猎,游猎间隙两人下起了棋(古代时一种棋类游戏,有考证说是六博棋)消遣。结果,下棋的时候争起了输赢(或许是一方悔棋而一方不同意,也或许是一方还想接着赌棋赢回前几局所输),反正二人争嚷了起来。 宋湣公对南宫万的做法很生气,就用去年南宫万被鲁国俘虏的事侮辱他,说:“当初我很敬重你,今天,你只不过是鲁国的一个俘虏罢了。”(言外之意,你一个俘虏还敢跟我争棋?这句话戳到了南宫万的痛处。)南宫万是一名孔武有力的将军,很恼恨宋湣公的说法,一气之下抓起棋盘就把宋湣公给打死了(宋湣公的“湣”字,是后人给宋湣公的谥号,就是凶丧的意思)。 大夫仇牧听到宋湣公被打死的事,赶紧带着兵士来到公门。南宫万就与仇牧搏斗,把仇牧摔撞到门上,仇牧被门扇突出来的横木插入口中而死。南宫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杀死了太宰华督,改立公子游当了新国君。 其他宋国公子逃亡到萧邑这个地方,宋湣公的弟弟公子御说逃亡到亳地。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带领军队包围了亳。冬天,萧邑大夫和宋都逃出来的公子们联合杀死了南宫牛,并杀死了被南宫万新立的国君公子游,又改立宋湣公的弟弟御说,这就是宋桓公。 南宫万逃奔到了陈国。宋国就派人贿赂陈国,陈国人就安排美貌女子诱骗南宫万喝酒,把南宫万灌醉了,用皮革把南宫万裹上,送回了宋国。宋国对南宫万施以醢刑,把南宫万剁成了肉酱。 【译者按语】 南宫万用棋盘砸杀宋湣公的大案,是一起典型的激情犯罪案件。因激情犯罪而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的案件也不少,这样的案件是由于行为人的偏激暴躁性格决定的,往往很难有效提前预防。 一、激情犯罪案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宋湣公和南宫万一同游猎下棋,可以说日子过得相当美好,关系处的很是融洽。谁也不会料到这么大的案件发生。因为双方下棋发生争吵,突然之间南宫万暴怒,一气之下就将宋湣公砸杀,就连宋湣公身边的人都没反映过来人已经死了。这就是激情犯罪的典型特征,突然发作没有事先预谋,来不及有效防范。双方都近在咫尺,布衣之怒,流血五步。这个时候的防范就完全是双方身体实力的比拼了,如果宋湣公有较强的对抗能力,那么这种突发性惨案可能也不会发生了。怎奈南宫万除了脾气暴躁心胸狭隘之外,就是身体孔武有力,杀掉宋湣公是轻而易举之事。 二、对个人来讲怎样防范被激情伤害呢? 实施激情犯罪行为人,通常多发生在脾气暴躁、心胸狭隘的人身上。因为激情犯罪的突发性特点,很难提前预防。自己一旦遇到三句话就火冒三丈想拿刀子杀人的人,唯一理智的选择就是赶紧闭嘴,不要再火上浇油酿成大错。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失去理性的情绪是很难控制住的,但是诱发激情犯罪的条件却是可以改变的。南宫万就是由于被宋湣公揭了自己的伤疤,感觉受到了侮辱,才在这个条件下,实施了激情杀人。如果宋湣公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开这种揭人伤疤的玩笑,就不会发生被杀的事情了。所以说,遇到身体孔武有力脾气又极度暴躁的人,一定要小心行事,先要做好自身防范,惹不起躲得起还是可以的。 三、必须有效控制激情犯罪再往下发展。 南宫万可以说是杀掉宋湣公后,就杀红了眼,又接连杀了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其实仇牧带兵来制止南宫万的时候,最正确的决定应该是多派兵士把守住公门,把南宫万困住,防止南宫万逃出来就可以了,而不是去与南宫万搏斗。争取时间让南宫万冷静下来,如果情绪还不能冷静,就可以直接用箭射杀。以暴治暴,有的时候也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啊。采用这样的办案策略可以有效避免危害继续发生。
“菟裘归计”下的杀机! 作者:文怀德成语“菟裘 [tù “菟裘归计”下的杀机! 作者:文怀德 成语“菟裘 [tù qiú]归计”,是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的意思。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归隐主意,然而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案的开始。这又是一起怎么样的大案呢?敬请阅读。 《古案今读》——33.羽父杀鲁隐公 【原文】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出自《左氏春秋•隐公十一年》。 【译文】 鲁国大夫羽父给鲁隐公建议,请求让自己去杀死公子允(也就是后来继任的鲁桓公,公子允是鲁隐公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大家都知道公子允是按照王位继承规则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而鲁隐公是代理国君,所以才有羽父这样向鲁隐公建议一事)。羽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和鲁隐公做个交换,杀掉公子允后让自己担任鲁国的太宰。太宰的职权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当上太宰之后,羽父就掌管了鲁国的朝政了,甚至鲁隐公都要受制于羽父。 鲁隐公对羽父说:“从前由于公子允年轻,所以我代为摄政,这个国君的位置本来就是他的,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而且我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做好退休养老的打算了。” 羽父一听鲁隐公这么说,也就不再说话告退了。回家的路上,羽父就感到害怕了,如果鲁隐公把今天我要弄死公子允的事情,告诉了公子允怎么办?于是,羽父就找了个借口来到公子允的住处,诬陷鲁隐公害怕公子允继位,想杀死公子允。公子允害怕了,羽父就乘机向公子允请求让自己去杀死鲁隐公,然后由公子允继位。公子允就同意了羽父的主意。 羽父就开始策划杀害鲁隐公的办法。当初,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同郑国人在狐壤这个地方开战,结果打败了,鲁隐公也被俘获了。郑国人就把鲁隐公囚禁在尹氏那里。鲁隐公就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祀的神主钟巫之前祷告发誓,要信奉钟巫而且和尹氏共富贵。于是,尹氏就偷偷地把鲁隐公给放了,并和鲁隐公一起逃回了鲁国。等到鲁隐公当上鲁国的代理国君后,就在鲁国设立了祭祀神主钟巫的地方。“古案今读”公众号。 每年十一月的时候,鲁隐公都要去祭祀钟巫。羽父就抓住这个机会,策划了杀君大案。十一月,鲁隐公又去祭祀钟巫,住在寪氏那里,在社圃斋戒。十一月十五日,羽父就安排人潜入寪家刺杀了鲁隐公,然后拥立公子允为国君,也就是鲁桓公。并且讨伐寪氏假装捉拿杀害鲁隐公的凶手,寪氏也有人被当做凶手给处死了。 【译者按语】 这又是一起春秋战国时期,大臣杀掉国君的大案。这起大案说明了好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 这起大案都有哪些侦查知识和法律意义呢?敬请关注“古案今读”公众号。
“菟裘归计”下的杀机! 作者:文怀德成语“菟裘 [tù “菟裘归计”下的杀机! 作者:文怀德 成语“菟裘 [tù qiú]归计”,是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的意思。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归隐主意,然而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案的开始。这又是一起怎么样的大案呢?敬请阅读。 《古案今读》——33.羽父杀鲁隐公 【原文】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出自《左氏春秋•隐公十一年》。 【译文】 鲁国大夫羽父给鲁隐公建议,请求让自己去杀死公子允(也就是后来继任的鲁桓公,公子允是鲁隐公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大家都知道公子允是按照王位继承规则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而鲁隐公是代理国君,所以才有羽父这样向鲁隐公建议一事)。羽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和鲁隐公做个交换,杀掉公子允后让自己担任鲁国的太宰。太宰的职权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当上太宰之后,羽父就掌管了鲁国的朝政了,甚至鲁隐公都要受制于羽父。 鲁隐公对羽父说:“从前由于公子允年轻,所以我代为摄政,这个国君的位置本来就是他的,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而且我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做好退休养老的打算了。” 羽父一听鲁隐公这么说,也就不再说话告退了。回家的路上,羽父就感到害怕了,如果鲁隐公把今天我要弄死公子允的事情,告诉了公子允怎么办?于是,羽父就找了个借口来到公子允的住处,诬陷鲁隐公害怕公子允继位,想杀死公子允。公子允害怕了,羽父就乘机向公子允请求让自己去杀死鲁隐公,然后由公子允继位。公子允就同意了羽父的主意。 羽父就开始策划杀害鲁隐公的办法。当初,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同郑国人在狐壤这个地方开战,结果打败了,鲁隐公也被俘获了。郑国人就把鲁隐公囚禁在尹氏那里。鲁隐公就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祀的神主钟巫之前祷告发誓,要信奉钟巫而且和尹氏共富贵。于是,尹氏就偷偷地把鲁隐公给放了,并和鲁隐公一起逃回了鲁国。等到鲁隐公当上鲁国的代理国君后,就在鲁国设立了祭祀神主钟巫的地方。“古案今读”公众号。 每年十一月的时候,鲁隐公都要去祭祀钟巫。羽父就抓住这个机会,策划了杀君大案。十一月,鲁隐公又去祭祀钟巫,住在寪氏那里,在社圃斋戒。十一月十五日,羽父就安排人潜入寪家刺杀了鲁隐公,然后拥立公子允为国君,也就是鲁桓公。并且讨伐寪氏假装捉拿杀害鲁隐公的凶手,寪氏也有人被当做凶手给处死了。 【译者按语】 这又是一起春秋战国时期,大臣杀掉国君的大案。这起大案说明了好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 这起大案都有哪些侦查知识和法律意义呢?敬请关注“古案今读”公众号。
“菟裘归计”下的杀机! 作者:文怀德成语“菟裘 [tù “菟裘归计”下的杀机! 作者:文怀德 成语“菟裘 [tù qiú]归计”,是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的意思。虽然这是一个不错的归隐主意,然而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案的开始。这又是一起怎么样的大案呢?敬请阅读。 《古案今读》——33.羽父杀鲁隐公 【原文】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出自《左氏春秋•隐公十一年》。 【译文】 鲁国大夫羽父给鲁隐公建议,请求让自己去杀死公子允(也就是后来继任的鲁桓公,公子允是鲁隐公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大家都知道公子允是按照王位继承规则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而鲁隐公是代理国君,所以才有羽父这样向鲁隐公建议一事)。羽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和鲁隐公做个交换,杀掉公子允后让自己担任鲁国的太宰。太宰的职权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当上太宰之后,羽父就掌管了鲁国的朝政了,甚至鲁隐公都要受制于羽父。 鲁隐公对羽父说:“从前由于公子允年轻,所以我代为摄政,这个国君的位置本来就是他的,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而且我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做好退休养老的打算了。” 羽父一听鲁隐公这么说,也就不再说话告退了。回家的路上,羽父就感到害怕了,如果鲁隐公把今天我要弄死公子允的事情,告诉了公子允怎么办?于是,羽父就找了个借口来到公子允的住处,诬陷鲁隐公害怕公子允继位,想杀死公子允。公子允害怕了,羽父就乘机向公子允请求让自己去杀死鲁隐公,然后由公子允继位。公子允就同意了羽父的主意。 羽父就开始策划杀害鲁隐公的办法。当初,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同郑国人在狐壤这个地方开战,结果打败了,鲁隐公也被俘获了。郑国人就把鲁隐公囚禁在尹氏那里。鲁隐公就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祀的神主钟巫之前祷告发誓,要信奉钟巫而且和尹氏共富贵。于是,尹氏就偷偷地把鲁隐公给放了,并和鲁隐公一起逃回了鲁国。等到鲁隐公当上鲁国的代理国君后,就在鲁国设立了祭祀神主钟巫的地方。“古案今读”公众号。 每年十一月的时候,鲁隐公都要去祭祀钟巫。羽父就抓住这个机会,策划了杀君大案。十一月,鲁隐公又去祭祀钟巫,住在寪氏那里,在社圃斋戒。十一月十五日,羽父就安排人潜入寪家刺杀了鲁隐公,然后拥立公子允为国君,也就是鲁桓公。并且讨伐寪氏假装捉拿杀害鲁隐公的凶手,寪氏也有人被当做凶手给处死了。 【译者按语】 这又是一起春秋战国时期,大臣杀掉国君的大案。这起大案说明了好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 这起大案都有哪些侦查知识和法律意义呢?敬请关注“古案今读”公众号。
里胥被诬判死罪,仲孙抗命辩清白。作者:文怀德《古案今读》之《 里胥被诬判死罪,仲孙抗命辩清白。 作者:文怀德 《古案今读》之《少儿拍案惊奇》系列案件故事,敬请关注。 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一个杀人案。“里胥被诬判死罪,仲孙抗命辩清白”,这标题里提到的仲孙,真名叫姚仲孙,字茂宗,是我国古代北宋宋仁宗时期的一名官员。姚仲孙先后担任过许州司理参军、邢州推官、大理寺丞等官职,可以说一直都在与司法案件打交道,最后官至龙图阁学士。 今天说的这个案子,讲的就是姚仲孙在担任许州司理参军时候的一件杀人案。许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市。司理参军,就是州长官的幕僚官员,主要负责本州刑事案件的审核工作。 当时,一乡里的百姓被人杀害了,这名百姓的妻子就报向官府报了案。官府立即派人前来勘察。负责勘察的官员发现这名百姓死的确实很惨,一看伤口就知道是他杀,于是就问死者的妻子,“你丈夫是不是和别的什么人有仇啊?” “没有,我丈夫比较老实,没有和什么人有过仇恨,也没伤害过人。”妻子回答道。 “那你的丈夫,是不是和什么人有过钱财纠纷啊。”官员知道,一般杀人案件,往往都是仇杀或者谋财害命,所以才这样询问死者的妻子。 妻子回答道:“我们家生活还算过得去,不缺吃穿,没有与人有过钱财纠纷。但是里胥经常给我丈夫索要财物,我丈夫没有给他,里胥怀恨在心,应该是他杀害了我丈夫。而且我现在看里胥的行为也鬼鬼祟祟的值得怀疑。”里胥,就是负责乡里事物的公差,虽然官职不大,但乡里的大事小情都要经过他,所以也有些权力,向百姓索取贿赂也是常有的事情。 办案的官员,一听到这种情况,就把里胥列为了重点嫌疑人,不由分说,就将里胥关进了监狱,详加审讯。 里胥一开始只是承认自己索要贿赂的事情,但是就不承认杀人的事情,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办案官员一见这个情况,就严刑拷打,里胥忍受不了酷刑,就被迫承认了。案件审理完毕,根据规定,就报到了许州州府审核判决。作为专职负责审核案件的姚仲孙接到报来的杀人案后,就仔细审核,但感觉证据不足,就向拥有最终判决权的知州王嗣宗报告说,案件有可疑之处,不能轻易判决。知州王嗣宗是姚仲孙的直接长官,姚仲孙需要向知州报告工作,并请知州最后定夺。 知州王嗣宗却不认为姚仲孙是对的,而是大声斥责姚仲孙,“怎么着,你想为里胥担保逃脱罪责吗?简直胡闹!” 虽然知州很生气,但姚仲孙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强力与知州争论。虽然没有争论过知州,但姚仲孙就是不在案件上签字。作为司理参军,在案件的定性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签字权的。知州也拿姚仲孙没有办法,案子最终没有批准立即处决。过了一段时日,果然捉住了真杀人犯。知州王嗣宗知道情况后,就很高兴地对姚仲孙说:“看来还是你是对的,幸亏当初你极力反对我,使我没有造成冤案,勘察审理案件就应当象你这样啊。” 意义点评,文章版权“古案今读”号,更多精彩请加微关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