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梦 一个人的战争梦
关注数: 100 粉丝数: 268 发帖数: 20,616 关注贴吧数: 44
2013年全国图书报刊等出版物销量统计 2013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各类出版物的零售数量和金额、所占零售总量的比重如下:1.图书63.47亿册、659.15亿元,占零售数量98.64%、零售金额95.82%。其中:(1)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2.62亿册、42.35亿元,占零售数量4.07%、零售金额6.16%。(2)文化、教育类图书52.08亿册、484.01亿元,占零售数量80.94%、零售金额70.36%。其中,中小学课本及教参28.31 亿册、223.88亿元,占零售数量44.00%、零售金额32.54%;教辅读物16.54亿册,161.70亿元,占零售数量25.71%、零售金额 23.50%。(3)文学、艺术类图书2.76亿册、43.61亿元,占零售数量4.29%、零售金额6.34%。(4)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1.71亿册、32.68亿元,占零售数量2.66%、零售金额4.75%。(5)综合类图书4.30亿册、56.51亿元,占零售数量6.68%、零售金额8.21%。少年儿童读物1.95亿册、27.48亿元,占零售数量3.03%、零售金额3.99%;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参1.07亿册、18.64亿元,占零售数量1.66%、零售金额2.71%。2.期刊0.19亿册、10.43亿元,占零售数量0.30%、零售金额1.52%。3.报纸0.13亿份、1.49亿元,占零售数量0.21%、零售金额0.22%。4.音像制品0.44亿盒张、7.86亿元,占零售数量0.68%、零售金额1.14%。5.电子出版物0.11亿张、5.73亿元,占零售数量0.17%、零售金额0.83%。6.数字出版物(电子书等,不包含电子阅读器等硬件)3.27亿元,占零售金额0.48%。
中央推动南北两车合并,国资委支持,发改委反对,(各位怎么看呢 为了避免出现“南北车”高铁出口恶性竞争问题,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或将迎来一次声势浩大的联姻。据 财新消息称,国资委目前正在力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新整合为一家公司,以便中国的高铁技术更好地出口到海外。据财新引述接近交易人士称,合并一事由国务院主导,已基本定调,但目前还在初步阶段,双方尚未接触和谈判,主要障碍是铁总反对,企业方面对于合并也并不积极。至于南车北车合并的具体方案,目前仍在制定之中,南车与北车都上报了各自方案供国资委参考:南车的方案是,北车退市,南车通过增发的方式吸收合并北车,北车资产并入南车;北车的方案是,南北车成立一个由国资委管理的新集团,下辖两个上市公司。鉴于中国南车整体实力优于中国北车,国资委目前倾向于南车给出的吸收式合并方案,可以理解为“北车撤销,并入南车”。南北车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两方对这件事情的兴趣都不大,主要是“国家意志”在推动这次整合。然而,对这次整合的最大反对声音来自南北车的主要客户——中国铁路总公司。铁总目前对于国资委力推的南北车合并计划并不赞同,因为这会破坏国内市场的竞争局面。然而,两家公司在海外的恶性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两个例子就能够说明:2011年1月土耳其机车项目招标,南北车互相压价,中国北车以几乎没有利润的价格投标,但最终订单被一家韩国公司抢走。2013年1月,南北车前往南美阿根廷,参加其电动车组采购招标。在中国北车已经率先中标的情况下,中国南车给出了一个每辆车127万美元的报价——当时其他公司平均报价为每辆车200万美元。按中国北车人士的说法,这个价格也是没法挣钱的。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铁建在近日的一次内部干部会议上公布了关于中土集团的重组方案,涉及到数亿资产的重新分配,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尽快完成。鉴于中土集团近年海外市场开拓的不菲业绩,在国家“高铁出海”大战略的号召下,中铁总公司希望将原本已于2000年完成与当时铁道部脱钩的中土集团,重新收归麾下,以集中力量更好地“走出去”,这也是中铁建之所以如此大手笔突然重组中土集团最大的原因。中土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被视为中国铁路基建出海的“排头兵”。
中央推动南北两车合并,国资委支持,发改委反对,(各位怎么看呢 为了避免出现“南北车”高铁出口恶性竞争问题,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或将迎来一次声势浩大的联姻。据 财新消息称,国资委目前正在力推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新整合为一家公司,以便中国的高铁技术更好地出口到海外。据财新引述接近交易人士称,合并一事由国务院主导,已基本定调,但目前还在初步阶段,双方尚未接触和谈判,主要障碍是铁总反对,企业方面对于合并也并不积极。至于南车北车合并的具体方案,目前仍在制定之中,南车与北车都上报了各自方案供国资委参考:南车的方案是,北车退市,南车通过增发的方式吸收合并北车,北车资产并入南车;北车的方案是,南北车成立一个由国资委管理的新集团,下辖两个上市公司。鉴于中国南车整体实力优于中国北车,国资委目前倾向于南车给出的吸收式合并方案,可以理解为“北车撤销,并入南车”。南北车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两方对这件事情的兴趣都不大,主要是“国家意志”在推动这次整合。然而,对这次整合的最大反对声音来自南北车的主要客户——中国铁路总公司。铁总目前对于国资委力推的南北车合并计划并不赞同,因为这会破坏国内市场的竞争局面。然而,两家公司在海外的恶性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两个例子就能够说明:2011年1月土耳其机车项目招标,南北车互相压价,中国北车以几乎没有利润的价格投标,但最终订单被一家韩国公司抢走。2013年1月,南北车前往南美阿根廷,参加其电动车组采购招标。在中国北车已经率先中标的情况下,中国南车给出了一个每辆车127万美元的报价——当时其他公司平均报价为每辆车200万美元。按中国北车人士的说法,这个价格也是没法挣钱的。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铁建在近日的一次内部干部会议上公布了关于中土集团的重组方案,涉及到数亿资产的重新分配,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尽快完成。鉴于中土集团近年海外市场开拓的不菲业绩,在国家“高铁出海”大战略的号召下,中铁总公司希望将原本已于2000年完成与当时铁道部脱钩的中土集团,重新收归麾下,以集中力量更好地“走出去”,这也是中铁建之所以如此大手笔突然重组中土集团最大的原因。中土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被视为中国铁路基建出海的“排头兵”。
财政部公开国企家底,15万户,共104万亿资产,显国企实力 根据201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决算汇审结果得出的,包括94个中央部门所属企业、113家国资委监管企业、5家财政部监管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以说是目前能获悉反映我国国企现状的最权威数据,涉及全国国企户数和职工数,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营业总收入和实现利润情况,以及上交税费情况。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15.5万户,同比增长5.8%。其中,中央企业5.2万户,同比增长7.2%;地方国有企业10.4万户,同比增长5.1%。到2013年年末,全国国企职工人数3698.4万人,同比增长0.7%。其中,中央企业1762.9万人,同比增长1.3%;地方国企1935.5万人,同比增长0.2%。 2013年,全国国企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地方国企占大头,总资产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全国国企负债总额6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中央与地方基本持平,其中,中央企业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地方国企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全国国企所有者权益3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国国企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2013年,全国国企营业总收入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中央企业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地方国企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方面,全国国企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央企业1.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地方国企8868.7亿元,同比增长6.7%。全国国企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4.4%。 此外,2013年,全国国企共上交税费3.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中央企业2.8万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国企1.1万亿元,同比增长3.7%。
财政部公开国企家底,15万户,共104万亿资产 根据201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决算汇审结果得出的,包括94个中央部门所属企业、113家国资委监管企业、5家财政部监管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以说是目前能获悉反映我国国企现状的最权威数据,涉及全国国企户数和职工数,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营业总收入和实现利润情况,以及上交税费情况。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15.5万户,同比增长5.8%。其中,中央企业5.2万户,同比增长7.2%;地方国有企业10.4万户,同比增长5.1%。到2013年年末,全国国企职工人数3698.4万人,同比增长0.7%。其中,中央企业1762.9万人,同比增长1.3%;地方国企1935.5万人,同比增长0.2%。 2013年,全国国企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地方国企占大头,总资产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全国国企负债总额6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中央与地方基本持平,其中,中央企业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地方国企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全国国企所有者权益3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全国国企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2013年,全国国企营业总收入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中央企业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地方国企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方面,全国国企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中央企业1.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地方国企8868.7亿元,同比增长6.7%。全国国企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4.4%。 此外,2013年,全国国企共上交税费3.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中央企业2.8万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国企1.1万亿元,同比增长3.7%。
去年全国国企营业总额高达46万亿,远超我的预计,吓死了 财政部21日发布消息,2013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收入、应交税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保持增长,实现利润总额增幅则继续回落,但国有企业平稳运行的大趋势并未发生变化。 数据显示,2013年1—12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64749.2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中央企业284407.1亿元,同比增长8.8%;地方国有企业180342.1亿元,同比增长12.3%。 实现利润方面,1-12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05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中央企业16652.8亿元,同比增长7.4%;地方国有企业7397.7亿元,同比增长2.7%。 应交税费方面,2013年1-12月,国有企业应交税费36812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中央企业28030.2亿元,同比增长9.2%。地方国有企业8781.8亿元,同比增长3.4%。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国企所分布的行业不少处于结构调整期,个别行业如有色、化工等同比降幅较大,因此整体利润增速有所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财政部数据,2013年前三季度地方国企利润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自2013年10月起,已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 对此,专家表示,由于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持续发酵,一些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的行业、企业经历低谷后,增添了新的增长动力。比如,今年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及化解过剩产能改革,让部分地方国企增强了内生动力。此外,有不少地方国企在转型过程中,兼并小企业,整合资源,增强实力。这些因素成为地方国企逐步实现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 从主要行业盈利情况看,2013年1-12月,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的行业为交通行业、电子行业、汽车行业、施工房地产行业等。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的行业为有色行业、煤炭行业、化工行业、机械行业等。 “利润的下滑主要体现在两个比较明显的产业,一个是基础性产业,另一个就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表示,部分行业此前得到了政策的扶持,有过比较好的发展,但是随着扶持政策的退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与此同时基础性产业又受到国民经济放缓趋势的影响,利润下降也是意料之中。
今天和兄弟讨论土地问题了 今天早晨看电视时,看者看着开始讨论起土地问题,俺那兄弟可是个土地私有化信徒,说∶现在政府占有土地,把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占也己有,剥削,压迫农民权益,应该全部私有化,将土地全面还给农民,才能保障农民利益 我就问他∶土地私有化了,你就不怕土地兼并,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占有,农民失去土地,地主复辟吗? 他说:这个不用但心,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平分土地,保障所有农民都能平均分到土地,这样就不用但心地主复辟了 我说∶会不会复辟地主先不说,你这样平分土地就是在回到小农经济吗?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生产方式在过去还可以,但是在日益发展今天,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种养才能更好发挥机械化效率,当一个先进生产工具出现,必然会出现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管理制度,来更大的发挥效率,在小农经济下,机械化的效率是无法正常发挥的,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任何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与制度都必定会被改变或消灭,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为了更好利用机械化发挥更大的效率,农业未来必须规模化,但是问题又来,如何规模化,是土地私有化条件下的规模化?还是土地公有化条件下的规模化呢?,两种所有制条件下的规模化,那个更对农民有利?
(转)走资派已经恐惧到连国企收购私企都反对吗? 郑作时:应该禁止国企收购民企 国企听政府的话,用于收购的钱也不是某个人的。所以政府一有要求,国企是很容易张开它的钱袋的。但被收购方是民企,是私人所有,因此对于民企所有者来说,很可能会是“套现交易”。收购是个复杂交易,精明的私人企业之间进行收购尚有很大风险,更何况是风险控制低下的国企? 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家具厂商“达芬奇”,最近又出了新闻,这家几乎已经失去市场信任的公司,现在据说“找到了靠山”,有了大型国企的投资,有了新股东。这回,它公开表态:不用怕媒体了。 其实,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法则,在于因其自由,而让各色人等纵情表演。自由生长的民企,自然也是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等俱全,我们看得到出类拔萃的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当然也应该看得到一些企业会得到市场的惩罚。本来,“达芬奇”这家公司真真假假的“造假事件”已经让消费者形成了印象,顾客不再选择它,会使它自然死亡。不过,国内的事情就是这么复杂,忽然又跑出来一个国企要投资它,原因令人费解。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我们无法知道担任这次收购方的首旅与“达芬奇”之间的股权交易结构内幕。不过我相信,如果让首旅的员工们投票决定是否要做这次收购的话,相信其结果一定是相反的。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