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散人
金谷散人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2,068
发帖数: 9,121
关注贴吧数: 12
何为:道? 何为:道? 道,就是这个:○。 道之,可道者, 而非: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者: 始于无始,名于无名。 拟议即乖,开口便错。 设若可道,道是什么? 即不可道,何以见道? 可道,不是。 不可道,又不是。 如何:即是? 须向:二六时中, 于其:兴居服食处、 回头,转脑处校勘, 这个,令其巍巍地, 而又,活活泼泼地, 不与:诸缘作对的, 到底,是个什么? 校勘来,校勘去, 校勘到:校勘不得处。 忽然, 摸着鼻孔,通身汗下。 方知:这个, 原是:自家有的, 自其:历劫以来, 从来,不曾变易。 所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又曰: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覆载之间,头头物物, 一切有相,都是这个。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生天生地,只是这个。 至于:日用平常, 以至:动静作息, 尽皆,只是这个。 一切有形,皆有败坏, 惟有这个:常在不坏。 天地万物,亦有败坏, 只有这个:永远不坏。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 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自家本有,历劫不变。 故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坐卧行立,不离这个, 生育天地,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不知其名,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至道之极,虚无空寂, 无形无象,无名无质。 视之不见,搏之不得, 听之不闻,觅无踪迹。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 生育天地,运化无穷, 不可知知,不可识识, 多言数穷,不如一默。 这个:○,便是, 休更:疑惑。 大道无形,不可见知 无法起名,强名曰道 德字,也是:强名。 不可:得而形容, 不可:得而执持, 凡有:施设, 便是:不德。 本无一法,可以得之, 若不修持,终身无德。 这个“德”字, 愈求愈远,愈执愈失。 经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只这:两句, 甚是:分明, 只是:欠人承当。 若是有个:信得及的, 要把从前:学识见知, 声闻缘觉,一切掀倒。 向那平常,真履实践处, 把个“损”字来受用, 损之又损,损来损去, 直直损到:损之不得处, 自然:玄德昭若, 方信:无为之有益。 经云: 不言之教,无为之, 盖,天下,希及之。 又云: 玄德,深矣,远矣。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则知君,不可见 无为妙德,总在心里, 不可施为,何劳修积? 放下头头,掀翻物物, 愈探愈远,愈执愈迷。 先人守雌,抱一纯一, 执中守一,其德不离, 修齐治平,皆从此出, 妙用难量,是为玄德。 何为道? 道,只是,这个:○ 可道,非常道者。 开口,即错。 名,唤作什么? 道,本来无名 可名,非常名 唤作一物,即错。 无名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形,故不可名。 大道无名,运行日月。 无名,就是:大道。 天地之始: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生养万物,先乎覆载。 有名: 本来无名,强名曰道。 万物之母: 生生不息,而生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即是:无心运化。 常有欲,以观其徼 就是:有意操持。 此两者 于不见中,亲见; 于亲见中,不见。 同出而异名 一体,一用, 一本,一末。 同谓之玄 体用一源。 玄之又玄 形神俱妙。 众妙之门 百千法门,皆从此出。 虚无自然, 真常之道,本无可道。 可道之道,非真常之道。 元始祖气,化生诸天, 即:随时,应变之道。 道之一物,本来无名。 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 天地运化,长养万物, 是为:着于形迹之名。
珍惜生命 人生在世,心中要常念: 此身,是:父母之遗体、 此身,是:先灵之一脉。 贱辱此身,即是贱辱父母,就是:贱辱先灵。 若能:积诚格天,当有:如意神,暗中默佑。 不然,就会被勾入 “斩、疫、血、兵 ”四劫。
论:医 医,有:神医、圣医、仙医。 三尼医世,能治人的:老死之病。 三尼,是:青尼,牟尼,仲尼。 又有:人医(中医、西医) 神医,是:先天之学。 可以:转生杀,夺造化,和阴阳,调五行。 后天中,培先天,假身内,保真身。 采:大药三品,除:历劫病根。 神明默运,推己及人。 所谓: 有用,用中无用; 无功,功里施功。 如: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华陀、 抱朴子、孙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贤,皆有:实学。 先治己,而后治人,所以,药到疾除,妙手回春。 邪气退,而正气复,所以,起死回生,得心应手。 人医, 是:后天之学,才子学问。 全在:五脏六腑上,用:功夫, 只在:草木金石上,用:心思。 虽能明得:三关九候,七表八里, 仅医的:应生之病, 医不得:应死之人。 能医得:后起之病, 医不得:根本之病, 能复得:后天之气, 复不得:先天之气; 能治得:有形之病, 治不得:无形之病; 如:仲景、叔和、河涧、时珍,其人者。 以上数人,俱皆:虚学。 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 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 所以,有有效,有不效, 此其,所以为:人医。 今时,天下之:医道, 不知:神医之道? 还是:人医之道? 果是:神医之道, 则其:治己治人。 无伤于彼,有益于我, 人我共济,遂心运用,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感 应 篇 感 应 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 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玄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 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 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很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轻蔑天民,扰乱国政; 赏及非义,刑及无辜; 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诛降戮服,贬正排贤; 陵孤逼寡,弃法受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入轻为重,见杀加怒; 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自罪引他,壅塞方术; 讪谤圣贤,侵陵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 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耗人货财,离人骨肉; 侵人所爱,助人为非;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决火放水,以害民居; 紊乱规模,以败人功; 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 恚怒师傅,抵触父兄; 强取强求,好侵好夺; 虏掠致富,巧诈求迁; 赏罚不平,逸乐过节; 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诃风骂雨; 斗合争讼,妄逐朋党;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 造作恶语,谗毁平人; 毁人称直,骂神称正;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指天地,以证鄙怀, 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 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淫欲过度,心毒貌慈; 秽食餧人,左道惑众; 短尺狭度,轻秤小升; 以伪杂真,采取奸利; 压良为贱,谩蓦愚人; 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 男不忠良,女不柔顺;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无行于:妻子, 失礼于:舅姑; 轻嫚先灵,违逆上命; 作为无益,怀挟外心; 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 损子堕胎,多行隐僻; 晦腊歌舞,朔旦号怒; 对北,涕唾及溺, 对灶,吟咏及笑; 又以: 灶火烧香,秽柴作食; 夜起裸露,八节行刑; 唾流星,指虹霓; 辄指三光,久视日月; 春日燎猎,对北恶骂; 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 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 算尽则死。 死有馀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 及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 渐至:死丧。 若不死丧, 则有:水火盗贼、 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 以当:妄取之直。 又,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取非义之财者, 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 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 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 而凶神已随之。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久久,必获吉庆, 此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 语善、视善、行善, 一日,有三善, 三年,必降之福; 凶人: 语恶、视恶、行恶, 一日有三恶,天必降之祸。 胡不:勉而行之?
他家我家 悟真云: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 又 曰: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 此皆指示:先天药生之处。 后人不知:古人秘谛,见:他家、家家,字句, 或,猜为:女子, 或,流於:闺丹之术,忍心污行,作孽百端,入于:禽兽之域者,不可枚举。 身中:先天之气从虚无中来,不可:于有形有象中而求之。 人秉:先天之气,借凡父凡母之精血,而有身,则人身,即有此:先天之气。 但此气,日生夜长,阳极必阴,乾宫之阳,走于坤宫。 于是, 乾虚,为:离, 坤实,成:坎。 曰离者,即是:离去其阳; 曰坎者,即是:坎陷其真。 阳陷于阴,不属于我,故曰:他家。 悟真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 西南者,坤方,乃阴极阳生之处。 子野云:药出西南是坤位,欲寻坤位岂离人。 分明说破君须记,只恐相逢认不真。 此人:名曰:不死之人,又曰:真人。 古仙云: 若要人不死,须寻不死人。 这不死人,即他家不死方。 曰:我家者, 我之真阳,离去, 所以,离,为我; 曰:他家者, 我之真阳,为阴所陷, 所以,坎,为彼。 因有:坎离之分, 故有:他我之名。 他我之名,是就:阳未复来,而言之。 果若阳复,则其:他即是我,我即是他,只是一个,无有两样。 黄鹤赋曰:效男女之生,必发天机,而作:泄天之机。 曰效,曰泄, 是就:世法, 而泄:道法, 非言:男女即道中之他我。 后人不知:古人立言妙义,直以他家,为外面之他家,作禽兽之事,败坏教门。 求其来生为人,而不可得,尚欲望仙? 丹经 凡言:彼我者,以阴阳言; 凡言:主宾者,以运用言; 凡言:颠倒者,以招摄言; 凡言:有无者,以动静言; 凡言:龙虎者,以性情言; 凡言:铅汞者,以浮沉言。 要之,不外乎:阴阳,二字, 究之,不外乎:性命,二字, 然实,不外乎:身心,二字。 世间:孽根罪人,未明:圣贤大道, 以女子,为:他家, 以首经,为:至宝, 以梅子,为:长生药, 是非:修圣道, 实是:谤圣道, 当入:拔舌地狱。 此物,家家有之,而非:自家所有者,因其:用之不可见; 若欲求之,大要法财,必于:神州赤县者,以其:见之不可用。 用之,不可见, 见之,不可用, 一身尚且无,他人岂能有? 内里即不见,外边更何求? 此中:秘密, 苟非:精明阴阳,深达造化, 识得先天一气者,安能知之?
真法传世吧的QQ群 219184734 修真之道, 乃天下第一件大事,天下第一件难事。 此事,以其至大至难, 故曰:天下希有之事。 必须:深明造化、洞晓阴阳, 存其经久不易之志,循序渐进者,方能:行之。 真实学道之士,必须: 博览群书,极深研几,先明其道,博学多问, 由浅及深,自卑登高,循序而入,深造自得。 博学多问,明理明道,方能识的:盲师明师, 亦能辨得:邪道正道。 纵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 亦可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 庶不至空过岁月,虚度一生。 只有真实修道之人, 方能与天地同长久。 能知:性命双修之法, 涵养日久,发白复黑,齿落重生,返老还童, 寿同天地,长生不死。可以成仙,可以成佛。 有志于道者,可以去群里, 一起学道,共上天梯。
性命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者: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者: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神即是性,炁即是命。 仙道简易,只是神炁。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本来是一。 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二。 性,无命,不立, 命,无性,不存。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命,本不相离; 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 性命,则当:双修。 贤人之学,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 乃性之所寄,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 乃命之所寄,为性之枢。 性,而心,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一气之周流。 身心者,精神之舍。 精神者,性命之根。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 有去来,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 生之:理,具于:命。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能性我之性,性之始。 未始命,能命我之命,命之始。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 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形气之命。 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 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一。 本不可分,其中有理。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吾身之:神气合、性命见。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则吾身之: 未始性之性见、未始命之命见。 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 此二者,即:吾之真性命。 我之:真性命, 即是:天地虚空之真性命。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命永固,则何死何生? 释迦,生于西方,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名:大罗金禅。 吕祖曰: 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人在:母腹之中,呼吸相会, 是以:母之性命,而为性命, 而非:自为性命。 当其: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 亦非:真常之性命。 必于:自为性命中, 养成:乾元面目, 露出:一点真灵。 形依形,形不坏; 神依性,神不灭。 知性,而:尽性, 尽性,而:至命。 虚空本体,无有尽时。 天地有坏,这个不坏, 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人自:有生以后, 气足胎圆,形动胞裂, 性命到此,分而为二。 自此而往, 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 以故, 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泄漏:修炼慧命之法。 教人:再入胞胎, 重造:我之性命。 其法:将其神炁,入于窍内, 合而为一,以成:胎孕。 与其:女子怀孕,本是一理。 我中又生我,故曰:男子怀孕。 道家,若不知此,是为:傍门; 释氏,若不知此,是为:外道。
请问:凯立德GPS 没有电视功能,如何补救? 当时安装时,没有安装电视功能, 又想增加电视功能, 请问大师:如何补救?
性命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者: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者: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神即是性,炁即是命。 仙道简易,只是神炁。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本来是一。 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二。 性,无命,不立, 命,无性,不存。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命,本不相离; 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 性命,则当:双修。 贤人之学,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 乃性之所寄,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 乃命之所寄,为性之枢。 性,而心,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一气之周流。 身心者,精神之舍。 精神者,性命之根。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 有去来,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 生之:理,具于:命。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能性我之性,性之始。 未始命,能命我之命,命之始。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 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形气之命。 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 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一。 本不可分,其中有理。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吾身之:神气合、性命见。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则吾身之: 未始性之性见、未始命之命见。 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 此二者,即:吾之真性命。 我之:真性命, 即是:天地虚空之真性命。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命永固,则何死何生? 释迦,生于西方,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名:大罗金禅。 吕祖曰: 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人在:母腹之中,呼吸相会, 是以:母之性命,而为性命, 而非:自为性命。 当其: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 亦非:真常之性命。 必于:自为性命中, 养成:乾元面目, 露出:一点真灵。 形依形,形不坏; 神依性,神不灭。 知性,而:尽性, 尽性,而:至命。 虚空本体,无有尽时。 天地有坏,这个不坏, 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人自:有生以后, 气足胎圆,形动胞裂, 性命到此,分而为二。 自此而往, 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 以故, 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泄漏:修炼慧命之法。 教人:再入胞胎, 重造:我之性命。 其法:将其神炁,入于窍内, 合而为一,以成:胎孕。 与其:女子怀孕,本是一理。 我中又生我,故曰:男子怀孕。 道家,若不知此,是为:傍门; 释氏,若不知此,是为:外道。
自杀者的罪刑 自杀者的罪刑: 假如有世人,不去思考天地生人,父母养育身体,珍贵异常,恩重如山。 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等恩情未报。未接到阴曹地府的勾帖, 就擅自轻生、自杀、上吊、服毒、投水等等。 除因忠孝节义的德行,牺牲生命,死后为神的之外, 假若是因细小的忿恨,或因犯罪的羞事被发觉就轻率得轻生, 究其所犯罪刑,并未至死刑的地步。 也有的想嫁祸、加害他人,而弄假成真,轻生气绝的。 以上诸种,门神、灶神,立即押解本殿,收入饥饿牢与干渴牢。 这些自杀的鬼魂,每逢戌、亥日,完全如临死时一般痛苦。 一切痛苦的情境,照原来的样子,再出现一次。 有的七十天,有的一、二年之后,押解其魂魄,再回到寻死的地方, 受悔恨折磨之苦。并且不许接受羹饭、纸帛等祭品的祭拜。 假如自杀的鬼魂自知忏悔,敛心守藏,不出鬼影魅形来惊吓人; 也不乱找替死的人。那么等遭他牵累的人, 已经脱离牵累时,门神、灶神,仍然将此鬼犯押解到本殿,转发第二殿。 重新考查校对他的功与过,从重加刑,再另递交各殿,配发地狱去受苦。 假如曾经现形吓人或找寻替死的人,或用这些言语吓人、诈人; 虽然未至于令人死亡; 那么即使以前曾经行诸善事,所有地狱也一概不准减免其罪刑。 若是轻生已死之后,毫不收敛鬼的形影,以致惊吓、令人丧命的话; 立即命青面獠牙的鬼役,勾到各地狱去受苦。 满一百日后,发配入阿鼻大地狱,永远用锁链吊扣住,不许超生。
三教本是一家 释迦,生于西方,亦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而: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 老子,驾青牛,而西去, 达摩,舍天竺,而东来。 周末,太上老君,转劫降世, 度儒、化释,传道于:尹喜, 而为:三教之宗、万真之主。 老君,西去,传与释迦。 达摩,东来,传回东土。 三教,本是一法,不可分家。
天高地厚 天体至高,虚圆不测,廓大无边,其大无外, 无物不覆,无物不容,始万物而不恃德,恩万物而不望报。 人尊敬,也由他; 人欺瞒,也由他; 人感戴,也由他; 人毁骂,也由他; 人之喜恶美丑,物之凶顽驯顺,听其自然,而皆不计。 无所计较,即是真性。 地势至厚,居卑处下,无物不载,无物不育。 泰岱崧华至重,也能负; 江河湖海冲崩,也能受; 树木草茨穿钻,也能忍; 飞禽走兽,践踏,也能随,一切垢污,欺侮而皆不知。 观此可悟:效天法地之道。 人能:度量宽宏,无物不容,恤老怜贫,扶危救困, 施德不望报,有怨而不结,人我同观,彼此如一,即可:与天为徒。 人能:柔弱自下,谦卑自处,躁气全无,火性尽扫, 有毁谤,而不嗔, 有凌辱,而不晓, 艰难困苦,随时, 疾病灾害,顺受, 一切大险大危,不顺境遇, 绝无:烦恼怨尤之心,即可:与地为配。 崇效天,卑法地,即与天地合其德,而与天地并长久!
三教源流 三教之源流 春秋时,恒星不见, 识者谓:西方之圣人生焉。 老子见中国之士,足以传其道,而光大之。 时,孔子在世,以传其道。 及见西方有人,遂欲树一帜焉。 于是,罢官弃家, 骑青牛,入函关, 渡流沙,而西去,至印度,而传其道焉。 因其地,因其时,因其习惯,因其气质,而成佛氏一派。 得其传者,惟西土:二十八祖。中土:六祖。 其修习秘法, 上继《道德》,下合《参同》。 故其成就,天仙之程度。 自六祖而后,流于空寂,仅至上乘,正法失传。 与天仙之白日飞升,迥判霄壤。 然以等级视之,正地仙、人仙之境界。 及汉明帝时,流入中国, 正其:“道”返本还原,复归祖国之机。 孔子时,老子尚在,佛尚未来。 老子之道,原于崆峒。 执中心法,黄帝是鼻祖。 老子,为周柱下吏。 其子,名:宗。 后为:魏将。 宗子:注。 注子:宫。 玄孙:假,仕汉文帝。 假子:解,为:胶西王太傅。 三教之源流: 黄帝----彭祖----老子。 老子---佛:释迦---佛入中国。 老子---仙:关尹----魏伯阳。 黄帝---五帝---三王---孔子---孟子。
四手 真实次第之工夫,分为:四手。 即:下手、转手、了手、撒手。 下手时,有:和合真种之功; 转手时,有:修炼舍利之功; 了手时,有:温养道胎之功; 撒手时,有:出胎面壁之功。
大道 道,只是这个:“○”而已。 道之,可道者,非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者: 始于无始,名于无名。 拟议即乖,开口便错。 设若可道,道是:什么? 即不可道,何以:见道? 可道,不是。 不可道,又不是。 如何即是?若向这里, 下得一转语,参学事毕。 其或未然,须索向:二六时中, 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校勘, 这令其:巍巍地、活活泼泼地, 不与诸缘作对的,到底是个什么? 校勘来,校勘去,校勘到校勘不得处。 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 方知道:这个,元是自家有的, 自历劫以来,不曾变易。 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又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况,覆载之间, 头头物物,都是:这个。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生天生地,只是:这个。 至于日用平常,动静作息,只是:这个。 一切有形,皆有败坏,惟有这个:常在。 天地万物,亦有败坏,只有这个:不坏。 人人本有,个个俱全, 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自家本有,历劫不变。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坐卧行立,不离这个, 生育天地,运行日月, 长养万物,不知其名, 亘古亘今,只是这个。 至道之极,虚无空寂, 无形无象,无名无质。 视之不见,搏之不得, 听之不闻,觅无踪迹。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 生育天地,运化无穷, 不可知知,不可识识, 多言数穷,不如一默。 这个“○”便是,休更疑惑。
漏尽通 漏尽通工夫之真义 佛门修炼,以解脱生死,超出轮回,方为究竟。 欲达究竟,要断尽一切:烦恼妄想,始能证得。 证此:漏尽通者,即名圣果。 可以:永脱轮回,长生不死。 漏尽通之全称,名曰:漏尽智证通。 即是:以圣智,断尽烦恼,而无碍自在之义,亦即:无漏通。 六神通的:前五通,谓之:有漏通。 有漏,即是:烦恼未尽,性我不圆。 三界天人,皆属:有漏。 如果:福报亨尽,仍随业力, 堕于:生死轮回,以受果报。 六道之中,惟有:下三道的众生, 烦恼业因最重,故其果报亦最惨。 惟阿罗汉以上诸果位,属于:无漏。 无漏,即是:烦恼尽净,性我圆通。 惟其:无漏,故能永脱轮回。 不复:随化流转,称为圣果。 人秉:先天之性,以生。 此性,即具:阴阳二气, 原属静体,如太极之中一。 此中、此一:至纯至洁, 无染无着,无所谓生灭。 由此,一中,而起:自然因缘, 一动,而交于后天,乃生为人。 此其:二气摩汤,自无入有,由一生万, 是为:自然造化变化之原理。 五官百骸,七情六欲,皆随化机,以生之。 即生为人,是谓:动体。 至是静体,遂陷于动体之中, 而其:本来之先天真性隐藏, 后天情识,主其:一身之事, 以致:静者以摇,洁者以染, 本来之道体渐失,不可复见。 所谓:摇之染之,是指:情识人心用事,有着于心。 此即:漏泄真性之渐,消年减命。 真性,是吾:生命之本源。 得此本原,则生, 失此本原,则死。 本原充足,则:健康, 本原损耗,则:疾病。 此物:生天生地、生物生人,即所谓:道。 人之真性本原,渐漏渐失渐泄,耗尽则死。 赤子之时,其着甚轻,故其:漏泄甚微。 人之原本:圆满无缺,先天未失。 当此之时:人之真性,犹有可见。 及至成年,鸿蒙窍开,情识大用,嗜欲渐炽,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门,皆陷于:因缘之境。 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咸奔于:利害之场。 心似腾猿,身若狂象。 烦恼,日益深, 漏泄,亦日甚。 九窍,上耗神气,下损**。 一旦:本性元阳,断丧殆尽, 身如:槁木瓦石,生机全无。 仅存:纯阴之魂,昏昧不灵, 阴魂,无所依倚,遂不觉:离体飘荡。 随其:在生之时,所造业力,转于轮回, 以致:复生复死,穷劫莫休,万劫轮回。 故曰:魂飞魄散。 推原其故,良由:烦恼未净, 真性迷失,无力自主之所致。 烦恼,即是:贪嗔痴爱诸惑。 人之:真性迷失,即由:六根不固,以招此惑,而扰之 惟此:渐剥渐漏,最细最微。智者,亦有不及察。 据物理,而言:一切物,尽皆:由好变坏不停。 据生理,而言:一切物,刻刻之间,新陈代谢。 吸者,变之。 呼者,变之。 由于:呼吸之变化, 成其:新陈之代谢。 时仅须臾,前后异形。 故知:现在一刻之我, 非复:过去一刻之我。 运行,重运行, 变化,复变化。 可见:涓涓之滴, 终成:江河之巨。 故人之:幼者必壮, 壮必老,老必衰,衰必死。 此乃:后天化机之运行,人力,莫可如何。 经曰:命在呼吸间。即言:呼吸之微,关乎:人之生死。 此为:修炼者之所必知。 若欲挽转:此变化之运行,以净烦恼,而全真性, 必须明此:不息之道。 故祖师教人:必以无息:为功用。 不息之道,有二: 一为:不间断。 一为:不呼吸。 不间断,是:先天之真气。 不呼吸,是:后天之空气。 二者,一体一用相合,以为生。 明其道者,由用,而返体。 必须:自其有诚,以渐证之。 有诚,意念不纷,心志坚定。如同:赤子之时。 其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烦恼,不能夺其中。 进之,神气浑然,一真内转。如在:母腹之时, 不假呼吸,以为生活, 不因空气,以为吐纳。所谓:至诚无息。 无息,则自不复有漏泄之患。 故其:至人踵息,真人龟息。 以身中之:元阳真气,自运自通,塞于全体。 养之充之,弥于太空。 明此:不息之道,大道,方能成功。 其道:维何? 儒曰:致曲。 道曰:观窍。 释曰:禅坐于菩提树下。 此三者,皆有:颠倒阴阳之妙,扭转造化之能。 此为三教:最重最秘、不二之旨趣。 为修炼者:至要至真、无上之法门。 不觅:先觉者,指授,不能:得其真传。 不遇:过来人,传授,不能:得其真法。 若得真传,而修养之,可将身中:已亏之元阳, 以法培补,而使之充足。 一切:烦恼妄想,可以止塞, 可以:使之净尽,日久功深, 自然,马阴藏相,地户关闭, 可保:身是真精,不复走漏。 工夫至此,始可谓:漏尽通。 世人,以念经念佛,而为:学佛能事者, 当其:经声甫息,尘缘随起, 纵能:勉强镇定,则又:落于空寂, 而其:渺无知觉。 世之:如是修行, 何异:磨砖作镜,蒸沙为饭。 最终:匪特无益,徒增幻想, 只能:端坐等死,自促堕落。
漏尽通 漏尽通工夫之真义 佛门修炼,以解脱生死,超出轮回,方为究竟。 欲达究竟,要断尽一切:烦恼妄想,始能证得。 证此:漏尽通者,即名圣果。 可以:永脱轮回,长生不死。 漏尽通之全称,名曰:漏尽智证通。 即是:以圣智,断尽烦恼,而无碍自在之义,亦即:无漏通。 六神通的:前五通,谓之:有漏通。 有漏,即是:烦恼未尽,性我不圆。 三界天人,皆属:有漏。 如果:福报亨尽,仍随业力, 堕于:生死轮回,以受果报。 六道之中,惟有:下三道的众生, 烦恼业因最重,故其果报亦最惨。 惟阿罗汉以上诸果位,属于:无漏。 无漏,即是:烦恼尽净,性我圆通。 惟其:无漏,故能永脱轮回。 不复:随化流转,称为圣果。 人秉:先天之性,以生。 此性,即具:阴阳二气, 原属静体,如太极之中一。 此中、此一:至纯至洁, 无染无着,无所谓生灭。 由此,一中,而起:自然因缘, 一动,而交于后天,乃生为人。 此其:二气摩汤,自无入有,由一生万, 是为:自然造化变化之原理。 五官百骸,七情六欲,皆随化机,以生之。 即生为人,是谓:动体。 至是静体,遂陷于动体之中, 而其:本来之先天真性隐藏, 后天情识,主其:一身之事, 以致:静者以摇,洁者以染, 本来之道体渐失,不可复见。 所谓:摇之染之,是指:情识人心用事,有着于心。 此即:漏泄真性之渐,消年减命。 真性,是吾:生命之本源。 得此本原,则生, 失此本原,则死。 本原充足,则:健康, 本原损耗,则:疾病。 此物:生天生地、生物生人,即所谓:道。 人之真性本原,渐漏渐失渐泄,耗尽则死。 赤子之时,其着甚轻,故其:漏泄甚微。 人之原本:圆满无缺,先天未失。 当此之时:人之真性,犹有可见。 及至成年,鸿蒙窍开,情识大用,嗜欲渐炽,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门,皆陷于:因缘之境。 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咸奔于:利害之场。 心似腾猿,身若狂象。 烦恼,日益深, 漏泄,亦日甚。 九窍,上耗神气,下损**。 一旦:本性元阳,断丧殆尽, 身如:槁木瓦石,生机全无。 仅存:纯阴之魂,昏昧不灵, 阴魂,无所依倚,遂不觉:离体飘荡。 随其:在生之时,所造业力,转于轮回, 以致:复生复死,穷劫莫休,万劫轮回。 故曰:魂飞魄散。 推原其故,良由:烦恼未净, 真性迷失,无力自主之所致。 烦恼,即是:贪嗔痴爱诸惑。 人之:真性迷失,即由:六根不固,以招此惑,而扰之 惟此:渐剥渐漏,最细最微。智者,亦有不及察。 据物理,而言:一切物,尽皆:由好变坏不停。 据生理,而言:一切物,刻刻之间,新陈代谢。 吸者,变之。 呼者,变之。 由于:呼吸之变化, 成其:新陈之代谢。 时仅须臾,前后异形。 故知:现在一刻之我, 非复:过去一刻之我。 运行,重运行, 变化,复变化。 可见:涓涓之滴, 终成:江河之巨。 故人之:幼者必壮, 壮必老,老必衰,衰必死。 此乃:后天化机之运行,人力,莫可如何。 经曰:命在呼吸间。即言:呼吸之微,关乎:人之生死。 此为:修炼者之所必知。 若欲挽转:此变化之运行,以净烦恼,而全真性, 必须明此:不息之道。 故祖师教人:必以无息:为功用。 不息之道,有二: 一为:不间断。 一为:不呼吸。 不间断,是:先天之真气。 不呼吸,是:后天之空气。 二者,一体一用相合,以为生。 明其道者,由用,而返体。 必须:自其有诚,以渐证之。 有诚,意念不纷,心志坚定。如同:赤子之时。 其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烦恼,不能夺其中。 进之,神气浑然,一真内转。如在:母腹之时, 不假呼吸,以为生活, 不因空气,以为吐纳。所谓:至诚无息。 无息,则自不复有漏泄之患。 故其:至人踵息,真人龟息。 以身中之:元阳真气,自运自通,塞于全体。 养之充之,弥于太空。 明此:不息之道,大道,方能成功。 其道:维何? 儒曰:致曲。 道曰:观窍。 释曰:禅坐于菩提树下。 此三者,皆有:颠倒阴阳之妙,扭转造化之能。 此为三教:最重最秘、不二之旨趣。 为修炼者:至要至真、无上之法门。 不觅:先觉者,指授,不能:得其真传。 不遇:过来人,传授,不能:得其真法。 若得真传,而修养之,可将身中:已亏之元阳, 以法培补,而使之充足。 一切:烦恼妄想,可以止塞, 可以:使之净尽,日久功深, 自然,马阴藏相,地户关闭, 可保:身是真精,不复走漏。 工夫至此,始可谓:漏尽通。 世人,以念经念佛,而为:学佛能事者, 当其:经声甫息,尘缘随起, 纵能:勉强镇定,则又:落于空寂, 而其:渺无知觉。 世之:如是修行, 何异:磨砖作镜,蒸沙为饭。 最终:匪特无益,徒增幻想, 只能:端坐等死,自促堕落。
三教的源流 三教之源流 春秋时,恒星不见,识者谓:西方之圣人生焉。 老子见中国之士,足以传其道,而光大之。 时,孔子在世,以传其道。及见西方有人,遂欲树一帜焉。 于是,罢官弃家,骑青牛,入函关,渡流沙,而西去,至印度,而传其道焉。 因其地,因其时,因其习惯,因其气质,而成佛氏一派。 得其传者,惟西土:二十八祖。中土:六祖。 其修习秘法,上继《道德》,下合《参同》。故其成就,天仙之程度。 自六祖而后,流于空寂,仅至上乘,正法失传。 与天仙之白日飞升,迥判霄壤。 然以等级视之,正地仙、人仙之境界。 及汉明帝时,流入中国,正其:“道”返本还原,复归祖国之机。 孔子时,老子尚在,佛尚未来。 老子之道,原于崆峒。 执中心法,黄帝是鼻祖。 老子,为周柱下吏。其子,名:宗。后为:魏将。 宗子:注。 注子:宫。 玄孙:假,仕汉文帝。 假子:解,为:胶西王太傅。 三教之源流: 黄帝---彭祖---老子。 老子---佛:释迦---佛入中国。 老子---仙:关尹-----魏伯阳。 黄帝---五帝---三王---孔子---孟子。
三教之源流 三教之源流 春秋时,恒星不见,识者谓:西方之圣人生焉。 老子见中国之士,足以传其道,而光大之。 时,孔子在世,以传其道。及见西方有人,遂欲树一帜焉。 于是,罢官弃家,骑青牛,入函关,渡流沙,而西去,至印度,而传其道焉。 因其地,因其时,因其习惯,因其气质,而成佛氏一派。 得其传者,惟西土:二十八祖。中土:六祖。 其修习秘法,上继《道德》,下合《参同》。故其成就,天仙之程度。 自六祖而后,流于空寂,仅至上乘,正法失传。 与天仙之白日飞升,迥判霄壤。 然以等级视之,正地仙、人仙之境界。 及汉明帝时,流入中国,正其:“道”返本还原,复归祖国之机。 孔子时,老子尚在,佛尚未来。 老子之道,原于崆峒。 执中心法,黄帝是鼻祖。 老子,为周柱下吏。其子,名:宗。后为:魏将。 宗子:注。 注子:宫。 玄孙:假,仕汉文帝。 假子:解,为:胶西王太傅。 三教之源流: 黄帝---彭祖---老子。 老子---佛:释迦---佛入中国。 老子---仙:关尹-----魏伯阳。 黄帝---五帝---三王---孔子---孟子。
龙门 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亲
六通 神俱六通 前有:六根震动之景,日月合璧以后, 有:神俱六通之验。 深入大定,混沌无知,心窍:豁然开通。 上观天堂,下观地狱。 三界十方,一览无余。此是:天眼通。 能闻十方之音,如在耳边, 天上地下,闻神人之言语。此是:天耳通。 渐入大定,灵觉透露,能知:十方众生, 他心之内,隐微之事。此乃:他心通。 又,能知:我生前死后之因。 能知:无数劫来,所有之事。此是:宿命通。 再静再定,复寂复灭,陡然:心花开放,预知吉凶, 又能:隔壁见物。能见:风云雷电之所。此是:神境通。 合前,炼精不漏。炼到:马阴藏相,是为:漏尽通。 名曰:六通。 是前采大药,六根震动之变化。 神俱六通以后,复有:真空炼形一法。
神俱六通 神俱六通 前有:六根震动之景,日月合璧以后, 有:神俱六通之验。 深入大定,混沌无知,心窍:豁然开通。 上观天堂,下观地狱。 三界十方,一览无余。此是:天眼通。 能闻十方之音,如在耳边, 天上地下,闻神人之言语。此是:天耳通。 渐入大定,灵觉透露,能知:十方众生, 他心之内,隐微之事。此乃:他心通。 又,能知:我生前死后之因。 能知:无数劫来,所有之事。此是:宿命通。 再静再定,复寂复灭,陡然:心花开放,预知吉凶, 又能:隔壁见物。能见:风云雷电之所。此是:神境通。 合前,炼精不漏。炼到:马阴藏相,是为:漏尽通。 名曰:六通。 是前采大药,六根震动之变化。 神俱六通以后,复有:真空炼形一法。
六通 神俱六通 前有:六根震动之景,日月合璧以后, 有:神俱六通之验。 深入大定,混沌无知,心窍:豁然开通。 上观天堂,下观地狱。 三界十方,一览无余。此是:天眼通。 能闻十方之音,如在耳边, 天上地下,闻神人之言语。此是:天耳通。 渐入大定,灵觉透露,能知:十方众生, 他心之内,隐微之事。此乃:他心通。 又,能知:我生前死后之因。 能知:无数劫来,所有之事。此是:宿命通。 再静再定,复寂复灭,陡然:心花开放,预知吉凶, 又能:隔壁见物。能见:风云雷电之所。此是:神境通。 合前,炼精不漏。炼到:马阴藏相,是为:漏尽通。 名曰:六通。 是前采大药,六根震动之变化。 神俱六通以后,复有:真空炼形一法。
大成 《大成捷要》一书, 言:双修真功,甚为详确。 论:节次功夫,咸臻玄妙。 其:拟义立论,尤见精工, 诚,玄门秘典,道门秘文。 惟修道者,方能与天地同其长久。 能知:性命双修之法, 涵养日久,发白复黑,齿落重生, 返老还童,寿同天地,长生不死。 可以:成仙成佛,成贤成圣。 此经,开巻明了,直泄天机。 修真之道,只是:炼心二字。 道曰:炼心, 儒曰:克己, 佛曰:降心。 佛曰: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一事实,即是: 本来面目,固有真我。 不着色相,不落空亡, 即吾虚灵圆明之性体。 释曰: 真空正觉。 道曰: 不神之神。 儒曰:明德至诚。 若欲:断生死,免轮回, 全凭:性宗了当。 要:先明五事。 明:先天三宝。 明:炼己还虚。 明:凝神气穴。 明:机动调药。 明:药产采炼。 百日十月,关中, 有七次混沌开基。 1、玄关窍开,产出真种。 2、阳光三现,产出大药。 3、凝结道胎,一阳初生。 4、璇玑停轮,日月合壁, 即是:二阳生。 5、人心灭尽,大定已后,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6、深入涅盘,神俱六通。 7、高登彼岸,金光如轮。 初节:炼精化气, 名曰:小成筑基。 若欲: 出疾病,却衰老, 延寿考,返童颜, 当行:百日筑基。 明五事,则:入首有准; 辨六候,则:运行无差。 先明五事: 先天三宝 炼己还虚 凝神气穴 机动调药 药产采炼 六候,是:采封升降卯酉、沐浴。 升乾鼎,降坤炉, 定作:长生不老之人。 此:百日筑基之功,已返到: 本体未破之境,乾坤交泰之地。 名曰:人仙,即:不死阿罗汉。 次节:炼气化神, 名曰:中成养胎。 若欲: 知往测来,趋吉避凶, 立功扬名,光宗耀祖, 当行:十月养胎之功。 按七禅,以皈寂灭; 随六机,以证圆通。 守中抱一,乃:养胎之主脑, 不分昼夜,而并进。 动应静蓄,是:炼丹之神机, 无论始终,而皆然。 若见:地狱恶形,以惊人, 随即:神头鬼脸,愈出愈奇, 皆是:金丹之变化。 或真或幻, 总宜:心死于见闻, 直至:铅尽、汞干。 二气住,则璇玑停轮, 自然,阳长阴消。 六脉回,而日月合壁, 自然,饥渴永绝。 气化纯阳,身能:耐寒却暑, 昏睡全无,丹光常明, 达圣通灵,神俱六通。 灭尽定极,心空性现, 神俱六通,出其阳神。 产仙婴于:凡躯之外。
醒心经 吕洞滨祖著 醒心经 吕洞滨祖著 吕祖垂训 感应灵验 日诵一遍 灭罪消愆 受持三年 所求如愿 久行不怠 成佛成仙 诵持《醒心经》应验训 有人诵持醒心经 吕祖护持得康荣 有人书写醒心经 世代子孙家道兴 有人佩带醒心经 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醒心经 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醒心经 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醒心经 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顶礼醒心经 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醒心经 所谋顺随事皆成 有人受持醒心经 红光绕身获吉庆 有人奉持醒心经 成仙成圣达佛境 有人执此醒心经 消瘟解难灾不生 有人家有醒心经 上天保佑吉星照 有人不信醒心经 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毁谤醒心经 殃及一身祸子孙 有人不持醒心经 黑气滞塞灾病生 有人广传醒心经 国富民安灾不生 有人普施醒心经 天下大治永太平 吕祖亲示奉行规条果报 一、凡读是经者,务于:每日清晨,盥漱焚香, 洗心涤虑,志诚朗诵此经一遍,然后,精理诸事,不得束置高阁。 二、持诵之后,务须:潜心玩味,身体力行。 每夜省察:一日所为,有何罪恶,久久行之, 自然:功多过少,庆集殃消。不得:口诵身违,虚应故事。 二、是经,为:救人度世之经, 有能:刻板流传者,自身荣昌,子孙吉庆。 有能:刷印广施者,救诸苦厄,凡事如心。 有能:奉行不倦,有功无过者,不论人等,即成仙佛。 有:秘藏毁谤,见不奉行者,殃及一身,祸流后代,慎之慎之。 以上三条,系吕祖亲示,读者务触目警心,依教奉行, 勿徒作文字看过,有辜圣训。
观其自在 有眼界,遂有:意识, 有意识,即有:挂碍,而,恐怖颠倒梦想,相因而生。 我心自动,我不自解?而谓他人能解? 幻由人生,老僧何以,能解一语? 以是,不解之解, 且是:真解, 且是:妙解。 解此,则色相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依然:复我先天, 所谓:“无智亦无得”。 昔五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六祖,言下大悟。 乃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识得此心:妙湛圆寂,不泥:方所,本无:所生,云云。 于,以知:悟道,不在多言,惜,凡夫之闻妙谛,而不解。
火候 丹经子书,所言火候, 喻其 :修持工夫次序之准则。 修持功力 , 有 :先后、急缓、进退之时候, 不得:宜先者而后,宜后者而先; 不得:宜急者而缓,宜缓者而急; 不得:宜进者而退,宜退者而进; 亦如:炉火烧药, 有:文武、进退、止足之时候, 故修真用功次序,取象为火候。 但用功火候,不拘年月日时,刻刻行之, 宜先而即先,宜后而即后,宜急而即急, 宜缓而即缓,宜进而即进,宜退而即退, 随时变通,毫发不得有差。 所谓: 宜先,即是:先严于内; 宜后,即是:后御其外; 宜急,即是:急于用功; 宜缓,即是:缓于温养; 宜进,即是:阳未足而须进阳; 宜退,即是:阴方生而须退阴; 此即:火候之实理。 非是:工家子时进阳火,午时退阴符,卯酉二时宜沐浴之说; 亦非:冬至进阳火,夏至退阴符,春分秋分宜沐浴之说。 天,有天之:子午卯酉, 人,有人之:子午卯酉, 岂可:以天之子午卯酉, 而即是:人之子午卯酉? 人身:子午卯酉,刻刻皆有, 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 阳生即子,阴生即午, 阳与阴合即卯, 阴与阳合即酉,所谓活子午卯酉, 岂是:天边死子午卯酉? 金丹四百字云: 火候不须时,冬至不在子, 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 悟真篇云: 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 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曰冬至不在子, 曰卯酉亦虚比, 曰毫发差殊不结丹, 可知,非是:天边子午卯酉。 如云:是天边子午卯酉, 是十二时,只有:四时修持, 所余八时,弃之不用,岂能:毫发无差? 入药镜云: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可见 年月日时,刻刻用功修持, 防危虑险,毫发不容有差; 至于:六十四卦火候之说, 亦是:指示阴阳进退之法, 教人:随时加减,变通用功, 岂是:教人依六十四卦次序而行之? 悟真云: 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 举世迷徒惟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 读书,须要会的:古人取象立言之意, 意已得,而象可忘。 修真之道,千经万典,皆象言, 虽然,取象不一, 皆是:阴阳顺逆、药物真假、火候准则。 其外,再无别说。
火候 丹经子书,所言火候, 喻其 :修持工夫次序之准则。 修持功力 , 有 :先后、急缓、进退之时候, 不得:宜先者而后,宜后者而先; 不得:宜急者而缓,宜缓者而急; 不得:宜进者而退,宜退者而进; 亦如:炉火烧药, 有:文武、进退、止足之时候, 故修真用功次序,取象为火候。 但用功火候,不拘年月日时,刻刻行之, 宜先而即先,宜后而即后,宜急而即急, 宜缓而即缓,宜进而即进,宜退而即退, 随时变通,毫发不得有差。 所谓: 宜先,即是:先严于内; 宜后,即是:后御其外; 宜急,即是:急于用功; 宜缓,即是:缓于温养; 宜进,即是:阳未足而须进阳; 宜退,即是:阴方生而须退阴; 此即:火候之实理。 非是:工家子时进阳火,午时退阴符,卯酉二时宜沐浴之说; 亦非:冬至进阳火,夏至退阴符,春分秋分宜沐浴之说。 天,有天之:子午卯酉, 人,有人之:子午卯酉, 岂可:以天之子午卯酉, 而即是:人之子午卯酉? 人身:子午卯酉,刻刻皆有, 古经云:不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 阳生即子,阴生即午, 阳与阴合即卯, 阴与阳合即酉,所谓活子午卯酉, 岂是:天边死子午卯酉? 金丹四百字云: 火候不须时,冬至不在子, 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 悟真篇云: 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 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曰冬至不在子, 曰卯酉亦虚比, 曰毫发差殊不结丹, 可知,非是:天边子午卯酉。 如云:是天边子午卯酉, 是十二时,只有:四时修持, 所余八时,弃之不用,岂能:毫发无差? 入药镜云: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可见 年月日时,刻刻用功修持, 防危虑险,毫发不容有差; 至于:六十四卦火候之说, 亦是:指示阴阳进退之法, 教人:随时加减,变通用功, 岂是:教人依六十四卦次序而行之? 悟真云: 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 举世迷徒惟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 读书,须要会的:古人取象立言之意, 意已得,而象可忘。 修真之道,千经万典,皆象言, 虽然,取象不一, 皆是:阴阳顺逆、药物真假、火候准则。 其外,再无别说。
金丹 金,即:坚之称; 丹,即:圆之喻, 是人:毗卢性海,乾元面目。 世尊名之,空不空,如来藏。 老君号之:玄又玄,众妙门。 以道谓之:无上至尊之道; 以法谓之:最上一乘之法。
坐禅 心念不起,名为:坐, 自性不动,名为:禅,
弥罗咒 太上 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 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 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 寂寂浩无踪,玄范统十方, 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
斗母咒 玄灵节荣,永保长生, 太玄三一,守其真形, 五脏神君,各得安宁。
身中大药产生 身中:大药发生之时, 下田:有惊战旋动情状,一日二日不等。 忽觉:丹田气穴之内,有一动二动之机, 微带:疼痛之意, 直待:动过数次以后, 渐觉:丹田之中,出现一物, 此物,游行旋转于脐间。 其形:大如弹子,热如火珠。 须要:再寂再照,再静再定。 静至:空定衡极,神藏气蛰, 自然,抖然呈现,滚滚转转,上冲心位。 此时,心位不贮,下趋阳关。 阳关,闭而不开,滚转谷道。 谷道,木坐抵住, 此物,隐藏气穴,伏而不动。 此时,若用心意勾引, 便入:导引之旁门。 又违:相随之相缄,两而失之。 必须:不前不后,毋忘毋助,若存若亡, 只等:大药动而后引,不可:引而后动。 以待:动过三次,真意大药,相依同行。 方能:透三关,过九窍,入泥丸, 下行,落于黄庭,故曰:服食。 此即:五龙捧圣之天机口诀。
产生大药 身中:大药发生之时, 下田:有惊战旋动情状,一日二日不等。 忽觉:丹田气穴之内,有一动二动之机, 微带:疼痛之意, 直待:动过数次以后, 渐觉:丹田之中,出现一物, 此物,游行旋转于脐间。 其形:大如弹子,热如火珠。 须要:再寂再照,再静再定。 静至:空定衡极,神藏气蛰, 自然,抖然呈现,滚滚转转,上冲心位。 此时,心位不贮,下趋阳关。 阳关,闭而不开,滚转谷道。 谷道,木坐抵住, 此物,隐藏气穴,伏而不动。 此时,若用心意勾引, 便入:导引之旁门。 又违:相随之相缄,两而失之。 必须:不前不后,毋忘毋助,若存若亡, 只等:大药动而后引,不可:引而后动。 以待:动过三次,真意大药,相依同行。 方能:透三关,过九窍,入泥丸, 下行,落于黄庭,故曰:服食。 此即:五龙捧圣之天机口诀。
大药发生 身中:大药发生之时, 下田:有惊战旋动情状,一日二日不等。 忽觉:丹田气穴之内,有一动二动之机, 微带:疼痛之意, 直待:动过数次以后, 渐觉:丹田之中,出现一物, 此物,游行旋转于脐间。 其形:大如弹子,热如火珠。 须要:再寂再照,再静再定。 静至:空定衡极,神藏气蛰, 自然,抖然呈现,滚滚转转,上冲心位。 此时,心位不贮,下趋阳关。 阳关,闭而不开,滚转谷道。 谷道,木坐抵住, 此物,隐藏气穴,伏而不动。 此时,若用心意勾引, 便入:导引之旁门。 又违:相随之相缄,两而失之。 必须:不前不后,毋忘毋助,若存若亡, 只等:大药动而后引,不可:引而后动。 以待:动过三次,真意大药,相依同行。 方能:透三关,过九窍,入泥丸, 下行,落于黄庭,故曰:服食。 此即:五龙捧圣之天机口诀。
论人医与神医 论医 医:有神医、有人医。 神医,是:先天之学。 先天之学,可以: 转生杀,夺造化, 和阴阳,调五行。 后天中,培先天, 假身内,保真身, 采:大药三品, 除:历劫病根。 神明默运,推己及人, 有用,用中无用; 无功,功里施功。 如: 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 抱朴子、华陀、孙思邈,其人者, 以上圣贤,皆不实学, 先治己,而后治人, 所以, 药到疾除,邪气退而正气复, 起死回生,得心应手。 人医,乃是:后天之学, 全在:五脏上用功夫, 皆在:草木金石上用心思, 虽能:明得三关九候,七表八里, 仅可:医的应生之病, 而其:医不得应死之人; 医得:后起之病, 医不得:根本之病, 复得:后天之气, 复不得:先天之气; 治得:有形之病, 治不得:无形之病; 如: 仲景、叔和、河涧、时珍, 以上数人,俱皆虚学, 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 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 所以,有效,有不效, 此其所以为人医。 近日医道, 不知:是神医之道, 还是:人医之道?。 果是:神医之道,则治己治人, 无伤于彼,有益于我, 人我共济,遂心运用,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论医 论医 医:有神医、有人医。 神医,是:先天之学。 先天之学,可以: 转生杀,夺造化, 和阴阳,调五行。 后天中,培先天, 假身内,保真身, 采:大药三品, 除:历劫病根。 神明默运,推己及人, 有用,用中无用; 无功,功里施功。 如: 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 抱朴子、华陀、孙思邈,其人者, 以上圣贤,皆不实学, 先治己,而后治人, 所以, 药到疾除,邪气退而正气复, 起死回生,得心应手。 人医,乃是:后天之学, 全在:五脏上用功夫, 皆在:草木金石上用心思, 虽能:明得三关九候,七表八里, 仅可:医的应生之病, 而其:医不得应死之人; 医得:后起之病, 医不得:根本之病, 复得:后天之气, 复不得:先天之气; 治得:有形之病, 治不得:无形之病; 如: 仲景、叔和、河涧、时珍, 以上数人,俱皆虚学, 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 是舍己从人,顾外失内, 所以,有效,有不效, 此其所以为人医。 近日医道, 不知:是神医之道, 还是:人医之道?。 果是:神医之道,则治己治人, 无伤于彼,有益于我, 人我共济,遂心运用, 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雷鸣风吹 雷鸣猛烈,而刚, 风吹渐远,而柔, 风雷相搏,两而合一, 刚烈中,藏柔缓, 柔缓中,藏刚烈,刚柔相需。 观此可知:刚柔中和之道。 凡人,修道立德,应事接物。 一味刚,则:性急好强,而过于躁,作事不久,其锐必挫; 一味柔,则:逡畏不果,而失于懦,作事难成,其柔无用。 若能:刚以果决,柔以渐行,不急不缓,不躁不懦, 刚柔相济,得其中和,则:攸往攸利, 以之学道,终必明道 , 以之修道,终必成道。 故,儒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岂小焉哉!
雷鸣风吹 雷鸣猛烈,而刚, 风吹渐远,而柔, 风雷相搏,两而合一, 刚烈中,藏柔缓, 柔缓中,藏刚烈,刚柔相需。 观此可知:刚柔中和之道。 凡人,修道立德,应事接物。 一味刚,则:性急好强,而过于躁,作事不久,其锐必挫; 一味柔,则:逡畏不果,而失于懦,作事难成,其柔无用。 若能:刚以果决,柔以渐行,不急不缓,不躁不懦, 刚柔相济,得其中和,则:攸往攸利, 以之学道,终必明道, 以之修道,终必成道。 故,儒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岂小焉哉!
雷鸣风吹 雷鸣猛烈,而刚, 风吹渐远,而柔, 风雷相搏,两而合一, 刚烈中,藏柔缓, 柔缓中,藏刚烈,刚柔相需。 观此可知:刚柔中和之道。 凡人,修道立德,应事接物。 一味刚,则:性急好强,而过于躁,作事不久,其锐必挫; 一味柔,则:逡畏不果,而失于懦,作事难成,其柔无用。 若能:刚以果决,柔以渐行,不急不缓,不躁不懦, 刚柔相济,得其中和,则:攸往攸利, 以之学道,终必明道, 以之修道,终必成道。 故,儒云: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岂小焉哉!
入门打坐 初修性命,先炼其性。 欲静其心,先静其身。 静坐之前,扫除杂念, 宽放衣带,不受束缚, 血脉流通,自然无阻。 入坐之时,身如槁木, 心似寒灰,两目垂帘。 不可太闭,太闭则:神气昏暗; 不可过开,过开则:神光外驰。 当以:垂帘为准。 久之,慧光自出。 此即:起初收拾念头之法。 待其心气,适和之后, 唇齿相合,舌顶上颚, 调鼻息、含眼光,凝耳韵, 息不调,则:闭塞喘急。 息调,身心全忘。 塞兑,终日如愚。 盘膝稳坐,左腿向外, 右腿向内,为阳抱阴。 左手大指,捏定中指。 右手大指,进左手内,捏子诀。 右手在外,为:阴抱阳。 左腿在外,为:阳抱阴。 此名:子午八封连环诀。 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
日月归临 日月归临 日之运用, 昼,升于天,以照外, 夜,入于地,以照内; 月之运用, 前半月,生明,以照外。 后半月,退明,以养内, 日月:明内明外,总是一明。 观此,可以悟的:用明之道! 人能:用明于外, 谨言慎行,非礼不履, 非义不行,非道不处, 不为酒色财气,所迷, 不为富贵功名,所诱, 不为尘缘世情,所染, 是能如日月之外明矣。 人能: 用明于内,闲邪存诚, 去妄归真,惩忿窒欲, 烦恼不生,嗔恨不起, 伐三毛,除六贼, 扫七情,净八识, 消灭人心,振发道心, 戒慎恐惧,无丝毫之妄念, 是能如:日月之内明矣。 内明外明,无一不明, 与日月同光,养到极处, 圆陀陀,光灼灼,万物难瞒, 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即与:日月同功运矣!
日月归临 日月归临 日之运用, 昼,升于天,以照外, 夜,入于地,以照内; 月之运用, 前半月,生明,以照外。 后半月,退明,以养内, 日月:明内明外,总是一明。 观此,可以悟的:用明之道! 人能:用明于外, 谨言慎行,非礼不履, 非义不行,非道不处, 不为酒色财气,所迷, 不为富贵功名,所诱, 不为尘缘世情,所染, 是能如日月之外明矣。 人能: 用明于内,闲邪存诚, 去妄归真,惩忿窒欲, 烦恼不生,嗔恨不起, 伐三毛,除六贼, 扫七情,净八识, 消灭人心,振发道心, 戒慎恐惧,无丝毫之妄念, 是能如:日月之内明矣。 内明外明,无一不明, 与日月同光,养到极处, 圆陀陀,光灼灼,万物难瞒, 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即与:日月同功运矣!
天高 地厚 天高地厚 天体至高, 虚圆不测,廓大无边, 无物不覆,无物不容, 始万物,而不恃德, 恩万物,而不望报, 人尊敬,也由他, 人欺瞒,也由他, 人感戴,也由他, 人毁骂,也由他, 人之:喜恶美丑, 物之:凶顽驯顺, 听其自然,而皆不计。 地势至厚, 居卑处下, 无物不载,无物不育, 泰岱崧华至重,也能负, 江河湖海冲崩,也能受, 树木草茨穿钻,也能忍, 飞禽走兽践踏,也能随, 一切垢污欺侮,而皆不知。 观此可以悟得: 效天法地 之道;
天高地厚 天高地厚 天体至高, 虚圆不测,廓大无边, 无物不覆,无物不容, 始万物,而不恃德, 恩万物,而不望报, 人尊敬,也由他, 人欺瞒,也由他, 人感戴,也由他, 人毁骂,也由他, 人之:喜恶美丑, 物之:凶顽驯顺, 听其自然,而皆不计。 地势至厚, 居卑处下, 无物不载,无物不育, 泰岱崧华至重,也能负, 江河湖海冲崩,也能受,
绝食腥荤香辣 入手下静,而求返还之道, 必须绝食:腥荤香辣之物。 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气粗而难伏。 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气散而不聚。 必须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 不可过饱,过饱则伤神。 不可过饥,过饥则伤气。 饮食,要:调合得中。 饥则加餐,食可则止,可保无病。
仙缘 进了此群,就会有今生成仙的机会,不要错过,修仙要从明理开始,, 读此吧中有精品,会有收获, 要:博学,多问,才是:真学问。
着魔 非行功积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先修德,再修道,遵行:感应篇,阴骘文。 修炼中,外景颇多。 外景,是:乘阴为魔。 或有:一二分阴,未能消尽。 若有:一分阴在, 即有:一分魔来; 或见:奇异之景。 平日所无,而今,始有一见。 眼可见的,曰:外魔、邪魔、天魔。 眼不可见,心能见的,名曰:阴魔。 见而喜悦,贪见则着其魔。 见而不见,则:不着其魔。 或有:心生妄念, 无故:妄想所生, 佛曰:阴魔阴盖; 或奉上帝高真、众圣法旨, 试以所畏,若能试之过者, 诸天保举,是谓:得道。 或张:妖邪魔力,来盗真气。 狐精化美女淫侵,夺其真气。 心妄见魔,若心中生一妄, 则:急提正念,而妄自无。 若眼前,见一魔,急提正念, 不应其魔,而魔自退。 果邪果试,一切不着, 俱以正念,将魔扫去。 不与群魔竞,来者自返戈。 静中功深,或见仙佛鬼神、 楼台光彩,一切境界见前, 不得起心,而生憎爱之心, 任他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一心不动,万邪自退。 只用正念,以炼气化神。 自然得至:呼吸绝,而无魔。 呼吸未尽之定,是阴未绝, 真阳未纯,故魔可来。 呼吸绝,而:阴尽阳纯, 神全大定,呼吸绝,自无魔。 功夫修至:入定之时, 到此,百脉自停,胎息自住, 可以:长生不死,而成人仙。 过关服食之时,炁绝如死, 若非:多培心田,广积善因, 亦多有:为魔劫去,而没者。 此须审得自家心性,毫无一点渣滓, 然后,行此大功,以还:玉液之丹。 自古诸祖,不肯泄露, 只是恐为:奸邪窃效。 学人,第修命宝,不修性学, 纵不,受其:魔缠鬼侵, 亦于:尘情未空,情欲习气未除, 如:妖狐蛇精,为害世人,不少。 总之, 欲还:玉液之丹, 学道必明:累神之事。 饱食闷神,饥餐伤神, 久睡昏神,好动乱神, 多言损神,多思挠神, 多欲耗神。 种种害神之:举动言语饮食, 必须:早宜切戒。 惟心中,存其一灵,而独运。 一灵内蕴,眼光内观, 鼻息内藏,舌华内蓄, 四肢运动,而:有常, 一心返照,而:清净。 始焉,勉强以支持, 久之,自然而运度。 动而不动,静而不静, 至无,而含至有, 至虚,而浑至实。 若能如此,大丹必成。
魔 非行功积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先修德,再修道,遵行:感应篇,阴骘文。 修炼中,外景颇多。 外景,是:乘阴为魔。 或有:一二分阴,未能消尽。 若有:一分阴在, 即有:一分魔来; 或见:奇异之景。 平日所无,而今,始有一见。 眼可见的,曰:外魔、邪魔、天魔。 眼不可见,心能见的,名曰:阴魔。 见而喜悦,贪见则着其魔。 见而不见,则:不着其魔。 或有:心生妄念, 无故:妄想所生, 佛曰:阴魔阴盖; 或奉上帝高真、众圣法旨, 试以所畏,若能试之过者, 诸天保举,是谓:得道。 或张:妖邪魔力,来盗真气。 狐精化美女淫侵,夺其真气。 心妄见魔,若心中生一妄, 则:急提正念,而妄自无。 若眼前,见一魔,急提正念, 不应其魔,而魔自退。 果邪果试,一切不着, 俱以正念,将魔扫去。 不与群魔竞,来者自返戈。 静中功深,或见仙佛鬼神、 楼台光彩,一切境界见前, 不得起心,而生憎爱之心, 任他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一心不动,万邪自退。 只用正念,以炼气化神。 自然得至:呼吸绝,而无魔。 呼吸未尽之定,是阴未绝, 真阳未纯,故魔可来。 呼吸绝,而:阴尽阳纯, 神全大定,呼吸绝,自无魔。 功夫修至:入定之时, 到此,百脉自停,胎息自住, 可以:长生不死,而成人仙。 过关服食之时,炁绝如死, 若非:多培心田,广积善因, 亦多有:为魔劫去,而没者。 此须审得自家心性,毫无一点渣滓, 然后,行此大功,以还:玉液之丹。 自古诸祖,不肯泄露, 只是恐为:奸邪窃效。 学人,第修命宝,不修性学, 纵不,受其:魔缠鬼侵, 亦于:尘情未空,情欲习气未除, 如:妖狐蛇精,为害世人,不少。 总之, 欲还:玉液之丹, 学道必明:累神之事。 饱食闷神,饥餐伤神, 久睡昏神,好动乱神, 多言损神,多思挠神, 多欲耗神。 种种害神之:举动言语饮食, 必须:早宜切戒。 惟心中,存其一灵,而独运。 一灵内蕴,眼光内观, 鼻息内藏,舌华内蓄, 四肢运动,而:有常, 一心返照,而:清净。 始焉,勉强以支持, 久之,自然而运度。 动而不动,静而不静, 至无,而含至有, 至虚,而浑至实。 若能如此,大丹必成。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 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 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 每到:庚申日, 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犹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为,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