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de疯 飘零de疯
关注数: 34 粉丝数: 384 发帖数: 13,516 关注贴吧数: 29
基层干部形象差,因穿鸡心背心? 副乡长戴彬火了。出现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舞台上的他因为一件毛背心而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这个原本去找女朋友的副乡长却意外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基层干部穿什么的话题上。而主持人孟非关于鸡心领毛衣的描述也不可谓不生动,一个基层干部的标准照立马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基层官员“标配”:鸡心领+领带四川阆中天宫乡副乡长戴彬参加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时,身着花格衬衫,蓝色毛背心,一条白色的裤子。他的着装引发了主持人孟非对基层官员印象的描述,他说:“我印象中的政府官员,冬天也穿一件西装,里面是鸡心领的羊毛衫,天比较凉的时候穿一件,再凉点穿两件,最冷的时候就三件,然后里面打个领带,把领带夹夹在这个位置(鸡心领领口),他们都这么穿……冬天不穿棉袄,也不穿羽绒服,就这样一件一件一件穿上去……” 的确,孟非的描述可以说是生动。我们周围的基层官员,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官员大多是这几件套,也几乎成了官员的“标配”。毛背心对中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谁的衣橱里都有几件在穿或者早就不穿的毛背心。早在五六十年代,毛背心就已经是大众穿衣打扮的重要搭配,要是谁有一件漂亮的毛背心,那就可以称为“时髦”了。其实细细想来,基层干部的“标配”岂止是一件毛背心加领带?他们一般都穿着深色的西服或休闲装配上一条西裤,胡子被剃得很干净,(除非你遇到的是湖南祁东县前常务副县长、衡阳市卫生局党组书记邹爱民——他因为留胡子成了网上“名人”)。除此之外,他们的头发油亮,脸庞偏黑,脚上的鞋总是灰蒙蒙的。基层干部标配之下的隐藏意味“标配”把官员从群众中区分开来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黄菡曾问男嘉宾为什么基层干部要穿着几件鸡心领打领带而不穿羽绒服,身为副乡长的男嘉宾说“这样显得庄重与稳重”。“庄重与稳重”本身不是坏词,但是这位副乡长的回答让我们不禁要问:基层干部为什么要“显得庄重与稳重”?其实,这两个词用在官员身上,通俗点说,就是要“官有官样”。鸡心领毛衣加领带的经典“标配”成了一个显眼的标签,成功地把干部从群众中区分开来。上文中提到的邹爱民,仅仅因为留胡子,就被人们称为“毛官”。因为在中国,“不留胡子”几乎是一条官场潜规则,而一旦有个官员蓄起胡子,就被“围观”了。这样的形象反映出基层干部普遍的谨慎、中庸深色西服、毛背心、暗红色的领带、灰蒙蒙的皮鞋——这样的基层干部一抓一大把。他们谨慎而中庸,尽管穿衣戴帽不是什么大事,他们还是不太会作出尝试,因为上述的搭配安全且能获得组织的认同感,不显眼,不会是“出头鸟”。这跟工作是一种思维模式。中规中矩,不得罪领导,不让同事侧目。就算能力强,也要懂得藏起锋芒。2006年9月14日,宜昌市夷陵区交通局副局长吕传军举枪自杀。在外人的评价中,他是一个耿直的官员,都一个“能吃苦、能严管下属及亲属、能喝酒、能争取资金、能修路”的“五能局长”。但为了申请资金,他却不得不给行贿40万元,最终被调查。“想搞好基层工作,必须向上面领导‘意思’一下,这是很正常的。”知情人这样说。为了做一个“正常”的干部,很多人不得不背叛自己的“耿直”。官员标配成为基本“成才”规律官员的“标配”不仅是表现在穿衣戴帽上,更表现在如何说话和如何办事上。这也是整个官员体系对个人的“侵蚀”,似乎渐渐把官员变成了“另一种人”。教育学者熊丙奇说过一句话,在目前的体制中,谁“体制化”得彻底,就会成为红人。这已经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成为一种基本的“成才”规律。而从相亲的副乡长戴彬的表现来看,他无疑是个体制化得很彻底的人了。基层干部形象本不在穿着,而在是否有能力和廉洁我们时常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倡导“官员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倡导“为官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但是这些与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头真没有多大关系。基层干部的形象又何曾真的在穿着上,如果为老百姓办实事,如果在待人接物上不摆官架子、不开口闭口都是官腔,不受贿行贿、做违法的事,那么老百姓谁管他穿什么呢?(本文有删节)
道德不过是私利的遮羞布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道即自然,《南华经》有云:‘道者,天地之所由也,天地行于万物者,道也。’道即是自然。 “上古之时,天地初辟,女娲造人。此时人类灵觉方成,知识未开,浑浑噩噩,与万物无异,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眠,无思虑,无远见,无寻求,生老病死,完结一生。《易-乾凿度》中曾有云:‘方上古之时,群物无殊’,便是此意。《路史》中亦言:‘太古之民,与物相友。人无骄物之心,而物亦无伤人之意。此时人类与万物混同,无人、物之分,无族类之别,皆为自然一体——此为道也。” 古时文字稀少,故此往往一字兼有相近之数种含义。后世为免混淆,于是另创同音之字以分之。所以同音之字,含义往往有暗合之处,不可不知。所谓‘德’者,即是‘得’也。 “女娲造人后,伏羲下世教化万民,人类尊其为皇。时日推移,人类灵觉长成,知识既开,则知‘我人类也,彼物也,彼非我族类也’,则有彼此之念,则有物我之观。则知索求,知侵夺,知占据,知积蓄,食物非仅为果腹充饥,亦要求甘肥可口;住所非仅为遮蔽风雨,亦要求富丽堂皇;衣服为仅为掩盖身体,亦要求华美精致——凡此种种,皆自万物索取而来,此为‘得’也,即是‘德’。” “得失相对,有得则必有失。人类所得,即是万物所失。人类所得愈多,则万物所失愈多。得者,利益也。” “世人常说功德二字——何谓功德?女娲造人,是谓大功德,但于人则有德,于物何德?于妖何德?” “后羿射猛兽长蛇,是故称之为有大功德。何谓功?功者,工也,意指所得成就并非是侥幸所致,乃辛勤劳苦而得;德者,得也,利益也,何谓功德,即付出劳动得到想要的利益也。 “利益之中,何谓最上?便是生存。性命若在,万事可期;性命若失,万事休矣,是故生存便是最大之利益。《易经》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南华经》有云:‘物得其生谓之德’。《韩非子》亦有云:‘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者也’。生乃无上之利益,所以是天地之大德。” “彼时人类以渔猎为生,不事农耕。则人之生,便是鸟兽鱼虫之死;人之大得,便是万物之大失。所谓‘失道而后德’,便是言人自万物自然中脱离,弃道入德也。” “后羿杀猛兽长蛇,人类自此免除性命之忧,故此有大得,是故后羿有大功德。有大功德,便有大侵掠,猛兽长蛇因后羿而丧命,便是大失。轩辕黄帝诛杀无数神妖,为人类争来生存空间,自古到今,无人可比,现今人皆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因为他对人类有不世之功,无上之德。” 仁者,二人也,意即利己利彼,与德相背,德乃是利己伤人。《孟子》云‘仁者爱人’,即是此意。” “人以渔猎为生,索取无度。然万物终究亦是有限,人之族群渐渐繁衍,人口渐渐滋长,则仅恃渔猎不足为生,乃至互相攻伐,同类相食,亦不为罪。” “古时食物匮乏,族群并立,故此多有相互攻伐,彼此食人者。食人乃是为求自己生存而伤他人性命,乃德也。” “伏羲退位,神农氏继位为人皇,教授万民农耕之术。自尧舜时,农耕普及天下,粮食丰足,人类无需渔猎或食人即可为生,此即弃德而从仁,是谓之‘失德而后仁’。” 《礼记》有云:‘义者,宜也’;《周礼》亦言:‘今时所谓义为宜’。义即是宜,乃恰如其分,上下相安之意也。” “农耕既广,粮食充足,则人类繁衍日多,遍及天下。人口既多,则事务繁杂,则成所谓社会,则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妻,有长幼,有君臣,皆须有规矩。《礼记》云:‘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即是此谓也。” “此即‘失仁而后义’之意也。” “人口滋长,族群繁衍,各人之义,未必尽同,纷纷扰扰,不能划一,于是有圣贤周公,为天下人制礼。《韩非子》曾言:‘礼者,义之文也’。义乃礼之内容,礼是义之表现;义乃自觉恪守,礼近强制遵从——所谓‘出于礼,入于刑’,若不守礼,则有触犯刑律之忧。礼乃义之规范,义之统一,义之强制也。” 此即‘失义而后礼’之意也。 道德经中,仅此寥寥四句,古往今来数千年渊源流变尽在其中,老君果然不愧是太上圣人、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