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乐寿李保坤 庆云乐寿李保坤
书法爱好者,喜欢创作诗词歌赋。
关注数: 271 粉丝数: 502 发帖数: 28,334 关注贴吧数: 7
【中国旅游】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三百园 三百园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是一座宋代的建筑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是一座宋代的建筑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原主人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陈舜俞,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他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意思是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他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这座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因旅游开放我们赋予他新的含义,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扬眉吐气】八月十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彼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首相铃木表示对公告不予理会,期望通过苏联的斡旋,谋求在对日本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 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各投下了1颗原子弹,引起日本国内巨大恐慌。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苏百万大军迅速攻入中国东北。中国军队亦向日军发起全面反攻。 8月14日上午,日本最高首脑在日本皇宫防空室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无条件投降的诏书问题。日本天皇裕仁考虑国内外形势和“彼我双方的国力战力”,表示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或是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决定发出停战诏书。同日,日本天皇发布了由国务大臣副署的《停战诏书》。 15日晨7时,中、苏、美、英4国在各首都同时宣布日本投降。蒋介石并为此发表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指出“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又一次得到证明;并主张人民“不念旧恶”,不要对日本人民进行报复。 中国抗战8年,军队、平民伤亡21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亿美元。
【重要纪念】先人殉国留青史 后人树碑祭英灵 先人殉国留青史 后人树碑祭英灵 时间:2015-04-16 09:13:55 来源:怀来广电传媒网 新闻视频:2015年4月15日怀来新闻近日,土木之变殉职大臣王佐(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前王村人)、鲍辉的60多名后人来到位于土木镇土木村的显忠祠祭祖树碑,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方式缅怀先人,表达哀思。县委宣传部、土木镇有关负责人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惨烈的战斗中,66位文武大臣和50万将士为国殉职。为祭奠他们,明代宗于明朝景泰元年(即1450年)在土木堡也就是现在的土木镇修建了显忠祠。先人殉国留青史、后人树碑祭英灵,祭祖树碑仪式上,两位殉职大臣的后人们讲述了先祖们的生平,回顾了他们精忠报国、战死疆场英雄壮举。在为殉国纪念碑揭幕后,后人们用鞠躬行礼的方式表达了对先祖们的哀思。仪式结束后,大家缓步走进显忠祠瞻仰,共同缅怀先祖,追忆那段沉痛而遥远的历史。 采访 :土木之变殉国大臣王佐后人何鸿志对于这次祭祖和立碑活动是我把它发起和组织起来的,这件事我觉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于王氏祖来说,七八个村的族人一块来祭祖这是空前的非常难得的一个好机会,这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宣扬都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终身难忘的一件事,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土木之变的殉国臣的后裔都要来显忠祠看一看,转一转,纪念我们的祖先,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一直以来土木镇、土木村都十分重视显忠祠的文物保护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显忠祠于2010被张家口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命名为“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在这些后人们看来,保护好显忠祠不仅是保护了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对先祖们力敌外侵,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采访:土木之变殉国大臣鲍辉后人鲍世行土木堡事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很重大的事件,有一点就可以说明,就是北京的中华世纪坛有一个青铜的甬道上就镌刻着土木堡事件的名牌,这点可见它的意味的重要,第二个就是说土木堡事变目前仅存的文物建筑就是这么一个了,就是这个显忠祠,所以显忠祠我觉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文物建筑,事件在中国又是这么重大的一个事件,我觉的在爱国主义教育或者是国防教育上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载体,所以我觉得应该呢我们省里边,市里边,组织力量或者有文物部门牵头,向国家文物局来申报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我看来以后觉得这个建筑已经倾斜的很厉害了,向前倾斜,而且有很多很大的裂纹,墙上的裂的很厉害,我觉得应该进行抢救性的维修工作,这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庆云历史】“九河故迹”与大禹庆云治水 薛宁廷《九河故迹》 与大禹庆云治水 作者:李保坤 《九河古迹》七言律诗: 清代学者薛宁廷① 鬲水碧吞千古月②,盘河清漾万年风③。 东连碣石④荒堤⑤在,指点沙痕忆禹功⑥。 《乐陵县志》载录 ①、【作者简介】:薛宁廷(1718—1772),字退思,号补山,又号洛间山人,陕西雒南人。乾隆十六年随父谪居山东乐陵。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因事罢职,后主讲山东众书院。著有《洛间山人诗钞》十二卷,发现的最早刻本有嘉庆十五年乐陵王所擢刻本。 ②、“鬲水”,即鬲津河,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即今漳卫新河。为古“九河”之一,大禹曾在此治水。发源于太行山,经无棣碣石山之右侧入海。鬲津河入海口古称大沽河,今叫大口河。是古代北方重要口岸。鬲津河原为古黄河故道。是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三条入海河道之一,而该河道常为干流。现在它则是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旧称有:明清称做“老黄河”,建国初称“四女寺减河”。 《清史稿卷六一· 志第三六》:“乐陵疲,难。府西北九十里。西北:鬲津河,自直隶、宁津入,错南皮复入,入盐山。” “海丰(按今无棣县)……海,东北百五十里,为大沽河口,与直隶盐山接。有巡司。鬲津河径马谷山入,又东南,月河口。” ③、“盘河”,即钩盘河,古禹疏“九河”之一。今流经无棣、沾化段称为“秦口河”,引入海口处有古迹“秦皇台”而得名,庆云县、阳信县以上名钩盘河。钩盘河也曾从马谷山入海,胡渭贡锥指》曰:“《县志》云:‘钩盘河北派径县西北三十里,又东北经马谷山前入海。’”但后来改道,据《清一统志》云:“钩盘河自乐陵县东南临邑县西南,分为二,一由德平、商河之间,东流迳阳信、沾化、刘家道口入海,下由德平县,西北流迳乐陵、海丰(按今无棣县)、沾化,至久山镇入海。” ④、“东连碣石”与③《清史稿》“鬲津河径马谷山入(海)”意思相同。鬲津河从乐陵东流至无棣碣石入海。今无棣碣石是古称,唐宋以后也叫“马谷山”,但是古学者的诗文中仍喜欢使用“碣石”古名。例如元末明初学者宋濂《治河议》云:“故神禹导河,……为九河,趋碣石入于勃海.”明代李攀龙《葛丈山房》:“倚窗河势钩盘出,拂槛秋阴碣石来。”《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地坼黄河趋碣石,天回紫塞抱长安。”等等,都用无棣马谷山的古名“碣石”。2001年9月15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马谷山正式复名“碣石山”。 ⑤、“荒堤”,指黄河古堤。据《庆云县志》记载“在县西南四十里,绵亘数郡,东至海滨。或日神禹古堤,或曰齐长城。”清代《乐陵县志》称之为“金堤”; 无棣旧志称为“古防河堤”;《盐山县志》叫做“齐堤”,“古堤烟柳”是盐山八景之一;邢台、清河、临西、临邑等县则有“鲧堤”之说,《太平寰宇记》记载:“鲧堤,在县(清河县城)西三十里,自宗城县界来,是鲧治水时筑。”。但不少人认为是“禹迹”,即大禹治水时所筑。而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做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而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明朝万历吏部尚书杨巍在其《桃花岭诗序》中云:“余家(海丰,今无棣)县城北一里许有土岭高可丈余。余昔赴关陕,此岭延袤至魏境之南始尽,秦汉以来障九河之水者。”今乐陵、庆云、无棣、盐山一带仍能见到这些故地遗迹,地名也有许多与古堤有关,如乐陵县有堤口村、堤口吴、堤南村;庆云县有堤南刘村、堤南村;无棣县的堤口崔家、堤南宋家、堤头姚家、桃花岭等;海兴县的赵堤头、孙堤头;盐山县有何堤口、李长堤、柳长堤等。元初著名诗人萨都剌(1272-1355年?)《登古河堤》诗云:“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 ⑥、“指点沙痕忆禹功”。沙痕,指九河故迹,被认为是禹迹所至之地,传说大禹治水,随山浚川,疏九河、别九州,任土作贡。帝锡禹玄圭,告厥成功。作者面对禹迹所至之地,自然就追忆大禹的不朽功绩。 作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他认为鬲津河、钩盘河属于“禹疏九河”,其入海口的标识之山就是碣石山,即今山东无棣碣石。
【历史传奇】金蟾的传说 金蟾的传说:古代有吕洞宾弟子刘海修道,他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奇之,称其为招财蟾。” 金蟾虽有外表的残缺,却有内心的华丽。其丰盈的体态,强劲的繁殖能力,长寿的生命赋予了它美好的祝福,多彩的中国文化造就了金蟾的意境悠悠,使佩戴者感受着翡翠的祝福,体验着金蟾的瑞兽风采。其寓意可以分为: 1、兽瑞钱润寓意财源滚滚、生意兴隆。 2、繁殖能力强寓意多子多福、子孙满堂。 3、蟾谐音"缠",寓意腰缠万贯、家肥地阔。 4、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5、连年丰收、吉祥如意。 6、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7、蟾宫折桂寓意金榜题名、位居榜首。 8、避邪、护佑家园。 什么人适合请购金蟾: 1、生意人 可将蟾蜍摆放在收银台、或是摆放在商铺,这样可以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而来。 2、企业老总 可将蟾蜍放在员工办公场所的正西方位,这样不仅可以化解职场纷争,增加团队精神,同时还能够引财气助公司业绩上升,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受益。 3、办公室职员 可将蟾开光的三足金蟾蜍摆放在家中,或是摆放在办公室,这样不仅可以镇宅辟邪化煞,破解小人的干扰,化解同事间的忌恨,可将蟾蜍放在办公桌的左上角青龙位上。 4、寻常百姓 在家中安放开光的三足金蟾,寓意聚集财富、财运滚滚、大富大贵,而且还能化煞、辟邪、除小人。 金蟾摆放方法 1.嘴含钱,其摆放时,要头向匍内,公司内或住宅内,不宜向匍门、公司门、屋门,否则所吐之钱皆吐出屋外,不能催旺财气; 2.对于嘴不含钱的金蟾,则相反,头要朝向匍门、公司门、屋门,为吸财入库,注意头朝向门外时不能正对着大门,应该稍微侧一点,以免犯着门神。 金蟾摆放时间和方位 凡开光的金蟾都注重第一次的摆放使用时间。取早上七点之九点间的精华,此时辰为一天中最有利的一个阶段,又俗为龙抬头的时辰。吉祥物经过特殊处理,则利于选在一个良时使用,特此建议大家在“辰时”完善自己的吉祥物配挂及摆放。金蟾佩戴或者摆放时要怀虔诚的态度,沐面洗手,将摆放的台面清洗干净,同时心里默念需要祈求的愿望,即可佩戴及摆放。 金蟾在含钱摆放方向朝内、不含钱的朝外,最好根据主人的八字五行找出其财位,并且将金蟾摆放在财位,则效果最佳!
【文化宝地】庆云美丽的传说 庆云县金山寺的传说咸丰四年《庆云县志》庆云疆界图,图中的马颊河中间的土岛既是古海岛金山寺。 千年古刹耀福地 唐僧故里话今昔——海岛金山寺传说原海岛金山寺,位于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面积广大,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唐宋时期,境内河道经过疏浚,庆云境内北面的鬲津河与京杭运河贯通,水路运输非常便利,更加促进了商业发展。海岛金山寺与三河有缘(鬲津、胡苏、马颊)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农民打场晒粮所用三股杈的形状。这里商船云集,三股河水到庆云旧城处合为一股入海。这个非常大的镇店得名汾水镇(今庆云镇汾水王村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北方商贸重镇及原盐南运的重要通道,古有“日进斗金”之说。通衢古道,车尘如流,岸边食肆,酒旗飘飘,汾水镇热闹非凡。 镇内的海岛金山寺四面环水,位于古马颊河水的一座孤岛之上,占地几千亩,建筑宏伟,面积广大,僧侣众多,游人香客络绎不绝,与庆云八景之一的“月沽春涨”相望。《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明代,寺院被毁。现今墟址瓦砾山积,土中杂有古时陶片,方圆百亩仍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庆云八景之一的“月沽春涨” 有关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国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据民国三年编纂的《庆云县志》记述,隋代新科状元陈光蕊携妻殷满棠到无棣县(现在的无棣故城,位于庆云于家店村北)上任,途经庆云县志门刘村,乘船渡河,水贼刘洪见殷满棠长得妩媚动人,顿时起了歹心。当船行到河中深处时,趁陈光蕊不备,将他推入河中。陈光蕊不习水性,溺水身亡;水贼刘洪强行霸占了殷满棠。当时,殷满棠已有身孕,只好忍辱偷生。孩子生下后,水贼刘洪又要加害;为防不测,殷满棠将写有孩子身世的布条缝在孩子胸襟上,然后把孩子藏入木匣中,偷偷放入河中。木匣顺水漂流到海岛金山寺河段时,被寺里的僧侣发现救起。之后不久,殷满棠自尽身亡。法明长老将孩子托付给附近的康家村(该村原在庆云镇陶家村西北角,现已不存)一梁氏乳养,稍长后回寺院,人称海流和尚——这就是后来的唐僧。古海岛金山寺位置图 这一神奇故事,被民间艺人编成戏曲“倒听门”《殷满棠诉苦》或评书段子,流传至今。隋朝对佛教非常推崇,出家入佛门也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玄奘在金山寺长到13岁,正赶上隋朝在洛阳考选和尚,由于他的特殊经历,被破格录取。从此,玄奘离开了庆云海岛金山寺,开始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因玄奘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经典著作,被赐号三藏法师,人称“唐三藏”。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西行天竺(印度)取经,历时17年,为传播佛教文化和对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64年,玄奘在陕西省宜君县玉华寺圆寂。为重现古老的庆云海岛金山寺这一名寺胜景,从2003年开始,由世界十大法师之一静空大法师的得意弟子、杭州东天目山齐淑萍居士筹巨资恢复重建。新建的海岛金山寺位于县城以北、北环路南侧,占地300多亩。
【书法对联】书法常用对联(五字) 书法常用对联(五字) 伴我书千卷;可人花一帘 笔端通造化;意表画云霞 笔力千军阵;词源万马兵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读书清磬外;春雨暮钟时 多勉日新志;能为岁寒枝 风助飞雪舞;诗伴落梅吟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鼓琴仙度曲;种杏客传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花月联知己;诗书结静缘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慧眼观天下;妙笔写春秋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云霞 静与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兰香满素室;月色映书窗 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 聊收静者趣;且读古人书 落笔撼五岳;成诗凌九州 门前桂花落;阁中笔墨香 琴焦无俗韵;松古有劲风 山岳起翰墨;江海焕文章 诗书得古趣;风月畅真情 书林含馥郁;艺海贮英华 书香透梅蕊;竹韵偕春风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文心清若水;诗胆大如天 花月联知己;诗书结静缘 云来画檐宿;龙向墨池归 诗书得古趣;风月畅真情 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云 风助飞雪舞;诗伴落梅吟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吟雪诗情热;画松翠笔娇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山岳起翰墨;江海焕文章 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长 把酒知今是;观己悟昨非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笔力千军阵;词源万马兵 文章千古事;花月一帘春 细雨闲开卷;微风独弄琴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 性癖耽佳句;心清闻妙香 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 吟雪诗情热;画松翠笔娇 友古今善士;读中外奇书 雨过琴声润;风来翰墨香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欲知中外事;须读古今书 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 云来画檐宿;龙向墨池归 著书惊日短;看剑引杯长 纵谈中外声;洞澈古今情 坐对贤人酒;喜和智者诗
【五福宝地】历代名人与庆云 庆云知县李兴祖和大明湖作者:李保坤 李兴祖 (1646--1706),字广宁,奉天铁岭县 (今辽宁省铁岭市)人,出生于顺治三年农历七月,卒于康熙四十五年农历六月,汉军旗人。康熙十三年任庆云知县,并先后担任沂、郯、海、赣同知,河间知府。康熙三十一至三十四年 (1692—1695)任山东盐运使。修 《庆云县志》、 《深慎堂诗集》若干卷,编纂 《灵岩志》,因其是五公山人王余佑的门生, 《五公山人集》即由其搜集、抄录、刊刻行世的。 情系庆云 李兴祖任庆云县知县时,勤政为民,他常常深入田间,体察民情。为了庆云的事业有承,第三次修 《庆云县志》。此志康熙十九年出版,李兴祖作 《序》,非常值得庆幸的是这套县志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共计十二卷260页,并已做成电子版,而且可做线装原底版书籍。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院,为后人了解明清时代的庆云的全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李兴祖对庆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庆云留下了几十首诗词。如 《天宫寺》“寻幽何处好,缓步到天宫。古木神鸦老,迥廊落日红,谈经趺片石,飞锡自高嵩。馨磬时闻响,悠然万虚空。” 天宫寺位于旧庆云县西南,建于唐太和中期,太和皇帝为该寺赐额。金末毁于战乱,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后重修。李兴祖遂做 《寄题临津二首》 “齐北燕南镇要冲,名城无棣旧称雄。地传赐履开周治,迹剩疏河念禹功。龙卧云连冈口翠,蜃兴日荡海门红,凭高帝座通呼吸,祗逊如椽赋笔工”。卧龙岗风景如画,而自古庆云是要地,李兴祖连同无棣古城 (今庆云县庆云镇于店村一带)的海市蜃楼在一并写出,为世人展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李兴祖还喜欢交朋友,他在庆云交友甚多。庆云人金华副将陈喜之子陈士雅,庆云邓公遴、庆云刘元宰等,均与李兴祖为诗友。 重修大明湖 李兴祖因做官政绩突出,学识渊博,遂官升至山东盐运使。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购买济南当地乡绅艾氏的地产,重新修整大明湖。李兴祖聘请能工巧匠为大明湖设计修造,其规模宏大已超出始建的北魏及历代。其中一个坐北朝南的亭子,匾额书 “古历亭”。竣工后,又在亭西偏南,筑土垒石,建轩宇三间,题匾 “蔚蓝轩”。 康熙三十二年 (1693),蒲松龄应山东按察使喻成龙之请,到济南作客,这时李兴祖和喻成龙主持重建的历下亭刚刚竣工。蒲松龄对历下亭的重建深感兴奋,便作《重建古历亭》: “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柳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此诗遥忆盛唐时李邕、杜甫的历下亭盛会,蒲松龄借古喻今,大赞李兴祖为泉城济南所做的千古称颂之盛举,也寄托了他的无限感慨。 蒲松龄还做一篇 《古历亭赋》 :“……乃有营州国士,适司鹾政于齐门,陇右洪支,又继骚宗于湖渚……”。他把“营州国士”比喻成龙, “陇右洪支”则是赞扬李兴祖,因为他们主持了历下亭重建,大明湖历下亭又重现了往日辉煌。最后,蒲松龄写道: “于今百年来,再衰再盛,恰逢白雪之宗;焉知千载下,复废复兴,不有青莲之后哉!”在蒲松龄眼中,历下亭的兴废已经成为一代文脉兴旺与否的标志了。 乾隆十三年 (1748),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东游来济南,在游大明湖时,题写了 “历下亭”匾额,一直沿用至今。 发表于:德州新闻网 时间:2012-09-28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