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ebruce turebruce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2 发帖数: 5,213 关注贴吧数: 11
2012年的辩论,终于结束了。。 终于,在2012年的平安夜,这一年的征战划上了句号。 可是,这并不是完结。。。 文推把决赛推到下学期的想法实在是不可理喻,而且,我开始怀疑,他们到时候还能不能记得还有这回事,还有这样一个比赛没有结尾。 不过,我还是可以理解,四个上场队员同意把比赛推迟的想法的。毕竟,这一年,时间以过了太久。 从没有在12月下旬还要准备比赛的时候,这一次算是开了个先例。每年的新生赛决赛都在12月中旬就已结束,更确切的说,考四六级之前肯定结束了的。 所以才有09年,考完四级后,我们十个人拿着奖状在学院门前照的那张照片。 是的,考完四级,记忆犹新。。。 10年的比赛结束的更早些,应该,还没有到12月吧。。。 11年,就更早了。。。小组没有出线,当然结束的也格外早。。。只不过,还有联赛,和“纯哥杯” 说实话,每年结束时总会有人说:“习惯了每天晚上9点的讨论”这样的话 今年,不会了吧。。。毕竟,我们走的足够远,时间也花的足够多。。。说实话,即便是我,也有了疲倦的感觉。 所以,我很能理解他们四个人做出的这个决定,毕竟,很累了。。。 所以,就这样吧。。。我们只是把进大活的的时间退出了几个月而已,而且,明年的校赛,我们还是要争取再进一次的。
德国科学家称虫洞可打开或实现星际旅行(图) 虫洞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和科幻迷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种一种神奇的时空通道,你从虫洞的这一端进入,当你从另一端出来时,你可能已经身处冥王星,甚至远在数百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仙女座大星系(M31)距离银河系约260万光年,和银河系以及周围其它几个伴星系共同组成一个星系群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虫洞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和科幻迷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种一种神奇的时空通道,你从虫洞的这一端进入,当你从另一端出来时,你可能已经身处冥王星,甚至远在数百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 当然,毫不奇怪的,至今还没有任何人曾经真正制造出这样一个虫洞设备,甚至连接近造出的进展都没有。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虫洞极不稳定,即使是在论文中,科学家们也已经注意到它们有着会在一瞬间关闭的强烈趋势,除非有某种具有负能量的特殊“物质”才能让其保持开放,但这种物质本身是否存在仍然存有很大的疑问。 再现曙光   但是现在这一切似乎都将出现改变。一个由德国和希腊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小组最近证明,制造出一个虫洞或许并不需要用到任何这种奇异的负能量物质。来自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波柯哈德·克莱豪斯(Burkhard Kleihaus)表示:“你甚至连具有正能量的常规物质都不需要。虫洞不需要任何东西就可保持开放。”   这项发现开启了一项潜在的可能性,那就是我们或许将来有朝一日会在太空中找到一个虫洞。宇宙中那些远比我们先进的技术文明或许早已开始利用虫洞这种星际地铁系统往返于广袤的宇宙空间。甚至最终我们自己也将可以利用这种虫洞交通系统作为我们通往其它宇宙的通道。   虫洞的概念最早出现还要追溯到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在这一理论中,爱因斯坦指出引力是一种假象,它的本质是由于能量引起的时空弯曲,最常见的这一现象就是由大质量的恒星和星系导致的。就在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他的论文后不久,奥地利物理学家德维希弗·弗拉姆(Ludwig Flamm)便发现这一理论将可以导出某种穿越时空的“通道”。   但对虫洞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的还是爱因斯坦本人,他和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内森·罗森(Nathan Rosen)一起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在1935年,他们提出了一种连接两个黑洞的时空通道的概念,即所谓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但是要想穿越这条时空隧道,就必须要求这条隧道两端的黑洞是某一特定的类型。传统定义中的黑洞具有极强的引力效应,物质一旦在其作用下穿越一道所谓“视界”的终极界限便将万劫不复,永远无法逃离。而在爱因斯坦和罗森的理论中,物质将可以穿过这条通道的两端。   爱因斯坦和罗森构建他们的这一理论似乎仅仅是出于一种好奇心,那就是:虫洞通向的目的地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虫洞能带我们去往的目的地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某一空间区域,在那个宇宙中或许有着它们自己的星系,恒星和行星。当然对于今天的科学界来说这样的假设是非常合理而自然的,但是在爱因斯坦和罗森生活的年代,这种想法几乎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幸运的是,在广义相对论中还允许出现另一种类的虫洞。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证明有可能将我们这一宇宙中的两处不同区域连接起来,并以此实现高速的星际旅行。他在这里正式采用了“虫洞”这一吸引人眼球的名字,而他本人对于黑洞的命名也曾做出贡献。但是他的这一虫洞版本同爱因斯坦-罗森的版本都具有同样的缺陷,那就是它们非常不稳定。即便是让一颗光子进入其内部都将立即引起黑洞视界的形成并导致虫洞关闭。   
研究人员获得首个单分子“电荷分布”图 该科研组的第一项电荷分布测量结果与理论完全相符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苏黎世研究人员已经展示了首批单个分子里的“电荷分布”图片,它们显示了小范围内的电子翩翩起舞的画面。   以前研究人员曾测量过单个原子上的电荷,但是捕捉一个复杂分子里的电子翩翩起舞的画面显然更加困难。这种开创性测量方法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系列“电荷转移”过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它是由苏黎世IBM研究所对极小的原子和分子进行研究得出的。该科研组还测量了单个原子的电荷,并获得第一张单分子图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项新成果是这两项观察结果的结合体。 然而这项最新研究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开尔文探针显微镜。这种显微镜与2009年获得第一张分子图的原子力显微镜不同。因为前者需要一个直径只有十亿分之一米的小棒,而且它的尖端只有一个小分子。这根棒或称悬臂在对一个更大的X形状的分子——酞菁的表面进行扫描时,它的电压很小。当带电的尖端遇到酞菁里的电荷时,这个悬臂将会开始以特定方式摇摆,准确显示出分子所在的位置。通过直接给分子施加电压,可以促使酞菁中心的两个氢原子互换位置,电子重新排列到与之前相反的“X”臂上。借助该科研组的技术,他们可以观测电荷分布发生的此类变化。 这种方法与更多已经确立的技术结合后,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纳米世界,纳米技术不仅正在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而且对未来应用有好处。这项研究的第一论文作者法比安-莫恩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单个分子级别研究原子和分子的个别化学键形成时,它们表面的电荷是如何重新分布的。这是我们探寻建造原子和分子级别的装置的基础。”(秋凌)
科学家制造反物质原子有望解决反重力问题(图) 实验室现在已经有能力制造出反物质粒子,但是要将它们和常规物质隔绝开来以防消失非常困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根据一份最新报告,有关和常规物质对应的“反物质”是否会施加“反引力”的疑问或许即将被科学家们解开。  常规物质会对整个宇宙中的其它物质产生引力,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不清楚反物质是否会相应地产生“反引力”。近日一个科学家小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称他们已经成功制备稳定存在的电子-正电子对。正电子是带正电的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由这种粒子对构成的射束将最终帮助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  向上坠落  对于物理学中定义的每一个粒子,它们都拥有相应的反粒子,在科学家已经测量过的任何方面,两者都是相同的,除了一点:它们拥有相反的电荷。根据现有理论,在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是等量产生的。当两者相遇时就会发生湮灭反应,彻底消失。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物质和反物质两者是等量的并且会相互湮灭,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由物质构成的宇宙,甚至由物质构成的“我们”又是怎么存在的?  区分出反物质的一条重要性质可能就是其引力行为特性。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反物质会被常规物质所吸引。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反物质可能会产生“反引力”,它们会向上落下!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没有在它最初诞生的那一刻就立即被湮灭反应彻底消灭。它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宇宙会加速膨胀。  但是这一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可以验证它的手段。不过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正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他们正逐渐接近一劳永逸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终目标。  他们宣布已经成功制造出电子-正电子对,它们两者可以稳定态相互绕转,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子偶素”。  科学家们不断向这个脆弱的粒子对注入能量,维持一种被称作“里德伯状态”的平衡形式,从而阻止物质和反物质粒子的接触。就像是车道那样,粒子可以在不同轨道中相互绕转,只要它们能够获得额外的能量输入即可。在里德伯状态中,两个粒子获得更高的能量维持相对分离的轨道,从而可以实现让该粒子对稳定存在相对较长时间的目标:30亿分之一秒。  现在科学小组正计划进一步改进他们的方法,让这一粒子对的稳定存在时间延长至数千分之一秒,从而能够制备一束原子流,看看它究竟会向哪个方向“落下”。(晨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