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ebruce turebruce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2 发帖数: 5,213 关注贴吧数: 11
丰田造世界首辆意志控制变速自行车(图) 丰田普瑞斯项目的Parlee PXP自行车拥有由意志控制的变速箱,它会对大脑提供的暗示作出响应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3日消息,科学家最近揭开了世界首辆用意志控制速度的自行车。丰田普瑞斯项目的Parlee PXP自行车拥有由意志控制的变速箱,它会对大脑的指令作出响应。专家认为,通过一些练习,每个人都可熟练掌握控制这种自行车的方法。   人机接口界面专家Deeplocal制作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头盔,它通过无线技术把脑电波传输给一个微控装置。这种“神经元头盔”利用电极接收车手的神经-电活动(即意念),并把接收到的信号发送给一个安装在车座下的电子齿轮拨叉。Deeplocal的创意工程师帕特里克-米勒说:“该系统是用现成的脑波读取器和软件制成,可以读取大脑发出的信号。”   他说:“车手需要稍作练习,但是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可以利用意念改变车速的阶段。我们有一些特殊软件可以帮助人们练习操作方法,当你想‘加速’时,头盔将会读取到这些信息。不管车手想加速还是减速,头盔都能接收到这些信号,并把它们传输给微控装置。此刻这种概念车还只处于试验阶段,不过一旦你掌握了控制方法,你就能做很多事情,例如在旅行过程中根据速度或远近改变传动装置。”   这款自行车是由丰田汽车、萨奇广告公司和Parlee Cycles公司联合制造,车体的大部分都由碳化纤维制成,这是为了适应空气动力学,并把所有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该车的所有制动导线都安装在车体内部,刹车安装在前叉里,车手的背部佩戴一个小上网本,负责操控脑波读取器。   米勒说:“以后我们将会对其进行大批量生产,但是此刻它还只是一辆原型车。作为车手的我仍习惯利用手动操控,两种操作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关于这款概念车,我没有什么长期计划,只想骑着它到处转转,做些很酷的事情。我们希望回答以下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和技术。我们从货架上取下一些零件,然后制成我们想要的东西。这需要反复试验,我们正设法用它制作一些东西。”(秋凌)
水动力喷气飞行背包问世:可送使用者上10米高空 这款重9公斤的喷气飞行背包的动力足以把使用者推到30英尺(9.14米)高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多年以来,只有富有而著名或者非常富有的詹姆士-邦德迷们才能用上水动力喷气飞行背包。但是由于有了一款用海水推动使用者的装置,利用喷气飞行背包在水面行走的梦想很快就能变成现实。价值6万英镑(9.45万美元)的水上飞行器Jetlev利用喷气流技术,通过一根巨大的软管吸取海水,然后再从背包里喷射出去,把使用者推到30英尺(9.14米)高空。   虽然使用Jetlev喷气飞行背包每天高达150英镑(236.15美元)租金对很多人来说仍太昂贵,但是这种相对较低的价格,至少能让喷气飞行背包技术普及开来,不只局限于特别富有的人。Jetlev训练师迪安-奥马雷说:“这款飞行背包其实相当轻,大约只有9公斤,因此它不需要多大压力就能让你腾空飞上天。Jetlev喷气飞行背包成功的关键是它需要摆脱背包里的设备的所有重量。”   水动力喷气飞行背包Jetlev R200有一条安全带,用它能把使用者固定在飞行背包里,并有两个可用来操纵和保持飞行器稳定的手柄、一个控制速度的节流阀和两个水流喷射器。由于每天的租金只有150英镑(236.15美元),因此可以用它训练飞行者、体验水上喷气飞行、最终进行“8”字形翻转或进行低空飞行,以便在水面上行走,甚至是不用手持的飞行。目前可以租到这种设备的地方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内华达州、夏威夷和佛罗里达,以及德国和新加坡。(孝文)
德日科学家研制逼真面具机器人会说话 蔵立隆明博士与面具机器人面对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日本和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的工程师研制出面具机器人,名为“Mask-bot”。这张机器脸逼真度极高,能够活动眼皮、皱眉和说话。发明家表示这是他们在研究人机关系方面取得的又一个成果。随着Mask-bot的问世,科学家朝着研制《机械公敌》中类人机器人的梦想又往前迈进一步。 这种逼真度依靠面具后面的一台投影机实现,将人脸影像投射到面部后面,形成可以从一侧看到的面部特征。研究小组负责人戈登-程教授预测称:“Mask-bot将在未来影响我们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方式。”这款机器人具备语言能力,在听到“彩虹”时会回答说:“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雨滴时,雨滴好似棱镜一样折射阳光,形成彩虹。”   目前,Mask-bot还无法理解太多口头语言的含义。这款机器人采用固定程序序列,能够根据听到的话做出相应的反应。Mask-bot的脸源于沃尔特-迪斯尼率先研发的电影技术。研究员蔵立隆明博士表示:“他是一个先驱,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幽灵鬼屋》中,他便将演员的影像投射到半身像上。”   迪斯尼采用的是从前方投射影像,Mask-bot的打造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以确保面对面的交流做到天衣无缝。Mask-bot亮度极高,能够在白天正常发挥功能,这要感谢一个小型投影机和塑料面具内部的一层夜光漆涂层。蔵立隆明说:“你无需将Mask-bot放在幕布后面。”   不久之后,Mask-bot便可用于视频会议。蔵立隆明说:“通常情况下,与会者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借助于Mask-bot,你可以打造一个逼真度极高的人复制品,坐在会议桌前与你谈话。你可以为女性和男性与会者准备通用面具,或者为每一个人量身打造面具。”目前,慕尼黑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新一代Mask-bot。Mask-bot 2的面具、投影机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将全部安装在一个移动机器人内部。蔵立隆明说:“这些系统将在不久后充当老年人的伙伴,他们的很多时间都一个人度过。”(孝文)
牵引光束!!!! 《星际迷航》牵引波束问世:利用激光移动飞船美国宇航局的一幅图解,展示了火星车如何利用激光“吸取”颗粒,而后将它们移动到轨道中的航天器 新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美国宇航局投入10万美元研发具有科幻色彩的牵引波束,利用激光将颗粒从火星车“拖拽”到轨道中的航天器。在经典科幻作品《星际迷航》中,牵引波束用于驱动飞船在太空中行进,捕获飘浮的太空舱和诱捕逃走的敌人。   宇航局研发的牵引波束只能移动体积相当于一个活细胞的物体,大一点就无能为力。宇航局表示这种能力并不是当前的技术无法做到的。首席研究员保罗-斯泰斯利以及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德米特里-波利奥斯和巴里-科勒将研究3种实验性方式,利用激光将颗粒“赶进”一台仪器。这台仪器类似于一台真空吸尘器,后者利用吸力将灰尘吸入袋子。   斯泰斯利表示:“虽然牵引波束是科幻作品的一个主要元素,尤其是《星际迷航》,但激光捕获并不是一种科幻,或者说并不是当前的技术无法做到的。”研究小组采用3种不同的方式,利用激光移动颗粒、单个分子、病毒、核糖核酸和机能齐全的细胞。斯泰斯利说:“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利用牵引波束清理轨道中的碎片。但拖动个头较大的物体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无法做到。一旦研发出这项技术,我们便可利用同样的方式收集样本。”   研究小组计划探索的一种实验性方式是光学漩涡或者说“光学镊子”,利用两个彼此环绕的光束。这种类似环的几何结构用于将颗粒“诱捕”到相互叠加的光束的中央。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证明,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其中一个光束的能量——改变目标颗粒周围空气的温度——他们能够将颗粒移动到这个环的中央。   另一种方式采用“光学螺线管”光束,环绕物体做螺旋运动。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方式能够产生一种力,驱使颗粒朝着与光束源相反的方向移动。研究人员发现这项技术能够在真空内发挥作用。第三种方式采用“贝塞耳光束”,这种激光在中心点周围形成光环,在物体移动轨迹上产生磁场,将其向后推,方向与光束相反。科勒说:“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彻底了解这些方式,希望其中一种方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一项此前从未有人做到的新技术。”(孝文)
新型汽车导航系统可挡风玻璃上显示行进路线 系统将会将导航信息以一条醒目红线的方式投影在路线上方,驾驶员只需跟随其行进即可这套系统能实时收集信息并将其投影到司机前方视野中,这就意味着它还能帮助显示周围有用设施的信息,比如加油站的位置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日消息,多年来,极客们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做出一种能投影在挡风玻璃上的导航系统,这样驾驶起来感觉就会像是坐在一架战斗机的驾驶舱内一般。   事实上,很早就有公司开发出能够将导航系统投影到屏幕上的技术,不过现在有一家公司走的更远——美国“虚拟成真”公司日前推出了一款产品,它能够将信息投影到你前方的现实世界当中。   这套系统会用激光在你的前挡风玻璃上投射出红色的3D线条。这一醒目的红色线条会悬浮在道路上方,你要做的就是跟着它的指示开车就行了。理论上来说,这样一来开车就变得跟火车沿着铁轨行驶那样自然容易了。这套系统会实时监控并构建道路模型,并将相关信息投射到3D实景中去,因此它还可以指示一些重要的目标,如加油站的位置。   这样的投影是全透明的,并且制造商也宣称这是安全的,因为它的投影完全是基于真实世界构建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系统能够将关键性的安全信息投射到你眼前的道路上,它会突出显示在夜色中看不清楚的安全行车标识,从而提高驾驶员行车的安全性。   目前该公司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以便改进这套系统的设计,以便将其内置入汽车和卡车的操作台中。设计者引用了几项美国宇航局曾经进行过的研究,以此证明这样的显示方式将是更加安全的,采用这种技术之后,将比传统的操作台方式更加不容易使人分心。   目前该公司正在考虑这款产品的定价。在现阶段,类似的显示方式仅在一些昂贵的高档轿车中作为备选项目提供。测试显示这项技术是可靠的,不过目前还只能显示红色。不过制造商宣称他们最终将能实现全彩色显示。(晨风)
科学家开发特殊碳纳米材料可制成人造肌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科学家近日发现一种具有大象鼻子中中肌肉般旋转韧性的特殊碳纳米管材料,这一发明有望在未来帮助解决纳米机器人驱动的难题。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智能聚合材料研究院的杰夫·斯宾克斯(Geoff Spinks)教授和同事们在近日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了他们的这项成果。   斯宾克斯教授说:“我们偶然间发现一种材料,当向其施加一定的电压时,会产生旋转运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它的性能特征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类似物,如大象的鼻子,蜥蜴的舌头,甚至细菌的鞭毛。”   大约5年前,美国德州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使用碳纳米管(CNTs)制造所谓的“导电性智能纺织物”。碳纳米管是一种碳原子构成的中空管状物。斯宾克斯说:“他们试图研制一种多功能纺织物,这种纺织物可以充当电池,充当天线,甚至可以具备防弹功能。”   科学小组成员贾瓦德·弗罗基(Javad Foroughi)当时正在用一小段碳纳米纤维进行实验,他突然发现当这种材料浸没于电解质中时,如果对其施加一个电压,材料会发生旋转。而如果将电压反转,材料的旋转方向也会跟着反转。   自然界中的螺旋形肌肉组织,如章鱼的触手,内部都拥有一套螺旋形缠绕的纤维组织,它们可以围绕一个位于中央部位不可压缩的轴心进行压缩并以此实现旋转动作。相比之下,这种螺旋形碳纳米纤维的旋转动作则是由于当施加电压场时,材料会吸收更多电解质,因此产生了一种推动力。   尽管也有其它材料显示出类似的特性,但是这种碳纳米管材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旋转效应最明显的一种。这种“碳纳米管纱线”每分钟可以转动600圈,平均每厘米材料的旋转性能要比其它材料高出1000倍。斯宾克斯说:“你所用材料的螺旋线长度越长,旋转的次数也就会越多。”   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他们的论文中,斯宾克斯和他的同事们展示了如何将这种材料制成一种微型毫米级桨叶式搅拌机,可用于进行液体的搅拌混合。除此之外,研究小组还希望这一技术将造福其它微型机械设计。他说:“总的来说,在任何需要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进行机械作业的地方,他都将有用武之地。因为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那么小的马达是很困难的。”他还认为这种技术可以被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中,如用来制作手机的变焦镜头。   但是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技术或许还有更加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发展纳米机器人技术,用于帮助体内给药,去除寄生虫,以及对抗癌症。在现阶段,开发纳米机器人的最大障碍在于如何实现让机器人在人体血液内驱动的问题。斯宾克斯表示这种新型肌肉组织材料将帮助解决这一重要难题:它可以模拟细菌使用其后部鞭毛推进的方式实现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液中的驱动。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相关材料帮助进行复杂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种精密的装置必须被安装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内,其中涉及许多精密脆弱的瓣膜结构。斯宾克斯表示他们小组的长期研究目标是开发一种特殊的“可穿着装置”,来帮助人体运动。他们同时还在开发一种独特的“袖管”,它可以帮助人体运动,或者帮人体按摩。   而对于公众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斯宾克斯教授说:这个问题暂时还未纳入考虑范围。他说:“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就像其它许多化学产品一样,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确定这种材料是否是安全的,或者在何种情况下是安全的。”(晨风)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