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 骑桶者
关注数: 1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524 关注贴吧数: 7
学人轶事————辜鸿铭 (转贴) 中国近现代的自由人文环璋养育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文化人。他们的治学严谨与学术成就都成为我们现在学习的财富。但也许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其中的一瓜半枣,如果想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甚至古代的文化学者们的学术、文章、情感、生活、思想、学识……等等。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进来,各自提供一份对前辈学人的所知所感所想所悟,或述或评或褒或贬,以飨我等嗷嗷待哺的后学。 是以不揣冒昧,先发此帖。以引来者。 作者: 千秋悠客 2005-5-26 18:4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心吧·学人轶事————辜鸿铭 民国初年的文坛,有三个重要的人物。而且这几个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是辜鸿铭,他学贯中西,把中国思想介绍到西方去,像《大学》、《中庸》、《春秋》等中国传统典籍,他把它们翻译成外文,远播欧美,影响极大。一个是严复,重在把西洋学说译介到中国来,最重要的译著就是《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赫胥黎的思想就是这个时候进入中国的。还有一个是既没有留过洋也不懂外文的,但是那个时期却特别流行他的翻译小说。他是通过回国留学生的口述用古文笔法译外国小说的,风靡一时。他就是林纾。人称林琴南的便是。 一直以为梁启超的年龄要比他们大。因为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是先听说有梁启超,然后才听说有辜鸿铭、蔡元培、章太炎等人。而且梁启超读书时尚还没有北京大学呢。后来一看他们的出生年月,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比梁启超大。都算是元老级人物了。看看他们的出生年月。辜鸿铭1857年7月19日生于马来西亚。幼年接受西式教育。1928年4月30日病逝于北京。在清朝时曾为进士,名列严复之次,第二名。1915年9月出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1928年被委任山东大学校长,没到任而死。蔡元培,是1868年1月11日生的。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锐意改革,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被尊为“北京大学之父”。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享年73岁。章太炎,是1869年1月12日生的。从小受乾嘉汉学启蒙教育,成为一个著名学者。后来游学日本,曾作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的老师。1936年6月14日在苏州病逝。享年67岁。而梁启超则比他小了4岁。是1973年2月23日出生的。1895年,年少气盛的梁启超与他的老师一起发动了“公车上书”,22岁就名动京城,23岁创办《时务报》,25岁流亡日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是一个百科全书似的学者。后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1929年1月19日因医疗事故逝世。年仅57岁。可以说他的历史生命远远超越了他的人生历程。是一个很伟大的爱国者,历史学家。也是千秋悠客最佩服的人之一。 作者: 千秋悠客 2005-5-26 19:06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心吧·学人轶事————辜鸿铭 再看严复,应该和辜鸿铭是一个时代的了。他在历史上倒是比梁启超先出现。1854年1月8日,严复诞生。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清光绪六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揭露和批判程朱的“理居气 先”和陆王的“良知良能”。 译《天演》,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但也宣扬了庸俗进化论和“是实非幻者,惟意而已”等唯心主义观点。曾主办《国闻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辜鸿铭作)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作者: 千秋悠客 2005-8-2 22:0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人的精神》(节选。辜鸿铭作)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 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