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局外人 东北局外人
关注数: 103 粉丝数: 84 发帖数: 2,367 关注贴吧数: 6
那年月·那狼 那年月·那狼 1958年,我才三岁多,我们家就来到这个原先没名,曾当过国家副主席的王震起名叫东方红,后来改名叫东林的小山沟。 山沟很原始,荒无人烟,我们家是第一户人家。家,是一个地窨子,家里人有爸爸、妈妈、我和弟弟。我在吉林梅河口出生,弟弟在四川阆中出生。邻居是一个大帐篷,住着几十个叔叔,他们操着南腔北调。 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了与狼和其它动物打交道的生活。一到晚上,狼和那些野兽就不断地骚扰这个由一个地窨子和一个帐篷组成的生活区。 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们一家人围着半旯油桶制成的火炉抵御着严寒。几声狼嚎之后,就听见地窨子那榛条编成的小门有急促、凶狠的抓挠声,我和弟弟紧偎在妈妈的怀里,娘仨颤抖着抱成一团。爸爸很镇静,从枕头底下抽出手枪,照着小门就开了一枪,随之一阵凄厉的狼嚎逐渐远去。帐篷里的叔叔敲着盆、叫喊着赶了过来,地窨子挤进来几个叔叔,说了一会儿话才离去。一个冬天,这样的场景反复经常地出现着,我分不清这是亲历的记忆还是听说的记忆,但这个记忆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却总是活灵活现。 第二年,我们家和帐篷里的叔叔都住进了木刻楞的房子,厚实的木板门足以抵御任何野兽的攻击,家安全多了。林区的人越聚越多,采伐区在不断的扩大,那些狼和野兽似乎并不愿远去。时常听到某个同学掏了狼窝,某个同学养了狼崽,某个叔叔打死了狼。我们上山采野菜,采蘑菇、木耳,拉柴火,下河钓鱼总能听到狼嚎,看到狼的身影。 我十一岁那年,爸爸被关进“牛棚”,学校也停课了,我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山野孩子。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和往常一样早早准备好了爬犁,装好了斧锯。不成想,肚子突然疼了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拉着爬犁走了。到下午两点钟,小伙子们满载而归,我的肚子也不疼了,迫不及待地拽着一个小伙伴,拉着爬犁就出了家门。 山里的冬天黑的早,为了赶在黑天之前下山,我和小伙伴连跑带踮的进了山,手脚麻利的锯断几节风倒木装上了爬犁,在天刚擦黑时下了山。 我们拉着沉重的爬犁往家走着,突然听到身边不远处传来一声狼嚎,我们吓得一激灵,四下张望,发现离我们很近的路边雪堆上有一只半蹲着、作势欲扑的恶狼,月光下恶狼的尾巴扫起一团团雪舞。我的同伴很机灵,从兜里掏出火柴就点着了,喊我赶紧砍桦树皮。我吓慌了,爬犁上就有桦木,我却转着磨磨找不到,同伴急的一根接一根地点着火柴。恶狼大概等得不耐烦了,使劲的吼了一声,项背的毛都乍煞起来。正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了敲盆敲桶的声音和呼喊声。那只恶狼走了,我和同伴都一屁股坐在了雪地上。来的人有同伴的爸爸,还有几个邻居叔叔,我坐着爬犁回到家,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一个劲地说胡话。 几十年过去了,生活早已不像那年月那么难熬,一天不去拉柴火就无隔夜烧柴的日子、过了今天不知明天能吃上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已远离那个有狼的地方,没有了与狼打交道的机会,也听不到狼的故事。对记忆中那狂戾的狼嚎已不再心悸,甚至不明所以地觉得,有狼的日子是一个不错的经历。
唉,我的母校 唉,我的母校 那一年,我五岁,山沟里有了学校。 那一天,我入学了,背着一个花布包跟着妈妈来到学校。 学校是一间草房,黄泥墙,草棚顶。教室里一面墙上,正中贴着一张毛主席像,下方是一块小黑板。十几个树墩散放在教室里,大树墩是课桌,小树墩是凳子。 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个班级,只有六个学生。六个学生中我最小,最大的同学十二岁。 在屯垦戌边的情势下,学生在不断增加,都操着南腔北调,老师也在不断增加,同样是南腔北调。教室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高大了许多,大同学蹦高够不着棚顶了。树墩换成了长条木板,高的是课桌,矮的是凳子。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不断地涌进这所学校,最多时近千人。校园换了新址,山坳里,东西北三排砖瓦平房围了一个大院,那时显得很气派。课桌、椅子都换成了新的,两人一张能放进书包的课桌,两人一把带靠背的长条椅。 这时候,差不多每个学期都增加新老师,我读到八年级时,班主任和几个课任老师都是北京来的,有北京师大的,也有首都师大的。 那个时候的母校大概是鼎盛时期,虽然经历了三年文革停课,我们仍然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我完成了九年学业,恋恋不舍得离开了母校,自此我再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教育。 我经常回母校看看,而她在逐渐萎缩,学生陆续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也逐渐离开了这所学校,离开的人似乎都有一些不舍和无奈。后来学校并校,我的母校只剩一片空空的教室。在离开母校45年后,我再次来到母校的旧址,校园破败了,破败的超出我的想象。 我的母校啊,从建校时六名学生到鼎盛时近千名学生,再到并校,经历了半个世纪。她没有成为名校、老校,但她完成了使命,教化了数千名山里娃,解除了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 我的母校啊,她载入了历史,也铭记在从这里走出去遍及海内外的学子心中。
唉,我的母校 唉,我的母校 那一年,我五岁,山沟里有了学校。 那一天,我入学了,背着一个花布包跟着妈妈来到学校。 学校是一间草房,黄泥墙,草棚顶。教室里一面墙上,正中贴着一张毛主席像,下方是一块小黑板。十几个树墩散放在教室里,大树墩是课桌,小树墩是凳子。 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个班级,只有六个学生。六个学生中我最小,最大的同学十二岁。 在屯垦戌边的情势下,学生在不断增加,都操着南腔北调,老师也在不断增加,同样是南腔北调。教室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高大了许多,大同学蹦高够不着棚顶了。树墩换成了长条木板,高的是课桌,矮的是凳子。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不断地涌进这所学校,最多时近千人。校园换了新址,山坳里,东西北三排砖瓦平房围了一个大院,那时显得很气派。课桌、椅子都换成了新的,两人一张能放进书包的课桌,两人一把带靠背的长条椅。 这时候,差不多每个学期都增加新老师,我读到八年级时,班主任和几个课任老师都是北京来的,有北京师大的,也有首都师大的。 那个时候的母校大概是鼎盛时期,虽然经历了三年文革停课,我们仍然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我完成了九年学业,恋恋不舍得离开了母校,自此我再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教育。 我经常回母校看看,而她在逐渐萎缩,学生陆续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也逐渐离开了这所学校,离开的人似乎都有一些不舍和无奈。后来学校并校,我的母校只剩一片空空的教室。在离开母校45年后,我再次来到母校的旧址,校园破败了,破败的超出我的想象。 我的母校啊,从建校时六名学生到鼎盛时近千名学生,再到并校,经历了半个世纪。她没有成为名校、老校,但她完成了使命,教化了数千名山里娃,解除了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的后顾之忧。 我的母校啊,她载入了历史,也铭记在从这里走出去遍及海内外的学子心中。
瞧这一家子 瞧这一家子 大概是十年前,这个小区搬进来一家人家,操河南口音,老少三代。我上班那些年很忙,无暇关注他们,这几年闲了下来,和他们有了接触。有时便和他们套套近乎,拉拉家常,大体上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他们来的时候很穷,因为和物业的人有亲戚关系,在小区全封闭的自行车棚里搭建了两间小屋住了下来。家里六口人,老两口近七十岁了。十年来,男的一直在打扫小区卫生、运送垃圾,女的在车棚里看车子,照看两个小孩。小两口已四十出头,男的是倒插门的姑爷,一直做着收废品的营生,干得有滋有味,看来能赚些钱。女的在附近小厂子打工,收入不高,但很稳定。 老两口不太愿意主动与人说话,不得已说话时也总是低眉垂目,问一句答一句,不很自在。我和那姑爷打交道多,常有些纸夹等废品卖给他。时间长了,形成了默契,废品攒多了,在地下室门口一放,他见着就拉走。过两天想起来就给俩钱,忘了也就拉倒了,权当咱扶贫了。 前些日子,听说他们买了房子,小两口带着孩子搬进去住了。老两口没去住,有的说是舍不得车棚里的两间小屋,还有的说是舍不得丢下看车子的活计。昨天,我看见车棚门前挂起了好几个大红灯笼,看来他们是要在这迎接新年的到来,企盼在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瞧这一家子 瞧这一家子 大概是十年前,这个小区搬进来一家人家,操河南口音,老少三代。我上班那些年很忙,无暇关注他们,这几年闲了下来,和他们有了接触。有时便和他们套套近乎,拉拉家常,大体上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他们来的时候很穷,因为和物业的人有亲戚关系,在小区全封闭的自行车棚里搭建了两间小屋住了下来。家里六口人,老两口近七十岁了。十年来,男的一直在打扫小区卫生、运送垃圾,女的在车棚里看车子,照看两个小孩。小两口已四十出头,男的是倒插门的姑爷,一直做着收废品的营生,干得有滋有味,看来能赚些钱。女的在附近小厂子打工,收入不高,但很稳定。 老两口不太愿意主动与人说话,不得已说话时也总是低眉垂目,问一句答一句,不很自在。我和那姑爷打交道多,常有些纸夹等废品卖给他。时间长了,形成了默契,废品攒多了,在地下室门口一放,他见着就拉走。过两天想起来就给俩钱,忘了也就拉倒了,权当咱扶贫了。 前些日子,听说他们买了房子,小两口带着孩子搬进去住了。老两口没去住,有的说是舍不得车棚里的两间小屋,还有的说是舍不得丢下看车子的活计。昨天,我看见车棚门前挂起了好几个大红灯笼,看来他们是要在这迎接新年的到来,企盼在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老了,无奈 老了,无奈 昨天晚上,出去遛弯,漫无目的走到一个铺设人行便道的工地,工程已近收尾。 两个年轻人,大概在30岁左右,一人拿着经纬仪,一人拿着标杆。他们大概是这个项目的承包人,也可能是这个工地的具体组织者。在他们的指挥下,七个五、六十岁的老工人,他们敞怀穿着破棉袄,脚蹬水靴,手拿板锹等工具,平整着从混凝土罐车卸载下来的灰浆。 这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看得出老工人们已疲惫不堪,但他们还在勉力而为。几近零度的天气,他们的头上冒着汗气,时常拽着袄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汗水。 一个年轻人不断地催促着他们,“快点干,争取九点完工”。老工人们的动作越来越慢,但谁也没有停下来。在一旁看着的另一个小伙子恼怒的喊了一嗓子,“这么慢,还想不想要工钱了”。老工人们急了,似乎拼尽了最后一点气力。一个岁数稍大的老工人大概是累脱了力,一下跪倒在灰浆中,好一会儿才爬了起来。 我一直在看着,一直看到九点多,直至他们收拾工具离开这里。无数问题涌入我的脑海,绞成一团乱麻,且无一捋出可心的思考。十几年或几十年以后,还有干这种活的劳动力么?是什么原因滋长了两个年轻人的跋扈?一些准老年人以这样的生存状态进入老年社会,社会还应做点什么?那些待业在家的年轻人,尤其是啃老族们对此有何感想?······ 回到家(孩子的家),我似乎有点清醒,想起自己是谁了。我也是准老人,那些涌入脑海的问题,是触景生情,是同病相怜。我无力应对这些问题,我只是想想,想的很无奈。
如此看书 如此看书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我一直以为,我所谓的看书是不能等同于读书的,是闲看、乱看,与做学问读书不沾边的那种。 我看书没有规划,连短期打算也没有,通常是拿起哪本算哪本,看的有滋味就多看几眼,看的没滋味就放一边,百无聊赖时再拿起来翻两页。 我很少坐在桌边看书,所以也很少做笔记。最经常的做法是躺在床上看,看困了就睡,醒了再看。还喜欢蹲在洗手间看,有时看高兴了就忘了来洗手间干什么了。坐火车是必看书的,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说欧阳修看书是在“三上”,枕上、厕上、马上,我看书在枕上、厕上、车上。这车上比马上看书应该容易得多,颠簸的轻自然省精神。 我小时候没看过多少书,因为没书。看得最多的是父亲买的一套《红旗飘飘》系列,几乎翻烂了。上班后赶上学小靳庄,一时间那样的诗铺天盖地,于是看的如醉如痴,以后又延展开看了不少郭小川、贺敬之等大家的诗。二十多岁沉迷于张抗抗等人的知青小说,三十来岁又迷上了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喜欢上了传记文学。五十多岁以后,渐渐喜欢上了散文作品,看胡适、看郭沫若、看徐志摩、看余秋雨等等,看的心旷神怡。 我看书,大概是方法不得当,看得不少,记得不多。和别人聊书时,大体是听别人说,偶尔插上两句,有时还张冠李戴,可我明明看过。虽然如此,我还是一如既往地闲看、乱看,是打发时间?是修身养性?是增长知识?是······?这一辈子没大出息,是因为文化不高,这文化不高,大概与看书不得法、不系统有关。
享受迟钝 享受迟钝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迟钝之人,就是反应迟缓、缺乏急智,是玩不了脑筋急转弯那一伙的。我天生迟钝,儿时,因迟钝显得憨憨的,有人喜爱有人烦。上班后,因迟钝显得晚熟,有人呵护,近乎溺爱;有人损抑,甚至不屑。这大半辈子为人做事,好也因为迟钝,坏也因为迟钝,久而久之,就有人说我是装傻充愣。其实不然,这迟钝与生俱来,做好做坏是不分的,不会做好就机敏,做坏就迟钝,反之也是如此。 为人迟钝,凡事就循规蹈矩,不敢或不会逾越雷池,表象为稳当踏实;交友迟钝,预热时间长,但温度恒定,退热也慢;做事迟钝,会失去先机,但后发蓄势,其结果大多较为稳妥;语言迟钝,不善表达,也不善表白,做得多说的少。 迟钝好,一般不会反应过敏,会少一些争执,少一些面红耳赤;迟钝好,反应慢了,第一时间一般会给人留下与人与事无争的印象,思虑过后处理妥当,印象会更好;迟钝好,迟钝之人一般有自知之明,凡事能从善如流,容易合作共事;迟钝好,在职场一般遇事能摆正位置,不会越位滥权······。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发明了一个词,叫“钝感力”,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他说这是手段和智慧。我却以为,迟钝是本性使然,是无奈之痒,当不得手段的。 迟钝天生,总不能因迟钝而不讨生活、过日子。我们拥有迟钝,就要面对迟钝,须知迟钝也可以产生智慧,还可以产生力量,享受迟钝吧。
概不借书 概不借书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概不借书,有些偏颇,确切含义是只往里借,不往外借。这是实践之总结,是生活之领悟。 我收藏书籍,一是为了阅读方便,二是为了装点门面,这装点门面说起来很不体面,但不少人也是这样做的。 在东方红时我就开始“弄”书,搬家时将书打成两个包装箱,到站后莫名其妙的丢了一箱,大多是译本,心痛如割。 来这后,我全身心“弄”书,藏书从几十本到几百本,到几千本,到大几千本。居室放不下就放在地下室,就放到孩子家。没事时到书架翻翻书,很自得、很满足。有时会在孩子面前炫耀一下,可孩子们并不以为然,提醒我现在是网络时代。我已进入网络时代,也在享受网络,可我仍然割舍不下我的藏书,如敝帚自珍般珍爱着这些藏书。 来这后,我的书遇到“两次浩劫”,虽数量不大、价钱不高,但多是珍本、孤本,对我来说直如“浩劫”一般。一次是一位同事来我家找我有事,看我有不少书,就翻了起来。他边翻边将一些书码放在一边,码了高高一摞,临走时抱起就走,等他出了门我才醒悟过来,忙追出去喊道:“记着还我”。十几年过去了,我多次让他还书,他都百般抵赖,有一次他竟然说:“你又不是读书人,要书干嘛”。 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得了肝炎,临住院治疗的头一天晚上来到我家,说要借几本书看看。要好的同事得了病,自是不忍拒绝他的要求,可他竟然是拿着一个蛇皮袋子来的。他装满了书,连声道谢,我强忍心痛(一是为他的病痛,二是为我的书痛),装出一副毫不介怀的样子,一再劝慰他:“不要惦记工作,好好养病,没事看看书”。不久,这个同事转为肝癌去世了,那些书我也不敢要回了。 我有好多书都是一套半,书被“借”走一些,剩了半套,没奈何再买一套。像那些武侠小说基本都是一套半,可后来买的书会比先前买的书贵几倍,为此花了不少“大头”钱。 我多次暗下决心,再不往外借书,可事到临头又抹不开面子。前些日子,到一朋友家玩,看朋友在书柜显眼处贴一纸条,“老婆与书概不外借”,心中暗暗称妙,不往外借书非有此决心不可。
六十成熟 六十成熟 眼瞅就到花甲之年,长相自然是非常成熟了,甚或熟透了。我常扪心自问,我的心态、我的气质、我的境界、我的事业、我的······成熟了么? 我的面相成熟得早,三十岁时有人问:“有四十么”?四十岁时有人问:“有五十么”?五十岁时有人问:“有六十么”?当询问之人知道我的确切年龄后,稍显愧意的补充一句:“这样好,显得成熟”。 我是在这样的“成熟”赞誉声中走向人生的成熟,走到今天,我成熟了么? 有人为成熟的标志下了一个定义,说成熟的标志就是事业的成功。回首我的事业之旅,说实在的,有点乱。 我做过党的青年工作、宣传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当我做宣传工作时,弄明白了怎样才能把青年工作做得更好;当我做组织工作时,弄明白了怎样才能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好;当我做纪检工作时,弄明白了怎样才能把组织工作做得更好;当我退居二线时,弄明白了怎样才能把纪检工作做得更好。 这是否就是成熟的晚呢?迟到的成熟抑或是迟到的醒悟,自然与过去的工作和事业无补了,现在想来,有些愧疚,也有些无奈。 面相的早熟替代不了事业之旅的晚熟,这晚熟误事也误己。 快六十了,终于听到有人问:“有六十么”?我有些窃喜。退二线两年,不用为工作劳心费力了,也没为失去所谓的“权势”而戚戚然。这面相终于恢复了常人的样子,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滋润了这张老脸,这大概也算成熟,是心态使然。 这心态使然应该是一种成熟,那些气质、境界、事业等等什么的成熟离我已远去,不强求了,可谁能说这不是又一种成熟呢?!
狮城刮起东北炫风 ——行进有氧健身操观后杂想 狮城刮起东北炫风 行进有氧健身操观后杂想 一年前,一股来自东北的行进有氧健身操炫风“刮”进了狮城。这套有氧健身操系列,音乐活泼、明快,动作简单、舒展,不仅易学,还颇具感染力和观赏性,深受狮城广大市民的喜爱。 如今,狮城大小公园、广场都有演练行进有氧健身操的,仅西南一角就活跃着十余支演练有氧健身操的队伍,多则二三百人,少则十几人,南环小学与运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相隔几十米,就有两支演练队伍。 行进有氧健身操融合了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多种运动形式,融入了流行歌曲等现代时尚元素,也满足了“运动、健身、快乐”的时尚需求,是一种行进间的有氧健身体育运动项目,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演练。在康居园门前有一支五六十人的小队伍,领操的是一位72岁的老大爷,动作娴熟连贯,姿态优雅大方,很受大家推崇。他还兼任另外两支队伍的教练,这里的队员们都担心他哪天会转队。 大的演练队伍都有一些社会支撑。商家看准了这块广告平台,一开始,每天在队伍集合前发放一些广告宣传品,继而慷慨解囊赠送队服。于是,这些队伍就有了多则四五套、少则两三套绘有商家标识的服装;于是,这些队伍就会为商家的商业活动捧场助演。兴业银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随着这套健身操“刮”进狮城的还有她的“别称”“僵尸舞”。在演练者还没有完全掌握她的节奏和韵律时,僵硬呆板的姿态和杂乱无序的队形,容易让人们产生联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磨合,当你再驻足一支较大队伍不远处认真观看时,那色调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调、柔美舒展的做操姿态会让你眼前一亮,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着手舞足蹈一番。行进有氧健身操有着超强的人气,大的演练队伍每天都有不少新人加入,他们不搭调的服装,不太熟的动作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套健身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越看与“僵尸舞”越不沾边。 那些长期坚持做操的人们,在演练队伍里显得突出、超群,举手投足富有弹性,姿态十分轻盈,体型、气质似乎都有明显变化。一位在邮政小区练操,自称已是奶奶的王女士说:“练操一年多的时间,体重降了十多斤”。她的一个朋友认真地说:“从她做操的背影看,活脱脱一个小姑娘”。 人们练行进有氧健身操受益了,但是更加受益的是佳木斯、鸡西这两座城市。城市的管理者没有想到,一个边远城市的知名度是在推广行进有氧健身操中推高的。这两个城市的名片有了新的“头衔”,这个“头衔”传达着城市的文化底蕴。今天,这股东北炫风已“刮”遍了大江南北,很多城市还专门成立了行进有氧健身操协会。协会有章程,有议事,还会不定期的组织一些交流和竞赛活动。 狮城的行进有氧健身操活动有着美好的前景,人气会越来越旺,人们乐在其中。假以时日,不仅能增强市民体魄,还会升华市民情操,也或许能孕育出狮城自己的现代体育文化精品。
【东方红咏怀】 【东方红咏怀】 癸卯⑴始建局,癸巳⑵逢大庆;小兵成老夫,大荒崛新城。半世凝聚,人和气旺。经林戍边,伟业辉煌。 当初⑶王震领纲,官兵转业,八一水库摆下二次战场;稍后⑷筹建林企,青年支边,万顷林海驻扎五湖儿郎。雄鸡项下⑸效古事,军垦⑹山上著新章。快马子⑺,惊醒蛮荒;磨骨头⑻,献出宝藏。地窨子⑼、干打垒⑽,马灯伴星光;瓢舀鱼、棒打獐,野韭送高粱。一旯岛屿,英雄儿女守珍宝;十大建筑⑾,亘古完达献栋梁。五十年艰辛,林业新城雄姿勃发;几代人奋强,新兴产业谱写华章。 日出东方,天经地义;紫气祥瑞,近日早享 。东方红,将军命名⑿,小城荣光;神顶峰,青年聚议⒀,美名传扬。春季冰凌傲雪,漫山点点鹅黄;夏季杜鹃怒放,清溪倒映山红;秋季五花争艳,层林尽染入画;冬季冻青点缀,白雪衬映红妆。老虎口,原始幽深,古树参天,山峻林芳;南岔湖,天工人巧,湖光山色,水榭画廊;珍宝岛,战斗遗址,守土扬威,国史一章;大湿地⒁,自然生态,水澈草丰,鸟兽安祥。 域跨三县⒂,宝地一方。街宽楼峻,人杰地旺。树掩一城绿,草衬百花芳。植物园,一派北国气象;荷花池,尽显江南风光。长街上,南腔北调融一统;剧场里,西曲东韵汇交响。东方广场,街舞、交谊舞、千人行进舞翩翩:北山公园,歌声、读书声、百鸟争鸣声朗朗。展览馆,讲述创业历程;纪念塔,传唱英雄榜样。林区三唱⒃,文化财富。将军书信⒄,精神食粮。 四时自然和谐,百姓从容安康。天保⒅展宏图,三次创伟业;棚改顺民意,千家搬新房。老林场展新姿,多种经营致富;新农村弃老路,科学种养腾骧。招商引巨贾入边陲,边贸销林产去俄疆。抚育山林见虎踪,涵养水系有鱼翔。几代人努力,营建锦绣边城;无数个传奇,打造美好时光。乌苏里⒆,东方日出兮,边陲沐浴祥光;完达山⒇,登天之梯兮,新城高耸东方。 吾为之赞曰,赫赫康庄,风华正茂,灿若朝阳。吾为之颂曰,欣欣山民,福德无疆,隆盛永祥! ⑴ 1963年。⑵2013年。⑶1958年第一批转业官兵进驻独木河,修建八一水库。⑷1963年建局。⑸祖国陆地版图状如雄鸡,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在雄鸡项下。⑹军垦官兵。⑺二人使用的伐木用锯。⑻中间粗、两头细,抬木头用的木杠。⑼挖一个坑,上面支上架子,盖上茅草的临时住处。⑽支上板框,夯土为墙,架上房盖的长期住房。⑾五十年代末,北京十大建筑用木料多来自东方红。⑿东方红是王震将军起的名字。⒀神顶峰,原名神顶山,是东方红林业局青年艺术爱好者协会为会刊定名,后被传开沿用。⒁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⒂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横跨宝清、饶河、虎林三县。⒃著名诗人郭小川来过东方红,而后发表了著名诗篇《林区三唱》。⒄王震副主席于1988年亲笔书写了“完达山东方红林场”的题词,并附有一封书信。⒅天然林保护工程。⒆乌苏里,满语是东方日出之河。⒇完达山,满语是登天的梯子。
《局庆感怀》初稿 《局庆感怀》初稿 赫赫康庄歌串串,欣欣山民意绵绵。 金风徐徐霞为幄,松涛阵阵泉气甘。 街头金曲远旷野,广场劲舞卷裙衫。 江河沸腾传佳信,山谷欢跃闹喧天。 东方红局逢喜事,四海乡亲齐举盏。 一轮明月司陪酒,万里乡情一脉连。 乡聚畅饮新馥酝,三杯入口旧事牵。 那里曾经熊虎霸,烟炮暴雪也狂颠。 百里山林人无迹,万种生灵伊甸园。 王震领纲率军转,战旗指向完达山。 曾建八一大水库,期待水运和灌田。 后来山区重规划,建立林业新家园。 荒山迎来四方客,万顷林海遍夕烟。 蜗居地窨干打垒,饥餐山珍野味鲜。 初出茅庐有宏志,十大建筑栋梁攒。 冰雪滑道集材路,空中吊索穿林间。 竞赛红旗插峰顶,伐木号子震山峦。 斧把枪把两手握,经林屯田戌疆边。 枪林弹雨为国战,珍宝岛上斗敌顽。 教育曾经创奇迹,省企高考八冠连。 医院也有辉煌事,针拨白障痊京官。 文艺之花开山场,全省汇演勇争先。 文苑代有才人出,顶级报刊显文璇。 二代本是军垦种,承接薪火自不凡。 奋战山林再开拓,经验事迹全国传。 思路拓展百业举,经济扶摇万民欢。 多种经营弃老路,天保工程开新颜。 抚育山林虎聚群,涵养水系鱼结团。 林场如今胜仙境,陶翁不再羡桃源。 旅游欣欣前瞻好,辖区处处物华园。 满目山水皆原始,一路游来自称仙。 北国麦浪望无际,“江南”稻花别有天。 生态山货皆宝物,绿色产品润丰年。 野牲不野家里养,家禽不家野外圈。 生物属性本无常,天工人巧比一番。 街谈巷议少怨气,从容安康舞翩跹。 植物园里乘凉憩,长寿园中听秋蝉。 巍巍楼宇风度塞,珊珊霓虹韵盎然。 风风雨雨半世去,起起伏伏弹指间。 正值秋凉堪痛饮,可叹年华催赋闲。 赋闲始知昔日好,打起精神颂诗篇。 诗篇美酒平添梦,梦断外乡伴烛阑。
【东方红咏怀】(初稿) 东方红1958年开发,1963年建立东方红林业局。今年是林业局建局50周年大庆,发一篇《咏怀》寄情表意。 【东方红咏怀】(初稿) 癸卯⑴始建局,癸巳⑵逢大庆;小兵成老夫,大荒崛新城。半世凝聚,人和气旺。经林戍边,伟业辉煌。 当初⑶王震领纲,官兵转业,八一水库摆下二次战场;稍后⑷筹建林企,青年支边,万顷林海驻扎五湖儿郎。雄鸡项下⑸效古事,军垦⑹山上著新章。快马子⑺,惊醒蛮荒;磨骨头⑻,献出宝藏。地窨子⑼、干打垒⑽,马灯伴星光;瓢舀鱼、棒打獐,野韭送高粱。一旯岛屿,英雄儿女守珍宝;十大建筑⑾,亘古完达献栋梁。五十年艰辛,林业新城雄姿勃发;几代人奋强,新兴产业谱写华章。 日出东方,天经地义;紫气祥瑞,东方早享 。东方红,将军命名⑿,小城荣光;神顶峰,青年聚议⒀,美名传扬。春季冰凌傲雪,漫山绽放新绿;夏季杜鹃争艳,清溪倒映山红;秋季五花艳抹,层林尽染入画;冬季冻青点缀,白雪衬映红妆。老虎口,原始幽深,古树参天,山峻林芳;南岔湖,天工人巧,湖光山色,水榭画廊;珍宝岛,战斗遗址,守土扬威,国史一章;大湿地⒁,自然生态,水澈草丰,鸟兽安祥。 域跨三县⒂,宝地一方。街宽楼峻,人杰地旺。树掩一城绿,草衬百花芳。植物园,一派北国气象;荷花池,尽显江南风光。长街上,南腔北调融一统;剧场里,西曲东韵汇交响。东方广场,街舞、交谊舞、千人行进舞翩翩:北山公园,歌声、读书声、百鸟争鸣声朗朗。展览馆,讲述创业历程;纪念塔,传唱英雄榜样。林区三唱⒃,文化财富。将军书信⒄,精神食粮。 四时自然和谐,百姓从容安康。天保⒅展宏图,三次创伟业;棚改顺民意,千家搬新房。老林场展新姿,多种经营致富;新农村弃老路,科学种养腾骧。招商引巨贾入边陲,边贸销林产去俄疆。抚育山林见虎踪,涵养水系有鱼翔。几代人努力,营建了锦绣边城;无数个传奇,打造了美好时光。乌苏里⒆,东方日出兮,边陲沐浴祥光;完达山⒇,登天之梯兮,新城高耸东方。 吾为之赞曰,赫赫康庄,风华正茂,灿若朝阳。吾为之颂曰,欣欣山民,福德无疆,隆盛永祥! ⑴ 1963年。⑵2013年。⑶1958年第一批转业官兵进驻独木河,修建八一水库。⑷1963年建局。⑸祖国版图状如雄鸡,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在雄鸡项下。⑹军垦官兵。⑺二人使用的伐木用锯。⑻中间粗、两头细,抬木头用的木杠。⑼挖一个坑,上面支上架子,盖上茅草的临时住处。⑽支上板框,夯土为墙,架上房盖的长期住房。⑾五十年代末,北京十大建筑用木料多来自东方红。⑿东方红是王震将军起的名字。⒀神顶峰,原名神顶山,是东方红林业局青年艺术爱好者协会为会刊定名,后被传开沿用。⒁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⒂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横跨宝清、饶河、虎林三县。⒃著名诗人郭小川来过东方红,而后发表了著名诗篇《林区三唱》。⒄王震副主席于1988年亲笔书写了“完达山东方红林场”的题词,并附有一封书信。⒅天然林保护工程。⒆乌苏里,满语是东方日出之河。⒇完达山,满语是登天的梯子。
【东方红咏怀】(初稿) 【东方红咏怀】(初稿) 癸卯⑴始建局,癸巳⑵逢大庆;小兵成老夫,大荒崛新城。半世凝聚,人和气旺。经林戍边,伟业辉煌。 当初⑶王震领纲,官兵受命,一面军旗布下二次战场;稍后⑷筹建林企,青年支边,万顷林海驻扎五湖儿郎。雄鸡项下⑸效古事,军垦⑹山上著新章。快马子⑺,惊醒蛮荒;磨骨头⑻,献出宝藏。地窨子⑼、干打垒⑽,马灯伴星光;瓢舀鱼、棒打獐,野韭送高粱。一旯岛屿,英雄儿女守珍宝;十大建筑⑾,亘古完达献栋梁。五十年艰辛,林业新城雄姿勃发;几代人奋强,新兴产业谱写华章。 日出东方,天经地义;紫气祥瑞,东方早享 。东方红,将军命名⑿,小城荣光;神顶峰,青年聚议⒀,美名传扬。春季冰凌傲雪,漫山绽放新绿;夏季杜鹃争艳,清溪倒映山红;秋季五花艳抹,层林尽染入画;冬季冻青点缀,白雪衬映红妆。老虎口,原始森林,古树参天,山深林密;神顶峰,早观日出,云蒸霞蔚,荡气回肠;珍宝岛,战斗遗址,声名显赫,令人神往;大湿地⒁,自然生态,水草丰美,鸟兽安祥。 域跨三县⒂,宝地一方。街宽楼峻,人杰地旺。树掩一城绿,草衬百花芳。植物园,一派北国气象;荷花池,尽显江南风光。长街上,南腔北调融一统;剧场里,西曲东韵汇交响。东方广场,街舞、交谊舞、千人行进舞翩翩:北山公园,歌声、读书声、百鸟争鸣声朗朗。展览馆,讲述创业历程;纪念塔,传唱英雄榜样。林区三唱⒃,文化财富。将军书信⒄,精神食粮。 四时自然和谐,百姓从容安康。天保⒅展宏图,三次创伟业;棚改顺民意,千家搬新房。老林场展新姿,多种经营致富;新农村弃老路,科学种养腾骧。招商引巨贾入边陲,边贸销林产去俄疆。抚育山林见虎踪,涵养水系有鱼翔。几代人努力,营建了锦绣边城;无数个传奇,打造了美好时光。乌苏里⒆,东方日出兮,边陲沐浴祥光;完达山⒇,登天之梯兮,新城高耸东方。 吾为之赞曰,赫赫康庄,风华正茂,灿若朝阳。吾为之颂曰,欣欣山民,福德无疆,隆盛永祥! ⑴ 1963年。⑵2013年。⑶1958年第一批转业官兵进驻东方红,现东林林场。⑷1963年建局。⑸祖国版图状如雄鸡,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在雄鸡项下。⑹军垦官兵。⑺二人使用的伐木用锯。⑻中间粗、两头细,抬木头用的木杠。⑼挖一个坑,上面支上架子,盖上茅草的临时住处。⑽支上板框,夯土为墙,架上房盖的长期住房。⑾五十年代末,北京十大建筑用木料多来自东方红。⑿东方红是王震将军起的名字。⒀神顶峰,原名神顶山,是东方红林业局青年艺术爱好者协会为会刊定名,后被传开沿用。⒁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⒂东方红林业局施业区横跨宝清、饶河、虎林三县。⒃著名诗人郭小川来过东方红,而后发表了著名诗篇《林区三唱》。⒄王震副主席于1988年亲笔书写了“完达山东方红林场”的题词,并附有一封书信。⒅天然林保护工程。⒆乌苏里,满语是东方日出之河。⒇完达山,满语是登天的梯子。
《酒中情》    《酒中情》      题记,也是一种人生感悟吧!     我刚来这座城市,因当地人事部门不认林业干部的身份。所以,我只是一个工人,租住在农村的平房,没有几个亲戚,更没有朋友,喝酒无伴。      邻村有个农民,偶遇相识,便结下了十几年的酒中情。      农友好酒,两倍于我。初识时,我是工人,他是农民,没有多少身份差距,又都惦记有酒友相伴。一碟花生米,一碟猪头肉,再加三瓶一元多的小烧,当时感觉很奢侈了。借着酒劲,我劝他进城务工,他没口的应承。      过了一些日子,我进一局机关帮忙,农友也进了城当了建筑工。酒桌上多了一道热菜,酒也变成两元多的了。我说:“当建筑工不是长久之计,还要找新的生路”。农友说:“待我想想”······      我有了行政编制,调进了市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喊农友来庆贺一番,这时农友已搞起了运输。酒桌也多了两道热菜,有鸡有鱼了。酒也到了五元钱的档次。我改不了劝人进步的毛病,借酒劲又做起了农友的工作:“自己组织建筑队承揽建筑项目”。这时的农友眼界宽了,二话没说,一口将杯中酒干了,激动地说:“正合我意”。      现在的农友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身价千万,是地面上有影响的人物了。这以后的酒钱多是农友掏了,酒也逐渐提高了档次。      但农友还是农友,还保留着农民的质朴、执着、勤劳和真诚。酒量和我一样,远不如前,但心劲不减,只要我们在一起喝酒,醉的频率越来越高,已分不清是醉于酒还是醉于情了。     歇了三天,酒肉吃足了,发个帖,肯定不养眼,但养胃。
闲篇儿之《好酒文人的喜怒哀乐》 闲篇儿之《好酒文人的喜怒哀乐》                        喜         他从事漫画创作四十多年,有人说:画作等身;他人生道路极为坎坷,有人说:漫画之源。他好酒,常有醉态。酒后作画,醉态可掬,泼墨间总有神来之笔。赠画时每有叮嘱,或笑纳、或哂之,自觉过意不去。朋友一快儿聚会,不管谁做东,他都充当半个东家。大宴小酌,有他就热闹,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这天聚会又出经典,二两酒下肚,起身作了个罗圈揖,然后说:“谢谢大家了,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劳烦大家哄我玩儿”。                       怒         他是治印名家,篆刻、书法作品常到一些华语国家和日韩等国巡展。作品颇丰,收入也颇丰。这天中午喝了不少酒,酒后才想起来要办出国政审,带着酒劲儿找到了有关部门。办证审的同志和他相熟,有过多次交往,不加思索的提了一个要求:“帮忙给刻个戳”。他听后勃然大怒,也不理会影不影响出国政审,吼了一嗓子:“我不是刻小戳的”。                       哀         他长于书法,是全国书协理事。真、草、隶、纂样样来得,尤擅魏碑。也好酒,凡有朋友求字,一顿小酌足矣。日久天长,朋友投其所好,求不求字都聚一下,只图一醉之欢。自打诊断出身体有痒,就不轻易应朋友之邀了。一次不得已赴约,不无伤感地说:“哀,莫大于禁酒”。                       乐         他是个文化人,做过人事工作、文化工作,主持过这个城市的文联工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文学评论。他受到圈内人普遍的尊敬,可他不显摆,他说他是大洼里走出来的人。他善交际,也好酒。酒桌上,不经介绍,言谈话语间,生人看不出他是文化人。文友、朋友聚会,他总能弄出点乐,雅的、俗的都来得。斗起酒来,也能说出:“谁不干是儿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