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元清
冷眼看元清
多说无益
关注数: 0
粉丝数: 26
发帖数: 2,063
关注贴吧数: 4
原长生天保佑蒙古民族 大家一提到蒙古民族就骂,可是从来不反思自己的缺点。从来不思考为什么汉人会挨打?为什么汉朝和唐朝可以打败匈奴突厥,为什么宋朝和明朝会被蒙古和女真打败!大自然不同情弱者!只有学到强者的优点才可以真正成为强者,一昧地谩骂非但一点儿不起作用,反而暴露出自己心虚的缺点。 我很佩服蒙古人,他们用这么少的人口征服了如此广大的土地,我钦服强者!衷心钦服!我更佩服的是他们在草原上游牧了几千年,可是依然天人合一,依然和草原和谐相处,草原依旧水草丰美,可是汉人进军草原不过几十年草原就变成了沙漠,我们汉人根本不了解草原!也许我们应该把草原留给蒙古人,让他们召回草原上逝去的狼群一起继续保护草原,同时也保佑我们和草原民族心目中永恒的圣城----大都----北京,不要让草原变成沙漠,不要让北京成为第二个古楼兰。 我害怕呀,我害怕我们这群根本不了解草原的汉人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的草原变成沙漠,甚至威胁到我的家乡----美丽的天府之国!蒙古人你们千万不要变成汉人,变成不了解草原的汉人,变成糟蹋草原的汉人,我永远尊重你们! 愿长生天保佑你们,愿你们这些草原赤那的后人永远保留自己民族的特性,我永远尊重强者!
恐怖的恒河污染----一位记者亲眼见到的情况 在圣城瓦拉纳西,污浊的河水上漂浮着大量的折色泡沫,动物的粪便,火葬后木材的燃烧灰烬,甚至是未完全燃烧的尸块直接在河水中随波逐流,腥臭难闻的味道令人作呕,而就在不远处,人们在恒河沐浴时的肥皂泡沫、河边旅馆、工厂里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同样又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恒河几乎成了整个城市的排污场。据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恒河已经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其水中细菌的含量超出国际标准达4000倍,水源污染使得恒河两岸的居民痢疾、肝炎等传染疾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印度卫生部的一份统计也表明,经常在恒河中淋浴的人,有40%至50%的人会患上皮肤病和肠胃病。
元朝皇室的第一位汉族妃子---郭氏 元顺宗答剌麻八剌(即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真金太子的次子)初次成婚,被赐以汉族女子郭氏。这个郭氏是有来历的,并不是什么普通宫女,她出身名门,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她的父祖辈是威震中东,攻克巴格达,活捉哈里发,饮马地中海的中华战神郭侃。元世祖为什么要为孙女选一位汉族妃子呢?我估计是与真金太子有关,真金从小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精通汉蒙藏三种语言,对汉家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也是蒙元皇室中最倾向汉化的人之一。为了安抚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人,用婚姻来巩固是非常合适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郭氏成了皇孙的妃子,看来两人关系还不错,不久郭氏就生了魏王阿木哥。由于蒙元皇室的特殊规定,正妃应出自蒙古大族,郭氏虽然深受宠爱并且有子,但也不能成为正妃,只能是侧室。所以后来顺宗复纳弘吉剌氏答吉为正妃。有野史说答吉其实不能够生育,顺宗的三子一女,即魏王阿木哥和武宗仁宗及鲁国公主祥哥那吉都是郭氏所生,因为阿木哥出生在答吉入宫之前,答吉无法认他为自己的儿子,所以只能够认后面出生的三个儿女为己出,而郭氏为了儿女们的前途,也愿意他们被正妃收养,毕竟嫡出和庶出那是待遇两重天。这事不见于正史记载,我记录在此,聊备众位一阅。郭氏后来就没有下落了,可能死于世祖或者成宗朝。新元史记录武宗即位封阿木哥为魏王,赐兽纽金印,仁宗即位阿木哥入见,仁宗说:“朕与阿木哥同父异母,朕不抚育之彼将谁赖耶?”赐钞二万锭,明年又赐庆元路定海县六万五千户为食邑。待他特别的好,其实天下人都知道阿木哥与武宗仁宗同父异母,又何必仁宗特别点出,这一句话反而让人有些怀疑了。又说阿木哥寻以有罪被迁徙至耽罗,什么罪没有说,后来又迁到大青岛,英宗被弑,有人想拥立阿木哥为帝,被泰定帝囚禁在大都,不久就死了,其子阿鲁(可能是庶出)为西靖王,次子孛罗贴木儿袭封魏王。至正十三年被农民军所杀。
元朝洗冤录之铁钉案 元朝的吏治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最坏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也有良吏明吏,他们是混沌中的光彩最著名的元代案例是铁钉案,这个案子总是被误收进包公案或者狄分案里,大概看过包公剧或者狄公剧的人都看过这个故事吧,但实际上它的历史事实发生在元朝,而且最后也确实是大白于天下。历史上它是这样的:名臣姚天福出任山北辽东案察使时,武平路武平县车坊寨军籍人刘义,哥哥刘成暴死告官,他说嫂子阿李与建州王怀私通,怀疑是嫂子害死了他的哥哥,县令丁钦验尸,无死状,上书府台,府台不能决,又上诉给姚天福,姚天福说:“怎么可能没有死状,给你三天时间,如期复命!”府台责怪丁钦,丁妻韩氏问他:“何忧若是?”丁钦说:“刘成之狱,有其情而无其迹,府期责甚急,县姚公不可违,奈何?”韩问其事始末,曰:“验尸时,曾分发观顶骨乎?”“亦观之,无见焉。”“子不知,是顶中当有药物涂之,泯其迹耳。”钦即往濯而求之,顶骨开,得铁三寸许。持告府台,府台又告诉了姚天福。姚天福动了疑心:“敏哉!令胡为前迷而今得也?”召钦来赏之,问其因。钦以妻韩教之对。姚天福乃“以他事留钦,而以钦言召韩于家”即引韩到姚天福前,姚问她:“汝能佐夫不及,甚善,汝归钦几何时?”韩曰:“妾莱州人,嫁广宁李汉卿为妻,汉卿死十月,贫无所依,适丁令今半岁矣。”姚天福问明李汉卿的葬所,派人验尸,发现李汉卿的顶骨与刘成相同。姚天福把铁钉拿给韩氏看,韩伏法,丁则自缢身死。死不负妻,不愧义夫。
元末明初时为元殉节的各族臣民之不完全版(你怎样认为) 丁好礼 (汉族) 中书平章政事,赵国公 申荣 (汉族) 行省平章政事 樊执敬 (汉族) 行省参知政事 赵琏 (汉族) 进士,行省参知政事 李黼 (汉族) 行省参知政事 闵本 (汉族) 尚书 陈友定 (汉族) 行省平章政事 尹克仁 (汉族) 行省参知政事 石普 (汉族) 进士,枢密院都事 张庸 (汉族) 同佥将作院事 张桓 (汉族) 监察御史 李齐 (汉族) 进士,知府 郭嘉 (汉族) 进士,路总管 周喜同 (汉族) 县达鲁花赤 韩因 (汉族) 州判官 颜瑜 (汉族) 县教谕 王士元 (汉族) 进士,知州 杨朴 (汉族) 县尹 赵琬 (汉族) 路总管 孙捴 (汉族) 进士,路录事 盛昭 (汉族) 儒学官 杨乘 (汉族) 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周镗 (汉族) 翰林国史编修官 谢一鲁 (汉族) 进士,石林书院山长 聂炳 (汉族) 进士,知州 刘耕孙 (汉族) 进士,路推官 刘焘孙 (汉族) 州儒学正 俞述祖 (汉族) 府推官 桂完泽 (汉族) 路管军镇抚 黄冔 (汉族) 翰林待制 吕复 (汉族) 行省左右司都事 魏中立 (汉族) 御史中丞 于大本 (汉族) 州总管 赵弘毅 (汉族) 大乐署令 赵恭 (汉族) 中书 彭庭坚 (汉族) 进士,佥都元帅府事 王伯颜 (汉族) 盐运副使 刘浚 (汉族) 乡巡检 刘健 (汉族) 县尹 陈君用 (汉族) 同知副都元帅 胡斗元 (汉族) 进士 王可 (汉族) 郎中 朱春 (汉族) 县尹 郑定 (汉族) 路总管 靳义 (汉族) 路总管 邓祖胜 (汉族) 丞相 赵元隆 (汉族) 都事 陈瑜 (汉族) 都事 刘永锡 (汉族) 都事 董丑汉 (汉族) 万户 赵世杰 (汉族) 府判官 刘谌 (汉族) 教官 杨乘 (汉族) 左司员外郎 张文贵 (汉族) 百户 吴讷 (汉族) 万户 杨惠 (汉族) 廉访使 马浩 (汉族) 路总管 卞琛 (汉族) 郑玉 (汉族) 乔彝 (汉族) 张岩起 (汉族) 王佐 (汉族) 李冕 (汉族) 曹彦可 (汉族) 黄云 (汉族) 蔡诚 (汉族) 蒋广 (汉族) 陈受 (汉族) 张翱 (汉族) 刘硕 (汉族) 冯三 (汉族) 陈海 (汉族) 段武 (汉族) 亡国殉节的蒙古,色目人有 朴赛因不花 (蒙古) 中书平章政事 郭庸 (蒙古) 中书参知政事 全普庵撒里 (维吾尔) 行省参知政事 朵里不花 (蒙古) 行省平章政事 野峻台 (蒙古) 行省参知政事 普颜不花 (蒙古) 进士,知枢密院事 伯颜不花的斤 (维吾尔) 浙东都元帅 褚不华 (蒙古) 廉访使 不达失里 (蒙古) 廉访副使 塔不台字彦晖 (蒙古) 进士,司达鲁花赤 纳速剌丁 (蒙古) 进士,宣慰司 明安达尔 (蒙古) 进士,县达鲁花赤 丑闾 (蒙古) 进士,知府 柏帖穆尔 (蒙古) 行省左右司郎中 迭里弥实 (回回) 路达鲁花赤 获独步丁 (回回) 进士,佥廉访司事 拜住 (蒙古) 翰林国史院都事 孛罗帖木儿 (蒙古) 路达鲁花赤 卜理牙敦 (蒙古) 廉访使 上都 (蒙古) 判官 潮海 (蒙古) 县达鲁花赤 民安图 (蒙古) 县达鲁花赤 达兰不花 (蒙古) 哈乞 (蒙古) 吴普颜 (蒙古) 阿剌不花 (蒙古) 歹不花 (蒙古) 穆鲁丁 (回回) 海鲁丁 (回回) 卞琛 (汉族) 大圣奴 (维吾尔) 哈海赤 (维吾尔)
靖康稗史中关于北宋末被俘公主的记载 嘉德帝姬二十八岁,即玉盘。 △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封德庆公主。改封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嘉德。下嫁左卫将军曾夤。」 宋俘记:「自刘家寺五起北行,玉盘入蒲芦虎寨,天眷二年没入宫,三年十二月殁。」 ▲荣德帝姬二十五岁,即金奴。 △同前书:「初封永庆公主,改封荣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荣德。下嫁左卫将军曹晟。」「自刘家寺五起北行……金奴入达赉寨,天眷二年没入宫,皇统二年封夫人。」 ▲安德帝姬二十二岁。 △同前书:「初封淑庆公主,改封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安德。下嫁左卫将军宋邦光。」呻吟语:靖康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德帝姬薨。」按宋俘记,其名为金罗,殁于多昂木寨。 ▲茂德帝姬二十二岁,即福金。 △同前书:「初封延庆公主,改封康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茂德。下嫁宣和殿待制蔡鞗。宋俘记:「自刘家寺五起北行……福金(天会)六年八月殁于兀室寨。 ▲成德帝姬十八岁。 △同前书:「初封昌福公主。改号帝姬,再封成德。下嫁向子房。」按宋俘记:其即赵瑚儿,「自刘家寺五起北行……(天会)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洵德帝姬十八岁,即富金。 △同前书:「初封衍福公主。改号帝姬,寻改封洵德。下嫁田丕。」 青宫译语:「天会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午,国相左副元帅【名粘没罕】、皇子右副元帅【名斡离不】命成棣随珍珠大王【名设野马,国相长子】、千户国禄、千户阿替纪押宋韦妃……富金、嬛嬛两帝姬……等先至上京……(五月)二十三日抵上京,仍宿毳帐。二十四日,卸装王邸,王投奏……且乞富金帝姬为妾……六月初七黎明……宣诏官口宣云,赐帝姬赵富金王妃。」 ▲显德帝姬十七岁。 △同前书:「初封显福公主。改号帝姬,寻改封显德,下嫁刘文彦。」 按宋俘记:其即赵巧云……「自刘家寺五起北行……(天会)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顺德帝姬十七岁,即缨络。 △同前书:「初封顺福公主。改号帝姬,寻改封顺德,下嫁向子扆。」 宋俘记:「八女赵缨络已嫁,自青城寨七起北行,入云中御寨,十五年,殁于五国习古国王寨。」 ▲仪福帝姬十七岁,即圆珠。 △宋俘记:「九女赵圆珠……均未嫁。自刘家寺五起北行,圆珠入兀术寨。」 ▲柔福帝姬十七岁,即多富、嬛嬛。 △同前书:「十女赵嬛嬛即多富,未嫁。自真珠大王寨二起北行……嬛嬛入洗衣院。十三年入盖天大王寨,遣嫁徐还,皇统元年亡。」 ▲保福帝姬十六岁。 △同前书:「十一女赵仙郎……未嫁,殁于刘家寺寨。」 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保福帝姬,追封庄懿。」 ▲仁福帝姬十六岁。 △同前书:「十二女赵香云……未嫁,殁于刘家寺寨。」 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仁福帝姬,追封顺穆。」 ▲惠福帝姬十六岁,即珠珠。 △宋俘记:「十三女赵珠珠,未嫁。自宝山大王寨三起北行,为王妾。」 ▲永福帝姬十六岁。 △宋俘记:「十四女赵佛宝……未嫁。自刘家寺五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贤福帝姬十六岁。 △宋俘记:「十五女赵金儿……未嫁。殁于刘家寺寨。」 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贤福帝姬,追封冲懿。」 ▲宁福帝姬十四岁,即串珠。 △宋俘记:「十六女赵串珠……未嫁。自刘家寺五起北行……串珠入额鲁观寨……天眷二年没入宫,皇统元年封夫人。」 ▲和福帝姬十二岁。 △宋俘记:「十七女赵金珠……自寿圣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令福帝姬十岁。 △宋俘记:「十八女赵金印……自寿圣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华福帝姬九岁。 △宋俘记:「十九女赵赛月……自寿圣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赛月……皇统元年……封次妃。」 ▲庆福帝姬七岁。 △宋俘记:「二十女赵金姑……自寿圣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金姑皇统元年……封次妃。」 ▲纯福帝姬四岁。 △宋俘记:「二十一女赵金铃……自寿圣院四起北行,六年八月入洗衣院。」 ▲契勘来目,尚有崇德帝姬,金仙即征福帝姬,寿福帝姬,三金即敦福帝姬,熙福帝姬,恭福即小金帝姬,亦即小帝姬,并先薨逝。谨再陈叙者。 △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崇德帝姬,初封和庆公主,改封崇福。寻改帝姬号。下嫁左卫将军曹湜。再封崇德。宣和二年薨。」「悼穆帝姬,初封徽福公主,改号帝姬。薨,追封悼穆。」则「征福」乃「徽福」之误。「敦淑帝姬,初封寿福公主。薨,追封泾国。及改帝姬,追封敦淑。」疑寿福帝姬当指其人。「熙淑帝姬,初封熙福公主。薨,追封华国。及改帝姬,追封熙淑。」疑熙福帝姬即其人。「恭福帝姬生才周晬,金人不知,故不行。建炎三年薨,封隋国公主。」按有关恭福之记载,此处显误,其名既列于名单,金人安得不知?然当时「生才周晬」,当是事实。又公主传无号「敦福帝姬」者,疑有误记。
元朝的状元(进士)们 元朝的科举考试是我国历史上最特别的,除了分左榜右榜外,还因为他参加考试的人民族成份之多,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比得上。元朝的头一科科举考试左榜状元是张起岩,右榜状元则是护都沓儿,这一榜的进士里面有不少出色的文学家,如欧阳玄,马祖常,许有壬,杨载,偰哲笃,丁文苑。元延五年(1318)的两榜状元则是忽都达儿和霍希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外,这一榜还有一个葛逻禄籍进士,即塔海。元英宗至治元年右榜状元是泰不华,左榜状元宋本。这位右榜状元泰不华中状元时年仅十八岁,是色目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可惜作品流传不多。泰定帝在位时虽然无所建树,但他本人却开了元朝的一个先例,他居然开始经筵制度,这种让人吃惊的做法显示元王朝的汉化进一步加深。经筵制度是儒家最传统的制度之一。他还坚决地否决了废除科举的建议。元泰定四年科举考试,两榜状元是阿察赤和李黻,元代最重要的三个诗人虞集、杨维桢、萨都剌就有两个是本榜同年。这一年的进士当中出了一名印度人蒲理翰,这也是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唯一的一名印度籍举人,据说印度史书当中曾引以为荣。元文宗至顺元年的两榜状元是笃烈图和王文烨,还有了一位西域拂林人金元素,原名哈喇,元文宗赐他姓金。他是整个科举史中祖籍离中国最远的一人。元顺帝元统元年,两榜状元是同同和李齐,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一届的进士录流传至今,著名的刘基刘伯温就是这一期的进士,他当时填写的档案也保存下来,对比其他的进士档案,可以看出当时的这些档案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填写的,与我们现在填考试申请表差不多。有籍贯:贯处州路青田县。户籍:儒户。学习的是什么:《春秋》。表字:伯温。排行:行七。年龄:二十六。出生日期:六月十五日。家庭状况:曾祖濠,宋翰林掌书,祖槐,宋太学生,父(这字不认识),儒学教谕,母富氏,妻富氏。考试成绩:乡试江浙第十四名,会试第廿六名。还有准备给他的官爵:授瑞州路高安县丞。至正二十六年还录取了最后一科状元赫德溥化和张栋,共有进士72人,他们在远朝已经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元代文学简介(截取自《元朝文学编年史》) 元代历史和元代文学史的最大特点,是元代相当独特的“文化政策”,即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元代成为中国历史上诸统一朝代唯一没有文字狱的朝代。元人诗文对社会揭露之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元朝将人分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出自元初人郑思肖的《心史》,可这是唯一的孤证,在元朝史籍和其他文献资料中目前还没有见到能够支持这一永城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和研究,足以证明实际在元代,儒士(儒户)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的教士,都享有一定程度的优待。元有历史上代表性最广泛的文坛,就作家而言,不论民族、地域、宗教,都是前所示有的丰富。而大量母语并非汉语的各族作家使用汉语写作,在了中国文学史上仅见的情况。 元诗流传至今的有12万首以上,分属约5000位诗人,这个数字是《全唐诗》的四倍,是《全宋诗》的二分之一。唐宋八大家之后,古文------散文似乎是无山可靠,但新的社会因素与新的语言体系注入文坛,使元文自有特色,特别是诗文与代言体的小说戏曲出现了互相接近的倾向,具体说就是叙事成分增加,使元文不难与唐宋文并列。据《全元文》的资料,有作品传世的元文作者在3000人以上。大多数作者仅有一两篇文章传世,但虞集、马祖常、姚燧、黄溍等人,完全具备大家风范。据《全元词》统计,元代有词人212家,词作3721阕。当然元代文学的精华在元曲。元曲分为散曲与戏曲两部分。戏曲以杂剧为主,此外还有南戏,诸宫调等形式,元杂剧一直是元代文学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元杂剧久负盛名,对元代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元杂剧的兴盛,元曲才成为元代文学的标志性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仅在此,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与近世的分水岭。中国的小说并非发端于元,但通俗小说成为气候,始自元代。中国古典戏剧成型于元杂剧。杂剧一词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唐人所谓的杂剧是一个泛称是一种戏曲,一般认为元杂剧直接来源于金代的院本。见于著录的元代杂剧有大约550种,其中50种是无名氏的作品,另外有187种无名氏的作品,归于元明之际,,难以具体断代。如果对元代文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元代并不是传统的文体诗文衰退的时期。元代,作家最多,作品最多,仍然是诗文。而元代诗文与前期相比,普及程度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诗文成了不同各族的文人们凝聚力的体现。元代诗文有一个被忽略的特点,那就是叙事化倾向。元代的笔记小说是后人谈论得多,但具体研究较少的文学体裁。在笔记和小说之间的是文言传奇,白话通俗小说的出现,是元代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元代白话小说今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梁公九谏》、《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刘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元代的水浒戏和西游戏也很多,为后来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成书打下了基础。三国演义的作者元人罗贯中还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散曲是元代新的文学休裁,散曲与词都是诗歌的分支,一般主为散曲源于宋金时期市井歌谣俗谣传俚,形成于金元之际,元初很快就风靡一时,与词分庭抗礼,受到了南北雅俗等不同人群的欢迎。 元人以四作为最高水准的评定范围,元曲有四大家:关白马郑----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元代绘画有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道德文间则有“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抗金名将虞允文的五世孙)、揭傒斯、柳贯,“四学士”是吴澄、虞集、欧阳玄、揭傒斯,元诗也有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悙、揭傒斯。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元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建立了疆域古今所无的大元,又以近一个世纪时间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不同内涵的文明,容纳在中华区域文明的整体范畴之中,如同金所经历过的,金代文学不是女真文学,也不是传统的汉族文学,而是以两山两河为主的北方文学,元代文学的特点,正是在将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单一文化整合成为区域内所有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元代文学简介(截取自《元朝文学史编年》) 元代历史和元代文学史的最大特点,是元代相当独特的“文化政策”,即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元代成为中国历史上诸统一朝代唯一没有文字狱的朝代。元人诗文对社会揭露之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元朝将人分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出自元初人郑思肖的《心史》,可这是唯一的孤证,在元朝史籍和其他文献资料中目前还没有见到能够支持这一永城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和研究,足以证明实际在元代,儒士(儒户)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的教士,都享有一定程度的优待。元有历史上代表性最广泛的文坛,就作家而言,不论民族、地域、宗教,都是前所示有的丰富。而大量母语并非汉语的各族作家使用汉语写作,在了中国文学史上仅见的情况。元诗流传至今的有12万首以上,分属约5000位诗人,这个数字是《全唐诗》的四倍,是《全宋诗》的二分之一。唐宋八大家之后,古文------散文似乎是无山可靠,但新的社会因素与新的语言体系注入文坛,使元文自有特色,特别是诗文与代言体的小说戏曲出现了互相接近的倾向,具体说就是叙事成分增加,使元文不难与唐宋文并列。据《全元文》的资料,有作品传世的元文作者在3000人以上。大多数作者仅有一两篇文章传世,但虞集、马祖常、姚燧、黄溍等人,完全具备大家风范。据《全元词》统计,元代有词人212家,词作3721阕。当然元代文学的精华在元曲。元曲分为散曲与戏曲两部分。戏曲以杂剧为主,此外还有南戏,诸宫调等形式,元杂剧一直是元代文学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元杂剧久负盛名,对元代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元杂剧的兴盛,元曲才成为元代文学的标志性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仅在此,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与近世的分水岭。中国的小说并非发端于元,但通俗小说成为气候,始自元代。中国古典戏剧成型于元杂剧。杂剧一词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唐人所谓的杂剧是一个泛称是一种戏曲,一般认为元杂剧直接来源于金代的院本。见于著录的元代杂剧有大约550种,其中50种是无名氏的作品,另外有187种无名氏的作品,归于元明之际,,难以具体断代。如果对元代文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元代并不是传统的文体诗文衰退的时期。元代,作家最多,作品最多,仍然是诗文。而元代诗文与前期相比,普及程度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诗文成了不同各族的文人们凝聚力的体现。元代诗文有一个被忽略的特点,那就是叙事化倾向。元代的笔记小说是后人谈论得多,但具体研究较少的文学体裁。在笔记和小说之间的是文言传奇,白话通俗小说的出现,是元代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元代白话小说今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梁公九谏》、《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刘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元代的水浒戏和西游戏也很多,为后来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成书打下了基础。三国演义的作者元人罗贯中还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散曲是元代新的文学休裁,散曲与词都是诗歌的分支,一般主为散曲源于宋金时期市井歌谣俗谣传俚,形成于金元之际,元初很快就风靡一时,与词分庭抗礼,受到了南北雅俗等不同人群的欢迎。元人以四作为最高水准的评定范围,元曲有四大家:关白马郑----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元代绘画有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道德文间则有“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抗金名将虞允文的五世孙)、揭傒斯、柳贯,“四学士”是吴澄、虞集、欧阳玄、揭傒斯,元诗也有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悙、揭傒斯。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元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建立了疆域古今所无的大元,又以近一个世纪时间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不同内涵的文明,容纳在中华区域文明的整体范畴之中,如同金所经历过的,金代文学不是女真文学,也不是传统的汉族文学,而是以两山两河为主的北方文学,元代文学的特点,正是在将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单一文化整合成为区域内所有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我正在申请元代吧吧主,要多长时间才能够通过 如题
如果吧主不反对的话(反对就作罢) 我发现一提到元朝和清朝,很多人都热血沸腾,不是吹上天就是贬入地,我自认为元史和清史觉得还不错,主要是找不到元朝吧和清朝吧,如果吧主不反对的话,借贵吧我打算发几个真实研究当时历史的小文,保证客观反应不作偏激词汇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