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魔气66 -
关注数: 5 粉丝数: 154 发帖数: 2,380 关注贴吧数: 119
中文报名开始啦,,,报考了6月PMP考试的要抓紧时间了。。 有任何不懂的赶紧问哈,,,,,,,,,, 网络直播+视频回放,培训费用:2788,PMP报考费 3900(报考费全国统一价) 上课时间在晚上和周末,2个月一期,一期25节课左右,每节课2个小时,服务一年的时间。 每节直播课都有录制高清视频。看视频和直播不懂的时候,VIP可以通过联系老师私人QQ+微信+电话给您一对一指导和解答。。 PMP英文机构帮你报名,提供10套以上试题,重点划分并解析,专业老师随时解答,每天群里一起练习题目,赠送2本电子书+2本纸质版教材,包6年的PDU学时证明 有任何不懂的赶紧问哈,,,,,,,,,, 网络直播+视频回放,培训费用:2788,PMP报考费 3900(报考费全国统一价) 网络直播+视频回放,培训费用:2788,PMP报考费 3900(报考费全国统一价) 上课时间在晚上和周末,2个月一期,一期25节课左右,每节课2个小时,服务一年的时间。 每节直播课都有录制高清视频。看视频和直播不懂的时候,VIP可以通过联系老师私人QQ+微信+电话给您一对一指导和解答。。 每节直播课都有录制高清视频。看视频和直播不懂的时候,VIP可以通过联系老师私人QQ+微信+电话给您一对一指导和解答。。 PMP英文机构帮你报名,提供10套以上试题,重点划分并解析,专业老师随时解答,每天群里一起练习题目,赠送2本电子书+2本纸质版教材,包6年的PDU学时证明
管理偏离 有时,某些团队成员对项目经理来说是很麻烦的事情,但是我这里的偏离管理不是指这一方面的事情。本书中的偏离是指那些在项目中由于某些不明确的地方或持续不关注项目成员的工作所发生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不易被察觉直到项目出现问题。下面的内容将说明4种偏离的情形。 1、范围偏离 范围偏离是指原始项目启动计划中没有包含的任何变化。变化是永恒的,期望没有变化发生是不现实的变化的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与客户、项目经理或者项目团队成员的能力和远见毫无关系。例如,市场条件是动态变化的,竞争可能引入新的产品,你的管理层可能决定在竞争未开始之前进入市场,这些都可能引起范围偏离。范围偏离不定非得是某个人的失误造成的。它只是现实的产物,你必须要去应对。无论你和客户在项目计划时做得有多好,范围偏离总会发生。处理它! 作为项目经理,你的工作是指出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任务艰巨,但总得有人去做。无论范围如何发生变化,作为项目经理,你的工作就是找到适应这些变化的途径。 2、预期偏离 预期偏离的产生是由于项目团队成员落后于进度,却在进度报告中称按时完成进度,并期望在下一阶段的汇报中赶上进度。预期偏离对项目经理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你的项目中会有几个任务经理,他们负责很多的工作,他们不想给你坏消息,所以当工作并没有按进度完成时,他们倾向于汇报说_切正按进度顺利进行。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期望在下一阶段的汇报中赶上进度,因此他们误导了你,使你认为项目进展顺利。任务经理都期望能提前完成一些工作以期赶上进度,弥补进度差异。项目经理要有能力验证从项目团队那里得到的状态报告的准确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经理需要检查每份报告的细节,随机检验就能见效。 3、成果偏离 成果偏离是指团队成员在工作,但工作成果却和所花费的精力不成比例。参与项目工作的每个人,不管在项目工作中花了多少精力,似乎总是完成95%的工作。每周的进度报告都记录了进步,但剩余的工作似乎并不见少。除了随机检验,项目经理唯一能做的有效工作就是让那些遭受着成果偏离困扰的团队成员增加他们进度报告的频率。 4、功能偏离 和范围偏离密切相关的是功能偏离。功能偏离的产生是由于团队成员武断地为可交付成果增加了一些他们认为客户会愿意要的特性和功能。但问题是,客户可能并没有指定该功能的理由。如果团队成员觉得某些功能对用户非常关键,那么应该用正式的变更管理程序处理此事。
npdp必须要了解的技巧。。 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   当思考产品经理的概念时需要知道,我们需要先考虑产品经理都要做些什么。一个PM就是一个产品的拥有者。保障产品在各环节下的正常发展是产品经理的责任。那么就需要了解如下几点:   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全面认知 :决定市场细分,产品定价,产品定位等等;   了解用户的需求,痛点,和目的;   1、在对用户和市场负责的基础上为产品开发制定战略/愿景;   2、将产品战略转换成短期或长期的产品路线路,并根据重要性和时间节点划分优先级;   3、商业和产品需求,并和利益相关者就产品战略进行交流;   4、并支持整个产品团队,包括:业务,开发,设计,销售,市场和技术支持团队;   5、在市场展开广泛的沟通。   这些事情看上去很繁琐是吧?没人说过产品经理是个轻松的职业。那么,设计技能又该怎样解读呢?   每个产品经理都需要掌握的4点设计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在这里指出,在不同规模的公司中,一个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设计技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小型公司中,产品经理和用户体验设计师通常都是由一个人担任的。随着团队的不断扩充,产品经理就会逐渐被单独提出来承担更多的职责。所以,考虑到这些,以下讲到的每条要点都需要你结合自身的工作环境而定。   1、拥有进阶的用户调查技巧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是真正了解用户的,并能够发现他们的痛点、渴望和需求。   这意味着一个产品经理需要拥有非常出色的调研和同理心技能 — 他们必须能够与用户进行深入的访谈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工作,运用所获取的数据,并能够从这些交流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不管你的团队规模大小如何,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经理必须能真正为客户发声,这样才能让产品拥有正确的发展路线。   要点:实地调研,可用性测试,人物角色设定,客户体验历程研究和故事板设计。   2、掌握基础交互设计技能   一个优秀的的产品经理应该能够明确地形容出用户的目标并基于这些目标对产品功能进行判定。除此之外,对于产品架构也要有清楚的认识,可以清晰地画出用户访问路径。随着团队规模的逐渐扩大,交互设计师将有可能承担这部分责任。但产品经理始终都还需要在这方面给予自己的意见。   在小型团队,可以通过画线框图和用户流程图与团队中的成员进行沟通。如果你还兼任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话,可以尝试去了解一些通用的设计模板。此外,还需要明白交互设计的易用性原则。避免做出一个让用户崩溃的设计方案。   要点:草图、线框图、用户流程图、站点地图、用户故事、设计样式。   3、有品味   在这点上可能会存在着争议,但是我们还是得这样说——最好的产品人的个人品味一定不会差。你并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视觉设计师,但是你一定要对那些伟大的设计有自己的认知。提升个人的品味的唯一方法就是多留意不同的设计,不论优秀的还是糟糕的。通过观察这些实例去思考你为什么会喜欢/不喜欢这个设计。最终,你会通过自己的直觉,带领你的团队前进。   归根结底,品味这个东西很难被准确定义,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很有可能给你的团队带来一些分歧。不过,这也是非常有用的一点,如果一个产品的“拥有者”能够拥有令你团队成员信服并崇拜的品味。那么你们的产品会少走很多弯路。比如乔布斯和他的iPhone,就是很好的例子。   4、理解视觉设计的基本概念   除了品味,产品经理还需要了解一些设计词汇,以便于跟团队中的设计师进行清晰明确的沟通,并在设计方案中作出正确的决定。相信我,当你使用“对比度”、“层次”和“颜色深度”这类词汇跟设计师沟通时的效率一定比你对他们说“把那个Logo给我做大点”时高得多。   产品管理是一门微妙的艺术。一个伟大的产品经理需要充分了解产品开发涉及的各个层面。这样才能高效地推动产品。要清楚自己的职责,不要试图跨越自己的职责范围,从而导致团队滋生不和谐因素。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对于产品经理是很有帮助的,能够让他们与攻城狮进行良性沟通。但是技术型的产品经理要谨记,写代码是工程师们的工作,别对他们的决定指手画脚。   同样的,当你与一个设计师共事时,你也需要明确这个边界。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是要深度发掘用户的需求、分析市场和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替他们做本职工作。要给予设计师们充分的自由,以便他们能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定要记住,要给予团队成员充分自由的空间!   结论   产品经理拥有很多个职责,最终的任务一定是帮助你的团队打造出一款令人惊叹的产品。设计团队和产品团队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其工作内容往往都是依据团队的规模和配置而定。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无论你是否需要以设计师的身份做出贡献,只要你能掌握以上基本的设计技能的话,一定会提升你的价值的。祝你好运!
产品经理难做吗??你必须要了解的产品经理技能 我们须要明确一点:任何一个产品的出现,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目标用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之后也就对用户产生了价值,而对用户所产生的价值是产品的价值。 产品经理需要创造出这样的产品,也就不难理解其工作就是:在当前所拥有资源的情况下,找到用户问题的最优解,并且高效的将其执行落地。 同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找最优解】与【执行落地】这2个方面进行阐述。 【找最优解:懂用户】 如果要找最优解,首先就需要懂用户。懂用户最好的方式就是成为用户。有什么人会比用户本身更了解自己的痛点呢?有多少经典的产品最初不就是解决了其开创者自己的一个痛点吗? 市场调查,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这些都是用户的行为与其表达。可用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意图,用户的表达则可能有更大的偏差,所以都不及成为用户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如果有一个产品,自己人都不喜欢使用它,那么这个产品基本会很拙劣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唾弃现在吹嘘的所谓数据驱动产品,以及过分夸大数据分析重要性的原因。 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能作为产品验证的工具,并且是不是好的验证工具,还得看我们怎么去读它,至于数据驱动产品、大数据分析等,大多数的情况也只是看起来很美。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某商户分类网站,做用户行为分析与统计,发现“XX01”“XX02”等类别是用户点击率最高的类别,所以认为按其点击率来进行分类排序是更好的选择,这样可以让用户更快速的找到其类别,于是按此执行下去;新版本发布后用户开始吐槽了:“为什么我平时用的多的XX03类别被放在了那么不起眼的位置?我不服!”;PM发现了其问题,原来每个用户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之前的决策存在问题,所以改变了策略:分别按每个用户的点击率来做统计,动态调整每个用户的类别展现方式,这样就避免了每个用户喜好不一样的问题,产品按照其策略执行下去;新版本发布后用户又开始吐槽了:“为什么老是发现分类位置在变?我每次都要去找我需要的类别,而不能凭经验位置来使用,我不服!”;PM又发现了问题,原来用户还有使用习惯,不能时刻改变其类别按钮的位置,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上提出了这个问题的“最优解”:让每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类别按钮的位置,这样就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于是再次执行下去。这次没有用户抱怨了,PM额外开心,感叹找到“最优解”真不容易,可好景不长,当再次统计这个新功能的用户使用情况时,发现使用率低得可怜,做了这么多数据分析,用数据驱动产品,花这么多时间做出来没几个人用的无关痛痒的功能,真是***了! 也许你觉得这样的事十分可笑:“这类常识性的问题居然要做用户行为分析与统计?”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的,其原因不由我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常识与慎密的逻辑性是一个产品经理必备(当然还有智商与品味),并唾弃教条的原因。每个成功的产品就好比一件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太多规矩可循。 我们继续回到懂用户这个话题上来,成为用户是最好的了解用户的方式,那么谁都可以做,但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好。做的好不好在于了解其用户的深度,而深度就需要理解其用户痛点背后最为深层次的根本问题,而这就是我建议大家都去涉猎一下哲学的原因之一。对于这点,想要做得好也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快速学习,这得依靠个人的生活经验、常识、品味等综合软实力,所以你会发现世面上好的产品,有品质有品味的产品,往往其产品经理也是有品质有品味的,他们的气质有着惊人的相似。 所以在懂用户这一点上,需要的是:智商、常识、慎密的逻辑性与品味这类软技能。 【找最优解:解决方案】 在懂用户后,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了,并且是在当前所拥有资源的情况下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里也衍生出一个大家经常问的问题:产品经理是不是需要懂技术?这里我也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必须懂! 我们是在用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工具来解决问题,互联网产品中这些资源很大部分就是计算机技术本身,试想如果连这些解决问题所使用的工具资源都不懂,又如何可以保证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呢?这从最基本的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无论综合实力如何强,如果不知其所以然,到顶也就是一个超级用户。 即便勉强找到解决方案,也是在其他人的建议、人云亦云,或者“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们也这么做”的逻辑下找到的。那么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产品经理来说是完全没有底气与立足点的,因为其本身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是最好的方案,特别是当其他人的建议存在异议或频繁发生变化时,只能凭借对人的信任度来做判断,无法做到知其所以然,就更为混乱了。所以这样的产品往往都存在很大的技术与逻辑漏洞,甚至是可笑的常识问题。 当然这里的懂技术并不是要成为领域专家,而是要懂得技术原理,知道其所以然即可。 找解决方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你使用现有资源解决了用户问题之后,很多时候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又可能导致之前解决原有问题的方法完全无效;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可能会衍生出另一个新的问题,非常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就会需要把无数个问题一起放在脑子里做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做各种权衡,最后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随便举几个: 很多网络产品在做内容推荐时,往往面临几种选择:自动化推荐,这样效果不好;人工介入,又会需要考虑到人工成本。新的成本会涉及到公司现有产品预算问题,超预算又要考虑到融资等一连串问题就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做权衡,人工介入到什么度可以达到能够接受的推荐效果而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像这样的权衡问题在一个产品中实在是太多了,只是靠谱的PM会凭借其经验与直觉来快速的做判断。 再来看一个我们平时都知道的房产网站。为了吸引中介与房产出售/出租的卖方,丰富其信息资源,那么相对来说就要放宽对卖方的限制,但这样就容易导致虚假信息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导致平台对买方价值降低;买方减少,从而影响平台对卖方价值,恶性循环开始。所以会需要通过卖方实名认真,买方用户评价与举报等方式制衡卖方,消除虚假信息。但这同时需要一个度,循序渐进,过度控制还可能导致卖放流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就像是多米诺骨牌,需要小心的去呵护它们。(不要和我聊当今的房产网站,我不想吐槽!) 接下来聊聊社交产品,许多社交类产品中都有关注用户的关系形信息与探索新的信息功能,孰重孰轻就还需要考虑到产品所处的阶段。如果所处早期阶段,用户本身不多,更不用说已经相互建立联系的用户,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突出探索新的信息功能,把精选、推荐等放置在一个相对显眼且重要的位置,让用户更容易建立新关系的同时,使得整个产品的内容不那么空洞;而如果所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则相反需要突出关系形的内容,从而强调其社交性与加强粘性。 最后再看一个平时被人问得多的问题:APP产品中,底部菜单栏是否需要文字说明?如果仔细思考,会发现各自都有优势:有文字可以提高功能识别度,而没有文字则让应用设计更为简洁、品质更高。这其实就是在“识别度”与“简洁的产品品质”上做选择,如何选择就需要考虑到现有的具体产品与具体受众了。如果是电商类的产品,比较大众化,那么识别度会相对更为重要。如果是社交类的产品,定位相对高端,那么产品品质会更为重要。当然这里的例子其实是一个设计上的抉择问题,之所以列举是想要说明在做这些权衡与抉择时,具体的产品类型与受众是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点。 一个产品,几乎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十全十美,否则过长的研发时间会导致错过市场机会,这就同样需要做取舍,同时还需要拥有对现有问题的容忍度,例如:早期项目可以不去考虑高并发的问题,用户不会有那么多;不用过份考虑安全问题,没火的产品遭遇攻击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不用去考虑效率问题,提早上线比什么都重要。但容忍问题并不是忽视问题,而是知道这个问题应该在什么时候去解决它。随着产品不断的迭代,有节奏的将其逐个解决掉。 所以在找解决方案这一点上,需的是:了解技术原理,拥有考虑问题的全面性,遇到问题做权衡与抉择的能力。 【找最优解:方案文档】 如果通过种种权衡与抉择,最后方案在脑子有概念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工具来将其表达出来。工具的作用就是将方案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给接下来所需要读懂他们的人:设计师、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老板等等。 如果需要全面的控制产品,以及让这些人都能够明白产品的逻辑,需要3个文档即可:原型文档、API文档、数据库文档。原型文档决定了产品页面逻辑,API文档决定了页面对应的数据逻辑,数据库文档决定了最终的产品数据如何存储。这是一个产品最为核心的几个部分,可以说这3个文档定下来,产品基本就定了,再怎么跑也跑不远,如果需要把控好产品,就把控好这几个文档,保证其逻辑通畅且没有问题。 原型文档的工具有很多:Axure、Visio、AI、PS、OmniGraffle等等都可以做。当然不要忘了工具是为了表达,不要迷信工具本身。所以我一般会建议会什么用什么,什么简单用什么,我个人一直都用OmniGraffle就是由于其简单且快速,一个下午就可以把脑子里的东西全表达出来。同时我对那些把原型做到特别精致,交互效果等全整上的原型无感,不是说这样的原型不好,而是在原型上用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个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是得不偿失的,细节应该交给设计师。 API文档的话,最好是用WIKI来做,这样容易沟通与做升级变更。前后端开发之间可以依此来界定工作上的权责问题。 数据库文档的工具就更多了,从UML工具到简单的Numbers表格都可以,原则就是简单顺手,可以表达清楚。 关于这几个文档,一定一定要保证其逻辑通畅。这几个文档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我主张由产品经理统一来完成,即便某些文档不做也需要对其进行审核。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例如:页面上需要展现一个数据,但API中没有,想要修改API却发现数据库中没有数据,数据库需要做调整,但又有可能影响到其它方面,等等这类的逻辑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造成大量的工作时间被消耗掉,也是产品经理工作不合格最显著的体现。如果一个产品几个月还不见踪影,每天大家都在扯皮,功能需求改来改去,如果老板没有强制性干预,那么这里的产品经理就是不合格的,靠谱的产品经理会很少出现这类产品逻辑性问题。 所以落到实处的方案,需要的是:拥有产品表达能力以及会使用基本的产品表达工具。 【执行与管理】 现在方案已定,终于到了执行阶段,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相对简单多了,需要考虑的就是权责界定以及执行顺序与计划等问题。 如果之前的三份文档没有问题,那么在执行过程中的权责界定就完全不是问题,文档其本身已经把项目中的角色非常明确的划分了出来。 在执行顺序上会有一点讲究。 首先,需要按照产品的逻辑关系来调整执行顺序。例如需要先做用户注册登录功能,才能保证用户详情页的数据是可测的这类逻辑顺序。 另外,需要注意各个角色之间的无缝配合,保证整个开发流水不被阻塞。例如我计划今天要把首页完工,那么在昨天我就需要保证首页的设计与切图、以及对应的API完工,并且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就需要相关的人员在今天的工作开始前将问题解决掉,否则会阻碍到当天前端的开发进度。 这类项目管理的技巧在任何有好的管理经验的人中基本都懂,所以这里也不做过多的阐述,总之管理的根本在于权责明确。 当然我们方案也不太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那么就请继续参照之前找最优解的方式循环处理。如果问题不是特别严重,也可以选择忽略,把问题放到下一个迭代中。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执行过程中,千万不要频繁的修改产品。这不仅仅是影响到产品进度,增加无意义的工作,最主要的是朝令夕改会造成整个执行团队像无头苍蝇一般乱串,做无意义的加班,并且对其产品经理的能力产生质疑,团队士气降低。在执行过程中才发现的问题其本质上都是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本职工作失误,如果这个问题大到不得不做修复,当前无法忽略的话,那只说明能力不够,还得先磨练与学习。如果你发现一个团队每天加班加点,但产品质量不仅达不到标准,而且进度也十分缓慢,团队中也没有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就显而易见了。 最后就是执行团队的气氛与士气问题了。平时忽悠下项目前景如何美好,我们的工作如何伟大,我们每天都朝着伟大的目标迈进着,我们是伟大的,是的,我们看好我们自己!这些东西的作用是有的,但是在现在到处充满着鸡汤的互联网世界,可别指望有多大用。 最为有效的做法则是在执行阶段作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来帮助执行团队解决问题,有一个团队是在帮我完成工作的心态。一个产品成功了,大家都会说这个公司的老板很厉害,其次是产品经理能力很强。并没有多少人会关注其执行团队,更不会说这个产品的关键在于执行团队中的某某某,即使真的是这样。所以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作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来服务好大家呢?还有什么理由在产品获取成功的同时不把功劳归结于团队呢? 所以在执行阶段,需要的是:项目管理技巧与服务者心态。 ========总结======== 产品经理需要的技能包括: 良好的智商、常识、慎密的逻辑性与品味这类软技能;了解技术实现原理,拥有考虑问题的全面性,遇到问题做权衡与抉择的能力;拥有产品表达能力以及会使用基本的产品表达工具;最后需要拥有项目管理技巧与服务者心态。 ========关于运营问题======== 很多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整篇文章中没有运营的部分?是不是遗漏了?其实不然。 首先,我想大家必须要去掉“产品必须要有运营”的固态思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做内容运营。我们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解决目标用户的问题而服务,而不是为了运营而运营。 如果有需要做内容运营的产品,其运营本身就是对产品解决方案的一种支撑,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目标用户问题的,细心的人也会发现这些部分已经包含在了前文的解决方案中,而具体的运营执行工作,则会由专门的运营人员来处理,这就不在本文所要阐述的范围之中了。 而对于平日所说的“产品本身的运营”其实就是产品迭代的过程,也就是根据产品所处的阶段,对以上步骤的循环迭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26574691&urlrefer=09aae013d63dab70fc2124bc922d0e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2017年12月PMP考试成绩结果说明 2017年的最后一次PMP考试也圆满结束,想必此刻各位考生最关心的莫过于PMP考试成绩了,下文针对2017年12月PMP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相关事项进行了整理说明,供大家参考。 PMP成绩查询时间: 一般在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在PMI官网查询到成绩,成绩出来PMI也会第一时间发邮件通知大家;于12月27日希赛已有学员查询到自己的成绩了;但是,由于试题分布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部分考生已经查到成绩,而有部分查不到,查不到成绩的不要慌张,耐心等待即可。 PMP成绩查询说明: PMP考试不分等级,只有通过与不通过2种情况。通过PMP考试的,会颁发PMP证书,证书上面不会写具体PMP成绩。 通过:登录PMI页面后页面显示“You are a PMP in good standing”,表示通过,PMPNumber为您的证书编号,点击页面左上方的“MyPMP”中的ExamScoreReport(s),您可以查询到您的成绩单。 未通过:成绩查询页面显示“You may now submit payment for your PMP credential”,表示没有通过,考试点击页面下方的“考试日期”,您可以查询到您的成绩单。 未出成绩:成绩查询页面显示“you are now registered for a group PMP examination”,则表示成绩还未出来,需要继续等待! PMP成绩显示说明: 考生会看到的成绩不是直接的分数,而是用A\T\B\N表示的,即Above Target(高于目标)、Target(达到目标)、Below Target(低于目标)、Needs Improvement(有待提高),考生最终得到的成绩就是每个过程组所获得的等级,比如4A1T等。 A、T、B、N四个级别是有区间的,同时每个领域的题目数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候会出现某学员3T2B没通过,而另一个学员3T2B却通过的情况。因此,查看成绩报告时不能简单根据A、T、B、N的数量,仍需以PMI给出的PASS或FAIL为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