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祖迪·达贡 部落屠杀者
关注数: 14 粉丝数: 257 发帖数: 31,469 关注贴吧数: 41
战略选择:新加坡与香港到底有何不同? 新加坡与香港这两座城市因为有太多相似性,而一再被人们同时提及,但现在看来,二者的区别似乎正在愈加明显起来。 最新近的变化则是,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中,香港排名第四,为2005年以来首次跌出三甲。而新加坡则从之前的第五名跃居第三,取代曾在该位置的香港。 这番“双城记”变化背后,其实是两座城市在多个层面差别性的显现,亦是不同市场的区别:目前香港更多面向内地市场,而新加坡则愈加国际化发展;香港服务业走强,而新加坡则更注重知识经济……在6月1日召开的新加坡国际城市峰会上,与会者亦探讨了这种有趣的差别,并试图从中寻找借鉴和启发。 实业与金融 新加坡显然与香港拥有太多相似之处:东南亚同一时区、华人社会、购物天堂、都曾被英国殖民者统治过;区域面积小,资源有限,但却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都是城市型经济体,基本没有农业,服务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多;法制健全,政府廉洁高效,对进口商品实行低税率;都面临人口老龄化、低出生率的问题;都面临着周边新兴城市的竞争,努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 在一些经济、社会指标的排名中,两个城市均频频领先,排名难分伯仲。有趣的是,两个城市的管理者,亦相互以对方为镜鉴。 但更多的,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基本情况而言,香港区域面积和人口都大于新加坡,但香港多山而新加坡则更多平原。过去,香港的GDP总量始终在新加坡之上,但人均GDP却经常不及新加坡。贸易方面,香港则多在新加坡之上。 最为明显的区别,则在于政治方面:香港回归前后,虽具有极大自主权,但始终只是地区,而新加坡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亦因此,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定位上,始终具有更多面向世界的内容,且能够在实际实施中得到切实贯彻。 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后,便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此后实业经济多次转型,但制造业贡献至今仍占比较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25%左右。而香港的制造业这一比例仅为3%。 这一差异可以说是历史原因形成,但也与各自不同的战略出发有关—作为主权国家的新加坡,缺乏一个更高层面的“靠山”,因而将部分工业作为其经济的战略安全重点。 但事实上,较大比重工业的存在,还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保障—新加坡早期曾为发展工业而吸引移民,后期则强调高级别人才,此时的制造业岗位则成为区别化就业的重要补充。 目前,新加坡的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而香港制造业在1998年后,开始大量向内地转移,其经济贡献率变化较大。 而金融方面,目前香港的金融发达程度仍在新加坡之上,但有分析认为,无论是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存贷款额,还是股市规模及交易额,这一落差都有望进一步缩小,这与新加坡对金融业的做强有关。 市场与投资 事实上,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而言,新加坡将市场更多面向世界,而香港似乎在回归后开始倚重内地市场—虽然内地被全世界认为是最为庞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这曾一度被认为是香港进一步发展的优势。 但有趣的是,根据商务部数据,过去的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6%,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而新加坡官员透露,新加坡长期以来在中国累积投资已近550亿元美元,超过23000个项目。其对华投资内容,则从过去的制造业和房地产,向服务业,例如金融、保险(放心保)、会计、律师、高科技等方面转变。 解析这一数据,有利于更为细致地观察新加坡在市场和投资方面的特点:新加坡以强力的财政资金著称,其公积金制度蓄积了大量财力,除了早年用于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外,近年来开始大量走出国门,投资海外。 但新加坡的这种“国家投资”,并非像中国一样以少量国家性质投资公司出现,也不仅仅以基金行使进行。《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在新加坡采访时即发现,其许多政府部门均拥有相应企业,这些企业凭借过去发展蓄积的科研力量走出国门,进行着更像是“知识投资”而非“资金投资”。比如我国的许多重大项目中,均有新加坡政府背景企业参与其中做规划、设计、技术保障等工作。 这也涉及新加坡与香港更大的一种区别,即相比于香港强调“小政府,大市场”,新加坡则发展了多个大型“国家企业”,以其巨大体量干预市场同时,更以此走向世界市场。两者这种区别,曾被市场研究者形容为:新加坡建了渔场,自己也养鱼,并通过自己养的鱼调解渔场,而香港只是维护着一个渔场。 这种区别发展到后期,新加坡更注重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于是,此前吸引世界人才和其积极开放迎来的世界市场,在知识型经济下,实现了一种完全后工业化的转型—这也是分析认为新加坡将进一步超越香港的原因所在。 “香港有内地作靠山,我们只有自己。”在记者要求对两者做出区别时,新加坡新闻部工作人员笑称,差别确实很多,但两座城市有很多可相互学习之处,且未来还远,不必强调高下之分。
领汇卖商场致加租恶果 领汇接管房委会大部分公屋、居屋商场后,因个别商场加租问题,已赶绝了部分小商户。市民要在社区找出一间文具店,已是难于登天,报纸档数量也大减。领汇日前初试牛刀,以12.4亿元作价,成功出售蓝田兴田商场、香港仔华贵商场、葵涌葵兴商场及筲箕湾东熹苑商场,令社会哗然,其中华贵售价最贵,作价5.18亿元,高出估值34%。 而购入这批政府资产私有化物业的,都是一些物业铺王。紧随而来的,业主一定会翻新商场,重组租户类别,然后就是加租。顶不住昂贵租金的商铺,惟有结业。 小本经营无以为继 工联会每年都接到不少个案,投诉领汇大幅加租赶走小商户,当日工联会也是反对领汇上市,过去在立法会也支持搁置政府出售房委会旗下商场及相关设施。对回购领汇股份的议案,也一样支持。原因是当公屋商场营运完全市场化后,或是现在述语“领汇化”后,具有香港社区特色或是一家几口小本经营的小商店,都会逐渐消失。我们赞成公屋商场设置大型超市,但赶绝小商店生存空间,或是小商店要捱贵租下,受苦的当然是升斗市民,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日后公屋商场可能只容得下连锁店经营。 现在市场资金充裕,就算这批属于领汇旗下不太优质的商场,部分如葵兴商场,都能以高出估值47%,即以4.39亿元卖出。笔者担心成交价高出近五成,投资者在商言商,追求较高回报率下,大幅加租已是必然的结果。政府自出售商场等资产予领汇后,商场租金已“无王管”,现在持有人是私人投资者,原则上就算业主疯狂加租,作为立法会议员,就连给予意见的空间都没有。而我们最担心是领汇今次只是为日后出售资产测试水温,他们现在有百多个商场及停车场等物业,下一个出售的物业又是哪一组呢? 笔者在此呼吁已购入公屋商场业主们,在安排招租细节上,要顾及公屋居屋住户需要,别集中做散货场或是售卖贵价货的OUTLET。若公屋、居屋居民在社区中,购买日用品的选择少了,又要捱贵价货品,这只会令居民怨声载道。所以,笔者建议政府当局回购部分商场,或是回购领汇股份,以便可以向领汇施压。
租金飙升香港社会热议租务管制 近年来,香港房屋租金飙升,有意见提倡恢复租务管制,以保障市民尤其是底层租户的利益。近日,香港社会再次热议租务管制。租务管制涉及多个持份者的利益,按当前情况来看,中短期内香港尚不会推行这个颇具争议性的措施 陈振宁 曾推行租务管制 租务管制主要是指“以法例厘定某类型住宅单位于续租时最高可容许的加租幅度”。1973年,香港实施租金管制,规定私楼业主加租时,两年加租不可多于市值九成或加租幅度不应超过30%。另外,政府规定租户在续约时如果愿意缴交市值租金,业主则必须同意续租。至回归初期,香港特区政府认为租务管制需要作出更改。针对租金管制及租住权管制,立法会通过的《业主与租客(综合)(修订)条例》,已分别于1998年及2004年起撤销。 近年来,香港租金飙升,有意见提倡恢复租务管制,以保障市民尤其是底层租户的利益。但是港府对此态度审慎。去年9月,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长策会)发表长远房屋策略咨询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租务管制是“一柄双刃剑”。主要原因是租务管制针对的是续租时的租金,这可能会令业主与新租客协商时便尽量提高租金,以避免续租时所遇到的限制,结果致租客未见其利,先见其害,或因租金太贵而无法租房,或要负担更高的租金。而且,租务管制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惠及现有的租客。至于尚未租楼的人士,则要面对更高昂的租金,也可能因租盘更少而更难找到合适的居所。一般认为,长策会的咨询文件已显示香港至少在中短期内不会再出现租务管制。 但是2014年2月15日,身兼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及长策会主席的张炳良表示,政府会详细研究租务管制的利弊,归纳各方意见。他又指出,长策会将于近期发表咨询报告,详述房屋问题,包括租务管制的意见。有关言论立即引起社会揣测政府是否改变立场,重提租务管制。 租务管制仍存争议 针对社会热议,政府不久便作出澄清。2月17日,张炳良指出,当时所说的研究“就是把租金管制的复杂问题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坊间有一些误解以为我们是改政策”。2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行政会议召开前向媒体表示,张炳良已澄清政府在租务管制上并无改变立场。他又指出如果推出租务管制,在立法会审议时,租盘会实时减少,而业主也会终止租约,这对包括底层市民在内的租楼人士只会适得其反。而张炳良同日出席一个电台节目时便表示,他个人深信租务管制不可行。 而长策会于2月17日发表的咨询报告也不倾向重新推出租务管制。该报告表示注意到支持租务管制者大多为关注团体,代表底层市民和居于分间作居住用途的楼宇单位的住户,这正好反映底层市民面对近年租金的上升压力,期望有所突破。但是该报告仍重申,实施租务管制会造成推高租金及减少单位供应的可能性等影响,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而且,推出租务管制必须立法,这需要相当的时间。持续增加房屋供应才是解决供不应求导致租金上升、负担能力不断下降的根本方法。该报告清楚地提醒政府,“在考虑推出任何形式的租务管制之前,务必取得明确的社会共识”。 事实上,租务管制在社会上有很大争议,尤其是其涉及租户与业主、底层与中产等的利益。在这个议题上,各方都有一定理据。支持者认为租务管制可以减少业主不断加租的情况,保障底层租户。而针对租务管制可能出现的租盘减少的情况,有意见认为政府可以向出租房屋的业主提供税务优惠等。反对者则认为租务管制干预市场运作,令租盘减少,租金上升。同时,租务管制会令尚未成为租户的人士更难进入市场等。单从这次官员言论所引起的热议,足见社会对租务管制的严重分歧。 由于行政长官及负责有关问题的官员已表明无意恢复租务管制,所以就中短期而言,租务管制应不会在香港出现。然而,即使政府致力于增加供应,但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就此,政府能否推出一些支持底层租户的短期措施,纾解其压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英国欲将毒品卖淫计入经济总量 预计GDP增1.7% 据美国彭博通讯社5月29日报道,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29日表示,将会在2014年晚些时候调整对经济总量的计算方式,以包括毒品和卖淫等犯罪活动的经济表现。 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表示,这些非法活动将使得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额外增加100亿英镑(约合1043亿元人民币),而对投资活动计算方式的调整将会造成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约50亿英镑。根据国家统计办公室的估算,这一调整带来的最大影响将是来自对非营利机构经济活动的计算方式修正,预计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7%,也就是240亿英镑。 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指出,在考虑所有的调整之后,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会有4%到5%的增长。办公室没有给出更近年份的调整后估算值。 对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的调整是为了体现新的数据搜集方式,以及针对欧洲会计系统所作的修正。周四的声明对之前提出的一组估算数据进行了细化,当时的报告说,新的计算方式将使得国内生产总值有2.5%到5%的提升。 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29日的报告称,国内生产总值2%到3%的增长来自于统计计算方式向欧盟标准的转换。这一变动也将使得1997年到2010年期间每年的储蓄率有3%到6%的提升。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fm.m4.cn%2F2014-05%2F1233318.shtml&urlrefer=bd5ddd5ac3ce046d45b13712131f8b3c
黄镇廷获封「港版王皓」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潘志南)香港男乒球手黄镇廷是「直拍横打」打法,与国家队名将王皓同类型,更有本港的乒球迷在Facebook群组和讨论区评价「黄镇廷的身形和打法比王皓更潇洒。」 黄镇廷自幼已是打直板,一直钻研「国手」王皓的「直拍横打」打法和技术,并对「反手转打」的绝招甚有心得,与王皓一样具杀伤力,目前在追求技术上正反手攻守顺畅;而对王皓的中 抽击更会用心模仿和钻研。不过黄镇廷亦清楚自身弱点,就是面对不常规的怪球,脑筋转得较慢,甚为吃亏。 2个月内世界排名急升 黄镇廷在2月的单打世界排名仅第112位,但短短2个月内已飙升至第37位,在5年的「同房」男拍档唐鹏眼中,这个现象很正常,并形容今年才成名的「阿廷」是大器晚成。唐鹏说:「他平时训练所付出的比我还多,可是未能在比赛发挥出来,亦拿不到成绩,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黄镇廷在上月的卡塔尔公开赛,杀败包括松平健太等2名日本名将,男队教练高礼泽认为「阿廷」已是日本队的克星,而唐鹏亦寄语「阿廷」,成名后打法会受到注意和研究,未来排名上升会变难,比赛心态出现起伏当是磨炼。 黄镇廷和唐鹏在双打上的默契日渐成熟,二人已以踏上今年的仁川亚运和2016年里约奥运颁奖台为目标。
香港网友称“为买房不养父母” 港台青年掀热议(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林风】两岸三地房价持续高企,为了买楼,你可以做到什么地步?最近就有香港网民叙述个人买楼经历,其中一个建议竟是“减少甚至不再给父母家用”,引发不小争议。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22日报道,该名昵称为Philmate的网友首先称,很多80后、90后都说难以存到钱买房,但他认为跟上一代相比,现在已经比较容易了,起码薪资较高。接着他建议80后、90后按照他提出的两大原则,就可买楼在望:一是减少或不再给父母家用。该名网友称,父母生下小孩,就有责任帮孩子未来铺路,为了自己跟家人的将来,不该再给父母家用,他们会有办法搞定年老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无法帮助买房,更该“中断家用”,替自己的未来打算。第二个“建议”是尽快找到有共同理念的另一半,因为“多个人多双手,买房的速度也会比较快”。   香港网友“为买房不养父母”的说法,在“买房难”的香港、台湾两地青年中掀起热议。有人直言他很自私,认为供养父母乃“天公地道”,无讨论空间。但也有人赞同此观点,台湾《中国时报》22日引述网友的话称,如果自己都照顾不好,哪有资格养父母和另一半。还有观点认为,为了有层楼,牺牲的东西太多,理性来讲“不给父母家用攒钱买房”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很难做得出”。   房价居高不下,已成为两岸三地许多年轻人心中的痛。台湾今年4月一项调查显示,有18.3%的年轻上班族表示“有买房子”,其余81.7%的人无力置产,包括51.9%是与家人同住,29.8%选择“以租代买”的方式。不过,租房族的负担相当重,平均每月房租为8036元新台币(约合1660.2元人民币),少数拥有房子的房贷压力更重,平均一个月要缴1.7万多新台币。而在台北,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5万元新台币。香港某团体去年8月底访问了1000名18岁至35岁的香港年轻人。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因无力支付房屋首付而让置业梦破碎,约30%的受访年轻人表示想购买居屋单位,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比亚迪香港纯电动出租车队获香港各方高度认可 凭借着比亚迪在香港的积极推动绿色环保事业所做的贡献,近日,在香港举行的一场绿色环保的捐赠仪式中,以香港环境保护署,香港贸发局为代表的业内环保权威,代表香港,给于了比亚迪高度评价。同时,由于比亚迪在港的纯电动车队经济性环保性表现突出,比亚迪亦得到了其在港合作伙伴,香港最大的士商会——香港的士小巴商总会的高度认可。 在仪式上,首席环境保护主任方健华代表香港环境保护署,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比亚迪的努力,且明确了香港发展新能源汽车实际诉求,也非常希望比亚迪在香港能够继续推行绿色环保技术。香港环境保护协会主席樊熙泰在演讲中也提到:“我们多谢比亚迪,为香港设计这款适合香港的士使用的右舵环保电动车,亦多谢比亚迪热衷于香港的公益环保事务。” 比亚迪亦得到了其合作伙伴——香港的士小巴商总会的支持,理事长王仲强先生亲自上台发言:“比亚迪纯电动车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一举两得。我们将会与比亚迪继续开展合作,在港推广比亚迪电动出租车。”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在仪式中对外表示,“比亚迪将会继续与全港一道,推动纯电动车e6在港的发展,让香港市民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 截止目前,香港运营的45台纯电动出租车,总运营里程已经达到224万公里,单车最高里程已经高达13万公里。换算后相当于种植283棵树木(按照200万公里换算)的绿化效果。香港的士小巴商总会与比亚迪最终决定,联合向香港环境保护协会捐赠树苗,将减排效果二次回馈给香港。 最终,在到场的各界环保人士的共同见证下,双方领导共同将283棵树苗,亲手捐给香港环境保护协会。 实际上,比亚迪在香港节能环保形象已经逐步树立起来。就在前不久,比亚迪亦被香港主流媒体——香港经济日报集团旗下《U 周刊》评选为“U Green Awards” (杰出绿色贡献大奖),成为本届奖项中全球唯一获奖的汽车类企业,一同获奖的还有三星集团、飞利浦集团以及麦当劳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
港男星八两金上亿家产清零 妻子险卖身还债 网易娱乐5月20日报道 据台湾媒体报道,港星八两金(本名叶竞生)过去多担任戏剧中小配角,直到在周星驰名作《食神》演出一位“食了撒尿牛丸,每次都得一百分”的人客,才渐渐打开知名度。近日他接受专访时回忆起遇上金融风暴破产的日子,老婆八两菜也因为炒股失败差点到日本酒店卖身还债,悲惨遭遇还让他一想到就忍不住泪洒现场。 八两金近日接受香港某媒体专访时表示,人生最糟糕的时期就是1997年碰上金融海啸,他自称当时靠炒楼和炒股赚进港币数亿的家产,却一夕之间归零,老婆更开始数度离家出走,隔年甚至远赴日本到酒店上班,虽然前妻最后并没有真的靠赚皮肉钱还债,还是让他情绪大受影响,最后夫妻两在1999年正式离婚。 短时间内生活遭逢巨变的八两金,当时不但只得一个人扶养儿子,还要侍奉年迈的老母,坦言当时确实有过轻生念头,幸好当时转念才没有做出傻事,直到2011年前妻八两菜主动到学校找儿子,一家三口才又团聚。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坦言对前妻并没有怨言,强调当时两人真的是因为个性不合才分开,也不后悔做出离婚决定。 此外,八两金被问到会不会和前妻复合,他认为,复合只是一种形式,像现在这样一家三口可以维持友好关系,一起轻松吃饭、谈话也很好,强调“中意一个人是要珍惜一个人,并不占有”也很鼓励儿子和妈妈重修亲子关系,还特地对爱儿叮嘱人生只有一个妈,将来一定要供养母亲终老。目前他再度筹拍一部励志电影,顺利让自己从小人物升格为男主角,前妻也来近年投入房地产事业,生活渐趋稳定。
新万元户阶层成香港发展隐忧 香港楼价居高不下,年轻人为节省开支,均希望能够入住政府兴建的公共房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启动,“万元户”不断涌现,那个年代能当上万元户是相当厉害、令人羡慕的。近年来,香港也涌现了一批新“万元户”,不过,这些新“万元户”并非改革的先锋,更不是财富的宠儿,而是社会上的新贫穷阶层。 香港在2011年5月1日实施最低工资后,基本上所有基层工种的每月最低薪资水平都提升至过万元港币的水平。在三十年多前的香港,月入过万乃年轻人的愿望,可是在当今社会,香港的年轻人只会热议月入万元的苦况。近期相关议题在香港引起社会争论,新“万元户”已成为新贫穷阶层的代名词。 新“万元户”没有能力买房子,轮候入住香港的公共房屋又超出申请资格,由于每月外出租房几乎蚕食全部的薪资,新“万元户”也没有余钱买医疗保险或储蓄。就算是投资天才,有能力在投资巿场赚小钱,可是到了下个月若业主加房租,一切便会马上打回原形。 新“万元户”若希望买一个较好的智能电话,可能已经去掉每月薪资的大半,娱乐消遣每个月也要数千。不外出,留在家里上网也需要付上网费,就算不订购固网服务,4G月费一点也不便宜。 有香港年轻人曾表示,若向人透露自己月入万元时,会遭人白眼,被质疑年少时蹉跎光阴不努力读书,导致长大无成。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很难结识异性,娶妻更是无望。 可悲的是,新“万元户”虽然都拥有一份正当职业,愿意辛劳工作,可是换来的却往往是歧视与白眼,仿佛犯了罪似的。 香港楼价居高不下,年轻人为节省开支,均希望能够入住政府兴建的公共房屋。公屋被视为救命稻草,用以减轻居住方面的负担,否则新“万元户”前途无希望。更有不少年轻人逆势而行,辞职去找一份更为低薪的工作,甚至是拒绝工作,以便符合资格轮候公共房屋。 的确,有不少人认为,在香港月入万元而要活得自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入住公共房屋。月入一万入住公屋,比月入三四万元而需要外出租楼,更能享受较为质优的生活,不用再慨叹钱不够花。不少年轻人誓要千方百计申请公屋,找一份低于申请入息限额的工作,然后排队轮候申请,完全失去拼搏的斗志。 年轻人变得如此消沉,实在令人始料不及。讽刺的是,香港却被国际媒体视为世界上最容易发家的地区,最多富翁的地方,“超级企业家”的密度也是全球最高的。的确,在过往的香港,有不少年轻人能像李嘉诚先生在社会大学里凭创业致富。不过,在当今社会要创业,要突围而出,还是需要依靠资讯科技和医药等知识型密集的行业,而新生代的超级企业家普遍拥有很高的学历。 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不少年轻人成功致富,那一代的年轻人,现在也近七八十岁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香港已经是成熟的经济体系,增长速度已经大为减慢,年轻人处身社会,发展的机会自然大为减少。在社会上,五成年轻人均拥有大学学历,竞争激烈。在缺乏机会的环境下,不少香港年轻人只能当上新“万元户”,在消费高、房价贵、生活压力山大的香港,连基本房租也交不起,更遑论挖掘人生第一桶金。在未来,香港社会的消费力更可能逐渐下降,这对不少商家而言,应该会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