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雅学士 舒雅学士
关注数: 3 粉丝数: 8 发帖数: 1,697 关注贴吧数: 12
@ 谁对红楼梦续书者高鹗不尊重 刘心武续红楼梦(还原曹雪芹迷失了的后28回真故事) 著名作家、红学家刘心武先生通过对《红楼梦》前80回的文本细读,探佚出了曹雪芹写成又迷失的后28回内容,经精心创作,复原出《红楼梦》后28回真故事。 这部著作对前80回中所有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重现狱神庙,续补《十独吟》,还原铁网山围捕,使之成为最接近《红楼梦》原著的曹体写作;而书中人物命运也由作者精心追踪设计,不加丝毫穿凿,特别是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薛宝钗、王熙凤、妙玉、茜雪等人物命运的走向,与流布220年的程高版本大相径庭。本书完全还原了曹雪芹原意,给千百万红迷酣畅淋漓的真结局。 在曹雪芹辞世约250年,程高本面世220年之际,我们推出《刘心武续红楼梦》,希望能进一步引发出对我们母语经典--曹雪芹的《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这是红学界值得高兴的事。刘心武研究红楼梦二十年。如今自己推出续红楼梦作品来。还原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意。自己推出二十八回。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种雄心壮志是令我感到敬佩不已。最起码对一个作者的尊重。可有的地方还是要纠正一下的。 续红楼梦作者二百多年来很多。没有一个说自己续的红楼梦说成是原意的。刘心武先生推出二十八回还原本意。那我觉得对其他续红楼梦作者不公平了。你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研究二十年。形成你的圈子里观点。不一定人家就会认可。因为个人研究的观点和得出结论是不同的。我敢断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今后。在红学史上谁续红楼作品。很难贴近曹雪芹作品原意。甚至无人有过。二百多年来是探讨研究红学。个人的观点得出结论不同。有些红学专家不段研究。还胃口很大。趁着自己专家是大家认可的知名人士。不去慎重考虑一下。就续红楼梦了。 我是一名红楼梦阅读爱好者。对红楼梦来说是初出茅庐一个。但我懂的对红楼梦最起码尊重。对作者尊重。对续红楼梦作者尊重。刘心武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高鹗评的什么都不是。就是高鹗违背曹雪芹作者原意。也不应该这样把高鹗说的一无是处。没有立脚之地。我想你刘心武先生续书是没有错。但不能说成其他红楼续书者不是曹雪芹本意。就惟独你自己说成符合曹雪芹原意。这对二百多年来续红楼作者不公道。刘心武先生说红楼梦不应该有一百二十章回。八十回后的四十回是太罗嗦。我觉得到没错。但惟独就你二十八回是最贴切的吗?符合作品原意的吗? 如果我是高鹗不会那笨。干吗要去续四十回呢?你续二十多回。按照曹雪芹本意写就是了。什么都不要去改。可以改的地方也不要去改。一改就烙下了把柄和麻烦来。聪明一点的话。你按照曹雪芹本意,缩小章回。这二百多年谁能看的出八十回后的章回谁续的?高鹗续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说什么不要续不应该续。那刘心武先生你应该续吗?续的又如何呢? 我认为高鹗续红楼还是有功之臣。如果自己聪明一点。不加以多改动。不会让人说成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难道刘心武先生就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这刘心武先生真是处心积虑啊。先探讨红楼。把自己的观点去抹杀别人的观点。形成自己对红楼梦的观点一席之地。将其他的观点抹杀封闭后。自己将推出续红楼梦书来。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这几年的功夫就有如此地功底。 。
每日一读 唐朝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 李白手迹碑刻 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宋词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