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姓罗 有人姓罗
关注数: 3 粉丝数: 260 发帖数: 2,678 关注贴吧数: 27
【友话说】我为什么喜欢张学友? 刚刚正好在吧里看到这个友抱怨的帖子说为什么学友不轻松点?为什么要这样的频繁做演唱会???我一直很想说说我为什么喜欢学友,,,其实除了学友的歌唱的好,他对音乐的态度和追求之外,,,还有就是我觉得学友其实是个为人谦和随意,但骨子里却是个很不服气很倔强的人...想起<在你身边>里那首<上不完的课>里写的:回头看一看身边,事过境迁,我还是不停的让梦想实现,,,,我觉得这真的是学友性格的很好写照..我觉得这么多年来的张学友就是一个不断让自己梦想实现的人.。。我很喜欢。 其实我觉得张国荣和张学友两个人的性格真的很像。他们都是外表谦和,待人随和,处事生怕伤害别人的人,他们骨子里又都是有一种奋力向上的精神。他们骨子里都会向世界宣告:我就是很牛!但所不同的是,张国荣的宣告总会以一些行为上的前卫,一些行为艺术来宣告,这样无疑就招致了很多指责,这也是最后他的悲剧原因之一吧。而学友呢?他会不断地在音乐风格上的变化也好,还是演唱会也好,他以这样的挑战姿态来出现,95年100吗?那我现在46了,我仍然可以。他不会向外界说我要怎么怎么样,我多怎么怎么地,但他就是这么去做了。其实,回头看看学友的成长历程还是有些歌曲的反应,他其实也跟张国荣一样是个骨子里很反叛很不服气的人,只不过他们所表达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由于本人喜欢听粤语歌,,所以经常也去谭咏麟吧,我就觉得大多数吧对有个事情的看法很诧异。就是说80年代的歌曲很好怎么怎么的,90年代的尤其是张学友完全是商业化了,还说张学友很聪明,投机取巧,当然经常说的就是90年代四大天王垄断,导致歌坛开始衰落。不奇怪吗?当他们一个劲的宣扬谭张争霸80年代,他们觉得光荣,他们难道不觉得两个人比四个人更垄断吗?所以从我个人因为对这些歌手都听的很多的情况下,我就发现很多都是瞎说的。我也很喜欢谭,但他的fans所说,学友就是个商业包装的,他们难道忘了谭才是个彻底的商业包装品吗?从头到尾,闯荡歌坛这么久的校长,他就是个中庸的迎合市场的,所以与他同时代的张国荣也就更显得那么另类了。呵呵,,当然跟刀狼合作我反倒觉得惊喜,因为校长想变了。谭的大多数专集哪个不就一两首主打然后其他的就是,,,不说了,毕竟我也很喜欢他的歌。可事实呢?我就很喜欢张学友就是不论外界的评论,自己埋头做,平时陪家庭,然后做事业就做的不一样。不知不觉间,难道大家没有发觉其实张学友现在已经完全是我们华语流行歌坛的一个“另类”了吗? 所以,总的来说,我最喜欢的张学友是因为他也是个随和的,谦逊的,但骨子又是个绝对的挑战主义者,和谭一样,他曾经一样是商业化潮流中一员,但和谭不同的是,他很快就出来了,出来了之后同样很出色,和张国荣一样,他也是个叛逆,他也是个“另类”,只不过张国荣的张扬让你能直接在舞台上看到,而学友的张扬你只能去体会。
从王菲的另类友谊开始说起 王菲——“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玩伴 ;我们不求共苦,我们只要同甘 ;生命的苦,不必多言 ;见面之前,先把眼泪擦干”    这是歌手王菲为景岗山写的一首歌《我是孩子你像春天》其中的部分歌词,表达了她对友谊的看法。初看,感到了一丝冷意,朋友怎么能只是玩伴,且不共苦?这似乎不符合我们一惯给友谊下的定义。    另一次听到类似冷冰冰的话是在几年前。记得当时一群朋友道别,我很矫情地抒发着内心的伤感。一个朋友很冷静地说:其实,我们一辈子都不停地在经历着分别,每次都会觉得离不开对方,但最后谁会为谁真正地伤感?    那是我第一次在分别时候听到的不同声音。在这之前的每次离别,我总习惯于说一些不舍的话,掉一些肉麻的眼泪,觉得这是朋友间应该做的。但却从来没有真正地想过这个问题:来来往往那么多朋友,其中真正让我思念,又思念着我的能有几个呢?    朋友在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定义,但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朋友标准是苛刻的,或许生死与共;或许惺惺相惜;或许相交患难;或许同甘共苦。我们总是希望朋友在危难关头能为自己两肋插刀、义无反顾。    烦闷时,我会对你喋喋不休,因为我拿你当朋友;气愤时,我会对你咆哮不已,因为我拿你当朋友;困难时,我会让你无条件帮助我,因为我拿你当朋友;无聊时,我有理由获取你的全部隐私,因为我拿你当朋友。    你烦了吗?可是,我这是拿你当朋友啊!你应该感激我的知遇之恩!    就这样,我们总是朋友抱有对无尽多要求,但是却从未想过,我们之间这种零距离是否使对方疲惫不堪,甚至是无法呼吸。对我们自己而言,朋友是出气筒、心理咨询师、救助人员、透明人。可是对另一方而言,朋友或许就是沉重的枷锁。    朋友到底是什么?王菲在她的歌中提醒着我们:玩伴!一个不必共苦,但要同甘的玩伴!这个似乎是我们在给朋友下定义时一直忽略,甚至是故意回避的字眼。在大家心中,朋友就该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玩伴是什么?无非就是酒足饭饱后各奔东西的狐朋狗友。    但是,朋友为什么就不能是只同甘不共苦的玩伴,为什么他就一定要背负我们为他设定的无数高尚外衣?你和我在人海中相遇,兴趣相投、心灵相通,彼此消除寂寞,互相给予愉悦,足矣!我不愿成为使你窒息的束缚,你也不会成为我无法挣脱的煎熬。    在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同的阶段总会有不同的人陪伴,我们会对每个与自己生命有交集的人说:希望和你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事实上,真正能一直陪在身边、留在心里的能有几人?身边总有人在不停地离开,而另一些人又在不停地到来,我们每天享受着和自己同处一个交点的人带来的欢愉,对于那些远去的背影,我们能坚持多久去回头张望?    既然不能对朋友“从一而终”,那也允许朋友对自己“心猿意马”。能和自己各个生命阶段中的每一个旅伴和谐简单地游玩于人间,这何尝不是天大的幸福!      《我是孩子你像春天》    你像春天,温暖鲜艳   喜欢和你,游戏人间   我的烦闷,都不让你分担   我看不见你强笑欢颜     我是孩子,在你面前   肆意无忌,疯疯癜癜   夜有多长,我们就笑到多晚   歌有多少,我们都把它唱完     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玩伴   我们不求共苦,我们只要同甘   生命的苦,不必多言   见面之前,先把眼泪擦干     我喜欢这样的朋友,喜欢这样的玩伴   和你快乐到底,与你游戏人间   我们是彼此欢天的记忆   我们是彼此流连的片断
张雨生:生死相隔九年 生命和梦想一起飞扬 31岁的张雨生用十几年守护着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却用各种的方式和借口忘记曾经的感动和梦。这些艺人的成长和他们的作品,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击中我们感动的盲点。每次纪念这些我们曾经做过的梦唱过的歌爱过的人,都像是对自己的青春做一次谢幕式的祭奠。  一直以来很喜欢台湾的创作歌手,毕竟,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和追寻。在景气和不景气的时候,他们都想方设法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妥协一次,但是可以争取一次,或者,就永远不妥协,宁愿在繁荣和流行的背后默默工作。最出名的,就是罗大佑、黄舒骏一干人,他们打入了流行的经典,却没有过什么劣作,所做的都是他们的心灵的反映。其实,有一个人,挣扎的并不比他们少,却总是经常被忽视,他就是张雨生。  有时候自己觉得很内疚的是私心里对张雨生太过苛刻,因为先入为主地听到罗大佑等人作品,总是不自觉地给一些创作歌手戴上责任的帽子。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责任也不需要在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作品当中。张雨生去世之后重听他的歌曲,才发现他要追求的是一个梦,自我的梦。就像他那高亢的嗓子一样,飞啊飞的一直可以向上冲,没有尽头。自由自在地表达就是他给自己的责任。拿别人去对比小宝,实在是错误的观念。他有一些可能看似大路的作品,之后总会有更为自我的表达。巧妙地在市场需要的洪流之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  如果可以撇开《大海》等几张飞碟时期的大热作品,反观张雨生自我的创作,可以梳理出另一条音乐人的心灵道路。罗大佑他们关心台湾的命运,黄舒骏喜欢思考人生,而张雨生则总是在追寻自由的梦。  从《烈火青春》开始,或者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热门音乐大赛,张雨生的Metal Vocal就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组乐队是许多年轻人曾经或者正在实现的梦,张雨生也不例外。可是进入唱片行业之后,真正能够给他展示这方面才华的机会并不多,同样的情况在庾澄庆身上也出现过。张雨生被定义为流行歌手之后,在由别人操刀的作品里面,只能把自己的高音作为一种噱头,其实像《大海》等作品都是如此。只有在像《带我去月球》、《卡拉OK,LIVE,台北,我》、《白色才情》和《口是心非》四张专辑里面,才可以看到一个完整而诚实的张雨生。从几次流行专辑之后赢来的自由中,他开始快乐地唱《带我去月球》,之后《卡拉OK》这张专辑平衡而完整地表达出最自我也是最成熟的一面。风格的整齐和出发点的另类,都证明他不是一个光唱别人写的流行歌的艺人。  《白色才情》是一次隐秘的旅行,短小精悍的五首歌不是才情的流露,而是诚意的表现。最后一张《口是心非》悲哀大过惊喜,虽然他已经在里面又向新的方向出发,可是车祸已经没有留给他任何机会和时间了。  又是一个11月12日,转眼间小宝离开我们已经有九年。其间除了第六年丰华出版过纪念专辑之外,之后人们都似乎像忘记这位歌手一般。曾经为一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感动的人,恐怕都早已经没有了梦想。当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年过三十奔向中年人行列的时候,重新听听张雨生的歌曲会有种脆弱的感觉。31岁的小宝用十几年守护着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却用各种的方式和借口忘记曾经的感动和梦。  这些艺人的成长和他们的作品,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击中我们感动的盲点。每次纪念这些我们曾经做过的梦唱过的歌爱过的人,都像是对自己的青春做一次谢幕式的祭奠。我们只能在歌中羡慕地看着坚持理想的人,用生命和梦想一起飞翔。
民歌地方色彩辩析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十年前的今天 张学友的经典歌曲出炉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华语歌坛,有谁能够每出一张唱片必有数十万、百余万的销量?又有谁能够10多年傲视群雄、屹立歌坛顶峰不退半步?答案是唯有"歌神"张学友了。 在张学友拥有了无数令人惊叹羡慕的唱片销售纪录、获奖纪录、演唱会场数纪录组成的一长串神话故事后,又有了新的一章——主演音乐剧《雪狼湖》并连演42场,场场满座!他在让你心悦诚服的同时,更让你深信他创造的神话故事仍未有穷期。 在张学友宣布每年只各出一张国、粤语专辑之后,这张1997年的作品《想和你去吹吹风》,想必应是落足心力人力了。 "想和你去吹吹风",这一主题创意本身就已令人怦然心动、在椅子上坐不住了。娃娃的词创意极佳,有种强烈的贴近感,让你一下子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歌曲莫名的寂寥中。相比之下,舒缓的旋律节奏和精细的配器中规中矩,悦耳却也寻常。 带点流行爵士感觉的"三天两夜"虽然和"想和你去吹吹风"一样也是情歌,但莫名其妙的歌名和浅俗牵强的歌词让人颇不舒服。与"三天两夜"相伯仲的是"隐形眼镜",什么"我的爱像隐形眼镜",不知所云的歌词和平淡无味的旋律、配器实属滥竽充数之作。 "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在被前前后后包围着的那一堆无病呻吟的情歌中,可算是鹤立鸡群了。反映海外华人生活和思乡情怀的这类言之有物的歌本不多见,再加上轻快的旋律节奏、二胡和口琴的对答、恰到好处的伴唱,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中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趣,其感染力自然不低。 除了"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之外,整张专辑10首歌中的其余9首均是言情的,唱片仍未脱港台流行乐以情歌为主线的窠臼。而且充斥其中的一大堆平庸之作对每年只各出一张国、粤语专辑的今天的张学友来说,实在算不上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它无法让人相信这已经是落足心力人力了。虽说张"歌神"每出一片均有百万销量,但若想从市场到评论,大家都能鼓掌通过的话,在歌曲的创意和选择上实在是马虎不得。 凭张学友今日在歌坛的地位和对普罗大众的影响力,我们对他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期待着他能够在歌曲的内涵深度上和创意上来个大胆突破,使他的歌曲在商业气息中增添一定的人文气息,推开窗户让深闷的香港歌坛透入更多的鲜活空气。 张学友,真想和你去吹吹风。
评论:“唱功”与武功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歌手被人们分成了偶像派和实力派。偶像派靠着青春靓丽的外表,前卫时尚的装束和装酷,耍帅,扮可爱的手段来吸引眼球,实力派用敏锐的音乐触角和独特的音乐感受来打动听众。偶像派靠着完美的包装成为少男少女的心中偶像,梦中情人,实力派用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历将听众带入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天地不是一天形成,歌手也不是一天被分开的,是随着听众欣赏水平的变化逐渐被拉开的。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由于歌手这个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希望加入这个群体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大,而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就分的越明显,其中有极少数可以将音乐才华和形象气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人就被冠上了一个新的头衔“优质偶像” 偶像们靠着自己的脸蛋去争宠,实力派用自己的才情来厮杀,而这两者都没有的“三不沾”就被划入了第四类,而他们再竞争中唯一制胜的希望就只有放在如何能借别人的“功”发自己的“力”上了。 我也不清楚“唱功”这个词最初是谁先发明的,所谓唱其实只是一个动词,用来表示按音律发出声音,而功则可以表示为功劳,成效或表示物理学上的能量转移,但是这些好象都和唱扯不上太大关系,如果要把它当作“功夫”来解释为“时间和精力”那到还勉强说的过去。可是一个人的声音好坏都是爹娘生的,而不是自己练的,所以这么看起来一个人唱的好坏他爹娘的“功”要比他自己的“功”大的多了。就算后天的练习有功,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外家功,每天按照别人定下的套路练习,不停的做着重复劳动,如果只是学会的招式而不能领会其神髓,做到融会贯通,那就算做的再多也都是“无用功”,即使比别人多练十年,也未必能有多大长进,只能算是“花拳秀腿,耍把式卖艺”而已。而音乐的才华和造诣则算得上是“内家功”,除了后天的努力以外,更多的是要靠自身的天赋和悟性,所以自古以来练武之人虽多,能有大成者却是少数,能够练成上等武功秘籍的更是寥寥无几,往往越是高深的武功就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一点上音乐与武术是相通的,至于有几个人可以成为“独孤求败”,尚方宝剑这种高级货我当然没有见过。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剑宗”和“气宗”之分,重剑者在“形”,重气者在“意”,二者缺一不可,就好象游坦之在不会使用自己的内功之前就只能做游坦之,而成不了庄聚贤,可是乐坛上又有几个游坦之呢?当乐坛到处都是阿紫的时候,纵然乔峰有心在身后助她一臂,他又能顾的了几个呢?
音乐心情:有没有一首歌让你想起童年 今天看到有人说日本电视《铃兰》,突然想起来,好像,小学的时候,也学过这么一首歌,名字叫做《铃兰》。只记得一个名字,至于歌词,怎么唱,都已忘得一干二净。赶紧去搜索,果然,就是这首熟悉的童年歌谣:密林小路旁,铃兰啊正在开放…… 稍微一提醒,我就能跟着哼了。 曾经,自己就是坐在音乐教室里,背着手,和着老师的钢琴声,奶声奶气地唱着这首歌。 那时的我,是那么的小,那么的矮,什么也不懂,无忧无虑,快快活活,对未来充满着许多美好的幻想。幻想成为一名女作家(这个现在早就已经不梦想了),幻想嫁给一个白马王子(这个一直是我的梦想,只是标准有所改变)。 一切都似乎还在眼前,我还能想起当时上课的情形,我能想起音乐老师的样子,我能略微回忆起自己所坐的位置,我甚至记得老师和我们说过的话。 可是,一倏忽,角色互换,我竟成了老师,向来最怕面对众人的我现在变成能站在教室里教育学生,真是世事难料。不知多少年后,我是否会成为某个学生的回忆,令她在想到我的时候也能莞尔一笑。 从小我就是喜欢音乐的,这些美丽又哀愁的音乐啊。还有那支难以忘记的《红蜻蜓》——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是那红蜻蜓…… 每当黄昏,夕阳西下,余晖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首歌。悠悠长长,就是为失去童年的人回忆童年用的,虽然对我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还有《乘着歌声的翅膀》。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高一的迎新年晚会上,3班的张XX,对不起,我已经忘记了那个女生的名字。一袭白裙,脖子上系着一块白色方巾,手持银色的长笛,优雅地吹起这支曲子,像极了一只白天鹅。记得那个时候天已经黑了,舞台上亮起来明亮的灯光,她整个人都笼罩在灯光下,仿佛天使头顶的光晕。她是如此美丽,如此圣洁,而那支曲子也是如此的动听,礼堂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欣赏她的表演。 也许每个人都被这种气氛迷住了。 也许她吹得并不那么动听,她的技术并不那么娴熟,她本身也并不特别美 只是,那种特定的氛围,营造出了一种美,而这种美,经过时间的修饰,记忆的美化,变得特别美好。 就让记忆留在记忆中吧,不要去打破它的美好。
评论:魔岩三杰的性格和他们的命运 1994年中国摇滚势力香港演唱会,是磨岩三杰的颠峰时期,在那场中国摇滚最经典的演唱会上(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是最经典的)。三杰的风格和个性都被他们各自演绎的淋漓尽致,无论是窦唯的个人才华和深邃,还是张楚沉默中敏锐的思考和不媚俗的自我歌唱,以及何勇真实旷野的台风和天真厚道,都让我们领略了不同风格的摇滚新音乐,那也是中国摇滚真正意义上的新音乐的春天。   魔岩三杰——独行独摇的窦唯   知道窦唯是从黑豹开始,《黑豹1》的成功成就了黑豹,也成就了窦唯,但乐队风格和窦唯创作理想的迥异,也使窦唯离开了真处于颠峰事情的黑豹,去做自己的梦,之后,便是他充满希望的《希望之光》,但他的梦没有做完,做梦乐队便宣告结散,那点希望也随之的破灭,但窦唯毕竟是拥有绝顶才华的窦唯,随后,便卷土冲来,组建译乐队,而他真正意义上的辉煌,便是中国摇滚史上里程碑式的专集《黑梦》的发行。在这张专集中没有了在黑豹时期pop rock风格的作品,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窦唯,专集中更多的是充满了迷幻和暖意的编曲,和对梦想的黑色阐释,以及对家庭,社会,爱情深邃的领悟和思考。而以后《艳阳天》、《山和水》、《译,幻听》,窦唯都在做自己的音乐,完全的没有商业,也不为专集的销量考虑,因为他的作品越来越难懂,就连很多的摇滚爱好着也难以接受。但窦唯就是窦唯,永远的自我,永远充满自我理想和个性的歌者。   魔岩三杰——深思软摇的张楚 张楚出道的很早,但始终没有活起来,那时候,他出了《西出阳关》等几支单曲,后来收录在《一颗不肯媚俗的心》专集中,直到《中国火1》,人们真正认识了张楚,没有躁动和声嘶呐喊的摇滚歌手,却也能让你感到精神和力量,之后,便是他的经典专集《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发行,整张专集没有了《姐姐》的凄伤和悲凉,而是处处可见的灵性思考,小市民被他唱的活灵活现,而歌词并不直白,需要你也更着思考,在张楚的眼中,蚂蚁、苍蝇、厕所和床都成了充满灵性的东西,听张楚,要用脑子,听清楚后,你便会喜欢上他,之后,不肯媚俗的张楚有了他《一颗不肯媚俗的心》,以及他孩子时的梦想《造飞机的工厂》在以后,便是张楚的退出中国摇滚圈子。   魔岩三杰——个性招摇的何勇   我自己并不是象喜欢许巍那样发自内心的喜欢他,只是很喜欢他的个性,尊重他的为人和他抨击现实毫不掩饰和用生命去抗争命运的勇气,而就是他的天真,是她再也没有了出头之日,得到的只有郁闷和压抑。94-95年,他的《姑娘漂亮》、《钟鼓楼》、垃圾场非洲梦传唱一时,全是他自己的生活,在垃圾场专集中,处处能感到那生命蠕动的力量,抛去那些对社会的直白抨击,更多的是对自由的热切渴望,还有那冲破束缚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那渴望被父母及家庭和社会理解的真诚呐喊,以后便是他悄无声息,在后来只能抑郁一生。   尾记   94辉煌后,便是三杰的没落,三个人三种不同的结局,就如他们的音乐和个性,这也许便是中国摇滚的宿命,最后,感谢他们给中国摇滚带来的辉煌和力量,愿他们走好。
乐评:周迅,从小调到圆舞曲的音乐旅程 周迅,一个闪耀影坛的名字,2006年这个娇小的女生走遍了世界,在影坛收获了无数属于自己的荣誉,顷刻间我们似乎忘记了她歌手的身份,也忘记了那年她初试啼声时给我们带来的惊艳。从第一张专辑《夏天》一直到最新单曲《伴侣》,周迅完成了从另类到流行的蜕变,在新的单曲《伴侣》里面周迅一改往日嗓音游离的调调,用温暖的声音唱起了圆舞曲,曾经那个有些羞涩小女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自信优雅的女人,周迅的音乐旅程如同她的人生旅程一样,在冷静中绽放着斑斓色彩……  2003年 --- 初春里惊艳的《夏天》  2003年初春,周迅在乐坛初试啼声推出了自己的首张个人大碟《夏天》。   这张被命名为《夏天》的专辑甫一推出,就一扫初春的阴冷,整个内地乐坛都被这个女孩所震撼,整张专辑游走在前卫与流行的边缘,用十首歌将这个看起来十分清秀的女孩身体里那份隐藏许久的音乐细胞完全释放出来。  一直以来周迅低沉的嗓音已经成为她的标志,这把声音不像专业的歌手那般美丽,因此从获悉她要唱歌出唱片的那天起,质疑声不断。在这样的压力下,周迅的这张《夏天》依旧顺利面市,周迅对音乐的领悟力和表现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歌曲的旋律与她低沉的声音契合得恰到好处,这个女孩用天赋征服了所有的耳朵,也为自己赢得了数座乐坛重量级颁奖典礼的“最佳新人奖”、“最具潜质歌手奖”等重要奖项。  在这张看似与大众绝缘的专辑中,周迅跟新锐制作团队“火星电台”一起为市场奉献了最具传唱度的流行音乐。《看海》里周迅用略显孩子气的声音把海风迎面吹的感觉用旋律生动的表现了出来,让听者感受到一份沁人心脾的凉爽,旋律的简单优美,歌词通俗易懂,让这首搭配电视剧《海滩护卫队》一起播出的歌曲,迅速在大街小巷中传唱开来。而专辑中的另一首歌《翅膀》,却更值得称赞,弦乐与摇滚乐的搭配显得歌曲气势磅礴,歌词中“ 飞吧,别停下,我在你身下仰望,天做的银幕,悲伤的电影早该散场…”却将周迅身上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失坚强的气质完全表现出来。  这张《夏天》的专辑里,我们第一次与歌手身份的周迅见面,虽然这十首歌首首让人感觉惊艳,但并没有感受到周迅音乐中的那份极致,始终觉得有些遗憾。音乐作品是一个歌手灵魂的表现,是歌手表达自我的另一个途径,虽然没有极致的感动,至少从这张唱片中我们进一步走进了周迅内心,听到了来自她内心的独白,对于听者来说,这一切已经远远足够了。
【过去进行】——了解黄莺莺从《春光》开始 ●表演者: 黄莺莺 ��●专辑名:《春光》��●出版者: 科艺百代��对于现在的听众来说,黄莺莺处在一个比较奇怪的位置,她的《哭砂》、《情雪》(王菲翻唱为《暧昧》)脍炙人口,在音响发烧友的眼中,她的专辑可以作为绝对的试音大碟,无形之后,就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就出道的她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远,而且歌曲精雕细琢,有些小众的味道,所以她有些远离主流听众的视线。��若想了解她,1995年由百代唱片发行的《春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一张非常精致的专辑,从制作人的队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杨明煌、郭子、张洪量、黄舒骏、陈小霞、陈冠希等。而这张专辑也没有让人失望,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专辑的前三首歌就为整张专辑定下了一个基调。《春光》是一首非常大胆的歌曲,即使放在现在,也仍然显得前卫。郭子的作曲无疑是非常大的亮点,几乎从头到尾的钢琴和手鼓的配乐让人耳目一新,而“诡异”的和声更是让人难忘,歌词隐隐约约表达春意盎然其实寂寞难耐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明,就是这首歌很“撩人”。《回心转意》是典型的张宇作品,即使经过黄莺莺细腻的演绎,仍然可以感受到张宇的影子——朴素,直白,朗朗上口,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专辑的主打歌曲,也成为当时各大音乐排行榜的宠儿。而《情雪》则是黄莺莺一贯以来的风格,深情款款,大约是陈小霞的作曲太过出色,才会有日后王菲和侯湘婷两个都非常成功的翻唱《暧昧》。��若让我在这张专辑找出一首“私房歌”,应该是黄舒骏的作品《我的笑 我的泪》,黄舒骏给人的印象大多都是讲究的歌词,而这首歌出色的旋律能告诉大家他也是一个作曲高手。��若说这张专辑是白璧,那么微瑕就是《陌生的恋人》这首歌,这首有点舞曲风格的歌曲某种程度上抹杀了黄莺莺的嗓音特质,这样的歌曲,让陈琳这样的歌手来唱更为合适。
金曲奖,游弋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狗尾巴草 作为台湾唯一的音乐颁奖,作为华语乐坛最公正的音乐颁奖,台湾金曲奖吸引了无数歌迷的眼光。而由于其唯一性、公正性,她在台湾音乐人的眼中(主要是台湾歌手参与)更具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说其是最公正,是指其评选方式最公正,由政府主办,没有丝毫商业暗箱操作的介入。至于其评选结果是不是最公平,那就见仁见智,毕竟评委也是人,也得有喜好,是不?金曲奖多年来都是以音乐作为主要评审标准,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目光扩大影响,也向当红炸子鸡抛出橄榄枝。于是,金曲奖就这样一边打着靠音乐说话的幌子,一面又招揽些口水歌歌手。说好听点,当了婊子还要立碑坊;说难听点,就是立了碑坊,还要当婊子!  让人又爱又恨,这就是金曲奖的魅力,相信她是个谈恋爱的高手!  金曲奖每年都向世人阐述一个主题,今年是MII—music is international。或许如此,才从韩国和香港请来一众分贝制造机?音乐是国际的,这个没看出来,不过倒是看出musci is old。无论是蔡琴,温拿五虎,亦或是开场陶子侯佩岑的音乐魔法小把戏,都在向我们传递时间流逝与怀旧的讯息。是的,连金曲奖都老了,幸运的是,有他们/她们/我们曾陪她绽放。  《生死桥》里的三张签:一张是生不如死,一张是死不如生,另外一张是先死后生。不知道,我们的金曲奖,我们的乐坛现在抽中的是哪知签呢?但愿这个穿PRADA的女魔头,不会迷失成绝望的主妇,不幸的是,她的眼角已有鱼尾纹。  本届的表演嘉宾中,以蔡琴和温拿五虎最为抢眼,还些是那曾经的歌最能打动心扉,还是那些老的歌手更能唤起曾经的记忆;蔡依林《舞娘》表演不过不失,不如之前MTV颁奖来的震撼;哈狗帮张韶涵和苏打绿则是大失所望,尤其看了张韶涵的演唱,直接想把她弄进最佳女演唱人候选的评委送去火星!  金曲奖在出炉之前就受到质疑,缘起本届新增的最受欢迎男女(团体)歌手奖。这个奖项的主旨就是要观众充分执行”想投就投,要投的漂亮”的权利,由网络和短讯投票的民主方式决定人气歌后、歌王。罗志祥和蔡依林一路领先,但由于双双都是主办单位旗下艺人,所以被指灌票。单从人气上来讲,蔡依林的领先是没什么好怀疑的,毕竟是台湾最红的女歌手。至于罗志祥?还是回去感谢粉丝卖力的刷票吧,台湾还轮不到他做第一人气男歌手。金曲奖弄出这么个奖项确实奇怪,建议以后改名叫“劲歌金曲奖”吧。当然也有可能是主办方看多了超男超女,就算没人为他鼓掌也要勇敢的自我欣赏。这不,票数最多的都没超过十万,唉,不如大陆粉丝激情与彪悍呐!  独立音乐这几年来势汹汹,继之前陈珊妮胡德夫,今晚苏打绿再次大放异彩,拿走作曲和乐队奖。相信《小情歌》的播放《频率》一定会狂涨,变成大众情歌。这不奇怪,《wake up》拿走最佳国语专辑也没什么好奇怪。但奇怪的是,你能想像李玖哲、蔡依林拿走最佳国语男女演唱人吗?李玖哲也就罢了,歌唱的还不错,胜出就当是黑马吃了大力水手的菠菜。至于蔡依林?注意,这个是评选最佳,不是最受欢迎!就凭她那音乐建树和唱功,替除了张韶涵以外的入围选手捶地!不过蔡依林那翻得奖感言还是挺感人的,感谢那些打击和喜爱她的人,才能让她做的更好。这倒是让我想起当年罗雪娟的名言:感谢那些憎恨和喜欢我的人。ANYWAY,就当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吧。不是天才是地才,蔡依林背后的辛酸和血泪又有谁知呢?  啰唆了一大篇,回头一看,大部分都与蔡依林有关。金曲奖也就这出息了。有些话还没有讲完,那就这样吧,许多心情在岁月中已没了真与假。
校园民谣注定只是一条涓涓细流 校园里,总有长不大的孩子会用诗歌一样的音符去描述和怀念那些路灯下的夜晚和等待。更多的年轻人,则将抱着不同的心情和目的,用越来越复杂的乐器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无需他人的振兴或者拯救。  7月8日晚,一场名为“30年两岸校园歌曲经典演唱会”在世纪剧院举办,叶佳修、王梦麟、黄大成、齐豫、潘越云、老狼、高晓松、小柯、丁薇等歌手轮番登台,集体怀旧。最让人期待的罗大佑因故缺席,莫名其妙地找来了周杰伦救场,有人遗憾,有人兴奋,有人为能在现场听到齐豫和潘越云合唱的《梦田》而倍感幸福,有人在老狼、叶蓓合唱《青春无悔》时偶遇从前的自己,因而泪流满面。  之后偶遇参加完演出的水木年华成员卢庚戌,他口口声声说要发起一场运动,振兴校园音乐,并进而讨论起校园音乐的定义来,随后几个人便陷入一场形而上的论战。我在旁边听着,发现问题本没那么复杂,定义校园音乐,无非几种标准:一、创作者和演唱者是否身在校园;二、受众是否集中在校园;三、作品本身是否具有以往校园音乐特有的人文情怀。跟当年的“网络文学”一样,以不同的标准判定便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无所谓对错。而当晚站在舞台上,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参与者们以及高晓松、老狼这些内地“校园民谣”的领军人,则各自代表着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潮流,跟当下泛指的校园音乐在概念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台湾校园民歌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台湾经济复苏,年轻人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奋力创造自己的文化。在音乐方面,有一批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对西洋歌曲的翻唱风潮,转而要求更清新的更能代表自己心声的歌谣,台湾音乐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杨弦、胡德夫、李双泽的影响下,叶佳修、苏来、李泰祥、梁弘志、齐豫、蔡琴、罗大佑、潘安邦等一批校园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开始了创作和演唱,留下了一批打着时代烙印的经典作品。  现在看来,在十年前由一首风行中华大地的《同桌的你》引发的“校园民谣”风潮更像是一场误会,一个随意哼唱着风花雪月的孩子不小心闯进了万人大会堂,进而成为明星,人人效仿。而最终人们发现,真正被大众接受的始终只有一首《同桌的你》,“校园民谣”注定了只是一条涓涓细流,属于那些有着青春情结,永远长不大的人们。除了老狼、高晓松为此误打误撞名利双收外,那些和他们一样来自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用真诚而敏感的心绪谱写和歌唱青春的优秀音乐人,如沈庆、郁冬、金立、逯学军、赵节等,依然只在小范围内被人了解和怀念。十年之后的他们大都停止了创作,也离开了音乐相伴的生活,因为现在已不是那个还有很多人愿意在深夜听一张唱片,看完一本书后掩卷思考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这样简单的句子已经无法轻易打动当下的年轻人。  《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野百合也有春天》、《童年》,这些开启了华语流行音乐大门的经典作品已经留在了那个告别的年代,留在了黑胶唱片、卡带、CD或者MP3里,供人们继续流传或者渐渐遗忘。校园里,总有长不大的孩子会用诗歌一样的音符去描述和怀念那些路灯下的夜晚和等待。更多的年轻人,则将抱着不同的心情和目的,用越来越复杂的乐器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无需他人的振兴或者拯救。如高晓松所说,校园里永远会有音乐,就算有一天唱片工业都消亡了,人们还是要歌唱。(文/何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