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lsirius ballsirius
关注数: 35 粉丝数: 192 发帖数: 11,183 关注贴吧数: 90
【87】《消失的爱人》:隐身的大卫芬奇 《消失的爱人》Gone Girl:隐身的大卫芬奇个人评分:84(B+) 热销的原著,病毒推特营销,北美口碑票房双收,大卫芬奇《纸牌屋》后的首次大银幕回归给人无限遐想,也给人无限期待。可看完后,错愕迷惘于结局之余,却总觉得不够尽兴。整个电影, 没有犀利的剪辑,没有过山车式的节奏控制,没有炫技般的镜头调度,没有阴沉哥特式的画面风格, 除了题材本身的黑暗与人物性格的扭曲,以及意料之外的结局,再没有哪点能和芬奇这个名字联系上。无论是幻灯片式的导入,还是交待背景的家常对话,电影的开头格外的平缓,和《社交网站》那令人应接不暇的场景转换和语速对比,导演就好像刻意把节奏放缓,甚至略显拖沓,不紧不慢地引出悬念。结婚纪念日,妻子神秘失踪,丈夫的态度,家人朋友的反应,层层铺开各个人物关系和线索,渐渐揭开谜团,发酵矛盾。日记闪回和现实发展有条不紊地双线勾连推进着,而当真相仿佛复出水面时,才抛出第一个大的转折。而从这里开始,随着剧情急转直下,双线剪切也愈发频繁,节奏果断加速, 整个事件不断升级甚至失控,变化转折应接不暇,再没有给观众仔细思考推敲的机会,直到结局抛出,还来不及反应。 虽然电影以人物视角为线索进行叙事,但在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上却格外的克制,再加上视角人物是矛盾双方,对一方怀疑却又对另一方反感,从而效果上观众完全处于旁观者的地位,与角色保持了足够的距离。而这种冷静中立的离间,便是导演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给观众的态度,没有同情,无法理解,因为每个人是被囚禁住的受害者的同时,也是囚禁别人的施害者。 选择决定命运,可所谓的选择却早已被命运所决定。当局者迷,只有当转换角度,跳出桎梏,才能看清这因果轮回间的报应与讽刺,但这又谈何容易。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丈夫的最后选择,也不能同情妻子的所作所为,于是因果又仿佛再次回环,错愕迷惘的还是银幕前我们这些平凡的芸芸众生。 如此回想开来,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情绪和思维被导演牢牢掌控而不自知,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塑造表现中。以往将自己放在绝对中心位置的芬奇,这次却隐身幕后,把电影的主角还给了故事和人物, 表面上客观冷静,暗中却又通过叙述和视角操控,把态度和观点悄悄灌输给观众。 不是拍案惊奇的《七宗罪》和《搏击会》,也不是曲高和寡的《社交网络》和《十二宫》,更不像玩票般的《龙纹身》和《纸牌屋》, 也许我们说,是特立独行的芬奇,终于放下身段和骄傲,屈尊于观众和票房,带来了一部挑不出毛病,却又说不出特点的商业通俗电影。 但又也许,这便是芬奇再一次的蜕变,在成为大师的道路上再进一程。最后谈一下表演。由于导演退居幕后,演员表演的地位自然就被进一步突出。芬奇的调度和调校自然不用说,但最该表扬的是选角,面瘫懦弱男的属性和Ben Affleck简直是绝配,一方面导演的刻意离间,另一方面剧情的蓄意模糊化,使得人物内心和情感必须处于半温不火隔靴搔痒的状态,这恰好完全遮盖了Affleck自身表演上的缺憾, 就算你(我)再对小本演技再嗤之以鼻,对于这个角色的刻画也实在无法挑剔。当然,最有希望提名的还是女主角Rosamund Pike,角色本身就足够丰富强大,个人气质也完全吻合,尽管导演的安排并没有给她最大的发挥空间,可是有限的资源下Pike依然把女主角的扭曲内心和病态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医院的那场戏,面对询问和质疑,层次丰富清晰,而最后一个眼神特写更是精准到位,真切得不寒而栗。不过败也萧何,角色的性格和故事的灰暗属性也是她奖运的一大障碍,至于所谓的资历,个人觉得并不是问题,更何况Pike也不能算是新人。
第66届艾美提名选集小评与预测 剧情女配的submission出的最早,也最先看完。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ress in a Drama Series 剧情类最佳女配角: 克里斯汀·芭伦斯基 Christine Baranski, 《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 - episode "The Last Call" 琼安·弗洛加特 Joanne Froggatt,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 - episode "Episode 4.2" 安娜·刚恩 Anna Gunn, 《绝命毒师》"Breaking Bad" - episode "Ozymandias" 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 episode "The Lion and the Rose"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 《广告狂人》"Mad Men" - episode "The Strategy"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 - episode 4.8 个人预测: Will win: Anna Gunn Should win: Anna Gunn 《绝命毒师》的气势,配上Anna Gunn最后几集的角色爆发,毫无悬念。 选集小评: Christine Baranski在这集中主要展现“女强人”在挚友合伙人意外离开后悲痛中的坚韧,独自一人时的脆弱,报告下属时的故作镇定,看到Alicia后克制不住的悲恸却又试图安慰,对落井下石客户的决绝,层次丰富,Diane人物形象再次升华。只可惜《毒师》妻子过于强势,不然是绝佳冲奖表演。(选集10分) Anna Gunn的角色前四季都在铺垫,第五季集中爆发, Ozymandias这集更是尤其突出。告诉儿子真相,与老白对峙与女儿被抢,到最后那通电话,有爆发有内敛,有强势有脆弱,有愧疚愤怒惊恐,也有痛苦感慨无措,如此丰富激烈,没有理由不拿奖。(选集10分) 《广告狂人》 来到最后一季,尽管保住颜面拿到提名,颓势仍旧难挽。Christina Hendricks的“The Strategy”想必已经选了最佳表演:始料未及的机会,理想现实、爱情妥协间的的艰难选择,从惊讶到恍惚到坚定再到伤感,同样打坚强女性的脆弱面,比对手《贤妻》 中的剧本基础差了不少。(选集6分) 反正今年也是毒师的天下,拿了两次外加提了两次的Maggie Smith也乐得清闲。选的圣诞集总共不到两分钟出镜,甚至没有故事线,除了拿手的犀利吐槽,也就最后和Shirley MacLaine“美国老太”的新旧对抗有丁点看头,可惜气势也是完败下来。(2分) Joanne Froggatt 403这集虽然戏份并不多,但却有独立而且重要的剧情线。全家人欢愉音乐和她的凄惨叫声穿插剪辑,而悲剧后的两场戏先是惊魂未定的痛苦,随后便是尴尬与自我唾弃封闭,与先前的天真开朗对比。非常经典而且拉同情票的选集,表演倒是其次了。(8分) Lena Headey的入围虽有争议,但是选的“紫色婚礼”这集确实没错。后半程戏份较足,嫉妒霸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王后,似乎在给每人权威,但前一秒还在谑笑侏儒剧,后一秒就迎来丧子痛。最后的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处理得有些简单粗暴,和去年的红婚猫姨比真是见绌。(7分)
《白宫管家》The Butler: 美国式《民权大业》 个人评分:78(B-) 集聚数不尽的龙套明星脸和主旋律编年纪史题材这两大特征,《白宫管家》既满足了国内观众对美国人究竟能把《某某大业》拍成什么样的奇特好奇心,也弥补了美国观众们未能观看到的遗憾。当然,最重要地,这部美国式的《民权大业》给《某某大业》第三部回归提供了具有很强建设性与前瞻性的范本。 不同于《建国/党大业》简单粗暴的预告片式剪辑和单一并且唯一的时间线索,《管家》在编导上确实体现了电影大国的高水准,和本土特色——以小人物视角透射大时代变革的典型手法,人物和情感发展作为主时间为辅的组合线索,提高电影整体性的同时,也给了观众更深切的代入感。影片结束,观众自发地鼓掌,且不提其他方面,单单在爱国教育和情感煽动层面,便完胜了国内的两部。 当然,与《大业》系列相似地,这种拍摄史诗题材巨大野心所易于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面面聚到,却没有重点。其实这个故事本身,通过父子两代人在民权问题上的对比和相互影响,反射出民权运动的背景,能够构建出一个非常好的角度,甚至能拍出比肩于《阿甘正传》的美国现代民权史诗。但是导演却 主角的个人情感漩涡与历史发展洪流之间迷失了方向,对妻子线的过多渲染仿佛是在突出主角在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问题,这样两个儿子的故事线又似乎增添了不少家庭矛盾的色彩,于是整个电影成为个人传记和历史史诗的拼接,到最后导演自己都没了主心和方向。 表演方面,前面说到了,龙套明星过多的弊端就是每个人物出来都要花几秒钟去认脸,但是这些小金人得主和提名者都很专业地明白自己角色的位置,众星捧月般地突出了几位主角的表演。作为电影的最中心人物,Forest Whitaker跨越五十年的演绎无异是最突出的,尤其是中年时期的家庭矛盾和老年时期的政治态度转变,把这个朴实安稳的管家沧桑一生一步步升华。相比之下,Oprah Winfrey的戏总是显得让人不明就里。就像前面所有,个人对这条线的强调就持有保留意见,故事线本身也被民权背景打得不够连贯完整。而表演上,就算是各种莫名其妙(或者专门为了冲奖)加入的特写镜头,也并没有觉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属于角色的defining moment,个人觉得还比不过Octavia Spencer在《水果谷》中心碎母亲的表演。但却很奇怪地,Oprah只要出现在镜头中总是有超强的存在感,当然,说得难听就是抢戏。 不过奥斯卡本身不仅仅是表演的角逐,而今年的美国电影界这无疑是非裔年。从反抗奴隶制的《黑奴十二年》,到现代民权运动的《管家》,再到当代种族问题的《水果谷车站》,连成了一气。所以如果之后没有更强势的女配出现,Oprah如此野心勃勃的表演最后真的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拿奖,虽然总觉得不够值得,但也是能够理解的。
【戛纳】《烛台背后》: 满分的索德伯格 其实和奥斯卡无关,但是鉴于最近吧里情况,发过来和大家讨论下~个人评分:84(B+) 《烛台背后》是一部很畸形的电影,但却也是一种典型:索德伯格利用自己名义上的最后一部指导作品(尽管近期索导表示只是暂时歇影),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导演至于影片的重要性——用满分的指导功力和技巧,将一部仅仅及格的剧本和相对平庸的故事,最终提升为一部令人颇为满意的电影成品。而这对于至少对于近几年状态起伏的索导来讲,算是一个相对圆满的谢幕。 故事本质上确实乏善可陈, 同性题材本已屡见不鲜,明星包养始乱终弃的桥段更是家常便饭,可以创新并且深入挖掘和发挥的空间太少,但是索德伯格成熟智慧的地方就在于没有陷入其中任何一个窠臼,避免过于强调同性主题,而是着重于两个人的情感和关系发展。记得戛纳最早流出的评论中就有提到,电影已经超越了同性的限制,而上升到人类爱的层面,虽然略显夸张,但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索德伯格的定位。与此同时,相信尽管是出于视角一致性和结构清晰性的考虑,索导全片以Damon的视角展开故事,但却难得地在保持了立场的客观。 观众既能够通过Damon的视角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同时借助电影对于人物双方复杂性格的细致而全面的刻画,保持着对两人的情感发展和关系变化的客观认知, 这与哈内克抽离于人物内心,通过镜头上的冷静克制所达到的客观的效果对比强烈。 除了电影角度和立场的控制外,索德伯格也使出浑身解数将时间跨度如此长,发展起伏却不大的故事,尽力讲的并不乏味拖沓。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场景剪辑时的声音先入技巧和留白充足的逻辑蒙太奇,尤其是在电影开头的频繁使用,有效地让人物背景介绍部分节奏紧凑起来,最大效率地利用影片播放时间。另外,索导还充分利用电影的题材上的噱头,制造了丰富的外在看点——Damon的卖肉和弹簧身材,Douglas的华丽造型和跨年龄化妆变换,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两位演员的基情戏,这些平时鲜见的元素有效弥补电影故事的陈俗,也迎合了HBO的一贯特例重口风格。说到HBO,由于电影不再具有奥斯卡评奖资格,不得不为Douglas没能在本届戛纳得奖感到遗憾。相较于Damon相对平稳的发挥,Douglas极具颠覆性和多样性的表演确实是本片于导演之外的最大亮点。浮夸自负的人物性格,和恣性随情的挑逗裸露,这于近年来Douglas相对沉稳老练的银幕形象相去甚远。同时电影给了他极大的发挥空间,也给表演带来很大难度,舞台上是华丽自信的表演家,生活中又是放纵情欲却又渴求爱恋的小男人,结尾病榻上的自白更是绝对的彰显功力的奥斯卡时刻,不过最强的还是半合眼睛睡觉的绝技,这些Douglas无一例外地轻松完成,同时,他对Liberace那种骄傲自恋却又毫无安全感的矛盾心理的准确拿捏和刻画,更是电影之所以以Damon为主视角却仍能使观众中立无偏见的重要原因。虽然如此精彩的表演和如此尽力的指导无缘明年奥斯卡战线,不过不出意外,《烛台背后》倒是一定会在明年艾美奖上掀起横扫之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