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6850xy sxh6850xy
昔阳一员。
关注数: 9 粉丝数: 75 发帖数: 3,561 关注贴吧数: 24
怎那么多“领导重视” 怎那么多“领导重视”   应该客观、全面地报道事故本身,而不是以官员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河南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故发生后,大河网2月1日刊发的一篇《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发生垮塌事故 省市组织抢险救援》报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网友指出,这篇1300余字的报道,“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1134字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其中褒扬语25处,如‘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家属一滴眼泪……”   有网友还评论说,“报道中没有人的味道”、“典型的八股官样文章”。看完这篇报道,任何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或许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垮塌事故让10位同胞罹难,令多个家庭陷入悲痛。人命关天,报道却寥寥数语;死者为大,却大不过领导的“重视”。说这篇报道眼中只有官员,而没有民众,或许不为过。塌桥废墟之上,“人”不见了,只留下对当地政府、官员的大篇幅褒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麻木。   近来,中央提出“改文风”,要求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文风之所以要改,正是因为文风的背后是作风,是对待民众的态度。改文风不仅仅是减少字数,也要遵从新闻规律和社会效果。   在爆炸垮桥事故中,事故是怎么发生的,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都是哪些人员,现场救援情况如何,大桥质量有没有问题,其中有没有监管漏洞,谁该为事故负责等等,这些民众最需要的信息,大家看不到,却看到了一大堆领导在“积极组织抢险救援”。这样的报道有何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究竟如何?   事故报道,主角永远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是事故的罹难者、受伤者及其亲属,以及参与事故救援的人员等。组织抢险救援的官员不能喧宾夺主。   然而,太过常见的则是,民众往往首先看到的都是“领导如何重视”,如何指挥组织抢险、救援,然后,才是事故现场,以及那些不幸的当事人。《人民日报》之前调查称,在民众最反感的官话、套话中,“领导重视”高居第一。就是民众如此反感的一句话,却屡屡出现在报道之中。   这则“以褒扬领导为主,以报道事故为辅”新闻的出炉,不是偶然,而是习以为常。很多地方的官方网站、媒体已经习惯了八股式的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此也习惯了。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刻意为之,希望通过正面报道将坏事变好事,或者是洗刷、推脱自己的责任。   在突发事件中,当地官员的言行不是没有报道价值,一些官员的尽责尽职也应得到肯定,但是,更应该客观、全面地报道事故本身,而不是以官员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既然高层都可做到这点,地方官员难道不能吗?如果充分考虑“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塌桥报道就不该这么写。   这说明,惯性的力量非常强大,到了下边,文风改起来并不容易。改文风,固然是地方媒体的事情,但是,地方主政官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地方党报、官网怎么报道当地官员,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些官员对待民众的态度。
一篇事故报道怎那么多“领导重视”   应该客观、全面地报道事故本身,而不是以官员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河南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故发生后,大河网2月1日刊发的一篇《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发生垮塌事故 省市组织抢险救援》报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网友指出,这篇1300余字的报道,“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1134字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其中褒扬语25处,如‘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家属一滴眼泪……”   有网友还评论说,“报道中没有人的味道”、“典型的八股官样文章”。看完这篇报道,任何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或许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垮塌事故让10位同胞罹难,令多个家庭陷入悲痛。人命关天,报道却寥寥数语;死者为大,却大不过领导的“重视”。说这篇报道眼中只有官员,而没有民众,或许不为过。塌桥废墟之上,“人”不见了,只留下对当地政府、官员的大篇幅褒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麻木。   近来,中央提出“改文风”,要求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文风之所以要改,正是因为文风的背后是作风,是对待民众的态度。改文风不仅仅是减少字数,也要遵从新闻规律和社会效果。   在爆炸垮桥事故中,事故是怎么发生的,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都是哪些人员,现场救援情况如何,大桥质量有没有问题,其中有没有监管漏洞,谁该为事故负责等等,这些民众最需要的信息,大家看不到,却看到了一大堆领导在“积极组织抢险救援”。这样的报道有何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究竟如何?   事故报道,主角永远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是事故的罹难者、受伤者及其亲属,以及参与事故救援的人员等。组织抢险救援的官员不能喧宾夺主。   然而,太过常见的则是,民众往往首先看到的都是“领导如何重视”,如何指挥组织抢险、救援,然后,才是事故现场,以及那些不幸的当事人。《人民日报》之前调查称,在民众最反感的官话、套话中,“领导重视”高居第一。就是民众如此反感的一句话,却屡屡出现在报道之中。   这则“以褒扬领导为主,以报道事故为辅”新闻的出炉,不是偶然,而是习以为常。很多地方的官方网站、媒体已经习惯了八股式的报道,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此也习惯了。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刻意为之,希望通过正面报道将坏事变好事,或者是洗刷、推脱自己的责任。   在突发事件中,当地官员的言行不是没有报道价值,一些官员的尽责尽职也应得到肯定,但是,更应该客观、全面地报道事故本身,而不是以官员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既然高层都可做到这点,地方官员难道不能吗?如果充分考虑“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塌桥报道就不该这么写。   这说明,惯性的力量非常强大,到了下边,文风改起来并不容易。改文风,固然是地方媒体的事情,但是,地方主政官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地方党报、官网怎么报道当地官员,也让大家看到了,这些官员对待民众的态度。
女人报复男人的最好方法 女人报复负心男的最好方法 在许多来信中,凡涉及个人生活痛苦及隐私的内容,对方往往会在叙述的同时提出要求,不将相关内容公布出来。这封信引起我的注意,是晓黎与众不同的态度。她在开篇就特意表明,请我点评的同时,并不在乎我在网上刊登这封信。 晓黎这些年走得相当艰难。除了个人的奋斗和创业经历了许多磨练,在与丈夫的关系上也一直饱受伤害。婚后不久,因为丈夫嫖娼染上性病而累及自身。之后顶着众人的白眼治好了性病,却又由此留下后遗症成为不孕者。决意要生个孩子的晓黎忍受着治疗不孕的巨大痛苦,好不容易有了孩子,丈夫却又变心包养了根本没有多少文化素养的外省女孩。 即使如此,晓黎也不愿意放弃家庭,苦口婆心劝说丈夫回头,一次次给他悔改的机会。如果晓黎是个没有文化亦缺乏生存能力的弱女子倒也罢了,她先是作为技术移民拿到加拿大国籍,并在加拿大就读MBA时以优异成绩毕业。只为和在国内开小店的丈夫团聚,就毅然放弃国外多家公司的优厚待遇,不想回国后面对的却是丈夫的冷遇和婚外情。 即使在处理家庭危机的过程中,晓黎还通过了一家大公司的八轮面试,拿到了年薪极高的工作。 这样一个有知识有能力识大体的女人最终却被丈夫扫地出门。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无法解释的事。晓黎有本事,能养活自己,也还年轻,为什么要忍受丈夫一次次的背叛,多年来甘于受屈辱受欺负的地位? 因为晓黎事先已声明,不在乎这封信在网上公布,于是,我把信拿给一位年轻的记者朋友,请她谈谈看法。 女孩仔细读了信,想了很久,感到很迷惑,觉得晓黎的做法不可理喻。 她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晓黎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屡次遭受丈夫的欺侮却总是被动地忍受?她完全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呀。 我说:表面看来的确如此。但晓黎一直能忍受下来,一定有深刻的原因。你再想想。 女孩很认真地想,然后不太有把握地说:我看过一些心理学,书上说有人对苦难有一种需求,喜欢受虐的感觉,当然这样说有点残忍,但晓黎是不是在这过程中,也有对痛苦依赖的一面——就是享受痛苦的过程? 我摇头:不对。对一种行为要分析正确,必须特别中肯地道,不能似是而非。晓黎之所以十多年都不愿与丈夫分手,不愿抛弃那个家庭,绝对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迷恋其中的痛苦。说她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和享受痛苦,这只是一个貌似深刻的评论。 女孩说:但我的确无法解释晓黎对丈夫的态度。丈夫如此对待她,她却一忍再忍,为了什么? 我说:这就涉及到对人的理解问题。在生活中,许多在别人看来无法解释的事情,许多似乎完全是不可理解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但在当事人看来,却有足够的理由。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许多夫妻,他们经常发生矛盾争吵,甚至闹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夫妻根本过不到一块儿,离了就算了,何必总捆在一起维持着?但恰恰这些旁人看来很容易的事情,放到当事人身上却不一定容易。闹矛盾的夫妻之所以没有分开,一定有很多因素使他们无法分开。 分析任何家庭问题,都需要设身处地从当事人出发考虑问题。 女孩问:那我就想知道,晓黎为什么在经历了这么多背叛还愿意和丈夫维持婚姻关系? 我说:仅就晓黎信中描述的每一个过程而言,她的丈夫都是相当不堪的。任何一个自尊而有决断的女人都可能选择断然离去,更何况像晓黎这样一个有教养有能力的女人。 那么,晓黎为什么在每一个关口都没有选择离开? 第一,从对生活的理解而言,一个离异的妻子在描述失败的婚姻生活时,往往会带有某种偏激性。任何一对夫妻在这样的激烈冲突之后,对另一方种种可憎的、可厌的、可鄙的、可抛弃的一面,都会有足够的愤恨,这时,如果集中在一段文字中倾诉,就会产生十分强烈的效果。在已经公开的一些名人日记中我们看到,很多恩爱夫妻往往在产生矛盾后独自生闷气,这时日记中对对方的描述会使不知情的外人产生错觉:这样的夫妻怎么能维持下来甚至很幸福呢?他们不知道,这个在日记中非常愤怒的妻子很可能在冲突后的数小时已与丈夫言归于好。但幸福的妻子通常只在痛苦中才写日记,在享受幸福的时刻她们无暇坐下来记录心情。
谁来关注行业人群的解压泄怒   最近有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说工作压力大,医患纠纷,医生与愚者家属关系处理比较棘手.长期在这种压力下工作,估计会得抑郁症.我们正常人在一个部门工作时间久了,升职无望,对工作事情也会不用心,甚至得过且过.对于工作事业强的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如果不及时解压,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其实如我朋友所说,红包不是每个人都想收的,但是如果碰到大疾之人,家人又有几个钱,当然会把钱当成敲门砖,收不是,不收不是,病看好了,双方欢喜.如果出个问题,双方都不高兴,我给了你钱你不办事.势必加重双方的隔阂.在医患血腥冲突事件背后,不仅有冷默,更有心理压力的堆积.   我们看到医院的医生\护士每天忙忙碌碌,也有护士因没有扎好针惹得患者与家属不高兴,现在工作压力大是主要诱因,工作压力大,而担负风险又高,却挣不到几个钱,收个红包又有人不让收.在矛盾中生存不容易.   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及时让那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人,创造一些机会如旅游\举办一些有益活动让他们的压力得到发泄,让医生与患者多一些互动,至少不能当成敌人,(现在一些医生与护士把病人当敌人,最新观点)医生是高尚职业,应该受到每一个人的尊重.   当把病人当亲人,把病人的负担当成自己的负担,担病人所想当成自己所想,我想医患间的矛盾才会处理好.一心只想病人健康,把**回扣放到脑后,治病救人就做到位了.一心只想回扣,只想自己得失,不关心病人的实际,那么你还会在刀尖上舞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自毁前途.   在我们刚刚入行时都想当个好医生,优秀工作者,但是时间久了后,社会不良风气又将我们当初志愿稀释了.   当初我们为靠近组织是为了组织有时关心我们,可是现在组织只关心我们交没交会费,困难党员有组织慰问,我们一般会员却很少受到恩泽,那怕是给我们一本小人书,党章还得付费,难道就不能给交了党费的党员每人一本党章吗?   我是直人有什么说什么,有时考虑问题还是应该考虑大多数,社会矛盾积累是个过程,就像瓦斯一样,积累久了它就要突出,给矿工带来危险.注意社会中的小矛盾,化解小矛盾才能避免大伤害.
nue qiu wu zhui 42岁的毛祖君曾担任衡州监狱三监区制衣分监区分监区长。然而,2012年10月,他却站上了蒸湘区法院的被告席。2012年4月17日,毛祖君因涉嫌虐待被监管人罪,被衡阳市**局蒸湘分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20日,衡阳市华新地区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近日,衡阳市蒸湘区法院判决被告人毛祖君犯虐待被监管人罪,免予刑事处罚。 衡阳市华新地区检察院指控,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毛祖君因服刑人员完不成生产任务、不服管教等原因,以殴打、铐吊、电警棍电击等方式,在衡州监狱三监区先后对8名服刑人员,实施体罚虐待15人次。检方认为,毛祖君违反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对服刑人员实施体罚虐待,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 毛祖君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无异议,但辩称只对3名被监管人实施了体罚虐待。 法院经审理,最终确认毛祖君在衡州监狱三监区先后对刘某、聂某、秦某3名服刑人员实施体罚虐待。对于公诉机关指控毛祖君对其他被监管人员实施体罚虐待的犯罪事实,因证据不足不予支持。 法院认为,毛祖君作为监狱的监管人员,违反国家监管法规,殴打、虐待被监管人员,侵犯了被监管人的人身权利和监管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 鉴于毛祖君在监管活动中,虽然存在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铐吊等虐待犯罪行为,但考虑被告人毛祖君在主观方面只是出于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监管秩序、纠正被监管人违规行为之目的,其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轻微,以及庭审中,被告人毛祖君自愿认罪、悔罪,法院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法院判处被告人毛祖君犯虐待被监管人罪,免予刑事处罚。 记者刘志杰 通讯员李冰清 以下为法院认定事实: 扇耳光 2010年5月份的一天下午,因为生产中的事,刘某跟其他服刑人员吵了起来,毛祖君将刘某叫到管教办公室谈话。刘某进办公室后,毛祖君动手扇了刘某三、四个耳光。 吊铁窗 2010年6月份的一天上午10时左右,毛祖君认为聂某没有完成生产任务,还与管事犯发生冲突,对聂某进行体罚:将聂某双手铐住,用一根棉绳系在手铐中间,将聂某吊在铁窗上,只让其脚尖点地。不久,两名驻狱检察官看见聂某被吊铐,对毛祖君进行了批评,毛祖君叫管事犯将聂某放了下来。但检察官走后,毛祖君又将聂某双手铐住,用一根棉绳系在手铐中间,吊在二楼厕所的铁窗上。从中午12时许,一直吊到晚上9点钟,三监区快收工时,才将聂某放下来。 打掉牙 2010年8月份的一天下午,秦某因眼睛视力不好,到管教办公室找毛祖君,要求调换工作。毛祖君心里不满,认为是找茬,当时没说什么。过了10多分钟,秦某被叫到管教办公室。秦某进入办公室后,毛祖君要秦某蹲下来,然后对其进行殴打,秦某的一颗牙被打掉。秦某去监区医务处拿了药,应秦某的要求,毛祖君安排她吃了一星期的稀饭。 [律师说法] 获刑公务员应给予开除处分 湖南睿邦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刘明:**要按法律规定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否则只要符合刑法规定的虐待被监管人罪就可追究刑事责任。另外,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少说官话,多讲人话 新京报:说“人话”,要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 官员惟上,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当然会放言无忌。要想官员“说人话”,得让公民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 《人民日报》日前公开征集“最反感的官话套话”,请公众为转变作风建言献策。此举引发社会强烈共鸣,网友纷纷吐槽,不仅“贡献”出官场上习见的空话、套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甚至连2010年那位满口“领导重视”的江西防汛办副主任平其俊也被重新记起。 早在2008年1月,《中国青年报》也有过类似的民意调查。其中,9成受访者不满官员官话套话多、办事效率差。时隔多年,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现象不仅未能禁绝,反而愈来愈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顽疾。充斥于视听的领导活动报道,依然是一片“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即便发生了灾难,也不忘来一句“群众情绪基本稳定”……对此,民众早已心有反感。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官员其实也是口不由己,张口就是一套一套的官话套话,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话语体系有关。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一些道理,不过,依然很难解释类似话语超强的传染力。 其实,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 以兰考火灾为例,7名儿童的死亡非但没有引起当地官员的忏悔,反而一再强调领导对“抢险救火”的“高度重视”,这样的表述绝非一时口误,而是反映出其漠视民众感受的一贯思维。地方上的官员更在意这一事件可能对自己权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至于那些可怜的孩子,并没有真正震动他们的灵魂。若真的“高度重视”,也就不会发生火灾了,何来“现场指挥”? 还有山西苯胺污染迟报事件,明明已经对流域内群众、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可长治市的媒体却刊发报道“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这种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畸形政绩思维,正是一些官员“惟上”心态的反映。 言为心声,官员使用什么样的话语系统,就对应着什么样的行状。而若要转变作风,彻底摒弃相沿成习的空话、套话,根本还在于祛除官话、套话的土壤。具体而言,一是要真正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民意多一些尊重和敬畏;再就是必须改善对公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监督的权利。事实上,这些年来,社会公众,特别是网民监督意识的增强,也是促进政府提高效率、官员转变工作作风的契机。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也热衷于一些“危机管理”的培训,教育官员学会如何对媒体、对公众说话。不必讳言,地方上应对舆情方式的改变,确实能够加强沟通,增进共识,不过,这种“变话”,仍属于技术层面的改变,如果不是真心低头心系百姓,将很难真正改变官员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对待民众的态度。要想官员“说人话”,还得让公民的权利站起来,权力监督硬起来才行。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