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6850xy sxh6850xy
昔阳一员。
关注数: 9 粉丝数: 75 发帖数: 3,561 关注贴吧数: 24
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 李 拯2013年02月18日06: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一些机关和单位,有的人“会来事”。所谓“会来事”,并不是干工作上的正事、做业务上的实事,而是使尽浑身解数攀领导、拉关系、捞资本,说穿了,是谋人不谋事。   “谋人”与“谋事”,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谋事”出于公心,谋的是事业发展、公共利益;“谋人”常出于私心,谋的是官帽权位、一己私利。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对比。一些“会来事”的干部,懒于做事、善于作势,自己不干事,却“音量”不小。而那些埋头苦干的干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成天想的是问题难题,顾不上人情世故。   “会来事”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说明“谋人不谋事”的歪风还相当有市场。在一些人看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见效慢、周期长,更何况干事有风险,即便干成了也未必有人知道。“谋人”则不同,八面玲珑、忙于应酬,“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拍得好”,往往一本万利、事半功倍。   如果任由“谋人不谋事”盛行蔓延,拉关系之风就会趁势而起,荒废了责任田、伤害了事业心。一些人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蜕变,认为“谋人者治人,谋事者治于人”,干事不如讨巧、“谋人”才是王道。更有甚者,自己不干事,对干事的人却妒火中烧,“茶碗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只吹哨不上场,涣散了工作的斗志,污染了务实的风气,破坏了健康的政治生态。   古人云,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谋人”固然能获得一时之利,长期来看必然“心劳日拙”。因为不干事,自然虚谈废务、能力不足;因为拉关系,不免心浮气躁、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谋人”会呈现一副颟顸无能的面孔,领导不喜欢、群众不满意。“谋事”尽管暂时坐了冷板凳,但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才是赢得领导赏识和群众认可的硬资本。   任何梦想,只有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一个组织,也只有谋事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朝气蓬勃。从选人用人的角度来考虑,领导干部也需要更多谋事的人,组成一支善于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解决问题、做出成绩。   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形成务实之风充分涌流、干事之才竞相迸发的局面,政治生态才会不仅天朗气清,而且奋发有为。
转作风改陋习勿忘“开门炮 转作风改陋习勿忘“开门炮” 除夕夜的震天炮声犹在耳边,“破五”制造的鞭炮碎屑还没处理干净,春节之后的首个上班日,我们又因此起彼伏的“开门炮”而不堪其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燃放“开门炮”的,除了一些商户和企业,还有很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开门炮”是春节文化中的一项传统民俗,燃放“开门炮”,无非是想讨个吉利的好彩头。但在近些年,这项民俗开始有些变味变质,不少人在燃放“开门炮”时都抱着一种攀比斗富的心态,争相比拼看谁家的“开门炮”声音更大、时间更长、价格更贵。如此一来,原本喜闻乐见的民俗,渐渐成了一种扰民的陋习。 稍有理性的人都清楚,生意成败与事业吉凶,与“开门炮”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人动辄花费数千数万元燃放烟花爆竹,其实表达的是一种美好心愿,图的是一个心理暗示。这种生活信仰固然值得尊重,但无需强调的是,如今这项带有陋习色彩的民俗,弊端已不容小觑——除了炮声扰民和浪费钱财,“开门炮”造成的污染无疑会增加出现雾霾天的概率,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可能让祈福变悲剧。 商店经营者和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要想在新的一年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不应把希望寄托在烧钱燃放“开门炮”上,而应该在诚信经营、明码实价、优化服务、提升品质方面下工夫。燃放“开门炮”的陋习,完全可以慢慢改掉了。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更要明白,摒除燃放“开门炮”的陋习,也应是转作风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应是文明、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烧钱燃放“开门炮”有负纳税人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们应是移风易俗、传播先进文化的模范,不能助长一些不良风气。 我们注意到,去年已经有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开表态,承诺不会燃放“开门炮”,并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好评。这不仅符合中央厉行节俭的精神,在革除积弊陋习、引导社会风气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在雾霾天在很多城市成为“常客”的当下,希望有这种觉悟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越来越多。 其实,全社会都应形成共识——与其烧钱燃放“开门炮”,不如用实际行动践行“实干兴邦”。无论是企业的效益,还是政府的政绩,都不是由开门第一天的炮声大小决定的,而是与每一天的投入与态度有关。切实转变作风、转变观念,将该做的事落到细处、落到实处,将能做的事做到最好,自然会得到最好的报偿。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