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飞翔🐎 dqdcbia46531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关注数: 67 粉丝数: 123 发帖数: 1,064 关注贴吧数: 19
麦穗与稻穗的较量:揭开百年邮票背后的政治暗战 “光复纪念”与“共和纪念”邮票的诞生与演变,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进程的微观镜像,其背后凝结着理想建构、权力博弈与历史演进的复杂纹路: 一、理想启航:初创时期的设计构想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推动邮票设计,意图以邮政符号记录革命历程。首版方案包含两枚样票:一枚以孙中山肖像为主图,两侧标注“光复纪念”,象征推翻帝制的历史功绩;另一枚以飞机为图案,下方法文标注“中国革命纪念邮票”,寄托科学救国的近代化理想。两套样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凹版工艺印制,虽因政局变动未及发行,却成为新生政权视觉叙事的早期探索。 二、权力易辙:设计方案的颠覆性调整 同年2月,随着政权交接,原计划以中国地图为主图、缀有“大中华民国”字样的“共和纪念”邮票设计被重新规划。新任执政者要求将主图替换为个人肖像,两侧成熟麦穗的纹饰既呼应传统农耕文明符号,亦隐含对权力更迭的象征性诠释。这场设计调整不仅是邮政符号的转换,更成为民初政治格局重塑的具象化表达。 三、双重叙事:妥协下的符号共生 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下,两套邮票于1912年12月15日同步发行:“光复纪念”保留孙中山像,两侧衬以初萌稻穗,象征革命事业的延续性;“共和纪念”呈现新任执政者肖像,伴以沉甸麦穗,暗含对权力交替的复杂隐喻。美国技师赫琪、格兰的设计融合中西艺术元素,北京财政部印刷局(白纸坊印刷局)以钢版雕刻工艺呈现的票面,线条精密如显微世界,中英文对照的版式更显国际化视野,成为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重要突破。 四、命运多舛:短暂流通与历史劫毁 两套邮票发行仅月余,便因政治环境变化被勒令停售销毁。据记载,未售出的邮票被集中运往上海海关造册处库房焚毁,存世量因此锐减。 五、技术与叙事:双重维度的价值沉淀 作为中国首套以政治领袖肖像为主题的邮票,其工艺价值与历史意涵形成独特共振:钢版雕刻的发丝纹理清晰可辨,麦穗稻穗的阴阳向背暗含设计者的隐性评判;中英文对照设计既体现近代邮政的国际化特征,亦成为东西文明对话的微观载体。2011年香港邮展中,“光复与共和”八方连全套的展出引发关注,面值2元的“光复纪念”票因存世罕见,更成为集邮界的标志性藏品。 六、历史镜像:方寸间的时代侧写 凝视这两套齿孔14度、图幅29.5×22毫米的纸质文物,可见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交织:孙中山像邮票上蓬勃的稻穗,象征革命理想的持续生长;另一套邮票中沉甸的麦穗,或可解读为权力更迭后的“收获”意象。它们的诞生与消逝,恰似民初政局的速写——新旧力量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解码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文化密码。 这些历经焚毁的邮票,以残缺的姿态留存着历史的真实:在钢版雕刻的精密线条里,在多语叠印的版式之间,藏着一个新生共和国最初的探索与困惑,也藏着全球化视野下东方文明与西方技术的微妙对话。
短命却珍贵!辛亥革命时期“临时中立”邮票的隐秘往事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黎明。然而,邮政系统却在这一关键时刻面临巨大挑战。此时,得到法国支持的邮政总办帛黎,虽掌握邮政大权,但对新生的临时政府持观望态度。 于是,帛黎不顾民意和历史潮流,竟在前清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四字,试图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一种模糊态度。1912 年 1 月 30 日,仅在福州出售了 3 分、1 元、2 元和 5 元这 4 种面值的邮票,每种面值的出售数量极为有限,3 分的邮票出售 6000 枚,1 元票、2 元票各 96 枚,5 元票 280 枚,其余 11 种均未出售。这些加盖“临时中立”邮票在市场上露面时,因其加盖文字含义不清,既没有彻底盖掉“大清邮政”的标识,又未能明确加上“中华民国”字样,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大清邮政临时中立”模样,严重伤害了民众的爱国情感,立即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反对声浪,帛黎并未悬崖勒马。为了自圆其说,他又借口省费,在已印就“临时中立”的邮票上直接加上“中华民国”字样,形成十字加盖。这种“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加盖票共 15 种。尽管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平息众怒,但效果依旧不佳。1912 年 3 月 20 日,这种加盖票分别在汉口、长沙、南京等地邮局出售一部分,不过出售数量和范围都很有限。例如,汉口邮局仅出售了 1 分、3 分、7 分、1 角 6 分、5 角、1 元、2 元和 5 元共 8 种;南京邮局出售 1 分、3 分、1 角 6 分、1 元、2 元和 5 元共 6 种;长沙邮局仅出售了 1 分票。然而,依然未能改变其被抵制的结果,这种邮票又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最终不得不收回此种邮票,改为由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的邮票取代。 “临时中立”;“中华民国 临时中立”两种加盖邮票发行时间短,存世量极少。民国政府曾经作为国礼送给酷爱集邮的美国罗斯福一全套;1948年,南京、上海全国邮展曾在官方邮集中展示过。 1995年,北京邮品拍卖会上一组“临时中立”大全套,以126万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邮票拍卖纪录。时过境迁,今天21世纪了,这套邮票再未现江湖。其价格应当已是天价。
一枚邮票,一场跨越沙漠的学术远征:西北科考团邮票的前世今生 “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邮票”,志号为“民纪8”,是1932年6月3日中华邮政为资助“西北科学考查团”募款而发行的纪念邮票,全套4枚,是我国首套为学术团体发行的纪念邮票,也是首次采用中国名画作为图案的邮票。 该邮票的发行背景与中瑞联合科考密切相关。1927年,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与中国学者徐炳昶等组建“中瑞西北联合科学考察团”,计划对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的地理、气象、考古等领域进行综合考察。因经费短缺,考察团提议通过发行纪念邮票募款。经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协调,交通部于1929年核准发行计划,最终于1932年正式面世。 邮票设计由斯文·赫定邀请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杜万里完成,采用故宫所藏元代无名氏名画《平沙卓歇图》为主图。该画描绘契丹骑士大漠休憩场景,“卓歇”即“午间支帐休息”之意,契合西北边塞风情。邮票左右饰以嘉禾纹,四角标注面值,票面同时印有“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中文及该团拉丁文名称,开创了民国邮票中文字与拉丁文字对照的先例1。全套4枚面值分别为1分(橘黄)、4分(橄绿)、5分(玫紫)、1角(深蓝),由财政部印刷局以雕刻版印制,工艺精湛。 发行方式上,除南京、上海等少数邮局少量出售外,大部分邮票由考察团按面值购回,再加价转售集邮者,所得盈余用于科考。这种特殊发行模式导致其存世量较少(仅发行约2.5万套),如今成为民国邮票中的珍品。 这套邮票不仅是中国近代科学考察史的见证,更标志着我国学术主权意识的觉醒——考察团通过谈判确立“中方主导、成果归中国保管”的原则,为后续中外合作科考提供了范例。其以名画入邮的设计,也为中国邮票艺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疯狂在中国攫取权利,海关更是被外国人所把持。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赫德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赫德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便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 中国海关试办邮政是首先从天津海关办起的。1878年总税务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关的德璀琳来筹办中国海关的邮务,他就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在北京、营口、烟台和上海五个海关来试办海关的邮政。 1878年3月,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筹备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坐落在海河岸边的老海关大楼,曾是海关的公事房,海关书信馆就设在该楼内,而中国第一套邮票也是从这里发行出去的。 书信馆开办起来以后,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就是大龙邮票。 据史书记载,德璀琳原本早在书信馆开张前一年便向英国寄去定制邮票的订单,但终因时间周期过长而作罢。无奈之中他只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先行印制一批邮票应急。 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
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疯狂在中国攫取权利,海关更是被外国人所把持。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赫德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赫德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便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 中国海关试办邮政是首先从天津海关办起的。1878年总税务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关的德璀琳来筹办中国海关的邮务,他就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在北京、营口、烟台和上海五个海关来试办海关的邮政。 1878年3月,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筹备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坐落在海河岸边的老海关大楼,曾是海关的公事房,海关书信馆就设在该楼内,而中国第一套邮票也是从这里发行出去的。 书信馆开办起来以后,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就是大龙邮票。 据史书记载,德璀琳原本早在书信馆开张前一年便向英国寄去定制邮票的订单,但终因时间周期过长而作罢。无奈之中他只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先行印制一批邮票应急。 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
民普13邮票北平版烈士像之六位烈士生平 中华民国邮政于1932年8月13日(民国21年)发行了《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全套共12枚,分载六位辛亥革命先烈的遗像。该邮票的筹备始于1931年,由先烈遗属提供遗像照片,经筛选后委托英国德纳罗公司雕刻凹版母模,后由北平财政部印刷局翻版印制。票面设计沿袭国父孙中山像伦敦版风格,中央以椭圆形花圈框定烈士肖像,顶端饰以青天白日国徽,其中“政”字笔画不连为北平版独有特征。 1. 邓铿(1886.1.31—1922.3.23) 广东惠阳淡水人,辛亥革命核心将领,粤军总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早年参与黄花岗起义,培养出陈铭枢、叶挺等军事人才。1922年因反对陈炯明专权,在广州广九车站遇刺身亡,直接导致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其邮票设计以刚毅形象和实用面值体现其在广东统一战役中的基石作用。 2. 陈英士(陈其美,1878.1.17—1916.5.18) 浙江湖州人,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中率部光复上海,任沪军都督。反袁斗争中组织“二次革命”,1916年遭袁世凯刺杀于上海寓所。其橘黄与墨绿双色邮票象征从基层革命到高层斡旋的生涯跨度。 3. 廖仲恺(1877.4.23—1925.8.20) 广东归善人,国民党左派领袖,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推动者。历任财政部长、工人部长,1925年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遇刺,成为国共合作破裂的导火索。其棕色系邮票暗合其经济改革与务实作风。 4. 朱执信(1885.10.12—1920.9.21) 广东番禺人,孙中山理论旗手,提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思想。参与黄花岗起义,1920年策动桂系起义时于虎门殉难。橘红与蓝绿双色票反映其激进思想与早逝遗憾。 5. 宋教仁(1882.4.5—1913.3.22) 湖南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领导国民党赢得国会选举,主张责任内阁制,遭袁世凯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紫色与橄绿邮票隐喻宪政理想的高洁与挫败。 6. 黄兴(1874.10.25—1916.10.31) 湖南长沙人,与孙中山并称“孙黄”,武昌起义总指挥。领导黄花岗起义等多次反清战役,1916年病逝后国葬于岳麓山。红棕与橘黄双色票彰显其军事贡献与革命激情。
民国五珍之北京一版帆船加盖“限省新贴用”邮票 中华民国时期因各省长期军阀割据而形成各省区自己的币制,各地差异很大。而邮票都是邮政总局统一印发的,再按当地币值照邮票面值出售。为防止有人从中牟取暴利,中华民国邮政时期在邮票发行中,采取加盖限省贴用邮票的方式。如“限新省贴用”、“限四川贴用”、“限吉黑贴用”、“限滇省贴用”等邮票。其中“限新疆贴用”的邮票。加盖形式是“限新省贴用”5个楷体字,直行加盖于邮票中央。除面值1元票加盖红色外,其余均为黑色加盖。在加盖中出了毛病,“限新省贴用”5个字长16毫米,呈直行。但“限”字向左略偏1毫米,俗称“新省歪头”。这套邮票于1915年(民国4年)发行,全套16枚。在第二次加盖时,把“限”字移正,俗称“新省直头”。由于“新省歪头”邮票数量少,价格较贵。 在这种“限新省贴用”歪头邮票中,令人们注目的是,在面值1元的“宫门”邮票上,加盖红色的“限新省贴用”5个字中,其中1枚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颠倒,变成“限省新贴用”。这种错体票是由于印刷工人马虎造成的。这次加盖不仅出现“限新省贴用”歪头,还造出“限省新贴用”错体票。这是限省贴用邮票中的珍品,为数很少,十分珍贵,这枚珍邮被集邮家列入“民国四珍”之一,备受集邮家重视。
紫光灯都能区分下水票? 前几日发文有部分邮友对紫外线是否能区分下水票提出质疑,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在这里只是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仅供集邮爱好者参考,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邮友多指正。关于紫外线如何能区分下水票的原理以下提出我的个人见解。 紫光灯区分邮票是否下水的原理主要基于紫外线与邮票背胶、纸张的荧光反应差异,具体可通过以下机制解释: 1.紫外线波段的特定作用 紫光灯通常发射UV-A波段(320-400nm)的紫外线,尤其是365-366nm波长的紫外线被国际公认为最适合检测藏品细微痕迹的波段。这种长波紫外线能穿透邮票表层,与纸张、背胶中的物质(如荧光纤维、油墨、胶层成分)发生荧光反应,从而揭示肉眼不可见的处理痕迹。 2.原胶票与下水/二胶票的荧光差异 未下水原胶票:在紫光灯下,原胶票的正面通常呈现均匀发白发亮的状态,这是由于原厂胶层和纸张未受破坏,荧光反应一致。 下水或二胶票:经过水洗(下水)或重新刷胶(二胶)处理的邮票,由于胶层被破坏或覆盖不均匀,紫光灯下会显示:颜色不均匀:原胶与后刷胶的胶层成分不同,导致荧光深浅不一; 亮点或暗影:手工补胶的刷痕、残留胶块或局部胶层缺失形成明暗对比; 纸张纹理异常:下水可能导致纸张纤维受损,紫外线反射的纹理与正票差异明显。 3.分层透视与胶层显影 紫光灯的紫外线具有分层透视能力。例如,后刷的二胶无法完全覆盖原胶,紫外线可穿透表层胶层,与原胶中的物质(如油墨、荧光标记)发生反应,从而暴露修补痕迹。此外,下水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可能改变纸张或胶层的荧光特性,进一步形成检测依据。 4.辅助鉴别方法 对比观察:需将待测票与已知未下水正票在相同紫光环境下对比,观察荧光差异。 多角度检测:除了正面胶层,还需检查背面是否有洗胶残留或受潮痕迹。 注意事项 部分老票(如草纸票或无胶票)可能因材质特殊,紫光下无明显差异,需结合其他物理特征(如纸张拱起)综合判断。 紫光灯检测需在昏暗环境中进行,避免外部光线干扰荧光效果。 综上,紫光灯通过特定波段的紫外线激发邮票材料的光学特性差异,为鉴定下水、二胶等处理提供了科学且直观的依据,成为集邮领域重要的防伪工具。
网上购票平台经验分享 网上购买邮票一般出自赵涌、一尘网、淘宝网、闲鱼、微信群等。信誉度比较好的是赵涌和一尘,但也有少数品相与实际不符的。 首先说赵涌,属于拍卖性质,一般邮品提前三-五天就是上架,我们如果想拍某件邮品,最好提前做好功课,看清楚品相,预估一下自己的心里价格,最主要的是设置好提醒功能,在截拍日期一定要在线。再有拍卖时不要冲动,如果价格超过自己预期上限,及时放弃,不要盲目加价,一旦出价就不能撤回了。 一尘网也是比较大的邮品交易平台,对于大的商家信誉都是有保证的,出现问题票的几率比较少,因为大的商家都是有经验积分积累的。一旦出现问题票必将会受到平台的严惩,为了积累自己的信誉度,大商家基本都是可信的。 淘宝网,基本就是大邮商长期经营的平台,二胶票人为票聚集的场所,价格也明显低于市场价。如果没有邮品鉴别能力,建议不要在淘宝购买邮票。 闲鱼,基本属于集邮爱好者个人经营的平台。此平台购买邮票也不一定有保证。由于大多是集邮爱好者个人经营,专业知识不一定扎实,往往自己出售的邮票是否属于二胶、是否有人为因素,自己都不一定能鉴别,收到货后经常会出现描述与实际不符。 微信群,个人出售的邮品品相不一定有保证,但如果是从微信拍卖群购买,一般还是比较可信。拍卖群群主一般都是经验丰富的集邮者,对品相把控比较严格,如果价格合适,可以从拍卖群中购买邮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