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虚
昆仑玉虚
关注数: 0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5,459
关注贴吧数: 10
起源山西姓氏----令狐姓 www.shanxiql.com 2003-01-30 山西侨联 令狐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令狐姓居全省第248位,共有4652人。复姓令狐出自姬姓。周文王裔孙毕万,春秋时任晋国大夫,生子芒季,芒季生魏犨,即魏武子,武子又生魏颗,曾生擒秦国大将杜回,因功受封于令狐(山西临猗西),其后代遂以祖上封邑为姓,是为令狐姓。
起源山西姓氏----鄂姓 www.shanxiql.com 2003-01-30 山西侨联 鄂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鄂姓居全省第585位,共有181人。起源于山西之鄂姓,出自鄂姓。春秋时,晋哀侯曾食邑地为姓,是为鄂姓。此外,春秋时,晋国大夫顷父之子嘉父叛晋,奔至鄂,称为鄂侯,其后裔以爵为氏,是为鄂姓之另一支。
起源山西姓氏----羊姓 www.shanxiql.com 2003-01-30 山西侨联 羊姓 按姓氏人口统计,羊姓居全省第702位,共有67人。羊姓出自祁姓,原为羊舌氏,为晋国大夫祁盈之后,始封于羊舌,其后代遂为羊舌氏,后去掉舌为羊姓。
姓氏文化集锦 姓 氏 文 化 集 锦 姓 氏 起 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中国姓氏的来历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大致有这十多种类别:
古城绍兴话姒姓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绍兴市志》总编研究员任桂全: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按照《姒氏世谱》记载,从大禹到现在,世代相传已经140多世了。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从大禹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现在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句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句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现在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这几年,我们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有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那么,姒姓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国家现在是每年4月20日祭禹。祭禹的时候,分布在台湾的姒姓亲人也赶来,其它地方的人也来,在祭禹的时候,这里是非常热闹。 近几年来,分布在海内外的大禹后代们,纷纷前来绍兴公祭大禹。台湾夏氏宗亲会和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他们年年组团来绍兴寻根祭祖。 台湾夏氏宗亲会大禹后裔:我们是姓姒,他是姒氏的143代。他是我的孙子,每年我们都来,我们老家就在禹陵门口那边。原来我们是守墓子孙。大禹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真是很伟大。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因为我是姓夏,也可以说,夏禹是我们夏氏的始祖,所以,我每年基本上都要参加。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在台湾50年,我们下面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祖先,说良心话,都已经没什么印象,比较淡忘了。回来参加大典,告诉小孩子,我们回家去参加我们夏氏祖先祭大禹,大禹在历史上又非常有名,那我们夏氏觉得非常荣幸,回来让小孩子也了解一下祖先的一些光辉历史,让他们也回忆一下祖先有什么事迹,让他们了解一下祖先。 提示: 姒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大禹。 历史上姒姓人物有:大禹、夫谭、允常和句践等。 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
姓氏读音 1.佟:做姓氏读音 tóng 2.芮:做姓氏读音 ruì 3.查:做姓氏读音 zhā 4.解:做姓氏读音 xiè 5.仇:做姓氏读音 qiú 6.种:做姓氏读音 chóng 7.任:做姓氏读音 rén 8.华:做姓氏读音 huà 9.单:做姓氏读音 shàn 10.阚:做姓氏读音 kàn 11.乜:做姓氏读音 niè 12.宁:做姓氏读音 nìng 13.炅:做姓氏读音 guì
孔氏南宗历史资料简介 作者:孔德威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2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23日 一、南宗的世系 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一书载: 孔氏南宗世系由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开始,第四十九代孙孔玠,字锡老,端友弟端操子,过继于端友为嗣。第五十代孔搢,字季绅,玠子。五十一代孔文远,字绍先,搢子。五十二代孔万春,字耆年,文远子。五十三代孔洙,字思鲁,一字景清,号存斋。万春子。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世祖忽必烈议立孔子后,众臣皆以寓衢者为大宗。遂召衍圣公孔洙赴阙,欲令其载爵回曲阜主持奉祀。孔洙以先世庙墓在衢,不忍离去,毅然让爵于曲阜宗弟孔治,并以母老为由,乞求南还。世祖赞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拜孔洙为承务郎、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给俸养廉,并予护持林庙玺书。正宗之罢封自此始。第五十四世孙孔思许,先名公许,字与道。孔洙无子,以孔传(即孔若古)六世孙孔津长子思许为嗣。五十五世孙孔克忠,先名宏,字信夫,一字献夫。思许亦无子,以兄思栗子克忠为嗣,五十六世孙孔希路,又作希辂,原名希鲁,字士正,克忠子。五十七世孙孔议,字明伯。希路无子,以孔传九世孙希斌子议为嗣。五十八世孙孔公诚,字贵文,议子。五十九世孙孔彦绳,字朝武,公诚子。 衢州知府沈杰奏请朝廷于正德元年授孔彦绳为将仕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为孔氏南宗再次受袭封之始。 关于五经博士一职,“家庙志”一书是这样介绍的:“虽然明武宗封赐南宗嫡长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但官秩仅正八品,与明代正二品的衍圣公地位相差太远”。二、南宗与曲阜衍圣公的关系 大宗主衍圣公对衢州翰林博士拥有绝对的管辖权。衢州翰林博士必须随时将情况报明衍圣公府。 清代对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有严格的规定,将应袭者的亲供与里邻、亲族甘结,附上应袭者三代履历由西安县逐级转呈,经衍圣公批示,呈请吏、礼部选任。吏、礼部批准后,经予文凭,咨文衍圣公府,转发至翰林公署。衢州翰林博士接到文凭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到任,延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并将到任时间上报衍圣公府,转报吏、礼部。 民国二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保留衍圣公爵位,改衢州世袭五经博士为世职“南宗奉祀官”,奉祀官的承袭由衍圣公咨文“地方行政长官呈明内务部核准”,承袭过程中仍需族长、各支房长及邻右出具甘结,附上应袭者三代履历相关宗图,印花税洋一元,付衍圣公府掌书厅监印等手续费30元,一并呈衍圣公府,再由衍圣公府将相关文件及印花税交由山东省长转呈内务部。待内务部批准后,发给任命执照,经山东省长交衍圣公府,再札付南宗奉祀官收悉。 现存孔氏南宗《钦定孔氏家规》是明正德元年(1506)衢州知府沈杰制定,并上奏朝廷钦准刊行。 第一条:遵制典。要求孔氏南宗子孙严守本分,遵崇制典,不得觊觎北宗衍圣公之职。为恐后世南北两派子孙“互相嫌隙,妄起争端”,因此严立规戒,“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审之重典,永不叙录”。 第七条:责报本。规定“南渡孔氏子孙,每十年一赴阙里,谒拜圣祖家庙,祭扫山林……就令会同南北宗谱,开保历代子孙名讳,居曲阜县者书引于前,居衢州府者书引于后……且以见我国家一统文明之化普及南北……”。以上资料与曲阜存档案相符,如曲阜所存南谱记载“世祖皇帝及时宰之意谓洙当袭爵无疑洙乃以子非亲出而又志欲回南,上章力辞而行”“津子公许改名思许继洙后”。
伪孔辩 作者:孔卫东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2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23日 世之孔姓自圣裔外有孔忠,字仲蔑,乃圣兄伯皮子,在七十二子之列,无传。此孔氏同出於子姓者也。其他非子姓而为孔氏者甚众。在列国时,卫有孔达,实出姬姓,其后为孔圉、孔悝;陈有孔宁。郑穆公有子十三,其一曰公子志,字士孔,后为孔氏;其一曰公子僖,字子孔,其后曰孔张亦为孔氏。又南宋元嘉(注:南北朝刘宋公元424~453年)中,有孔景盖鲁郡民也,本不姓孔,诏给圣林洒扫户,因随主姓。其裔孔末乘时不纲,翦灭圣裔,冒袭封爵,事觉罢免。其后裔谓之外院,明其非圣裔也。不意孔末子孙立意害主,旧恶屡萌。见中兴后裔称为内院,有五位之名,皆受国恩,遂乃窃仿名号亦立为五院,合党协赀力于我族为难。金明昌三年(1192年)有孔寅孙者以内院端修不令,其弟男、昌、宗等入学诉於礼部。部是端修之议而黜之。后又有孔之仙者欲冒圣裔,四十九代族长孔玭不从,遂击杀玭等一家十一人。元延佑四年(1317年)有孔礼者因袭封思晦不许其入庙拜祭,遂陈告省部自称二十七代孔乘次子景进之后。审系诈伪,编入里甲。明永乐三年(1405年)又有孔谊妄称圣裔亦言系出景进,赴通政理告。征诸洪武天历碑,系西忠社民籍,自伏仗决。此皆洒扫与孔姓仇不共天者也。逮於今日,外孔之环居阙里者犹复不少,多随我族行辈,隐存冒入之心。此次合修全国族谱,西隅社小孔家村与李官庄之伪孔先混入戴庄户,被户举查出后又混入大薛户,亦复败露。族长孔传堉将二户首严惩革除。凡我族人稍有心者,岂可贪图金钱忘为世仇以相援引乎?《语》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不戒欤?!
女儿入谱 破坏孔姓完整传递? 作者:佚名 来源:东方早报 点击数:297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26日 时间:2006年08月02日07:55 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十几年前到孔林祭拜时,发现所有墓碑上只刻有孔子男性后裔的名字,女性即使参与了立碑,碑上也不见其姓名,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由其主持的2000多年来孔氏家谱第五次大规模修订中,孔子后裔中的女性首次被列入了孔氏家谱,这在“天下第一家”的谱系修订史上尚属首次,在中国家谱修订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一消息在近日公布后,社会上多将其作为“在有着重男轻女传统的中国一个时代的进步”的象征。然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钱杭昨天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族谱具有姓氏文化的象征意义,可以表达姓氏的完整传递,但它从来都不是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象征。 据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续谱办公室主任孔德宏介绍,在孔子家谱以往的修订中,女性孔子后裔无论出嫁前后,从不列入家谱,男性孔子后裔的配偶则以小字标注在其丈夫姓名之后。最近的一次修订则在历史上首次全面将女性孔子后裔列入家谱,女性与男性一样以大字标注,其配偶则以小字标注,列于其下方。如果其子女跟随孔姓,也可列入家谱。 专家:孔子家谱应保持特殊性 钱杭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任何家族都有权自由处理和表达对自己家族世系的看法,外界对之不必有过多干涉。但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谱牒学上有其学术规定的一贯性,一以贯之的家族谱系编写法对研究传统文化有益,随意改变则可能使负面影响超过正面,比如出现“妇女社会地位可以通过族谱的修订方式来提高或贬低”这样扭曲或轻率的理解。 “族谱具有姓氏文化的象征意义,可以表达姓氏的完整传递,但它从来都不是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象征。”在钱杭看来,妇女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程度和机会受到系统的限制,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族谱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象征性地位本来就不高,现在更已退居到其应该退居的位置。今天不必为了与封建意识形态反其道而行之。“像孔氏家谱这样完整的家谱案例在中国不多,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其独特地位。从学术角度说,它应该成为承担家族文化严格、规范传递的代表。完整的家族世系是孔氏族谱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的保证。没有了这一特殊性也就没有了世界性。” 农村孔子后裔:不愿女性入谱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天从《孔子世家谱》编辑部主任孔德威处获悉,尽管修谱方已有这样的打算,广泛散布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孔子后人依然有许多不愿意将其家族的女性名单上报入谱,认为这样会打乱世系。从目前的上报情况看,女性孔子后裔约占总人数的20%,共有不到20万人。各地孔子后人的调查登记工作目前已基本结束,修谱开始进入编撰阶段,新的孔氏家谱有望在2009年出版。孔德威还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也是给修谱带来困难的一个方面。“封建社会主要是农耕生活,人口流动少,但现在,同一家族的人在一个地方聚居的时间通常不会很长。比如济南虽然有个‘孔家村’,但我们赶过去看时,原来的居民都已经搬走,一个姓孔的人也没有了。” “任何家族都有权自由处理和表达对自己家族世系的看法,但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谱牒学上有其学术规定的一贯性,一以贯之的家族谱系编写法对研究传统文化有益。”上海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钱杭 “美国学者通过对各类历史资料、文献的收集,提出中国明代女性中有才华的人写的作品比男性还多,但很少保留下来,这是非常可惜的。今天孔子家族将女性入谱的做法可以说是对过去未被记录的盲点的填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
2007孔氏后裔曲阜孔庙释奠先祖孔子 作者:孔德铭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2007年10月02日 9月28日,200多名海内外孔氏宗亲代表庄严肃穆,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传统释奠礼仪祭祀先祖孔子诞辰2558年。 释奠遵循古礼,运用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严格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释奠仪式由曲阜市文物局局长、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秘书长、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德平主持,原市政协副主席、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副会长、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孔德班代表孔子后裔行三献礼,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先生颂读祭文。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副会长、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曲阜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孔令玉,上海孔子后裔代表孔众,江苏孔子后裔代表孔开屏,安徽孔子后裔代表孔维嘉,韩国孔氏大宗会代表孔大植,新加坡孔子后裔联谊会代表孔庆焜,澳大利亚孔子后裔代表孔庆紫(女)宗亲等分别向先祖敬献了花篮。与会的还有法国、北京、曲阜等共约200名孔子后裔参加祭祀并向先祖行鞠躬礼。
中国历代帝王对圣祖孔子的封号 作者:孔令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22 更新时间:2007年03月05日 中国历代帝王对圣祖孔子的封号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 (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 (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 (580年) 北周静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 (581年)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贞观二年 (628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贞观十一年 (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干封元年 (666年) 唐高宗 太师 武周 天绶元年 (690年) 武则天 隆道公 唐朝 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 (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 (1530年) 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二年 (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 顺治十四年 (1657年) 清世祖 至圣先师
孔氏二十派续分六十户 rt
孔氏二十派系图 RT
关于孔氏派、户、支的说明 作者:孔德威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90 更新时间:2007年01月06日 一. 派 派有两种,一种是在53代中,除迁居外地及无传者外,其余20人每人定为一派,按序号称第一派、第二派等等,共20派。全部是53代。另一种是在分20派之前迁居外地的,以落居地为名,如鲁山派、献县派、衢州派等,共13个派,不是一个代次,约在35-49代之间。[有一例外:39代温宪迁居湖南桂东,称湖南桂东支。] 二. 户 分20派之后,人口繁衍渐多,由20派又分出了60户。 在56代时,以56代为主[29人]加上53、54、55、57几代共60人,每人分为一户,共60户。具体说,第一派分了10户,第二派分了两户,第三派分两户,第四派四户,第五派三户, 第六派四户,第七派两户,第八派一户,第九派一户,第十派七户,十一派一户,十二派四户,十三派一户,十四派一户,十五派一户,十六派两户,十七派十户,十八派一户,十九派一户,二十派两户,共60户,也多以居住地为名,如孟村户、临沂户等。 三. 支 支有三种,一种是派、户之下的分支,如某派、户的长支、二支或迁居某地支;一种是在分20派或60户之前已迁居外地者,如四川阆中支、平阴孔集支等;还有一种是上代失叙支。 为了简单明了,未加详述,若需详情,请参阅孔子世家谱。 派、户、支 六十户 : (六十户分布表) 大宗户 临沂户 孟村户 道沟户 滕阳户 旧县户 终吉户 蔡庄户 戴庄户 栗园户 时庄户 泗北户 店北户 西郭户 仙源户 泉南户 齐王户 盛果户 苗孔户 文献户 沂北户 黉门户 石村户 鲁贤户 沂阳户 孔村户 王堂户 小庄户 宫端户 华店户 古城户 岗山户 鲁城户 孔屯户 西城户 旧城户 吕官户 林前户 防西户 林门户 官庄户 大薛户 广文户 小薛户 陶乐户 北公户 纸坊户 董庄户 防上户 高庄户 南宫户 星村户 古柳户 吴孙户 东村户 磨庄户 张曲户 息陬户 西林户 林西户 中兴祖后支派 南宗派 牟平派 慈溪派 衢州派 江西新建支 四川阆中支 浙江温岭支 清平孔庄支 河南太康支 江苏吴县支与范县支 定陶支 江西灌阳支 城武孔楼支 平阴孔集支 寿光县支 福建闽县支 安徽舒城合肥支 寿光潍县支 肥城孔庄支 冠县菏泽山西浮山支 河北枣强与恩县支 河北晋县支 河南考城支 江苏武进支 长清县支 德平南孔庄支 河南浚县支 德平西孔庄支 江苏镇江支 河南武安支 桓台孔庄支 河南济源支 安徽桐城支 河北南宫冀县支 中兴祖前支派 平阳派 郏县派 宁陵派 献县派 丹阳派 岭南派 临江派 浏阳派 鲁山派 湖南桂东支 上代失叙各支 山西赵城县支 滨县孔家庄支 甘肃民勤县支 河北蠡县支 德州大刘庄支 河北清丰县支 河北武清县支 河北青县支 吉林依兰县支 河北定县支 河北肃宁县支 青海亹源县孔家庄支 青海亹源县克图沟支 甘肃永登县支 陕西吴堡县支 曹县孔油坊支 范县汤家庄支 胶县大沟庄支 河北邢台县支 新泰县万家庄支 察哈尔赤城县支 河北沧县支 寿张县支 河北献县支 河北武清县支 四川会理县支 奉天开通县支 河北新镇县支 奉天开通县支 黑龙江肈州县支 河北良乡县支 河北高邑县支 沂县富义庄支 甘肃天水县支 陕西安康县支 江苏靖江县支 江苏铜山县支 福建闽侯县支 江苏上海县支 云南安宁县支 云南景东县支 广西平南县支 安徽亳县支 江苏铜山县支 江苏东台县支 贵州关岭县支 江苏沛县支 江苏川沙县支 广西北流县支 四川渠县支 河南周家口支 河南嵩县支 广西陆川县支 广西向都县支 广西养利县支 江苏铜山县支 河南信阳县支 河南伊阳县支 贵州清镇县支 贵州黔西县支 贵州兴义县支 云南峨山县支 广西贵县支 江苏奉贤县支 云南弥渡县支 河南新郑县支 河南睢县支 江苏扬州县支 云南禄丰县支 河南鄢陵县支 江苏海门县支 云南华坪县支 江西赣县支 浙江嘉属县支 贵州贵阳县支 湖南衡阳县支 贵州安南县支 中兴祖 孔子第43代孙孔仁玉被称为“中兴祖”是由于一段历史渊源: 公元442年,南北朝刘宋文帝诏令蠲免孔景等五户的课役专司林墓洒扫称洒扫户(原不姓孔改姓孔)至公元913年孔景之后人孔末,尽杀曲阜孔裔将42代孔光嗣杀害夺爵。光嗣子仁玉时出生九个月幸其母张氏抱归外祖家幸免于难。后至公元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鲁人将孔末夺爵事告于官,朝廷杀孔末授仁玉县主薄,后封文宣公,后来的二十派六十户皆仁玉一人之后,所以称为中兴祖。而孔仁玉的外祖家则成为孔家的世代恩亲,世称张姥姥。近年电视台还曾播放过张姥姥家的近况。
孔氏南宗家庙 【名称】:孔氏南宗家庙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的新桥街 【简介】: 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中国东部浙江省衢州市的新桥街,为中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它是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在位)南渡后被赐的家庙。 孔氏南宗家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拆迁和修葺,现址建筑为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所建,基本上是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划来建造的。该庙占地面积约13900平方米,分为孔庙、孔府及后花园三部分。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以3条轴线布局。东轴线上有孔塾、崇圣门、崇圣祠、圣泽楼等建筑。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西轴线上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内供奉有孔子及其夫人的楷木像,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碑高2.07米,宽0.85米,相传是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手迹摹刻的。西轴线稍西为世袭博士署,即孔府的奉祀官府。家庙历经各代的多次维修,至今仍保留有宋代的建筑形制和规模。 孔氏南宗家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以及祭祀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姓氏迁徙的原因 姓氏迁徙的原因 从姓氏播衍迁徙这一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迁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我国许多姓氏是以中原为其中心地带向四周播衍迁徙,中原这一地带,包括今河南全省、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部分地区。姓氏发展的这一特点,正是由姓氏起源决定的。历史上,我国很多姓氏正是起源于这一个地区。据有关资料考证;仅河南起源的姓氏就占中华姓氏将近1/5左右。其二,在历代的士族迁徙的过程中,次数最多、人口最众、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南迁。换言之,今日我国南方各地的姓氏,多是由北方士族大举南迁所为。北方士族大举南迁,既有地理环境原因,还有历史等诸多原因。而直接导致大举南迁,恐怕缘于北方诸多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中原。就姓氏迁徙的本身而言,可归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姓氏产生的途径和方法 姓氏产生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载,"得姓受氏者"可分为32类: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复姓),以国系为氏,以族氏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夷狄大姓等。依据诸多姓氏学者所考证、研究的资料姓氏起源有以下16种情况:
七大姓氏的分布 七大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第一大姓是王姓,在山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3%,12.7%,10.1%,5.8%和5.6%;在甘肃、湖北、四川、浙江、江西五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1.6%,9.1%,7.6%,6.1%和6%;在陕西和河南二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和7.8%;在广东和湖南二省中为第五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4.5%和4.1%:在福建省仅为第八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5%;而广西的王姓仅仅排在第十二位,占省人口2.2%。王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从北向南其占人口的比例逐步地减少。 李姓为宋朝第二大姓,在陕西、四川、湖南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2.2%,7.8%,7%,在河北、广东、山西、河南、江苏五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0%,9.5%,8。4%,8.2%和5.5%,在甘肃、山东、湖北、广西、江西五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0.2%,8.4%,8%,7%和5.6%,在福建、安徽、浙江中分别为第五、第六、第七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4.5%,4.1%和2.5%。李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向东部地区逐步地减少。 张姓为宋朝第三大姓,在甘肃、湖北、河南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2.3%,10.2%,8.4%;在山东和陕西二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0.2%和10.1%;在湖南、山西、江苏三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4%,6.1%和5.5%;在河北、广西、安徽三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8%,5.5%和5.1%;在四川省为第五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5.7%;在广东省为第七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4%;在浙江、江西和福建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八、第九和第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5%,3%和2.7%。张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在中原地区特别密集,然后向东南部地区梯度地减少。 赵姓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广西省中为第一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8.8%;在湖南省中为第二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6.8%;在河北、广东、浙江三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6%,8.1%和5.2%;在甘肃、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湖北六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2%,6.7%,6.7%,5.9%,5.9%和5.6%,在江西和江苏二省中为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7%和3.5%:在安徽省为第七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9%;在山西和福建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八和第十一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6%和2.4%。赵姓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和两广地区。 刘姓为宋朝第五大姓,在江西省中为第一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7.6%;在广西省中为第二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7.1%;在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四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5%,4.7%和4.3%;在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五省中为第五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3%,5.6%,4.2%,4%和3.2%;在陕西省中为第六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4.2%;在湖北、甘肃、四川三省中为第七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5%,3.4%和2.7%;在安徽省排在第八位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5%。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原和东南地区。 陈姓为宋朝第六大姓,在福建、广东、浙江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3.1%,9.7%和6.3%;在江西和江苏二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5.4%和4.8%;在湖北、湖南、四川和河南四省中为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8%,3.7%,3.7%和2.9%;在陕西省中为第十二位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1.5%;在安徽、山东二省中为第十三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和1.5%;在河北、湖北、广西、山西分别为省中的第十五、十六、二十、三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4%,1.4%,1.1%和0.6%。陈姓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向西北的方向逐步地减少。 杨姓为宋朝第七大姓,在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分别为省中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6.4%,6.7%,5.7%和4.8%;在湖南和河南二省中为第八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9%和2.1%;在广西、河北和湖北三省中为第十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8%,2%和1.9%;在福建和浙江二省中为第十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9%和1.8%;在安徽、江苏、山东、江西、广东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和二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8%,1.4%,1.1%,1.4%和1.1%。杨姓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逐渐向东南方向梯度地减少。 在每个省份中也表现出某些地方性特点的高比例的姓氏。比如,江西的曾姓和胡姓;四川的苏姓和何姓;河南的韩姓和郭姓;山东的晁姓和孔姓;河北的曹姓和贾姓;浙江的吴姓和徐姓;福建的林姓、黄姓和郑姓;安徽的汪姓和程姓;湖南的谭姓和唐姓;陕西的宋姓、韩姓和高姓;山西的薛姓、郭姓、侯姓和折姓;江苏的朱姓和孙姓;湖北的吴姓;甘肃的郭姓、马姓和董姓;广东的黄姓和冯姓;广西的蒋姓、田姓和石姓。
改姓集锦 欢迎大家发表,增补
中国十大寻根圣地 1楼给百度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祝融八姓 祝融八姓:已、董、彭、秃、妘、斟、曹、芈。
伯益十四氏 嬴氏十四姓包括了现在的梁、江、廉、黄、秦、赵、马、钟、葛、徐、费、谭、谷、缪、瞿等姓氏的汉族人,被合称为嬴氏十四姓。
收集各家字辈 我喜欢收集各家字辈,现在已经收集了好几个姓氏的字辈了,希望大家能留下自己的姓氏和家中字辈谢谢.
申请吧主 吧主同志,我对百家姓有一定的研究,希望两位能够给我机会,大家共同管理好此吧
首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