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沙加尘暴 扬沙加尘暴
关注数: 25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18,496 关注贴吧数: 12
夸孩子做到“夸具体”“夸努力”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适当称赞是教育孩子重要的方法。但是,称赞,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以防引起过敏反应。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宝宝真棒”   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 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你真聪明!”   ——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 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好宝宝”   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时你亲眼看见孩子付出的努力,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比如孩子写完 作文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 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唆”   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 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 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试试这样夸孩子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   无益的称赞:你总是这么体贴。   有益的称赞:非常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无益的称赞:你写得不错,当然了,你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从小养成好的护齿习惯很重要  七岁的敏敏最近总说牙痛,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六龄齿”已经龋齿了,必须尽早治疗。敏敏的妈妈提出,反正都是乳牙,迟早要掉的,未必需要治疗。这其实是许多家长存在的误区。“六龄齿”是口腔里最早萌出的恒牙,其萌出时没有乳牙脱落,家长全然不知,而常常把它错认为是可替换的“乳牙”,出现龋坏也置之不理。   口腔科专家提醒,六龄齿不仅担负着主要的咀嚼功能,对于保持上、下牙弓间的咬合关系和维持面部的端正容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有了龋齿要尽早处理外,对于不喜欢刷牙又爱吃甜食的宝宝,建议对六龄齿采取窝沟封闭术,给它们穿上“保护衣”,预防其龋坏。   貌似乳牙的六龄齿作用强大   广东省口腔医院胡飞主任医师介绍说,宝宝的乳牙在2岁半时出齐,共20颗。5-6岁左右的儿童,在乳磨牙的后方,上下左右各长出一颗恒牙,它们是第一恒磨牙。因为是在6岁左右萌出,所以又称为“六龄齿”。   因六龄齿萌出时没有乳牙的脱落,易被家长忽视为还要替换的乳牙而对它的龋坏置之不理,可造成脱落或拔除成为永久性缺牙。六龄齿在恒牙中牙冠最大,咬合面宽大,牙尖高而多,牙根长且分叉,牢固地埋植于牙槽骨中,在人的一生中承受的咀嚼力最大,在咬碎、研磨固体食物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早失会大大降低儿童的咀嚼功能,造成儿童营养不良。   另外,六龄齿分布在颌骨上下左右的四个中心地带,好像四个支柱,是比较恒定且不容易错位的牙齿。它对保持上、下牙弓间的正常咬合关系和对颌骨的发育,以及维持面部的端正容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小养成好的护齿习惯很重要   如何保护六龄齿?胡飞建议说,注意用牙卫生是非常重要的。从2岁开始,就要教宝宝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从3岁开始,逐步教会宝贝“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咬面别忘了”的刷牙方法。   另外,定期检查也非常重要。在宝宝六龄齿萌出后的两三年,应尽量做到每半年做一次检查,发现龋洞,立即填补,不要让龋洞扩展。如果宝宝的六龄齿已经出现严重的龋齿,牙髓已坏死,也不要轻易拔除,请医生做根管治疗后保留。牙体损坏严重的可使用金属套冠修复。如实在不能保留,拔除后应及早镶假牙,填补缺失。   窝沟封闭,给六龄齿穿上“防护衣”   由于六龄齿萌出最早且上面的窝沟裂隙较多,矿化程度较差,食物容易滞留。如果宝贝不注意刷牙,又喜食甜食、零食,那么这颗牙是最容易发生龋病的。因此,对六龄齿应倍加爱护,可以采取窝沟封闭,给它们穿上“保护衣”,预防其龋坏。   牙齿窝沟封闭就是用一种材料(对人体无害也可自凝的合成有机高分子树脂),在牙齿的十字型窝沟内涂上,液态时它可渗入到牙齿表面的窝沟内,经光照后固化。就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阻止细菌及食物残渣进入窝沟,同时使窝沟内原有细菌因断绝营养而逐渐死亡,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或使早期龋损停止发展。
育儿小贴士,教你咋样教育孩子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 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 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