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cttkx
zjcttkx
山山有路路路通,我们只需依心直行!山有德!
关注数: 212
粉丝数: 295
发帖数: 3,189
关注贴吧数: 34
九龙池星空
野溪,深潭,日出…
除了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馆藏天尖砖!
虎皮,竹篓茶,三公斤
千两心,把千两饼变成了正方形,别有一番风味
全火焙天尖饼,2020年 山有德的收藏传家系列,全火焙是山有德的代表工艺!
槠叶齐,海拔600左右,做安化松针
祝吧友们金年威武,吉祥如意
#我的18周年盘点#
安化纯料黑茶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安化荒山茶的美好与忧虑 安化的荒山茶,是瑰宝,毋庸置疑;从这些抛荒茶身上,可以学习到前人对茶园培育的专业,群体种,有性繁殖,丛植…是我们这几年提到比较多的,选址也多在高海拔地域,缓坡/山坳…美好的背后,问题有很多/完全的无人工干预,茶树被藤蔓环绕,枯死的不少/老茶树,只有了繁殖的目的,茶花茶果特别多,消耗了大半的营养物质,影响新芽叶的品质,事实上,现在的荒山茶,除了顶端的新茶,有正常的叶间距,也能长长,侧面和下层的芽叶是营养不良的,一般只有三片叶就开始老化/采摘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没有专业的处理,采摘路途遥远,也会消耗茶叶的内质/做安化山头茶的一众小茶企,如果还不成长起来,把各区域的茶山“瓜分”,进行专业的管理,那么,很有可能,瑰宝会毁在“无意识”的茶农手里
宁馆长戏说“迎回嘉庆卷后”,再次签章就是授权“山有德”做馆藏 迎嘉庆卷回安化,是最近安化的大事件/嘉庆卷现在陈列在安化的中国黑茶博物馆二楼/同在二楼的,三图,四图,其实比安化有贡茶,更为重要/第一是作为官茶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确定为官茶的,有没有三种?这个我还不知道,但是贡茶怕是有上千种/四图,关于安化茶的品类,对应销区和路线,书里其实还有记载对应的原料等级,这里能提示我们的就是“安化黑茶历史上,就不止有粗枝大叶,陕引/万里茶路,都是以现在的篓装天尖类别和花卷类别为主”。 山有德将推出的“馆藏天尖砖”,会是重磅产品,集大成之作,值得期待。 宁馆长,除了有官方的身份,在业内更是“传奇人物”。
山有德,户外茶会,心心念很久了
安化黑茶文化节,清晰的感受到行业的进步,安化黑茶要火 #安化黑茶#
深山里焖炒的老木叶,仍然有它的魅力 安化老黑茶产区,习惯做三四级毛茶! 习惯的养成是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供给边销茶的毛茶需求,只需要粗老毛茶,这算是题外话。 老式的铁锅(泥灶里面),中间有一根带铁叉的轴,跟我们手持炒茶的木叉一样,用手摇或者柴油发动机带动轴转动,让铁叉翻炒茶叶,粗老叶含水量低,需要的时候,可以盖上锅盖,焖炒!这一方法,其实是三四级毛茶杀青非常好的方法,能杀熟杀透。 铁木揉茶机,没法调节压力,一开始只能把茶塞多一点,所以容易把茶揉重;另一个角度去看的话,粗老叶更需要增加细胞破损度,利于转化。最重的手法,会把茶汁揉到流出来,用盆接住,木桶渥堆的时候,把茶汁浇上去,能促进渥堆发酵,最后经过七星灶的焙火,这样做出来的茶,哪怕是三四级原料,也是褐色偏黑,拿起一片毛茶,油亮有光泽,对着光线照一照,清晰的叶脉,黄亮透明。 这种茶,我们也称之为“虎皮”!
做点好吃的,让茶更好玩
言简意赅的对比
山有德不属于冲动消费型 我们的粉丝,甚至我们的经销商,很多都是入行很多年,也有很多是认识我们很多年,有足够的了解,无论是对品质,还是对我们的人品,操守,仍然选择我们,其实,是更深层次的对山有德的肯定,今年生意难做,都难做,反倒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机会,品质,服务,投入,专业,资源配备,不管是茶商还是茶厂,都在精挑细选,反而让人更心安。
九锡堂
一心茶会很用心,可惜宣传推广不够布景花了十多天茶会一过,就没 一心茶会 很用心,可惜宣传推广不够 布景花了十多天 茶会一过,就没有了 好的照片,视频,文案,宣传推广,非常重要
每次来九龙池,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这个季节进山,不算早,也不算晚,刚刚好
远离人烟,纳天地之“清气”
云雾区,最适合茶叶生长,雪线以上,是我的最爱
焖泡壶在手的日子…
终究还是拍了一个这样的视频
深藏不露的安化篾匠,湖南省内唯一一个,能制作整套不同孔径的分筛盘的篾匠,可惜的是,徒弟没有,做分筛盘的客户也少了
山有德,茶出安化山水间—九龙池!
4月5号开始收茶,这怕是这几年最早的一次
六岁,岐山茶园和我们吧的岁数差不多,坚守不易!
安化风雨廊桥之思贤桥
安化/六步溪,闲人拍摄!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短视频不能忘了贴吧
锅里除青气 桶中堆酵香 灶上凝松骨 杠下成茶王
安化是个应该很悠闲的生活的地方如果觉得累,那可能是方向错了梦 安化是个应该很悠闲的生活的地方 如果觉得累,那可能是方向错了 梦想中,自己养鸡🐔,土鸡品种,放养,自己养鱼,齐头鲫,月月鲫,芙蓉鲤,泉水养着,本地品种的辣椒,黄瓜,土豆,黄豆,红薯,玉米,等等,四季的菜,还要有四季的花,四季的水果,猕猴桃,无花果,石榴,杨梅,板栗,枇杷,酸枣,葡萄,西瓜,香瓜,各种橘子,橙子柚子,苹果,梨子,李子… 慢慢的,在实现… 准备弄好推豆腐的石墨,制坛子菜的作坊 …
2018年高马卷照片颜色有点失真,茶底更黄成熟叶,做到没有青 2018年高马卷 照片颜色有点失真,茶底更黄 成熟叶,做到没有青味,熟 全火焙带来的温润 几泡下去,火味褪去的冰糖甜 这是一款找到了感觉的好卷
一篇公众号的文,我的十两茶情节,吧友们试样应该是很多的 我的十两茶情节 2015年,安化黑茶的收藏市场开始跳水 受明禅师父的教诲“要把单品的净重降下来,把单价降下来,要方便喝掉” 虽然是要做改变,我把眼光还是停留在了传统的产品上面 花卷,砖茶,天尖 对花卷的钟爱,让我决定尝试推十两茶 当时的市场现状,十两茶是比较鸡肋的产品,多以随手礼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手中 十两茶的篾篓,不大合理,要装下十两茶的话,原料必须很嫩,蒸茶时,一般需要蒸很重,压出来后,又圆又紧,撬不动 安化本地的高山大叶茶,叶片张力很大,很难挤进去 所以,当时是缺好原料的十两茶的 十两以外,还有十六两,一般是压一斤 灵机一动下 我们用16两的篾篓,压350克茶,荒山大叶正好能进去,又不至于撬不动 以前开十两,都是粗暴的用刀砍的 我想,十两茶既然是全手工紧压的,原路退回去,应该也是能打开的 就这样,现在一把茶刀就能完美解开十两 皆大欢喜 为了把十两茶更好的推出去 我决定用一些老原料来做,当时仓库收藏的毛茶也多 15年我们陆续推出了8款十两 2009年九龙池安红原料 2010年方溪原料 2011年高马二溪原料 2013年川岩江原料 2014年九龙池原料 2015年五龙山原料 2015年岐山原料 2015年辰山原料 共两万余支 现在,已卖掉一大半,自己还留一些做纪念 2017年,我们在方便,快饮上下功夫,先推出了巧克力砖,我们的“龙砖”新老茶客通杀,为之骄傲 受生普的龙珠和漳平水仙的启发,我们又接着推出了6克的天尖颗粒茶,每颗都是单独压制,松紧适宜,小巧玲珑,突显珍贵 传统的毛茶里子,披上新潮的紧压外衣 更精致,更便捷,更有利于传播 BUT 还是忘不了十两茶,忘不了当初走到哪都会表演一趟怎么用茶刀开十两的时光 SO 2018年,我再次准备推出一款大叶十两 原料选自大熊山国家深林公园 海拔800~1100米 荒山老树茶 这里有海拔1605米的大熊山脉第二高峰(第一是九龙池主峰) 有美丽的川岩江 有核心产区标志性的冰碛岩 为了解决安化黑茶粗老叶杀青的问题,我们采取了锅炒杀青 当然,少不了的,七星灶,松柴,全火焙 说这么多,不是标榜它的完美 木有完美的茶 但是作为做茶的我们 不说一说,木有存在感
《店谱》 《店谱》
安化黑茶闷泡的畅想 很多人都人为好茶不怕闷 闷泡能放大茶叶在工艺上和仓储上的缺点 活性低的茶不适合闷泡 如果,我们再把闷泡的时间加大到一个小时甚至更长呢?能扛得住的茶,不多了 但是闷泡是有需求的,比如车载,比如办公室,闷泡是最简单的享受到一泡热茶的方法 一款原料工艺仓储都不错,年份也够的安化黑茶,是适合走闷泡路线的
分享一下自己总结的安化黑茶新茶(8年内)冲泡方法 正是因为不会泡,才去总结,所以不见得正确,请指正 1,投茶量不宜太大,茶叶完全打开后,呈现的是舒展的状态,而不是塞了一盖碗或者一壶 2,紧压茶新茶,头三泡需要醒茶,出汤以后都不宜盖盖,或者等散去部分热量以后,再盖,第一泡润茶出汤以后,静等100秒左右再冲第二泡,甚至更长 3,水温要高,出水要干净,取茶时要尽量不把茶叶弄碎,碎了的茶沫弃之不用,如果是嫩原料,第一泡可以适当降温 4,用陶壶煮水,感觉水温更好,煮茶也建议用陶壶
我发表了一篇贴子,大伙来看看吧~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huye.cloud7.com.cn%2F51347798&urlrefer=bfd41928f56c1ec98a0ed9370c77166f
杭州茶博会亮相,感觉杭州喝茶的氛围是杠杠的,对空间,器具的讲究也是杠杠的,喝茶更理性,更纯粹
先定个小小的目标,做个通人 饶宗颐:中国的传统学问本就重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专家。这个“通”“究”之道要付出极大心力和极多现实上的自我牺性。 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设限,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可先从一个小范围内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轻时先做方志学和地方史,以家乡潮州为研究对象。从考古一直到文学、戏曲、陶瓷等都做,特别注重不同领域间的关联性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我也是这样教学生的,但愿意这样跟着我长期做的人极少。 现在要培养通人很难!中外学界制度上都重视专家,这是受理工科的影响。所以人文素质越发低下了,因为我们用了理工科的应用主义方法去培养文科的人才,结果是貌似专精而实际狭小,这还已是好的了,我还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虚空的“专家”呢!学者可以先成专家,再追慕会通,终成通人,大概这样一个过程是可以的。
安化黑茶定义 百度百科 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化)成安化黑茶系列产品~ 各种我们叫得上名的茶,定义基本上都是由地域,品种,工艺结合定义,安化黑茶也是如此~ 最近出去晃悠了多个城市~遇见了一些做茶的人~其中不少是有茶园的~以做红绿茶为主~ 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问我,可不可以在做完红绿茶后,做一些黑茶。。。 貌似黑茶成了废物利用的了~ 这些年,安化很多厂家使用外地原料来加工成品,倒是给很多茶产区创了收~ 我虽然做的是本地茶,倒也从不敢说外地茶“差”,也许,我的下一位客人就是贵州的,湖北的,广西的~我还是“圆滑”的,说外地茶差,得罪人,跳出来反驳的人也多~ 我很委婉的告诉那些朋友,安化现在本地的茶不少了,你们的好茶,得自己做红绿茶,不好的,自然品质就是不好的,做黑茶,怕是也不如安化本地的低海拔茶园茶了,价格优势你们没有了~你们的工艺呢?懂了~ 边走边看 ~~
很久不发帖 时不时打开贴吧看看已成习惯~玩手机,低头族,不是好习惯,看贴吧算是好习惯吧😊~喝茶,对于我,可能跟抽烟一样一样的了~人无嗜不啥,这个总觉得没错的,喝茶是嗜,看书也是我的嗜好~喝茶总让人很冷静,喝着喝着,话少了,总想说对的话,这样下去怕是大大的不好,道长说他现在不会这样了,想说什么说什么,NPC罢工了?慢慢来吧,还好我可以看书~说到书,最近很少听了一段时间书,说孔孟的,仁者无敌,说王阳明的心学的,我看书不记书,听说也惹老毛病了,听说也不记书,不过记着仁好,记着要做自己心底潜意识认为对的事,听各种销售的品牌的书,挺好,自己不一定能做好,起码又知道了,总是对“知道”了充满喜悦,又对知道自己不能用好沮丧~不停的在喝各种茶,做不到不喜不喝,总是徘徊在无茶好喝,可能同坐的人比茶的好坏对于我更重要,每次喝到身心愉悦都是人好时好地好,好茶易找,好时好地好人难寻~喜欢跟人分享所得,估摸着我是喜欢被认同的,朋友都笑话我,说我听到夸奖就笑咧了嘴,要不就是闷笑,这个时候不笑一笑就太假了啦😄~对于卖茶太消极了,假文人气质一上来,总想不争,想着随缘,所以我除了笑起来不假,装起来还是很假的~希望喝茶还是要多点事,毕竟我还要做很久很久的茶,更久~不多点事,不好玩~玩吧
安化黑茶十问! 茶友可以大概的了解这十个问题,从业人员应该更细致的了解,推广时不要给消费者传递错误的信息
武夷岩茶学习 听首批武夷山大红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顺明讲课,三坑两涧走山场,景区~外围~市场喝茶所见闻,武夷岩茶功课完成大半,明天拜访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老师,为了防止理念混淆,所以先做小结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 鲜叶采摘~三叶一心,四叶一心,中开面“四天”(叶片九天完全长大,四天的时候算是中开面,展开了,但是还没老),轻采轻放,一小时入厂 ~ 萎凋:阳光萎凋,加温萎凋(有用摇青机直接吹热风萎凋),失水13%~15%,第二叶出现轻微萎软 ~ 返阳:水分从梗沿着叶脉到叶缘散发,持续走水会让梗叶的含水量相差太大,走水以后,凉下来,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返阳时间,会让梗内的水分又返回叶内,使水分均匀,王老师的返阳说跟杨丰老师白茶萎凋的活死死活之说是一回事,安化黑茶千两茶的日晒夜露干燥走水也契合这个道理,持续时间更是长达三年~ ~ 摇青(做青):春茶6小时左右,秋茶8小时左右,看茶看天做青,先轻后重,让鲜叶继续走水,走水的同时会升温,温度过高发酵会过快过深,所以升温就停下来,冷了再继续摇,一直到含水量60%左右,三红七青带黑星星点, 摇青的香味由“青~清~花~花果~熟果(耐泡,耐焙火,耐煮茶)”,摇青到花香阶段停止的话会出现返青现象!试了手工摇青,手工是用竹筛翻拋摇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手起泡了不说,上臂的一块肌肉现在还疼~ ~ 杀青:摇青以后杀青,算是中止发酵,茶青由青转黄,清香,沙响,抓着粘手等,炒到水分含量40%,因为含水量不高,岩茶的杀青是低温翻炒 ~ 揉捻:揉捻大同小异 ~ 干燥:两次干燥,160度烘干机干燥,干燥温度太高,茶汤掉得快,干燥到12%的时候就够了,后续还要焙火,在烘干机没出现的年代,传统的干燥方式是明火干燥,是炭火不盖灰?青楼?~岩茶的焙火是在精致茶阶段而非毛茶制作阶段,这与安化黑茶是不同的! 捡梗留片:及时的捡梗,应该是因为梗中的含水量过高,不易存储 王老师没有过多讲焙火的工艺,焙笼有平底焙笼,锥形焙笼,底层温度中火在60~110度,焙笼高五十公分,下部二十公分,上部三十公分,王老师认为焙火一次性到位,无需多次焙火,不是毛茶做坏放坏也无需高火焙火,这个是认同的!焙火时,炭放在圆形的火坑里,火坑不大,焙笼能完全罩住,烧的炭多为荔枝树烧的木炭,炭是被埋在草木灰里的,通过灰的厚度来调节温度,一次性入炭在十斤以上,分明焙和暗焙,明焙就是把炭全部烧着,白炭盖灰,暗焙就是下面的都是没燃的,表层铺白炭,我在安化做炭焙红茶是只用当年新炭的,不用陈炭,问及这个问题,给予的回答是如果是陈炭就只能用明焙!而大部分做岩茶的第一年会焙火两三次,第二年或者后续的存放,如果返青,会继续焙火,而按王顺明老师的说法,返青就是摇青没做好咯!从茶客角度去理解反复焙火,容易联想是不是这个火味没了就给焙上,没了就给焙上,老是喝火味显然是不愉悦的,我又喝了好多款所谓轻焙火的,电火高温烘焙的气息太明显,茶性太寒,没有了岩茶也养身的感觉,所以觉得吧,要焙火,一次性焙好,然后让它褪去一些火气,喝起来应该是圆润普华的,而不是浑身带刺,在慧苑坑慧苑寺有幸喝到一泡稍有年份的岩茶,煮的,就有了圆润的感觉!每个品种适合用什么温度来焙火也有讲究,而且炭火焙火时的温度不像是电火烘焙是恒温的,波动的温度,有放有收,是利于香味入骨的,而恒温干燥,尤其是恒温高温容易外干内湿把茶包死! 武夷山的山场及品种 武夷山把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场称之为正山,正山中又有核心的“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大坑口,流香涧等,记住的这四个,剩下一个找度娘,我们这次去看几个,母树大红袍当然也必须看,三坑两涧还是名不虚传的,出名的山场,好的土质,好的生态环境,好的树种等都是必须的,我偷偷地尝了六七个区域不同品种的鲜叶,抛开季节的影响不说,整体都是果香甜味明显的,不怎么苦…“稀奇”的是,无论是三坑两涧,还是景区其他地方,相邻的村镇,都是机采茶园,密集程度较高,并且厂家商家不回避的说,都会施肥,且不乏氮磷类无机肥,只是多少不一!! 武夷山的茶树品种分得很细很细,各大商家一开口就是有八百多个品种,胆子小的一下就被这种王霸之气唬到~现在我们听到得最多当属水仙和肉桂,也有人认为这是武夷山的当家品种,我略微记录了一下:水仙,肉桂,黄观音,金观音,黄玫瑰,北斗,奇单,雀舌,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半天腰等等,当然,还有大红袍,广义的大红袍应该是通指武夷岩茶,而狭义的大红袍指的是多个品种拼配的,一般小包包上写了大红袍的,就是拼配的了,当然,母树大红袍是顶天的高大神,据说2006年以后就已经停采母树大红袍,现在母树大红袍有六株,品种有北斗,奇单,雀舌! ~因为明天要拜访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老师,而德华老师是强调品种香的,这一块就等明天学习!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北苑乌龙…活甘清香…注重水 闽南乌龙:铁观音,永春佛手…香甘清活…注重香 南香北水!从杨丰老师和王顺明老师口中说出来的是这个样子,肯定是靠谱的!在市场里面,包括从下梅听到的,多是“香甘清活”,很显然,这是经销商们的理论,高香茶对于一般的茶客来说,是更容易体会到不同的,好卖高价,但是真正喝到水活的岩茶,高香的简直~~~~!
福建政和学习感悟 政和,杨丰,感悟 白茶的大体分类 白茶分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前三者分别是芽头,一芽一叶至一芽两叶,老叶,贡眉是用的当地传统的群体种,多为小叶种,当地称之为菜茶!白茶的适用品种包括政和大白,福鼎大白,水仙,福云系等! 白茶的大体工艺流程 采摘,过筛,萎凋,干燥 萎凋分阳光萎凋和廊桥萎凋,廊桥建在通风口,两侧无建筑,山口,有遮风挡雨,通风透气的功能,下雨天的萎凋可以在廊桥进行(我们可以有类似廊桥的地方进行鲜叶的摊晾和渥堆以后的摊胚…),萎凋以后进行初步选梗,选梗后进行晒干,晒干后复捡,必要情况复晒~在连续雨天的情况下,用50度左右进行低火过火来干燥~ 传统的萎凋方式跟千两茶的日晒夜露的原理一样,日间的低温晒让茶叶外围的水分干燥,晚上梗内的水分又回上来变匀称,但是梗部的水分含量一直相对会高一些,会出现叶底三分红七分绿的渐变颜色,也就是梗部会有轻微发酵,整个萎凋过程大概72小时左右,在第二天要并筛,就是加厚茶青的厚度,整体就是为了保证缓慢的自然萎凋,这样会出现干茶的颜色偏黑,而用热风萎凋槽萎凋,不会有渐变色,干茶颜色也会偏绿! 有住宿,有食堂,可能民宿的感觉会更好,这边的蘑菇资源真丰富,野菜也很好吃,如果不是为了能多喝茶,完全可以吃素~ 有讲堂,评审室,投影仪,方便教学,对于剖析茶叶知识帮助很大~ 有类似禅堂的地方,我们可以做更专业的禅修环境,更适合开展活动 有书院,氛围很好~ 有专业的仓库,温度25度左右,湿度50左右,纸箱离地,墙面贴杉木,房顶有缝隙向上散热的感觉,纸箱压的高度在2.4左右4到六箱,宽度是五箱左右隔出走道,无需抽湿设施,自然干才是最好的干燥环境,无需通风,远离人烟的仓储是最好的,人畜的气浑浊! 喝到蛮多好的白茶,老的乌龙茶,老的红茶,做得好的白牡丹新茶,茶汤透亮,活性强,生津回甘什么的不说,返香很好,白茶好的喝到返香一阵阵的不多,韵感很好,可以这一点持续不长~老的功夫红茶以红碎茶为主,出口用,喝到老的86年玫瑰红茶,花不像茶,不会很多转化,整体感觉还是好~今天喝到最舒服的可能是一泡94年的水仙了,汤厚而稠,可能是没有紧压的原因,有氧化,很快变成甜糯顺滑的,减少了绵稠,跟安化黑茶老茶尾水很像很像,底香也像,当然,安化本地料老茶的底香!
闲人茶舍…… 刘帅~很帅气的80后女孩 闲人茶舍~很帅气的茶人闲舍~ 2016年3月开始改造~ 从一个山边荒废的破旧房子,除草,捡瓦,粉刷,慢慢蜕变… ~~~~~~~~ 这是刘帅动工时写的… ~~~~~~~~ 当,读一篇好文时 有人同读,不是独欢。 当,遇一泡好茶时 有人同品,不是独享。 绘画,写字,静坐,插花,闻香…… 在静默专注合谈笑玩赏中,都有来自心灵源头的愉悦和智慧见底。 学习、思考、成长、共同开启一个向内的空间 体验未知美好的圈子,是閑人茶舍创立的本意。
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安化黑茶的“活,甜,清,厚,韵” 普洱茶有“六味两性”,岩茶有“香清甘活”,安化黑茶呢?个人觉得可以谈谈安化黑茶的“活甜清厚韵”…一至五楼,分别讨论活,甜,清,厚,韵…
独饮2015年九龙池千两! 4克,200ml左右的朱泥石瓢
准备制作安黑的盲品表格,品评哪些类别,请大家提意见 举个例 汤色明亮度:非常亮4分,有明亮的感觉,3分,感觉不到亮,但是不暗,2分,暗,1分; 汤色浑浊度:汤色透明4分,汤色清澈3分,汤色有浑浊现象,但能够三四泡变清2分,汤色浑浊厉害1分; 甜度:很高的自然甘甜4分,甘甜度高3分,有甘甜且还明显2分,感受不到甘甜的感觉1分!
弄了个简易的手机某宝,不是敷衍,以后慢慢完善 店名:山有德 店铺号:3115660
论安化黑茶的传统工艺 干燥 论安化黑茶的传统工艺 制作黑毛茶时干燥会遇到的问题及如何通过冲泡来分辨!! 方式方法: 日晒,烘干机,烘房,七星灶,焙笼!传统的自然是日晒,七星灶,焙笼,然后,这几种方式还可以相互结合,比如,先晒再上七星灶,称之为敞胚! 干燥的目的:传统的松香明火火焙,目的除了干燥以外,还有定茶性的目的,也有去涩清汤提香的功能! 差异性: 日晒,因为安化的日照时间短,很难一次性晒干,多为叶干梗不干,无法定性,存放容易受潮; 烘干机,因为单位进茶量有限,受场地限制,容易出现a高温干燥,出现绿茶香或者乌龙香;b难一次性干燥,场地小的话,更容易出现多次热发酵; 烘房,在安化使用率很低,没有成熟的使用方法; 七星灶,传统的方式,有其无法模仿替代的先进性,然而,打灶的师傅少,会用灶的师傅更少; 焙笼,适合小批量的加工,或者传统安化红茶的制作,需要注意焙火过重! 干燥的要素:及时干燥,一次性干燥,低温干燥! 干燥的即时判断:及时干燥,在渥堆中止以后,迅速的摊开摊薄,使进入干燥程序;一次性干燥,进入干燥程序以后,不打断不中止,特别注意不能又重新堆厚,没有持续干燥的表现有粘手打滑等;低温干燥指干燥温度不要太高,最好不超过45度! 干燥不到位的开汤表现:混汤,馊酸,叶底一揉搓就成泥状等都是干燥不及时的表现;汤浑浊但不黯淡,口腔充盈感强,微酸而不馊,是处于干燥及时与不及时的临界点! 这一系列贴子,都是个人见解,不翻书不度娘,叙述出来的,有疑问有不同看法,请和气提出,生活本艰难,不想在贴吧还折磨自己!!茶人周六原创,请勿随意转载!!
为庆祝吧友人数达到200个,建官方群“软玉温香” 没有其他想法,建群是为了更即时的沟通,在泡茶~喝茶~藏茶~买茶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发到群里,方便解决!!希望大家能和气交流!!
一个玩安化茶的人不得不了解到地方~褒家冲茶场 我们能熟悉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安化县实验茶场 安化松针~ 绿茶砖~红茶砖
安化黑茶文化节即将开幕!!这可能是安化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回,无论安化县的接待能力会被逼到什么程度,作为安化人,没开始,我已经骄傲!!作为茶人,我仿佛已经看到所有安化茶企~安化茶商~鼓足了劲将压箱底的老茶,名山头的新茶等各种顶级的平时难得一见的好茶展现出来,这是安化之底蕴,茶人之傲娇,茶客之终极福利…我仿佛看到了,各种对安化黑茶的文化~功效~原料~工艺~收藏~茶艺~茶道~品鉴等等的多流派观点将汇聚一堂,此等专业级的盛会只可能出现在安化,期待百家争鸣…如此茶缘,值得争取,希望更多茶商茶客参与,希望来了的人不要浮于表面去看热闹,沉下心来“观”,“品”,“论”,必有收获!!
您认为喝安化黑茶,哪些方面的优点是最具魅力的~ 反过来说~喝安化黑茶,您是冲着什么去喝的,最想要喝到什么样的感觉,喝到什么样的感觉会觉得是好茶~ 我这些天可能有点纠结了~望吧友们给我解惑!! 可以用具体的哪款茶来举例~谢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