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在不停工作 快乐在不停工作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52,354 关注贴吧数: 1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霍元甲》:李连杰的终极秀场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还是很冷的下午,广州,某个电影院里,零星的几个人被一阵刀枪棍棒的声音吸引,走进去一看,不禁大呼,霍元甲,情不自禁地兴奋。或许李连杰是真的想表达他的思想,为此他还毫不避讳地告诉媒体他请了周杰伦,记得那个晚上我们初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一阵哗笑,却没有料到电影带给我们诸多说教的同时也会被我们所嘲笑,但是,实话实说,李连杰想表达他的思想,我们却只是想看李连杰,二者并不冲突。电影百分之七十的空间都被那些动作场面填塞着,那时候我想也许事后怎样谈论电影也不会谈到导演于仁泰了,说剧情我们会唾骂王斌李冯,说摄影我们会质疑潘恒生,说武打我们会赞扬袁和平,而那些说教,我们只能看看李连杰,说实话,既然他已经说这是他最后一部武术电影了,那么,我们更不忍责骂这个陪伴我们度过飞扬的青春期的男子了。电影的说教确实多了些,似乎每个人都忽然间成了哲学家,不过这个无伤大雅,只要你够热爱李连杰,你会对这些内容一笑而过,而剧本的主次不分甚至是薄弱我们甚至不用诧异,早知道这两人编剧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个结果,而真正让人想看的,也是电影中最出彩的,就是动作,不折不扣的李连杰打出来的中国功夫。想不出他还有什么拿手好戏没有表演过,从赤手玩太极,到长枪对阵,到单刀,甚至三节棍(之后变成了《给爸爸的信》里面的双短棍),十八般兵器想必称手的都在手里玩转了一回,这大约是李连杰所说的所谓总结,也是为什么导演说他拼命的原因了。这些不算,我们看到尽管是赤手对阵也显出了一个宗师的风范,在这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是煽头,打脚以及突然间短拳直打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曾经在《精武英雄》中被玩转极致,到了这部电影中,因为摄影的调动,那些动作显得尤为凶狠,彻底表现出了青年霍元甲的冲动与争强斗胜,而其中最让我震撼的一招则是一记长拳直接打到对方拳头上,这样的直接与凶狠很是能代表那时候霍元甲的性格,而对观众的刺激也达到了极限。从一部电影的发展规律来说,后面的最后一场比武未免有些单薄了些(从筹备到结束大约半小时),因为毕竟前半段对观众的刺激达到了一定的高潮,而这时候居然陡峰直下,平静如水,及至真正过招也不见了那番血脉膨张,其间那些观众齐声大喊“自强不息”的口号也来的不是时候,有些预谋的味道,倒是中村狮童最后的表现比较人性化一点,片中霍元甲说一个人的生命不单是属于自己的,他的意思是他要满足这些中国人的愿望,而对中村狮童来说,他不愿失去一位好的对手,所以最后一拳打在霍元甲身上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满足了所有人,而那些愧疚只由他一个人来背。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有些违背电影的规律的,李连杰却解释说,这是一种创新。我不明白这种创新的意义在哪里。然而单是从观赏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武打确实给观众很大的满足,而李连杰自称最后一次的卖力演出也做的极其到位,对于想看一部李连杰动作片的朋友这部电影会是这几年动作片中最好的选择,而如果你是个对电影语言的苛刻挑剔者,我想那些直白到让人不能接受的对白会让你感到头痛,对于此,我想并非是李连杰的错,他只是想告诉别人他的思想,他想告诉观众那些武术的真正概念并非是他以往作品中的那样以暴制暴,而是试图用武术来换回和平,“精武体操会”在那样的时刻建立也仅仅是强身建体而已,这就像李连杰所说的,这就是武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被编剧搞乱的电影应该是李连杰真正的代表作,不是因为这给他带来荣誉,而是因为从始至终,这部电影所散发的思想,甚至包括女性所应该拥有的美德,都是李连杰心中完美的模式,所以可以想见,李连杰这些天卖力为这部电影宣传是究竟为何,简单一言之,就是想告诉大家,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这个冬天,一部《霍元甲》,已经足矣。《霍元甲》:李连杰的终极秀场 作者:文白 (转载) -----------------------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heavenly creature——梦幻天堂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电影表现的也许是比同性恋之间的情感更加强烈的“归属感”。 Pauline和Juliet的家庭背景如此不同:Pauline是新西兰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出众的美貌也不太讨人喜欢,父母的格调在她看来非常低,只限于鱼贩子的品位。音乐这种需要修养来欣赏的东西,父母是绝对不会懂的。 而Juliet却是英国大户人家的小姐,不但见过世面,而且才貌出众。大家都想讨好她,连老师也不敢对她有所不敬。自卑的Pauline遇到了骄傲的Juliet,就像看见了自己的榜样,一个模仿的对象。电影中两人祭祀明星的场景中,Juliet对Pauline迷恋流行偶像感到不屑,Pauline的不争辩认同了Juliet的品位,暗自为自己的低俗内疚。 一个自觉卑微的女孩无法触及自己仰望的目标,环境也不断挫败她,迫使她在过程中就放弃。于是母亲成为了这一切积怨的焦点。而在生活中那个真实故事里,两人后来不再联系,Juliet回到了英国,成为受欢迎的小说家,貌似这个悲剧没有留给她大片的阴霾。而Pauline却依然留在新西兰过着普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的才华再也没有展露出来,这个悲剧成了她生命里彻底的转折点。 就像Juliet和Pauline,英国与新西兰也似乎暗藏着这么一种联系。对于英国人来说,英国才是正统,才是本体,有的是皇室贵族,没有土著。澳洲新西兰只是度假的海滩,一个有些许异域风情却没有出人意料的危险的花园。如果只是这样维持下去当然没有冲突,但是英国会因为新西兰的模仿而恼羞成怒,仿佛这使得自己降低了地位。于是新西兰口音被描述成拙劣的乡土音,熟悉的后花园被抛弃了。再壮丽如画的风景,也敌不过傲慢与偏见。-----------------------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温情脉脉中见张力的《父子》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这个故事很人性很真实,也许能触动很多人心里柔软敏感的细部。小人物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引人同情,音乐非常好听,场景及其灵秀优美,节奏上也是干净简单明快的。 这个故事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四百下》。也是一个向往着爱向往着美好的男孩的悲惨童年。不同的是,《四百下》里面,男孩是唯一的线索,他的心路历程他的成长变化直接引导着观众的视觉。《父子》中的父与子是两条互相交集并牵制的生命线。父亲的颓废与悲哀影响着儿子的成长观念,儿子的天真与忧伤影响着父亲的生活节奏和动力。两条生命线相互依存,并且都热切地认为对方是自己生活中唯一剩下的爱。无奈的是他们都是边缘人,他们都生活在底层,父亲知道,儿子起初不知道后来也知道了。饥饿是生活的主题,父亲拉皮条儿子去偷,父亲鼓励儿子去偷。最终爆发了歇斯底里的仇恨。儿子和《四百下》中的安托万一样被送进了教育犯罪儿童的地方,儿子恨父亲。 看预告片和花絮的时候,知道自己看的版本被剪了许多,似乎有一个过程是父亲在身体力行请求儿子原谅的过程。在一个灯光昏黄的小房间里父子二人坐在地上,下棋或是做游戏,父亲满眼的爱意。正式的影片里把这个过程全剪了。换作了十几年之后,Boy重游旧地,将自己偷的手表送还了失主,并去寻找父亲。片末用Boy眼里的热泪和风起云涌的回忆片断原谅了不堪的父亲,那一段剪辑的真好。这样剪辑必然有他的优势。把父亲悔过的桥段略去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父子二人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空以自己的方式共同成长,最后殊途同归。 音乐很让人舒服。影片中有好几处都是人物独处时的内心挣扎,父亲母亲的都有不安又悔意,Boy则是成长之后的冷静和生活磨练之后的淡然与理解。这几处的音乐都是钢琴独奏,平静中逐渐的激昂,节奏感强。配合以平静的湖面,被风吹起的窗帘这样的细节,人物的内心状态易于为观众接受。Boy那一段的激昂音乐配合以激烈快速的回忆镜头剪接,非常的契合。 影片里的东南亚风情把握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若是过火了,则会将边缘人的贫穷落魄扩大,变得肮脏龌龊。Boy在那个响着闷雷的午后百无聊赖地在旅馆门前的那一场,非常精彩。旅馆招牌,粗水泥路上追逐打闹的贫民小孩,斑驳的墙,墙上已然不清晰的寻人启事,背景音是一声一声的旱天雷,天气闷热,雨将下没下,还有小孩的打闹声。中途剪接父亲和风尘女人的片断,也许是Boy意识中的。Boy那种多余人的心态在这种看得见的气氛里自然地展露。 整部影片都是在这样温情脉脉有条不紊的节奏中发展的。平静中见张力,温和里有悲情。《父子》也许是岁末最优秀的一部电影。温情脉脉中见张力的《父子》 作者:哥特式黎明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摩托日记》——跟切·格瓦拉一起流浪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方法:即兴。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出发日期:1月4日。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摩托日记》——跟切·格瓦拉一起流浪 作者:楚楚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万众瞩穆·隆巡天下】《身为人母》:长大后,我们还在这里 转影评:送给电影爱好者-----------------------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想过,等我长大了,一切就好了。  不用考没完没了的试,不用再被父母管.  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好象成人的世界比起孩子的就是天堂。    可等我们渐渐长大,生活就好了么?  曾经幻想嫁一个温厚沉稳的男子,娶一个娇媚的妻。  想象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可等终于成家生子了,一切却还是与想象不同。  温厚沉稳的男子可能只是表象,不能给你确实的安全。  娇媚的妻也许高高在上,冰冷如霜,生活总差了那么些温度。  然后,为生计奔波忙碌,生活乏味的继续.  美好想象就如此一点点成为泡影。    是生活本来就不完美,还是人的要求太多?这是道充满悖论的命题。    看看这些LITTLE CHILDREN:  全职带孩子,靠老婆挣钱养家,怎么也过不了律师考试的BRAD;  心中充满梦想却只能每天在家带孩子,和无聊主妇混在一起的Sarah;  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却迷恋色情网站的SARAH的丈夫;  被老婆抛弃,又没朋友,曾经过失杀人的前警察Larry;  生活对电影里这些老大不小的人们来说,好象都不够如意。  缺少激情?重视?或者满足?  就象翻山一样,他们总在想山的另一面会不会就有更好的风景?    于是,SARAH和BRAD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碰在一起,内心的蠢蠢欲动被完全释放。他们每天粘腻,偷情,在各自乏味的生活之外找到一种出轨的快感。这快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以为这就是美好生活的开始,甚至想要结伴私奔寻找幸福。    可就在约定私奔的那天晚上,一切都变了。发生了什么?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是BRAD在看了那么久滑板之后终于尝试了一次,结果摔的一塌糊涂. SARAH的孩子玩了下失踪,让妈妈差点吓出心脏病。可就是这点小事,终于让他们肯想想生活真实的样子了.为爱私奔是浪漫的,养家糊口是现实的。抛弃了此刻富足安逸的生活,他们真的做好准备迎接风雨了么?显然没有,于是两个被激情冲昏头脑的LITTLE CHILDREN终于清醒过来,忘记私奔,乖乖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与其说他们是长不大的孩子,不如说人心是多么难以满足。不停衍生的欲望使得无论在别人眼中你的生活多么美好,自己却是永远都不满意的。    片中真正算是小孩子的其实是那个给大家带来恐慌的精神病患者RONNIE。他甚至连独自生存的能力都没有,却要不停接受世人的辱骂与排斥。最终唯一爱他的妈妈死了。行为过激的LARRY也在这意外的结局里成熟起来,肩负起照顾RONNIE的责任。    他们的生活在各自风潮暗涌之后,又都恢复了平静。而我们的生活呢?抱怨持续存在,现实依旧面无表情。我们长大了,不需要考试,不需要被父母管,我们以为拥有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可事实上,我们还在这里。并且很有可能,将一直在这里。这样想起来,多少让人有点伤感。《身为人母》:长大后,我们还在这里 作者:阿撇 (转载)-----------------------阿穆隆加油!阿童木加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