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也悄悄云远扬 风也悄悄云远扬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 发帖数: 2,451 关注贴吧数: 3
论慕容俊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原创) 《晋书》记载:“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对于慕容隽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 ,很多人说只是“畏惧天意”,但是简单地说理解为“畏惧天意”,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要是真的是畏惧天象,那就应该祭天,祭冉闵干什么?风牛马不相及。 即使是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个人主观说法,理解为慕容俊以为冉闵作祟,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慕容氏杀死的强悍敌手不计其数,一生碰到的天灾也不计其数,却都没有致祭赠谥敌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为什么单单要致祭赠谥冉闵??? 事实上,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对此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解释: “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范文澜《中国通史》) 冉闵起兵推翻胡羯奴隶主贵族的暴政,重建中原汉族政权,本身就是符合中原汉族人民愿望的,再加上他在统治前期,打击胡人,开仓散粮,保护汉人,因而一度获得多数汉族人民的支持,但是他始终未能如汉族民众曾经所期待他的那样迅速扫灭胡人,恢复河山,相反,战争长期拖延下去,最终导致后赵时期长期潜伏的危机全面爆发,导致社会经济崩溃,死者无数,最终人民失望了,冉闵失败了! 至于冉闵兵败被杀后,中原汉族人民对他的感受是怎样的?惋惜,怨责,憎恨,同情,恐怕是兼而有之 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冉闵牺牲后,还有很多汉族人民很同情他,民心不服,慕容俊心中也为此隐隐感到恐惧,恰好这时出现天灾,就把事情联系起来,以为自己杀冉闵失民心遭天谴,内心畏惧,于是不得不祭祀他,谥为“武悼天王”,以安抚民心,以及己心。《晋书》的“天象”描述实为隐喻,实际上无意地流露出这一层意思,反映出汉族人民对他的同情和怀念我个人认为《晋书》的“天象”描述更大的可能是根据北方汉族人民间传说,实际上是汉族百姓同情冉闵的遭遇,毕竟民族心理确实是很微妙的事情。《晋书》作者当然不会怎么同情冉闵,但是《晋书》本来就是收集的前人所编史料,向来是良锈不齐一律收录,包括很多民间传说,鬼神迷信,也都一并收录类似的还有后秦皇帝姚泓:“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在位二年。建康百里之内,草木皆燋死焉。 ”其实二者意思相同,都反映了人民对他们的同情,冉闵保护汉人,姚泓仁厚爱民,所以都获得人民同情
论慕容俊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原创) 《晋书》记载:“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对于慕容隽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 ,很多人说只是“畏惧天意”,但是简单地说理解为“畏惧天意”,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要是真的是畏惧天象,那就应该祭天,祭冉闵干什么?风牛马不相及。 即使是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个人主观说法,理解为慕容俊以为冉闵作祟,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慕容氏杀死的强悍敌手不计其数,一生碰到的天灾也不计其数,却都没有致祭赠谥敌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为什么单单要致祭赠谥冉闵??? 事实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对此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解释: “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范文澜《中国通史》) 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冉闵牺牲后,还有很多汉族人民很同情他,民心不服,慕容俊心中也为此隐隐感到恐惧,恰好这时出现天灾,就把事情联系起来,以为自己杀冉闵失民心遭天谴,内心畏惧,于是不得不祭祀他,谥为“武悼天王”,以安抚民心,以及己心。当然,我个人认为《晋书》的“天象”描述更有可能是根据民间传说,以讹传讹,信以为真,实际上是由于汉族百姓普遍同情冉闵,不愿其死,就类似于楚亡后楚人都传说项燕未死一样,所以产生出这一“天意”传说,反映出汉族人对冉闵的复杂心态
对慕容恪“前哨战”问题的考证(原创) 有些人说慕容恪在廉台之战中十败是前哨战,根本不成立 第一,以慕容恪及其鲜卑骑兵的迅速动员素质,居然十次前哨战后主力才到,可能吗,此其一。 第二,这次魏燕之战,是鲜卑主动发动的,事先应该已经精心计划好,而且以慕容恪之能,绝对不可能如此分散兵力,让冉闵连续10次各个击破,而且慕容恪一向身先士卒,他绝对不可能如石琨一样无能,自己躲在后面,来十个“前哨战” 第三,如果真是前哨战,而冉闵居然连慕容恪的小部队都不能击溃的话,那么等慕容恪主力已到达后,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击溃冉闵,那为何还不敢发动进攻,何必还非要挖空心思发明“连环马”制敌?? 第四,以冉闵军在最后决战中的冲击力来看,冉闵对燕军前哨小部队十败而不能击溃之,根本不可能,唯一可信的解释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冉闵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 这样一一分析,可见说“前哨战”纯属牵强附会,败了就是败了,没有不要制造出“前哨战”的子虚乌有问题,而且我也并不会因此否认慕容恪的出色军事能力,也并不否认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正确的历史事实应该是: 慕容恪以优势骑兵追击冉闵,冉闵率军避之,但是仍然在廉台被追上,冉闵率军迎战,连续十次击败慕容恪的进攻,但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但是慕容恪虽败不馁,他认真汲取失败教顺,针对冉闵“合兵一处,死力破敌”的作战特点,特意发明出连环马坚固方阵,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并以绝对优势伏兵两面夹击,以众击寡,大破冉闵军,冉闵因战马突死而被俘
对慕容恪“前哨战”问题的考证 有些人说慕容恪在廉台之战中十败是前哨战,根本不成立 第一,以慕容恪及其鲜卑骑兵的迅速动员素质,居然十次前哨战后主力才到,可能吗,此其一。 第二,这次魏燕之战,是鲜卑主动发动的,事先应该已经精心计划好,而且以慕容恪之能,绝对不可能如此分散兵力,让冉闵连续10次各个击破,而且慕容恪一向身先士卒,他绝对不可能如石琨一样无能,自己躲在后面,来十个“前哨战” 第三,如果真是前哨战,而冉闵居然连慕容恪的小部队都不能击溃的话,那么等慕容恪主力已到达后,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击溃冉闵,那为何还不敢发动进攻,何必还非要挖空心思发明“连环马”制敌?? 第四,以冉闵军在最后决战中的冲击力来看,冉闵对燕军前哨小部队十败而不能击溃之,根本不可能,唯一可信的解释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冉闵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 这样一一分析,可见说“前哨战”纯属牵强附会,败了就是败了,没有不要制造出“前哨战”的子虚乌有问题,而且我也并不会因此否认慕容恪的出色军事能力,也并不否认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正确的历史事实应该是: 慕容恪以优势骑兵追击冉闵,冉闵率军避之,但是仍然在廉台被追上,冉闵率军迎战,连续十次击败慕容恪的进攻,但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但是慕容恪虽败不馁,他认真汲取失败教顺,针对冉闵“合兵一处,死力破敌”的作战特点,特意发明出连环马坚固方阵,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并以绝对优势伏兵两面夹击,以众击寡,大破冉闵军,冉闵因战马突死而被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