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也悄悄云远扬
风也悄悄云远扬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
发帖数: 2,451
关注贴吧数: 3
阎崇年肯定很害怕别人提到阎应元 哈哈
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新闻要把汉服说成是“汉代服装”? 是无知还是有意??
已将贵吧列为冉闵吧友情贴吧 倡议以后两吧加强合作,共同发展http://tieba.baidu.com/f?kw=%C8%BD%E3%C9
《资治通鉴》中冉闵记载的两个细节错误
今天才知道,汉族平均每4个就有1个相貌酷似白种人!(原创)
今天才知道,汉族平均每4个就有1个相貌酷似白种人!(原创)
今天才知道,汉族平均每4个就有1个相貌酷似白种人!(原创) 缓冲
再忆冉闵 五胡逆乱中华,汉族被杀无数,“士女皆坑斩之,鲜有遗类”,冉闵以汉族孤军驰骋中原,与凶悍胡骑争衡于华北平原,而东晋却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冉闵英雄梦断,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本句选自一本官方历史教科辅导书,原文充满同情意味,我在文字上稍稍做了一些改动
论慕容俊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原创) 《晋书》记载:“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对于慕容隽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 ,很多人说只是“畏惧天意”,但是简单地说理解为“畏惧天意”,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要是真的是畏惧天象,那就应该祭天,祭冉闵干什么?风牛马不相及。 即使是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个人主观说法,理解为慕容俊以为冉闵作祟,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慕容氏杀死的强悍敌手不计其数,一生碰到的天灾也不计其数,却都没有致祭赠谥敌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为什么单单要致祭赠谥冉闵??? 事实上,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对此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解释: “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范文澜《中国通史》) 冉闵起兵推翻胡羯奴隶主贵族的暴政,重建中原汉族政权,本身就是符合中原汉族人民愿望的,再加上他在统治前期,打击胡人,开仓散粮,保护汉人,因而一度获得多数汉族人民的支持,但是他始终未能如汉族民众曾经所期待他的那样迅速扫灭胡人,恢复河山,相反,战争长期拖延下去,最终导致后赵时期长期潜伏的危机全面爆发,导致社会经济崩溃,死者无数,最终人民失望了,冉闵失败了! 至于冉闵兵败被杀后,中原汉族人民对他的感受是怎样的?惋惜,怨责,憎恨,同情,恐怕是兼而有之 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冉闵牺牲后,还有很多汉族人民很同情他,民心不服,慕容俊心中也为此隐隐感到恐惧,恰好这时出现天灾,就把事情联系起来,以为自己杀冉闵失民心遭天谴,内心畏惧,于是不得不祭祀他,谥为“武悼天王”,以安抚民心,以及己心。《晋书》的“天象”描述实为隐喻,实际上无意地流露出这一层意思,反映出汉族人民对他的同情和怀念我个人认为《晋书》的“天象”描述更大的可能是根据北方汉族人民间传说,实际上是汉族百姓同情冉闵的遭遇,毕竟民族心理确实是很微妙的事情。《晋书》作者当然不会怎么同情冉闵,但是《晋书》本来就是收集的前人所编史料,向来是良锈不齐一律收录,包括很多民间传说,鬼神迷信,也都一并收录类似的还有后秦皇帝姚泓:“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在位二年。建康百里之内,草木皆燋死焉。 ”其实二者意思相同,都反映了人民对他们的同情,冉闵保护汉人,姚泓仁厚爱民,所以都获得人民同情
项羽与冉闵在勇猛方面颇为神似 冉闵: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冉闵曾经令人难以置信地一举击败70倍于己的强敌: 《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骑千余,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 都是在被优势敌军重重围困时,还独力斩杀敌人数百人
驳冉闵的“有勇无谋”误解
驳“慕容恪智擒冉闵”说
论慕容俊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原创)
冉闵与慕容恪军事能力对比谈(原创)
冉闵慕容恪军事能力对比谈(原创) 缓冲
冉闵失败原因之我见
关于十六国胡人的部落兵制(原创)
让我剥下慕容鲜卑的这张皮!!
金朝末年爆发的杀胡事件(原创)
梁犊起yi不能说是“汉族反抗斗争” 一楼缓冲
请求删除我发的主题 http://tieba.baidu.com/f?kz=404586625 结果下面都是骂人的,请求整体删除
请求删除骂人帖 http://tieba.baidu.com/f?kz=404586625 自从2楼以下
举报 冉魏帝国 吧 ,请求删除骂人帖 http://tieba.baidu.com/f?kz=404586625 请求删除3,4,5,6,7,8,9,10,11,12,13楼的骂人贴
举报 冉魏帝国 吧 请求删除3,4,5,6,7,8,9,10,11,12,13楼的骂人贴
某些人一再挑拔南北关系,是何居心?
论慕容俊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原创) 《晋书》记载:“俊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 对于慕容隽对冉闵致祭赠谥的真实原因 ,很多人说只是“畏惧天意”,但是简单地说理解为“畏惧天意”,是根本不成立的。因为要是真的是畏惧天象,那就应该祭天,祭冉闵干什么?风牛马不相及。 即使是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个人主观说法,理解为慕容俊以为冉闵作祟,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慕容氏杀死的强悍敌手不计其数,一生碰到的天灾也不计其数,却都没有致祭赠谥敌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却为什么单单要致祭赠谥冉闵??? 事实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对此已经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解释: “但是,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范文澜《中国通史》) 所以正确的理解是:冉闵牺牲后,还有很多汉族人民很同情他,民心不服,慕容俊心中也为此隐隐感到恐惧,恰好这时出现天灾,就把事情联系起来,以为自己杀冉闵失民心遭天谴,内心畏惧,于是不得不祭祀他,谥为“武悼天王”,以安抚民心,以及己心。当然,我个人认为《晋书》的“天象”描述更有可能是根据民间传说,以讹传讹,信以为真,实际上是由于汉族百姓普遍同情冉闵,不愿其死,就类似于楚亡后楚人都传说项燕未死一样,所以产生出这一“天意”传说,反映出汉族人对冉闵的复杂心态
从地缘形势上论冉魏灭亡的原因 (原创) 冉魏是十六国时中原地区唯一由汉族建立的政权,而汉族另外建立的三个政权都偏居一隅之地,前凉西凉都远在河西走廊,北燕偏居辽西龙城,都不在中原地区,均非四战之地,强敌较少,地缘形势都比较安全,而且它们建国时其强敌都处在自顾不暇之机,都获得了稳固政权的充足时间:301年前凉实际建国时,五胡大乱尚未爆发,直到316年匈奴才攻占关中对前凉构成威胁,但是随即匈奴汉国发生内讧分离,危机解除;西凉建立时其唯一敌人北凉正处于内讧,北凉主段业正与部下沮渠蒙逊内讧,北凉背后还外有南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暇西顾,因而一连安稳了好几年;北燕是一个鲜卑化政权,有着慕容鲜卑部的支持,根基雄厚,而当时北魏忙于稳固中原新征服地区,从而给北燕一个喘息的机会 而惟独冉魏深居中原腹地,处于兵家必争的中原四战之地,处于前燕后赵以及羌族等多方强大势力的包围之下,强敌环伺,处境异常险恶,刚刚立国竟然就到了不得不“无月不战”的困难地步,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稳固政权的时间,这对一个新生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摧残,从而注定了冉魏迅速覆灭的命运,故亡不旋踵
对慕容恪“前哨战”问题的考证(原创) 有些人说慕容恪在廉台之战中十败是前哨战,根本不成立 第一,以慕容恪及其鲜卑骑兵的迅速动员素质,居然十次前哨战后主力才到,可能吗,此其一。 第二,这次魏燕之战,是鲜卑主动发动的,事先应该已经精心计划好,而且以慕容恪之能,绝对不可能如此分散兵力,让冉闵连续10次各个击破,而且慕容恪一向身先士卒,他绝对不可能如石琨一样无能,自己躲在后面,来十个“前哨战” 第三,如果真是前哨战,而冉闵居然连慕容恪的小部队都不能击溃的话,那么等慕容恪主力已到达后,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击溃冉闵,那为何还不敢发动进攻,何必还非要挖空心思发明“连环马”制敌?? 第四,以冉闵军在最后决战中的冲击力来看,冉闵对燕军前哨小部队十败而不能击溃之,根本不可能,唯一可信的解释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冉闵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 这样一一分析,可见说“前哨战”纯属牵强附会,败了就是败了,没有不要制造出“前哨战”的子虚乌有问题,而且我也并不会因此否认慕容恪的出色军事能力,也并不否认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正确的历史事实应该是: 慕容恪以优势骑兵追击冉闵,冉闵率军避之,但是仍然在廉台被追上,冉闵率军迎战,连续十次击败慕容恪的进攻,但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但是慕容恪虽败不馁,他认真汲取失败教顺,针对冉闵“合兵一处,死力破敌”的作战特点,特意发明出连环马坚固方阵,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并以绝对优势伏兵两面夹击,以众击寡,大破冉闵军,冉闵因战马突死而被俘
对慕容恪“前哨战”问题的考证 有些人说慕容恪在廉台之战中十败是前哨战,根本不成立 第一,以慕容恪及其鲜卑骑兵的迅速动员素质,居然十次前哨战后主力才到,可能吗,此其一。 第二,这次魏燕之战,是鲜卑主动发动的,事先应该已经精心计划好,而且以慕容恪之能,绝对不可能如此分散兵力,让冉闵连续10次各个击破,而且慕容恪一向身先士卒,他绝对不可能如石琨一样无能,自己躲在后面,来十个“前哨战” 第三,如果真是前哨战,而冉闵居然连慕容恪的小部队都不能击溃的话,那么等慕容恪主力已到达后,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击溃冉闵,那为何还不敢发动进攻,何必还非要挖空心思发明“连环马”制敌?? 第四,以冉闵军在最后决战中的冲击力来看,冉闵对燕军前哨小部队十败而不能击溃之,根本不可能,唯一可信的解释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冉闵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 这样一一分析,可见说“前哨战”纯属牵强附会,败了就是败了,没有不要制造出“前哨战”的子虚乌有问题,而且我也并不会因此否认慕容恪的出色军事能力,也并不否认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正确的历史事实应该是: 慕容恪以优势骑兵追击冉闵,冉闵率军避之,但是仍然在廉台被追上,冉闵率军迎战,连续十次击败慕容恪的进攻,但是由于众寡悬殊,慕容恪兵力太多,故虽十败之却不能一举击溃之,但是慕容恪虽败不馁,他认真汲取失败教顺,针对冉闵“合兵一处,死力破敌”的作战特点,特意发明出连环马坚固方阵,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并以绝对优势伏兵两面夹击,以众击寡,大破冉闵军,冉闵因战马突死而被俘
【原创】探析冉闵诛胡事件爆发的社会根源
英雄不愧昭武王!-------记民族英雄李暠(原创)
英雄不愧昭武王!-------记民族英雄李暠(原创)
英雄不愧昭武王!-------记民族英雄李暠
民族英雄李暠 (转帖) 先谈谈我对他的评价:李暠是一个具有悲剧意味的汉族英雄,他本来是一个饱读经书的儒生,他在艰苦荒漠的边塞异域领导汉族人民艰苦奋斗,积极推行汉族儒家文化,为保存汉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一心要恢复华夏河山,解放河西地区,解放汉族人民,但是由于西凉地瘠民少,军力贫弱,与胡人相比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关于胡人的部落兵制(原创) 一楼缓冲
关于胡人的部落兵制
论各落后部族入侵对中国的破坏
说"冉闵是汉奸"纯属断章取义
说"冉闵是汉奸"纯属别有用心! 一楼缓冲
对"内外六夷称兵仗者斩”的考证
【原创】探析冉闵诛胡事件爆发的社会根源 一楼缓冲
搞汉服活动还成为媒体新闻,就说明汉服目前的处境 许多人认为新闻媒体报道汉服活动是好事,其实不尽然,比如你穿着一件唐装或旗袍上街,就不会被媒体当作大新闻.什么时候穿汉服上街搞汉服活动不成为媒体新闻,才说明你们的汉服复兴有成果了
汉人"滥死"多少与胡人没有任何比例关系
北凉、西凉蓼泉大战 (前一次顶楼被和谐,重发) 河蟹分子们把一楼捡去吃吧.
举报 五胡十六国 吧 http://tieba.baidu.com/f?kz=302172438请求恢复一楼的被错删帖子
关于羯人平民是否无辜,我的一点看法.
冉闵诛胡的历史画面
平民真的一定就无辜吗???
对"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的详细考证 冉闵诛胡的关键语
海外华人就是汉人或汉化的民族 至少99%的海外华人是汉族人,只不过他们改了国籍而已,但是民族属性并没有改变
蔡东藩的小说《两晋演义》篡改了多少历史??
李歆 李歆(?—420年),字士业,小字桐椎,汉族,陇西成纪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君主,为西凉建立者李暠之子,也是李暠的世子。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李皓过世,李歆被部下拥护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改元嘉兴。李歆在位时,继承其父称臣于东晋的政策,因此东晋封其为酒泉公。李歆用刑颇严,又喜欢建筑宫殿,臣属多有劝谏,然而李歆并不能接纳。嘉兴四年(420年),北凉佯攻西秦以诱西凉,李歆因此出兵攻击,战败被杀。
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印占领土,中国还有可能收回吗??
蔡东藩的小说《两晋演义》中歪曲历史的部分
蔡东藩的小说《两晋演义》歪曲了多少历史??
对“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的正确解释 冉闵诛胡的关键语
对“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的正确解释 以前发过,这里单独列出
请求删除我误发的这个帖子,这个吧没有吧主 http://post.baidu.com/f?kz=282033893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不宜进入百家讲坛
五胡十六国的历史不宜进入百家讲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