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loulou benloulou
关注数: 66 粉丝数: 393 发帖数: 16,902 关注贴吧数: 34
世界戏剧日,古人给你推荐个“剧” 这座1959年在侯马市西郊牛庄村发掘的金代董明墓砖雕戏俑,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舞台上5个角色分别代表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 装孤:专门扮演官员的角色,头戴黑幞(fú)头,身穿宽袖红衣,左手抬到胸前,食指和中指指向胸口,好像在说着啥事儿。 副末:插科打诨最擅长,是全组的搞笑担当。头戴黑帽,身穿圆领窄袖黑袍和黑靴子,右手攥着小拳头,左手掖衣服,一副不太好惹的样子。 末泥:主角这就来了。头戴黑色展脚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内衬黄色中衣,腰间束带,脚蹬黑靴,双手捧笏(hù)斜贴于左胸,看上去情绪十分稳定。 装旦:女子装扮,高高的发髻、面容秀丽,右手拿着扇子并翘起了兰花指,双腿拧成麻花,作势优雅。 副净:和副末互为“搭子”,一台杂剧有没有意思,就看他们的!衣襟敞开,鼻子抹白、脸蛋抹黑,做出吹口哨的动作,可以说是相当接地气了。 这组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就是根据当时最流行的金院本“五花爨(cuàn)弄”雕成的戏俑。 墓主人董氏夫妇把戏台从地上搭到了地下,不仅定格了生动的戏曲演出场面,也体现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 墓主人董氏夫妇分坐于桌子两侧,桌上摆放着一盆镂雕的牡丹花,这叫“开芳宴”。唐宋金元时期,在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夫妇之间通过举办这种特定的家庭宴席来秀恩爱、表现家庭氛围和睦。 除了台上5个“角儿”十分抢镜之外,砖雕戏台也有看头。舞台为单檐歇山顶,两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台面简洁而精巧,真实再现了宋金时期的戏台建筑形制。 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到汉代的俳优、百戏,再到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宋代的社火表演,直至北宋末年,戏曲的雏形“宋杂剧”出现,中国戏曲开始形成。 到了元代,戏曲艺术相当成熟,形成了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曲形式。戏曲表演者塑造了一个个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上演了一幕幕脍炙人口的人间好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穿越千年的戏曲舞台演绎着星辰轮转和人间百态。
这种量产的诗文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首创 长沙窑又名长沙铜官窑,位于望城区铜官古镇,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是第一座彩瓷之窑。它以彩瓷和诗文题记装饰为特色。其在瓷器上书写诗文题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首创之举。 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在唐代中晚期烧出了釉下褐、绿、红三色彩绘,打破当时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鼎立之势,并用彩绘组成各种图案或诗文来装饰器物。 公元九世纪,作为兴盛的外销瓷,大量长沙窑瓷器经由海上丝路远销海外。著名的“黑石号”沉船就装载了5万多件长沙窑外销瓷器。 用诗歌、格言、谚语作为装饰,已经形成了长沙窑一道独特的风景。长沙窑瓷壶中的文字装饰内容特别丰富。这些诗歌以五言诗为主,也有少量的六言诗和七言诗。目前已发现的长沙窑器物上题写各种诗句110首,其中只有10首在《全唐诗》能查到,有100首不见于《全唐诗》。通过遗址考古发掘,这些失传的唐诗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 大唐造,长沙窑。这些诗文和瓷器相映成趣、珠联璧合,在历经了风雨之后,好像在和我们诉说着长沙窑千年来的兴盛和荣耀。 (图二:“寒食原无火”,图三:“去去关山远”,图四:“鸟飞平无近远”,图五:“一别行千里”,图六:“君生我未生”,均藏于长沙博物馆)
屋顶上的“小怪兽” 竟是古人的“避雷神器”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屋脊两端经常能看到一个高大的“小怪兽”,它就是鸱(chī)吻。这两件琉璃鸱吻来自大同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造型为龙首鱼尾,遍饰鳞纹。其形象生动且庄重,具有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延续了鸱吻在唐宋时期古朴大气的特点。 鸱吻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构件。传说鸱吻惯兴风作浪,善吞火,又喜欢登高远眺。因此古人将它的形象放在高高的屋顶上,张开大嘴,吞住屋脊。 鸱吻可以严密封固正脊与檐角的相交处,使雨水不容易通过缝隙渗入。当遇到雷电天气时,高出屋脊的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然后通过自身爆裂的方式中和电流,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火、避雷作用。 鸱吻有很多名字,比如螭(chī)吻、鸱尾等。又因为它出现在屋顶正脊两端,所以也叫正吻 据研究,鸱尾出现于东晋以后,其造型来自一种凶猛的鸟。 唐代以后,鸱尾造型逐渐出现张口的兽头,并且开始将鸱尾改称鸱吻。 宋代之后,出现了龙头鱼尾、张口吞屋脊的鸱吻形象。 中国古代传统屋脊建筑样式中共有五条脊,分别是屋顶上横着的一根“正脊”和垂下来的四根“垂脊”。 正脊两端各有一只吞兽,即鸱吻。垂脊上排列着五只蹲兽,这样的组合统称为“五脊六兽”,专属于中国传统大型建筑,比如宫殿、庙宇、府邸等。 不同的建筑上蹲兽的组合有所不同,最常见的“五小只”是凤、狻猊(suān ní)、獬豸(xiè zhì)、斗牛、狎(xiá)鱼。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故宫太和殿的垂脊上有10只蹲兽,人称“太和殿十子”。包括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hánɡ shí)。这个阵容堪称“脊兽界”的顶配,是全国唯一特例。 中国传统建筑精妙绝伦,每一个构件都别具洞天。鸱吻构件仅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中一个极小的缩影,也是中国人智慧和审美体现。
历时17年修复2500年前的大床 今天我们来认识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张漆床。 这是一张很长的床(2.55米),并不是很宽(1.3米)。特别之处在于床头的角度略微上翘,能躺能靠,床身上还有像屋顶的床帐架,让整张床透露着一种威严的王者之气。除了内侧,床身通体髹(xiū)黑漆,其他部位用朱、赭两色绘制纹饰:商周时期流行的回首状龙纹必不可少,春秋后期流行的蟠螭纹也被工匠从青铜器上“拷贝”了过来。整张漆床既有长江中游楚器和中原青铜器的色彩,又保持着浓厚的蜀地风格。专家判断它的生产年代是战国早期,很有可能是蜀王或其家族使用的器物,因此也被称为“古蜀第一床”。 虽然现在看这张漆床气派无比,然而它的修复之路十分漫长。2000年7月,成都市青羊区商业街发现大型船棺葬墓坑,共出土300多块漆木器构件。由于在淤泥中泡了2000多年,这些构件严重糟朽,并处于饱水状态( 饱水木质文物是指在长年累月的浸泡后,木材制成的器物的含水量达到了饱和程度,导致木材当中的纤维素逐渐降解,细胞壁的支撑能力下降。虽然从整体外观来看还保持着器物的原形,但内部已经糟朽。拿手轻轻一碰就会变形、散架。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的这批漆木器构件在出土时,含水率达到100%,甚至有的达到300%) 考古工作人员只能将它们用湿布包裹带回实验室,重新置于水中进行应急保护,而这一泡就是10年。 2010年,漆木器脱水保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300多件漆木器构件正式开始修复,仅仅是脱水环节就花费了4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清洗、浸泡、脱水、阴干、塑形、修复、补色等复杂的程序之后,修复好的构件完整呈现在大家面前。 但是这些构件来自什么器物,如何才能拼起来,谁都不知道。 随后,修复专家借助计算机和3D复原技术找到了线索。首先,绘制图纸的专家测量了构件榫头和榫孔的尺寸、构件的尺寸,并对构件表面的花纹进行测量比对。同时,绘制构件的正视图和剖面图,然后,将这些图纸录入电脑。接下来,对构件实物的扫描形成了每个构件的3D复原图,最后,根据每个构件上的神秘图案在电脑上进行了反复模拟拼接。 当一张由45个构件组成的完整的大床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根据电脑绘制的模拟图纸,人们终于将这张漆床复原,。而这离它出土已经过去了17年 漆床将成都漆器工艺发展时间提前两三百年。汉代时,成都就是著名的漆器生产中心 四川成都、绵阳,湖南长沙马王堆等地均出土有“成市”“成市草”等字样的漆器(“成市”即指成都),但成都究竟什么时候拥有漆器制造工艺无从查证。包括这件战国漆床在内的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精美漆器证明,战国时古蜀国的漆器工艺已非常发达,也将成都漆器工艺发展的时间往前整整推进了两三百年。 2500多年前,能工巧匠把它创造,如今,文物医生用巧手将它复原。从巧手到巧手的背后是对中华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我们也得以尽情领略古代艺术之美。
“只此青绿”配色的青铜器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共8件,分别是1鼎、1甗、1簋、2盨、2壶、1霝。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鼎和壶,还有这些冷门青铜器: 簋(guǐ),用来装黍稷稻粱等粮食; 甗(yǎn),是古代烹饪用的厨具,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甑(zèng),用以盛放食物,甑底网眼可以让蒸汽通过,是笼屉的雏形;下部是鬲(lì),似鼎,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霝(líng),可以用来盛水或酒; 盨(xǔ),是盛食物的铜器,也可以作为盛黍稷的礼器。 这组青铜器器上均有器主名及“甗”“盨”“霝”等器物的自名。铭文共330字,显示这组青铜器作器者应为同一人“曾伯克父甘娄”。“曾”为国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娄”为其名。“曾伯”一般是曾侯的大儿子,可见其地位尊贵。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纹饰装饰简约而富有艺术感,颜色更是十分吸睛,青色与绿色的铜锈交相辉映。青铜器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呢? 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铜、铅、锡的合金。由于铜的含量最高,所以这些青铜器原本的“皮肤”是金黄色,古人也因此称之为“吉金”。但经过长时间的埋藏,青铜的金属成分与土壤、水、微生物等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绿、蓝、红、黑等各种颜色的锈蚀物,宛如给青铜器穿上了华丽的“外衣”。 这些“外衣”遮挡了青铜器原本的“肤色”,却给予青铜器别样的美感。此外,致密稳定的锈蚀不仅不会对青铜器造成损害,还可以避免器物出土后与空气、水等物质的直接接触,相当于一层天然保护膜。
西汉铜盆用连环画转播格斗比赛 有人挥出手中利剑,有人伸出攥紧的拳头。拳来剑往之间,他们斗志昂扬、胜券在握,身姿孔武有力,走位灵活多变,比赛趣味十足! 这件漆绘铜盆出土于广西,是古人进行洗盥之礼或盛水的工具。铜盆的腹外壁上漆绘的“格斗比赛”,仿佛连环画般生动;腹内壁则是龙、鱼和卷云图案,吉祥如意的氛围感十足。 这件铜盆是楚文化的“代表作”,也承载着汉代体育文化的精髓。 漆绘铜盆是漆绘和青铜器合二为一的杰作。据考古实物资料显示,汉代是古代漆工艺史上的鼎盛时期。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件精美的漆绘青铜器?制作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铸、调、画、晾。①铸造好需要的青铜器器物②调制各种颜色的漆料③在青铜器器身上画出想要的图案④将画好的青铜器放进特制的阴室中让它自然晾干。 青铜器虽能铸造出各种精美纹饰,但只能以线型的凹凸、明暗、宽窄作为其表现手段,美得略显单一。漆绘让青铜器的美更加精致、时尚。而且漆还能够防止青铜器被氧化和腐蚀,从而长久保存。 铜盆上的拳来剑往,正是古人超爱的体育项目剑术和手搏。 在商代 剑就登上了格斗的舞台。随着汉代制剑技术的进步,剑术普及的范围更广了。 而手搏有着中国传统拳术和散打的影子。考古专家在《汉书》中发现有关手搏的残简,说明手搏在当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
奥本海默试映遭广岛前市长批评:未充分展现核武器的恐怖 由诺兰执导、迟迟未在日本定档的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同名传记电影《奥本海默》3月29日将于日本观众见面。3月12日,该片在日本广岛举行了试映会。 映后互动环节中,96岁的前广岛市长平冈敬表达了遗憾:“我认为如果能更多地描绘核武器的恐怖就好了。” 平冈敬称,“在一部描写奥本海默复杂性格的作品中追究核武器的问题可能是不合理的”,但他质疑电影缺乏对经历原子弹爆炸的广岛和长崎的描述,“电影的描述是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子弹)是用来拯救美国人的生命的。” 一位观影的高三女生在现场提问:“如何才能把广岛原子弹爆炸带来的伤害传达下去?”对此,出生于广岛的日本纪录片导演森达也表示:“要让美国人知道日本的视角,日本人也要知道日本加害的亚洲的视角。” 常居日本的美国诗人阿瑟·比纳德(Arthur Binard)发表观点称:“内容没有描绘核爆的实际情况,而是让观众能代入主人公的视角,见证核武器的研制和残酷的过程。” 《奥本海默》前不久在第96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后,就有部分日本网民表达不满。 “最佳影片颁给了一部把向日本投下原子弹正当化的宣传片?” “原子弹就是种族灭绝。这并没有改变。而且,这是一部把饱受原子弹爆炸之苦的日本人当作实验动物的国家的电影。”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