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丸☞ 巍山唐水
学生党,喜爱二次元,手绘大佬,最爱HarryPotter和魔道祖师
关注数: 87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18,031 关注贴吧数: 8
灵丘赵国城城墙遗址 赵国城基本为圆形。南北径比东西径稍小,比例约为1比1.025(或为椭圆,或为谷歌拍照角度调整之误差)。西部由于河流改道,已经变为河床,正是人们说的“水淹”之故;西南仍有一段城墙,近年已被门头西庄村的民房所包围;西南大部面积,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变成沼泽地;南面城墙部分犹存,近年已被门头新庄村的民房包围;东、北城墙留存约1000余米,高约七、八米;全城的城墙共保留约2000米。从断断续续的墙体格局看,初步测算原城廓长度约8.2华里。如此规模浩大的战国城池,洵为罕见。 从夯土看,夯层厚约12—18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墙体内见穿棍,直径约15厘米。 赵国城从赵武灵王时代建筑使用,为赵邑,赵武灵王后,为县治(县名无考),秦汉灵丘县治。后来因河流改道,西部冲毁而废弃。民间遂留下了“水淹赵国城”的千年传说。 民间传说赵国城曾住过赵国皇帝,口碑颇丰。那皇帝,所指应该就是赵武灵王。赵国城是赵武灵王数出游猎所依托,向西、向北扩疆拓土之根据,是其建功立业的地方。赵国城闪耀着赵武灵王矢志拓土,虎视天下,图谋霸业的强悍风采。因此,赵武灵王身后,把他葬在它的近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赵国城风风雨雨2300年,虽然残垣断壁,斑斑驳驳,但它仍以不断出土的文物展示出雄姿和繁荣。绳索蟠螭纹的铜壶铜豆,向我们传递了战国时代的信息;陆续发现的布币、刀币、半两、五铢及黄金,折射出历代商贾云集,商品流通的盛况;城内大量的柱形矿渣,好像翻腾着铜铁炉中的火焰;那嵌入城墙的箭镞,依然萦绕着千军万马击鼓鸣金的余音;俯首即拾的瓦片、豆把,还有那不断出土的陶壶、盘、碗、匙、盅等器皿,足可以反映我们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 谷歌截图——赵国城(虚线表示城廓无存) 北纬39°24′36.81〃东经114°16′07.68〃
街巷城廓 灵丘县城现存遗址为唐代所筑,据康熙《灵丘县志》记载:“唐开元年筑,周围三里二百三十步。明天顺二年,徙城南三十二步,周围五里。”又载:“天启六年闺六月,忽地大震,城关一时尽塌,当时奏请发帑金若干重筑,虽址限仍旧,而门则止存其一,高三丈”。从1953年开始拆除,到1990年只有东北方向的城墙还有遗迹。 解放初,城内只有一条十字街,东起现在的印刷厂,西至县外贸局,北起县卫生院,南到县文化馆。东西长约250米,南北150米。街中心有砖木结构二层楼式的文昌阁,其基部砖旋成拱型棚顶,过往行人从阁下四面通行。文昌阁东为武衙门街(城关供销社至印刷厂),有东水坑和岳夫庙小巷,西为红校街(新华书店至街心公园),有西水坑巷,再西为西衙门口街,北为阁上街(粮食局街),有自家巷(城关供销社址)、仓房巷(县人民银行址)、聂家巷(县药材公司址)、贾家巷(县医院址)、李家巷(县粮食局址),南为阁底下街(县电影放映公司址)。 城外有七条街:城东为沙嘴、魁见、灵源街,城南为东关、西关、临河街,西为沙坡街。沙嘴街有两巷,一巷通支家洼,一巷通韩家房;魁见街有马家园街、燕家巷、魁见沟、双福全巷、玉帝庙巷;灵源街有丁家巷、南巷、北巷;东关街有马常青小巷;西关街有南、北马巷、龙王堂、郝长智巷、李家巷、王家巷;沙坡街有北马巷、槐树巷、桥底巷、董家巷、大庙坡等。旧时城关八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300米。县城占地面积约0.4至0.5平方公里。街道均为土质路面。 康熙《灵丘县志》记载:县里的少数商贾,都是阳、汾两郡人,又载:“双日为集,不过肩蔬负薪粟粮布匹之类。”城关八街道路凹凸坎坷,晴时满身土,雨时两脚泥,市容狼藉,居民终日劳作,不得温饱,修街饰巷无力顾及。军阀混战时期,狼烟四起,劳苦大众难以维生,修街饰巷更系奢谈。1938年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县城,大街安岗设卡,小巷坐探特务暗窥,逃荒逃反于野岭,断戟残戈于街头。1945年3月底县城解放,日本侵略军被赶出灵丘县城,灵丘人民才得以重建家园。 1953年3月,开始拆除旧城、南岳庙,1969年拆掉文昌阁。1990年末,城关八街只有县机械厂东北角还有旧城墙近百米。1969年至1971年,整修了从县招待所到沙河槽长750米、宽11米的沙石路面。1972年铺了柏油路面,1984年县城东西大街又拓宽至12米,向西延伸至肉联厂门口。与此同时,长520米、宽10米的南北大街的路面也铺了沥青。1990年,城关街共加长、拓宽、改建了12条街,县城东延展到塔涧河,西至泽水河,南至唐河,北达火车站。村民委员会除原城关八大街外,又将刘家庄、王家庄纳入城区版图,城建区面积为2.38平方公里。
灵丘广昌山在哪?有知道的说说! 提起大名靳伟,知道的人不多。但只要说起他的绰号“没毛狼”,如今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上年纪的无人不知。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多种版本。但笔者认为,尤以其曾孙辈靳质文老人的讲述颇为准确。 据老人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溃散的清军乡勇一路西撤。其中有个班头叫李密的,生得人高马大,带着手下一班喽啰沿路打家劫舍,流窜到了阳高古城一带。听到靳家有些富名,便派人索吃要喝,遭到靳父靳天理的冷言拒绝。李密恼羞成怒,连夜进攻靳家土围子。靳天理组织看家护院,利用手中长短武器打退了李密的进攻。李密心犹不甘,二次来攻,靳天理一看情势阽危,忙爬上房顶指挥作战。不料在跨越屋顶时一脚踩空,从飞檐上重重摔了下来……散兵游勇们乘势冲了进来,一顿乱刀将靳天理剁为肉酱…… 正在大同料理商号的靳伟,闻听噩耗几近昏厥。他拿出十万两银票交给总兵府。总兵马玉昆倒也慷慨,当即拨给他两连绿营兵,由他统领替父报仇。班头李密闻听吓得屁滚尿流,连夜向南逃窜。在。[灵丘广昌山]。上,靳伟将李密等人一一拿获。班头李密交于总兵府问罪,其他人用铡刀铡死,血葫芦似的人头挂满了靳家窑村口两溜大树……从此,靳伟的威名传遍乡里。 其后不久,又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却令大名鼎鼎的靳伟威风扫地:靳伟独生子靳克恭在县城念书,知县谢啬守打听到后动起了歪主意。他亲自坐轿赶到学堂,将一册《四书备旨》塞给靳克恭,然后躲在一边没事偷着乐:礼尚往来嘛,就看你这位巨商父亲怎么接招啦!不料心高气盛的靳伟并不买帐,让儿子将书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谢知县。知县一张白脸顿时窘成猪肝色,命人第二天一大早贴出告示:谁与靳伟有仇有怨,尽管来告。 这事立刻在全县轰动了!消息传到昝娘城村,昔日与靳伟有过土地纠纷的当铺掌柜李某闻风而动,一纸诉状告了靳伟。知县大喜过望,因靳伟是有功名的人,便命衙役传唤靳伟当堂对质。靳伟一见李某,心中顿时明白了八九分,不由得心头火起,甩手给了李某两记耳光! 那知谢知县也不是个省油的灯,短暂的惊愕过后,手指头发稀疏的靳伟破口大骂:“靳伟,你是个狼,是个没毛的狼!我谢啬守今天就要打你这个没毛狼!”说着,另一只手暗暗就要推倒公案……靳伟不失为一个聪明人,知道阴险的谢知县要将“搅闹公堂”的罪名强加于他,好汉不吃眼前亏,忍了吧!他便急忙一手摁稳公案,一手摘去头上冠带,双膝一软跪地甘拜下风。谢知县一声令下,靳伟被结结实实揍了四十大棍。 靳伟的面子栽了,“没毛狼”这个不雅的绰号却流传开了
抗日英雄三姐妹 抗日英雄三姐妹 赵洪波 深山飞出三俊鸟 灵丘县的南山区在抗日时期是雁北的根据地。河浙村位于河北、山西交界处。这里崇山峻岭,长天秋水,杨柳苍翠,是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庄。抗战时期,八路军359旅后方医院曾长期驻扎这里,王震和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该村驻过;抗日三姐妹就是在这块红色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那时,河浙村陈建国一家穷得叮当响。他生有三女两男。大女儿陈先生于1921年,二女儿陈莲雄生于1922年,三女儿陈书叶生于1925年。苦难的家庭,艰难的岁月,陈建国累死累活,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穷人要翻身,就得闹革命。八路军刚刚开辟灵丘抗日根据地,陈建国就参加了抗战。陈建国一走,家里更揭不开锅了,三个俊俏的女儿饿得皮包骨头,姐妹三个下地干活常常轮换穿一条裤子。姐弟中陈先最大,也最先承受生活的压力。陈先天生就倔犟,母亲让她缠脚,她就跑,母亲继续和她较量,陈先赌气从院里摸了一把斧子扔到母亲面前,愤愤地说:你干脆把我的脚剁了算了!母亲心肠软了,陈先胜利了。自家没钱不能读书,她就跑到学堂央求老师教,老师见她聪颖好学,就招她为旁听生,她也成为河浙村的第一个女学生。陈氏三姐妹个个聪颖好学,陈先就把自己学到的文化传教给两个妹子,文化三姐妹引得村里人啧啧称道,纷纷议论。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迫使母亲张罗着给她找了个婆家,把她嫁给繁峙县神堂堡村一个高姓青年农民,不到半年,陈先硬是摆脱家庭的羁绊,跑回河浙村。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