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t1014003264 zzt1014003264
关注数: 42 粉丝数: 27 发帖数: 1,460 关注贴吧数: 8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每一个孩子,也许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01 最近上课,检查学生几个反复强调的知识点,眼睛扫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问其中一个,直接不会。 很小的知识点,不想继续纠缠耽误上课,就要求他下课背过,等大课间时找我检查。 大课间时,小X迟迟不来,问来办公室的一个同学, 他说:“小X在走廊上和几个同学打打闹闹,玩得正高兴呢。” 我让他去把小X叫来。 不一会儿,小X来了,顶着一头的汗,看来刚刚玩得很嗨。 我问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没说话,我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我批评他说: “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还背不过! 这是笨还是懒呢?”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我都想好了。 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因为笨。” 我简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从教将近二十年,见过不少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孩子是第一个面对老师的诱问,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他根本不笨! 看着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象他前一刻还在走廊上活蹦乱跳,反应敏捷,现在却为了要应付我,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想这个孩子是懒得太久了,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02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接初一新生,总会有这样的感慨: 无论开学的时候,孩子们有多积极,甚至不需刻意观察,你总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内, “被迫”先认识一部分同学——特别调皮的和特别懒惰的。 不说调皮的,先说说这些懒惰的孩子。 积极三两天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即使为了给孩子们养成习惯、培养信心,老师刻意布置很少的作业,仍然会有孩子不完成。 当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们往往或者皱着小眉头,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无辜状、痛苦状、沉思状、默然状…… 与其一番交涉后,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没什么改进…… 我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些孩子已经不觉得自己应该完成作业了,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实,他们也很想努力表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愿望战胜不了懒惰的习惯,在稍作努力之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 于是,重又进入大脑“休眠”,与作业“消极对抗”的状态。 你和他说别的,他也说也笑,只要一提学习,整个人就会变得木呆呆的。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多时,他磨累了想睡觉, 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 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是因为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03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图片】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每一个孩子,也许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01 最近上课,检查学生几个反复强调的知识点,眼睛扫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问其中一个,直接不会。 很小的知识点,不想继续纠缠耽误上课,就要求他下课背过,等大课间时找我检查。 大课间时,小X迟迟不来,问来办公室的一个同学, 他说:“小X在走廊上和几个同学打打闹闹,玩得正高兴呢。” 我让他去把小X叫来。 不一会儿,小X来了,顶着一头的汗,看来刚刚玩得很嗨。 我问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没说话,我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我批评他说: “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还背不过! 这是笨还是懒呢?”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我都想好了。 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因为笨。” 我简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从教将近二十年,见过不少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孩子是第一个面对老师的诱问,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他根本不笨! 看着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象他前一刻还在走廊上活蹦乱跳,反应敏捷,现在却为了要应付我,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想这个孩子是懒得太久了,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02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接初一新生,总会有这样的感慨: 无论开学的时候,孩子们有多积极,甚至不需刻意观察,你总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内, “被迫”先认识一部分同学——特别调皮的和特别懒惰的。 不说调皮的,先说说这些懒惰的孩子。 积极三两天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即使为了给孩子们养成习惯、培养信心,老师刻意布置很少的作业,仍然会有孩子不完成。 当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们往往或者皱着小眉头,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无辜状、痛苦状、沉思状、默然状…… 与其一番交涉后,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没什么改进…… 我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些孩子已经不觉得自己应该完成作业了,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实,他们也很想努力表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愿望战胜不了懒惰的习惯,在稍作努力之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 于是,重又进入大脑“休眠”,与作业“消极对抗”的状态。 你和他说别的,他也说也笑,只要一提学习,整个人就会变得木呆呆的。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多时,他磨累了想睡觉, 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 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是因为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03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每一个孩子,也许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01 最近上课,检查学生几个反复强调的知识点,眼睛扫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问其中一个,直接不会。 很小的知识点,不想继续纠缠耽误上课,就要求他下课背过,等大课间时找我检查。 大课间时,小X迟迟不来,问来办公室的一个同学, 他说:“小X在走廊上和几个同学打打闹闹,玩得正高兴呢。” 我让他去把小X叫来。 不一会儿,小X来了,顶着一头的汗,看来刚刚玩得很嗨。 我问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没说话,我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我批评他说: “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还背不过! 这是笨还是懒呢?”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我都想好了。 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因为笨。” 我简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从教将近二十年,见过不少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孩子是第一个面对老师的诱问,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他根本不笨! 看着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象他前一刻还在走廊上活蹦乱跳,反应敏捷,现在却为了要应付我,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想这个孩子是懒得太久了,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02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接初一新生,总会有这样的感慨: 无论开学的时候,孩子们有多积极,甚至不需刻意观察,你总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内, “被迫”先认识一部分同学——特别调皮的和特别懒惰的。 不说调皮的,先说说这些懒惰的孩子。 积极三两天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即使为了给孩子们养成习惯、培养信心,老师刻意布置很少的作业,仍然会有孩子不完成。 当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们往往或者皱着小眉头,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无辜状、痛苦状、沉思状、默然状…… 与其一番交涉后,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没什么改进…… 我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些孩子已经不觉得自己应该完成作业了,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实,他们也很想努力表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愿望战胜不了懒惰的习惯,在稍作努力之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 于是,重又进入大脑“休眠”,与作业“消极对抗”的状态。 你和他说别的,他也说也笑,只要一提学习,整个人就会变得木呆呆的。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多时,他磨累了想睡觉, 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 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是因为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03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图片】【图片】
孩子不想学习,甚至厌学,家长很着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厌学呢? 1)环境因素。如果孩子就读的学校的学生,往往都是不爱学习只爱打闹的人,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这些环境因素会有厌学的心理。 2)父母的影响。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在外打工的,而把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看管。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会让孩子对学习有一种厌学的心态。 3)读书无用论。如果在孩子身边长期有一个长辈,不断向孩子举例,证明读书是没用的。经常受这种熏陶的孩子,往往会对学习不感兴趣。 4)对生活很迷茫。如果孩子对未来的生活感觉非常的迷茫,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甚至觉得是为了大人而去读书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5)学校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量课程和作业很容易给孩子产生压力。如果没有及时排解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感觉学习困难,厌学。 6)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果刚开始没有发现孩子厌学的心理,那么后来就会发现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所以,家长知道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了,要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果孩子是因为对生活迷茫,可以激发孩子对未来的思考,从他喜欢做什么事出发引发对未来的设想。如果孩子是因为基础不好,那家长可以想办法帮助孩子。 我们名思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会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选派适合他的老师,然后由老师制定辅导方案。每一个孩子我们都有班主任老师跟进,随时关注孩子在我们这儿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辅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得孩子充满正能量。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欢迎随时咨询我们!【图片】
孩子不想学习,甚至厌学,家长很着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厌学呢? 1)环境因素。如果孩子就读的学校的学生,往往都是不爱学习只爱打闹的人,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这些环境因素会有厌学的心理。 2)父母的影响。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在外打工的,而把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看管。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会让孩子对学习有一种厌学的心态。 3)读书无用论。如果在孩子身边长期有一个长辈,不断向孩子举例,证明读书是没用的。经常受这种熏陶的孩子,往往会对学习不感兴趣。 4)对生活很迷茫。如果孩子对未来的生活感觉非常的迷茫,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甚至觉得是为了大人而去读书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5)学校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量课程和作业很容易给孩子产生压力。如果没有及时排解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感觉学习困难,厌学。 6)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果刚开始没有发现孩子厌学的心理,那么后来就会发现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所以,家长知道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了,要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果孩子是因为对生活迷茫,可以激发孩子对未来的思考,从他喜欢做什么事出发引发对未来的设想。如果孩子是因为基础不好,那家长可以想办法帮助孩子。 我们名思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会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选派适合他的老师,然后由老师制定辅导方案。每一个孩子我们都有班主任老师跟进,随时关注孩子在我们这儿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辅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得孩子充满正能量。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欢迎随时咨询我们!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每一个孩子,也许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01 最近上课,检查学生几个反复强调的知识点,眼睛扫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问其中一个,直接不会。 很小的知识点,不想继续纠缠耽误上课,就要求他下课背过,等大课间时找我检查。 大课间时,小X迟迟不来,问来办公室的一个同学, 他说:“小X在走廊上和几个同学打打闹闹,玩得正高兴呢。” 我让他去把小X叫来。 不一会儿,小X来了,顶着一头的汗,看来刚刚玩得很嗨。 我问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没说话,我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我批评他说: “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还背不过! 这是笨还是懒呢?”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我都想好了。 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因为笨。” 我简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从教将近二十年,见过不少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孩子是第一个面对老师的诱问,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他根本不笨! 看着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象他前一刻还在走廊上活蹦乱跳,反应敏捷,现在却为了要应付我,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想这个孩子是懒得太久了,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02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接初一新生,总会有这样的感慨: 无论开学的时候,孩子们有多积极,甚至不需刻意观察,你总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内, “被迫”先认识一部分同学——特别调皮的和特别懒惰的。 不说调皮的,先说说这些懒惰的孩子。 积极三两天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即使为了给孩子们养成习惯、培养信心,老师刻意布置很少的作业,仍然会有孩子不完成。 当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们往往或者皱着小眉头,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无辜状、痛苦状、沉思状、默然状…… 与其一番交涉后,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没什么改进…… 我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些孩子已经不觉得自己应该完成作业了,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实,他们也很想努力表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愿望战胜不了懒惰的习惯,在稍作努力之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 于是,重又进入大脑“休眠”,与作业“消极对抗”的状态。 你和他说别的,他也说也笑,只要一提学习,整个人就会变得木呆呆的。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多时,他磨累了想睡觉, 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 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是因为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03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图片】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每一个孩子,也许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01 最近上课,检查学生几个反复强调的知识点,眼睛扫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问其中一个,直接不会。 很小的知识点,不想继续纠缠耽误上课,就要求他下课背过,等大课间时找我检查。 大课间时,小X迟迟不来,问来办公室的一个同学, 他说:“小X在走廊上和几个同学打打闹闹,玩得正高兴呢。” 我让他去把小X叫来。 不一会儿,小X来了,顶着一头的汗,看来刚刚玩得很嗨。 我问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没说话,我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我批评他说: “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还背不过! 这是笨还是懒呢?”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我都想好了。 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因为笨。” 我简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从教将近二十年,见过不少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孩子是第一个面对老师的诱问,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他根本不笨! 看着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象他前一刻还在走廊上活蹦乱跳,反应敏捷,现在却为了要应付我,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想这个孩子是懒得太久了,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02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接初一新生,总会有这样的感慨: 无论开学的时候,孩子们有多积极,甚至不需刻意观察,你总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内, “被迫”先认识一部分同学——特别调皮的和特别懒惰的。 不说调皮的,先说说这些懒惰的孩子。 积极三两天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即使为了给孩子们养成习惯、培养信心,老师刻意布置很少的作业,仍然会有孩子不完成。 当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们往往或者皱着小眉头,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无辜状、痛苦状、沉思状、默然状…… 与其一番交涉后,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没什么改进…… 我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些孩子已经不觉得自己应该完成作业了,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实,他们也很想努力表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愿望战胜不了懒惰的习惯,在稍作努力之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 于是,重又进入大脑“休眠”,与作业“消极对抗”的状态。 你和他说别的,他也说也笑,只要一提学习,整个人就会变得木呆呆的。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多时,他磨累了想睡觉, 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 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是因为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03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每一堂课都浓缩了一个教师的知识精华。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走的是一条最便捷的认知道路。课上走神5分钟,很可能课下1小时也补不回来。 因此,抓住课堂学习时间,把每一节课的40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学习效率就能成倍地提高,从而产生惊人的效率。在这里名思教育老师给出三点心得: 有目的的预习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首先要做好预习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 预习的时候首先快速浏览一遍即将要学的新课,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看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看懂的。 然后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预习第二遍。第一次预习没弄懂的问题,第二次预习时,头脑里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 如果经过努力仍有未解决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堂听课时去解决。 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 同样坐在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学生们的成绩却是千差万别呢? 其实这就说明了会听课的重要性。有教育专家称学会听课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听课效果越好,学习成绩越优秀。 边听边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也就是上课要用心去听,要边听边思考,这样听课才会有效,知识才会记得牢。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和板书全部记住。所以,好好听课的同时,必须要做好笔记。 做笔记也讲究方法,一定要分清主次难易。另外如果做笔记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怎么办?这时候没必要把所有的字都写出来,时间紧迫时,可以采用一些符号帮助记忆。 如重点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这样既节约时间,也能保证不错记漏记。 听课,是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增长知识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所以会学习的孩子,都是那些能高效把握课堂40分钟的孩子。 课后10分钟干什么 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以把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在心中有了“缩略图”,从而提炼出精华。这样对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有很大作用。所以,一定不能忽略了这个环节。 首先回顾一下这堂课从头至尾的过程,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到自己的头脑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促使你融会贯通。 最重要的一点是,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问,是不是在课上得到了解决?还有没有疑难点,或者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点?自己慢慢总结的同时,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这样有助于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学习贵在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课前预习,高效的课堂40分钟,课后再巩固复习。牢牢记住这三点,别人熬夜达不到的学习效果,名思老师相信就会被你轻松搞定。 名思教育,丹阳最早一家一对一辅导机构,专注于小初高学生课外辅导。老师一对一教学,更具针对性,更有班主任老师全程陪读管理,及时反馈孩子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变化,致力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名思教育是一家拥有17年办学经验的全国连锁小学初中高中一对一课外辅导机构,在全国拥有200多家校区,竭诚为广大中小学生提升成绩做出努力。 【常规课程】小学(包括幼小衔接)、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同步辅导: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 【热门课程】升学衔接、1对1、寒暑假班、同步辅导、托管班、中高考冲刺、艺考辅导 【上课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培养学习习惯、方法和思维 【辅导模式】1对1、1对2,辅导 【上课时间】周二至周日 早9点至晚9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辅导时间) 【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电话咨询 名思教育一对一辅导是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辅导,补习薄弱的学科或知识点,有的放矢所以提分更快!名思一对一辅导可以使孩子更加集中精神学习,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更高,提分更多。 名思一对一为什么能达到有效“培优” 教学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充分训练各项思维能力 师资保障——名思教育一对一培优方案的老师均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并且在长期的一对一教学中表现非常突出。 凡打进电话,均可享受优秀教师1对1学科分析,针对孩子学习短板,查缺补漏,免费帮孩子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赶快拨打电话吧!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每一个孩子,也许 一位老教师的提醒:有多少孩子是“积懒成笨”? 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01 最近上课,检查学生几个反复强调的知识点,眼睛扫到心不在焉的小X,提问其中一个,直接不会。 很小的知识点,不想继续纠缠耽误上课,就要求他下课背过,等大课间时找我检查。 大课间时,小X迟迟不来,问来办公室的一个同学, 他说:“小X在走廊上和几个同学打打闹闹,玩得正高兴呢。” 我让他去把小X叫来。 不一会儿,小X来了,顶着一头的汗,看来刚刚玩得很嗨。 我问他为什么不来找我,没说话,我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我批评他说: “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还背不过! 这是笨还是懒呢?”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我都想好了。 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我:“是因为笨。” 我简直要被他憋出一口老血! 从教将近二十年,见过不少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孩子是第一个面对老师的诱问,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他根本不笨! 看着他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想象他前一刻还在走廊上活蹦乱跳,反应敏捷,现在却为了要应付我,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我又好气又好笑。 我想这个孩子是懒得太久了,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02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接初一新生,总会有这样的感慨: 无论开学的时候,孩子们有多积极,甚至不需刻意观察,你总会在一两个星期之内, “被迫”先认识一部分同学——特别调皮的和特别懒惰的。 不说调皮的,先说说这些懒惰的孩子。 积极三两天后,他们就会“原形毕露”。 即使为了给孩子们养成习惯、培养信心,老师刻意布置很少的作业,仍然会有孩子不完成。 当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时,他们往往或者皱着小眉头,或者瞪起大眼睛、小眼睛;做出无辜状、痛苦状、沉思状、默然状…… 与其一番交涉后,人家表示一定改正,然而,第二天仍然没什么改进…… 我不禁在心里叹息:这些孩子已经不觉得自己应该完成作业了,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实,他们也很想努力表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但是美好的愿望战胜不了懒惰的习惯,在稍作努力之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 于是,重又进入大脑“休眠”,与作业“消极对抗”的状态。 你和他说别的,他也说也笑,只要一提学习,整个人就会变得木呆呆的。 这个懒惰的毛病是怎样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习惯不好,每天作业要做到很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的背诵,他一开始磨磨唧唧不好好背,怎么提醒都不管用,晚上九点多时,他磨累了想睡觉, 他爸说:背不熟不许睡!要背到一处也不能错! 他把求助的眼光投向我,我说:要听爸爸的。 那天晚上儿子边哭边背,从悲伤背到绝望,终于背过。 以后虽然他做作业、背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慢、想偷懒,但是我觉得他心里有了一个底线,就是: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我想每一个孩子,也许从他做作业第一次遇到困难时,感受到家长对他和学习的态度、要求开始,心理上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而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了孩子底线,但孩子有压抑感,随着长大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长,给了孩子不学的理由和凡事往他处推卸责任的态度。 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成为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 吊诡的是,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 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对自己也就没有了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偷懒,孩子就在要求自己上偷懒,一次、两次好像没关系,三次、四次好像对学习没什么大影响;可是,孩子的心理在这一次次的放纵中早就慢慢产生了变化,当结果明显可见的时候,孩子的懒惰心理已经养成。 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在纵容之下,一点点 “积懒成笨”的啊! 对这样的孩子,我的感觉,年轻时是气愤和不解,现在是心疼和叹息。是因为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03 作为老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通过见证他们的成长,我深刻地意识到,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不是一件只凭智商就可以搞定的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