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乔木 汉之乔木
关注数: 29 粉丝数: 159 发帖数: 12,489 关注贴吧数: 77
一刷初感:《悬崖之上》的《左传》式叙事风格 《悬崖之上》一刷结束,初印象,还是四个字——意犹未尽。就是没看够。 用烧脑来形容整个故事,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影片主打的题材是“谍战”,而不是“悬疑”,但是市场又总是把谍战和悬疑划分到一类。所以,抱着“烧脑悬疑”的心态去看,就会觉得它并没有那么悬。 就像有吧友说的那样,悬崖之上不是考验观众的,在我看来,导演给观众的视角其实是“偏上帝视角”的,也就是说观众可以不用太烧脑去判断这里面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个别角色不好判断除外(暂时不剧透),当然,就像玩“谁是卧底”一样,出于观影内心对曲折反转的心理渴望,观众会有跌宕起伏的心理不确定,也是看这类电影的趣味之一。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影片的戏剧冲突在于剧中的人物是不知道真真假假的,当观众在影厅里似乎“了如指掌”的观摩时,剧中人正在“迷局”里花明柳暗的周旋。我们要看的是地下党员是如何在那样的环境里,险象环生的完成使命。 因为只刷了一遍,有很多地方,其实我还有点跟不上节奏,先不展开去说,我重点先谈一下自己对于乌特拉行动“突然完成”的看法,从普通观影者的角度来说,◆◆◆◆◆以下有轻微剧透,未观影请停止阅读◆◆◆◆ (接上段)当反派角色被“误杀”之后,正派卧底地位已稳,接下来应该进去影片“高潮”——展开乌特拉行动——救出目标人物,这个救人的过程应当作为全片最精彩刺激高潮的段落,这也是大部分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的传统章法,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悬崖之上》没有这样拍,导演甚至只用了几秒钟的镜头过度,然后人就已经救出来了,这个本该是影片高潮的桥段,居然戛然而止了!我想这是许多对影片评论有bug,说它结尾潦草的人主要的焦点。 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部电影片名叫什么——《悬崖之上》,它为什么不叫《乌特拉行动》,就像《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那样,把完成行动目的当作影片的终极任务。再想想,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对革命前辈无名英雄,不为人知的牺牲的共产党人的深切缅怀,导演不想把它拍得像个人英雄主义那样,所有人都战倒了,最后赫然而立一个男1号女1号,导演直接把具体的营救行动剪掉(可能压根就没拍这段),就是不想用这个所谓高潮,来冲淡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的“群体主义”,所谓的“群像”,当然观众会觉得缺少了什么,这是普通大众观影习惯使然,导演还是保持自己的清醒,没有一味地迎合所谓“市场”。 这种戛然而止的叙事章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左传》,所以我标题里说《悬崖之上》是《左传》式叙事手法。《左传》有一个风格,就是,它在描写战争的时候,从来都是,很少描写正面战场,它把大部分的篇幅,留给战争前的谋略与准备,双方的斡旋,然后正面战场基本一笔带过,例如中学课本里的《曹刿论战》,前面大量描写战争前的准备,最后开打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十个字,完结…… 《悬崖之上》正是这样的结构,从电影的主题出发,乌特拉行动只是一个戏剧线索,它也可以是黑蝙蝠行动,红蜘蛛行动,白牡丹行动……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为了完成这个行动,那些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无名特工们所做出的牺牲,他们的智慧、隐忍、坚定、顽强、执着、无畏、无私、大义、奉献……才是影片的终极关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