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的风月 汉中的风月
关注数: 0 粉丝数: 19 发帖数: 3,834 关注贴吧数: 8
金翅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这个不常去歌厅的人,走进了金翅鸟歌厅。 踏进歌厅,是一长溜整齐的KTV包间房,室内装潢考究,很有艺术风格,窗帘用柔软的彩色呢绒面料,色彩和谐,美观,大气。舒适的沙发,洁净的茶桌,内容丰富的点歌机,环绕立体声音箱。刚一就坐,服务生就热情的端来茶水啤酒,不多耽搁来客的兴致,很快就消失在门外。 乐曲响起,那轻柔的曲子,奔放的曲子,舒缓的曲子,一首接一首,在耳旁响起。服务生很熟悉业务,打开的额音量大小正好合适。我害怕去歌厅,就是因为禁不住那里面的吵闹,害怕心脏病产生。这次却出乎意料,感觉来的是那么舒适。自身条件不好,唱歌的声音嘶哑干涩,就只能静静的欣赏流淌的歌声和鲜艳明快的歌曲画面。经营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擅长唱歌,一曲《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唱给我们,没有想到竟然是那么成熟大气,字正腔圆。有位来客还用手机现场录制了她的歌声,高兴的说,可以作为手机铃声保存了,咱这地方竟然还有唱歌这么好的人,真是难得了。攀谈起来,知道这位老板已经经营这家歌厅有两三年了,我们问起收入如何,女老板含笑不语,很客气的说,现在金融危机也影响到歌厅,生意显然没有刚开始那么好,挣钱多少无所谓,只是每天操心歌厅事情,太累了。我们看到老板那略微憔悴的笑容,也不好过多打听,只是知道女老板姓张,曾经参加过“唱响汉中”歌手大赛。 本地近年来成立了比较有名的有“帝都”“金樽”等歌厅,这个金翅鸟歌厅还算是后起之秀,经营成败如何,看来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一首流行歌曲引逗出来的电影故事 有一首歌曲,来自于南斯拉夫电影插曲,名字叫《啊朋友再见》,电影叫《桥》。很早以前看过的电影,早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走出视线,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只有印象深刻的东西了,这部电影留给我的也有记忆,这就是《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看电影,成了我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每次想起,总能凸显出许许多多清晰的记忆片段。 早年间,看电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儿。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没有VCD,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音像制品。只有电影和广播,是陪伴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看电影去....”,是一件想起来就美丽无比的好事儿。虽然那时候电影票只有一毛钱一张,大家的月收入也不高,工人工资每月二三十元,农民每天工分几毛钱,闲暇之余,也想来点文化享受,看电影,就成了很时髦的活动。可是,电影票是很不好买的。全城只有一家电影院,就是现在的影视中心这地块,后来才有了西门上的影剧院,交叉轮流放电影,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想看一场那个电影,必须托熟人才能买到电影票。我在电影院没有熟人,我也没有钱,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穷学生,只能找机会去看“野电影”。我们把电影院外面能够看到的电影,叫做野电影。有些驻地厂矿单位,花钱从电影院租赁来放映设备和电影拷贝,组织大伙在露天搭建银幕架,观看电影。我们习惯把这叫做看野电影。只不同的是,一个是在影院的房子下观看,一个是在露天观看。当然,露天电影没有人给你找座儿,大家密密麻麻的拥挤在一起,大多数人在正面看,来迟的人没有地方站,就站在银幕后面反看,虽然没有正面来的醒目,倒也差强人意。 硬撑着看完整场电影下来,最少也得有个两三小时。看电影结束,那个手啊 ,那个脚啊,酸麻酸麻的,那感觉好像走完马拉松以后的感觉,这马拉松感觉是什么感觉,不是这里要说的事儿,总之来说,酸疼的感觉不好受哇。 文化生活的贫瘠,并没有制止住人们渴望丰富文化生活的愿望,看电影,或者说看野电影,是我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岁月变迁,时光流逝数十年过去,偶尔回想,也不禁哑然失笑,感慨万千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