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妮雅 依兰妮雅
关注数: 2 粉丝数: 26 发帖数: 6,290 关注贴吧数: 17
论我亮的运气 我亮运气太菜了!逆天的菜啊! 1,主公运菜 刘备说起来还行吧?可惜刚在我亮辅佐下有了点儿基业,就不知东南西北了,被人一把火把基业败光了,留下我亮凄凄惨惨,收拾一个烂摊子。 然后是刘禅,这家伙不必提了,扶不起的阿斗,不拖后腿已经不错,不能指望啊! 2,同事运菜 我亮在蜀汉,竟碰到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也总是碰到些不靠谱的同事。 比如关羽,这家伙把荆州丢了,害我亮隆中对成了空话。 比如法正,这家伙道德不行。比如彭漾,这家伙更不用说了。 就是廖立这种我亮的老乡,也没事儿说我亮坏话,李严这种托孤之臣,也没事儿拖我亮后腿。 幸好关羽,法正死得早,我亮又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否则不定被这些人怎么祸害呢。 3,部下运菜 我亮勉强也有些好部下,但可惜不够出彩,提的建议都不靠谱。关键是还有些部下,经常捣乱,前有马谡失街亭,后有赵云“不戒之失”,都是自做主张,不听军令的主儿。幸好我亮治军严谨,挥泪斩马谡,摆手贬了赵云,自己也严于律己,把自己也贬了。这才安定了局面。总之是运气不好了,换上其它机灵点儿,听话点儿的部下,我亮可能已经克定中原了。 4,敌人太强 我亮对敌的运气也不好。没事儿就碰到些强人,强人也罢了,本来放马来战,肯定都不是我亮对手。但可惜这些强人还很无耻。缩在龟壳里不出来,害得我亮通天的本事无法施展,真是可恼可恨啊! 最可恨,这个无耻的敌人,连寿命都比我亮长。这只能说我亮运气太差了。 5,盟友运差 我亮盟友运道也差。荆州之失就不说了,后来与东吴结盟后,我亮也没能借到盟友之力。反而经常为盟友出力。比如攻陈仓,就是为掩护盟友的军事行动。当然这体现了我亮的高风亮节。这个就算了。 6,后世史运 要说老天还是公道啊,我亮各种运气不好,但他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虽然没能最后成功,但是后世评价还是很高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每读此句,令人无限感怀,悲哀啊! =========================================================================== 写完此文,心生感概。一个人各种全能毕竟是敌不过运气啊!果然运气还是第一重要的东东。武侯!清茶一杯祭奠你。运气这东西,可遇不可求啊!
论我督的运气 1,主公运好啊! 孙策时代,我督没啥本事,更没啥功绩,就是打打酱油,但架不住与主公关系好啊。主公亲自替他吹嘘,于是上位。排名居然在程普等老将之前。而且这种排名搞得当时人人知道。 连王朗这老家伙,在曹操问他的时候,居然也说,我督是孙策团队的核心三人组之一。这家伙大概是史上留名的第一瑜吹。 建安三年,太祖表徵朗,策遣之。太祖问曰:“孙策何以得至此邪?”朗曰:“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2,同事运好啊! 我督没啥本事,搞内政靠张昭,搞军事也不行。 和同事也搞不好关系,程普老爷子就看不上他,“几败国事”,结果呵呵,老爷子心胸宽广,不和他一般见识,合作了几仗,赤壁,南郡居然还赢了。这不得不说我督运气好啊。 3,部下运好啊! 我督一打仗就犯懵,好在有部下各种提点。我督作为一个水货很有自知之明,每次部下有好主意,就赶快采纳了,于是我督又取胜了。 当然我督部下越是闪光出彩,就越说明我督没啥本事,若不是运气好,有了一班好部下,早死得不能死了。还敢打仗? 4,敌人运好啊! 我督运气太好了!每次打仗都碰到些不知名的小角色。 就算是碰上曹操,那也是个得了瘟病的曹操,不值一提。 当然也有我督运气不太好的时候,比如那个曹仁就给了我督一箭。我督要是运气稍微不好一点儿,就快挂了。若不是曹仁自己撤了,我督估计是扛不住曹仁的。 这充分说明我督没啥能力,碰上个稍微强点儿的角色,就差点儿歇菜了。以前一直取胜,都是敌人太弱了。 5,盟友运好啊! 我督战赤壁靠刘备,攻南郡靠关羽。这两大盟友帮了大忙,实际上说这两次能取胜,全是这两大盟友的功劳也不过分。我督运气逆天,令人无语。 6,历史运好啊! 我督史上名气太大了。与其水货的真实水平相差太远。我就不一一说了。太令人发指了。 =============================================================================== 记得某武侠小说里有句话:一个人生而有财,不如生而有才,但生而又才,又不如生而有运。 这句话在我督身上得到完美体现。但凡与他沾边的,除了我督的敌人很菜以外,无论是主公,同事,部下,还是盟友,都是超级牛人,于是我督在各路贵人的扶持下,运气逆天地屡战屡胜。 可惜这种逆天之运到底不能长久,于是我督这水货很自然地早挂了。若不早挂,我督靠这种逆天之运,搞不好还真能一统三国也未必啊! 写完此文,心生想往,如此好运,又帅,又水货的起点主角大神,居然早在三国时代就出现了。真是好萌啊!
过于诸葛丞相后嗣问题的讨论 诸葛丞相与黄夫人结合之后,琴瑟和谐,夫唱妇随,感情极好。唯一遗憾婚后近三十年居然没有自己的孩子。 但大家都知道诸葛先生四十五岁的时候,还是有了一个唯一的儿子,著名的诸葛瞻小朋友。 现在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孩子生母:是黄夫人还是某妾? 支持黄夫人论:因史书无记载说是妾生,显然是嫡生,故肯定是黄夫人老蚌生珠,四十多岁生了此子。(支持此说论的,有点儿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思想。不过我挺支持的,只要支持此说,后面的讨论就都不必了。可惜,很多人不支持,原因很多,据说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诸葛亮无子且不纳妾,那就大不孝了。诸葛亮显然不能不孝,所以必须纳妾。) 支持某妾论:因近三十年无子还能生子的概率极小,估计还是某妾所生。 ==================================================================== 讨论:纳妾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纳了妾,还能近三十年生不出孩子,这是谁的问题? ==================================================================== 第二个问题: 这孩子的生父:是诸葛丞相,还是某不知名人士? 此问题由支持纳妾论而来,丞相有妾,可能还不只一人,为何婚后近三十年没有孩子?是公务太繁忙,还是根本功能有问题? 假如根本功能有问题,这孩子是哪位枪手的作品? ====================================================================== 讨论:有没有枪手不是问题。丞相承认了就行。问题是:这孩子的遗传基因是否带来了问题? ====================================================================== 第三个问题: 诸葛丞相的后人今何在?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诸葛瞻同学和他长子一起战死绵竹了。留下一个儿子诸葛京,估计因祖上的名气,还做过刺史。但从此后,别说诸葛亮的后人,就连诸葛这个姓氏都快绝迹于中国的历史书了。 当然也有几个稍微出了点儿名的,比如 诸葛冲,西晋时期人物,任职廷尉。 诸葛婉,唐代检校司空诸葛爽 宋代制笔名家诸葛高 现代诸葛虹云,中国大陆著名电视人(话说没觉得他著名)诸葛梓岐,香港模特儿,要不是为了找诸葛姓的名人,我都不知道有这个模特。 不过比起诸葛丞相的荣光,这些人都弱爆了。 ======================================================================= 讨论:是否诸葛家的绝顶好基因根本没遗传下来呢?
转帖:浅谈《李卫公问对》的真伪问题   作为军事家,李靖不仅创造了一系列堪称典范的经典战例,也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文字资料。杜佑的《通典》之中就录有《李靖兵法》,《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李靖六军镜》三卷,清人王宗沂曾经将这些资料收集成册,编为《李卫公兵法》。而对于李靖军事思想阐述最为详细,对后世军事家影响最大的,则是《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又称作《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或简称《问对》。最早见于北宋,由著名学者阮逸进献于宋仁宗。《李卫公问对》文字浅显粗鄙,而且所载与《通典》、新旧“唐书”少有相合之处,因此这部书自出现伊始就被人指为“伪书”。宋代就有陈师道的《后山谈丛》、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何薳的《春渚纪闻》指出这部书根本是阮逸自己的作品,伪托李靖。特别是何薳的《春渚纪闻》中的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何文说苏轼曾经亲口说过《问对》一书为阮逸伪撰,苏轼的父亲苏洵曾亲见其草本。正是由于这部书为“伪作”,因此后人撰写《太平御览》、《武经总要》时都不收录此书。   也不是没有相反的意见。南宋人王应麟所撰《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卫公问对〉》条引《书目》说:“李靖《兵钤新书》1卷,载靖与秦王论兵,如《问对》书。”,认为此书包含了李靖与李世民谈话的资料。元代马瑞临作《文献通考》时,曾经怀疑此书为宋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清人胡应麟《笔丛》则认为这部书“词旨浅陋猥俗,最无足采。”类似唐人的文风。   笔者不是训诂学家,没有对《问对》一书的真伪作过详尽的考证,因此对《问对》的真伪也不敢妄下结论,仅仅想谈谈自己对于《问对》一书真伪的一点意见。   《问对》之中谈到了唐太宗身后对重臣李绩和长孙无忌的安排,姑且不言以李世民的心机是否可能将这样天大的事情拿来与李靖讨论,即使这样的一次谈话真的存在,也必然是在高度的机密状态下进行的,不可能有第三人在场,李世民与李靖都不会对谈话作下记录,因此,这部书的执笔者绝对不可能是李靖。   宋人治学重文轻武,阮逸本人是宋代音律大家,不通兵务,也不太可能自己撰写这样一部兵书。而且,宋人为学严谨,为文雅致,以阮逸的身份,如果伪托唐人作书,也一定不会采取对话录这种在宋人看来不正规的体裁,因此,这部书的作者也不太可能是阮逸本人。当然,阮逸作为该书的收藏者,也很可能对这部书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实际上,仅仅从《问对》一书本身,就可以得到关于该书作者的不少信息。《问对》一书所叙述的史事与史书记载大都吻合,且谈论军队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数家珍。从中不难猜测,该书的作者对军旅生涯极为熟悉,对李靖本人及其时代也极为了解。而从书中文字来看,其粗陋显示了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书中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博大深邃,又与《李靖六军镜》等书一脉相承,应当不是由作者所发明。从这些迹象上,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部书应当是由文化水平不高,但有过实际的军事生活体验、并且对李靖本人及其的军事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和领悟者所执笔,虽然伪托李靖,但实际上记载的仍然是李靖的军事思想,是研究李靖及其军事思想极为重要的著作。神宗在临熙年间就把《问对》列入《武经七书》,立于宫学,是独具慧眼的。宋人戴少望在《将鉴论断》对该书曾经如是评价:“《问对》一书,兴废得失,事宜情实,灿然华举,皆可垂范将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