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世一趟 lxrhlzz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足,终身不耻
关注数: 93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22,951 关注贴吧数: 37
乡村日记——沐会   沐会村位于岚县西北山区一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沟谷中,与同沟西南方向5里的艾蒿沟村同为大蛇头乡沐会行政村。向北距313省道忻黑线旁的阎家湾村3里,乡政府所在地大蛇头8里。   全村在册380多人,现常住150多人。马、范、兰三姓为主要姓氏,据称马姓从赵朝舍、范姓从丁字坪、兰姓从北村早年依山拓林开荒迁入建村,后有李、曲、牛、徐等姓陆续从省内各地迁入。   村东小河自南向北流淌,常年清流不断,为蔚汾河上游。约1700多亩耕地分布在村子周围的山坡墚峁。到访之时,国土部门在村南挖土垫滩造田。据称现垫田地为沐会村与艾蒿沟村两村共用农田。农作物主要以土豆、莜麦、玉米和小杂粮为主。随人口流失土地撂荒较多,也因位于山区,周边农作物遭受野猪、狍子侵害严重。近几年政府部门下拔危房改造资金帮助农户修缮房屋,效果较为明显。   过去村子位于现址以西靠近山脚之处,多为依墚挖造土窑而居,村前石拱过道为出入必经之地,石拱之上曾有老爷庙与观音庙背向而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谷内平坦处开始建房而成新址。抗战期间,八路军在此活动频繁,“岚县游击大队七中队中队长张克山和23名烈士在沐会事件中壮烈牺牲,为民族独立奉献了生命(据岚县抗战史料)。建国后沐会村曾设立村公所,设初中,周边村子的孩子们来沐会上学。   据称过去村内庙宇虽然规模较小,但数目众多,有龙王庙、老爷庙、观音庙、山神庙,现村东北仅存五龙圣母庙。过去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村内有赶人口会的习俗,但因近年人口骤减、会费不足而更改为正月初九。人口会形式主要为请神进村、街头搭棚、贴吊子、放炮仗,响工演奏和街头垛旺火,届时外出人员都要回村参加赶会。                           (拍摄于2017年6月11日)沐会村位于一条由北向南的山谷西侧,周边山体林木覆盖率较高。由东向西眺望,耕地多分布于村西的山坡之上。村子东南方向新房较多,但年轻人多为候鸟式居住,平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回来,常住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新旧区之间的一块空地硬化后安装了几件健身设施,算是村里的广场。坐街聊天的人们。一位村民赶着两头牛从田间劳作而归。砖木结构的房子和低矮的石墙构造出山区农家院落。旧院落旧房子也多以石块砌筑,但大多已无人居住。广场以西的草坡上,磨掉了牙的石碾静静地守候在原地,偶尔也有老人用它碾点旱烟秸秆,也偶有鸡们孩子们在上面跳蹦。高低错落的院落间,弯曲的树木掩映着粗糙的石墙。
乡村日记——(大蛇头)艾蒿沟   艾蒿沟村位于岚县西北山区一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沟谷中,向西南隔龙德窊山与兴县交楼申乡接壤,是大蛇头乡沐会行政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因早年沟内多为外来人口依山拓林开荒,居所分散,各自命名,所以艾蒿沟村曾称为富村。离行政村沐会5里,乡政府所在地大蛇头村15里。向东北距313省道忻黑线10里的小路曾于前些年水泥硬化,2017年岚县交通部门立项实施加宽维护至阎家湾村。   全村在册人口50余户,370余人,现常住70余人。主要姓氏“牛、王、刘”,据称原有马姓为本村原在地户,从赵朝舍村迁入。清末民国年间,为躲避战乱,其余姓氏相继迁入,依山拓林开荒种地,此迁彼入,已逾几代。据称牛姓从邓草沟、刘姓从天窊、王姓从岚城等地迁入。   约900多亩耕地分布在村子周围的山坡墚峁,农作物主要以土豆、莜麦、玉米和小杂粮为主。随人口流失土地撂荒较多,也因位于山区,周边农作物遭受野猪、狍子侵害严重。周边山区植被覆盖较好,为村民牛羊养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村现有牛180多头,羊290多只。   近几年政府部门下拔危房改造资金帮助农户修缮房屋,效果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扶贫政策,地方政府号召农户实施移民工程,拟定搬迁至县城周边的西村移民小区,已有20多户报名。   到访之时,时值国土部门在村北挖土垫滩造田。村东北由村民出资新建的老爷庙已主体完工,据称将于六月二十四举行开光仪式。至此,村内原有关帝庙与新建关帝庙一南一北共存。过去村内曾有山神庙、五道庙和龙王庙,于文革期间拆毁。原每年正月二十五村内有赶人口会的习俗,但因近年人口骤减、会费不足而更改为正月初六赶会。人口会形式主要为请神进村、街头搭棚、贴吊子、放炮仗,响工演奏和街头垛旺火,届时外出人员都要回村参加赶会。从北向南俯瞰艾蒿沟。虽为沟谷,但地势较为开阔。从南向北俯瞰,河道和水泥路相约蜿蜒而出。全村南北长而东西宽,大多房子采用砖木结构,红瓦铺顶。新铺的水泥路由北向南延伸进村。近些年新建的房子多向村子以北扩展,房屋较新。养牛人家院子以南就地圈起了篱笆。早饭过后,人们陆续走上街头。坐街聊天的人们。村南房子中间一块较大的空地上有很多柳树,成为夏天人们纳凉的地方。在自家门前邻近小河的菜园里劳作的老人。一位老人佝偻着腰从街上走过。
乡村日记——毛沟洼   毛沟洼村位于岚县西北山区,与村西南的前吴家沟、后吴家沟、毛窝及村北的黑龙沟等四个自然村同为大蛇头乡吴家沟行政村辖的自然村。距行政村前吴家沟村3里,距乡政府所在地大蛇头15里。   全村原在册人口仅50多人,所以一直以来算是吴家沟村的一个小组。现常住20余人。姓氏多杂,均为清末民国初年来此开林拓荒为生。现存“尹(从上明迁入)曹、史”等姓氏。   村子周边山区植被覆盖较好,山谷间水源充沛,村民养殖牛、羊较多。村南沟谷山溪常年清流,从东南以水管引山泉入村供人畜饮用。近年政府动员村民移民搬迁,但响应者很少。村内道路未硬化。村东山峰上近两年国家投资修建风电项目已投产使用。村子周边坡梁地约300余亩,以种植土豆、莜麦、玉米、葫麻和小杂粮为主。   村东北山脊之上有黑龙庙一座,据称年代久远,附近沟窊之地也因此被称为黑龙窊。因周边文化人少且迁入年代不长,黑龙庙相关故事流失。几经修葺,原有古钟、神兽等已不复存在。每逢节日及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周边村民缘山上贡。因黑龙神常受邀出村看戏,周边村民在吴家沟村塑造黑龙神出行塑像,供岚县各村请神看戏。店上村,坪上村等岚城周边村子每年都会来请黑龙神看戏。   村东南露天石材丰富,质地细密。曾有人在此开采石料,加工大理石,但终因成本太高半途而废,致使村南堆积了不少方形石块。              (文字资料根据尹存亮口述整理。拍摄于2017年5月7日。)毛沟洼位于吴家沟至黑龙沟南北走向的沟谷东侧,一道分支沟谷的向阳北坡。石块砌筑的房子依势而建,很多房子没人居住,坍塌破损。牲畜圈舍之后是人居住舍。人居高处,畜养房前,本该是很田园的生活。石块垒墙,篱笆作门。山区草场丰富,为村民养牛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养羊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头家猪在房舍之间走走停停,边嗅边拱。时值春耕,村南地头上耕作的村民。农忙时节,随父母回家的孩子。节能灯泡、电子时钟许是留守老人生活中仅有的科技应用了。
乡村日记----黑龙沟   黑龙沟村位于岚县西北山区,与周边的前吴家沟、后吴家沟、毛沟洼和毛窝等四个自然村同为大蛇头乡吴家沟行政村辖的自然村。距乡政府所在地大蛇头10里。村庄三面环山,向北隔山距界河口镇峁上村5里。南为毛沟洼,北沟叫芦巨崖、李家洼,过去曾有住户分散居住,西为舍科沟,山顶有旧时的石寨子遗址。村东北山脊之上有黑龙庙一座,据称年代久远,庙东沟窊之地因此被称为黑龙窊,村子也以庙得名。   全村原在册人口约140多人,现常住仅有20多人。“刘、李”姓氏人口较多,据称刘姓祖上从古交、李姓祖上从静乐迁入,另有“王、乔、贾”等姓氏,均为早年来此开林拓荒为生而成自然村落。村子周边山区植被覆盖较好,村民养殖牛、羊较多。山间林地多为人工林,东南半为黑茶山局国营林区。耕地以坡梁地为主,农作物主要以土豆、莜麦、葫麻和小杂粮为主。山间水源充沛,村内以水管引山泉入村。向南距吴家沟5里的道路为全村人出行的主要通道,近两年政府进行了拓宽修理。但村内路面仍未硬化。   村南毛沟洼隔山梁而居,两村共伺神庙。黑龙庙年代久远,但因周边文化人少,故事流失。几经修葺,原有古钟、神兽等已不复存在。每逢节日及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周边村民缘山上贡。因黑龙神常受邀出村看戏,周边村民在吴家沟村塑造黑龙神出行塑像,供岚县各村请神看戏。店上村,坪上村等岚城周边村子每年都会来请黑龙神看戏。由南向北俯瞰。黑龙沟村三面环山,水源充沛。耕地以山脚坡墚地为主。沿山谷向南的一条土路经吴家沟村与313省道忻黑线相连,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住房依势而造,砖木结构的瓦房为农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山区石头多,因之也有不少过去以石块砌墙而建的房子。这类房子一般是用来养牛羊等牲畜的。农闲时节,村西街头的一块空地成为留守老人们拉家常的地方。地处山区,村子里很少有外人进出。街头巷尾偶有骑摩托车回来看望父母的子女经过。养羊是留守老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天翻一页日历,用纸夹夹好,是老人们多年来早已形成的习惯。上午9点左右,出牧的羊群。星期天随父母回家看望爷爷的小孙女在爷爷的扶护下,骑上小牛犊,既高兴又紧张。
乡村日记----卧虎洼(弃村)   卧虎洼村位于岚县东部与静乐县交界的黄土丘陵土墚之间,2001年撤乡并镇后由原榆湾乡划归顺会乡辖,与赵科舍村同属榆湾行政村的自然村。偏远闭塞,交通不便,向南翻墚距榆湾村5里的土路仅容三轮车通过。2000年起,政府动员村民向榆湾移民区搬迁,至2002年,全村20多户全部实现搬迁,原村落现已成为弃村。 民间传说卧虎洼原属静乐县辖,岚县旧县城称为卧虎城,与静乐县城天鹅泊水城隔60里遥遥相对。一段时期岚静曾有不和,静乐县为报复岚县,遂将与岚城东北方向相对的卧虎洼改名为杀虎洼,意为与卧虎城相克。岚县又以牙还牙,将与静乐相对的西南方向的泊水村改为拨水村,意为水尽鹅飞城必破。后几经磋商和解,重归于好。静乐县的杀虎洼又恢复原名为卧虎洼,岚县的拨水村重又恢复泊水村。之后在岚县与静乐拆并县时,卧虎洼与泊水调换,泊水村归静乐县,卧虎洼归属岚县辖。 全村搬迁之前有20多户,108人。姓氏较杂,王姓居多,另有尹、吕、蒋等姓,祖上多为静乐、岚县平川地带逃避水患而来开荒定居。村民多与静乐交亲,并以静乐口音为主。 这里黄土质密,直立性较好。原村内居舍以土窑洞为主。土崖畔下,四十多孔土窑一字排开。原村内已通电,村民生活用水主要是从村旁沟底的井中汲取。村崖东西两侧各有庙宇一间,据称村东为观音庙,村西的为龙王庙。 15户迁至榆湾移民新村后,多数村民仍要在农忙时节回卧虎洼村耕种土地。因人少地远,很多土地撂荒,农作物以豆类、葫麻等为主,但常遭野猪、野鸡侵害。从谷歌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卧虎洼村的所处地貌。从榆湾村北顺沟而入,眼前的丘陵多为红色的酸性粘土,当地人称为红胶泥。也有很多夹裹在红粘土中的沙层岩,长期的风雨侵蚀使层岩一层层剥落,形成粗砾的新土质。步行数千米,远远地望见沟壑对面土墚上掩藏在枯树之后的一排窑洞。近处的土墚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这条小路弯弯曲曲,步行其间也需认真落脚。看样子周边的田地仍在耕作,倒也算是开阔,斜斜地依势而下。村周围旧的打谷场上堆了两堆秸秆,是今秋打场留下的。整个村子依一道不高的土崖而筑,座北朝南。村子中间平坦之处,几间老旧的土木房子围起一个院落。据说这曾是村里的队部和学校所在。
乡村日记——南岔村   南岔村位于岚县南部山区“三山夹两沟”的南道沟西端南侧,与村北的后山村同为梁家庄乡冀家庄行政村的自然村。距离冀家庄5里,梁家庄乡25里。村东南为娄烦界、村西为方山界,处三县交界处。2011年建成的太佳高速从村北穿宝塔山隧道至方山县开府乡神堂沟村西延。村南岚方公路从梁家庄起至方山开府,中间路段仍未铺油。太佳高速通车后,这条路上偶有从方山开府乡经此去太原的车辆。   全村原有在册人口280多人,经过历年搬迁,现村内在册人口仅留约30多户。姓氏多杂,约有20多个姓氏,主要有梁、范、梁、段、杨、陈、王等,以梁、范两姓人口较多。据称梁姓为原在地户,已历六代,杨姓祖上从冀家庄迁入,至今也有五代。其他诸姓祖上多从外地迁入,建村仅一百多年。近年村内有36户响应政府异地搬迁政策,即将搬迁至县城附近的移民住房,现在村内常住人口只有八、九个人。   全村600余亩土地分布在村子周边的坡梁上,石头山不利耕作,多撂荒和退耕还林,多数耕地水土保持较差,种地仍多依畜力,以种植土豆、谷、糜黍、豆类为主。周边被称为大垻上、西山焉的山石中,含有金矿、银矿,但含量较低。村周围山区林木覆盖率高,种类繁多,村民养殖以牛羊为主,全村现有牛30多头,羊100多只。沟谷内山泉自西向东常年流淌,村内生活用水从村西以管道引山泉入户。过去村内曾有山神庙、老爷庙,文革期间被拆毁。后重建山神庙,每年四月村民上庙敬贡山神,以祈平安。村子分布在这条从西南向东北走向的沟谷北坡,东西长而南北窄。村前沿沟谷的一条土路是全村的主要街道,也是人们上地和外出的主要通道。依势而筑的石窑洞就地取材,是岚县南部山区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蜿蜒的街道上,一根根高大的水泥电杆是近两年电网改造时新换上的。村子中间的开阔之处是留守老人们喜欢坐街闲聊的地方。一位赶着毛驴刚从地里回到村里的村民。一位出牧的村民赶着自家的羊群从依墚而筑的石窑顶上经过。一位正在自家院落劳作的老人。临街的黄土墙上仍保留了上世纪农村土墙独有的瓦片嵌墙人面图形。村南的岚方公路向西蜿蜒入山,连接至方山县开府乡,与209国道相接。
乡村日记——后山村   后山村位于岚县南部山区“三山夹两沟”的南道沟西端,向西翻宝塔山与方山县接壤,与村南的南岔村同为梁家庄乡冀家庄行政村的自然村。距离冀家庄5里,梁家庄乡25里。   全村原有在册人口260多人,姓氏较杂,主要有李、范、段、高、杨等姓氏,祖上多从外地迁入,建村较晚。李姓祖上从舍科开荒迁入,至今已有五代;段姓祖上为石土壑人;高姓祖上为娄烦人氏。多年来村民陆续移户至南道沟各村及娄烦县龙泉乡定居,村内在册人口约80多人。响应政府异地搬迁政策,有六户近年已搬迁至县城附近的移民住房,现在村内常住人口只有八、九个人。据称2017年春节时仅村内仅留下6个人。   全村800余亩土地分布在村子周边的坡梁上,水土保持差,种地仍多依畜力,以种植土豆、谷、糜黍、豆类为主。但村周围山区林木覆盖率高,种类繁多,村民养牛相对较多。山间草坡蘑菇以肉厚味香,营养丰富而著称。沟谷内山泉自西向东常年流淌,村内生活用水从村西以管道引山泉入街,但冬季上冻后管道冰封,村民只能从村前河中取水。过去村内老爷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沿县乡公路西行,道路两旁堆放了很多等待运走的石料。后山村位于沟谷北侧的山麓下。大山之下,全村建筑多以石窑洞为主。层层叠叠的石窑洞依山坡而筑,风格独特。村西围栏保护着的是近年修筑的人畜饮水工程的蓄水池。街道一旁以管道引入的山泉水汲水点。石窑洞就地取材,保暖坚固。窗户用门板挡起来,说明主人刚搬离这里不久。在村子里,我只见到了6个留守的村民。三五成群的牛群在房前窑后自由地啃青。
乡村日记——芦苇沟村   芦苇沟村位于岚县南部山区一道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黄土沟谷中,西北翻马莲山土梁为墕家圪埚村,北面为曲井村,南为草城、袁家村,是梁家庄乡芦苇塔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距离梁家庄乡13里,芦苇塔行政村5里。   在册人口530多人,现常住70多人。主要姓氏为兰、温、朱三姓,据称兰姓与北村兰姓同宗;温姓于清嘉庆16年从大贤村先迁入芦苇塔,后又迁入芦苇沟;朱姓与西村窑上朱姓同族。村内三姓祖上均为过去开山地而迁入,建村较晚。旧村在现村址以北的坡崖之上凿土窑洞而居,与硬家塔(原在地户为硬姓,属林地山庄)为同一自然村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村民陆续于沟东南向较为平缓处造房,渐成现址,旧村现已无人居住。原有观音庙、黑龙庙早年损毁,近年村民复建黑龙庙。旧时村口有颗大柳树,冠荫蔽日,抗战时期时遭雷击火烧,村民当柴烧,仅留残根。   全村耕地约4000余亩,多为坡梁地。主要农作物玉米、土豆、小杂粮,近年农作物受野鸡等侵害较严重。村前有季节河床源出马莲山麓,常断流,地下水较为缺乏,现村民饮用水为深层井水。近些年部分村民搬迁至芦苇塔、袁家村定居,多在太钢岚县矿业公司打工,仍保留了其村内耕地。响应近两年政府异地搬迁扶贫,约有四五十户已实施异地搬迁。自西北向东南鸟瞰黄土沟谷内散布的村子。村口处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沟谷交汇地带。北坡之上,新旧院子依势交错,大多老院子里都种了很多的树。村口的戏台没有了房顶,台上长满了自然生长的小树,已经好些年没有唱戏了。村口路旁的预制板下是前些年打井未果的地方,现在成了人们坐街的地方。一个孩子从一座空院落前跑过。这些房子建成后还没有来得及安装门窗,就已成为弃房。一位准备上地劳作的老人。沟坡之上密密麻麻地栽满了杨树。街道上曾经生意红火的改装车上拴了两头毛驴。一位刚从地头回家的留守老者。
乡村日记——(岚城)东沟村   东沟村位于岚县北中部的黄土丘陵沟谷内,距离岚城镇10里,与邻近沟壑内的王家村、西坡上同为岚城镇阳湾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在册人口120多人,现常住约30多人。据称原在地户为范姓,但全村现已无范氏宗族,韩、邸两姓人口居多,另有牛、马、梁等姓。过去因沟谷内荒坡众多,地多人少,邸、韩两姓自马家庄,牛姓从西村、梁姓从白家沟搬迁至此开荒种地。全村400多亩耕地位于村两侧的坡梁之上。村后沟内2里处的坡梁上为过去的旧村,过去主要依土崖凿土窑洞而居,80年代起陆续搬迁至现址,旧村原有龙王庙、老爷庙和格庙,随村子的搬迁而消失。但延续至今的每年正月二十人口会,仍会到旧村请神,仪式主要为响工和各家门口垛火。沟后山坡上,桃树自然繁盛,当地人称“桃山”,春季桃花漫山遍野,夏秋之际村民多去山坡捡“桃篮篮”卖钱。近年有五六户响应政府号召移民搬迁至陈家营村,但还得回村种地。村口前山梁上原有名为“郭家门”的村子,已于早年消失。自南向北俯瞰,村子座落于黄土沟壑间。自北向俯瞰。距离现址2里地的旧村,位于坡梁向阳处,只留下几孔残存的土窑。村内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墙瓦房。村内街道也没有硬化。街上一个撵鸡玩的孩子。一对母子正把一台出了故障的农机绑在摩托车上,准备去县城修理。街上的留守老人们。村后的空地上,几个人正在盖房子,说是用来养羊的。
乡村日记-----郭家会   郭家会村位于岚县北西部,饮马池以西,烧炭山以东的山区沟谷间。向西5里与岢岚县官庄村接壤,撤乡并镇后由原来的张家湾乡并入界河口镇,是塔上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翻烧炭山距界河口镇27里,必经岢岚县官庄村,山路偏远崎岖,近年每天有班车向东南经张家湾往来于县城,村民外出习惯去县城采购生活所需。县级公路第官线从村南向西接兴岢公路,距原张家湾乡所在地阎家湾村9里。周边土石山区有森林分布,村南源出野鸡山的河流向西北汇入岢岚为南川河,常年清流不断。   旧村位于现村址以东,被称为“四沟”的山沟沟谷,树木较多。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民陆续从旧村迁出,至2001年,旧村已成弃村。全村在册人口260余人,现常住仅70多人,多为老龄留守人群。人口不多,姓氏较杂,据称祖辈来自三省十八县,现存邸、高、李、张、党、景、潘等20多姓,名为郭家会,但现无郭姓,村史短而无考。旧村原有龙王庙、观音庙,“破四旧”时期遭破坏,原有古钟被村民变卖,庙舍现已无存。耕地主要分布于村北坡梁之上,约1200余亩。农作物有莜麦、土豆。村南山背森林覆盖较好,每年夏天小满前后多羊肚菌蘑菇,七月多顶土蘑菇。适时采集山货成为村民们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受近年行情影响,村民养羊积极性不高,全村现有70多头牛。新村规划较为整齐,自来水从旧村水塔引入村民家中。近年政府号召村民异地搬迁,但仅有十几户响应。自东向西全村鸟瞰。自南向北全村鸟瞰。废弃的旧村。旧村内树木繁盛,一条小河从沟谷流出。坐街的人们。农闲时节的村民。街道上的留守老人。
乡村日记——天井村   天井村位于岚县北部野鸡山北麓的山谷间,辖属界河口镇楼坊坪行政村。2001年撤乡并镇后由原张家湾乡并入界河口镇,距楼坊坪2里,界河口镇47里。村庄三面环山,周边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岚漪河由村南后板愣山北麓起源入岢岚境,常年清水不断。   全村在册40多户150人左右,现常住仅30多人,均为50岁以上的留守人群。主要姓氏李,据称祖上从阳曲柏板迁入土峪村,后为开林地迁居至此,已逾百年,现另有马、郭、刘三姓氏。   近千亩耕地分布于村周山坡,现多撂荒。村周主要山沟有二老沟、东坡沟、峪家沟和梁家沟。因地处山区谷地,水源充足,多喜天旱,农作物以土豆、莜麦为主。村周边草坡丰富,畜牧以牛羊为主,但因地处大山背坡,冬季积雪难融,却也阻碍了养羊规模的扩大,现有牛羊等各100多头。村民生活用水由村南山泉管道引入。近年政府动员移民,仅有四户报名。村南简易龙王庙一间现已塌毁,过去村内每年有二月二赶人口会的习俗,主要形式为上庙敬贡、扣鸡开龙眼和以鞭炮惊炸牛群驱邪的习俗,现已失传。天井村位于野鸡山北麓的山谷间,三面环山。春季冰雪消融,给周边的田地划出一道道深色的线条。夏秋之季,自然风光秀美。村边山坡绿茵如毯,条块状的田地五彩斑斓。几座破旧的老房稀疏地分布在村子以南,说是过去村里的学校和队部。简单的大门口也是吃饭时间拉家常的主要场所。在外居住的年轻人偶尔回到村里,总要给街头的老辈递上一根纸烟聊表问候。一位从自家门口走过的老人。很多人家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筑院墙,用石块盖房已成为历史。山村里简朴的栅栏门,透出浓浓的自然田园味道。出牧的羊群。村里几户养牛的人家每天都把牛聚集一起,赶向山坡,轮流放牧。一位取柴准备做饭的老者。
乡村日记——兰家峪   兰家峪村位于岚县北中部,马鞍山、大沙壑南麓的丘陵地带,是上明乡顾尾头行政村辖的一个自然村,距313省道忻黑线旁的顾尾头村2里,距上明乡10里。全村在册101户343人,现常住仅70多人,多为50岁以上的留守人群。人口虽然不多,但来源复杂,据称祖上来自三省十八县。现村内以李、邸姓氏为主,据称李姓祖上从东土峪迁居之前邸姓为在地户。村前季节河自西向东流出,旱季断流。村西两眼深层井以管道引自来水入村内供人畜饮用。北部高山阻挡南下寒流,在局部区域形成了被称为“阳山怀”的温暖气候区。全村除林地、退耕还林地外,耕地面积1300多亩,以坡梁地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和红芸豆等小杂粮。村北近年复建的黄龙庙于2016年失火烧毁。每年正月初九有赶人口会的习俗,现存主要形式较为简单,主要是街巷内垛旺火、放炮和响工吹奏。村子坐落在一道东西走向的黄土沟壑北坡向阳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村南的水泥道路是全村人外出的主要通道。过去全村人多在北坡的黄土崖畔凿土窑洞居住。村北很多老院早已面目全非,仅有几颗老树和一孔孔残破的土窑留存着过去依稀的记忆。即便是后来在坡下平坦之处建造的房屋,也已显露出破旧的气息。一户院子内,未能出牧的羊羔懒懒地晒着太阳。村里有了自来水,街角的老井也就自然没了人用,闲置多时的石碾盖在上面,倒成了老人们聊天坐街的地方。冬天里,街道上人很少,偶尔走过的,也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村西的沟墚里,是全村的主要耕地。
乡村日记——曲立   曲立村位于岚县东南的丘陵地带,辖属社科乡,与北崔山(已成弃村)、下尹家滩为同一行政村。距社科乡15里,县城30里。因村庄位于岚河岸边的河湾之内,故名曲立。村境岚河主干流与娄烦县石门子交界处的鸦儿池,是岚县境内海拔(1130.5米)最低的地方,岚河由此出界。村东与静乐、村南和娄烦交界。村庄西南隔河为岚马线217省道,通往娄烦、静乐,连接太佳高速线,是目前岚县至太原的主要通道。2014年建成的太兴铁路穿村架桥通往县域以西。   全村在册人口2000余人,常住1200多人,为当前社会环境下留守人口较多的村庄。主要姓氏十姓:李张高邸陈,罗马范段冯,其中以陈、李、邸、高人口较多。据称陈姓由陈家营村、邸姓由兰家舍村、冯姓从娄烦静游相继迁入现址,高姓与北崔山高姓同出一支。村内小学校目前在校生仅有十几人,大多数学龄家庭携子去往县城等地求学。   因地处岚河下游,过去水患频繁,村民多在现址以东的沟坡之上凿土窑而居,出路不畅,后就地取材建筑石窑,70年代末起逐渐于平洼开阔处建房造屋形成新村。全村耕地以墚地为主,地少人多,人均约3亩。村东被称为“石洼”的沟内沙积层岩资源丰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村民采集石板材用于铺设火炕石板,成为周边有名的炕石板基地,但随火炕的逐步减少,目前只有零星采探。   过去村内水神庙现已无存。村西石壁上有两个石窟,窟内石雕古朴精致,始建年代不详,据称为石佛寺。2015年下尹家滩村与曲立村村民筹资复建。曲立村全景图。旧村建筑以窑洞为主,层层叠叠,依山而筑。2010年建成的岚河曲立大桥成为全村出行的必经通道。一个孩子从自家门口欢快地跑过。旧村里,很多石砌的窑洞虽然依旧坚固如初,但早已没人居住。很多老院没了人居住,杂草就顺势旺盛起来。一位正在铲除自家老院杂草的村民。村里广场以北的二层建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集体化生产队的队部。广场的南端是村里主要的公共设施——戏台。整个村落依势而建,新旧混搭,土窑、石窑、土木瓦房和楼房,各式的建筑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气息。村里的几口自来水井内铺接了很多塑料水管,通往附近的各家各户。
岚县摄影协会关于著作权的声明   近年来,随着岚县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类网络、公众微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宣传岚县的重要媒介,为推动岚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宣传岚县的生力军,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自岚县摄影协会注册以来,为了更好的宣传本县社会经济发展,记录地域文化风貌,依托百度创建了“岚县摄影协会吧”这一独立的发稿平台。成为最为活跃也最规范的一个宣传窗口。多年来,协会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常年跋山涉水,跑遍了岚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拍出了大量人文纪实、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等作品,除参加各种影展外,还被不同层次的电视台、报纸和杂志等采用,为宣传岚县做出了很大贡献。所有这些都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们深感荣幸。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微信平台在未经岚县摄影协会和作者本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采用《岚县摄影协会吧》发表的图片作品和文字,不署名不标作品出处以自己微信平台的名义发布,严重的侵犯了协会和作者的著作权。在这方面尤其以“岚县老乡俱乐部”微信公众平台更为严重。在该平台推出的“一村一拍”栏目中,采用的是岚县摄影协会会员在“岚县摄影协会吧”发表的作品,却未见有一次署名,并加制其微信平台印记,混淆视听,不仅侵犯了本会会员的著作权,也伤害了本会会员的创作情感,这是明显的侵权行为。为了宣传岚县我们并不吝啬出自于我们之手的拙片,最起码要署个名和图片来源,表示出最起码的尊重总是应该做到的吧。   鉴于类似屡屡发生的情况,为了维护本协会及会员著作权,岚县摄影协会在这里郑重声明:   一、凡是岚县摄影协会在各个层面发表的文稿和图片作品,必须经得岚县摄影协会和作品本人的书面同意方可采用。   二、凡未署名或转发时未在鲜明位置注明作品出处的公众信息平台,限三十日内在其工作平台上公开道歉。 否则,我们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以维护我们的权益。希望各类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周知并予以合作。                          岚县摄影协会                          2017年3月23日
乱石村“骡马惊炸会”   正月里赶会的村子在岚县为数不少,但乱石村的赶会却别有寓意。除了祈求全村男女老幼一年中健康平安、家兴业旺外,赶会活动的内容还包含有另一层浓厚的农牧文化——家家把自家的大牲畜牵到村里的“牛场”,让憋促了一冬的牲口在密集的鞭炮声中舒展活动一番筋骨,去病驱邪,以备即将到来的春耕农忙,也算是专门给牲畜办这样的盛会。这样的赶会形式俗称“骡马惊炸会”,已有上百年历史,是晋西北一带岚县独有的民间文化现象。新年刚过,正月初十的街头。乱石村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孩子们坐在街里的枯木上等待即将开始的盛会。午饭过后,纠首们在响工的带领下进行“行道”仪式。有大牲畜的人家便会把自家的骡马牵到村里的牛场。乱石村地处山区,骡马等畜力是农忙的主要帮手,也是农户重要的生产生活依靠。各家陆续把自家的骡子牵到会场。纠首们已经开始在街头布置燃放的炮仗。据村民介绍,过去村里的牲畜多以牛驴为主,性情较为温顺,所以一般会选择开阔之地让牲畜受惊奔跑。但现在村民饲养的主要牲畜是骡马,生性胆子,性情刚烈,恐受到惊吓后逃离出村,所以现在的“惊炸会”主场设在村里的一个牛场木栅栏里。一切就绪,几人同时点燃炮仗。受到炮声惊吓的骡子躁动不安,四散奔跑。炮声齐震,烟雾弥漫。几位负责点炮的纠首在炮光烟火中逐个将事先摆放好的炮仗点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