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世一趟
lxrhlzz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足,终身不耻
关注数: 93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22,951
关注贴吧数: 37
乡村日记——阴土里 阴土里村位于岚县西北部烧炭山北麓的沟壑中,因村址地处沟内南坡而得名。2001年撤乡并镇后由原来的张家湾乡归属于界河口镇辖,与同沟的峁上、大洼同为铁青行政村的自然村。距张家湾25里。改革开放前全村在册约100人左右,多年来村民陆续外迁,现在大多房屋早已无人居住,几乎成为弃村。虽说在册仍有36人,但除农忙时节外,现仅留吴姓弟兄四家6人留守村内,据称祖辈从宁武宁化府开林地迁入。原集体化期间有耕地600多亩,后期退耕还林后剩100余亩,主要以种植莜麦、土豆、葫麻为主。
入冬的季节
院落谷场
赶集买碗
乡村日记——小河口 小河口村属顺会乡,位于县城东北的黄土丘陵沟壑间,与邻近的白家沟、王家洼同属梁衬会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距顺会乡约2公里,距县城约14公里。在册人口约170多人,目前常住人口约40多人。“范”为主要姓氏,与南关、范家口范姓同出一支。另有曹、郭等姓氏。现有耕地有900多亩,多为坡梁地,周边沟壑纵横,梁峁众多自然环境较差,是汾河治理的重点区域。村民院落于南北向沟谷之内分散,南北长东西窄。一条水泥路由南向北通往白家沟村。过去村民多于沟西北向挖土窑而居。村东土梁之上有龙王庙一间,低矮简陋。村内无学校。整个村子分布在黄土沟谷内,顺谷南二里为顺会乡所在地——梁衬会村。沟北通往白家沟村。村子周边的梁峁之上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旧村位于现址北端,基本已成为弃村。很多房子早已无人居住,也没有院墙。一户住在路旁的人家正在晾晒洗出的衣物。畜力是村民劳作的主要帮手。正准备上地拉庄稼的一家子。出地的山路又陡又窄、崎岖不平。缘于此,村民都更愿意使用传统的畜力。一位患有腿疾的老者正在和他的女儿搭建简易的狗窝。不少院落简陋凌乱,也没有大门。
空中的背影
街拍县城
重构发廊
薯农
【总结贴】2016年第三季度收藏的贴吧优秀作品展示 韶华似水,逝者如斯。 三季度,我们一同送走了火热的夏天,也送别了我们的亲密战友、敬爱的老师。一种淡淡的哀伤总在我们心里萦绕——身影款款、容光依然,那些铭心终生的故事,仿佛就在昨日…… 我们再次撷选60幅优秀作品作为回顾,感谢各位师友的参与和支持!仍是老话,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尽相同,加上本人水平所限,本期所选的作品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足疏漏之处还望师友们海涵。
乡愁 (拍摄于王家村)
街头随拍
【总结贴】2016年第二季度收藏的贴吧优秀作品展示 七月流火的季节,我们总被生活的琐事和烦躁填满,清凉也逐渐成为心中的一种奢望。但每每躲在屋里,泡一杯清茶,品味着贴吧里一张张鲜活的、来自我们生活的照片,便觉着于嚣喧处寻得了一份平静。是的,守一份淡然于心,持一样来自内心的喜好,或许获得的不止是片刻清凉。我们心里明白,每一幅图都是我们今生最美的遇见,每一次快门都是我们享受生命淡然如水的美好时光。 4-6月,贴吧师友们共分享了400余贴,美图约3000余幅。经过细致遴选比对,汇总了100幅优秀作品为您呈献,期望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排名不分先后。
游客——人物抓拍练习
透过那扇窗
黄河摄影展随拍
下乡随拍 工作下乡,随行拍摄。
乡村日记——坊湾村 坊湾村位于河口盆地东南,北庙山东北的山区,与邻近的旱沟村同为河口乡圪达底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河口5里,距县城75里。在册人口260多人,现常住20多户,50多人。姓氏多杂,主要姓氏“王、袁、范、抗、郭、梁”等,相传袁姓由石咀头村,王姓由河口陆续迁入。周边山坡多草林地,村民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生活用水由东南山麓以管道引入村中。村南北庙山顶有始建于明代的“五岳四渎庙”和清代“泰山圣母庙”各一座,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周边山麓的范家口、圪达底、坊湾、旱沟等村村民自发上山敬贡。连接河口与榆湾的县乡公路梁河线经由村前通过。正在种植土豆的村民。河口乡是岚县土豆的主产区之一。地头劳作的留守老人。尽管是农忙时节,村里年轻人也很少。街头饭场是许多外出游子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村后的空地上,有很多用来存放土豆的地窖。村中的戏台早些时候失火烧没了屋顶,一片荒芜。到处可见无人居住的房子。只有星期天村里才会传出孩子们的笑声。老老少少,清一色的女性。这也许是村头少有的热闹。准备上地劳作的夫妻俩。星期天里孩子们总是很快乐。
乡村日记——大赤土村 大赤土村位于岚县白龙山东与普明盆地交接的黄土丘陵区,与邻近的山底村同为普明镇陶家沟行政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现有耕地2000多亩,在册人口220人,现常住人口160余人。姓氏杂多,主要姓氏有“李、刘、王、杜、冯”等,其中刘姓由北关、杜姓由贯家庄、冯姓由后沟村迁入定居。相传历史上曾是周边人口较多的村镇。离普明镇15里,209国道8里。村前沟谷内小河为普明河支流,旧时村内曾建有龙王庙。
随拍几幅
(拍摄于四月初八白龙山庙会)
山上人,山下人——白龙山庙会随拍
乡村日记——双井村 双井村位于岚县北中部的黄土丘陵区。属岚城镇辖,距岚城镇15里。相传清代村前沟内有双泉并列,可供居民饮用,逢雨季暴发山洪,泉水被埋淤泥之中,此后将泉水挖出后筑成井型,故名双井。在册215户,720人,现常住3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2406亩,村内住户分为沟底与墚上两部分,但传统上一直是一个村。墚上200多人,主要姓氏张、郝,其中郝姓与河口、正道、茭蒿三村的郝姓同出一支;沟底500多人,“牛”为主要姓氏,据称牛氏先祖从河南迁入岚县,后由岚城西街迁入今址建村。2014年经由丁字坪村的柏油路铺油建成,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出行条件。从村西沟泉中以管道引入的山泉水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因学生相继转入县乡学校就读,村内小学校于去年停学。村东南土墚上文昌庙、龙天庙(相传供奉龙王为白龙神之叔)为近年复建,旧时每年正月十五村内赶会,现每年三月左右唱戏祈雨。沟底部分的双井村全貌。农闲时节街头向阳聊天的人们。以院作场,一户正在打场的人家。村民院落一角。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在自家院子里搬运拆除旧房子后的土块。整饬农具,准备春耕送肥。开春时节,正在家门口准备农家肥的老夫妻俩。村里留守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街头拉家常的女人们。村委和学校同在村口的一个院子里,但学校因没有学生已经停课。
性格的年龄
回家
几朵残花凑个热闹
星期天
大河上下
又见李家山
永远在修建中的碛口 去过碛口几次,每次去总会看到有人在对街道边的建筑仿古复新。对整个碛口古镇来说,复古修补的历史也许正是不同时代的一种共同需求吧。
街头行摄
乡村日记——井家窊村 井家窊村位于岚县中部,县城以北黄土丘陵与平川交汇处。距土峪乡8里,县城15里。旧村位于现址西3里的黄土沟壑间,原属上明乡辖。上世纪80年代,村民陆续搬迁至名为“红石头坪”的现址(据村民讲,此处原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石头,此地因此得名),2001年撤乡并镇后改属土峪乡辖。与周边的河西村、西会村和店上村为同一行政村。在册人口280多人,现常住不足百人,张、乔为两大主要姓氏。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业,过去旧村油坊较为有名。旧村北土有古代土堡遗迹,原有龙王庙老爷庙已毁。位于土峪乡南部,土墚以东的井家窊村。在街上向阳的人们。因为村子较新,房舍和街道也比较齐整。留守村里的多为年纪较大的老人。连接村子和209国道的小路。旧村位于黄土沟壑间。“井家窊”,村名中也包含了地貌信息。废弃坍塌的土窑。旧村现已无人居住。曾经的"油碾"虽然停止了转动,但仍然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残留的院落土墙。旧村土墚上的古堡遗迹。旧村里曾经的道路。
晨曲
莜面“抱扎扎” 岚县产莜麦,更会做莜面。莜面“栲栳栳”,岚县人称为“抱扎扎”,是岚县莜面的经典吃法之一。说是做饭,却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艺术——将和好的莜面蒸热,在案板上搓成尖塔状,稳放在反扣的碗刮刮(碗底)之上,掐一小块莜面团,在专用的石板上用手推压而成薄薄的面片,轻轻卷起,顺食指上缠绕,成小卷状,直立于笼屉上,一个挨一个齐刷刷地站着。恰如仪仗礼兵,整齐划一;又似蜂巢密集,创意无限。这推莜面的技术,如同炒制莜麦时的火候,只在一息之间:手劲太重,面片难于成型,太轻则面片厚笨,口感不佳。但岚县妇女多谙熟此道,掐、推、起、卷、放,行云流水,让人叹为观止,甚至不忍下口。
三月三,铜鼓山
【总结贴】2016年第一季度收藏的贴吧优秀作品展示 天地清明,春意正浓。刚刚送走年的浓烈,春的芳香随即把我们浸润。回顾这一季我们的摄影之行,耳畔仿佛还留有乡村上空爆竹的余音,眼前仍飘过黄土地人对神灵虔诚的表情……我知道,这些无尽的资源是我们创作的不竭源泉,我们的每一张图就是这片黄土上绽放出的亲情之花!人间四月天,春天来了,你的春天是什么味道? 一季度,贴吧师友们共分享了300余贴,美图约3000余幅。经过细致遴选比对,汇总了60幅优秀作品为您呈献,期望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排名不分先后。
为面塑传承人拍照 (面塑节上,应各位面塑作者的邀请,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为他们拍照留念。现发于此,希望通过贴吧平台回赠各位。)
供会道场法会
牲畜市场随拍
嬉春——河口村社火随拍
乡村日记——墕家圪埚 墕家圪埚村位于岚县南部山区,属梁家庄乡袁家村行政村辖。离梁家庄20里,县城30里,离公路(辘辘沟隧道)约2里。以旱地、墚地为主,但因留守人员较少,现在全村无大牲畜。村南对面圣窑山上有一天然溶岩洞至羊脑山,称为“圣窑仙洞”,古为“岚阳八景”之一。 墕家圪埚村虽然处于山岭之间,但历史悠久,据称在现居姓氏前就有陈、温两姓先居后迁。现主要姓氏为马、郝两姓,马氏由陕西圪针塔迁入已逾300余年,与毕家坡、赵朝舍马姓同出一支,郝氏从山西交城迁入。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游击队、伍工队的根据地。现全村在册28户,160余人,常住9户12人。旧时多以土窑洞而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于现址建木结构房。村西北五龙圣母庙历史久远,是文革期间岚县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村庙之一,村民多在祈雨和过年期间上贡。沿蜿蜒的山路而入2里许,才能看到位于山谷北坡的村子。全村几乎没有一座较新的房子,荒凉破旧。在村头晒太阳的村民。虽然村里近些年安装了自来水,但由于冬天管道封冻,只好从村东的山沟间的井里去担水。一位担水的村民。从家里到山沟间的水井担水,往返要走近2里的距离。村里五六十岁的人,农闲时节大多会分散到各地出去打工,农忙期间又会回到村里,成为“城乡候鸟”。马保林(左)展示他收藏的祖上在民国42年制做的马氏“神子”。一颗老树、一盘石碾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村西的五龙圣母庙。
乡村日记——岭上村 岭上村位于岚县东北的鹿颈沟南端,北向进入,三面环山。与同沟的娄底村、鹿颈沟村和后则坪村、粟家村同属河口乡粟家村行政村辖。距209国道4公里,距河口乡约9公里。村东南鹿颈岭为岚县与静乐县界,与芦芽山相接。据史料记,唐宋时期这里为重要的官道关隘,鹿颈岭上有唐“宜芳公主”墓,今人称为“皇姑姑坟”;北宋时为军事要塞,曾设“飞鸢堡”屯兵镇守,是北御辽国,西防西夏的军事据点。全村30余户,140余人,村内年轻劳力多在山西各地煤矿打工,现常住人口约30多人。李、陈为两大主要姓氏,相传李姓从岚城,陈姓从曲立相继开林地迁入。上世纪90年代前后,村民陆续于距旧村北2里地势平坦处建房搬迁,现大部分村民村已迁入新村,目前仍有5户10人留守旧村。近年政府曾组织村民移民陈家营,但故土难离,仅有一户迁入。旧时村内曾有观音庙、龙王庙,抗战期间遭日本人毁坏。村内无学校。位于沟谷西北山坡之上的旧村已是一片破败。旧村以南仍有人居住的房子。旧村房屋分布较为零散,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居住在旧村最东院落中的陈爱珍夫妇。老陈在打扫积雪,他的二儿子去担水。旧村院落大多没有院墙。新村地势较为平坦,周边的山上近两年新建了很多风力发电设备。村边山地植被完好,夏季气候凉爽,养殖业具有传统优势。每天上午各养羊户都要把自家的羊赶到集中点,由固定的放羊人去山上放牧。村头一座无人居住的房子前成为羊群聚散的临时场所。
正月里,开心的爆竹在岚县乡村的夜空此伏彼起,缤纷的色彩弥漫着祥和欢乐的氛围。一朵朵绽放的礼花像一曲曲春天的序曲,伴随着温暖的春风款款而来……拍摄于石嘴头村。
乡村日记——后纳会村 后纳会村位于白龙山东南、岚河盆地以西的山川过渡黄土丘陵地带,依黄土沟由东向西延伸,属普明镇普家庄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与同沟的前纳会村相距约2里,与普家庄、前纳会为同一行政村,离普明镇约8里。全村在册人口270多人,现常住70余人,“路”为主要姓氏,相传由阳曲柏板移民而入。无学校。村东土墚上五龙圣亩庙为近年复建,过去原有老爷庙已毁。村子由东向西排开,村东入口道路从一个排水涵洞上跨过。“五龙圣母”庙复建在村口以东不高的土墚上。依势而建的院落已是断壁残垣,牲口拴在大门口也已没有什么不便之处。当然,也不乏家境盈实的农户。近些年,随着地膜技术的推广,玉米因为产量稳定、单位人力成本低、价格高而逐渐成为很多农户的主要种植作物。没有院墙,废弃的黄土窑洞。街上的人不多,年轻者更少。岁月雕刻了黄土,也打磨了石碾盘……虽说“土法”搭线,但也很“讲究”,算不算一项“发明”?村中北面一块由很多树围起来的场子。五间较新的房屋也已没人居住,只留一院子的玉米秆在风中簌簌地呼唤主人回来准备新的一茬开春。
诵经的和尚(单幅)
正月里来
乡村日记——乱石村 乱石村位于岚县西南两角山与羊脑山之间的沟壑间,是王狮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距王狮乡10里。村西南县乡道路王袁线近年改建,交通较为方便。全村在册人口约480多人,目前常住270多人,姓氏较多,有30多姓。老辈于、赵两姓为早先建村在地户,其余从多河北、山东、陕西等地逃荒来些定居。原村内庙宇较多,有老爷庙、观音庙、五道庙、真武庙和龙王庙,现均仅留旧址,村西南近年新建观音庙一间。旧时为祈人畜平安,每年正月初九、初十赶会,名为“保安胜会”,俗称“骡马惊炸会”,形式较为独特。近年县文化部门多次拔款以保护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 附:乱石村“保安胜会”纪事:http://tieba.baidu.com/p/2865439232 (2014年拍摄)村内房屋大多集中在沟内东北向阳处。房屋依地势高低错落。整个村子在沟谷内呈南北分布。位于东坡上的一户人家。村西坡上人家相对较少。虽然早已无人居住,坍塌破败的房门上仍少不了一副吉祥的春联。一堵写满辛劳历史的老墙。村西崖畔上的人家。
伙伴
年的味道
乡村日记——翟家沟村 翟家沟村位于岚县县城以南的黄土丘陵沟壑中,呈南北向延伸。原属古城乡辖,撤乡并镇后属东村镇辖。距县城15里,耕地面积2006亩,旧时全村人依沟内土崖凿土窑洞而居,在册人口780余人,现常住人口约150人左右,翟为主要姓氏,相传明代由洪洞大槐树翟氏建庄首居,因村处沟中故名翟家沟村。村西南墚上近年新建观音庙一座,村中原有老爷庙已毁。全村住户集中于沟内建房。目前县交通部门准备穿越村庄拓宽建设通往毕家坡的岚马县乡公路。沟底聚居的人家和早先沟坡一侧的土窑洞。农闲时节在街头向阳的人们。农家小院。村中心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房屋。一条季节性河道把整个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沟渠间有很多桥洞,河道东为主路。农闲时节街头的小毛驴。一座旧房的背墙上仍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上世纪末建造的砖木结构住房,算是岚县一带标准的传统房屋。村子西南土墚上新建的观音庙。
夕阳之约
初雪
晨雾
【总结贴】2015年第四季度收藏的贴吧优秀作品展示 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新年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新年的钟声在零点敲响,预示着那将到来的是一个崭新的早晨。新年,你好! 年末的这个季节雪挂美丽地结在树梢,在一阵阵寒风里,跳起了晶莹的舞蹈;也是这个季节,我们又一次意外地发现了家乡的美好,用镜头收藏了她秀媚的一面。 10-12月,师友们共分享了500余贴,美图约5000余幅。经过细致遴选比对,汇总了100幅优秀作品为您呈献,期望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排名不分先后。
乡村日记——新村 新村位于岚县王狮乡西南,209国道蛤蟆神水库以北,属于蛤蟆神村的一个自然村。撤乡并镇前辖属敦厚乡。在册人口约370人,现常住人口约170人左右。主要姓氏“兰”与北村兰姓同出一支。距敦厚村3里,王狮乡15里。村东原有老爷庙一座现仅存遗址,每年正月初四、初五村里赶会,与乱石村“骡马惊炸会”类似。村南蛤蟆神水库位于汾河水系支流普明河上,是一座防洪、灌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624万立方米,属小型水库。水库于1972年7月动工兴建,1975年5月完工。
守望
自然画作
龙山雪色
离不了的黄土地
体验科学——中国流动科技馆岚县站今日开馆 12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山西省科学技术馆承办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在岚县中学新校区图书馆开展。 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中国流动科技馆,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的是为尚未建设科技馆县市的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让更多的公众享受科技馆这种交互体验式的科普教育。 “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数学魅力”、“健康生活”、“安全生活”、“数字生活”七个主题展区的50件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及科普影视相结合,为公众提供一场互动体验式的科普盛宴,在科学的殿堂,你可以在互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在体验中激发科学兴趣,在探索中树立科学精神,在思考中启迪科学智慧。 据悉,中国流动科技馆在岚县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互动展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