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癖子 三癖子
关注数: 9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52,299 关注贴吧数: 1
  黑 乎 乎 的 一 片   █████████████████████████████████████████████████████████████████████████████████████████████████████████████████████████████████████████████████████████████████████████████████████████████████████████████████████████████████████████████████████████████████████████████████████████████████████████████████████████████████████████████████████████████████████████████████████████████████████████████████████████████████████████████████████████████████████████████████████████████████████████████████████████████████████████████████████████████████████████████████████████████████████████████████████████████████████████████████████████████████████████████████████████████████████████████████████████████████████████████████████████████████████████████████████████████████████████████████████████████████████████████████████████████████████████████████████████████████████████████████████████████████████████████████████████████████████████████████████████████████████████████████████████████████████████████████████████████████████████████████████████████████████████████████████████████████████████████████████████████████████████████████████████████████████████████████████████████████████████████████████████████████████████████████████████████████████████████████████████████████████████████████████████████████████████████████████████████████████████████████████████████████████████████████████████████████████████████████████████████████████████████████████████████████████████████████████████████████████████████████████████████████████████████████████████████████████████████████████████████████████████████████████████████████████████████████████████████████████████████████████████████████████████████████████████████████████████████████████████████████████████████████████████████████████████████████████████████████████████████████████████████████████████████████████████████████████████████████████████████████████████████████████████████████████████████████████████████████████████████████████████████████████████████████████████████████████████████████████████████████████████████████████████████████████████████████████████████████████████████████████████████████████████████████████████████████████████████████████████████████████████████████████████████████████████████████████████████████████████████████████████████████████████████████████████████████████████████████████████████████████████████████████████████████████████████████████████████████████████████████████████████████████████████████████████████████████████████████
三 国 名 人 名 曲 (zt) 1:曹操: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乃当时曹公观沧海时所唱) 2:刘备: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大耳儿的眼泪可在三国中排第一) 3: 孙权: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往前走……(孙MM出嫁之时) 4:关羽:大哥大哥 你好吗? (败走麦城之际) 5:周瑜:明天你是否会想起……(…修短有命…遗恨何及!…小乔她会不会改嫁呀?) 6:吕蒙:我是不是该安静的走开,还是该勇敢的留下来…………(欲袭荆州,又闻荆州军马整肃,预有准备,这…) 7:鲁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了荆洲问题,自己里外不是人。哀哉) 8:赵云:好男儿 浑身是胆……(长坂坡,曾以此来鼓励自己) 9:黄忠:……It`s yesterday once more……(回忆当年,老黄忠……) 10:袁绍: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想着自己被当年共称兄弟的曹操打败了。甚是憋气) 11: 吕布:为什么你背着我爱上别人…………(貂禅啊貂禅!) 12:孟获:嘿*************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刚刚开始与诸葛亮对阵,自己总有优越感) 13:徐庶:轻轻地 我将离开你 请将眼角的泪拭去…………(对刘皇叔以泪相送,徐公只好以一曲《大约在冬季》来表达了) 14:貂禅:你不要这样的看着我 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凤仪亭,面对满腔热情的吕布 。。。。。。。。。。。。。 15:郭嘉:忘记你我做不到…………(遗计定辽东,死了也要算计你) 16:典韦:我们工人有力量…………(拿人当武器扔) 我从别处看来的东西,自己又补充了一些。 不记得三国时代还有谁唱过什么名歌,大家一起来补唱几句啊! 夏侯敦,马超,许储,张辽,诸葛亮什么的一起唱啊
能文善武的悲剧豪雄吕布(转) 读《三国演义》者,大多看完之后,对吕布的最深的印象怕就是燕人张翼德说的“三姓家奴”,为人好勇斗狠纯粹是个一介武夫,还奴颜卑膝,不讲道义善变又无主见,只是如果去看看《三国志》,这些恶行恐怕要略翻一下才是。不管演义小说中把他写成怎么样,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的吕布,按我的看法却是个由于个人性格而导致最后身死名灭的悲剧豪雄,即使不算是英杰,也当可算得是一时豪雄,绝对不是象演义上描写得那样不堪的一个小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1)。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两件事情,一个是吕布“骁武”,这个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尽知的事情,第二个却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说家们故意抹杀了的,就是“以布为主簿”一节,主薄,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来往等一应事体的官吏,是个纯粹的文职,而且所掌事务很琐碎,而吕布在任主薄后丁原便“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是做得很不错的,由此可见吕布绝对不是个卑鲁少文之人,按现在的说法,怎么也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象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只知道仗蛮勇的莽夫。 灵帝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何进乃召卓使将兵赴京师,而丁原和吕布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丁原)拜执金吾”,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司令一职,结果事不成何进身死,洛阳大乱,“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董卓开始掌权。董卓为了专权,便“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2),演义上说到这一段的时候,说吕布是丁原的义子,然后又因为贪图金珠宝马杀丁原而投董卓,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吕布和丁原为父子的说法,写二人关系只有“大见亲待”一句,也没有说董卓用金珠宝马去收买吕布,而且当时董卓官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兼并州牧,要论官位,董卓的前将军远在丁原的执金吾之上,对吕布以上令下,吕布当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吕布并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部曲将领,而是汉官吏,再有其时甚至连“(何)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3),非唯吕布一人,又加董卓有救架大功,皇帝在他手上,生死予夺,只是一句话的事情,由不得你不从,所以这一段,又是小说家的曲笔。 另外,董卓进京的初期,其名声相当不错。《后汉书》《董卓列传》有云董卓初时“……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宙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资治通鉴》又云:“……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陈蕃、窦武乃天下名士,灵帝时为宦官所枉杀,当时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而今一朝得雪;大儒蔡邕,先也因为得罪宦官,“……徙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进京后又辟之,“……(蔡邕)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4),“……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5),正因为这样,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时,于王允席上感董卓知遇之恩的一叹,以至身死。这个时候,董卓俨然是个贤臣,天下栋梁的模样,谁知道他后来会怎么样,正可说“设使当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谁知”。是以是时亦不得罪吕布以助纣为虐之名。 待后来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董卓的时候,因为“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6),因此便以吕布为内应来刺杀董卓,吕布与董卓,倒有“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说吕布时,“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一段(7),这个时候说吕布倒是有得一说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经凶相毕露,是个乱天下的国贼,关东诸侯已然起兵讨伐,可说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最多只好说吕布是假公济私而已。
从竹林七贤看三国隐士(转) 隐与仕是相对而言的,有入仕就有退隐。隐是指有条件为官从事主观上不愿入仕。隐士与官司僚同出有知识、掌握技能之“士”的阶层。困而隐士与官僚是进退不同,行退各异的孪生兄弟,其历史与官僚一样久远。可以说有了官僚就有了隐士。像传说中的唐尧时代,就有巢父,许由,王倪等著名隐士。 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以官场作为隐身场所的隐士,这种人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对国家大事不表态,不关心,这种在秦汉时代会被骂为“尸位素餐”的行为,在魏晋及以后的特定年代,不仅不受斥责,反而被认为是一种清高,而那些操劳国家大事的人反而被认为是庸俗。他们声称自己是隐士,并说隐于山林的是小隐,因为他们经受不住红尘的诱惑所以才躲到了山林岩穴之间;而能于庙堂之上的才算是大隐,因为他们内心得好,不怕任何外界的干扰与诱惑。   阮藉(公元210-263),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府僚属,擅长军书檄文和乐府歌辞。曹操还称他:“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但阮瑀在建安十七年(212年)去世,阮藉仅三岁便成了孤儿。他是寡母养大的,对母亲感情至为淳厚。母亲去世时,他大哭吐血;灵枢下葬时,他只是说:“完了,完了”,又大哭吐血,“毁瘩骨立”,极为悲哀。史称他性至孝。 陈留阮氏是曹魏新兴贵族。阮藉早孤,家境不富裕,但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相貌出众,又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倔关门在家,几个月也不出来活动;出门游玩,他喜欢独自登山临水,一天到晚不知回家。他兴趣广泛,什么书都读,“少年二四五,志尚好<<诗>><<书>>”。也爱读<<老子>><<庄子>>;什么技艺都学,并能长啸,善弹琴,还爱喝酒。每当学有所得,心有所悟,倔会高兴得忘了自己。这类表现,使他引人注意,觉得他有志气,多才艺,但是认为他独来独往,任性不羁,傲世不懂事,说他“痴”。然而当他的族兄阮文业指出,阮藉不痴,而是“异”,有不平常的才学,并说他比自己强,之后人们发现他越来越异,越来越摸不透他,因为他常常说话玄虚,不着边际,而且喜怒不形于色,显得老成,城府颇深。 魏文帝黄初年间,阮籍十几岁时,曾随叔父逛关东。至兖州时,刺史王昶是个大名士,听说阮藉博学多才,请来相见,面谈一天,始终没有听到阮籍说一句正经话,使这位很有见识的大名士,只得承认:摸不透倔,评价不了。当时,选举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必须获得士族名流吹嘘,以求品评上等高第,由朝廷和官府征召做官。在世士看来,倘能取得王昶一句半句奖誉,正求之不得。而阮籍却不扬才露己,不争取奖誉岂非太痴。不过,连王也承认摸不透,这便证明阮籍确乎奇异。所以,说他痴,说他异,说他不摸不透,其实都是着眼于世俗荣禄,看他能不能做官腾达。而他异乎世俗之常,却就在不做官,不肯做官。 阮籍生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年头,长于魏文帝,明帝朝三国鼎立相对稳定的时代。天下尚不统一,战争并未停歇,思想比较活跃。士族迅速得势,青年阮籍有过济世的雄心壮志。 但当阮籍走进社会、接触政治时,他痛心地看到。曹魏集团骄奢浮华,以致“战士食糟糠,贤者处嵩莱”;敏锐地觉察以司马懿为代表的老门阀士族集团的阴险,高唱礼法,老谋深算,逐渐控制军政实权。因而他虽出身于新兴士族,却对曹魏统治不抱希望,不想做官;但更不肯依附司马氏集团。他感到在这腐败险恶的官场里,自己无路可走。有时,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这个时世没有他实现壮志的道路,他也鄙视当时的名士显达。 阮籍三十三岁才出仕。魏正始三年(242年),曹魏老臣蒋济为太尉,开府征召幕僚,头一个就是阮籍,还担心请不来,可见此前阮籍曾辞谢征辟。不料阮籍这回亲自给蒋济送来一封委婉谢绝的奏记。大概在蒋济看来,婉辞就是半推半就,亲自来送就更意味着阮籍等着挽留,因而很高兴地派人迎接。岂知阮籍送上奏记就回家了。蒋济大为恼火,吓坏了阮籍的亲友,纷纷劝他就职。阮籍这才不得以地出仕,当蒋济的僚吏,但不久便托病辞职。之后,又曾经做了短期尚书郎。正始九年(248年)曹爽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斗争激烈。司马懿假装老病垂危,曹爽以为从此独揽大权,气势极盛,广招名士,请阮籍当参军。这回,阮籍托病谢绝,真的归田屏居,坚决不接受。一看后,曹爽集团更被司马懿阴谋诛灭,一网打尽。于是人们佩服阮籍大有远见,他的名望因而大增。
赤壁之战的各种版本(转)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战役之一,正式的记载都不详尽,流传下来多种版本,这里把我所接触到的版本列举出来,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补充。 第一种,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于当阳被击溃后逃往江夏,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合孙权。孙权拒绝向曹操投降,派周瑜率三万大军在赤壁迎击曹操南征的二十万大军。周瑜使用火攻之计,曹操的连环战船被烧,军队大溃,曹操从华容道逃回襄阳,赤壁之战结束。参战双方兵力为:曹军20万孙军3万刘军2万。这是最流行的版本,包括《三国演义》都以此为蓝本。 第二种,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于当阳被击溃后逃往江夏,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合孙权。孙权拒绝向曹操投降,派周瑜率三万大军在赤壁迎击曹操,这时曹操的兵力尚未集结,在赤壁的只有他追击刘备用的5000人与部分原荆州水军。周瑜火攻,曹军大败,曹操从华容道逃回襄阳,赤壁之战结束。参战双方兵力:曹军5000+?(荆州水军数量没有找到任何记载)孙军3万刘军2万。这种版本和第一种很相似,但在参战兵力上有很大差别,使得赤壁之战变成以众击寡,且是一场规模不大的小战役了,唯一的变数在荆州水军的数量上,如果荆州水军在赤壁参战的有5万人,那双方就是势均力敌了。 第三种,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于当阳被击溃后逃往江夏,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合孙权。孙权拒绝向曹操投降,派兵攻打合肥。曹操追击刘备至巴丘,分兵给张熹救合肥,自己领军追到赤壁与刘备作战,结果失利,加上军中有了瘟疫,战船被刘被烧毁,便从华容道撤军回襄阳,赤壁之战结束。参战双方兵力不明,但在赤壁没有孙军主动参战,全是刘备的功劳,参照以后荆州归属问题,这种版本的说法极不可信。 第四种,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于当阳被击溃后逃往江夏,诸葛亮出使江东联合孙权。孙权拒绝向曹操投降,派周瑜率三万大军在赤壁迎击曹操。两军在赤壁相持,最后曹操因军队发生瘟疫,便烧掉战船从华容道撤回襄阳,赤壁之战根本没开打就结束了。这种版本的说法可信度比第三种还低。 总结一下,曹操的南征是确实无误的,刘琮的投降也没什么疑问;刘备在当阳打了败战,孙权不肯投降曹操;曹操到了赤壁;在赤壁是有火把曹操战船烧掉了,曹操从华容道回到襄阳。这些就是我所得到的正史上没有争议的几件事件,还有就是赤壁之战中蔡瑁张允两位原荆州水军主将是倒在自己人的刀下,这一点虽然很多地方都没记载,但也从来没有被怀疑过。 作者:佚名
唐长儒谈诸葛亮(转) 一、有关诸葛亮评价问题   诸葛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完人。从当时一直到后来,从来没有人对诸葛亮有贬辞的。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评》上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说他“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首先他得到人民的爱戴。《评》上边说他“用法严峻”,但是人民是畏而爱之。他如此的权重,但是后主对他不疑。他的地位相当于汉献帝时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任他,对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历来对他非常推崇。陈寿《评》里说他“管、萧之亚匹矣”,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唐代杜甫的诗,说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都是对他极端地推崇。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寿的《评》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说他“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用一个疑问词,“非其所长欤?”在他的上书的表中也说他善长的是治国,但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上《进〈诸葛亮集〉》的表中,陈寿说他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他是擅长于治军,可是“短于应变”,即“出奇制胜”,是其所短。他“长于治戎”,这是裴注引《袁子》的话,袁准是晋朝人,说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个是“安静”,第二就是“坚重”,他不崇尚出奇制胜。但陈寿是不是真的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说诸葛亮“长于治戎”;他在传末还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赞赏的,当然是他的军事才能,说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诸葛亮死后还专门在传中写上这一句,在他的上书的表里边也说:“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在下面又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当时碰到的是司马懿,就意思是说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说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贬低。只是说他从事政治跟军事二者之间,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长。在军事上来说,他在治军这方面见长,而不是出奇制胜。这个说法,我看还是正确的。   诸葛亮时,魏延曾建议出兵子午后,诸葛亮没有听他的话。这一点,后人是有点议论的:魏延这个计划还是对的,诸葛亮是坐失良机了。但是诸葛亮自己曾经讲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谨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静”、“坚重”,不轻易冒险,正如兵法上所谓“先为不可胜,然后能够取胜”。他固然对魏作战没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挫败,也没有人能打败他;而且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据历史记载,他的兵士跟居民相杂,就是说当时不仅蜀汉人民对他十分爱戴以外,就是在敌境,在“外国”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长安是曹魏的重镇,不会轻易就会攻取的。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能够希望得胜吗?即使他真是能够取得了长安,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为运粮的困难而退兵,假若取得长安又如何守法?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自负的。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跟乐毅从来没有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从来是管、晏,管仲跟晏婴,就是陈寿的评也说诸葛亮是“管、萧之流亚也”。这重点是政治方面,管仲跟萧何。乐毅跟管仲两个人是绝对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清朝末年的俞曲园对此有一种解释,他说是针对汉室而言的。假如说汉室存在他,就当管仲来帮助割据的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关崇王室,保持汉朝;假如说,汉朝灭亡了,他就当乐毅,帮助一个当时的州牧。管仲是一个政治家,乐毅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出奇制胜的这种才能,而是治军严整,非常稳重的。在当时蜀国是一个弱国的形势之下,要幸险侥幸,实在是个危险的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陈寿的评价是正确的:长于治戎,并不在于应变。
周一良谈诸葛亮(转) 诸葛亮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伟大的政治家。在他二十七、八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去找他。然后,他就作了非常有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把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作了很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北方怎么样,南方怎么样,然后西方怎么样。跟刘备建议取荆州,取巴蜀,然后三分天下,跟曹操、孙吴抗争,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全国的局势作出这样细致深入的分析,而且最后历史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按照诸葛亮所预见的情况发展下去,形成所谓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点上讲,我觉得诸葛亮一个年青的知识分子、一个年青的政治家能做到这样英明的预见,最后形成三国这种政治局面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从政治上讲。   另外一方面,他到四川、云南执行民族政策。“七擒孟获”事是裴松之《三国志》注里边的,而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把这事记录下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说,就说明有这种可能,也反映当时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情况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说是以心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是以德服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跟少数民族搞好团结,长期和平共处下去,最后达到融合。他在四川立足,云南成为他很重要的后方,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还对他非常崇拜,非常敬爱,这不是偶然的。虽然“七擒孟获”是个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传说,反映一定的事实,特别是从千百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对诸葛亮崇拜的情况,可以想象到他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伟大见解跟实践结果的情况。   另外从军事方面来讲,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好像他不大能够打仗。蜀汉在战争方面不是太成功,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诸葛亮一个人,恐怕跟它的地理情况,跟他手下的人才等等各方面都有关系。但是有一点应该看到,就是他几次出祁山北伐,实际上我看是一种以攻为守的办法,他这样攻并不是真正一定想要打到长安,打到洛阳,但是出兵这种姿态,这种举动,就使得北方对他另眼看待,对他不放轻举妄动,这样就保住了西南四川云南一带地方,所以把诸葛亮北伐看作一种战略,利用这个办法来维护住这个政权的立足点,维护他的地位,这样看也许更适合些。   诸葛亮给人的形象,现在一般都是从小说,戏剧方面传达过来的。我觉得是不是还有一点应该考虑,就是诸葛亮是一个讲究法治的人。本传上讲他“循名责实”就是法家的态度,他“严刑峻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非常严格,老百姓都很怕他,但是同时也很敬爱他,我觉得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应该考虑,就是他曾经讲过两句很有名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什么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呢?我体会这是道家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一种思想,一种“淡泊”、“宁静”的想法。所以诸葛亮这个人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采取“严刑峻法”的办法。另外,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观我觉得恐怕应该同时注意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特怔。可惜诸葛亮的著作今天留下来的不多,有些是假的,不可靠的。我想,如果他要作诗,写文章的话,恐怕很可能会更多的流露一些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商鞅,韩非的那种想法。所以今后研究诸葛亮,我觉得还可以从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研究他的心态,研究研究他的思想深处是不是有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讲严刑峻法的人。当然现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羽扇纶中的那种形象,这当然是从小说、戏剧里边来的,这说明小说戏剧对于宣传历史人物,对于进行历史教育还是很有用的。 作者:周一良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