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李莫愁 元帅李莫愁
关注数: 91 粉丝数: 64 发帖数: 3,481 关注贴吧数: 26
乾隆盛世真相: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时代 本文摘自《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张宏杰,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的成就。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只有这样,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英国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接触过中国人。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槟榔屿,“和其他我们东印度公司属地”,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 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然而来到中国,他们却发现生活在自己国家里的中国人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务漠不关心。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巴罗说:“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 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不错,我们当时船速是1小时7英里,这居然就成了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 英国人分析说,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揭秘中国古代饮食:为何明代船员没有坏血病 中国人自古就有食色性也的想法,一个普通人既是如此,一个名人,就更精彩。笔者对于饮食,只求温饱,并没有庖厨的经验、伙食的认识,但对名人的饮食故事,却有莫大的兴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积淀丰厚,地域广大,到处的饮食文化,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根据各地的食材物产,可以在杯盘碗碟之间互争长短,各自精彩,而且,肯定又是源远流长。客观环境如此,长期来围绕吃喝,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最近看到的《名人吃喝那些事儿》(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是对名人饮食文化的问本寻源,也对涉及这些名人的一次厨房厨艺大追查。 写法远学术而就轻松 可贵的是,本书图文并茂,写法远学术而就轻松,65个名人饮食故事,资料翔实。有好些是以前未之前见的“新视觉”、“新味觉”。本书所写名人,从中国的第一位宰相伊尹到殿后的当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其中对和东南亚关系密切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更有不少新发现和新说法。该书每人写个千多两千字。上桌美味,看是一碟碟的小菜,却使四方看官、八县老饕感受到“阅读的饱感”。该书介绍先从将饮食的色香味融入治国方略的伊尹开始。题目是吸引人的《从厨子到名相》,中国自古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说的就是此君。研究者说,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是中国第一位食神,他是首个运用“调和之法”操作烹饪的庖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关于伊尹的出生,也富有高度神秘的神话色彩。古代两本大书《吕氏春秋》与《水经注》,全都记载:当年一位有莘国的女子在采桑时,无意间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里,拣到一名身带血丝的男婴。女子把弃婴抱去献给国君,国君再把他“转赠”给他身边的一位厨子,也就是后来伊尹的老爸。国君赐男婴姓“伊”,这就是伊尹的出生和来历。过后有人追查弃婴来历,这才弄明白:他的母亲住在伊水边,梦中神人告诉她,看到家里的石臼出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上,她看到石臼果真出水,赶忙喊邻居逃命。她往东走了几里地,忍不住回头一望,大事不好!自己的家,果然已成泽国。可是,说时迟,那时快,她的身体,也马上变成“空桑”(树洞)。
明朝海军打得荷兰赔款求饶 明末中国曾与当时海上势力最强的荷兰进行了一场海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结局却迥然不同。 荷兰想独霸对华贸易遭拒 1633年7月,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沿海发起了进攻。荷兰人提出中国方面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否则将继续开战,此无理要求遭到明朝拒绝。 同年9月22日,福建巡抚邹维琏接到圣旨,崇祯皇帝严令惩荷。10月12日,邹维琏以郑芝龙为先锋,高应岳为左翼,张永产为右翼,王尚忠为游兵,准备迎战。在明方积极备战时,荷兰人也不敢怠慢,他们招来了大海盗刘香为增援。刘香带来了战船五十余艘。 1633年10月22曰,得到可靠情报的明军主力一百五十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在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当发现明军来袭时,荷刘舰队摆开了一个荷兰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风采取了两路突击的战术。按照事先布置,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只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同时,他们采用了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火海战术。明军150艘战船中,只有50艘是炮舰,其余100条小船全是火船,随着一声令下,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 一阵喧嚣过后,参战的全部荷兰大型战舰中,两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两艘则在炮战中被击沉,此外又被俘一艘,其余几艘全部在受重创后逃走。参战的刘香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 荷兰每年进贡12万法郎给明朝 料罗湾大战是荷兰人在远东空前的惨败,福建巡抚邹维琏在战后的奏捷书中写到:“此一举也,烧沉夷众以千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烧夷甲格巨舰五只,夺夷甲板巨舰一只。”荷兰台湾总督兼舰队司令普特曼斯在海战后即辞去总司令之职。战后中国方面明确的要求是:荷兰人到大员(台湾古称)去,不可到中国沿海;荷兰人需赔偿战争损失。 这样,明朝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明朝的令旗,否则将被拦截。从此荷兰人每年向明朝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这对当时欧洲的海上霸主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
朱元璋上得朝堂下得厨房 是“酸梅汤”发明者 提起朱元璋,人们肯定首先会想到他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其实,这位明太祖不仅上得朝堂,而且还下得厨房。如今,我们身边的许多饮食都与这位皇帝有关。  朱元璋出身布衣,小时候生活非常贫苦,被迫出家当了和尚。有一次,他的家乡闹饥荒,他接连三天都没有吃饭,眼看就快饿死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递给了他一碗汤,朱元璋喝了之后感觉非常美味,便问老婆婆这汤叫什么名字?老婆婆随口调侃说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其实就是由碎米粒儿(珍珠)、白菜帮子、菠菜叶子(翡翠)和豆腐(白玉)做成的菜汤。因为朱元璋当时饥饿难耐,所以觉得这汤非常好喝。据说,他做了皇帝以后,也常下令让御厨给他做这种汤喝,忆苦思甜。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曾亲自发明了一种汤,就是我们在夏天喜欢喝也经常喝的“酸梅汤”。元朝末年,朱元璋曾是个卖乌梅的小商贩,那时瘟疫横行,朱元璋也不幸被感染了,一病不起。当他挣扎着去库房取乌梅时,忽然闻到了乌梅的阵阵酸气,马上就感觉精神振作了许多。于是,他便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两味中药加水煮成汤,每天服用,过了几天,他的瘟疫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从此,朱元璋就改卖可以祛除瘟疫的酸梅汤了,人们纷纷购买,朱元璋也得以迅速致富,为他后来起兵反元奠定了经济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仍对酸梅汤情有独钟,常喝酸梅汤来清除体内油质,益气安神,酸梅汤于是也成了明朝宫廷里的日常养生保健饮品。不久,民间还出现了专营酸梅汤的店铺,北京的老字号“九龙斋”最富盛名,被誉为“京都第一酸梅汤”。酸梅汤行业更把朱元璋奉为祖师爷,在不少酸梅汤专卖店里都不难发现朱元璋的画像。
中国古代就有“宇宙大将军” 侯景(503~552),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北魏末年边镇各胡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开始建立功勋,后来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辨、扬州刺史陈霸先先后发难,率领军队进攻侯景,侯景军队一触即溃。侯景死后,尸体被分成好几份,被人抢食。  侯景生性残忍,狡诈多诡计,他发动的叛乱严重破坏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但像这样的恶魔,也有可爱的一面。  就在逼死老板梁武帝后,侯景立萧纲做皇帝,是为简文帝。侯景自封“相国……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依汉萧何故事”,十月,又自封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以诏文呈简文。简文帝对这个以无限时空为封号的作法大为吃惊,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惊叹,曰:“将军乃有宇宙之号乎?”   宇宙是天文名词,将军是军事行政级别,居然也能混着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侯景将军确实太超前了,他似乎早就意识到光是统治南朝还不行,还得走出地球,征服全宇宙,那才符合他的志向。
清朝官员官场应酬一掷万金 岳父借两千看病嫌多 我曾经杜撰了一个“权力值”的概念,用来估算官场权力的含金量。权力值越大,敬畏、服从它的人就越多,它能换成的收益也越高。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知府的权力值如果换算成金钱,至少值十万两银子。不太严格地说,权力值与官阶成正比,官做得越高,权力值越大。在清代,一个巡抚的年收入大约有二十万两银子,知县的年收入约有三万两银子。不过,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由于官场上存在着隐权力现象,有些官阶很低的小吏,只要朝中有人,他的权力值可能就会远远超过同级别的其他官员。官场中还有一些人甚至连官员身份都不具备,比如师爷、长随这类角色,因为掌握着隐权力,他们的权力值也绝不逊色于朝廷命官。所以我们必须补充说,权力值与隐权力也成正比例关系。一个官员要实现自身权力值的最大化,大致也有两个途径,第一,正式权力的增量,即俗话所说的“升官发财”;第二,隐权力的增量,比如结交权贵,获得官场要员的庇护;拉拢人心,谋取更多的私人性效忠。由于隐权力妙用无穷,后一种途径甚至更为重要。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管是想获取更大的正式权力,还是想捞到更多的隐权力,都需要支付成本。本文的目的,就是来核算一下官员的权力成本,特别是维持其隐权力的成本。为了避免空谈,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分析样本:做过知府、道台、布政使的晚清官吏张集馨,他的自撰年谱《道咸宦海见闻录》对自己的仕途经历以及当时的官场世态,都有非常详尽的记述。
元朝贵族占有初夜权 新媳妇只能摔死第一个孩子? 元朝的蒙古人,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他们把南宋攻占下来之后,还不消停。接着,他们的战火又烧到了现今的东南亚、波兰和匈牙利。至于和平,他们没有概念,治理国家,那也不是他们的强项。他们只是善于征服。在他们的领地,人们分为草原户口和农村户口。草原户口,那是享有特权的,而农村户口,则是专门供草原人剥削的。草原人杀死一个农村人,只需赔偿一头驴子就行了。当时南方的人,其生命,就值一头驴的钱,换算成现在的市值,也就几千块钱吧。如果一个万元户草原人,玩杀人游戏,可以杀好几个。百万富翁呢,那杀人与捏死一只蟑螂一样,只需花几个小钱,就可以了。人的生命不值钱,别的方面,就不用说了。譬如,统治中国南方地区,元朝政府就在每村子派一家蒙古人,他们不干活,靠这一村人养活。村里的人,有好吃的,得先给这家人吃;有好玩的,也紧着这家人玩。不仅如此,更可恶的是,村里人娶媳妇,要把新媳妇先送到这人家。洞房花烛夜,蒙古人先替你享受了。为了保持血统的纯净,很多人都会把新媳妇生出的第一个孩子摔死,第二个孩子才被用来传宗接代。为了防止村里人造反,村里人家中的刀,都要存放在这个蒙古人家中。要切菜了,得打报告,把菜刀申请回来。村里人对这户蒙古家庭,那是深恶痛绝。但是,蒙古人太强悍,你稍微不注意,就得没命。所以,很多人都把这个蒙古家庭当作神仙供着。蒙古人为什么这么干呢?这是因为蒙古人根本不知晓汉族的文化。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学习汉族的文化,他们征服的地界大着呢,有波斯、西夏、金国、俄罗斯,等等,凭啥学习汉族的文化?很多蒙古的官员,根本不会汉语。当然,忽必烈除外,他是非常喜欢汉族文化的,他的辅佐大臣耶律楚材也是这样。所以,忽必烈时期,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但是,中原的富饶,却慢慢地让蒙古人失去了野性。南宋人缺乏野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富了。蒙古人占了天下,财宝、美女一大把,他们的野性,也慢慢地消失了。元朝的那些皇子皇孙们,从小就享受着安逸奢侈的生活,自然就丧失了斗志。而且,这种奢侈之风,在整个蒙古人中传播。偌大的元朝,一下子全被金钱美女腐蚀了,速度之快,令人惊讶。话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一代之后,很多人竟然骑不上马。更多的蒙古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别的,一概不管。蒙古人还不停地印刷货币,制造通货膨胀,老百姓好容易攒下的钱,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废纸。这一点,让善于积蓄的中原老百姓更加气愤了。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蒙古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税收方法,那就是将每块地区的税收,都承包给了商人。蒙古的统治者只关心这个商人能交上多少钱,至于商人收税的手段,他们才懒得关心呢。为了收到更多的税,这些商人,那真是不择手段。此时蒙古的元政权,已经腐朽到骨髓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