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李莫愁 元帅李莫愁
关注数: 91 粉丝数: 64 发帖数: 3,481 关注贴吧数: 26
三体世界里或存在高文明 未来三年揭答案   2014年和2016年上演的两次恒星连线事件中,科学家将动用哈勃望远镜等观测平台详细研究“比邻星”,其距离我们大约4.2光年左右   据国外媒体报道,半人马座方向上拥有两颗非常明亮的恒星(群),即半人马座α星和半人马座β星,但是半人马座α星又是由三颗恒星组成,其编号分别为A星、B星和C星,其中半人马座α星C被命名为“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之一,距离为4.2光年。由于半人马座α星系统距离地球很近,许多科幻小说都“认为”这里存在发达的宇宙文明,“三体”系统中拥有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宇宙生物,现在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我们有两次机会窥视“三体”系统中是否存在行星世界,甚至是高级文明。   在2014年10月,比邻星将运行至一颗背景恒星前,两者与地球将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天文学家试图利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效应揭开“三体”世界中是否存在理想的行星轨道。当比邻星运行至背景恒星之前,并与地球排列成一条直线时,比邻星的引力场将把背景恒星的光线扭曲,科学家试图通过详细的观测和精确计算得出该恒星的确切质量值,如果比邻星周围存在行星世界的话,还会引起二次偏移效应,使得三颗恒星的直线排列出现异常。   三星连线事件也将在2016年2月发生,届时科学家将获得两次机会对“比邻星”系统进行探索,来自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凯拉什·萨胡认为由于该恒星距离我们非常近,如果这里存在行星世界,我们就可以探测到它们的存在,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光谱分析发现行星上的大气成分。本项调查计划在周一于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提出。   届时,美国宇航局将动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三体”系统进行观测,欧洲空间局的盖尔空间望远镜也会加入这项观测任务,盖尔空间望远镜将于今年秋季发射,此外,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阵也会参与。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通过高精度视向速度系外行星搜索器发现半人马座阿尔法星B附近存在行星信号,公转周围仅为3.2天,2014年和2016年的两次天体连线事件将进一步揭开“三体”世界的面纱,这里是否存在宇宙高级文明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20世纪世界十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1、死海古卷   1947年和1952-1955年在死海岸边库木朗的洞穴中发现的一组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非凡的文献,分藏于11个洞穴的陶瓶中,内容包括用希伯莱文和阿拉米文抄写的《旧约全书》的抄本及对《旧约全书》的注解,它比以前所知的抄本要早1000余年。    2、图坦卡蒙之墓   1922年11月4日,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在经过长达5年的精心调查和寻找后,终于在一座古代工人的临时屋舍下发现了第一道通向图坦卡蒙陵墓的墓道。他立即停止工作并向他的资助者英国贵族卡那封发了电报,并在11月26日卡那封远道赶来后一起打开了墓道的石门。历史证明这果真是一座未经盗掘的墓葬和伟大的发现。卡特集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专家队伍,用了10年的时间对墓中的出土文物进行记录、保存和运往开罗。这个孩童法老的陵墓让世人理解了公元前1325年权力的意义以及它和财富及艺术的关系  3、发现最早的美洲人类:关于骨头的苦涩故事   1908年,农场工头牛仔乔治·麦克君肯在新墨西哥州东北福尔索墨死马河的河床上发现一堆已经灭绝的美洲野牛的骨头和加工精细的燧石工具,他推测是很久以前人类杀死这些野牛。由于美洲野牛已经绝灭了10,000年,这意味着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可能比当时主流学界认为的3000余年早7000多年。这一推测得到当地的古物收藏家斯克瓦钦穆和克罗拉多自然史博物馆馆长芬金的支持,却受到了当时斯密森研究院权威的人类学家哈德林克卡的极力压制。直到1927年受雇于芬金的斯克瓦钦穆发现一个漂亮的矛头插在美洲野牛的肋骨上,他们保护好现场,并请哈德林克卡和权威的考古学家亲临观察,终于逐步得到了大多数考古学家的信服,并确立了距今10000年的福尔索墨猎人文化--而哈德林克卡始终对此不予承认。    4、乌尔发掘   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尔进行了12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和在基督降生前后被最终废弃的一幅全景画。其中最重要的发现被认为是早王朝时期的王室墓地,出土的随葬品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极大地提高的人们对公元前3世纪苏美尔文明的认识。乌尔发掘另一成功之处是极大地唤起了公众对考古学的热情,全世界的媒体对乌尔发掘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报道,单是具有英国的世界之窗之称的《伦敦新闻》(London News)在发掘期间就发了不下30篇插图专稿。  5、乌鲁·布鲁恩水下沉船   在土耳其南部乌鲁·布鲁恩水下,公元前14世纪的沉船中发现有250个四角牛皮袋装运的青铜矿砂及锡矿砂,每个重60磅;还有蓝钴玻璃矿砂、象牙、河马牙、埃及乌木、金银首饰、武器等以及杏仁、橡子、松果和数以千计的橄榄、无花果、石榴籽,整整一吨可能是用来制作葡萄酒或香油的树脂。这些遗物分别属于迈锡尼、塞浦路斯、埃及、巴比伦等,因此考古学家无法推测该船的国籍。    6、阿尔卑斯冰冻人   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的希米劳恩发现。冰冻人死于公元前3300年,年龄在25-40岁之间。在冰冻这一特殊的环境下,考古学家发现他的大脑、肌肉纤维、肺、心脏和肝依然保存完好,左小腿和右踝上有成片的纹身。他的身上有6处骨折,死亡时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他的指甲患有周期性的脱落症,死的时候正在生病。他是一个体力劳动者,但其随身携带的衣服、工具和武器等大小制品竟多达70多件,其中木制品、皮制品和种类和数量都多得惊人。冰雪这一特定的“时间封闭仓”为考古学家认识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  7、释读玛雅象形文字   玛雅象形文字由动物头像、肢体、神像以及其他神秘的图像构成,记录了玛雅文明从公元200年到1500年的大量信息。从欧洲殖民者初到美洲起,考古学家就遇到这种文字,但一直无法释读。最近20年,涓滴积成河流,玛雅文字的80%已可以释读,文献逐渐可以读通,古代玛雅人终于可以向当代人类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预期,这将是考古学上最后最伟大的文字释读成就。    8、利基家族在非洲寻找人类起源   路易斯·利基坚信达尔文的预测,并于1926年踏上非洲寻找人类起源方面的化石。1959年,他和妻子玛丽·利基发现"东非人"(Zinjanthropusboisei)即着名的"可爱的男孩"时,他们已经寻找了30多年了。这一发现改变了1912年"皮尔当人"被捏造出来后一直统治着学术界的人类起源的传统观点。虽然后来证明"可爱的男孩"并不是真正的人类家族成员,但它开了一个头,随后利基、他的妻子和儿子在东非特别是奥杜威峡谷的做出了一系列轰动世界的发现,包括人类化石和最早的石器制品。可以说,因为利基家族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人类家族的谱系树已逐渐被描画出来了。  9、拉斯高的洞穴艺术家   1940年9月12日,由几个男孩在偶然中发现,它简直就是一个1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美术馆,共有600多幅壁画和大约1500件雕刻作品。它们在艺术技巧上完全可以和任何当代美术馆的作品相媲美。在宽敞的公牛大厅里,最醒目的作品是4头高达5米的巨型黑色公牛象,是目前已知的尺寸最大的旧石器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一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旧石器时代人类艺术水平的认识。1948年洞穴对公众开放,60年代即达到每年10万人次以上的观众。为了保护洞穴壁画,人们复制了一个完全一样的"第二拉斯高"洞穴于1993年开放,专供人们参观,而真正的拉斯高则被封闭保护起来。    10、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长眠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脚下高大的陵墓中。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始皇陵进行勘察,1974年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新的勘察,同时发现了3个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并进行了持续的发掘。
古人如何过夏天:汉代人就享受到特制“雪碧 夏天到了,气温高了。现代人有空调、冰箱,过去没有这些制冷设备,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过夏天?  夏天与冬天一样,颇不适宜的气候条件降低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为此,古代中国古人想出来了不少过夏天的办法,有不少发明。如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汉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宋代也有节能灯 夹层注水省油一半  如果不是被摔碎了一角,没有人能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小宋代油灯里,还暗藏机关—在它的底座里,设计有一个专门制作的夹层,而这个夹层就是为了减少用油量。它出土的地点,也充满了神秘,因为它来自一座位于涪陵石沱镇长江边在清代就已经消失在江水里的宋代“古城”。   考古工作者们发现的这盏省油灯初看与普通油灯一样,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盏省油灯和陆游描述的情形完全一样—四川有一种盛油的碟,像两个油碟叠在一起,边沿密封,侧面开一个小孔,从孔中向夹层注少量的清水,再往油碟里倒入灯油,这样可以省油。   黄海说,宋代诗人陆游就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个小小的节油灯—“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陆游还对省油灯的原理作了解释:“寻常为火所灼而独燥,故速干,此独不然,省油几半。”大意是说,平常的油灯大多由于灯火烤灼而干得很快,而这种油灯由于夹层内有水,所以能省油近一半。   从节油灯等器物的发现,考古工作者们知晓,宋代人在使用陶器、瓷器上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家庭使用的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陶器和瓷器,都有不同的用途。这些器物和这座古集镇的出现,为研究长江流域古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此一说:兔儿爷明代是神仙 清代成儿童玩具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佳节。小孩们在八月十五前后,模仿成人供兔儿爷,后来这种民间节令习俗也传入宫中,皇家也按民间习俗供奉兔儿爷。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故宫博物院现藏多种兔儿爷,那就是皇家小儿祭月的遗物。 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则兔唇乱捣……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每进旧历八月,便设摊于街头,适成节日一道风景。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纸伞、或坐或立的,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傅、缝鞋匠,不一而足。兔儿爷是老传统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兔儿爷寓意: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麒麟兔儿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清朝年间,上至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儿爷”。那时的兔儿爷,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儿爷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傅、或是缝鞋、卖馄饨、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现如今,兔儿爷已成了稀罕物。在北京的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在北京的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儿爷玩具
科学家首次发现多重宇宙“切实证据” 美国科学家发现第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其他宇宙存在。在对利用普朗克太空望远镜获取的数据绘制的宇宙地图进行研究之后,宇宙学家认为地图中出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不规则分布只能由来自其他宇宙的引力拖拽导致。 这幅宇宙地图展示了138亿年前大爆炸的辐射。这种辐射显然仍能被探测到,被称之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应该均匀分布,但在这幅宇宙地图中,南部天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较为集中。此外,地图中还出现一个“冷区”。所有这些都无法用当前的物理学知识加以解释。 美国科学家发现第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其他宇宙存在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劳拉-莫希尼-霍夫顿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理查德-霍尔曼教授早在2005年就预测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不规则分布由来自其他宇宙的引力拖拽导致。在对普朗克望远镜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莫希尼-霍夫顿认为她的假设已经得到证明。根据她的研究发现,人类所在的宇宙之外还存在数量无限的其他宇宙。莫希尼-霍夫顿说:“这种不规则分布由其他宇宙拖拽大爆炸时形成的我们的宇宙所致。这是我们得出的第一个坚实证据,证明其他宇宙存在。”
五个欲将科幻变现实的亿万富豪:目标阿凡达 我们都喜欢电影《钢铁侠》中的托尼·史塔克,而且也希望所有的亿万富翁都能财富花在科学上,将那些科幻小说中的神奇事物变成现实,而不是忙于建造巨型游艇或购买私人小岛。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几个这样的亿万富翁,他们具有宏大又不可思议的梦想,并正在用自己庞大资金将其实现。 俄罗斯媒体巨头Dmitry Itskov在31岁就拥有了10亿美元的身家。他决定尝试实现一个不太可能的目标:永生。他召集了一个30名科学家团队,欲将人体缓慢变成生物学机器人。最后一步将在2045年完成,届时人体大脑将被下载到一个不死替身,即电影中的“阿凡达”。 亿万富翁Peter Thiel的理想都非常宏大,他曾尝试创造一种全球货币,但并没有奏效。之后他创立了流行在线支付工具PayPal。他还是Facebook最早投资者之一。如今坐拥16亿美元的他想在大洋深处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展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Chris Palmer的财富源自采矿业,如今已拥有约9亿美元身家。他似乎在许多不可理喻的地方花了不少钱,例如,他正重建泰坦尼克号,准备2016年下水。另一项是:建现实版侏罗纪公园。今年他从中国定制了100只机器恐龙,将与其他机器恐龙组成世界最大恐龙主题公园。 Google的亿万富翁佩奇和施密特说,我们应该将太阳系中的丰富资源“掠夺”过来。这两个人的身家加起来达到了330亿美元,他们与电影人詹姆斯·卡梅隆及“X奖”的创办人Peter Diamandis一道,资助了一个“调查并最终开采”近地小行星有用矿物的计划。 出生于纽约的亿万富翁Dennis Tito毫无疑问是一个太空发烧友。2001年,他花了2千万美元前往国际空间站游览了一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旅行者。现在,他将资助一项人类最远的旅程:直接前往红色星球——火星。(任天)
科学家称8000年前土耳其人造出世界最早镜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今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的镀银玻璃镜子最早开始于近200年前的德国。1835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研发出一种把一层很薄的金属银涂到一块透明玻璃的其中一面的方法。这项技术不久就被改进,为批量生产镜子提供了条件。   现代镜子可能起源于19世纪,但镜子的起源事实上还要久远。视觉科学家加伊-伊诺克博士2006年发表在《视光学与视觉学》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指出,大约8000年前,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的人用磨光的黑曜石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镜子。   公元前4000到公元前3000年间,用抛光铜制造的镜子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和埃及。约1000年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人开始用抛光石材制造镜子。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人用青铜制造镜子。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他的百科全书《自然历史》中提到使用玻璃镜子的最早记录,但当时这些镜子显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纵观历史,不同文明在各个时期出现各类反光镜,但自然或许应被冠以镜子真正的发明家。伊诺克写道:“平静的水池和盛水的岩石或泥土容器或许才是最早的镜子。”当然,这些天然镜子和今天手工制造的镜子相比效果相差甚远。   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镜子。20世纪70年代,一位人类学家把镜子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与世隔绝的比亚米部落时,这里的人对怪异的反光充满恐惧,而不是着迷。
科学家称8000年前土耳其人造出世界最早镜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今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的镀银玻璃镜子最早开始于近200年前的德国。1835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研发出一种把一层很薄的金属银涂到一块透明玻璃的其中一面的方法。这项技术不久就被改进,为批量生产镜子提供了条件。   现代镜子可能起源于19世纪,但镜子的起源事实上还要久远。视觉科学家加伊-伊诺克博士2006年发表在《视光学与视觉学》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指出,大约8000年前,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的人用磨光的黑曜石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镜子。   公元前4000到公元前3000年间,用抛光铜制造的镜子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和埃及。约1000年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人开始用抛光石材制造镜子。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人用青铜制造镜子。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他的百科全书《自然历史》中提到使用玻璃镜子的最早记录,但当时这些镜子显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纵观历史,不同文明在各个时期出现各类反光镜,但自然或许应被冠以镜子真正的发明家。伊诺克写道:“平静的水池和盛水的岩石或泥土容器或许才是最早的镜子。”当然,这些天然镜子和今天手工制造的镜子相比效果相差甚远。   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镜子。20世纪70年代,一位人类学家把镜子带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与世隔绝的比亚米部落时,这里的人对怪异的反光充满恐惧,而不是着迷。
恐怖诡异!世界十大无法解释的谜团 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都喜欢那些没能解释的怪异故事,于是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喜爱关注的未解之谜,从大量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灵异现象到众多科学无法解释的未解之谜。以下是国外媒体列出的十大没能解释的迷团:   10、矿石沼泽地的蜥蜴人   矿石沼泽地的蜥蜴人据说是生活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比维尔市郊的沼泽地区,是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在美国,有人宣称见到了“蜥蜴人”。它的身高达2米多,有一对红眼睛,全身披满厚厚的绿色鳞甲,每只手仅有3根手指,每只脚仅有3根脚指,双脚直立行走,眼睛发着桔色光。他的力气很大,能轻易掀翻汽车,而且跑起来比汽车还快,每小时可达65千米。他的指尖有个圆垫,可以将自己粘在墙上。这样的“蜥蜴人”还能说明人是从猿进化来的吗?看来,人也有可能是从小恐龙或外星人变化而来!美国有人在1954年拍摄了电影《黑湖怪物》讲的就是这种动物。 最初一次目击是在1988年6月29日,一位17岁的当地人克里斯托弗·戴维斯声称他在当天凌晨2点从单位开车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这一怪物。据他说,他将车停在斯开普矿石沼泽地的路边,更换漏气的轮胎。当他换好轮胎,就听到身后有极大的噪音,于是转身看到了此怪物向他走来。他当时吓坏啦,赶紧逃进车里,并关上车门,随即冲到的怪物用三个爪子紧紧抓住了方向镜,戴维斯试着猛然关上被关上的门,想将其爪子震开,但不成功。于是他又加速发动,希望吓退怪物,但怪物随即跳上车顶,但随着路面的颠簸,最终那个可怕的怪物骤然跌落,但惊魂未定的戴维斯并未敢停车以查看其伤情。在他到家之后,发现汽车的侧视镜被严重损坏了,车顶上还有划痕。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又有人传闻在美国南卡里来纳州比维市闻的沼泽地中发现有怪物出没。许多人据此猜测这怪物可能就是爬上岸的海底人。
击落美国飞艇的德国潜艇 对于德国潜艇而言,美国海岸特别是佛罗里达半岛附近狭长的海域是个非常理想的猎场,同时也是德军宝贵的海上运输通道。负责对这一海域进行巡逻的是驻扎在佛罗里达州的美国海军ZP-21飞艇中队,这种以“K”字命名的通体银色的软式飞艇虽然外形优美体积却非常庞大,其作战任务是尽可能地发现并报告敌水面舰艇或空中目标的方位,飞艇上的武备为4枚深弹及一挺安装在飞艇吊舱前方的.50口径的机枪,不过这样的装备似乎用处不大。飞艇的巡逻任务通常冗长、单调乏味且徒劳无功——直到1943年7月18日夜间德国潜艇U-134号的出现。当天黄昏,美军在飞行简报中确定由两艘飞艇执行当日夜间的巡逻任务,在此期间会有一艘油船和一艘货船及部分护航船只通过佛罗里达半岛附近海域,而K-74和K-32号飞艇则承担对上述船队的警戒和掩护任务。两艘飞艇相继离开基地开始爬升,K-32转航向往西南飞跃西部半岛上空后沿海峡以西北上;而Lt.Grills及其乘员驾驶的K-74则直接经由佛罗里达海峡飞往大西洋,然后往南。夜幕降临后,潜入佛罗里达海域的德军潜艇U-134号开始上浮。当天夜间的海面较为平静,风浪不大,艇员们打开潜艇舱门将潜艇内部二氧化碳排出并给潜艇通风以换取新鲜空气,然后纷纷登上指挥塔围壳。此时的K-74号飞艇正在500英尺的空中逐渐接近。约23点30分,飞艇的雷达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这一可能的雷达接触立即被加密后发送回基地,飞艇狭长的吊舱内的10名作战人员迅速着手进行战斗准备,飞艇也朝雷达接触的目标迫近。在通过一片云层之后,K-74发现了正在下方巡航的U-134号潜艇。飞艇开始在潜艇上空盘旋并做仔细观察,发现该潜艇正在右转,而前方正是沿海峡航行的那两艘商船,其距离只有30分钟飞行时间。Grills决定展开攻击。23点50分,K-74号飞艇下降到250英尺的高度准备投弹。随着彼此距离的拉近,潜艇上的了望手也发现了空中的飞艇,艇员们立刻操纵指挥塔后方的20mm机枪猛烈开火,飞艇也利用吊舱前的机枪进行还击。接着,潜艇甲板上的88mm甲板炮也开始对空射击。德军潜艇强大的火力逐渐奏效,不久,飞艇的气囊即被潜艇的炮火击中;一发机枪弹击穿了飞艇上机枪上的防盾,而飞艇上的机枪手全然不顾,一面更换弹匣一面继续射击。当飞艇经过潜艇上方时,德军潜艇的防空炮火击中了飞艇的引擎,飞艇右舷的引擎立刻燃起大火。飞艇上的乘员向中队基地发出救难信号:“飞艇起火!情况紧急!”此时的飞艇位于潜艇的正上方,投弹手立刻投弹,但炸弹并未离开弹架。德军机枪开始集中射击飞艇无任何防护的尾部,飞艇不得不设法勉强离开德军防空炮火的射程。经过检查,飞艇上的两台引擎均已损坏,同时飞艇正在损失高度。乘员们开始紧急充气并抛弃飞艇上的压载物,但收效不大,飞艇仍在缓缓下降。23点55分,飞艇尾部接触到海面,飞艇开始缓慢下沉。7月19日8点15分,K-74号飞艇沉没。战后德军的战争档案中记载:U-134号潜艇击落一架美国海军飞艇,同时第4和第5主压载舱受损。在此后遭遇的两次攻击攻击中,U-134号均得以逃脱,接着便返回位于法国的基地进行修理。在8月间的巡逻任务中,U-134号未能继续好运——在经过比斯开湾时被两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击沉,这艘飞艇便成为U-134号潜艇在战争期间的唯一战果。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