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刺』
关注数: 59 粉丝数: 1,437 发帖数: 15,230 关注贴吧数: 16
宿州市“交通联合”卡正式发行 1月29日下午,在宿州市交通运输局召开“交通一卡通”发行新闻发布会,宿州新闻联播、宿州直播、拂晓报、皖北晨刊等几家媒体应邀出席发布会,宿州公交副总经理蒋春峰作为新闻发言人介绍“交通一卡通”发行相关事宜,并答记者问。 蒋总介绍,按交通运输部统一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宿州交通一卡通采取记名不挂失的方式发行,本次发行的全部为普通卡,押金10元,充值10元以上,可退卡。发卡地点在宿怀路公交公司充值中心和淮河西路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公交窗口,携带身份证即可办理。 从安全性来说,本次发行的交通一卡通为CPU芯片卡,密码算法比原来的M1卡更加安全;从使用范围来说 ,原有的公交IC卡仅在宿州市内使用,不具有互联互通功能,一卡通具有互联互通功能,可以在全国发行交通一卡通的城市使用 。支付受理终端显著位置上有“交通联合”标识,都可以使用“交通一卡通”。 交通一卡通在本地享有和原公交卡一样的优惠待遇,在异地使用时,具体优惠方式、优惠额度及适用范围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 交通一卡通在市内各个充值点都可以充值,接受现金、微信、支付宝和银行卡支付。宿州公交正在建设互联网充值系统,建成后可以实现互联网充值。目前不支持异地充值。由于车载机具容量有限,无法在异地城市的每一个机具上下发本地黑名单,因此目前无法挂失,但是可以持卡退卡。
宿州公交计划增开32、33、35、K2路 客运中心投入使用后,加开四条新线路。如下图: 32路客运中心——鞋城公交首末站 客运中心、左右家私、高新区人才公寓、众创空间产业园、高新区管委会、市立医院新区、宿州体育馆、停靠站、汴河景观带、三角洲公园、天鹅湾、港利锦绣江南、政务中心、市民活动中心、西关大街、华洋新世界、下关中学、移动公司、胡家村、金方世纪城、华林苑、停靠站、停靠站、健康商务园、卓耕广场康奈鞋业、东艺鞋业、停靠站、鞋城公交首末站 33路客运中心——快客站 客运中心、左右家私、梅庵路口、北十里、肉食品厂、交通新安速物流、一汽服务站、高新医院、汴河景观带、汇源新村、宿州仲裁委员会、市中医院、环宇银河绿苑、政务中心、市法院、明日世纪花园、新都市华庭西门、农商行三八支行、西三里、快客站 35路客运中心——宿州学院东区 客运中心、家居园安置区、宿州现代家居产业园区、TATA木门、杨圩孜、南翔恒泰城、义乌国际商贸城、津浦村、天主教堂、崔园、东关菜场、恒丰城东新城、农商行曙光支行、汽运驾校老校区、矿建总医院、三十三处、沱河东、东沱河停车场、车桥厂、东十里、停靠站、中矿三建集团、世博工贸、停靠站、恒秦矿机、东二铺、皖北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宿州学院东区 K2路客运中心——宿州东站 K2线为直通线
宿州市关于印发创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实施方案的通知 宿州市创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解决城市道路供需矛盾,减少大气污染,倡导绿色公交出行,提升宿州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按照《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皖交运〔2015〕120号)要求,结合宿州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意义 当前,全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机动化水平快速提升,道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不断加剧,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宿州市开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和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基础差、底子薄、服务水平低,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明确政府主体责任,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公益属性,建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实现公共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方法、举措,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二、创建原则 (一)政府主导,政策扶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作用和主体责任,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在规划、资金、土地、路权、财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2030年)》《宿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2030年)》《宿州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2030年)》等为基础,统筹城市公共交通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基本出行需求。 (三)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立足宿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主导地位,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创建活动,建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建成“城乡一体、层次多元、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环境明显改善,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宿州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计划到2018年,新增更新300辆新能源公交车,安装车载智能终端570套;新建5个公交停保场、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交车充电桩150个; 新建9个公交首末站和123对公交车停靠站,改造公交港湾式停靠站50个,新建智能公交电子站牌40个;新建公交专用道2条,全长37.8公里;新增公交线路12条,延伸线路3条,开通快速公交线路2条,对现有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建成公交智能调度及监控中心,建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公共交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政策性亏损评估和补贴制度,据实补贴,建立公交企业职工收入固定增长机制,落实补贴资金。 (二)具体任务。创建期内(2016~2018年-2018年)要全面完成6类18项省创建任务和3项市创建任务。省创建任务:一是保障更有力。城市建成区公交出行占机动车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城区人口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2标台;公交驾驶员“人车比”达到1.5:1以上。二是服务更优质。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平均运营时速达到18公里以上;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60%以上;乘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三是系统更先进。建成公交智能调度及监控中心;建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建成区设置电子站牌的站点数量占总站点数的比例达到10%以上。四是设施更完善。公交停保场、枢纽站、首末站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场站面积达到150平方米/标台;新(改)建城市主干道,公交车物理港湾站台设置率达到100%;公交车进场率达到90%以上;公交专用道长度占公交线路网总长度比率,年均提升3%以上。五是运行更安全。行车责任事故率年均下降1%以上。六是管理更规范。公交乘车“一卡通”使用率达60%以上;建立公共交通运营补贴制度,补贴到位率100%;公交企业职工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社会在职人员平均收入水平。 市创建任务:建设2条公交优先通行示范道路;开通2条快速公交线路;在新汴河风景区建设公交车、出租车、公用自行车、慢道一体化衔接示范区。 四、年度实施计划 (一)2016年度实施计划。新增60辆纯电动空调公交车;建设2个公交首末站(公交枢纽站、龙登和城),2个公交停保场(大学城、宿马园区);建设60个公交车充电桩(鞋城、高新区公交首末站各15个、公交枢纽站30个);改造公交港湾式停靠站10个,新建公交车停靠站56对(112个);设置公交专用道1条,全长11.2公里;新增公交线路3条,延伸线路3条;开通快速公交线路1条;建设公交智能调度及监控中心、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完成智能公交电子站牌10个,安装车载智能终端170套;建立落实公共交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政策性亏损评估和补贴制度;建立公交企业职工收入固定增长机制,落实补贴资金;健全宿州公交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宿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二)2017年度实施计划。新增120辆新能源公交车;建设4个公交首末站(新汴河景观带、宿州火车站、朱仙庄、宿州经开区化工园区),1个公交停保场(客运南站)、1个公交换乘站(苏宁广场);建设34个公交车充电桩;改造公交港湾式停靠站10个,新建公交车停靠站33对(66个);设置公交专用道1条,全长26.6公里;新增公交线路4条,调整1条;续建公交智能调度及监控中心、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完成智能公交电子站牌10个,安装车载智能终端190套;建立公交企业职工收入固定增长机制,落实补贴资金。 (三)2018年度实施计划。新增120辆新能源公交车;建设2个公交首末站(桃源桃园镇、符离镇),2个公交停保场(埇桥区循环经济园区、宿州机场公交停保场);建设56个公交车充电桩;改造公交港湾式停靠站30个,新建公交车停靠站34对(68个);新增公交线路4条;续建公交智能调度及监控中心、公交IC卡系统管理和信息交换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完成智能公交电子站牌20个,安装车载智能终端210套;完善公交企业职工收入固定增长机制,落实补贴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埇桥区政府、各产业园区管委会、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住建、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有效,共同推动。 (二)加大资金资投入。建立以市公共财政为主,社会融资及贷款为辅,省补资金配套的资金来源渠道,为创建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探索依托公交场站进行综合开发的途径,以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问题。 (三)加强用地保障。继续落实市政府2015年制定的“政府无偿划拨用地,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建设,企业使用管理”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推动公交站场建设有序进行。 (四)加大宣传发动。全面开展文明交通、公交优先宣教活动,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主题宣传,拓展宣传领地,走进学校、社区,不断提升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引导交通消费方式的转变,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交通出行氛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