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yaozhaoyu 123yaozhaoyu
寻找和自己较劲的乐趣中
关注数: 303 粉丝数: 739 发帖数: 26,167 关注贴吧数: 41
推荐电影《赌博默示录》 译 名 赌博默示录   片 名 Gambling Apocalypse Kaiji   年 代 2009   国 家 日本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日语   字 幕 英文/中文   IMDB评分 6.8/10 39 votes   片 长 130 mins   导 演 佐藤东弥 Toya Sato   主 演 藤原龙也 Tatsuya Fujiwara   天海佑希 Yuki Amami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   山本太郎 Taro Yamamoto   光石研 Ken Mitsuishi   松山健一 Ken'ichi Matsuyama   松尾铃木 Suzuki Matsuo剧情简介    伊藤开司,26岁。胸无大志的他没有固定工作,靠在便利店打工的微薄工资度日。他总对自己说,“过两天我就发愤图强”,对他来说,所谓梦想不过是半梦半醒间的呓语。偶然看到高级轿车时,开司会愤愤地踢上一脚。   一天,一个自称叫远藤凛子的神秘美女来找开司。身为非法金融公司社长的僳子是来催缴债款的。她告诉开司,他的欠债加利息已经达到202万日元。无产无业的开司根本还不起这笔巨款。凛子提供了一个勾销巨债并满赚取大钱的机会,她要开司登上希望号游轮,只要上了船就会知道具体销债方式。   急于还债的开司没有察觉这是一个圈套,凛子口中的“改变人生的良机”深深打动了他。深夜,开司上了希望号豪华客船,船上聚集了一大批像开司那样背了一屁股债的人。   集团的主管利根川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告诉大家,在场的人将通过“限定猜拳”的赌博游戏决定命运。“获得胜利的人能获得一切,而输了的就是垃圾!” 利根川的话让所有人变得紧张亢奋起来。   开司等在场者各自获得了12张牌和三枚星星,牌分石头、剪子、布三种花色,每种各四张。大家用牌来猜拳,胜者可以赢取败者的星星。游戏限时三十分钟,最终剩下三枚以上星星的人得以生还,剩下的人将被送到恐怖房间,在那里进行丧失人格尊严的长期强制劳动。   以命运为赌注的猜拳游戏开始了,开司能否成功逆转人生?
孩子是改变家庭现状的筹码? 昨晚夜里睡不着起来上网,看到了周洋受伤的消息时我掉泪了,因为我知道周洋是在多么不容易的家庭里长大的,我有时候都在想,如果周洋很早受伤,或者没有练到国家队,心理会不会更痛,那周洋的日子又该怎么过,《中了五百万就不让周洋滑冰去了》看了这新闻我感慨万千。前几年,我们这有个曾经的举重冠军退役后一身伤病,找不到工作在澡堂搓澡,当时舆论哗然,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竞技体育是塔尖的运动,金牌只有一枚,那银牌,铜牌,得不到牌的都是大多数,大家看到丁俊晖、杨洋成功了,可是有谁会看见,孩子们遭遇的痛苦,家长们付出的辛劳。其实我是可以理解周洋的父母当初想培养孩子的初衷可能是想不到那么多,他们只是想在孩子身上圆他自己的梦想,但是,当孩子真的拿了成绩的时候,家长的心态变了,我认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荣誉后的金钱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如果很多家长都因为看见了周洋家的改变而为了这个,想着用孩子出名,挣钱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去培养孩子,那么对于孩子就是太大的杯具了。 还有艺考,是都在圆孩子的梦么,我看未必,当然这都是远的,我就不提了,就说近边的,我们当地的媒体最近做了个调查,说了现在农民们结婚的难度,看了之后我很震惊,在我们当地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男孩子结婚要拿到3到20万不等的彩礼,如果没有这个钱,这男孩就很难结婚。原因是,家长们都在为着面子互相攀比。可事实是,据我所知,我们当地农民一年收入能有一万元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所以大多数有男孩子的家庭,除了要为孩子投资房子,还要给他准备哪些彩礼。没有钱的,都只能去借高利贷,去抬钱,孩子们结婚后,甚至要为了这个,去还好几年的债,无法轻松度日,而对于有女儿的家庭来讲,嫁女儿也的确成了改变家庭生活现状的唯一办法,有家长说这要彩礼不等于卖女儿,说是体现女儿的价值,可是实际上和卖女儿有区别吗?最可笑的是,很多被调查的人,认为是社会环境造成了攀比日益严重,但是如果没有人在攀比,那么攀比还能攀比起来么? 我个人以为把孩子看做是自己能增值的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在中国是有传统基础的,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信奉,你是我生的,你的责任就是要报答我的养育之恩,就该完成我要求的一切,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养老社会化一说,当然实际上也是因为至今中国都无法完成养老社会化,没有很好的养老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孩子的养育教育成本都要由父母来负责,也的确让养儿防老成了天公地道的事,但是如果孩子生来就被赋予了那么多他们未必能够的承担得了的责任,所以我理解,在国内,生命就意味着责任,一个孩子出生,他就意味着要负担太多的责任,它是父母的情感纽带,老人们认为的,传宗接代的需要,甚至是改变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和精神支柱,一旦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完不成老人要求的一切,他们就被认为不成器,是垮掉的。而这和他们本身真正做的怎么样,没有多大关系,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准确,但是如果事实真像我们说的那样,那么,我国的那些老人们是不是太过狭隘呢,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自己生活都很艰难,还要不断的被“80后”“90后”,父母自己不能光宗耀祖,一定要孩子们光宗耀祖,自己没钱,一定要孩子变得有钱,可是在如今的环境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付出的代价可以想象,尤其说到“蚁族”大家现在都在说那些不肯回家乡的大学生们太固执,太不现实,不能脚踏实地的回乡,可是他们如果回到家乡,他们的家人真的不会指责他们没有出息,花了那么多钱供他们上大学,可他们却什么都没有赚回来吗?, 一旦遇上了什么事,我们都习惯于把皮球踢给别人,踢给社会,总在说,现在社会缺乏公平正义……可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的心理有没有阳光呢?如果这种观念不能改变,在重压下的80后、90后、00后,他们释放不了自己的压抑,那么以后这种重压还会继续一辈留一辈的恶性循环,所以如果当我们几十年后遭遇更多的窘境时,请不要抱怨社会,也不要抱怨别人,都回头看看自己当初做了什么,一切都清楚了。
在路上 ——写在《我眼中的2009中国影视》之后 在路上 ——写在《我眼中的2009中国影视》后面 在2010年的新年伊始我用了近一周的业余时间,为2009年的中国影视做了一个“非常”盘点,现在完成了,本来应该去干别的去的,可是却仍然忍不住有很多话想说。 大家都知道我是个受教育程度不太高的人,从小到大,父母在我身边的时候也不多,更多的日子里,都是电视和电影陪我度过的,我一直很稀罕看电视、电影的感觉,因为很多时候,我会因此而忘记了孤独和寂寞,当然最不会忘记的,是电影和电视的精彩,记得小时候,看电视真都到了入迷的程度,我曾经有个“绝技”,就是只要你说个节目,我就能迅速告诉你它的播出时间及频道,电视机的遥控器在我手里也玩的很溜,广告几乎不能成为阻碍我看到想看的节目。就这样电视陪着我的长大了,大家也许很难想象,我会和冷冰冰的电视产生感情,开始关心电视的发展了。然后自不自然的就开始对中国电视有了自己的观察,并就在很早开始把这些观察写成文字,其实也知道这些字写出来也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是逐渐的写这样的影视观后,随笔成了一种习惯,并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啦。其实我就是想让这些在电视背后的人知道他们做的电视,是真的有观众会看,而且里面的一点一滴,无论好坏观众都会看得到。也是我感激电视陪伴我教育我的一种方式吧。其实,我自己都知道,如果套到专业的影视评论中,我写的东西恐怕连废纸也不如呢,所以也是自说自话的自娱自乐吧,贴出来算是给大家的新年礼物吧。 上面说到的这个评点,虽然是自娱自乐,但是我还是对自己有要求的,那就是不说废话,官话,没有的话。虽然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还是想从现象找原因,从热点看冷点,我知识不多,只能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写起来不费劲,而且说什么,怎么说,我是脑子里一直有的,唯一让我感到困惑的,就是该用什么角度说,因为面对现在的中国影视,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后来还是想尽量说的明白点,索性自己也不是圈内人,装蒜是装定了的事,所以干脆就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扮演起了伪“专家”,其实我知道,我写的真水,但是我毕竟还是为了说明白话,做出了点努力。但是还是有很多遗憾,从看一遍依然会看见若干不该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甚至有的句子让人误会,真是让我汗颜,而且我还给自己我了个理由就是,我没时间,哈哈,这个构成理由吗,我不知道,反正感觉应该比我们这的供热单位烧不好暖气找到的理由更靠谱一点吧。的确时间对我来讲少了点,所以留下遗憾是注定的事,即使闹笑话也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我坦然了。 其实大家看见《阿凡达》会说中国的电影技术和对电影的理解相差了百年的差距,但是就在2009年,我看到了中国影视在幼稚的蹒跚中依然在进步,有很多有识之士依然在往前走,或快或慢的把中国影视带到新的标点,虽然他们也走的异常艰难,甚至战战兢兢,步履蹒跚,可是他们的行动让我看到了中国影视的希望。所以我也很欣慰。所以说,到任何时候,我也都会对中国影视报以希望和信心,因为,无论怎样,电视依然还会播出,电影也依然还会放映,它依然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选择,我们所有人的日子都会在明天继续,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在路上,路在人为,人走着,路就会有,走的人多了,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宽。 2010年的中国影视就在自省与迷惑的岔路口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只能跟着它一起向前走。 最后听着刘欢的《在路上》和大家一起共勉: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杰克·凯鲁亚克{美国经典小说《在路上》的作者} 也同时推荐大家旅游卫视的《在路上》节目,非常轻松有趣。由史兰芽主演的电视剧《在路上》讲内部审计人的故事,故事很电影化,央视5套曾经做过的《在路上》纪念中国足球十年纪录片,貌似还有本书,都很不错。电视电影《在路上》看过感觉一般,但是是个挺有趣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感觉走在路上的感觉很踏实。
看完这个我无语了!再说一遍,孩子的人生不是某个人的试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news.163.com%2Fvideo%2F2009%2F11%2F1%2F3%2FV5OEEV013.html&urlrefer=97ea3fa6cfaf49c5e16fb76eb8fe4bad 刚刚回到家,看完这段视频,气的有些无语。其实也能理解这视频里孩子父母的想法。可是人生是不能试验的,而且这样的试验可以毁掉孩子的很多东西。孩子真的不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他们的实验品,我很困惑,为什么很多道理,孩子的父母都知道,为什么还要那么去做,现在体味到了所谓的虚荣心,名誉感都是不真实的,也不是可以持续永久的,难到他们都不知道吗?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 小孩子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表达欲望强烈,这都很正常,我小时候也和这视频里的孩子一样,也能出口成章,爱与大人辩论,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侃,老师们也说我的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挺突出的,但是这又能怎么样,你的发展就是不平衡的,而且到后来你大了,你懂得东西多了,你的兴趣点转移了,你就不会总是那样了,然后父母的虚荣心就开始不断受损,就会开始不断的对你失望,然后糟糕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其实不用说什么你也能明白,你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就像有的女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学习好,男孩子上高中学习好,是一回事,没有必要拔苗助长。而且这样时间长了以后,会对孩子和大人的心里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几乎来自于父母虚荣心。是他们强加给孩子身上的,而往往孩子们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了,这些东西是很可怕的,因为人生根本就是不可预知的,你不能因为这个看似不错,就死抓着,以为能靠这个用一辈子,那样的想法有点太简单,也太幼稚了。 先不说现在的社会的变化有多快,就说观念也变化很快,对人的要求也不会只是一点点,哎,孩子不懂事,盲从,我们可以理解,而大人也看不清楚这个就有些太悲哀了。 哎,但是在现实中,这样悲哀的事已经太多太多了,我郁闷也困惑,为什么中国的家长都爱把自己的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呢。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