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向希 廖向希
关注数: 40 粉丝数: 35 发帖数: 1,704 关注贴吧数: 5
细评诗无邪《简评诗词吧》 诗无邪《简评诗词吧》还真简,全文如下: “几年没来,偶尔进来看看,仍然是失望。 大部分人连门都没入,更莫谈名篇佳作。 诗词一道,过了遣词造句这一关谓入门,过了起承转合这一关谓登堂,过了返璞归真这一步谓入室。大部分人连第一关都没过,可惜可惜。” 要评诗词吧,得有一个前提,至少得看他七八百首,不知诗友,做个这番工作没有?如果做了,就不是简评,而是认真评一评,指出得失。如果没有下这番工夫,那就叫信口开河。“几年没来,偶尔进来”,“起”得不错,摆摆老资格嘛。“承”可就成了问题。“几年没来”,“承”必须是“现在来了”之类。要用“偶尔”,上文应该是“不常来此”之类。“仍然是失望。”“转”得尚可。“大部分人连门都没入,更莫谈名篇佳作。”“接”得也可,但却出了个大问题。诗友究竟看了多少人的多少作品,“大部分”是诗友看出来的,还是臆想出来的?大部分到底是多少人?诗友自己最清楚,恐怕我也猜得出。 下文可“承接得不好”,按行文思路,得举一二例,说明观点。没有这一点,观点就成了无根之木。下文可就有好为人师之嫌了:“诗词一道,过了遣词造句这一关谓入门,过了起承转合这一关谓登堂,过了返璞归真这一步谓入室。”几句套话空话,本想显摆一番,细较起来,并不正确。能“遣词造句”诗歌就叫入门了?请问本吧的诗友们,哪位不会“遣词造句”?”“过了起承转合这一关谓登堂”,请问本吧的哪首诗又没有“起承转合”?哪一首诗又是只有起句,没有承句,没有结尾?“过了返璞归真这一步谓入室。”句子都没有通。过了这一步,到哪一步了?而“返璞归真”是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返朴归真”才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还是以后者为妥吧?。“璞”是错字无疑了。这就是最高境界了?诗有各种风格,陶渊明的真朴是一种风格,李白的飘逸,杜少陵的沉雄,白居易的深挚,都不算“入室”?诗友当了一下洪教头,“起承转”都算完成了,下面该合了吧?却又来说“大部分人连第一关都没过”。诗友定的第一关可是“遣词造句”啊,此吧的哪位诗友不会“遣词造句”?《简评诗词吧》的最后一句竟然是“可惜可惜”。不知诗友“可惜”什么?是可惜本吧的诗友白费了工夫,还是可惜诗友白费了看的时间?如果是想说诗友们的作品太差了,各人有自己的爱好,各人有自己的水平,有什么可惜的? 纵观整篇《简评诗词吧》,只不过是一位对诗词并不了然,连文章也写不通顺,却又要摆摆架子,还要来吸吸眼球的无自知之明者而已。
给小吧主残缺光晕的回帖 问好诗友!我有同感。其实不是没有好诗,现在的每个圈子里,都有好诗。我从五八年开始写诗,九五年开始上网,作品早就出了圈子,《中华诗词》杂志,各种全国性的选本,都有我的作品。实际上出不出圈子无所谓。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环境,中文系的教授讲师多数会讲不会写,搞诗词大会的某教授念过一首他的大作,让诗词界笑掉牙。湖南大学有教授约我把他轰下去,我没有支持。原因是现在的媒体人也不会写诗,他们因为不懂,还是天天在那里引导人背唐诗宋词。清人赵翼早就说过:“李杜诗歌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搞诗词大会的那些人,觉得新鲜,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读过唐诗宋词。更没有读过现代人写的诗词。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教育,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哪有心思再读诗词啊。第三个原因是,古代的诗人词人,都是高官,大多是中央一级的大员,而现的诗人,几乎全是老百姓。古代读诗人的,其实也很少。那些时代,是文盲充斥的社会,有多少文化人能够读诗。因此,现在的读者其实很多。比古代多,我们四川有个麻辣社区,在我有家乡井研县,我发一首出去,一天就有几百人,几个月就有上万人,一年左右竟有十几万人看。我很惊奇。所以,我们不要灰心,自己写,自己发。新中国的诗坛,是我们撑起的。这就够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