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向希 廖向希
关注数: 40 粉丝数: 35 发帖数: 1,704 关注贴吧数: 5
古代文魁苏东坡 如果要从古代文学大家中选出一位最能体现中国文学精神的代表人物的话,那就只能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字子瞻,东坡是其号,生于1037年1月8日,仙逝于1101年8月24日。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全才。他为国为民,宠辱不惊的情怀;他行云流水,天风海雨般的词风;他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文风,他儒雅稳健,天马行空的书法,他着手成春,形神兼备的绘画,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范本。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曾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这里说的是苏轼的诗词和李白齐名。至于曹植,虽被誉为才高八斗,但以作品而论,我觉得二人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物。曹植贵为公子,不能遂意,就以酒消愁,常常酒醉不醒;而苏轼遭到的挫折比曹植大得多,而能不屈不挠。而曹植诗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苏轼的诗词,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而文呢,我以为在唐宋八大家中,也应列为第一。 这是因为,苏轼的文,品类之全、题材之广、见解之明、说理之透,且将儒佛道融为一炉,把经史子化为一体,可以说是空前的。我这里只说说苏东坡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一类文章,就是策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苏轼专门写了两组被称为《策别》、《策断》的文章,共计20篇,全面地分析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 其中为治理百官,写了六篇文章,分别是《厉法禁》(严格法纪)、《抑侥幸》(打击政治投机)、《决雍蔽》(开言路听民声)、《专任使》(让官吏充分行使职权)、《无责难》(不要让官吏去做做不到的事而要督促他做好该做的事)、《无沮善》(让人才有上进之心、上进之路)。用苏轼的这些思想来管理百官,当然能弊绝风清。 在这个专题下,苏轼还写了六篇安万民的策论:《敦教化》(督促百姓受教育改陋俗)、《劝亲睦》(鼓励百姓孝亲睦邻)、《均户口》(采取措施使各地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均等,措施包括迁徙等)、《较赋役》(按人口占有的土地数量征赋税、服劳役)、《教战守》(全民皆兵,农闲教民作战、守土,使老百姓勇武善战)、《去奸民》(惩治不孝不悌、游手好闲、聚众闹事、为害一方的不法之民)。按苏轼的这些理念办,社会就会和谐发展且有用不完的兵源。 在这个专题下,苏轼还有五篇策论,是关于国家财政和军备的:《省费用》(去掉无益于国于民的费用而少取于民)、《定军制》(战则调于郡县,罢则回归郡县、利用地方兵,无事则屯田,不必派禁军守卫地方)、《蓄材用》(发现和培养军事人才)、《练军实》(择强壮之民为兵,十年还乡为民,使老百姓中多知兵者)、《倡勇敢》(国君、将帅要用恩惠结交勇士,使之与自己同心同德,在战争中奋勇争先、鼓动勇敢精神)。 苏轼还写有三篇《策断》,专门阐述对当时的主要外敌契丹辽、西夏、西戎的斗争策略。《策断》上,论述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我想打就打,想停就停。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纪纲修明,食足而兵强,百姓乐业,知爱其君”。并指出当时的北宋,已经进入战与和的恶性循环。战败就主动求和,敌人要求大笔贿赂,朝廷没钱,就盘剥百姓,使得老百姓和朝廷势同水火,朝廷失去了民心,战必败,败又求和。要打破这一怪圈,只有国治兵强得民心。 苏轼的《策断》中,主张先打西戎,宋朝大,西戎小,可以分兵制之。这里所谓分兵,指的是轮流进攻,经常出战,消耗敌人。让其疲于奔命而主动求和。这一条还真的实现了。 苏轼的《策断》下,讲对抗北狄即契丹辽的策略,他分析了敌我之长短,认为契丹原为无法之国,现虽学中原,但君甚骄慢,许多高官将帅未免受辱,君臣矛盾尖锐,可以用间疏之计,使其内部分裂。而被占领的幽云十六州,百姓不服,受盘剥极重,官民矛盾深,完全可以利用。只要找准机会,完全可以战而胜之。 可惜的是,苏轼这么多切合实际的见解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到苏轼逝世后26年,发生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金人俘去,北宋迅速灭亡。 由以上文章可见,苏轼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战略家,按他的思路,国家风清气正,食足兵强,哪会有亡国之祸? 而苏轼任过各种地方官,凡他所管之地,他都按他的思路兴利除弊、惠民便民、广交朋友、深得民心。 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担任杭州知州。西湖长期没人管,淤塞大半,湖水干涸,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动用民工20余万,挖掘淤泥,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之三潭映月)作为标志。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波光粼粼,绿柳曳曳,鸟声悠悠,人声朗朗,“苏堤春晓”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了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至今,这条苏堤仍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成为当地的胜景。 绍圣四年(1097年),年过62岁的苏轼,乘一叶扁舟,到了当时极为荒凉的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以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胸怀,在这边荒之地,大展才华,办学堂,倡教化,许多人闻讯,不远千里,找到儋州,跟随苏轼学习。在北宋的100多年里,海南人从没有考中进士的。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进士及第了。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海南人民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这些事实说明,苏轼不仅在治国治军方面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个很成功的实干家。 因此,苏轼,哪里才仅仅是一位诗人、一位大文学家,而是一位将相之才。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文人比得上的全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古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苏轼从海南岛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他的朋友邵民瞻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串铜钱。苏轼用尽所有的钱,才刚刚够这个数。苏轼搬入新居后不久,就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经过一个村落,听到一个妇人哭得很伤心,于是推门进去。见一个老妇人在哭泣不止。东坡问她有什么事,这么伤心?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不争气,把它卖给别人了。”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老人一说,苏东坡才明白了,竟然就是他买的那座房子。苏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里去,并且也不索要他买房子的钱。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东坡的大仁大爱之心。要知道,当时的苏东坡,生活已经极其艰难,不久,他就死在了这个地方。 苏东坡的大节小节,都是那样的完美,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胸襟、他的才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著作,无论诗词、文赋、书画,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怎样写好古风 怎样写好古风 从广义的角度说,唐代格律诗出现以前的诗,都可以称为古风。从诗经到汉魏乐府,到白居易的新乐府,直到现代人写的,不讲究格律的句式整齐的三、四、五、六、七言诗,都属于古风的范畴。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古典诗词,笔者担任《笔友网》诗词曲赋的编辑10年来,接触到全国各地的诗人数千、诗歌数万首,我觉得现在的格律诗词,完全可以和盛唐媲美,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全唐诗,就是质量上,也并不逊色。可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现在说到古典诗词,还是言必称唐宋,现在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现在还有人会写格律诗词。如果说到差距,我以为不差在格律诗,而差在古风。《唐诗三百首》中,古风占了一半。如果现在搞一个《今诗三百首》的话,占一半的古风,就很少可以入选的。所以研究和写作古风,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古典诗词写作者的重要任务。 古风,因为很少拘束,可长可短。短的可以只有两三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长的可以洋洋洒洒数千言,如《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要写好古风,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押韵。所有古风都必须押韵。押韵有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可以一韵到底。一韵到底,就是通篇诗歌,都只押一个韵。这里有两种情况,就是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一韵到底,不能平仄通押。二是可以押几个韵。我们看杜甫的《玄都坛歌》: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干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短短12句诗,竟然用了四个韵。偶句必须押韵,这是通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换韵的地方,奇句也必须入韵。如第三句“谷”,和第四句“屋”;第五句“坛”,第六句寒;第九句“往”和第十句“长”(此处读仄声)都入韵。转韵的奇句入韵,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的好处,是转韵有了过渡,不显得突兀。如果第三句不入韵,那个“屋”字,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第五句不入韵,要读到第8句,才知道已经换韵了,诗的韵律将大受影响。我研究古人的作品,可以这样归纳押韵的规律:两句三句的诗,必须句句入韵。而四句的古风,如果只押一个平声韵,或者只押一个仄声韵,第三句可以不入韵。如果一个韵是仄声,一个韵是平声,第三句必须入韵。转韵后,下面如果只有一句,奇句必须押韵;如果后面还有很多句,奇句多数诗人要入韵,也有个别诗人,如李白,奇句有时就不押韵。 2、句式。古风的句式,一般要求整齐。也可以不整齐,就是所谓杂言诗。格律诗的诗句,一般是2221或2212的节奏,古风则不只这些。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其节奏是:122,122,1212,1212。其中的“念天地之悠悠”和后来的词的句首领字,是一回事。“念”,管后面的五个字。独怆然而泣下,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可见,古风句式的节奏非常灵活,完全以意为主。 3、古风不避重字。如前所引陈子昂诗中的“前不见”“后不见”,“不见”就是重字。《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全诗都押一个“了”字。曲艺中有“百子词”,全押一个“子”字,就是重韵的实例。 4、写古风有一个前人没有说过的规则,就是一首诗要尽量避开4句和8句。这是因为,唐以后,一首诗4句8句是格律诗必备的特征。编辑看见你写的是4句或者8句,先得判断你是不是格律诗;甚至读者会认为你是想写格律诗,但是不会写。而且写古风的思路和写格律诗的思路是大为不同的,格律诗必须高度概括,古风却可尽情挥洒。既然要写古风,又何必用4句8句来束缚自己呢?因此今人写古风,最好写成6句、10句或者更长些。当然也有的人,提笔就只会写四句八句,又没有掌握格律,那就只得由他了。 5、写古风也要坚持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讲究炼字炼句,可不能写成“懒婆娘的裹脚”,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统一起来,这是写诗必须讲究的。写古风和写格律诗一样,该简则简,该详则详。不同于格律诗的是,古风可以细描,好着笔处,好展示才能处,可以尽情挥洒。因此,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最能展示作者才华,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古风,比如《离骚》、《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李白的许多古风、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秦中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 再说说古风的用韵 我们这个《古风辞赋》版块,发来的古风作品,有一些,不太成熟。原因很简单,写得少了,或者没有认真研究这种体裁的写法。其实,写古风并不复杂,简单的划分,可以有叙事诗,抒情诗,夹叙叙议诗;写景、记游、咏物,抒怀,都是可以的。本文只想讲一讲,最为突出的用韵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也很简单,看看古人的作品就明白了。 古风最常见的押韵形式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声一韵到底。如: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选一首》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一韵到底,押的是平声韵。韵脚字是:霄标条梢摇飖朝樵苗。没有一句是仄声韵。 第二种是仄声一韵到底。如: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是一首夹叙夹议诗,全诗的首句不入韵,一韵到底,押的是仄声韵,韵脚字是:妙曜照笑调。没有一句是平声韵。 这两种类型是很好掌握的。 第三种是一首诗押几个韵,要换韵。包括两种形式,一种一是一首古风换几个不同的韵,古人写得最多的是这种,如: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琵琶行》的首段。诗圣的这首诗,恰恰是四句一换韵,我就在其后注明。另,“老妇出看门”一句,有的版本是“老妇出门看”,那就不对了,就没有了韵。因此,应该是“老妇出看门。”这首诗并不太长,却六换其韵。第一要注意的是,每换一次韵,首句,也就是奇句,全都是入韵的。从第二排看起,怒、至、人、衰(此字在唐代读若“崔”)、绝,首句就换成了下一个韵。首句入韵,这在古风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首句不入韵,别人要读到第四句才知道你换韵了,将使节奏和韵律大受影响。下面由排后注明韵脚字,来说明其用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韵脚字:村人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韵脚字:怒苦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韵脚字:至死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韵脚字:人孙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韵脚字:衰归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韵脚字:绝咽别。 咽,读四声,读若夜。 我们再看白居易《琵琶行》的第一段,虽只六句,却三换其韵,正好两句一换,首句必须入韵,进入下一个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韵脚字:客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韵脚字:船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韵脚字:别月。 这个类型中的另一种类型,颇为少见,就是一韵到底,其中又有平声转仄声,或仄声转平声的。我查了李白杜甫的诗,竟然没有找见。但从理论上讲,是应该有这种类型的。如有诗友,能从古人诗中找出实例,请列于文后,先致谢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只得写了一首: 春花 春气如期至,百花争着开。平声 轮回按时序,错过不再来。平声 或呈羊脂玉,或作美女腮。平声 红黄紫黑白,缤纷成五彩,仄声 奇句“白”入韵,转入仄声。 各自有芬芳,各自有姿态。仄声 山河增神采,人间若蓬莱。平声 奇句“采”入韵,转入平声。 花开虽必败,是喜不是哀。平声 子实多美味,食者皆开怀。平声 牡丹美无实,可用根枝栽。平声 春花年年放,永远有未来。平声 这首诗是一韵到底的,特别的地方是,有平韵转仄韵,又有仄韵转平韵。第三句的“腮”,是平声韵,下一句的“彩”,却是仄声韵。直接这样转,是不允许的,在奇句用了“白”来过渡,这样转韵,就成立了。下面一句的“态”也是仄声韵,承上,是正确的。但下一句又变成了平声韵“莱”,直接转,也是不允许的,于奇句用了韵脚“采”来过渡,就又成立了。奇句入韵作过渡,平仄俱可,只要是那个韵就成。 由以上简析,可以看出,古风的押韵,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不是后人定的,而是前人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而一篇古风的用韵是可以根据内容不断变化的。两句一变四句一变六句一变等等,都是可以的。要么平声一韵到底,要么仄声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转韵的奇句必须入韵。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继承古典诗词的问题,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就叫旧瓶装新酒。也就是继承古代的形式,写我们今天的内容。因此,古典的形式如果不能坚持,就不能称自己的作品是古典诗词。格律诗、词,大家的认识比较统一,平平仄仄,对仗,都必须讲究。古风呢?就这么一点点规则,我们应不应该讲究?我觉得大家可以讨论。我自己的创作是完全坚持了这些条条框框的。这个网作为《中华诗词》网,我建议,还是坚持为好。旧瓶,摆出来,也必须让人觉得古色古香才好。
1 下一页